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地区企业的文化构建及其对小说传播的促进
近代上海商业企业的发展和制度演进
近代上海商业企业的发展和制度演进陆兴龙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载《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企业发展》近代上海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商业企业的资本主义发展不仅在起步时间上早于工业企业,而且商业资本的数量也超出工业资本近一倍。
因此,在讨论近代上海城市经济由传统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型时,对商业企业的发展及其制度演进情况应当引起更多的关注。
一、近代上海商业企业的类型和发展概况沿海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历来要比内地城市高,近代以来受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影响,沿海地区的商业发展速度更快了,商业企业的类型也相对比较复杂,总的发展趋势是形成了传统商业和新兴商业两大类型。
1、传统商业明末清初,上海已有“小苏州”之称,由航运业的发展促进了传统商业的兴盛。
据史书记载,上海自康熙年间“海关设立,凡远近贸易,皆由吴淞口进泊黄浦,城东门外,舳舻相衍,帆樯栉比,不减仪征、汉口”。
[1]至清代中期,上海已是东南一壮县,道光二十年,上海县城人口近20万,东门城厢一带是重要的商业活动地区,“城东南隅人烟稠密,几无隙地”。
日用百货的供应和大宗商品集散,大多在这里进行。
这就为上海早期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形成了某些行业发展的可依赖优势。
牙行传统商业活动中,大宗商品的交易往往需要有牙商居间撮合,牙行也就因此得以发展。
当时上海地区牙行经营的商品范围很广泛、大到外地行商贩运来的粮食、特产,小到农户和手工业者向市场销售自产商品达到一定数量时,一般都要通过牙行中介才能成交。
即使房屋租赁、货物装卸、运输等商业性事务也常常由牙行居间中介。
上海开埠后商业发展促进牙行向专业经营发展,一些牙行分离出来专营某一商品的交易中介,成为专业牙行。
19 世纪中叶以前,上海的专业牙行主要有花行、杂粮行、木行、土糖行、北货行、药材行、猪行、鸡鸭行等。
各业的经营户数从十几户到数十户不等,南市商业中“行”有些就是指牙行经营的商号,其中花行、杂粮行多为历史长、规模大的老字号。
牙行最初是由官府设立的,称为官牙。
"老字号"的商业文化价值——上海文化产业的旧宠新爱
洋 人抗衡 然最 终失 败 他 虽 但 堪 称 华 商 中 民族 英 雄 的典 范 . 而不仅 仅是 个有 钱 的商人 ” 中 国人特 别 推崇 商人 的社 会 责任 和道 德形 象 .因此故 去 的胡雪 岩和 现存 的胡 庆余 堂更 加 走红 了. 胡庆余 堂 的生 意节 节走 高
的文 化 产业
内顶 尖服 装 面料 企 业展 开 战略
挖 掘 老 字 号产 品 文化 内 涵 . 其 中包 括 在 企业 授 权 许 可下 . 独 家销 售厂 商提 供 的 限量特 供款
式 .为消 费者 提供 定 制化 的购
合作 .根 据 设计 要 求定 制专 用 面料 现 在 最轻 薄 的一 套定 制
西 服 . 量 只 有 4 0多 克 分 0
胡 庆 余 讲 的是 历 史 故 事 , 而 培罗 蒙讲 的是今 天正 在 演绎 的新 的故 事 2 1 年 8月 .培罗 蒙西 服 01
制作 技 艺被认 定 为 国家 级非 物 质 文化遗 产 在 国 内众 多 “ 老字
老字 号 不 意味 守 旧 .而是 “ 当益 壮 ” 是 老枝 新 芽 . 老 . 老是
意 、 化产 品生 产 、 文 文化 市 场 营 销 三 个 主 环 节 的完 整 产 业 链 第 一环 聚焦 发展 文 化创 意 产业 重 大项 目.增 强文 化创 意 产业 核 心竞 争力 培育 文化 创 意新
产业 、 业态 和 产业 链 , 新 形成 文
东方 卫视 首 播 的一部 都 市情 感
14 8 3年 上 海开 埠 后 . 不 在
到半 个世 纪 的时 间 里 .即 已成 为 远 东 最 大 的 商 业 购 物 中心 。
比如 胡 庆余 堂是 这 么讲故
近代商业发展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
近代商业发展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作者:黄彦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10期摘要:随着近代商业的快速繁荣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同时也对中国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中国文学创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深入的探究这种影响,才能够使中国文学创作趋利避害,持久的发扬下去,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文学作品。
本文主要研究近代商业发展对中国文学创作思想、文学创作学者、文学创作形式的影响。
关键词:文学创作商业发展移动网络一、近代商业发展对中国文学创作思想方面的影响1.逐渐引入西方文学创作思想随着近代商业的发展,使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不但在经济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还加大了文化交流。
在传统的文学创作中,对于文学创作只是文人志士抒发个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对国家的一些感想,在创作之后也是希望读者能够与之产生共鸣。
而在与西方国家密切交流之后,文学创作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逐渐融入当代的社会思想,以社会实际为创作内容,在创作之后也通过各种传播途径为更多的人们欣赏阅读。
如在创作小说作品时,不再是为了娱乐大众,而是通过形象化的写作方法传递相关的社会思想,对中国文学创作起到了引导的作用[1]。
2.丰富了中国文学创作思想的内容在和其他国家进行文学方面的深入交流丰富了中国文学创作的创作思想,在商业发展下,人们在注重经济活动的时候,也加大了对文学创作的重视,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发展。
在这种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到文学创作中,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更多新的力量,在多种多样的文学创作作品中,使用的文学创作语言也更加丰富[2]。
二、近代商业发展对中国文学创作学者自身方面的影响1.改变了文学创作学者的价值观在近代商业发展背景下,对文学创作学者的影响表现在评价文学创作学者的标准方面存在缺陷,更多的文学作品也不再是作为一种艺术作品供人们欣赏,更多的文学作品是作为一种商业化的产品传播到市场中,而且还存在部分人借助文学的名义进行商业化活动的行为,在创作出的文学作品中,存在着逗乐、刺激、悬疑、媚俗等方面的内容,失去了作品的文学价值。
论上海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一)
论上海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一)【内容提要】上海开埠以后,在商业文化的确立、外来文化的引进、文化传统的继承中,逐渐构成了上海文化的商业性、开放性、个性化的特征。
在上海文化的制约下,上海文学更多了消费特色、现代手法、人性内涵,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嬗变,使中国文学明显具有与传统文学不同的新质素。
上海文学的消费特色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市场运作形式,并建立起了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传统。
现代手法的运用,构成了上海文学的先锋性,也使中国文学走向了世界。
一上海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近代中国发展最快的现代都市,也逐渐形成了上海独特的文化形态与内涵。
1904年,蔡元培等主编的《警钟日报》发表了题为《新上海》的社论,对上海的地理位置作了生动的描绘,并感慨:“美哉上海,何幸而得此形势!”①由于面对浩瀚的大海、背靠长江三角洲平原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上海在近代中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小渔村的上海浦,至南宋末年正式设置了上海镇,到元代始设立了上海县,清康熙二十四年上海正式设立了江海关,雍正年间上海逐渐成为苏州、松江、太仓三个地区的行政中心。
清嘉庆的《上海县志》载:“上海为华亭所分县,大海滨其东,吴淞绕其北,黄浦环其西南,闽、广、辽、沈之货,鳞萃羽集,远及西洋暹罗之舟,岁亦间至。
地大物博,号称繁剧,诚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也。
