历史教案-第四章 清朝晚期的文化

合集下载

历史教案-第四章 清朝晚期的文化

历史教案-第四章 清朝晚期的文化

历史教案-第四章清朝晚期的文化历史教案-第四章清朝晚期的文化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在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的发展特点;严复的思想及影响;龚振麟、李善兰、徐寿、华衡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科技成果及贡献;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维新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与京师大学堂;清末新学制的制定和科举制度的废除。

2.能力方面: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37页介绍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小字,归纳出思想界向西方学习可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学习热点分别是什么?生:师:师:大家回答得很对。

请大家注意这三个阶段的起始时间,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思想界会呈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如果感到有困难的话,请参考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同桌也可以讨论。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给了我不少启发。

现在我也谈谈自己的观点,这不是唯一的答案,仅供大家参考:在时代的呼唤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阶级结构的变化,思想界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呈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

在西学热潮中,贡献最大的是严复。

2.严复的思想及贡献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37页至138页有关严复的内容,概括严复的思想及主要贡献。

生:师:严复毕业于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神州船政学堂,反来又曾留学英国。

所以他对西学的了解比康有为、梁启超更为系统、深入,对西方社会科学、政治理论的介绍也就更为全面。

大家能不能联系当时中国面临的局势及思想界的状况,分析《天演论》所宣传的社会进化理论的进步意义?生:师: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严复的社会进化理论的确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使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投身到维新变法的运动中去。

《天演论》出版后,社会上许多人纷纷以“竞雄”、“天择”、“适之”为字,胡适的“适”字也是取“适者生存”之意,可见《天演论》是何等深入人心了。

随着思想界学习西方层层深入,随着经济的发展,晚清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师:请大家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并以表格的形式分人物、称谓、主要贡献三类归纳主要内容。

高一政治教案-高一清朝晚期的文化 精品

高一政治教案-高一清朝晚期的文化 精品

清朝晚期的文化重点: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界;清朝晚期的教育改革;“史学革命”、“诗界革命”、“谴责小说”及京剧的形成。

难点:严复译《天演论》的作用;《奏定学堂章程》;对“诗界革命”和“史学革命”特点和实质的理解。

各派主张的共同出发点是;在西学热潮中贡献最大的是,他翻译的著作中以最重要。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了二十多所新式学堂,这些新式学堂开设课程,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育内容;培养的人才主要是的有用人才。

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

1898年,光绪帝诏准建立的,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高等学府。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整并付诸实践的法定学制。

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教育制度的形成。

表三:清朝晚期的史学、文学和艺术反馈练习:1、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的热点问题是()A.向西方学习 B.批判孔学 C 维新变法 D 民主共和2、在清朝晚期的西学热潮中,严复翻译和介绍西学最著名的译著是()A 赫胥黎的《天演论》B 亚当斯密的《原富》C《社会契约论》D《法意》3、最先把牛顿三大定律介绍到中国来的科学家是()A 李善兰B 徐寿C 华蘅芳D冯如4、“为壮国体,挽利权”而拒绝外国高薪聘请的是()A严复B徐寿 C 詹天佑 D 冯如5、我国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在()A1901年 B 1904年C1905年D1912年6、下列不是梁启超对“史界革命”所作的贡献的是()A发表论文批判旧史学,反对把史书写成帝王谱牒B提出研究历史要探求历史发展规律C强调探讨社会进化之理D批判近代西方史学理论,提倡用章节体编写史书材料题:“人欲图存,必用其才力心思,以与是防生者为斗。

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

”(1)以上材料引自哪部译著?该译著作者是谁?(2)这段材料表达了什么思想观点?宣传了什么理论?(3)该译著的出版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高一历史教案-41《清朝晚期文化(一)》(旧人教高一下)

高一历史教案-41《清朝晚期文化(一)》(旧人教高一下)

第一节清朝晚期文化(一)一、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1.“西学热”的出现。

2.严复及其译著。

3.科学技术的成果。

西方科技知识的传入。

龚振磷、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成就。

4.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改革。

京师大学堂、《奏定学堂章程》、科举制的废除。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特点与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关系,使学生提高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寻找严复与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及稍后的洋务派在学习西方上的异同点,培养学生运用比较能力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理清近代前期思想发展脉络,培养学生依据基本史实形成事物发展概念的能力和探究历史发展因素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中国近代文化发展与中国社会变化的关系的教学,使学生增强唯物史观的教育。

