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孔子与老子

合集下载

1-1 孔子与老子

1-1 孔子与老子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
上也。”《论语·第六》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 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第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我无事老,子人之民就自然富裕;我无欲,人民就自然纯朴。
没就有足材多矣料少应一杂 付:事 事需 情“要 。我复 以无杂所的食为言为而语美民记味自述,,以化用所,节穿我绳 着记 为好事 美静的 丽而方 ,法 以 所居民住自的正为,安适我,无以事自己而的民风自俗富为乐,。我与无邻国欲相而望民,鸡 犬拥相有自闻共朴,同。因的为东”没西有,利到益老关死系也,没没有有往冲来突的的必形要势。,大家都
③孔子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 和道德准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子的哲学 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1)“仁”
(2)“礼”
(3)“为政以德” (4)“有教无类”
A(1)(2)(Leabharlann Baidu)(4) B(2)(3)(4)
C(1)(3)(4)
D(1)(2)
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孔子与老子的关系是什么

孔子与老子的关系是什么

孔子与老子的关系是什么

老子,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孔子也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那么孔子与老子有什么关系?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与老子的关系,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与老子的关系

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两人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据传,孔子曾经拜师于老子,在老子门下学习知识。同时,历史上还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轶事典故也极为有名。

春秋时期,孔子曾经不远千里前往东周向老子问礼。老子对孔子的到来感到非常高兴,并且与孔子两人秉烛夜谈一整夜。在此次问礼中,孔子主要询问了关于丧礼方面的问题,得到了老子详细的解答。孔子问老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清楚宗庙的神主,老子回答在君王或着诸侯过世的时候需要请神主,这是礼制规定。孔子又问小孩子死后可以用寿衣和棺材么,老子答小孩子死后不能葬在祖坟内,也不能使用棺材。孔子还问在打仗期间如果父母逝世那要怎么办,是继续战事还是停战守孝,老子答按照礼制规定,子女在父母死后是一定要服丧守孝的,期间还不能进行战事。这次问礼中,孔子收获匪浅。老子不仅解答了孔子关于礼那方面的问题,还带着孔子拜访了善于乐器的苌弘与观看了祭神的典礼,这些经历同样使孔子收获不浅。

在孔子满意而归,想老子辞行时,老子还送了一段忠言给他,劝告孔子戒掉过于热衷宣扬自己优秀之处的毛病,不要太过贪图功名这些东西。真正聪慧的人会善于隐藏自己的学识渊博,而不是大肆向别人宣扬自己有多么聪明,有多么优秀。

孔子与老子的典故

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两人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据传,孔子曾经拜师于老子,在老子门下学习知识。同时,历史上还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轶事典故也极为有名。

老子和孔子的关系

老子和孔子的关系

老子与孔子

老子和孔子分别是道家和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把老子比作龙一样的高深和难以琢磨,认为自己不如他。孔子的学问渊源于老子。确切地说,孔子所研究的只是老子提出的理论里的分支,孔子引而申之,自成一家。孔子终身致力于研究和探索的是“仁义礼”,而老子提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的“仁义礼”在老子的理论里排在道与德的后面,是老子理论总纲中所涵盖的内容。老子5000多字的《道德经》是纲领性文献(道教),孔子从中选些内容加以研究并发展成为儒教。孔子的弟子问他:“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说道:“见之!”弟子问道:“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妙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与老子既是朋友,又是师生关系,关于孔子与老子的故事有很多。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孔子与老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一次孔子带着众弟子走到东周时去拜访老子,老子喜欢清静,面对一群“远来之客”,有点不知所措,但他没有怠慢,立即走出门外,向这群人问道:“各位,有何事指教?”

站在首列的孔子见到门前的老者清雅脱俗,知道这个老者就是老子,于是上前恭敬地请求赐教。

老子最烦繁文缛节,所以对孔子笑了一声,答道:“先生说重了,我没有什么可以教导您的。不过您如果是不嫌在下舍里简陋,倒是可以闲聊切磋一番,以消遣时日。”

孔子一贯是比较拘谨的,看到老子的洒脱,他非常向往,不过依旧还是按捺住了心底的想法,以礼行事。虽然老子的态度非常谦和,但孔子仍然是依照着礼仪行事,点点举动都不敢逾矩,所以显得十分拘束。两人在屋中谈了一阵,老子便觉得孔子太过严肃,十分无味,于是就对孔子问道:“您千里而来,想要向我讨教所谓的‘礼’,是吧?那么我请问您,您所说的‘礼’,是根据什么而说的呢?”

