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艺术家-克莱因
第二组 克莱因
对克莱因的评价
虽然克莱因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架构,她 始终都觉得自己的工作基本上奠基于弗洛伊 与其他精神分析学者的冲突 德的理论;只是在一些方向上有所不同,这 些歧异之处主要在于她相信:许多弗洛伊德 理论上的争议: 的发现,事实上起源于比他所认为更早的阶 1、关于性欲的解释 段。克莱因的理论思想萌发于她在临床工作 2、超我 上很深的投入,其理论的发展也和临床工作 3、俄狄浦斯情结 并行。这种介于临床工作与理论思想之间的 技术上的争议: 互动,对于许多欣赏并且重视其贡献的分析 反移情的运用 师而言,已被证实为非常有力的启示
当代克莱因派的思想
威尔弗雷德-比昂 1、对克莱因后期的羡嫉的拓展 2、对克莱因投射认同理论的拓展。 3、分析情境。
谢 谢 !
精神分析发展之
克莱因
1、克莱因的生平简介 2、克莱因的理论 3、对克莱因的评价 4、当代克莱因派的思想
•1900年前后她在维也纳大学学习艺 1900年前后她在维也纳大学学习艺 1900 术和历史,早年曾经希望学习医学. 术和历史,早年曾经希望学习医学. 克莱因是对象关系学派的创建者。她的学术大 •1914年她第一次接触到弗洛伊德的 1914年她第一次接触到弗洛伊德的 1914 约分为三个时期: 著作就对精神分析产生了极大地兴 (1)1919-1932年,她用自己的游戏疗法进行 趣. •1917年接受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费 1917年接受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费 1917 儿童精神分析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早期阶段和 伦茨的分析, 伦茨的分析,并受其鼓励而立志从事 超我的早期出现进行了探索 儿童精神分析. 儿童精神分析. (2)1933-1945年,对于发生在生命第一年里 •1921年应亚伯拉罕邀请到柏林精神 1921年应亚伯拉罕邀请到柏林精神 1921 分析研究所任儿童治疗专家. 分析研究所任儿童治疗专家. 的正常发展的危机理论进行了重新组织,发现 •1922年加入柏林精神分析学会. 1922年加入柏林精神分析学会 1922年加入柏林精神分析学会. 了抑郁性心态和躁狂防御机制 •1924-1925年跟随亚伯拉罕学习精 19241924 1925年跟随亚伯拉罕学习精 (3)1946-1960年,研究了出生三四个月的婴 神分析. 神分析. •1925年应琼斯的邀请到伦敦讲学, 1925年应琼斯的邀请到伦敦讲学 儿的发展,发现了偏执-分裂样心态 1925年应琼斯的邀请到伦敦讲学, 克莱因(melanie klein,1882-1960) 并于次年移居伦敦, 并于次年移居伦敦,在伦敦精神分析 德裔英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 学会一直工作到去世. 学会一直工作到去世.
行为艺术之我见
63艺术论丛行为艺术之我见盛达淇辽宁师范大学摘要:当今艺术发展多元化。
20世纪以来,除了古典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之外,当代艺术的发展已成为当今艺术论坛的热门话题。
其中,有争议的行为艺术处于粗俗和先锋的边缘。
迫切需要正确的艺术意识和生命价值观来引导和拯救日益庸俗的当代行为艺术。
关键词:行为艺术我经常看到有关行为艺术的新闻,主要是以引人注目的公众形式出现。
也许有些人认为这很耸人听闻。
但当简单的文字和图片不能再提醒那些麻木的行为和陈述时,“行为艺术”可以成为能够促使我们尊重生活和社会的最直接和最直观的方式。
一、行为艺术的界定真正的行为艺术是一种具有表演过程的艺术形式。
艺术家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及传达他们的主要思想或对社会的吸引力。
从这个层面上说,行为艺术甚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行为艺术是在概念艺术之间定义的。
概念艺术一直是一个开放和不确定的概念,但许多当代表演艺术并没有超出概念艺术的范畴。
许多行为艺术家甚至以行为艺术为幌子使用血腥的暴力的甚至不正常的表达方式,使行为艺术变成了庸俗的艺术,这是人们所不能接受的。
二、行为艺术的发展行为艺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成为欧洲现代艺术形式之一。
两次世界大战深深打击了世界,让世人大受打击,三观俱毁。
他们对过去的说教深表怀疑和反叛。
绘画、诗歌和雕塑,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已经无法表达人们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
就个人而言,艺术家开始认为自己是艺术材料,著名的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是行为艺术的鼻祖,其代表作品是《自由落体》,他在1961年,为了体验失重的感觉,他从一座高楼上自由地张开双臂纵身而下。
最早的行为艺术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的现代艺术大帝杜尚。
他以前看过太多自吹自擂的、自以为高尚的艺术游戏,于是把小便池搬到美术馆里,在《蒙娜丽莎》身上画了胡子,命名为《l.h.o.o.q》,以反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价值观,反对对大师的崇拜。
中国行为艺术是中国艺术现代化进程中从西方学习来的一种艺术形式。
艺术家克莱因作文素材
艺术家克莱因作文素材英文回答,Klein is a renowned artist known for his unique style of painting. He was born in Nice, France in 1928 and was a prominent figure in the art world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Klein is best known for his creation of a unique shade of blue, which he called International Klein Blue (IKB). This particular shade of blue became atrademark of his work and was used in many of his paintings.Klein was also known for his use of unconventional materials in his artwork. He experimented with various techniques and mediums, including using fire and water to create his paintings. His innovative approach to art andhis use of vibrant colors set him apart from other artistsof his time.Klein's work has been exhibited in galleries and museums around the world, and his influence on the artworld continues to be felt today. He passed away in 1962 at the young age of 34, but his legacy lives on through hisart.