2.通过严复、龚振麟、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先进人物始终不忘救国和为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的赤子之心。

增强努力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

使学生受到继承并发扬先辈爱国主义传统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

2.清朝晚期的教育改革。

(二)难点1.严复译《天演论》的作用。

2.《奏定学堂章程》。

(三)解决办法1.“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内容,教师可将清朝晚期时期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分为五个层次,即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冯桂芬、王韬等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大力宣传西方政治制度和维新变法主张的维新派,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等。

了解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的背景和思想发展的轨迹——工艺技术十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

从而启发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分析思想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分析思想主张的提出及其历史作用。

高二历史教案:清朝晚期的文化

高二历史教案:清朝晚期的文化

高二历史教案:清朝晚期的文化教案名称:清朝晚期的文化教学对象:高二学生教学内容:清朝晚期的文化特点、代表性文化现象、对近代文化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1. 了解清朝晚期的文化特点;2. 掌握清朝晚期的代表性文化现象;3. 了解清朝晚期文化对近代文化发展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观察力。

教学重点:1. 清朝晚期的文化特点;2. 清朝晚期的代表性文化现象;3. 清朝晚期文化对近代文化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清朝晚期的文化特点和代表性文化现象,让学生全面了解清朝晚期的文化;2. 影像法:播放相关历史片段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清朝晚期的文化现象;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文化现象的探讨和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影片和图片资源;3. 学生分组名单。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介绍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 讲授清朝晚期的文化特点(15分钟)通过讲解清朝晚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清朝晚期的文化特点。

Step 3. 影像观看(10分钟)播放相关历史片段和图片,呈现清朝晚期的代表性文化现象,如宫廷文化、江南文化等。

Step 4. 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代表性文化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它们对近代文化发展的影响。

每组再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

Step 5. 教师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展示,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梳理清朝晚期文化对近代文化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思考。

Step 6. 课堂延伸(5分钟)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按照个人兴趣选择一种文化现象,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Step 7. 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资源:1. 清朝晚期的历史资料;2. 相关历史片段和图片资源。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进行综合评价;2. 作业:小论文撰写和提交。

清朝晚期文化(二)

清朝晚期文化(二)

《中近》下册第四章第二节清朝晚期文化(二)教案教学目标1.史实知识教学本节内容主要是讲清朝晚期史学、文学、艺术的发展状况和主要成就,通过教学,应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史界革命”和梁启超的新史观,甲骨文的发现,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和十九世纪末期开始的“诗界革命”,黄遵宪的诗歌成就,清末谴责小说,京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及其代表人物。

2.主观能力训练(1)上节书主要讲的是清朝晚期思想、科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其内容和本节书的史学、文学、艺术之间有什么联系?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锻炼联系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2)归纳总结我国清朝晚期史学、文学、艺术的主要成就,锻炼从一般文本中归纳整理系统资料的能力,掌握归纳总结问题的一般方法。

(3)指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竖写材料“梁启超论中国旧史学四弊”和“黄遵宪《冯将军歌》选段”,根据教材的观点,讨论“史界革命”和“诗界革命”的特点和意义,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4)联系上节内容,通过对鸦片战争后清朝晚期我国史学、文学和艺术领域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与新旧交替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探究历史实质的能力。

3.德育思想提点(1)在近代清朝晚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都处于新旧交替的时期,为了维护民族共同体的独立和安全,爱国主义一直是这一时期我国,史学、文学、艺术发展的主题。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体会到当时先进人民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向学生宣传坚毅刚卓、奋发图强的优良传统。

(2)清朝晚期,我国一批历史学者,诗人,文学家和艺术家等从事文化工作的进步人士,怀着爱国热情,积极吸取中外优秀文化的成果,敢于反映社会现实,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加速了整个社会的变革。

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发扬爱国主义和创新精神,学习近代优秀人物的优点,“择其善者而从之”。