”②虽然上海为东南之都会已得到了认可,但由于清政府长期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上海作为对外贸易港口远远落后于广州、厦门、宁波等城市。
1843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抵达上海,宣布上海于11月17日正式开埠。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给上海提供了发展的基础,上海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移民城市,成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三角洲的商品集散地,上海文化也在都市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诸多因素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商业文化的确立是上海文化形成的基础。
开埠以后的上海,英国领事巴富尔将上海县城以北的外滩一带建立了第一块租界。
上海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上海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文化、科技中心之一,对世界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上海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几个方面的影响:
1. 文学交流:上海是中国最早与外国文学交流的城市之一。
上海的文艺团体、文学刊物以及文学界人士积极参与国际文学交流活动,促进了中外文学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上海作家的作品也因此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2. 文学创作:上海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上海文学以其现代性、开放性和多元性而受到世界文学界的关注。
上海的城市环境、历史背景以及社会变迁等成为了创作的重要素材,上海文学作品在国际文坛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影响力。
3. 文学翻译:上海文学作品被广泛翻译成多种外语,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许多上海作家的作品通过翻译成为了国际文学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全球读者所熟知和欣赏。
4. 文学节展:上海文学节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国际化的文学节展之一,每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学者和文学爱好者前来参加交流活动。
上海文学节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推动了不同文学传统间的对话和学术交流。
5. 文学影响力:上海的文学界人士以及文学作品对全球文学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许多上海作家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度的思考和现代的表达方式赢得了国际文坛的认可,他们的作品对世界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民国时期上海文化的传播和影响研究
民国时期上海文化的传播和影响研究上海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到长江文明在上海地区的代表——吴文化,再到大明朝时期有人口较多的上海县等,种种痕迹都为上海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印记。
而民国时期,上海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更是十分显著。
下面,我们将从上海文化的不同领域,介绍民国时期上海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一、文学民国时期,上海作为全国文化中心,不仅成为了新文学的发源地,还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
上海的文学机构、个人、出版物等不断涌现,这也带来了上海文学的传播和影响。
在上海文学机构方面,上海圣约翰大学拥有着非常高的文学修养,吸引了一批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在校任职,如闵鹤雯、曹禺等。
此外,汪淞艺术与文学社、讲道社等机构也为上海文学的宣传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个人方面,陈独秀、蔡元培、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人物在上海活跃,极大地推动了新文学的发展。
另外,沈从文的《边城》、张爱玲的《小团圆》等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在上海问世。
在出版物方面,上海出版了许多优秀的文学杂志,如鲁迅主编的《文学与艺术》、陶行知主编的《红楼梦》以及林语堂主编的《南风》等,影响了整个国内文学界。
二、电影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孕育地和发源地,自1911年默片《大珠小珠》开拍以来,上海就成为中国电影的中心地带。
而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更是在全国拥有了极大的影响力,吸引了大量观众和超过20个国家的电影公司来到上海取景和拍片。
上海的电影制作公司除了产生了大量的电影作品外,还吸引了一些国外知名电影人前往上海,如美国电影特技导演伍迪·范德维特、德国电影导演弗里茨·朗等。
此外,上海举办的各种电影节和展览活动也使得上海电影的传播和影响力空前提升。
三、音乐上海音乐的起步较早,远在清朝中后期就有了一些西洋音乐教育机构。
进入民国时期,上海的音乐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仅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音乐产业链,还人才济济、活动丰富。
上海音乐学院年出版了《上海音乐周报》,为上海音乐界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宣传平台。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小报对海派文化的传播与塑造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小报对海派文化的传播与塑造
自近代以来,随着鸦片战争后的开埠与城市近代化的发展,一种海纳中外多元文化,独具近代上海特色的海派文化应运而生。
《晶报》作为上海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小型报纸,关注焦点集中在市井民生与社会百态,深受上海市民大众阶层的喜爱。
《晶报》诞生于海派文化的环境中,其刊载的众多具有海派文化元素的内容不仅迎合了市民大众的文化趣味,同时也对海派文化起到了传承与发展的作用。
本文运用传播学、符号学及文化学的相关知识,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晶报》为个案,研究它对海派文化的传播与塑造。
文章首先梳理了海派文化的源流与发展,其次对上海小报与海派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做了简单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晶报》与海派文化间的互动关系,寻找报刊媒介与城市文化间的共生性与历史耦合性,分析《晶报》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对海派文化的符号化传播,总结该报对海派文化的塑造与传承,分析《晶报》对海派文化外在形貌的塑造与内在精神的涵养作用。
海派的文化位置及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之关系
海派的文化位置及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之关系【摘要】海派文化作为上海独特的文化现象,对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海派文化在上海的发展历史,探讨了其如何影响了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发展。
其次分析了海派文化对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影响,探讨了上海的文化产业如何塑造了通俗文学。
还探讨了海派文化的创新对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影响,并阐述了海派文化元素在通俗文学中的传承。