中文回答,克莱因是一位著名的艺术家,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而闻名。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克莱因的观点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克莱因的观点客体关系理论是德国心理分析学家克莱因(Melanie Klein)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在心理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治疗中。
客体关系理论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克莱因认为人类内心世界包含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冲突和欲望。
她认为个体在与客体(外部世界中的对象)的互动中建立了早期的内心客体关系。
这些内心客体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克莱因的观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克莱因认为个体在早期的心理发展中会通过投射(projection)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情感投射到外部的客体上。
这种投射形成了个体对外部客体的认知和情感反应。
例如,儿童对母亲的爱或恐惧可能是对自身内心体验的投射。
第二,克莱因认为个体对客体的情感反应是通过内心的分裂(splitting)来实现的。
分裂是指个体将客体分为“好”和“坏”两个部分,并对这些部分有不同的情感反应。
例如,儿童对母亲可能既有爱又有恨的情感,分别投射到母亲的“好”和“坏”部分上。
第三,克莱因关注个体对客体的内部化过程。
她认为个体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会内化外部的客体,并在内心中建立起这些客体的形象。
这些内部化的客体形象对个体的心理结构和内心世界的组织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儿童可能会内化父母的形象,形成内部的“父母”对象,并在与这些内部对象的互动中塑造自己的个性。
第四,克莱因认为个体经历了内心的“恩赐与惩罚”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会通过自身的内部化客体对自己进行评判、惩罚和安慰。
这个阶段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发展非常重要。
客体关系理论的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个体心理发展和关系形成的框架。
它强调个体与外部客体的互动和内化过程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不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对成人的心理治疗和个体心理的理解有着深远的影响。
27369336_伊夫·克莱因:嗜蓝如命
People人物People人物50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51People 人物他是新现实主义艺术的倡导者、波普艺术的代言人,而今他的名字就是流行色和时尚的标志……伊夫·克莱因:嗜蓝如命那个涂满单色的“蓝人”文|刘晗 图|Emily时尚是个圈,往往在周而复始的轮回中重现经典。
上世纪50年代,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在米兰画展上展出了他酝酿已久的作品——8幅大小相似的画,除了涂满蓝色颜料,再无其他颜色干扰和别的表现,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刷新了观众对极简主义的认知。
从此,以他名字命名的颜色——“克莱因蓝”就这样闯入艺术界,引来哗然的同时也令批评家陷入沉思:众多艺术家在画布上比拼造型和色彩的时候,克莱因却回归单纯的颜色,究竟哪种才是对艺术更确切的表达?纵观艺术史,青睐蓝色并从中找寻灵感的画家不在少数。
克莱因创作的“蓝”有别于莫奈蓝紫的静谧温柔和毕加索蓝色时期的忧郁孤独,也不同于蒙德里安的“蓝”突显几何图形的张力,克莱因的“蓝”强烈夺目,不掺杂一丝杂念。
就像他说的,蓝色是宇宙的本质颜色,因为天空、水、空气是蓝色的,那么蓝色自然也寓意着自由、生命、无限。
恐怕连克莱因本人也没想到,半个世纪后,从他作品里提取的蓝传播到了艺术之外的很多领域,服装家饰、建筑设计、时尚秀场纷纷与克莱因蓝梦幻联动……从“小透明”一跃变身大众购物清单里的常客。
一时间,万物皆可克莱因蓝。
嗜蓝如命:实验室里搞艺术的怪人克莱因爱蓝,最初源于他对航海的热衷。
他曾把蓝天视为自己的第一幅艺术作品,据说他第一次来到大西洋时,就把一瓶蓝色涂料倒进海里,惊呼“大西洋比地中海蓝了”。
诸如此类的诡异行为还有很多,不过正是这些令人费解的行为,促成了他的艺术版图。
他选取了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圣母长袍上的群青蓝,这种颜色出身高贵不仅因为它有着神圣的寓意,还在于它从青金石中提取而来,在物料缺乏的时代,其价值堪比黄金。
行为艺术之我见
行为艺术之我见首先要解释一下什么是行为艺术,行为艺术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个人或群体行为构成的一门艺术。
行为艺术必须包含以下4项基本元素,除此之外不受任何其他限制:时间,地点,行为艺术者的身体,以及与观众的交流。
关于起源行为艺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
它是指艺术家把现实本身作为艺术创造的媒介,并以一定的时间延续。
行为艺术的鼻祖是法国著名艺术家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1928-1962)。
其代表作品是1961年他张开双臂从高楼自由落体而下的《自由坠落》。
[2]行为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的如何向一只死兔子解释绘画,德国艺术家博伊斯在脸上覆盖着金箔,怀抱着一只死去的野兔,在挂满他的作品的画廊中来回踱步,然后对着这只死兔子解释这些作品的意义。
博伊斯的这件名为《向一只死兔子解释绘画》的行为艺术作品,曾经一度照亮着大多数怀才不遇的、落落寡欢的艺术家们灰暗的心扉,令他们将自己作品的不被理解归罪于大众的浅薄,他们一边幽默地向死兔子解释艺术,一边耐心地等待被顿悟的后人掘墓三尺挖出来立纪念碑。
出自幸鑫行为艺术不是简单以艺术为名义展现的行为。
艺术工作者日常或非日常的行为不能代表行为艺术的概念。