清朝晚期文化-历史教学课件

清朝晚期文化-历史教学课件
剧照
1903年12月17日,美国莱特兄弟俩设计制造的“飞行者” 号飞机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基蒂霍克试飞成功,这是世界 上公认的第一架飞上天空的可操纵载人动力飞机。这一天, 兄弟俩共飞行了4次。第一次由奥维尔· 莱特驾驶,飞行距离 36米,留空时间12秒。最后一次由威尔伯· 莱特驾驶,飞行 距离达260米,留空时间59秒。长久熬夜身体免疫力会下降, 抽烟影响勃起你可以加(大夫V信)msdf003问问。
1909年9月21日,中国最早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员冯如, 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在美国奥克兰市附近的派得蒙特 山丘上试飞,首次飞行取得成功。后来又进行过多次飞行, 他的飞机飞行高度达210米,速度达到每小时105千米,沿海 湾飞行距离曾达到32千米。这是中国人首次驾驶自制飞机飞 上蓝天。
1911年2月,冯如带着助手及两架自制飞机回到国内, 准备报效祖国。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驾驶自己 制造的飞机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第一次飞行。由于操纵系统 失灵,飞机飞至百余米时失速下坠,冯如负重伤经抢救无 效,不幸牺牲,成为中国第一位驾机失事的飞行员。
“西 学 东 渐”
近代
思想
近代 科技
近代
教育
在近代东西方文化的冲撞中,主流是什么?为什么?
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近代前期文 化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近代 前期文化是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变化在文化上的反映,从鸦片 战争开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剧变, 使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对封建文化产生了冲击,使封建文化 发生动摇而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思想界由拒绝学习西方转而 出现学习西方热潮,由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继而学习西方先进 政治制度;教育界则纷纷创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一改过去以经学为主的封建传统教育内容;文学界、史学界 也无一不受西方入侵和西学传入的影响。由此可见,西学东 渐、新旧交替时期的近代前期文化确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历史教案-第四章 清朝晚期的文化

历史教案-第四章 清朝晚期的文化

历史教案-第四章清朝晚期的文化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清朝晚期的文化发展和变革,掌握清朝晚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
学习清朝晚期的文化发展和变革。

三、教学难点
理解清朝晚期文化发展与现代化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展示清朝晚期的一些文化现象的图片,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
1. 清朝晚期的文化变革
a.传统文化的冲击:西方文化的传入,如宪政、科学等思想的流入,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

b.文化自觉的觉醒:面对外来文化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出现自觉的反击,如中国古代文化的重新评价、自我认同。

c.文化现代化的尝试:清朝晚期出现了一些启蒙思想家和改革家,他们试图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

2. 清朝晚期的文化特点
a.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清朝晚期的文化表现出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特点,旧的文化传统与新的思潮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b.文化多元性展现:在清朝晚期,随着外来文化的传入,各种文化趋势相互交织,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如西方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

(三)讨论
让学生按照小组进行讨论,就清朝晚期的文化变化和特点进行讨论,并展示各小组的意见。

(四)总结
总结清朝晚期的文化变化和特点,并与现代化发展进行对比,指导学生认识到清朝晚期的文化发展对现代化的影响。

五、作业
写一篇短文,阐述清朝晚期文化变革的原因和对现代化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
清朝晚期的文化
- 传统文化的冲击
- 文化自觉的觉醒
- 文化现代化的尝试
-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 文化多元性展现。

清朝晚期文化

清朝晚期文化

清朝晚期文化教学设计方案重点: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界;教育的变革难点:对“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技、教育的共同特点及成因的分析教学过程:导入新引导学生阅谈章前引言部分的内容,使学生明确“西学热”出现的原因及发展的主旋律,从整体上把握发展的特征。

一、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教师要讲清三个问题:,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强国御侮,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抛弃“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偏见,开始关注时局,向西方学习。

第二,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在学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的过程中,体现了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是随着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推进,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自制《清朝晚期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简表》内容。

时期代表人物核心思想历史作用然后与教师准备好的简表进行对照,调动学生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第三,严复及其译著《天演论》,教师可用阅读法与谈话祛,结合时代特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物进化论与社会进化论的基本观点,正确理解《天演论》的历史作用和严复的历史地位,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

二、科学技术的成果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增加自然科学方面有关常识介绍,要求学生从新文化的角度去掌握有关知识。

然后出示准备好的《清朝晚期的科学技术成果表》和相关历史图片,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提高识记知识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开放引进和走出去学习的必要和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增加民族自信心。

三、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改革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设计问题,进行讨论。

