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境内居住着土家、苗、汉、回、瑶、侗、白等30个民族,总人口275.83万人,世居主体民族土家族占41.5%、苗族占33.1%。

辖吉首市和泸溪、凤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七县,总面积15462平方公里,是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唯一地区。

一、境域位置
地理位置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9。

10'~110。

22.5',北纬27。

44.5'~29。

38'。

武陵山脉自西向东蜿蜒境内,系云贵高原东缘武陵山脉东北部,西骑云贵高原,北邻鄂西山地,东南以雪峰山为屏。

东部、东北部与湖南省怀化市、张家界市交界;西南与贵州省铜仁地区接壤;西部与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毗连,西北部与湖北省恩施州相邻,系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

境域面积湘西州境域,南北长约240公里,东西宽约170公里,土地总面积15462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的7.3%。

州域耕地面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森林面积亦有降有升。

二、沿革区划
建置沿革湘西州域历史悠久。

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唐虞之时,有“蛮地”之称,属“三苗”范围。

夏,为“荆州之域”。

商代,属楚“鬼方”地域。

西周至春秋,属楚“黔中地”。

战国时属楚黔中郡。

西汉属武陵郡。

三国时初属蜀,后属吴。

西晋、东晋属荆州武陵郡。

隋唐五代时期属黔中道。

朱为荆湖北路的辰州、澧州。

元为湖广行省恩州军民安抚司、新添葛蛮安抚司和四川行省永顺司。

明置永顺宣慰司、保靖州宣慰司,其余为岳、辰两州地。

清置永顺府和风凰、乾州、永绥直隶厅,东北部为澧州地。

民国时期.1914一1922年为辰沅道。

1938—1949年为第八、第九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凤凰、乾城(今吉首)、永绥(今花垣)、泸溪等县和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分属沅陵专区、永顺专区。

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6县,并代管永顺、龙山、桑植、大庸(今张家界永定区)4县。

年底,代管4县亦属直接管辖。

1955年4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改为湘西苗族自治州。

1957年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

州府设吉首,辖吉首、泸溪、风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桑植、大庸10县。

1982年和1985年,吉首、大庸先后改县设市。

1988年,大庸市升为地级市(即今张家界市),是年12月31日,大庸市及桑植县正式划出湘西州。

1989年至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8县市。

行政区划湘西自治州今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顺、龙山7县,截止2009年未,下辖90个乡、68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全州有172个居民委员会、1975个村民委员会。

三、自然环境
地貌湘西州域地处云贵高原余脉,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武陵山脉贯州境,北部多山,有大小山峰130多座。

州内最高点为龙山县境内大灵山,海拔1736.5米,最低点为泸溪县上堡乡大龙溪出口河床,海拔97.1米。

受酉水、猛洞河、武水、沅水、辰水等河流的影响,境内地面被切割成众多盆地、台地和高峰、沟谷及陡坡,相互交错,山峦叠嶂,千姿百态。

境域碳酸盐岩广布,岩溶地貌发育充分,多溶洞、伏流。

境域地貌大致分为三大区域:西北中山山原地貌区占州域总面积的22%,海拔800一1736米,地形切割较深,顶部岩溶发育,干旱少雨,光热偏低,土壤自然肥力较好,适宜发展林、粮、牧业生产;中部中低山山原地貌区面积约占州域总面积的59%,标高50一1000米,丘状起伏,岩溶发育,光、热、水、土条件较好,矿产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粮、林、牧、经济作物和矿业生产;中部及东南部低山丘岗平原地貌区面积约占州域总面积的18.98%,地势比较平坦开阔,光、热、水、土条件较好,为湘西州域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最佳区域。

气候湘西州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冬暖夏凉,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降水充沛,光热总量偏少;光热水基本同季;气候类型多样,立体特征明显。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4.40℃以上,最热月最高气温大于35℃的天数8~15天。