个人认为符合以下其中任意一点的行为不能被称为行为艺术:1 行为艺术不是政治事件。
2 行为艺术不是配合激进运动的工具。
3 行为艺术不是商业演出。
4 行为艺术不是艺术行为。
5 行为艺术不是任何一种亚文化群体的行为。
6 行为艺术不是绯闻或无目的的恶搞事件。
7 行为艺术不是艺术工作者搞怪的外表配合不合时宜的言谈举止而已。
8 行为艺术不是任何犯罪行为的托词。
就在昨天11月25日街头现场有四个女青年用行为艺术反家暴,25日是国际反家庭暴力日,上午,几名女青年通过行为艺术的方式,来为这个特殊的日子进行宣传。
同时,因家暴事件进入公众视野的李阳前妻Kim女士也在今天发声,将以女儿的名字设立公司,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帮助中国妇女更好地保护自己。
克莱因的蓝和莫奈的灰的意思
克莱因的蓝和莫奈的灰的意思
克莱因的蓝和莫奈的灰是两种艺术术语,用来形容两种不同风格的颜色和画作。
克莱因蓝是一种非常纯净的蓝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纯正的蓝色。
这种蓝色因其独特的深度和鲜艳度而被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时尚等领域。
克莱因蓝的名称来源于法国艺术家克莱因,他是一位以创作单色画而著名的艺术家。
莫奈的灰则是一种柔和的灰色,与克莱因的蓝形成对比。
莫奈是一位法国画家,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画作注重光影变化和色彩的运用,尤其是对于灰色的表现非常独特。
莫奈的灰色的特点是柔和、自然,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
因此,克莱因的蓝和莫奈的灰这两种颜色和风格都代表了不同的艺术理念和审美观念。
克莱因的蓝强调纯粹、鲜明和深度,而莫奈的灰则注重自然、柔和和光影的变化。
这两种风格在艺术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梅兰妮 克莱茵
1925年夏,她接到欧内斯特·琼斯(Ernest Jones)的邀请去伦敦做一次系列演讲,并请她稍后到伦敦定居。 自从亚伯拉罕亡故后,克莱因渐渐感到柏林精神分析协会与她志趣不投,遂接受了琼斯的邀请。从1926年直到去 世,克莱因一直留在英国,并在英国精神分析协会工作。在这个协会里,她继续展开自己的事业并将其推向深入, 同时也从事教学。正当梅兰妮的精神分析工作处于鼎盛之时,她在个人生活中却遭受了一系列的不幸。首先,她 的大儿子在1934年春天突然死于一次登山事故,死时年仅27岁。稍后,她又在另一种意义上失去了她的女儿梅利 塔。梅利塔·施密德伯格学过医,接受过精神分析训练,最初与她母亲一道和谐共事。但到了1930年代后期,她 变得反对梅兰妮的工作,并与母亲疏远了。不过对梅兰妮·克莱因来说,她与小儿子埃里克的关系给了她极大的 补偿。埃里克在伦敦结婚,有三个孩子。梅兰妮对她的孙子倾注了巨大的感情,在他们身上充分感受到了天伦之 乐;同时,从陪伴她的朋友和学生身上,她也得到了持久的快乐。她还从艺术中得到极大的乐趣,尤其是在她的 晚年。
她第一次踏入儿童精神分析的领域,是从分析自己的儿子开始。刚开始只是补充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情结的 说法,后逐渐强调母亲角色的重要性,最终离开弗洛伊德个人本能的理论,发展出自己的客体关系理论。克莱因 和安娜·弗洛伊德大约在同一时间开始分析儿童,但是她们的工作在许多基本面上却大相径庭,这些差异可见于 1927年的《儿童分析论丛(The Psycho-Analysis of Children)》。她深信,精神分析是一种基于领悟的方 法,是基于一种设置,即弗洛伊德所描述过的设置,精神分析的探索只有在这种设置中才得以进行。因此,她从 一开始就把目标放在创立一套针对儿童的设置上,这套设置在本质上与针对成年人的精神分析设置是一样的。在 她的设置中,她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宜的房间,在柜子里放上各种各样的小玩具和做游戏用的材料。一旦某个孩子 更多地是通过游戏而不是通过说话来表达自己,她就开始分析这个孩子的自由游戏(free play),将其视为自 由联想来加以处理。她认为儿童的游戏、梦、绘画及故事,就像成人的自由联想,都是传达潜意识幻想及焦虑的 媒介。藉由诠释儿童的潜意识幻想,可以降低、释放儿童的焦虑,减少其内在恐惧,提升身心的健康。她从一开 始就确信,分析师可以在教育式的或安慰式的这样一些关系之外,与孩子建立起一种精神分析式的关系,在这种 关系中可以进行严格意义上的精神分析。她的这个观点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她还从一开始就认为,需要 把探索延伸到潜意识中焦虑活跃的层面上去,她在柏林协会宣读的精神分析论文的题目就是《焦虑》。克莱因并 详述早期、潜伏期及青春期儿童的不同特质,进而描绘在各个发展阶段分析技巧上的异同,试图通过她对儿童的 观察及临床工作对弗洛伊德最初的理论进行了详细说明和拓展。
伊夫·克莱因:缔造“蓝色狂想曲”
伊夫·克莱因:缔造“蓝色狂想曲”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是20世纪法国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蓝色系列作品而闻名于世。
他被誉为后印象派和前未来主义的艺术家,在他短暂的职业生涯中对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伊夫·克莱因的艺术生涯和他创造的标志性作品——“蓝色狂想曲”。
伊夫·克莱因于1928年4月28日出生在尼斯市。
他来自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母亲则是一位爱好艺术的画家。
这样的背景影响了伊夫·克莱因从小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在年轻的时候,克莱因学习了不少东方武术和哲学,并致力于发掘心灵的真实本质。
这种精神的追求引领他选择了艺术这个发现内在真相的媒介。
由于对清新和纯粹感的渴求,克莱因将自己的作品限定在单色。
1955年,他悄然进入艺术舞台,以他的“蓝色狂想曲”系列征服了整个艺术界。
在“蓝色狂想曲”系列中,克莱因创造了一个新的蓝色,并将之称为“国际克莱因蓝”。
这种蓝色非常鲜明而饱满,能够将人们完全吸引进他的画作中。
他将蓝色视为无限的空间和感性的一种表现力,能够直接触动观众的心灵。
克莱因将蓝色上色剂与画布结合,运用了独特的技术,创造出了一种富有质感和光泽的蓝色画面。
与传统的绘画方式不同,克莱因将自己的肉体融入到创作过程中。
他以一种仪式性的方式在画布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留下了他的身体的痕迹。
克莱因认为画布是真实世界与他的作品之间的一个媒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与作品建立一种纯粹的联系。
除了绘画,克莱因也在雕塑领域做出了一些富有创意的尝试。
他创造了一个叫做“Anthropometry”的系列作品,这一系列作品是通过演员在画布上躺着时,克莱因将蓝色上色剂倒在他们的身上,然后利用他们的身体在画布上创造出艺术形象。
这种方法打破了画家与画作之间的距离,使二者融为一体。
除了艺术创作,克莱因还积极参与行为艺术和表演艺术。