问题为:新式学堂与旧式书院或官学的区别是什么?清政府为什么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奏定学堂章程》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通过讨论,使学生增强唯物史观教育,提高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结清朝晚期思想界的“西学热”和科学技术取得的成果,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为中国革命和科技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清朝晚期文化(一)高中历史教案

清朝晚期文化(一)高中历史教案

4.1 清朝晚期文化(一)(本节不列入考试范围)目标导航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在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的发展特点;严复的思想及影响;龚振麟、李善兰、徐寿、华衡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科技成果及贡献;新式学堂的创办;清末新学制的制定和科举制的废除。

过程与方法:(1)概括并分析思想界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历程。

(2)归纳、概括科学技术的成果。

(3)比较洋务派和维新派兴办的新式学堂。

(4)评价清末的教育改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近代先进的思想家、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在极端艰辛的环境下,努力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热爱祖国、为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的赤子之心,应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课时安排1课时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界和教育的变革。

向西方学习是晚清文化的一个重大课题,这在思想界尤为突出。

思想界本着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宗旨,在向西方学习这个问题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和选择取舍的过程。

清末教育改革是在清政府主持下进行的,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然而,从总体上看,清末办学堂、废科举,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是历史的进步,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难点分析:对“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技、教育的共同特点及成因的分析是难点。

正确理解此问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史料研习能力,以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师: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这一段时期我们称之为清朝晚期。

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时期的文化。

(板书第四章课题)首先,我们学习第一节(板书第一节课题)。

鸦片战争以来,历史的沧桑剧变使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越来越痛苦地认识到,昔日他们眼中的“蛮夷”有着比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更高层次的文明。

于是,他们走出狭窄的书屋,放开视野,去看世界,学世界,追赶世界。

高一历史教案-清朝晚期文化2 最新

高一历史教案-清朝晚期文化2 最新

第四章第二节清朝晚期文化(二)[教学目的]基础知识:“史界革命”;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王国维在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甲骨文的发现;鸦片战争期间的爱国诗人;“诗界革命”;“谴责小说”;京剧的形成;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

能力培养:通过教材所引黄遵宪《冯将军歌》的部分内容和梁启超论旧史学四弊的原文,引导学生分析“诗界革命”和“史学革命”的特点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文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本讲重点:“史界革命”;“诗界革命”。

本讲难点:梁启超的新史观。

[课时安排][讲授过程][引入新课]:复习上节内容,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新史学和考古的成就1.“史界革命”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探究其发生的必然原因。

资产阶级史学传入中国,冲击中国封建史学传统是客观原因。

“卫种族,长国威”,以“史学革命”的口号可以看出其同救亡图存的任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史学革命的结果是结束了史学领域封建史学独占的局面,开辟了资产阶级新史学在中国的道路。

新史学的代表人物有梁启超、王国维等。

可列表掌握他们在新史学方面的成就。

代表人物著作贡献梁启超《中国史叙论》我国近代提出破除封建史学,倡导“史界革命”的第一人;奠定新史学的理论基础;强调研究历史要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把达尔文进化论观点引进历史研究。

《新史学》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新史学的又一代表,功在以新史学说理论研究历史;在史学领域众多方面取得辉煌成果;开创性地研究封建社会无人过问的杂剧。

夏曾佑《最新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后改名为《中国古代史》最早采用资产阶级观点编写的中国通史著作之一。

2.考古学:甲骨文的发现,是考古学的重大成就,掌握甲骨文发现的时间(清末)、地点(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作用(为研究商代史提供可靠的文字根据)即可。

二、“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1.“诗界革命”: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文学领域也发出各利改良的呼号,提倡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进行诗歌创造,主张按照当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开辟诗的境界。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一历史下册清朝晚期文化(一)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一历史下册清朝晚期文化(一)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清朝晚期文化(一)●教学目的一、知识目的1.掌握“西学热〞出现的背景。

2.掌握“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及学习的侧重点。

3.理解严复的天演论及其西学思想。

4.掌握龚振麟、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等近代科学家、创造家的科技论著和科技创造成就。

5.掌握近代史上洋务派和维新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特别是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情况。