年平均气温15—16.9℃,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一5.5℃。

年降雨量1250~1500mm;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291—1406小时。

雨量集中春、夏,多见秋旱。

由于海拔的悬殊和地形、坡向等的不同,湘西州域气候类型无论是在垂直方向上还是在水平方向上都存在较大差异,气温、降水、日照、无霜期等均有显著差别。

四、自然资源
水资源湘西州境大部分区域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且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形成地表地下水综合利用的格局。

全州区域内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32亿立方米。

州境沟壑纵横,落差大,有利于布局骨干水电站,有利于梯级开发,有利于防洪、灌溉、养殖、旅游及改善环境。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对水质有很好的净化作用。

境内大部分城镇上游河流区域的地表水与地下水,PH值适中,中等矿化离子总数不高,水值可达国家卫生部颁发的水质标准。

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部分区域水质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

境内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干流长大于5公里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368条。

主要河流有沅江、酉水、武水、猛洞河、花垣河等。

各河流坡降大、落差大,按平均流量估算,理论蕴藏量为179万千瓦。

全境可开发总装机容量达137.2万千瓦,已开发总装机容量46.96万千瓦。

境内岩溶地下水资源丰富。

地下水总量约为27.37亿立方米,约占年总水资源量的20.6%,境内有187条较大的暗河和900多个较大的溶洞这些暗河、溶洞,大多出露于地表或悬挂在陡壁之上,部分埋藏在地下深层,各具不同的开发利用前景。

生物资源湘西州境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堪称野生动植物资源天然宝库和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基因库。

境内野生植物繁多,共有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维管植物217科、1039属、3807种。

35亚种、315变种、11变型,在湖南植物区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属数占全省总属数的72%,种数占全省种数的51%。

境内保存着大量古老珍稀植物种属,中国特有的残、遗、单、少种属中,湘西有37属以上,占湖南全省的59%。

世界闻名孑遗植物水杉、珙桐、伞花木、伯乐树、双盾木、鹅掌楸、喜树、杜仲、青钱柳、香果树、青檀等湘西都有分布。

野生植物中,稀有、特有及国家保护种类多,植物种类属国家级保护植物6种,国家II级护植物29种,濒危植物2种,渐危植物21种,稀有植物16种,是国家保护植物高密度分布区。

境内资源植物丰富,药用植物、油脂植物、纤维植物、鞣料植物、淀粉和糖类植物、观赏植物、维生素植物和色素植物等种类繁多。

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州境现有陆生脊椎动物237种,隶属21目64科;现有昆虫4175种分属22目177种。

湘西野生动物区系组成复杂品种极为丰富,既有华中区固有种,也有华中华南两区共有种;既有西部区的品种,也有东部区品种。

湘西州境野生动物中珍稀种类丰富,濒危种类较多。

属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云豹、金钱豹、林麝、白颈长尾雉、金雕5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有50种;地方重点保护动物89种。

这些野牛动物中,有14种属中国列为世界濒危野生动物。

1999年考察发现,池鹭、棕背伯劳、画眉、黑斑蛙、虎纹蛙、毛冠鹿、华南兔、中华竹鼠及蛇类等在湘西尚有较大种群数量分布。

但随着人口增加、生产活动频繁、森林减少,野生物种类呈下降趋势。

矿产资源湘西州境矿产资源丰寓,日主要矿种储量大。

全州已发现矿产地85处,其中,黑色金属矿产41处,有色金属矿产160处,贵金属矿产10处,能源矿产68处,非金属矿产199处,地热矿泉水6处;已发现矿产地中,大型矿床12处、中型矿床26处、小型矿床73处、矿点374处。

全州已发现矿种63(待查)个,其中35个矿种探明一定储量。

探明储量在湖南省有一定分量的有锰、汞、铅锌、铝、锌、钒、磷、紫砂、陶土矿、含钾页岩10种。

其中锰、汞、铝、紫砂陶土矿居全省之首。

锰的探明储量:3106.57万吨,远景储量575.5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多分布于花垣县境内。

花垣民乐锰
矿区为中国南方最大的锰矿床,有“东方锰都”之称。

五、人口民族
人口湘西州境很早就有人类活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繁衍生息,人口不断增多。