他的行为艺术作品《Le Saut dans le vide》(跳入空虚)成为了他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也是20世纪行为艺术的开创之作。
艺术家克莱因作文素材
艺术家克莱因作文素材
在艺术的海洋里,克莱因可是个大佬!他的蓝色作品,简直让
人看了就忘不了。
那蓝色,就像深海一样深邃,让你感觉仿佛要被
吸进去了,但又突然找到了一束光,指引你前行。
说到克莱因的蓝色,真的不只是个颜色那么简单。
它就像是个
情感的炸弹,一下子就把你的心炸开了。
你看那画里的蓝色,安静
得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但同时又感觉里面藏着无穷无尽的秘密,让
人看了就忍不住想探究。
克莱因这哥们儿,真的不怕挑战传统。
他玩起了新花样,整个
画面就用蓝色填满,简直就是在告诉世人,“看,蓝色也能玩出花来!”而且,他的画儿一点也不复杂,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但就
是让人看了就挪不开眼。
每次看到克莱因的蓝色作品,我都忍不住想起海洋、天空和宇宙。
那些宏大的场景,在他笔下都变得特别细腻,仿佛能感受到每
一滴水、每一片云、每一颗星星都在跟你说话。
他用蓝色告诉我们,生命和宇宙都是那么神秘、那么美丽。
克莱因这哥们儿,就是个追求自由、独立和创新的艺术家。
他不怕别人说三道四,只按自己的想法来。
他的蓝色作品,就是他内心的写照,也是他对生命和宇宙的理解。
看了他的作品,你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和才华。
克莱因的蓝色,已经不只是个颜色了。
伊夫·克莱因:缔造“蓝色狂想曲”
伊夫·克莱因:缔造“蓝色狂想曲”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是一位法国艺术家,被誉为后现代主义运动的先驱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和理念在艺术界取得了重要的地位。
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他创造的“蓝色狂想曲”。
“蓝色狂想曲”是克莱因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以鲜艳的蓝色为主色调。
他将这种蓝色称为“国际克莱因蓝”,并将其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核心元素之一。
这种特殊的蓝色被他视为精神和感官上的一种表达,具有超越现实世界的力量。
在“蓝色狂想曲”系列中,克莱因运用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媒介,包括绘画、雕塑和行为艺术等。
他的绘画作品中常常使用单一的蓝色背景,与其他颜色的形式形成强烈对比,从而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克莱因的雕塑作品也是“蓝色狂想曲”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使用不同材质和形状的雕塑,在蓝色背景的映衬下展现出神秘而独特的视觉效果。
他认为雕塑不仅仅是立体的形象,还应该包含一种精神层面的体验。
除了绘画和雕塑,克莱因还进行了一系列的行为艺术创作。
他将自己视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与蓝色背景相融合。
这种身体与蓝色的交互关系展示了他对艺术与生命的一种统一理解。
“蓝色狂想曲”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还具有一种超越感官世界的精神内涵。
克莱因认为,蓝色是一种纯粹而超自然的颜色,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感知。
他希望通过蓝色的力量,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克莱因的“蓝色狂想曲”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他的独特艺术风格和理念对后来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一种对于人类精神与感官世界的反思和探索。
伊夫·克莱因的“蓝色狂想曲”系列作品以其独特的蓝色背景和艺术形式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展现了艺术与生命的交融,以及对于人类心灵和感知能力的探求。
克莱因通过这一系列作品,创造了一种独一无二的艺术体验,让观者进入他的狂想世界,感受到蓝色的魅力和艺术的无穷可能性。
伊夫·克莱因:缔造“蓝色狂想曲”
伊夫·克莱因:缔造“蓝色狂想曲”1. 引言1.1 伊夫·克莱因的背景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生于1928年4月28日,是法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家。
他出生在尼斯,父亲是一位画家,母亲则是一位受过教育的女性。
克莱因从小就展现出对艺术的天赋和热爱,他通过随父亲学习绘画和雕塑来培养自己的艺术技巧。
在20世纪50年代,克莱因开始了他的艺术探索之旅,他尝试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包括绘画、雕塑、表演艺术等。
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将简约和抽象相结合,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作品。
克莱因的作品主要以蓝色为主题,他认为蓝色是一种纯净、精神上的颜色,可以引发观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他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蓝色系列作品,其中最知名的就是他的“蓝色狂想曲”。
伊夫·克莱因是一位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和赞赏,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背景和生活经历都为他未来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蓝色狂想曲的意义蓝色狂想曲作为伊夫·克莱因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被认为是20世纪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意义和历史意义。
蓝色狂想曲的意义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形式美学和色彩运用,更在于其抽象的艺术表达和情感内涵。
这幅画作展现了艺术家对生命、死亡、爱情、信仰等永恒主题的思考和探索,同时也反映了他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蓝色狂想曲的意义还在于其对观者的启发和震撼。