总结了海派文化在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海派文化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海派文化在通俗文学中的持续影响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海派文化、上海、发展历史、影响、通俗文学、文化产业、塑造、创新、传承、重要地位、持续影响、未来发展。
1. 引言1.1 海派的文化位置及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之关系海派文化是上海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其在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海派文化源于上海,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包含了上海本土的历史、人文、习俗和美食等各个方面。
海派文化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影响,相互之间交融共生,共同推动了彼此的发展。
通过深入探讨海派文化在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也可以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发展和传承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在未来的发展中,海派文化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对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产生持续的影响,激发出更多的创新和发展空间。
2. 正文2.1 海派文化在上海的发展历史海派文化在上海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上海作为开埠城市,吸引了大量外国移民和西方文化的输入,使得海派文化逐渐形成。
海派文化融合了东西方的元素,呈现了独特的风格。
在20世纪二三四十年代,上海成为了中国的流行文化中心,海派文化达到了巅峰。
在这个时期,上海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场所如电影院、酒吧、舞厅等林立,吸引了大量文艺工作者和知识分子。
试论穆时英作品创作对海派文化的传承和拓展
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o《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6页。 。《都市璇流中的海派小说》5页。
⑨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上海的被迫开放、商业文化市场发展、职业文化人的出现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促 成了集殖民性、现代性、世俗性、商业性于一体的海派文化应运而生。其中,商业 性、现代性是海派文化特质的核心。
0.2.2以商业性、现代性为核心的海派文化特质的定型过程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功利的价值标准,注重世俗享乐。海派文化集中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表现 出世俗性的特质。
第三,“海派文化”揭示了文化艺术走向职业化、商业化的趋势。 “海派”一词最早出现在京剧界。京剧在被清代宫廷贵族欣赏接受的过程中, 长期受到古典主义文化情趣的熏染,逐渐在唱腔做派上定型规范,具备传神圆融、 严谨典雅的艺术特点。清朝同治以后,一批京剧名角脱离宫廷,到上海谋生。在这 里,京剧艺术不再以博得贵族赏识为主要任务,而是转向追逐高票房、高利润的世 俗追求。生存压力与经济利益追使扎根上海的京剧快速从正统“京派”京剧中脱离 出来,自成一派,形成别具特色的“海派”京剧。“海派”京剧以开放的态度吸收 了“文明戏”与外国戏剧某些表演方法,以曲折的故事情节、活泼的艺术形式、通 俗丰富的趣味、强烈的娱乐性、刺激的声色效果来吸引观众。 与此同时,绘画界也出现了“海派”。北方画界将寓居上海、以鬻卖字画为职 业的“四任”(即任熊、任熏、任伯年、任预)画派称为“海派”。 当京剧、绘画等艺术形式成为上海文化人的职业行为,伴随着商业文化市场的 发展,商业利益成为其追求的主要目标,功利的商业化特点成为“海派文化”的又 一特质。 第四,“海派文化”具有现代性质。 上海经历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近百年的发展变迁,已经成为 一个世界性现代化都市。“海派文化”紧紧依附于这个现代都市,展现出现代质素。 “海派”的艺术创作者是“彻头彻尾的都市儿女”。。他们大部分自幼在都市成 长,在都市生活方式的耳濡目染下,感受着现代的物质氛围、现代的文化气息、现 代的情绪节奏,从现代都市生活中搜集素材、寻找意象、挖掘主题,展示现代人在 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 “海派”的艺术作品表现出明显的现代主义倾向。“它们已经从旧文化阵营中脱 离出来,实现中西文化的转接,成为中国新文化的支流。”圆“海派”艺术承接西 方现代派的创作理念,西方现代主义、精神分析学说、日本新感觉派等文化因素都 是这些作品中经常运用的现代艺术表现手法。 “海派”拥有高文化素质的现代读者群。世界性现代化都市地位的确立,使上海 市民阶层有了相当的文化素质基础,给“海派文化”提供了一个接受西方审美趣昧、 高文化素养的文化接受群体。
从广州到上海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发端与成长
从广州到上海: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发端与成长吴心怡㊀㊀ʌ摘要ɔ鸦片战争之前,一口通商的垄断地位使广州成为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城市㊂近代出版印刷机构的建立,近代印刷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广州成为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发源地㊂鸦片战争之后,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与贸易中心㊂适宜的人文社会环境㊁规模化的出版机构的成立㊁近代报刊业的发展㊁新型出版人才的涌现㊁出版理念的更新,使上海成为中国近代出版业的成长之地和中心城市㊂ʌ关键词ɔ近代出版业㊀发端与成长㊀广州㊀上海进入19世纪之后,中国传统出版业开始向近代出版业过渡㊂从1757年至鸦片战争爆发,广州一直是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这种垄断地位使广州成为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同时也成为中国近代出版业最初的发源地㊂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强行开埠,五口通商对广州形成了强势竞争,广州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大为削弱,马克思对此曾评论说: 五口通商和占领香港仅仅产生了一个结果:贸易从广州转移到上海㊂ ①伴随着贸易和经济中心的迁移,中国近代出版业初期阶段的发展重心从发源地广州向上海迁移,经历一番成长之后,上海成为中国近代出版业的中心城市㊂本文试对中国近代出版业初期阶段这一迁移演变的发生及其社会原因进行探讨㊂一㊁广州贸易体制与中国近代出版业发源地的形成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发源地之所以在广州形成,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有着直接关①马克思:‘致恩格斯(1858年10月8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348页㊂系,很大程度上是限制贸易时代的产物㊂(一)广州贸易体制催生了广州的近代出版业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是珠江水道的枢纽㊂1684年,清政府解除海禁,次年在粤㊁闽㊁浙㊁江四地设置粤海关㊁闽海关㊁浙海关㊁江海关,作为对外通商口岸㊂四口通商的局面维持了半个多世纪后,清政府的对外政策开始转向闭关锁国㊂1757年清政府制定了‘防范外商规条五款“,用法令手段来防止外商与中国人的各类接触㊂同年,清政府关闭闽㊁浙㊁江三处海关,仅保留粤海关即广州作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㊂清政府施行的闭关锁国与一口通商政策,开启了广州贸易体制时代,这一体制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广州独占全国的外贸进出口业务㊂在一口通商时代,曾任瑞典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商行大班,后来又担任瑞典第一位驻中国总领事的龙思泰写道: 广州的位置和中国的政策,加上其他各种原因,使这座城市成为数额很大的国内外贸易的舞台 中华帝国与西方各国之间的全部贸易,都以此地为中心㊂中国各地的产品,在这里都可以找到㊂ ①占据贸易垄断的优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广州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外贸港口之一,欧美各国以及亚洲的许多国家都与中国有贸易往来,广州港的西方商船络绎不绝,数量激增,首屈一指的就是英国㊂进入工业革命时代之后的英国,亟须扩大贸易和市场,1775 1833年英国到广州港的船只共2678艘;美国排在第二位, 1785 1833年美国到广州港的商船有1104艘②㊂由于清政府对外国人防范甚严,广州作为唯一的通商口岸,其对外贸易活动只允许在珠江沿岸指定的十三行区域内进行,各国客商汇集于此并居住在几十座商馆之中㊂龙思泰这样描绘当时的景象: 商馆都用砖头或花岗石建造,高两层,门面相当体面,加上上面飘扬着各色外国国旗,与天朝的国旗和建筑物构成一种对比,令人觉得耳目一新,对于外国人来说更是赏心悦目的景象㊂ ③鸦片战争之前在此常住的外商人口达300人,而贸易旺季到来时,场面变得相当壮观: 这里排列的东印度公司的船队 足有三英里长,百十来条商船等待着它们年复一年运载的货物:丝绸和茶叶㊂ ④与此同时,外籍人口数量急剧增加: 商船云集黄埔河段,船主都与行商们进行交易 水手们塞满了新荳栏街的每一间酒馆和廉价43中国出版史研究2021年第1期①②③④ 瑞典 龙思泰著,吴义雄等译:‘早期澳门史“,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301页㊂程浩编著:‘广州港史(近代部分)“,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㊂瑞典 龙思泰著,吴义雄等译:‘早期澳门史“,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317页㊂美 卫菲列著,顾钧㊁江莉译:‘卫三畏生平及书信 一位美国来华传教士的心路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㊂旅馆㊂ ①广州因而成为中国最具国际情调与最为开放的城市㊂十三行区域不仅是繁忙的商贸区,也是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与唯一通道㊂外籍人口中,临时人口主要为季节性往返的海员;常住人口中数量最多的是外商,其次就是传教士㊂晚清时期政府严格禁止在中国传教,但是广州作为唯一通商口岸,外籍人口众多,传教环境比起其他地区要宽松一些;再加上广州地处南疆,清朝统治者不能有效地控制传教士在广州的活动,因而传教士在广州享有远离政治中心所带来的一定程度的 自由 ㊂在外商的帮助和掩护下,传教士在广州居住下来,并获得与广州社会和民众接触的机会㊂这些长期或临时居住的外国人,在十三行区域一带聚集,他们与行商交往,千方百计地了解广州各阶层群众的生活㊂一些西方人在他们写的信件㊁游记里,传教士在写给教会的汇报中,对十三行行商的豪华别墅㊁广州市民的生活㊁广州街头的风光以及民风人情都有详细的描述,为西方人认识中国社会提供了第一手资料㊂广州虽然商贸活动兴盛,人员往来频繁,却并不能让来自西方的商人和传教士满足,他们感觉还是少了点什么: 迄今为止,这些交流还仅仅是商业上的;科学㊁文学以及所有友好的和社会的机构,一直被漠然置之㊂ ②这些外国人于是建立礼拜堂,成立福利机构㊁保险机构,设立各种社团会所,但这些依然不够㊂广州是当时中外各种信息最为活跃的传播区域,对于外商来说,他们需要更高效㊁更便捷㊁更有信息含量的传播方式;对于传教士而言,他们需要比口头宣教更广泛㊁更深入㊁更有记述意义的交流媒介㊂这一切,为中国近代出版业在广州的发端做好了铺垫㊂(二)近代出版业在广州的发端由于清政府对外国人尤其是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进行严格限制,因此,外国人最初是在由葡萄牙人自治的澳门地区和中国境外的南洋地区开展出版活动,其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商业公司创办的印刷所,一是传教士创办的印刷机构和报刊出版机构㊂根据研究者的记述,早在明朝时期的16世纪80年代,就有传教士在澳门印刷宗教书籍③,不过真正对中国近代出版业发端带来影响的,是181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澳门公司(亦称澳门东印度公司)成立的一家印刷所㊂这家印刷所是为了印刷出版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纂的‘华英字典“而成立的,仅配置一台印刷机和一套铅活字㊂印刷所建立后, 首先排印了53从广州到上海: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发端与成长①②③ 美 爱德华㊃V.吉利克著,董少新译:‘伯驾与中国的开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㊂ 瑞典 龙思泰著,吴义雄等译:‘早期澳门史“,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320页㊂陈树荣:‘澳门印刷出版业史略“,‘中国出版史研究“2016年第4期㊂马礼逊译自嘉庆皇帝上谕的‘中文原本翻译“和德庇时翻译李渔的小说‘三与楼“㊂这两本书在1815年2月一个月内完成印刷工作,成为东印度公司澳门印刷所最早的印刷品 ①㊂‘华英字典“的印刷则持续到1823年才告完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英汉词典㊂这家印刷所的活动对于后来传教士在广州开创出版印刷业具有重要的原力推动和技术支持意义㊂1815年8月,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今属马来西亚)创办了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出刊至1822年停刊㊂1823年7月,曾作为米怜助手的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巴达维亚(今属印度尼西亚)创办了中文报刊‘特选撮要每月纪传“,出刊至1826年停刊㊂1828年,英国传教士吉德在马六甲创办了中文报刊‘天下新闻“,出刊1年后停刊㊂虽然在中国境外进行出版活动可以规避清政府干预所带来的风险,却难以产生出版者所希望看到的传播影响,而且将出版物运到中国境内也颇费周章,所以,出版者还是将目光投射在中国境内㊂19世纪上半叶的广州毫无疑问是中国大陆最适合创办近代出版业的城市,广州与西方的商业㊁文化交流,以及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都比中国其他地区要早㊂商人们需要资讯和交流,传教士们需要布道和传播,需求就是行业创始与发展的最大动力㊂首先出现在广州的是专供外国人阅读的外文报刊㊂第一家英文报刊是创刊于1827年11月的‘广州纪录报“,由英国商人马地臣和美国商人伍德创办㊂这家报刊主要刊发经济信息和商业行情,同时也报道中外关系的变化,在居于广州的外国人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每期还有一定数量的报刊发往南洋地区㊁印度以及一些英美城市㊂19世纪30年代,广州又陆续出现了4份英文报刊,它们分别是:1831年7月由美国商人伍德创办的‘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1831年由东印度公司主办的‘广州杂志“;1832年5月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创办的‘中国丛报“;1835年9月由英国商人弗兰克林创办的‘广州周报“㊂这些报刊 其发行对象,显然不仅仅针对广州外商,而是通过这些外商的见闻和记录,向西方世界广泛传播广州商贸信息和有关中国时局的消息 ②㊂上述外文报刊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中国丛报“㊂中国近代出版业初创时期的报刊,刊期通常都不长,一般只有数年,短的甚至仅数月,而‘中国丛报“从1832年5月创刊到1851年12月停刊,存在长达20年㊂‘中国丛报“的创办者为出刊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刊物内容涉及 中国的政治制度㊁政府机构㊁内外贸易㊁山川海港㊁矿藏物产㊁军队武备㊁文化教育㊁语言文字㊁宗教道德㊁风俗习惯等方面情况 刊物的主要撰稿人大多为西方在华知名人士 ③, 63中国出版史研究2021年第1期①②③谭树林:‘英国东印度公司与澳门“,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70页㊂蒋建国:‘报界旧闻 旧广州的报纸与新闻“,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㊂程曼丽㊁乔云霞主编:‘新闻传播学辞典“,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第68页㊂它特别注重报道关于中国的时事和对外关系 对欧美各国政府制定对华政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①㊂由于‘中国丛报“内容丰富㊁分析深刻,广受读者欢迎,因此每年还出版合订本㊂第1卷‘中国丛报“合订本印了400册,之后销量不断增长,到第5卷时印数已有千册以上㊂读者不仅是广州的外国人,还遍布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城市㊂根据‘中国丛报“编撰者对1835年合订本销量的统计,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销售数为:美国154册,英格兰40册,巴达维亚21册,新加坡18册,马尼拉15册,苏格兰13册,孟买11册,孟加拉与尼泊尔7册,悉尼与新南威尔士6册,马六甲6册,槟榔屿6册,汉堡5册,开普敦4册,暹罗4册,缅甸3册,锡兰2册②㊂当然,真正能够作为中国近代出版业的象征并对中国社会产生直接影响的,还是中文出版物㊂1833年8月,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也是一份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报刊㊂郭士立能够于鸦片战争之前突破清政府对外国人的各项禁令在广州创办中文刊物,主要在于他对中国政治文化有深入了解,他以 