州域(今8县、市域)人口总量文字记载自唐代开始,唐开元二十八年(740),人口约2.46万。

至清嘉靖二十一年(1816),人口约8l_27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总量大幅增长。

1957年末,人口136.37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8.2人;1982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9人;1995年,总人口247.497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60人;2006年末,总人口270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4.6人;2008年末,总人口273.93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7人。

2009年末,总人口275.83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8人。

民族湘西州现有的主体少数民族是土家族、苗族。

2006年末,全州有少数民族人口203.36万人,占总人口的75.3%。

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土家族112.2万人,占总人口的41.56%,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5.17%;苗族89.5万人,占总人口的33.15%,占少数民族人口的44.75%;其他少数民族1.66万人,占总人口的0.6l%,占少数民族人口的0.82%。

其中,人口过千的少数民族有回族、瑶族、侗族和白族。

湘西各民族长期以来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主要分布在永顺、龙山、保靖、吉首、古丈等县市。

苗族,自称“果雄”,主要分布在花垣、凤凰、吉首、泸溪、古丈、保靖等县市。

旧时,土家、苗族多居住在比较偏僻的乡村,汉族多分布于交通相对便利的河畔叉口、集镇圩场。

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团结工作的加强,使民族关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生活自然环境
地貌湘西州域地处云贵高原余脉,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武陵山脉贯州境,北部多山,有大小山峰130多座。

州内最高点为龙山县境内大灵山,海拔1736.5米,最低点为泸溪县上堡乡大龙溪出口河床,海拔97.1米。

受酉水、猛洞河、武水、沅水、辰水等河流的影响,境内地面被切割成众多盆地、台地和高峰、沟谷及陡坡,相互交错,山峦叠嶂,千姿百态。

境域碳酸盐岩广布,岩溶地貌发育充分,多溶洞、伏流。

境域地貌大致分为三大区域:西北中山山原地貌区占州域总面积的22%,海拔800一1736米,地形切割较深,顶部岩溶发育,干旱少雨,光热偏低,土壤自然肥力较好,适宜发展林、粮、牧业生产;中部中低山山原地貌区面积约占州域总面积的59%,标高50一1000米,丘状起伏,岩溶发育,光、热、水、土条件较好,矿产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粮、林、牧、经济作物和矿业生产;中部及东南部低山丘岗平原地貌区面积约占州域总面积的18.98%,地势比较平坦开阔,光、热、水、土条件较好,为湘西州域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最佳区域。

气候湘西州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冬暖夏凉,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降水充沛,光热总量偏少;光热水基本同季;气候类型多样,立体特征明显。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4.40℃以上,最热月最高气温大于35℃的天数8~15天。

年平均气温15—16.9℃,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一5.5℃。

年降雨量1250~1500mm;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291—1406小时。

雨量集中春、夏,多见秋旱。

由于海拔的悬殊和地形、坡向等的不同,湘西州域气候类型无论是在垂直方向上还是在水平方向上都存在较大差异,气温、降水、日照、无霜期等均有显著差别。

湘西历史
建置沿革湘西州域历史悠久。

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唐虞之时,有“蛮地”之称,属“三苗”范围。

夏,为“荆州之域”。

商代,属楚“鬼方”地域。

西周至春秋,属楚“黔中地”。

战国时属楚黔中郡。

西汉属武陵郡。

三国时初属蜀,后属吴。

西晋、东晋属荆州武陵郡。

隋唐五代时期属黔中道。

朱为荆湖北路的辰州、澧州。

元为湖广行省恩州军民安抚司、新添葛蛮安抚司和四川行省永顺司。

明置永顺宣慰司、保靖州宣慰司,其余为岳、辰两州地。

清置永顺府和风
凰、乾州、永绥直隶厅,东北部为澧州地。

民国时期.1914一1922年为辰沅道。

1938—1949年为第八、第九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凤凰、乾城(今吉首)、永绥(今花垣)、泸溪等县和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分属沅陵专区、永顺专区。