这幅作品以其简洁的构图和深邃的色彩引导着观者进入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情感氛围,让人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独特魅力。
蓝色狂想曲不仅是一幅代表作品,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精神的追求,它激发人们对生命意义和存在意义的思考,引导人们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自由。
2. 正文2.1 伊夫·克莱因的艺术风格伊夫·克莱因是20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影响深远。
伊夫·克莱因:缔造“蓝色狂想曲”
伊夫·克莱因:缔造“蓝色狂想曲”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是二十世纪法国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蓝色调色板和“蓝色狂想曲”而闻名于世。
克莱因于1928年出生于尼斯,成长于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
他早年在母亲的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后来在巴黎学习艺术史和哲学。
在他的个人实践中,克莱因试图将哲学、科学和艺术相结合,探索宇宙和存在的本质。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克莱因开始尝试创造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最初的创作尝试包括使用不同颜色的抽象绘画和装置艺术,代表作品有《火焰画》和《深层色彩》。
然而,克莱因最终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和才华都注入了一种单一颜色——亮蓝色。
对于克莱因来说,亮蓝色代表着纯粹无比的神秘力量和能量。
他相信,用这种颜色来创作艺术作品可以传达出一种特殊的精神和情感体验。
这种颜色不仅仅是一种覆盖在画布或墙上的颜料,它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实体,可以与人类情感产生共鸣。
在1957年的一场展览中,克莱因展出了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蓝色“无题”(IKB 79)》。
这幅画是一幅巨大的、纯净的、完全覆盖在亮蓝色之下的单色作品。
它象征着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状态,也代表了克莱因在艺术上的突破。
此后,他的艺术创作几乎全部都以蓝色为主题。
除了绘画之外,克莱因还致力于创造其他形式的艺术,例如雕塑和行为艺术。
他的创作包括《人体雕塑》和《空间里的行为》,这些作品中也都融入了他的亮蓝色元素。
然而,克莱因的生命和艺术呈现出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短暂性。
在1962年,年仅34岁的他因心脏病去世,留下了无数的创作和想象力。
尽管他的艺术生涯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他对蓝色的狂热贯穿了一生,成为了现代艺术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通过克莱因的艺术,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人类灵魂和宇宙奥秘的探索和思考。
他用独特的蓝色笔触展示出了一个充满希望、神秘和美丽的宇宙,而这个宇宙里,存在着人类在本质上的自我和追求。
克莱因的存在主义
克莱因的存在主义
克莱因的存在主义是20世纪哲学家克洛多尔夫·克莱因所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克莱因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他反对一切形式的客观主义和决定论,认为人应该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道德标准。
在克莱因的存在主义哲学中,人被认为是自由的和独立的存在。
每个人都有责
任自己的行为和选择,不能把一切归因于外部因素或者命运。
克莱因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独创性,主张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并主动地塑造自己的命运。
克莱因的存在主义对道德和价值观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道德不是一成
不变的规则或者准则,而是由人自己创造的。
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感和理性去做出道德判断,而不是被别人的意志和规范束缚。
克莱因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内心声音去生活,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在克莱因看来,人的存在是一种持续的选择和创造。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选择自
己的生活方式、信仰和行为,这些选择不断地构成我们自己的身份和个性。
只有在自我选择和实践中,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总的来说,克莱因的存在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体自由和责任的哲学思想,主张每
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并按照自己的内心去选择和行动。
这种存在主义哲学对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幸福感。
伊夫 克莱因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克莱因
柔道家
人物
艺术家
政治家
中产阶级
江湖术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伊夫克 莱因
艺术家
才华
布尔乔亚
姿势
艺术
诗人
先锋
神秘主义 波西米亚
蓝色
生活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是新现实主义艺术的推动者,被视为波普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重塑 了抽象绘画,为表演艺术创造了新的视野,利用物品、身体等材料,成为跨领域的先驱。他通过创造艺术概念和 文化事件,为自己树立一个个迥异的公开身份,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方法来传达其精神启蒙。1957年,他展出了八 幅同样大小、涂满合成树脂混合蓝色色料的画板,从此“国际克莱因蓝”正式亮相于世人眼前。本书揭示了克莱 因那短暂却炙热的一生如何与他的一系列艺术实践相,通过研究其艺术影响力和参与其中的多方面的艺术生涯, 来表现他的独一无二又备受争议的才华,呈现出二战后最激进的艺术家之一、当代艺术实践的标志性人物的形象。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伊夫·克莱因》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8中产阶级神秘 1