孔子一愣,随即回答:“大抵是先圣周公‘制礼作乐’而来。”

之后二人聊了一些看法,老子对于孔子的古板实在是不敢苟同,两个人的谈话也颇为尴尬,后面也就没有再继续聊下去。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历史上记载的“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件很多,这也许并不是两个伟人之间的对话了,而是两种思想的对话,碰撞,交锋。也有一说,说孔子问礼于老子,其实是向老子讨教,孔子师承老子,才要多次与老子问答。

总结老子与孔子的思想

总结老子与孔子的思想

总结老子与孔子的思想

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和孔子(公元前551年-

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位人物。他们的思想代表了道家和儒家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和价值体系。老子强调个体的自然发展和道的无为而治,而孔子则关注社会伦理和个人修养。以下是对老子和孔子思想的简要总结。

老子主张“道”,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道所构成的,道是它们的根源和本质。他强调个体的自然状态和个人的素质,主张追求自然、简朴和无为而治。老子认为,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和冲突源于尝试强制性改变自然秩序,而应该尊重自然的循环和法则。他认为,个人应该尽可能地脱离社会束缚,回归自然,追求内在的平衡和和谐。老子的“无为而治”观念对中国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宋明理学和中国哲学的发展中。

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基础,他关注的核心是个体的修养和社会伦理。孔子强调道德、礼仪和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仁”的概念。他认为,个人的修养和教育是实现社会和谐和人性之美的关键。孔子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存,他主张在家庭和社区中培养仁爱之心,以塑造和谐的社会秩序。他也强调个体的责任和义务,认为个人应该尽力改善社会并帮助他人。孔子的思想广泛应用于社会政治和教育领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有许多不同之处,但他们都致力于推动和塑造社会和个体的进步。两位思想家都认识到人类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并试图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老子主张

对个体的尊重和无为而治的观念,通过回归自然和追求内在的和谐来实现社会的和平。孔子则主张道德伦理的培养和社会责任的履行,通过个人修养和社会教育来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关于孔子向老子学礼的故事

关于孔子向老子学礼的故事

关于孔子向老子学礼的故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孔子文化典故孔子向老子学礼,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向老子学礼

老子与孔子同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曾经在周朝担任文官,负责古代图书典籍的收藏和管理工作。孔子则一面讲学,一面求学拜师。孔子二十七岁时,不远千里从鲁国来到洛邑求见老子。相见后,孔子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请教关于周礼的问题,老子一一作答。孔子又说出在鲁国恢复周礼的打算。老子却认为学礼虽是必要的,但要全面恢复周礼,恐怕是办不到的。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周礼已不合时宜了。孔子听后,深表佩服。后来,孔子说:“我的学问之所以有长进,就是因为得到了老子的教诲。”

感悟:孔子向老子学礼的精神值得现代人倡导和学习。也正因为具备了这种谦恭好学的良好习惯,孔子才成为了中国最伟大的文化圣人。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疑惑不解的地方,此时,要用谦恭的态度向他人求教。要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

经济:生产工具、技术的提高(铁耕具、牛耕),增进生产力进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

二、孔子(前551——前479):

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的开创人

思想:政治思想:

仁:①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②为政以德(①②缓和阶级矛盾)

③明白得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固社会秩序。④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③④调整人际关系)⑤以礼治国的同时慢慢改良政治

礼:含义:西周的品级名分制度。

为了实现礼,提出“正名”的主张,依照周礼的制度把已经混淆了的社会品级秩

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保守)

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天是主宰。

教育思想:教育原那么: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因材施教

学习方式:学思结合、独立试探、坚持己见,“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

有我师、温故知新、等等

阻碍: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以后,精耕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慢慢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的活动:政治活动:周游各国,宣传政治观点(主若是仁、礼)。

文化活动:整理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思想保留:其门生整理记录的《论语》中

4、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的缘故

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诸侯热衷于成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增强

对人民的操纵(客观,全然)

②儒家仁、礼的思想不适合那时历史进展的潮流。(主观)

高中历史孔子与老子

高中历史孔子与老子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 1、了解孔子及其思想 2、知道老子及其思想 3.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
孔子:中国历史上伟大 的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生活于春秋末期, 身高190,臂力过人, 饮酒不醉。从小学识过 人。20岁左右踏入政治 先后做过委吏、乘田、 中都宰(市长)司空(建 设部长)大司寇(政法委 书记)代理宰相(在位三 个月)政治失意转而专心 于对教育的研究,提出“有 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 思想,还首创私学。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历史地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仁:仁者爱人,途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 思想
礼: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为政以德