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6县,并代管永顺、龙山、桑植、大庸(今张家界永定区)4县。

年底,代管4县亦属直接管辖。

1955年4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改为湘西苗族自治州。

1957年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

州府设吉首,辖吉首、泸溪、风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桑植、大庸10县。

1982年和1985年,吉首、大庸先后改县设市.1988年,大庸市升为地级市(即今张家界市)是年12月31日,大庸市及桑植县正式划出湘西州.1989年至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8县市。

人口与民族
人口湘西州境很早就有人类活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繁衍生息,人口不断增多。

州域(今8县、市域)人口总量文字记载自唐代开始,唐开元二十八年(740),人口约2.46万。

至清嘉靖二十一年(1816),人口约8l_27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总量大幅增长。

1957年末,人口136 37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8.2人;1982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9人;1995年.总人口247.497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60人;2006年末,总人口270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4.6人。

2008年末,总人口273.93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7人。

2009年末,总人口275.83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8人。

民族湘西州现有民族43个,主体少数民族是土家族、苗族。

2006年末,全州有少数民族人口203.36万人,占总人口的75.3%。

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土家族112.2万人,占总人口的41.56%,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5.17%;苗族89.5万人,占总人口的33.15%,占少数民族人口的44.75%;其他少数民族1.66万人,占总人口的0.6l%,占少数民族人口的0.82%。

其中,人口过千的少数民族有回族、瑶族、侗族和白族。

湘西各民族长期以来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主要分布在永顺、龙山、保靖、吉首、古丈等县市。

苗族,自称“果雄”,主要分布在花垣、凤凰、吉首、泸溪、古丈、保靖等县市。

旧时,土家、苗族多居住在比较偏僻的乡村,汉族多分布于交通相对便利的河畔叉口、集镇圩场。

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团结工作的加强,使民族关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人民休戚与共,和睦共处,共同开发湘西这片热土。

民族婚俗
土家族婚俗最引人注目的是“哭嫁”
哭嫁,顾名思义,即土家姑娘在婚嫁之前必与母姨、姑嫂、姐妹一起抱头痛哭。

且要边哭边唱,以此表达亲人间的骨肉深情、离别痛楚,表达婚后身居他乡的顾虑与惧怕,表达对封建包办婚姻的不满和愤慨。

结婚的日子商定后,一般在婚前十天、半月即开始哭嫁,短的三五天,长的要哭一个多月。

在这里的各民族人民休戚与共,和睦共处,共同开发湘西这片热土。

每天夜幕降临,平日相好的姐妹以及新娘的女性亲戚,便于新娘的闺房中或堂屋的火塘边围坐在新娘四周,以手帕掩面,陪着新娘失声痛哭,倾诉衷肠。

个个情真意切,声泪俱下,感人肺腑。

哭嫁的形式有一人单哭、二人对哭、众人合哭。

哭嫁使用的语言现在大多为汉语,少数土家语保留得较完整的村寨,仍用土家语哭嫁,其声调、韵味便格外奇妙。

哭嫁的内容十分广泛,都离不开一个哭字。

如:“哭爹娘”、“哭祖宗”、“哭十姐妹”、“女哭娘”、“娘哭女”、“姐哭妹”、“妹哭姐”、“妹哭嫂”、“嫂哭妹”、“哭媒人”、“哭花”、“哭席”、“哭苦情”、“哭出门”、“哭上轿”等等。

摘录一段“哭爹娘”:“下贱的日子快到了,后园的野猫在叫了,享福的日子快到了,受罪的日子快到了,我的爹,我的娘啊!你们的女儿哩,是羽毛没有长成的小鸟儿,笼在你们的衣袖里,叫我离娘哪里飞?你们的女儿哩,是眼睛没开的小蛇儿,盘在你们的骼膝上,叫我离娘哪里走?”
据说,土家族姑娘长到十一二岁,就开始学哭嫁。