6.理解新学制的颁行和科举制废除的概况和重要历史意义。

二、德育目的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由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开始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面对民族危机,一些仁人志士为挽救国家危亡,纷纷向西方学习,探究救国救民之路,这有益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这种爱国热忱是值得青年学生敬仰和学习的,也说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2.在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中,严复当为楷模,严复向西方学习的成果天演论中宣传的“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观点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开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为中华民族敲响了救亡图存的警钟,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3.中华民族有自强不息的探究精神,即使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也不能掩盖他们的智慧与才能。

詹天佑、冯如、龚振麟、徐寿、华蘅芳等就是其中出色的代表,他们的智慧和才智永远闪耀着光,给我们以信心。

4.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家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炽热之中,但是冯如、詹天佑这样出色的科学家、工程师,不畏困难,勇于探究,为国争光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青年立志成才的典范。

三、才能目的1.通过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阶段的教学,进步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才能、表述问题的才能。

2.通过对中国近代科学家获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分析,找出其一一共性与个性,进步学生发现历史问题、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才能。

3.通过对近代中国教育体制改革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才能。

历史教案-清朝晚期的文化

历史教案-清朝晚期的文化

历史教案-清朝晚期的文化
历史教案-清朝晚期的文化
第四章清朝晚期的文化
第一节“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技和教育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或掌握在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的开展特点;严复的思想及影响;龚振麟、李善兰、徐寿、华衡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科技成果及奉献;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维新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与京师大学堂;清末新学制的制定和科举制度的废除。

2.才能方面:
〔1〕通过对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界的教学,培养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才能以及运用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观点分析^p 问题的才能。

〔2〕通过对科学技术成果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才能。

〔3〕通过对洋务派和维新派兴办的新式学堂的教学,培养学生比拟问题的才能。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先进的思想家、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突出
事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勇于面对挫折,战胜困难
的坚强意志。

〔2〕通过对“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学和教育的讲
述,使学生认识到晚清的历史不仅是被侵略的屈辱史,更是不
屈的____与探究的进步史。

4.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式归纳“科学技术的成果”,
训练学生列表归纳历史知识的方法。

〔2〕指导学生阅读表格
《洋务派创办的著名新式学堂》,并引导学生运用分项分析^p 的方法归纳出洋务派的新式学堂创办的时间特点、学习的主要
内容及培养的目的。

历史教案-清朝晚期的文化

历史教案-清朝晚期的文化

历史教案-清朝晚期的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清朝晚期的文化发展,包括文学、艺术和思想等方面;2. 掌握清朝晚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内容:1. 清朝晚期的文学a. 四大名著的问世:《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b. 《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意义;c.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

2. 清朝晚期的艺术a. 京剧的发展和特点;b. 国画的发展和特点;c. 雕刻艺术的发展和特点。

3. 清朝晚期的思想a. 中国近代思想的先驱者-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主张;b. 维新思潮与西方文化的介绍;c. 维新派与保守派的争论与影响。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起学生对清朝晚期文化的兴趣,并提出教学目标。

Step 2:文学教学介绍四大名著的问世背景和意义,通过文字分析和传统故事讲述的方式,向学生描述《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

Step 3:艺术教学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京剧、国画和雕刻艺术的发展和特点,并通过学生展示、实地观摩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

Step 4:思想教学介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主张,通过文字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维新思潮与西方文化的介绍,并引导学生思考维新派与保守派的争论与影响。

Step 5:总结与展望通过小结,概括清朝晚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清朝晚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用于导入和展示;2. 课件、教案等教学辅助工具;3. 四大名著相关资料;4. 京剧、国画和雕刻艺术相关资料。

教学评估:1. 随堂练习:通过多种形式的题目,测试学生对文学、艺术和思想的理解;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让他们讨论清朝晚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并展示思考结果;3. 个人作业:布置个人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清朝晚期文化的影响的短文。

拓展延伸:1. 邀请专家或学者来校进行讲座,进一步深入了解清朝晚期文化;2. 到博物馆或艺术展览馆进行实地参观,亲身感受清朝晚期文化的艺术魅力;3. 组织学生进行剧目演出、书法比赛等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2024年清朝文化历史教案

