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参数和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参数和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莉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第06期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参数和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对8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红细胞参数和血小板参数。
结果慢性乙型肝炎中度患者红细胞参数和血小板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红细胞参数和血小板参数异常检出率>中度患者>轻度患者。
结论红细胞参数和血小板参数的改变可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轻重和肝脏损害程度。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红细胞参数;血小板参数;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 R51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c)-0059-0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等红细胞检测参数常用于贫血的分类和鉴别诊断,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血小板参数是临床诊断各种出血性和血栓性疾病的主要指标。
笔者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红细胞参数和血小板参数的改变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程有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5月于本院接受血常规检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9例,其中,男59例,女30例;年龄21~62岁,平均40.2岁。
根据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分为轻、中、重度;其中轻度40例,中度26例,重度23例。
对照组50例,均为健康体检者,经检查HBsAg阴性、肝功能、血常规检测结果均正常。
1.2 方法
采用EDTA-K2真空抗凝管静脉采血,充分混匀后使用日本Sysmex XS-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标本采集后1 h内完成检测。
仪器所用试剂为Sysmex配套试剂,每日进行室内质控检测,其高、中、低值均在质控范围内。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
计量资料数据用x±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程度慢性乙型肝炎与对照组红细胞参数和血小板参数检测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红细胞参数和血小板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慢性乙型肝炎中度患者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见表1。
2.2 不同程度慢性乙型肝炎红细胞参数和血小板参数异常检出率比较
红细胞参数和血小板参数异常的比例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轻重密切相关,即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的上述参数异常比例>中度患者>轻度患者。
见表2。
3 讨论
中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度流行区,据1992年全国肝炎流行病学调查,我国HBV总感染率(包括既往感染和现症感染)为57.6%,HBsAg阳性率为9.75%,乡村的感染率高于城市[1]。
乙肝的检测指标众多,但多数检测项目费时且价格昂贵,因此农村中一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迫于经济压力或交通不便等条件限制并不进行定期复查。
随着血液分析仪的普及,血常规检测以其分析速度快、准确性高、费用低廉等优点在基层医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将红细胞参数和血小板参数作为肝功能损害的一项指标,有助于减轻乙肝患者治疗的经济负担,尤其适用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
本文实验结果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参数和血小板参数异常检出率>中度患者>轻度患者,提示红细胞参数和血小板参数的异常与慢性乙型肝炎病程有相关性。
其机制如下:(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由于长期食欲减退、胃肠道吸收功能低下导致营养物质摄入不足,铁剂、叶酸、VB12的缺乏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或巨幼细胞性贫血(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表现为红细胞数量减少、RDW增大。
由于慢性肝病患者叶酸的缺乏大于铁剂的缺乏[2],故MCV多表现为增大。
(2)慢性乙型肝炎引起的脾大及脾功能亢进使红细胞、血小板在脾中被吞噬或阻留增加;另外,脾亢时产生的病理性抗体也可引起血细胞破坏过
多[3],导致红细胞、血小板数量减少。
机体为了适应需要,动员骨髓造血,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细胞过度释放以致成熟障碍。
(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解毒功能降低以及肝炎病毒对骨髓的直接抑制作用,使造血微环境受到免疫性损伤[4-5],骨髓造血细胞成熟和释放受到抑制,导致外周血红细胞、血小板数量下降以及形态学的改变。
(4)肝病患者肝中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换酶(LCAT)合成障碍,血浆脂蛋白代谢发生紊乱,从而引起红细胞膜结构的改变,形成刺形、椭圆形、环形、靶形等异形红细胞[5]。
(5)血小板生成素(TPO)是巨核细胞增殖、成熟、生成血小板的主要调节因子,而肝脏是合成TPO的主要场所。
肝细胞受损越严重,合成TPO量越少,则血小板数量越低[6]。
以上因素综合作用造成外周血中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及形态发生改变,相关参数呈现出随病情加重而减少或增大的趋势。
因此,动态观察乙肝患者红细胞参数和血小板参数的改变,对于判断乙肝病情的轻重、肝脏功能损害的程度以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绍基,任红. 传染病学[M]. 7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9.
[2] 叶军.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铁蛋白、维生素B12、叶酸含量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5,5(4):458.
[3] 王美玲,宋爱国. 56例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测定结果分析[J].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40-41.
[4] 马艳丽,任万华. 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机制探讨[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5,14(3):315-317.
[5] 宋怀宇,孙成刚. 红细胞异常与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J]. 临床肝胆病杂志,2004,20(6):377-379.
[6] 袁宏,郝尧,王小荣,等. 63例慢性肝病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 国际检验学杂志,2008,29(11):1036-1037.
(收稿日期:2012-11-30 本文编辑:魏玉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