思想 主张
天命观 :敬鬼神而远之——优先关注人生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育 思想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实事求是, 反复复习, 学思结合
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
②其“礼”的思想,意在“克己复礼”,维护西周的等 级
名分制度,具有保守性。
2、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称颂孔子: “我全神贯注的读了他的这些著作,我从中汲取了精 华……”有西方学者直接认为“孔子是18世纪启蒙运 动的守护神。”孔子思想不仅是法国大革命的动因, 更成为西方“平等、仁慈、博爱”观的源泉。在这里孔 子的哪些思想令西方思想家如此痴迷? ①“仁者爱人” ②“为政以德”

第1课孔子和老子知识讲解

第1课孔子和老子知识讲解

涵 义的主张是
B ( )
A 因材施教 B 有教无类
C 诲人不倦 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老子》中记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
伏”。这段话体现了老子的
A ( )
A 辩证法思想
B “无为而治”的思想
C “天法道,道法自然” 的思想 D 以柔克刚的思想
8、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
2、孔子的历史地位 (1)中国的圣人,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世界的名人,位列世界古代文化名人(共10个)之首
二、老子
1、老子的生平: 老子生平:强调道家学派创始人、著作等 2、老子的哲学思想
A、世界本原:道 B、辩证法 C、无为而治 3、老子哲学的地位
3、老子哲学的地位 (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A《诗》 B《书》 C《春秋》 D《论语》
第1课 孔子和老子
一、孔子
1、孔子的重要身份 ——三个“家”、一个“创始人”
(1)思想家
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
仁——“仁者爱人”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思想核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现实意义? 有利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
老子
道家
道是万物本原 无为而治
辩证法
第一个探讨宇 宙本原;对中 国文化产生深 远影响

历史必修课三 孔子与老子

历史必修课三 孔子与老子
——《论语· 为政》
“正名”按周礼把混
乱的社会矫正过来, 达到名正言顺、贵贱 有序。
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学而》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 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 子路》
——《论语· 乡党》
从这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孔子的什么思想?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
——《论语· 卫灵公》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 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 体察民情,反对 似重以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 苛政和任意刑杀; 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 广泛理解体贴他 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 人 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敬鬼神而远之”
(政治 哲学 教育)
政治 思想
哲学
思想
教育 思想
孔子关于教育的言论
有教无类。
——《论语· 卫灵公》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 述而》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卫灵公》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为政》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 述而》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与老子既是朋友,又是师生关系,关于孔子与老子的故事有很多。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孔子与老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

有一次孔子带着众弟子走到东周时去拜访老子,老子喜欢清静,面对一群“远来之客”,有点不知所措,但他没有怠慢,立即走出门外,向这群人问道:“各位,有何事指教?”

站在首列的孔子见到门前的老者清雅脱俗,知道这个老者就是老子,于是上前恭敬地请求赐教。

老子最烦繁文缛节,所以对孔子笑了一声,答道:“先生说重了,我没有什么可以教导您的。不过您如果是不嫌在下舍里简陋,倒是可以闲聊切磋一番,以消遣时日。”

孔子一贯是比较拘谨的,看到老子的洒脱,他非常向往,不过依旧还是按捺住了心底的想法,以礼行事。虽然老子的态度非常谦和,但孔子仍然是依照着礼仪行事,点点举动都不敢逾矩,所以显得十分拘束。两人在屋中谈了一阵,老子便觉得孔子太过严肃,十分无味,于是就对孔子问道:“您千里而来,想要向我讨教所谓的‘礼’,是吧?那么我请问您,您所说的‘礼’,是根据什么而说的呢?”

孔子一愣,随即回答:“大抵是先圣周公‘制礼作乐’而来。”

之后二人聊了一些看法,老子对于孔子的古板实在是不敢苟同,两个人的谈话也颇为尴尬,后面也就没有再继续聊下去。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

历史上记载的“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件很多,这也许并不是两个伟人之间的对话了,而是两种思想的对话,碰撞,交锋。也有一说,说孔子问礼于老子,其实是向老子讨教,孔子师承老子,才要多次与老子问答。

据史记载,孔子第一次问礼的时间是鲁昭公七年,地点在巷党。当时老子已经离开周国,游历各国。老子子到了鲁国,为友人操办丧事,

孔子拜老子为师_孔子和老子的关系

孔子拜老子为师_孔子和老子的关系

孔子拜老子为师_孔子和老子的关系

孔子自己是老师,但为何要拜老子为师呢?孔子和老子到底是什么关系?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拜老子为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拜老子为师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丰富,总是想学习更多的知识。据史料推断,在孔子三十岁之前他曾离开自己的家乡去拜道家思想奠基者老子为师学习知识。