2024年清朝文化历史教案
难点分析
王锡阐条目中涉及的自然科学概念。王锡阐在天文学上的成就,是他发明了计算金星、水星凌日的方法,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天文知识的局限,对于计算金星、水星凌日的方法,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重点突破方案
“詹天佑和京张铁路”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詹天佑的图像,然后以饱满的热情,生动地介绍詹天佑的生平事迹。强调他生活在近代,是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他学生时代少年留美,勤奋学习,立志报国,回国后为祖国做出重大贡献:曾完成英、德、日无力完成的滦河大桥,后来又修建了难度极大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京张铁路。在讲京张铁路时,要详细讲解当时工程的难度,遇到的困难,詹天佑是怎样一一克服的,使学生理解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京张铁路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分析文艺作品,欣赏文学艺术的能力。
清代的小说,戏剧、绘画等方面在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基础上又有创新新和发展,并在世界文坛艺苑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教育学生不仅要感到自豪,更要继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通过黄遵宪的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难点分析:
本课的难点是对《红楼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理解。《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线索,揭示了封建社会分崩离析,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全书规模宏大,人物众多,而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生动,善于刻划人物、塑造了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重点分析
冯如和他设计的飞机。冯如是中国近代第一位飞机设计师,他研制的飞机,在1910年试飞成功,其飞行高度,飞行距离和速度均创当时的世界纪录。在中国乃至世界飞机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中国人争了光。

清朝晚期文化

清朝晚期文化

清朝晚期文化方案重点: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界;教育的变革难点:对“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技、教育的共同特点及成因的分析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谈章前引言部分的内容,使学生明确“西学热”出现的原因及清朝晚期文化发展的主旋律,从整体上把握清朝晚期文化发展的特征。

一、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教师要讲清三个问题:第一,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强国御侮,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抛弃“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偏见,开始关注时局,向西方学习。

第二,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在学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的过程中,体现了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是随着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推进,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自制《清朝晚期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简表》内容。

时期代表人物核心思想历史作用然后与教师准备好的简表进行对照,调动学生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第三,严复及其译著《天演论》,教师可用阅读法与谈话祛,结合时代特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物进化论与社会进化论的基本观点,正确理解《天演论》的历史作用和严复的历史地位,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

二、科学技术的成果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增加自然科学方面有关常识介绍,要求学生从新文化的角度去掌握有关知识。

然后出示准备好的《清朝晚期的科学技术成果表》和相关历史图片,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提高识记知识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开放引进和走出去学习的必要和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增加民族自信心。

三、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改革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设计问题,进行讨论。

问题为:(1)新式学堂与旧式书院或官学的区别是什么?(主要引导学生从办学目的、教学内容、培养方向方面予以区别,使学生认识到这是教育改革。

)(2)清政府为什么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主要引导学生联系《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完全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通过封建科举制选录的官吏已经不适应需要了。

高一历史《清朝晚期文化(一)》教案旧

高一历史《清朝晚期文化(一)》教案旧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第四章中国近代文化第一节清朝晚期文化〔一〕教案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根底知识:“西学热〞的出现;严复及其译者;龚振麟、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科技、译著成果;新式学堂与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清末新学制的制定和科举制的废除。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抛弃传统偏见,掀起向西方学习的热潮,这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也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2.严复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严译天演论的出版沉重地打击了封建权利,为中华民族敲响救亡图存的警钟,对维新变法运动起了宏大推动作用。

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李善兰、龚振麟、詹天佑、冯如等人的科技成就,说明我们古老民族的智慧火花不曾熄灭,中华民族具有开展近代科技的聪明才智。

4.中国近代科学家、工程师在极端艰辛的环境下,努力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及詹天佑、冯如等热爱祖国、为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的赤子之心,应当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才能1.通过指导学生寻找严复与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及稍后的洋务派在学习西方上的异同点,教师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获得历史知识的才能。

2.通过对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互相碰撞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才能。

教学要点一、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1.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2.严复及其译著天演论二、科学技术的成果1.龚振麟首创铁模铸炮法2.科学家李善兰的成果3.华蘅芳和徐寿的译著4.詹天佑和京张铁路5.冯如和他研制的飞机三、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改革1.新式学堂的创办2.清末新学制的制定和科举制的废止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重点:本课涉及知识点较多,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为重点,但无论是思想、科技和教育均应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重要课题。