主义,1958— 1962
9诗人政治家: 2
“蓝色革命”, 1958—1961
3 10飞翔的法西
斯主义者, 1961
4
11表演家, 1961—1962
5
后世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这是《伊夫·克莱因》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伊夫·克莱因:缔造“蓝色狂想曲”
伊夫·克莱因:缔造“蓝色狂想曲”20世纪初,一位名叫伊夫·克莱因的画家在法国南部的尼斯创作了一幅被誉为“蓝色狂想曲”的著名作品。
这幅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更是克莱因艺术思想的一次完美体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伊夫·克莱因和他的“蓝色狂想曲”。
“蓝色狂想曲”是克莱因的一幅著名作品,也是他艺术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幅画作是在1960年在尼斯创作的,当时克莱因正处于其艺术生涯的最高峰期。
在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片深邃的蓝色背景上,覆盖着一些细微的纹理和斑点。
这种蓝色是克莱因特有的“国际蓝”,这个颜色是他自己独创的,并命名为“国际蓝”,因为他相信这种颜色可以突破国界,成为一种普世的语言。
“蓝色狂想曲”所展现的是一种对“无限”的追求和渴望。
克莱因认为,蓝色代表着神秘、无限、超验和宇宙的广袤。
他通过“蓝色狂想曲”这幅作品,表达了自己对无穷之美的追求和对超验之境的渴望。
在他看来,这种蓝色不仅仅具有视觉上的吸引力,更是一种心灵和灵魂的沟通与感悟。
在“蓝色狂想曲”中,克莱因还加入了一种叫做“无色色彩”的元素。
他在画面中留下了一些未被上色的空白区域,这种“无色色彩”为整个作品增添了一种神秘和玄妙的氛围。
克莱因认为,这些未被上色的部分能够让观众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联想的自由,从而引导他们进入一种更加纯粹而抽象的境界。
克莱因在“蓝色狂想曲”中还加入了一些自然的元素,例如水滴的痕迹和烟火般的形状。
这些元素在他的作品中并不多见,但却为作品增添了几分生动和浪漫的气息。
克莱因以这种方式巧妙地与自然进行了对话,展现了自然与艺术的和谐共鸣。
“蓝色狂想曲”是一幅将极简主义、超验主义、自然主义融为一体的杰作。
在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克莱因对深蓝色的独特理解和表达,以及他对抽象艺术的极致追求。
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克莱因对美学的独特见解,更是他对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刻探索和表达。
我们不禁想起了克莱因的一句名言:“我是一名探险家,我的画作是我旅途的日记。
伊夫·克莱因:缔造“蓝色狂想曲”
伊夫·克莱因:缔造“蓝色狂想曲”伊夫·克莱因是一位20世纪后期著名的艺术家,他以其“蓝色狂想曲”系列画作而闻名于世。
这种以蓝色为主色调的绘画风格独特而又让人沉浸其中,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风格之一。
在此作品中,伊夫·克莱因将色彩、形状、线条和纹理进行了全面的应用,以创造一种全新的表现方式和感官体验。
在20世纪初,欧洲艺术家们开始探索一种新的绘画风格,称为抽象艺术。
这种艺术风格没有完全放弃现实主义,但已经开始抛弃具体形象和明显的主题,注重表现的是情感、意象和思想。
伊夫·克莱因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通过色彩的使用,创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直观的感受和情感的冲击。
在他的画作中,蓝色几乎成为了主角。
这种神秘而又深邃的色彩,使人联想到天空和海洋,进而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和遐想。
伊夫·克莱因的画作中,蓝色并不是单一的颜色,而是由许多不同的色调和纹理混合而成。
这种色彩的变化和纹理的扭曲,为作品赋予了一种动态的感觉,仿佛画面中的颜色在不断地流动和变化。
这种视觉上的动态感受,透过画作向观众传达了一种精神上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这种经验不是依靠语言或符号来表达,而是通过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所带来的一种直观的感受。
伊夫·克莱因的绘画风格不仅注重色彩,还注重形状和纹理的变化。
他喜欢使用多种线条和形状,创造出一个充满着各种形态和线条的画面。
这些线条和形状并不是简单的图像,而是一种优美和几何之美的组合。
这种几何之美,形成了一种对抽象概念的演绎,它不需要任何具体的主题或表现手法,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意象和能量的掌握以及诗意的表达。
伊夫·克莱因的艺术作品一直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和推崇。
他的色彩和绘画风格,不仅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艺术家,也改变了人们对色彩和形状所表现出来的意义的看法。
他的画作深深地揭示了蓝色和抽象艺术的深刻内涵,是现代艺术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伊夫·克莱因:缔造“蓝色狂想曲”
伊夫·克莱因:缔造“蓝色狂想曲”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是法国后现代主义艺术家,被誉为“颜色之王”,他的艺术作品拥有强烈的色彩和几何图形。
他的作品对于后来的概念艺术、行为艺术以及波普艺术等流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他的一件著名作品“蓝色狂想曲”更是被誉为他艺术生涯中最有代表性作品之一。
“蓝色狂想曲”是一件“活体画”,这件作品所使用的蓝色颜料被称为IKB (International Klein Blue)国际克莱因蓝,是伊夫·克莱因在1947年发明的一种颜料,这种颜料非常浓郁,极具鲜艳的视觉效果。
在1959年5月15日,伊夫·克莱因将12个裸体的模特涂上IKB颜料,然后让他们在墙上留下了色彩斑斓的印迹。
这些模特的动作、姿态以及不同部位的印迹在高速快拍的摄影下被记录下来。
这样的场景,不仅呈现了强烈鲜明的蓝色,也产生了独特的运动美感。
此作品背后的意境极富启迪性和审美价值。