因为,出嫁时,新娘的《哭嫁歌》唱的多少、好坏,是乡亲们评价她聪愚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她日后在婆家分量轻重的关键一举。

哭到接亲的那一天,男方接亲的队伍打着溜子、吹着唢呐、抬着花轿来了,女方赶紧抬一张大方桌挡在大门口,请事先安排好的“内管先生”与接亲的“礼官”对歌、盘歌。

“礼官”胜出后,交出“三茶六礼”,方能进屋。

俗称“拦门礼”。

堂屋里,接亲的人还没歇气,突然涌出一群盛装的姑娘,用黑锅烟抹得接亲的后生们一脸花。

后生们哪里示弱,反过来用这种奇特的“打发”追得姑娘们四处逃窜。

新娘子好不容易止住哭泣,头搭“蒙帕”坐上花轿。

听着喜庆的乐声,她轻轻地闭上眼睛,她想好好地休息一下。

她知道,土家接亲闹新房是三天三夜不分大小的。

苗家婚恋,奇特而谐趣,充满浪漫情调
苗族青年男女大多是利用喜庆节假之日或赶场的机会相识、择偶,即俗称的“会姑娘”、“赶边边场”。

苗族后生如果看上了某位姑娘,便会通过讨要糖果、野葱或手帕、腰带等物的形式向这位姑娘表示爱意。

而姑娘是不会轻易把自己的东西送人的,须通过多次的相会、交谈、对歌加深相互的了解和感情,得到情投意合、如胶似漆之时,方赠物定情。

此后,经过“求婚”、“吃放口酒”、“过礼”、“讨红庚”等婚俗程序,终迎来了嫁娶的大喜日子。

娶亲的前一天,男方必须派一支由接亲娘及挑抬嫁妆的汉子组成的接亲队伍,带着灯盏、火把、挑着酒肉大米赶到女方家,给女方送“迎亲酒”。

当晚,女方家便把亲朋好友及族人请至家中与男方客人一起喝酒、唱歌,通宵达旦,待吉时一到,新娘及女方家的送亲队伍便于“发亲”的鞭炮声中离开娘家,随男方接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地嫁到男方家。

新娘第一次进入男方家,必须从一只新竹筛上踩过,以筛净一路的风尘和邪气。

这时,男方家的火塘里烧着旺火,熊熊火焰昭示着新婚夫妇的日子红红火火、吉祥兴旺。

按照汉族婚俗,接下来,新郎新娘就该拜堂了,可是苗家不是这样。

新娘进屋后,与新郎并肩坐在堂屋正中的凳椅上,不能移动,否则,便意味着新娘在男方家的日子过不安稳。

新郎新娘在主婚人的安排下,喝“同心酒”、吃“同心肉”。

主婚人的一曲“合事歌”,是对新人最真挚、最美好的祝福,祝福新郎新娘白头偕老、永远幸福。

新郎的兄弟们来了,新娘的姐妹们来了,来向新郎新娘讨喜酒喝。

他们说着祝福的话,唱着吉祥的歌,喝着喜庆的酒,用目光寻觅自己意中的人儿,憧憬着把新郎新娘的今天定格成自己的明天。

一家有喜,全寨同庆
新婚之夜,是苗寨的不眠之夜。

全寨的乡亲都要来新郎家庆贺、欢聚。

乡亲们以女方送亲陪嫁的人为主客,热情地向他们敬酒、同他们对歌。

高潮之中,寨子里的姑娘后生便会用锅烟粉出其不意地把客人抹得满脸花黑,客人亦可“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

一时间,于惊呼欢笑声中,人人都成了黑花脸。

这便是苗家婚俗中的一大奇景——“打发”。

据说,脸上的黑被抹得越多,将越兴旺吉祥。

这天晚上,新郎新娘是不能同房的。

新郎要招待客人和亲朋友好,新娘要陪伴送亲来的姐妹。

您问:那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告诉您,少则三四天,多则五六天-----三天之后,新郎陪新娘去娘家“回门”,待重回新郎家之时,一对新人的蜜月才着实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