归化华人 的身份出现,还熟谙清朝官场行贿办事的潜规则, 由于郭士立与中国人有过分亲密的关系,他竟然能够不受干扰地印刷与发行自己的刊物 ③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刊发的文章以介绍西方自然科学成就和社会科学知识为主,特别是还开设了新闻栏目,其新闻来源主要是西方船只抵达广州时带来的报纸和信件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作为中国境内的首份中文报刊,也吸引中国读者订阅,对不少中国人产生过影响,如魏源在写作‘海国图志“一书时曾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作为主要参考文献来源之一,大量引用了刊物中的文章㊂1838年10月,麦都思又在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二份中文报刊‘各国消息“,这份报刊着重介绍各国国情与商业信息,有助于中国人更多地了解西方,开阔视野㊂这些中外文报刊能够在广州创办与出版,自然离不开近代印刷机构的建立与印刷技术的输入㊂当时为了出版‘中国丛报“,裨治文在广州积极筹建专门的印刷机构,在他的一再呼吁下,美国商人奥立芬捐赠了一台印刷机㊂这台印刷机于1831年12月运抵广州,为了纪念一位名叫布鲁因的牧师,这台印刷机被命名为 布鲁因印刷机 ④,最早成立于广州的印刷所也因此得名为 布鲁因印刷所 ㊂在许多关于中国近代出版印刷史的论著中,这家印刷所73从广州到上海: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发端与成长①②③④梁碧莹:‘美国人在广州(1784 1912)“,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5页㊂Chinese Repository .vol.5,p.160(Aug.1836). 美 白瑞华著,王海译:‘中国报纸(1800 1912)“,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6页㊂ 美 雷孜智著,尹文涓译:‘千禧年的感召 美国第一位来华新教传教士裨治文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页㊂也被称为 美国海外传教委员会印刷所 ㊂根据有关记载,印刷所后来由美国传教士卫三畏管理,共有5名印刷工,其中3名华人,2名葡萄牙人,后来又来了一位日本人协助印刷事务①㊂印刷所不仅印刷‘中国丛报“,还承印其他书籍,如裨治文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字经“‘千字文“也翻译成英文出版㊂1834年,在广州的一些传教士和英美商人组建了一家名为 中国益智学会 (又译作 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 或 中国学塾会 )的翻译出版机构,该学会专门从新加坡购置了印刷设备,成立了印刷所㊂ 学会主要出版宗教宣传品和中国历书㊁世界和英美史地图书等 ②㊂其中包括1838年出版的由裨治文所编写的‘美利哥合省国志略“,这 是第一本用中文撰写的全面介绍美国史地的书籍㊂这本书成为当时中国朝野了解美国的主要依据 ③㊂ 我国近代出版业的兴起,是由西方近代印刷术的传入推动的 ④,从而改变了我国传统出版业雕版印刷㊁手工操作的模式㊂在广州的外籍人士和他们建立的这些印刷机构,使广州成为西方近代先进印刷技术传入的前沿地区,其中最为重要的技术有两项㊂第一项是铅活字印刷(凸版印刷)㊂在广州布鲁因印刷所,与印刷机配套的铅活字达80箱之多⑤,用来印制‘中国丛报“;以后为了印刷中文图书, 1838年后,采用戴尔发明的钢冲压制造中文活字的方法制造活字并排版印刷 ⑥㊂第二项是石印技术(平板印刷)㊂石印技术在18世纪末由捷克人塞纳菲尔德发明,比起雕版印刷,石印的制版速度快,印刷成本低,使大规模刻书出刊成为可能㊂1826年,马礼逊将一台石印机带到中国,这是史籍所载进入中国的第一台石印机,不过马礼逊当年的石印中文出版物已不可见⑦㊂19世纪30年代建立于广州的印刷机构开始使用石印技术,‘中国丛报“上所刊载的地图,就是用石印机印刷的⑧㊂麦都思1838年创办的‘各国消息“,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完全运用石印技术印刷的出版物㊂这样,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即鸦片战争前的十多年间,随着这些近代出版印刷机构的建立㊁中外文报刊的创办㊁近代印刷技术的广泛运用,广州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初创之地㊂通过创始者的出版活动和出版物的散发,广州又将其影响力辐射至南洋和世界其他地区㊂83中国出版史研究2021年第1期①②③④⑤⑥⑦⑧梁碧莹:‘美国人在广州(1784 1912)“,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3页㊂范慕韩主编:‘中国印刷近代史(初稿)“,印刷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页㊂乔明顺:‘1840年以前中美关系述略“,见中美关系史丛书编辑委员会㊁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中美关系史论文集“(第二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4页㊂方志钦㊁廖伟章主编:‘广东通史㊃近代上册“,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989页㊂万启盈编:‘中国近代印刷工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4页㊂来新夏等:‘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㊂许静波:‘石头记:上海近代石印书业研究(1843 1956)“,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7页㊂杨丽莹:‘清末民初的石印术与石印本研究 以上海地区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24页㊂二、上海取代广州成为近代出版业的成长之地和中心城市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随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割让给英国,并开放广州㊁福州㊁厦门㊁宁波㊁上海作为通商口岸㊂五口通商体系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广州贸易体制的崩塌,位于东海之滨的上海则趁势而起,迅速成长为中国乃至远东的经济中心㊂这一变化给初创时期的中国近代出版业所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上海后来居上,取广州而代之,上海成为近代直至现代时期全国出版业的中心城市,促使中国近代出版业不断成长并繁荣昌盛㊂(一)上海取代广州的经济与社会背景从地理位置看,上海位于东海之滨,扼长江㊁黄浦江入海口,处于江浙富庶地区,又是通往人口众多的长江流域的必经之地,其后方有广大的腹地可依靠,加上交通便利,拥有了成为经济中心所需要的优越地缘条件㊂清朝前期的上海,已经具备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㊂清朝在东南沿海设立的江㊁浙㊁闽㊁粤四海关,因此时上海尚属于江苏省下辖的行政区划①,所以其中的江海关就设在上海,以此为契机上海口岸逐步发展为全国最主要的贸易港口之一㊂到19世纪前期, 上海县城商贾汇聚,贸易隆盛 已成 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沿海南北洋贸易的中心,长江的门户 ②㊂五口通商之后,广州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迅速丧失,上海则跃居榜首㊂以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大宗商品茶叶和丝绸为例:五口通商开埠后的1844年,广州出口茶叶近7000万磅,丝2604包;上海出口茶叶约1150万磅,丝出口为0㊂到了开埠第10年即1853年,广州出口茶叶近3000万磅,丝4577包;上海出口茶叶近7000万磅,生丝58319包③㊂再看进出口贸易的总量:上海从1844年仅为广州的七分之一,到1855年就达到广州的2倍,从而一举取代了广州的中国外贸中心之地位④㊂国外资本立刻选择上海为中国最佳投资区域㊂ 上海在中外贸易上所具有的优越地理93从广州到上海: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发端与成长①②③④谭其骧主编:‘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版,第65 66图㊂‘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通志㊃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㊂ 美 