蓝色,是他的信仰缩影和现代化后的颜色表现形式,也是其艺术观念中的最高的极致象征。
而12个身着干净素净的模特人体,不仅仅是对艺术形式的一种侵犯,更是他对身体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探索与阐释。
这样的表露方式,越过了艺术表达的界限,通过极富激发性的情感触摸到了人性的神秘。
就是这般波涛汹涌的构图,划过历史与文化的边缘,成为其艺术服役的一个重要桥梁,以此向观众传达一种更深层的精神意义。
伊夫·克莱因的艺术在整个20世纪的艺术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的艺术实践代表着自由、不受束缚自由的表达,蓝色的艺术形式促使我们跳脱出艺术的桎梏,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命的内涵。
蓝色,被投射到人类的生存状态之中,还有我们人类的精神性、文化函数,勾勒出一个跨越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关系,贯穿着寓言、哲学、艺术及美学等多元文化领域,反映出一个不同以往的内心意志。
在今天,伊夫·克莱因的“蓝色狂想曲”在艺术博物馆、画廊和私人收藏家的镇馆之宝。
克莱因
克莱因胡作玄克莱因,F.(Klein,Felix)1849年4月25日生于德国的杜塞尔多夫;1925年6月22日卒于德国的格丁根.数学、数学史、数学教育.菲利克斯·克莱因出身于德国的莱因地区普鲁士家庭.他的祖父是位铁匠,父亲是州长的私人秘书.母亲出身于亚琛工业资本家的家庭.1857年秋天,克莱因进入了天主教文科中学,受了8年的片面的文科教育,只是在他朋友的家里,他才开始接触到一些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天文学以及工业技术方面的初步知识1865年秋天进入波恩大学.第一年他听数学、物理学的课不多,主要听植物学,虽听过R.李普希茨(Lipschitz)的初等数学课程,但他贫乏的基础知识既不能使他理解数学,也引不起他对数学的兴趣.1866年复活节,他成为J.普吕克尔(Plücker)的助手,帮助他准备实验.普吕克尔原是一位数学家,因为受到J.施泰纳(Steiner)的排斥,转而研究实验物理学.普吕克尔使他对数学和物理学产生了兴趣.这时,普吕克尔又继续进行关于解析几何学的研究,继续自己先前的工作,力图把空间解析几何建立在以直线为元素的基础上,他正写他的《基于以直线为空间元素的新空间几何学》(Neue Geometriè des Raumes,gegründet aufder geraden Linie als Raumelement,1868—1869).克莱因积极协助这项工作,在工作过程中,逐步充实自己的知识.不久普吕克尔于1868年5月去世,这部著作只完成了第一卷.在普吕克尔的指导下,克莱因写了博士论文“线坐标的一般二次方程到典则形式的变换”(ber die Transformation der allgemeinen Gleichangdes Zweiten Grades Zwischen Linienkoordinaten auf eine kano-nische Form,1868),并于1868年12月12日获得了博士学位.1869年初,克莱因离开波恩前往格丁根,协助接替黎曼的A.克莱布什(Clebsch)整理普吕克尔的遗著,出版了他的《新空间几何学》第二卷.他在格丁根从克莱布什那里学到不变式论以及光学,并完成了他的一篇重要论文,发现一阶和二阶线性复形与库默尔(E.Kummer)曲面有关.当时的数学中心在柏林,于是克莱因在1869年8月底到柏林去.在这里,他结识了挪威来的S.李(Lie),两人成为终生密友.他还结识了从奥地利来的O.施托尔茨(Stolz),从他那里知道H.И.罗巴切夫斯基(ЛoбaчeBCKий)的非欧几何学.1870年2月,他在K.魏尔斯特拉斯(Weierstrass)的讨论班上,报告了A.凯莱(Cayley)关于射影距离的工作,并提出把凯莱的工作推广到非欧几何学上,但受到魏尔斯特拉斯的批评.1870年4月,克莱因和李结伴到巴黎,并在巴黎科学院的院报上发表了他们在柏林的合作论文.在这篇论文中,已经提出在某些变换下的不变性质,成为后来他们各自研究的出发点.李研究所谓连续变换群,而克莱因研究的却是离散变换群.在巴黎,李与克莱因见到了法国数学家C.若尔当(Jordan)和G.达布(Darboux)当时若尔当的《代换论及代数方程论》(Traitédes substitutions et des equations algébriques,1870)刚刚出版,而达布也刚完成了反演几何学的研究,这对他们后来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久,普法战争爆发,克莱因赶回德国报名参军,被编入波恩的急救团,参加了9月1日和2日在梅斯和色当的战役.由于传染上伤寒,被送回家,一直到11月中才康复,并于1871年元旦第二次来到格丁根.1月7日,他取得授课资格.在夏天同施托尔茨的多次讨论中,越来越明确非欧几何学是射影几何学的一部分,8月份发表“论所谓非欧几何学”(ber diesogenannte nicht-euklidische Geometrie Ⅰ)的第一篇论文,但受到哲学家及数学家的攻击.这促使他更深入地研究几何学的基础.在克莱布什的推荐下,1872年10月他到埃朗根大学就任正教授,不久克莱布什病逝,他成了克莱布什的学术研究及组织工作的继承人.他把克莱布什的朋友及学生吸引到自己的周围,接替他的《数学年鉴》(Mathematische Annalen)的编辑工作,协助编辑克莱布什的讲义.在大学评议会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埃朗根纲领(Erlanger Programm)即“新近几何学研究的比较考察”(Vergle-ichende Betrachtangen über neuere geometrische Forschungen),在埃朗根时期,克莱因教课范围仍然是几何学,但“碰到的学生数量极少以及毫无研究空气的环境”使他非常失望.不过与朋友及同事的交流大大扩大了他的眼界,他的研究工作也从几何学扩展到代数学、分析学,他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也更加频繁起来.1873年4月,克莱因决定到英国,参加英国科学促进协会召开的会议,为此,他学习英文.8月中旬,他经过汉堡和爱丁堡,到布拉德福德,在那里,克莱因不仅结识了他慕名已久的凯莱和J.J.西尔维斯特(Sylvegter),而且还结识了R.鲍尔(Ball)和W.K.克利福德(Clifford).鲍尔关于螺旋面的理论和克利福德的工作,对克莱因后来的工作有很大影响.会议期间,他第一次遇见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C.麦克斯韦(Maxwell)和P.G.泰特(Tait),他对英国的数学物理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多次在德国加以介绍.1874年,他又到意大利去旅行,先后见到L.克雷莫纳(Cre-mona)、E.贝尔特拉米(Beltrami)和E.贝蒂(Betti)等数学家,在埃朗根最后一个学期,P.哥尔丹(Gordan)来到埃朗根,与他结下终生的友谊.哥尔丹关于不变式论方面的研究,对他很有影响.克莱因到了慕尼黑以后,两个人还经常在星期天在埃朗根和慕尼黑的中间城市艾希施泰特相聚会,这对他们俩人关于代数方程的工作都有所促进.1874年11月,克莱因被任命为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继承O.