孔子去洛阳的路途很远,但是孔子不畏困难,日夜兼程。经过几个月的跋山涉水孔子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的城门外,他看见一位头发胡子花白的老人站在城门外。孔子心想:“这就应该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孔子走上前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吧?”老子有些奇怪,自己并不认识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为什么他会认识自己呢?老子很疑惑。孔子说到:“学生孔丘,是专门想你讨教学习的。请您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早就听说你来这,我便在此等你。学问研究上你与我差不多,为什么你还要来向我学习呢?”孔子听了之后说:“谢谢老师在这里等我,学习是无止境的,你的学识渊博,我如果跟着你学习一定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自己的学问肯定会有所提升。”

于是,从那天之后孔子总是跟随着老子,虚心的向老子请教,之后孔子成为了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两个人,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以道为中心,为我们世人留下了很多知识,两个人的文化,在世上流传几千年至今都不熄不灭。

孔子和老子的关系

在历史上似乎一向是孔子的名气大于老子,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亦是高于老子。然而其实这二人到底是谁要高于谁,谁的思想更为世人所认可,更加的伟大,其实也只是见仁见智;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优点。

孔子拜访老子的故事

孔子拜访老子的故事

故事标题:孔子拜访老子的故事

在古代中国,孔子和老子是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据说,孔子曾经拜访过老子,这个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佳话,更是两位伟大哲学家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

某年春天,孔子带领着他的弟子们前往洛阳城。在洛阳城的东门,孔子遇见了老子。老子是洛阳城的守城官,也是周王朝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孔子对老子的博学和道德品质早有耳闻,对他深感敬意。

孔子向老子行礼并请教道:“老子先生,我听说您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我特地前来向您请教。”老子微笑着回答:“孔丘先生过奖了,我不过是一个守城之人,哪里敢当您的老师。”孔子说:“无论如何,我都希望能够从您这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于是,孔子和老子开始了一场深入的思想交流。他们谈论了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话题。孔子强调了仁爱、忠诚和礼义的重要性,而老子则主张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提倡无为而治。两人的观点虽然有所不同,但他们却彼此尊重,互相倾听。

在交流中,孔子深深地被老子的智慧所折服。老子以他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思考让孔子认识到了更多关于人生和社会的真理。同时,老子也从孔子的执着和坚守中看到了他对道德和仁义的坚定信仰。

这次拜访结束后,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老子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啊!他的智慧和思想让我受益匪浅。”弟子们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从这次拜访中学到了很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观点,只有通过交流和互相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同时,这个故事也展示了两位伟大哲学家之间的友谊和互相尊重的精神。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总结概括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总结概括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总结概括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和老子(公元前571年-

公元前471年)都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智慧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两人的思想有所不同,但他们对于人类之道的探讨和人生的意义有着共同的关注。在本文中,我们将总结和概括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并探讨他们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重要贡献。

首先,孔子的思想强调了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他认为,通过恪守道德准则和自律,人们可以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他的核心理念是“仁”,即人们之间的亲爱和关怀。孔子认为,通过追求道德和善良,人们可以实现和谐共处并达到人类的真正目标。他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并主张君子要以身作则,为社会做出榜样。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唯利”,这意味着一个正直的人应该追求公正和道义,而不是个人私利。

相反,老子的思想更注重自然和道的观念。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们应该适应自然规律,而不是抗拒它。老子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所构成,道是无形无象的存在,包括了一切。他强调人们应该顺从自然的道,不要干预和扰乱自然的秩序。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即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展,不要过度干涉。他认为,人们应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遵循道的要求来达到心灵的和谐。

此外,孔子和老子在政治观念上也有所不同。孔子主张君主制度,认为只有良好的君主才能统治一个国家并维持社会秩序。他强调了君臣、父子和夫妻等关系的重要性,认为这些关系是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孔子认为,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和道德修养,人们才能发展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老子与孔子的对话

老子与孔子的对话

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于是,多次问计于老子。

一日,老子在送别孔子时,手指浩浩黄河,对他说:“你怎么不学习水的大德呢?”

孔子问:“水有什么样的德行呢?”