本课难点:严译天演论的作用较难理解;科技成果中涉及到复杂的自然科学概念。

高一历史《清朝晚期文化(二)》教案旧

高一历史《清朝晚期文化(二)》教案旧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第四章中国近代文化第一节清朝晚期文化〔二〕教案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根底知识:“史学革命〞;梁启超的新史观;王国维的史学研究与成果;甲骨文的发现;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诗界革命〞;黄遵宪的诗;谴责小说;京剧的形成和开展;画派和岭南画派。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爱国主义是新旧交替时期我国史学、文学和艺术的主旋律,应当发扬近代文化史上的爱国主义传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效劳。

2.史学革命完毕了封建史学独占史坛的场面,为资产阶级新史学开拓了天地。

3.新旧交替时期,我国一批诗人、小说家和艺术家等,他们怀着爱国热情,积极汲取中西优秀文化成果,努力反映社会现实,勇于探究,使我国文化有了开展和创新,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4.京剧是在传统剧种根底上形成的综合性艺术,把我国传统的戏剧推向一个顶峰,也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一技奇葩。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才能:1.通过对鸦片战争后我国史学、文学和艺术领域中西文化互相碰撞与新旧交替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问题的才能。

2.通过教材所引黄遵宪冯将军歌的部分内容和梁启超论旧史学四弊的原文,引导学生分析“诗界革命〞和“史学革命〞的特点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文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才能。

教学要点一、“史学革命〞与考古的成就1.“史学革命〞和梁启超的新史观2.王国维的治史方法与辉煌成果3.甲骨文的发现二、“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1.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2.“诗界革命〞与黄遵宪的诗3.“谴责小说〞三、京剧的形成和著名的画派1.京剧的形成和开展2.画派和岭南画派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节重点:“史学革命〞;“诗界革命〞;京剧的形成。

本节难点:梁启超的新史观二、讲述本课详细内容之前,教师先说明本章第二节讲的是新旧交替时期的史学、文学和艺术,然后叫学生回忆第一节的标题与根本线索,再说明本节内容与第一节是一脉相承的,在西方列强入侵与资本主义文化冲击下,史学、文学和艺术领域也发生深化的变化,出现不少新的成果,呈现新旧交替的状况。

历史教案-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教案-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教案-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案主题: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学目标:1. 了解清朝晚期中国社会的状况和特点;2. 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定义;3. 掌握清朝晚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内容:1. 清朝晚期中国的社会背景和状况2.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定义及特点3. 清朝晚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和影响教学准备:1. 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具;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问题(5分钟)使用图片或文献资料,引入学生对清朝晚期中国社会的状况和特点的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清朝晚期中国是怎样的社会,有哪些问题和困境。

Step 2: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定义及特点(10分钟)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对外依附性、国家主权受到限制、社会经济发展受到阻碍、生产力水平低下等方面。

Step 3:分析清朝晚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15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清朝晚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包括外国列强入侵、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经济掠夺、封建剥削等因素。

Step 4:展示清朝晚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15分钟)以图片、文献资料等形式展示清朝晚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包括国家独立权的丧失、经济发展受阻、社会矛盾加剧等方面。

Step 5:思考与讨论(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国带来的问题和困境,并讨论如何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办法。

Step 6:小结与评价(5分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向学生提问以检验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拓展: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进一步了解清朝晚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细节和发展过程。

另外,还可以与其他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进行比较,探究不同社会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历史教案-清朝文化一

历史教案-清朝文化一

历史教案-清朝文化一1. 引言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从1644年至1912年,共计268年。

清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发展和变革,清朝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和研究中国历史具有重大意义。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清朝文化的特点和代表性的文化现象。

2. 社会背景清朝建立初期,中国社会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动荡。

清朝建立者顺治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其中包括扩大和巩固汉族士人的统治地位。

清朝政府实行了科举制度,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同时也为士人提供了晋身官僚阶层的途径。

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提高了社会的稳定性,同时也为清朝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 文化特点3.1 多元文化融合清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时期。

在清朝统治下,满、汉、蒙古、藏等多个民族共同生活、交流和发展。

这种多元文化融合为清朝文化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和创造力。

例如,清朝文人创作的绘画作品中,常常融入了蒙古族的元素,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3.2 崇尚传统文化尽管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但清朝统治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是显而易见的。

清朝皇帝深深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亲自参与古籍的整理和修订工作,倡导儒家思想,并推动经学的研究和发展。

因此,清朝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

3.3 科技与文化的兼收并蓄在清朝时期,由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清朝皇帝鼓励科技的发展,使得科技与文化在这个时期取得了平衡和发展。