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㊃第一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400页㊂‘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通志㊃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㊂环境强烈地吸引着早先进入广州商馆的那些洋行㊂1843年,一些老牌的洋行纷纷北上 外滩于是成了洋行的荟萃之地,成为中外贸易的新的中心㊂ ①上海的洋行数量从1843年的5家增长到1859年的75家②㊂轮船公司㊁船舶修造厂㊁出口加工厂等大量外资企业在上海相继建立㊂外商弃广州择上海,不仅在于广州贸易地位的下降,与当时外商在广州的境遇也有一定关系㊂五口通商之后,广州外商的活动范围依然局限在十三行区域,居住环境在他们看来很不理想㊂根据‘澳门月报“1846年5月的报道,十三行区域 尽管居民人数大有增加,但是房屋几乎仍限于五十年或一百年以前的数量;并且有些最近建筑的房屋条件是极不健康和不安全 ㊂外国人将广州与上海两城外国人居留地面积进行比较后发现,广州的外国人数量比上海多三倍以上,而居留地面积却只有上海的几十分之一, 他们都挤在此地 同时领事㊁商人和传教士也都是受阻不得进入广州城 ㊂更为重要的是,广州的民众对外国人 仍然抱着不可调和的仇视态度 广州人已决心不让外国人得到更多的有形的特权 ③㊂必须看到,这种情形的出现,与广州作为鸦片战争爆发地,战争失利后带来的深深挫败感和割地赔款不平等条约产生的屈辱感密切相关,广州民众的愤懑情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对于这些外国人而言,他们需要的是更安全的环境和更便于发展的场所,上海正是一个合适的地方㊂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㊂和那些直观的贸易数据相比,较为隐性的人文环境也是外国人考量的重要因素㊂通过对上海与广东两地民风民俗和民众性格差异所做的细致研究,外国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上海人几乎跟广东人完全不同,不仅语言截然不同,而且天生的特性也是各不相同㊂广东人好勇斗狠,上海人温文尔雅;广东人过激,上海人稳健;鸦片战争之后广东人对外国人有强烈的憎恶感,上海人则至少愿意和外国人作半推半就的接近④㊂当然,这种分析结论只是部分外国人的观点,但至少反映了他们的心态,这种心态促使他们择地而栖㊂上海吸引了世界50多个国家的国际移民,成为近代中国外籍人口最多的城市㊂江浙以及全国许多地方的民族资本也在上海聚集,钱庄㊁票号㊁茶栈㊁绸庄等纷纷开设,加工业㊁金融业㊁商业㊁运输业全面发展;加之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江浙一带的官僚㊁富商04中国出版史研究2021年第1期①②③④马学强㊁张秀莉:‘出入于中西之间 近代上海买办社会生活“,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 26页㊂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㊁上海国际贸易学术委员会编:‘上海对外贸易(1840 1949)“(上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68 75页㊂美 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㊃第一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399 402页㊂英 兰宁㊁柯灵:‘上海史“,转引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53页㊂。
海派的文化位置及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之关系
海派的文化位置及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之关系【摘要】海派文化作为上海特有的地方文化,在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海派文化在文化位置上独具特色,对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海派文化融入通俗文学中,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使之更具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海派文化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使得文学作品更具有现代感和时代性。
海派文化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密切相关,其传承与发展对于通俗文学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中得到了完美展现,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关键词】海派文化,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关系,文化位置,影响,融入,发展,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发展,繁荣,作用。
1. 引言1.1 海派文化的概念海派文化是上海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二十世纪初至中期在上海兴起并繁荣发展的一种文化风格。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元素,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
海派文化以上海为中心,影响面广泛,涵盖了文学、艺术、建筑、服饰、饮食等多个领域,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一种重要流派。
海派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上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独特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城市,上海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文化人才和思想潮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和风貌。
海派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中蓬勃发展,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吸收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海派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体系,代表了上海人民的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
它不仅是上海的文化名片,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
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兴起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大量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月报》等文学刊物的出版,使得通俗文学逐渐成为文化市场上的一匹黑马。
通俗文学的兴起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种类和形式,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更丰富多彩的阅读选择。
互动与整合—海派文化语境中的电影和文学
互动与整合—海派文化语境中的电影和文学互动与整合—海派文化语境中的电影和文学引言:现代社会中,电影和文学作为两种流行的艺术形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电影以其影像的力量和生动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大众的关注,而文学则以其语言的力量和思想的深度触动了人们的内心。
在中国的海派文化语境中,电影和文学画龙点睛,互相影响,实现着文化的整合和互动。
本文将以互动与整合为主题,借助海派文化的背景,探讨电影和文学在海派文化中的互动与整合现象。
一、海派文化的特点海派文化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19世纪的上海市。
这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风貌。
海派文化以其兼容并蓄的特点闻名,汇集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电影与文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互相映衬,使得海派文化更加多元和丰富。