老子说:“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之王。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弱能胜强,柔可克刚呀。

孔子听了,恍然大悟,说道:“先生这番话,使我顿开茅塞: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huì)。水所在的地方都是人们不愿意去的,这样,还有谁想与它来竞争吗?所以,如水一样,才为上善呀。”

老子点头说:“你真是可教之才!你一定要记住: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这就是在效仿水的德行。……所以,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孔子激动地说:”先生之言,发自您的肺腑而浸润弟子的心脾,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孔子晚年,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不再追求功名而专心著书育人,

终于成为一代宗师。

孔子与老子的三次会面

孔子与老子的三次会面

孔子与老子的三次会面

图片发自简书App

01

第一次会面。

历史上孔子第一次会见老子时,老子还在周王朝藏书室中做史官。

这次会面孔子除学到了很多礼制制度外,对孔子感悟最深的应该是老子的这段话,这也正是“上善若水”的精髓。

两人离别时,老子指着黄河说道:“你为何不能学习水的德行呢?”

孔子不解,问道:“水的德行又是怎样的?”

老子回答说:

“善行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争名逐利,处于天

下众生所厌恶的地方,反而更接近于道,这是谦虚的德行。

江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成为百谷之王。

天地之间,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但是它却能穿透最坚硬的事物,水滴石穿。

可见,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不见具体形状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

由此可知,无言的教化和无为的益处更甚于有为。”

孔子恍然大悟,说:

“先生的话使我茅塞顿幵。天下之人都高高在上,只有水处在下方。

天下之人都喜欢安逸,只有水处于艰险;天下之人都喜欢洁净,只有水处在污秽之中。

水趋向的处境都是天下人厌恶的,所以没有人能与之相争,这就是最高境界的善。”

老子接着说:

“当你不与天下人相争时,天下将没有人能与你相争,这就是效仿水德行事。

水最接近于道,道无处不在,水无所不利。水避高趋下,从不回流,善于利用地势的起伏。

你看那深潭中的一汪碧水,表面淸澈而平静,却是那样的深不可测。

水也会有流失,但却从不会枯竭。

默默无闻的滋润万物,却不求回报,这就是水至善至仁的品格。

它遇到圆形障碍就绕其而行,遇到方形障碍就折回而走,遇到堵塞就暂时停止,一旦出现决口就浩荡奔流,这就是水的信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

历史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历史教案 / 高中历史 / 高一历史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孔子与老子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历史给人们提供了经验,历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没有历史就没有传承,就没有其他各种学科。历史不仅仅留给我们只是,同样也有教训,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一历史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1课

[课程标准] 了解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的学说

1.思想内容

(1)政治思想

①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____”和“克己复礼”。基本途径是遵循“忠恕”之道和“____”。

②提倡“____”,逐步改良政治。

(2)哲学思想

①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3)教育思想

①教育原则上,主张“____”。

②教育方法上,主张“____”。

③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

2.地位影响

(1)在诸国争霸和____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视。

(2)____之后,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老聃与《道德经》

1.思想内容

(1)哲学思想

①本原论:“____”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②天命观:“天法道,道法自然”。

③辩证法: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2)政治思想:主张“____”。

2.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____以及中国人的____、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点一孔子的学说

1.山东曲阜孔庙是孔子文化的重要基地。今天我们如果要去参观孔庙,了解儒家文化的精髓,首先必须要参阅( ) a.《春秋》 b.《尚书》

c.《论语》 d.《道德经》

2.下面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纪念邮票。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却受到冷遇,主要是因为其主张( )

a.不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b.不关心民生问题

c.拒绝社会改革

d.不能满足统治者要求

3.在党的xx大上,xx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4.斯洛伐克共和国黑山博士说:“为了创造一个没有任何争端冲突的德馨社会,人类伟大导师孔子所设立的道德原则和进行的不懈努力直至今日仍无人超越。”这里的“道德原则”

主要是指( )

a.孔子的“礼制”思想

b.孔子的“仁”思想

c.孔子的教育思想

d.孔子的哲学思想

5.有人说:“要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其主要依据是( )

a.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的风气

b.儒家思想一直被古代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

c.儒家思想成为历代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d.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主流地位

6.孔子思想在当时未受重视的根本原因是( )

a.孔子地位低下,位卑言微

b.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不符合时代潮流

c.受其他学派打击

d.其思想有较大的消极性

7.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反

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

知识点二老子的思想

8.人们常常引用《老子》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是因为它反映了老子的( )

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b.“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

c.“天道自然”的哲学思想

d.矛盾对立转化的辩证法思想

9.《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10.下列观点与老子的思想相符的是( )

①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②只要能“守静”,就可以“以弱胜强”③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④“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何可求,从吾所好。”“饭蔬食,饮水,曲肚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且富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为仁(旧贵族)不富矣,为富(新地主和商人)不仁矣。”

材料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下,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三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即越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日)岛献吉郎《诸子百家考》

(1)依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经济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上述主张产生的经济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

材料二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材料三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看出老子的什么观点?

(2)从材料二、三中可看出老子的观点是什么?应如何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