历史上经典的四庫全書,即“四库全书”,就是清朝时期编纂而成的,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巨大宝库。

四库全书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收录其中,成为后人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

4. 代表性文化现象4.1 清代小说清代小说是清朝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小说主要以“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等为代表。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清朝社会的风貌和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案-第四章清朝晚期的文化
导读:本文历史教案-第四章清朝晚期的文化,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在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的发展特点;严复的思想及影响;龚振麟、李善兰、徐寿、华衡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科技成果及贡献;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维新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与京师大学堂;清末新学制的制定和科举制度的废除。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界的教学,培养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科学技术成果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洋务派和维新派兴办的新式学堂的教学,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先进的思想家、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突出事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勇于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

(2)通过对“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学和教育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晚清的历史不仅是被侵略的屈辱史,更是不屈的抗争与探索的进步史。

4.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式归纳“科学技术的成果”,训练学生列表归纳历史知识的方法。

(2)指导学生阅读表格《洋务派创办的著名新式学堂》,并引导学生运用分项分析的方法归纳出洋务派的新式学堂创办的时间特点、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培养的目标。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界和教育的变革。

向西方学习是晚清文化的一个重大课题,这在思想界尤为突出。

思想界本着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宗旨,在向西方学习这个问题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和选择取舍的过程。

这一部分内容,不仅在本节,而且在第四章均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把握章节内容的关键。

清末教育改革是在清政府主持下进行的,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然而,从总体上看,清末办学堂、废科举,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是历史的进步,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学习这一内容,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难点分析:对“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技、教育的共同特点及成因的分析是难点。

正确理解此问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史料研习能力,以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上的难度相对较
高。

课堂教学设计
师: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这一段时期我们称之为清朝晚期。

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时期的文化。

(板书第四章课题)首先,我们学习第一节(板书第一节课题)。

“西学”,是指西方先进的科技及思想文化。

鸦片战争以来,历史的沦桑剧变使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越来越痛苦的认识到,昔日他们眼中的“蛮夷”有着比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更高层次的文明。

于是,他们走出狭窄的书屋,放开视野,去看世界,学世界,追赶世界。

从而使晚清的思想、科技、教育在“西学”的影响下,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一、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界
1.晚清思想界的发展及其特点
师:在前面几章,我们已经学习了近代思想界的各个派别,请大家回忆一下,各派提出各自主张的出发点有何共同之处?
生:(回忆并作答)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37页介绍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小字,归纳出思想界向西方学习可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学习热点分别是什么?
生:(阅读后作答)
师:(出示幻灯)19世纪40~60年代工艺技术19世纪70~90年代“格致之学”19世纪90年代社会科学,政治制度从学习内容看,思想界在学习西方上呈现出什么趋势?
生:(讨论并作答)
师:大家回答得很对。

请大家注意这三个阶段的起始时间,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思想界会呈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如果感到有困难的话,请参考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同桌也可以讨论。

(幻灯打出参考问题)① 为什么各派会如此急切地向西方学习?各派向西方学习的具体背景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点?②70年代中国经济上发出了什么重大变化,这变化与学习内容的变化间有何联系?③学习热点出现根本性变化是哪一阶段,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分析、讨论并作答)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给了我不少启发。

现在我也谈谈自己的观点,这不是唯一的答案,仅供大家参考:在时代的呼唤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阶级结构的变化,思想界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呈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

在西学热潮中,贡献最大的是严复。

2.严复的思想及贡献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37页至138页有关严复的内容,概括严复的思想及主要贡献。

生:(阅读课文后作答)
师:严复毕业于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神州船政学堂,反来又曾留学英国。

所以他对西学的了解比康有为、梁启超更为系统、深入,对西方社会科学、政治理论的介绍也就更为全面。

大家能不能联系当时中国面临的局势及思想界的状况,分析《天演论》所宣传的社会进
化理论的进步意义?
生:(思考后作答)
师: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严复的社会进化理论的确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使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投身到维新变法的运动中去。

《天演论》出版后,社会上许多人纷纷以“竞雄”、“天择”、“适之”为字,胡适的“适”字也是取“适者生存”之意,可见《天演论》是何等深入人心了。

随着思想界学习西方层层深入,随着经济的发展,晚清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