二、海派文化中的电影与文学互动1. 影视改编文学作品电影与文学的互动最为直接的形式就是影视作品对文学作品的改编。
上世纪30年代,由于技术限制,大量中国电影的故事情节选自文学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改编作品不仅使得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扩大到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也借助电影的形象呈现为观众提供了更具视觉冲击力的体验。
2. 文学作品中的电影元素海派文化中的文学作品往往也包含电影元素。
作家们写作时受到了电影的影响,他们将电影理念融入其作品,运用电影技巧描绘场景、构建剧情。
比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就包含着对社会的观察和电影般的场景切换,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写实性。
三、电影与文学的整合海派文化的电影和文学并非互相独立,而是相互交融、相互借鉴,最终实现整合。
1. 电影与文学的主题共通不同的电影和文学作品往往都探讨着共通的主题,比如社会变革、人性困惑、城市生活等。
电影与文学可以通过各自的表现手法将这些主题展现出来,相互补充,使得主题的呈现更为立体。
2. 电影与文学的艺术手法整合电影和文学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手法,但也可以通过整合来创造更具表现力的作品。
中国近代企业用人制度的构建及其现代转型考察
中国近代企业用人制度的构建及其现代转型考察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企业用人制度也随之逐步完善和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企业用人制度也在不断转型升级。
本文将从近代企业用人制度的构建和现代转型进行考察,探讨近代以来中国企业用人制度发展的历程以及其现代转型的趋势和变化。
一、近代企业用人制度的构建近代以来,中国的企业用人制度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在清朝末年以及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企业用人制度也逐渐开始从封建时代的雇佣关系向现代化的聘用关系转变。
在那个时期,企业用人制度主要以家族制为主,企业主多是家族成员,职工多为家族成员或亲戚。
虽然聘用了外人,但外人地位低下,待遇差异大。
也出现了一些外国企业招收中国员工的情况,但由于多数是外资企业,其用人制度也多来自于外国。
直到20世纪初,中国开始兴起新式企业,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用人制度也开始有了较大的变化。
当时的企业用人制度逐渐趋于现代化,逐渐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用人制度。
在这一时期,企业用人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店内家族制逐渐转变成了雇佣制,使得企业用人制度开始趋于规范;二是企业开始注重择优录用和人才培养;三是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薪酬制度和福利制度。
这一时期的企业用人制度的改革为中国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
1. 人才选拔机制的改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用人制度的转型也在加速。
现代企业用人制度开始趋于激励优胜劣汰,重视人才选拔机制的建立。
企业开始注重择优录用和培养人才,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招聘选拔机制,逐渐形成了人才选拔的市场化机制。
一些大型企业还引入了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司,用来辅助企业进行人才选拔和培训。
2. 薪酬福利制度的完善现代企业用人制度的转型还体现在薪酬福利制度的不断完善上。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逐渐成熟,员工对薪酬福利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现代企业开始重视薪酬福利制度的建立,加强对员工的薪酬激励和福利保障。
在薪酬方面,企业逐渐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薪酬激励机制,如提供股权激励、业绩奖金等;在福利方面,也逐渐建立了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员工福利制度。
新兴都市上海文化·文化消费市场·言情小说流变——清末民初上海小说论(下)发送稿
新兴都市上海文化·文化消费市场·言情小说流变——清末民初上海小说论(下)陈方竞①摘要:上海小说清末与民初有深刻不同,清末更是通过报刊出版实现了与文化市场关系的不断更新,民初在维新思潮弱化背景下,则对都市文化消费市场有更强的依附性,是新兴都市上海以吴文化为根柢的的商业性与消费性的表现,所出现的以言情小说(家庭戏)为主的“甲寅中兴”,在消费性文化市场的恶性膨胀中发生流变,上海文坛清末所发生的变化在民初也迅速消退,文坛热点和中心重新向“欢场”回归,更有市场效益的“黑幕小说”,成为文人及报刊出版竞相依附的文类。
可以说明,“五四”文学革命正是以思想启蒙为先导,而可能使中国文学真正发生变革,清末民初上海为现代小说的萌生所提供的资源,只有经过“五四”才可能真正得到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文化消费市场;言情小说;甲寅中兴;黑幕小说一清末上海丁未年小说译、著数量之最,特别是癸卯年“谴责小说”的出现,表现出新兴都市上海文化突出的外向性特征,是对以“欢场”为中心的都市文化市场的冲击与背离,这同时也是对植入上海的吴文化固有形态的一种超越,是通过一批来自非吴文化区的新型文化人传递的维新思潮实现的,而使在吴地渊源久远的小说传统发生蜕变。
民初上海的情况则与此有所不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西方人及其资本迅速撤离上海租界,西式事物的参照作用明显减弱,这限制了新兴都市上海外层带文化的发展,或者说,民初上海在丧失外部文化冲击的情况下,中层带更是依附内层带文化对整个新兴都市上海产生影响。
对此,仍然可以通过上海华洋交界处滋生的“洋泾浜文化”来认识,如果说“洋泾浜文化”在清末的形成更有赖于洋界,它的亦西亦中缩短了华界与洋界在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审美趣味上的差距,使华界更是在洋界影响下得到发展,那么民初的“洋泾浜文化”则是立足于华界而有了更大的发展,它的亦中亦西明显表现出向占上海人口绝大多数的江浙人的吴文化传统返归,在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趣味上形成以吴文化为根柢的“海派”特征,这是一种对都市文化消费市场更具有依附性的文化。
老上海的出版业
老上海的出版業商務印書館上海在解放前是全國書業的中心。
據有關資料統計,1948年全市有大小書店五百余家,此外,尚有一千多書報攤。
中國有影響的大書店几乎都集中在福州路一帶,象北京的廠口佯,福州路也有個"文化街"的美稱。
漫步文化街街頭,各類書店數不勝數。
由東朝西,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福州路河南路口的四層大摟,那就是赫赫有名的書業巨擎"商務"和"中華"。
1897年成立的商務印書館最初創業于江西路,只有印刷機兩架。
由于業務飛速發展,1912年在河南路口蓋起這座大樓,并在閘北寶山路建商務總公司,下有編譯所、印刷廠、學校和東方圖書館等,職工逾三千人,規模冠全國。
"一﹒二入事變"中總公司被日本飛機炸毀。
中華書局開設于上海中華書局有限公司總店1912年口原址在漢口路上,為和商務競爭,在商務大樓北面也蓋了一座四層樓。
這兩書局實力雄厚,編撰者中多學者名家,在圖書期刊、名著編譯、叢書辭典和教科書的編輯出版上,貢獻頗著。
老書店多云集于河南路上(舊名棋盤街),有300余年歷史的掃葉山房和文瑞樓、著易堂、廣益書局等,發售線裝書﹔有以出版、法學書和舊小說為主的會文堂書局。
還有經營文房四寶、碑帖字畫和印章印泥的胡開文、曹素功、周虎臣等筆墨庄和榮寶齋、西泠印社。
再看福州路上,鱗次相比地排滿書店。
這里有著名的編印文藝書和兒童青年讀物的開明書店﹔有從北京遷來的北新書局,魯迅的有些著作由它出版﹔有專售期刊的上海雜志公司和中國圖片雜志公司。
新文藝作品和唯物主義的社會科學著作"能在這里出售﹔言情、武俠鄭荒誕、淫穢的書籍也在這兒推銷。
世界書局此外,買賣木版古籍和舊書的書店如漢文淵書肆、、上海書林等,也吸引了不少顧客。
書市真是五花八門,且英不齊。
1921年開的世界書局,因編印小學教科書和英語教材,發展很快,與商務、中華形成三大書局鼎足的局面。
30年代開設的生活書店、新知書店和讀書出版社似異軍突起,在傳播馬列主義、宣傳抗日救亡出版啟蒙讀物等方面,都對青年影響很大。
略论近代广州地区小说单行本的发行与传播
略论近代广州地区小说单行本的发行与传播
周思仪
【期刊名称】《时代人物》
【年(卷),期】2024()1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分析近代(1840-1911)广州地区小说单行本的出版个案,围绕小说单行本出版发行的部分轨迹,发现在“新旧杂陈、多声复义”的社会鼎革之际,广府地区小说单行本的文本特征、出版规律,以及广府文化圈对小说单行本的传播、接受等问题。
【总页数】3页(P0005-0007)
【作者】周思仪
【作者单位】广东花城出版社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我国小说理论近代化的正式开端——略论梁启超的小说理论
2.近代上海地区企业的文化构建及其对小说传播的促进
3.启蒙者的改革预言与近代科学小说的双向阐释--清末民初凡尔纳科学小说传播的再思考
4.论明清古典小说的近代插图本传播——以小说评点与插图的关系为中心
5.近代小说城市书写的变革及其小说史意义——以上海、广州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派小说的崛起及影响
海 派 崛 小 起 说 及 的 影 响
新的感觉, 又使他们扩大想象空间, 激发 奇妙的创作灵感。
近年, 随着海派文化的升温, 海派小 说渐受重视。 在上世纪 !" 年代末至 #" 年代, 海派小说的取材和立意始终保持一定的延 续性, 具有鲜明的特点。 但现已出版的一些 权威性文学史专著,几乎都未对海派小说 进行阐述。本文谨从三方面对早期海派小 说作探讨。
!
朱 少 伟 中 国 福 利 会 儿 童 时 代 社 副 编 审
在 “十里洋场” , 好些娱乐活动起初都 与华人无缘, 如 $’’( 年刻印的 《淞南梦影 录》谓: “ 西人与朋友聚集之处,谓之总 会。沪上法总会在法大马路 (今金陵东 路) , 英则在四马路 (今福州路) 东首。每 值安息之期, 怒马高车, 如云而至……任 意嬉娱, 毫不拘检。惟华人之寓沪上者, 虽意兴飞扬, 终不能问津而至云。 ” 然而, 在西式娱乐刺激下,上海现代娱乐业迅 速崛起: 民国初期, “ 楼外楼” 、 “ 新世界” 、 “绣云天” 、 “ 大世界”等综合性游乐场不 断涌现; 大光明大戏院、 南京 !"#$ 年 起 , 大戏院、 国泰大戏院、 大上海大戏院等一 “百 乐 门 ” 、 流影院陆续迎客; !"%! 年 后 , “仙乐斯” 、 “ 新仙林” 、 “ 丽都” 等高档舞厅 纷纷开张。每当夜幕降临, 霓虹闪烁, 各 种娱乐场所灯红酒绿, 纸醉金迷, 上海成 了 “东方不夜城” 。 对于作家们来说, 那些有 闲阶层的摩登都市生活,一方面为他们准 备了素材,另一方面又为他们作品中的各 种人物设计了活动场景。 在向商业性、 消费性大都会转变过程 中, 上海的人口急剧增长。 位于县城北面和 西面的平畴沃野上的租界,凭借 “国中之 国” 的特殊制度 “独 行 其 是 ” , 使之成了 “冒 险家的乐园” , “ 投机者的天堂” ,外国商业 资本接踵而至。 相对旧式城镇而言, 这里既 充满光怪陆离的异域情调,又更容易觅得 各种谋生职业,所以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 们。 《沪游杂记》 云: “ 在洋场, !$&’ 年刻印的 繁华景象日盛一日, 停车者踵相接, 入市者 目几眩,骎骎乎驾粤东、汉口诸名镇而上 之。来游之人, 中朝则十有八省, 外洋则二 十有四国。” 据邹依仁 《旧上海人口变迁的 研究》 统计, 自有人口数字记录的 !$(% 年起 到 !"%’ 年止,租界居民从 ()) 人增至近 !’’ 万人。当然, 在这 “远 东 人 口 最 多 的 城 市 ” 里, 增长的主要是华籍居民, 如以 !"%) 年为 例: 华 籍 居 民 有 近 !*) 万 人 , 外籍居民则不 满 ( 万人。 在上世纪二、 三十年代, 上海中小 商人和一般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构成都市 新型的大众群体。新型的大众群体成为海 派小说的基本消费对象。 另外, 在 !" 世 纪 末 , 西方发达的资本 主义国家产生现代主义文艺思潮; 随后, 奥 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说, 为 此提供理论依据。 到上世纪 #) 年代, 日本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里 组 织 出版 大 量 中 译 西 书 和 普 及 传 播 各 种 新 知 新 学 。 从
10 9 2年 起 ,它 陆 续 出 版 了 《 国 丛 书 》 帝 。此 后 又 渐 次 推 出 了一 系列 丛 书 和 各 种 中外 文 辞 书 ,为 新 知 新 学 的 普 及 传 播 推 波 助 澜 。 与 此 同 时 ,商 务 尤 锐 意 出 版 西 方 名 著 . 其 数 量 之 多 ,质 量 之 高 ,影 响 之 大 。为 当 时 其 他 书 局 所
近 上 地 企 的 化 建 其 / 传 的 进 代 海 区 业 文 构 及 对J 播 促 术 \ 说
鲁志美 韩殿栋 刘 永 文
摘 要 :上 海 租 界 特 殊 的政 治环 境 促 成 了经 济 的 繁 荣 和 多 元 文 化 市 场 的 兴盛 。在 这 个 相 对 自 由的 文 化 市 场
中 ,书 局 、娱 乐 场 所 以及 公 司均 努力 营造 企 业 的 文 化 形 象 ,并 纷 纷 创 办 报 刊 ,在 此 过 程 中单 行 本 小 说 、报 载
些 娱 乐 场 所 也 创 办 报 纸 。 l1 9 2年 至 1 1 9 7年 .随
着 上 海 大 型 综 合 性 游 乐 场 和 新 剧 场 的 建 成 。游 戏 场 小 报 和 剧 场 小 报 应 运 而 生 ,小报 进 入 了 “ 报 ”时 代 。 戏
11 9 2年 黄 楚 九 开 始 投 资 娱 乐 业 . 在 南 京 路 、 浙 江 路
不及 。其 中 以严 译 名 务 印书 馆 不 仅 是 出 版 “ 良教 科 书 的 大 户 ”.而且 是 当 优
之 无愧 的 传 播 新 知 新 学 的 重 镇 。 它 既 为 新 文 化 运 动 造 就
口 ,开 设 了新 新 舞 台 ,演 出 京 剧 和 文 明 戏 , 次 年 又 与 人 合 资 在 新 新 舞 台 顶 上 创 办 了 上 海 第 一 家 游 乐 场 :楼 外 楼
深 入 调 查 而 流 于 空 疏 .至 于讨 论 近 代 小 说 与 企 业 之 间 关
“ 科 书革 命 ” 和 “ 全 华 商 自办 ”两 大 口号 ,创 办 “ 教 完 八
大 期 刊 ” 与商 务 印 书 馆 展 开 了 激 烈 的 竞 争 。 . 中 华 书 局 编 写 出 版 的 教 科 书 ,涉 及 学 科 门 类 广 — — 凡 政 府 颁 布 的课 程 标 准 中 所 罗 列 的 几 乎 所 有 课 程 ,都 编 写 相 关 的教 科 书 :涉 及 教 育 层 次 多— — 从 小 学 到 中 学 、 大 学 ,从 师 范学 校 到 专 科 学 校 ,都 有 教 科 书 供 应 ; 出版 印 刷 数 量 大 — — 过 去 全 国 各 学 校 使 用 的 教 科 书 中 ,有 3 / 1 0是他 们供 应 的①
中 图分 类 号 :I0 . 2 66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 5 X( 0 0) 7 0 9 — 4 0 3 8 4 2 1 0 — 0 10 推 出 《 部丛 书》 11 说 。 9 0年 8月 商 务 印 书 馆 创 办 了 《 小 说 月 报 》 。 l 2年 初 , 陆 费 逵 等 创 建 中华 书 局 ,开 业 时 即提 出 91
系 的 论 著 和文 章 ,则 更 不 多 见 。 事 实 上 ,在 近 代 小 说 史 的 演 进 过 程 中 .上 海 租 界 的存 在 、经 济 的 发 展 、文 化 市 场 的 完 善 .特 别 是 各 类 企 业 对 小 说 的 繁 荣 曾 经 发 挥 了 十
分重 要 的作 用
出版 机 构 在 文 化 建设 方 面最 突 出 的应 是 商 务 印 书 馆 。 10 年 张 元 济 人 馆 , 机 构 是 三 所 ( 92 编译 、 印 刷 、 发 行) ,人 才 便 是 高 梦 旦 、杜 亚 泉 、蔡 元 培 等 庞 大 队 伍 。 它
丛 书 等 。在 工 具 书 出版 方 面 , 《 中华 大 字 典 》 最 为 有 名 。
在 古 籍 出 版 方 面 , 中华 书 局 出 版 的 《四部 备 要 》 堪 称 巨
大 的 出版 工 程
一
科 书 及 各 种 辅 助 读 物 :一 方 面 又 在 “ 问 饥 荒 ” 的 年 代 学
小 说 依 托 于 这 些 企 业 和 报 刊 得 以 迅 速 传 播 。 从 而 促 进 了 小 说 的 繁 荣 。 探 讨 这 些 企 业 如 何 进 行 文 化 建 设 , 在 继 承 古代 文 化 、介 绍 西 方 文 明 、引 导 时代 潮 流 方 面起 到 了何 种 作 用 ,是 一 个 十 分 重 要 的 课题 。 关 键 词 : 近 代 ; 上 海 ; 企 业 ; 小 说
屋顶 花 园 。 l 5年 黄 楚 九 又 在 今 南 京 路 西 藏 路 口开 办 了 91 规模更 大的新 世界游 乐场 。为 了扩大 娱乐 场所 的影响 . 增 加 经 济 效 益 ,又 创 办 一 份 娱 乐 场 报 《 世 界 报 》。该 报 新 首 创 的 版 式 编 排 及 其 内 容 结 构 .为 以后 的 同 类 报 纸 如
近 年 来 近 现 代 文 学 的 研 究 外 延 不 断 扩 大 ,从 文 学 史
本 身 的 研 究 .扩 大 到 文 学 的 外 围研 究 。开 始 注 重 学 术 、 文 化 、报 刊 、出版 与 文 学 的关 系 研 究 。讨 论 近 代 小 说 与 报 刊 杂 志 之 间 关 系 的论 文 ,亦 时 有 发 表 ,但 多 数 因 未 作
一
中 华 书 局 出 版 的 学 术 性 图 书 ,涉 及 学 科 门 类 既 广 , 数 量 品 种 亦 多 . 而且 在 出版 方 式 上 . 多 以 丛 书 的形 式 刊 行 ,主 要 有 :新 文 化 丛 书 ;新 中 华 丛 书 ;少 年 中 国 学 会
方 面 以 学 制 变 更 为 契 机 .大 规 模 地 组 织 出版 中 小 学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