黑塞(Hesse)的职务,同时,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的A.布里尔(Brill)也被任命为该校教授.这是一个培养工程师和学院教师的学校,但是,德国的工业学院水平并不高,克莱因同布里尔一起,决心对工业学院的教学进行改革.1875年他在离开埃朗根之前同安娜·黑格尔(Anna Hegel)结婚.她是大哲学家G.W.黑格尔的孙女,她的父亲是埃朗根大学历史学教授.克莱因夫妇共有一子三女.克莱因在慕尼黑的研究工作先是代数方程,接着是椭圆模函数理论.他独立于R.戴德金(Dedekind)引进模函数J(τ),克莱因是从椭圆积分引进,并称之为绝对不变量.在这期间,他还研究黎曼的著作,并对拓扑学作出贡献.他认为这段时期是他最快乐、数学上最富创造性的时期.于此同时他培养出一些他最好的学生.1880年秋,他到莱比锡大学就任几何学教授.他给未来大学教师开了系统的几何学课程并把大学数学教学系统化,在1881年创办莱比锡大学第一个数学讨论班.在其上他报告了黎曼代数函数及其积分理论,用几何观点来整理黎曼的工作,开创了几何函数论的方向.同时指导他的学生W.迪克(Dyck)搜集制造数学模型.1881年夏天,他见到初露头角的法国数学家H.庞加莱(Poinearé)在《法国科学院院报》(Comptes Rendus)上发表的三篇关于自守函数的论文,于是开始了他同庞加莱的通信,两人之间有一场竞赛.由于克莱因用脑过度,到1882年底身体完全垮了,断断续续休息了一年才恢复,这时已经不能干多少创造性的工作了.他开始整理过去的工作,做小的改进,写出专著《二十面体及五次方程解讲义》(Vorlesungenüberdas Ikosaeder und die Aufl-sung der Gleichungen vom fünften Grade,1884).从此之后,他主要从事教学及组织工作,这使他在德国及国际上进一步产生巨大的影响.1886年春,他就任格丁根大学教授,从此开始一个新时期.他的创造性研究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虽然其后他也发表五、六十篇论文,但大多数都是以前论文的继续和发展.他的兴趣越来越转向应用数学.他的活动更加趋向于教学工作、行政组织工作以及国际上的交流等方面.他的雄心是把格丁根建成世界上数学及物理学的中心.不过,在他刚到达时,这一切并不顺利,一直到1892年H.A.施瓦兹(Schwarz)离开格丁根后,特别是1895年初D.希尔伯特(Hilbert)的到来,格丁根逐步成为世界数学及物理学的中心,而这个中心的无冕之王就是克莱因.1892年在克莱因领导下,开始对格丁根大学教育制度及教学计划进行巨大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大大加强了应用数学的份量,陆续设立了应用数学的教授、副教授席位.1890年,在G.康托尔(Cantor)的倡议下,德国数学家联合会正式成立.克莱因作为创始者之一,积极参加其活动.他在1894年会上报告“黎曼及其对近代数学发展的意义”,并于1897,1904,1908三年任大会主席.1893年为纪念C.哥伦布(Columbus)发现新大陆400周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世界工业博览会,同时召开国际数学家大会.克莱因代表德政府参加这次会议,在大会上作“当前数学的状况”的报告.他还携带十几篇德国数学家的论文在大会上宣读.会后,他又专门为大会参加者作了12次当前数学状况的报告,对于美国数学家是个极大的促进.他先后还培养许多美国数学家,例如H.B.范因(Fine)就是他的博士生.1896年10月为纪念普林斯顿大学建校150周年纪念,他再次赴美,并作了他新研究的“陀螺理论”的报告.他在这个问题上,用自守函数简化了前人的证明,并给复数时间以新的解释.他和A.索末菲(Sommerfeld)合著的四卷《陀螺理论》(ber die Theorie des Kreisels,1897—1910)长期以来是这方面的标准著作.1895年他积极参与德国《数学百科全书》(Enzyklopdie derMathematischen Wissenschaften)的筹划工作,1899年起任力学部分的主编.1896年5月,克莱因被授予枢密顾问官职务.表明他在学术界的地位的提高.1897年6月,E.C.J.谢林(Sche-ring)去世,他于是创立了两个新的职位给O.R.M.布伦德尔(Brendel)和E.维谢尔(Wiechert),布伦德尔是理论天文学教授,在克莱因指导下,负责编辑高斯的全集,这个工作原来是由谢林开始的,但未完成.正是由于克莱因发起编辑高斯的全集的工作,使得许多高斯生前没有发表的手稿得以重见天日,例如高斯关于椭圆函数和阿贝尔函数的工作的研究.不过原来克莱因还计划写一部全面的详尽的高斯的传记,但这个计划未能实现.克莱因同时在应用数学、物理学和工程方面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1897年在C.林德(Linde)等人的帮助之下,建立起了一个机械实验室,而且建立一个教授席位,由R.莫利尔(Mollier)担任.1898年2月,克莱因创立了格丁根应用数学及物理学促进学会,他仿照美国人的先例,这个协会目的是在格丁根大学内部建立更多的应用数学的机构,由工业界和大学以及私人的赞助人进行财政上的资助,由此逐渐产生一系列的应用数学的分支,首先是画法几何学,其次是保险数学,而且还有自己单独的讲课教室.同年,克莱因发表了一篇文章,是关于建立一个单独的数学研究所的规划,第二年该研究所开始工作,以谢林为主任,由于数学系的扩张,使得数学系的职位增多.1900年著名的荷兰物理学家H.A.洛伦兹(Lorentz)被任命为技术物理学教授.1904年,克莱因又请来C.龙格(Runge)为应用数学教授.从此在格丁根形成一个纯粹数学、应用数学协调发展的黄金时代.从1872年在埃朗根作就职演说时,克莱因就谈到数学教育,其后特别从19世纪末起,克莱因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数学教育的研究工作.1910年春天,他的健康情况开始恶化,经常请假.1912年几乎全年没上班,于是1912年底他决定提前退休.退体之后,他开始讲授数学史以及相对论等课程,有时就在自己家里举行.1918年起,他开始编订自己的全集,写下了许多有历史意义的评注.三卷全集在1921年到1923年陆续出版.他的《19世纪数学史讲义》(V orlesungen über die Entwicklung der Mathematik im19.Jahrhundert,Ⅰ,1926,Ⅱ,1927)在他去世后出版.当时数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纯粹数学以及包括力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测地学在内的应用数学.而纯粹数学则可一分为二:分析学及几何学.分析学包括数论、代数、微积分及函数论.当时的代数主要问题仍然是方程论,群论并没有形成一门学科,甚至抽象群的定义也没有严格地给出.伽罗瓦理论刚刚为大家知道,数学家所知道的群仅仅是代换群或置换群.另外一个热门是不变式论,它研究齐次多项式(型或形式)在线性变换之下的不变式.一般的函数论刚刚处于萌芽状态,函数论主要的题目是椭圆函数、超椭圆函数、阿贝尔函数、黎曼、魏尔斯特拉斯及克莱布什都是因为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工作而在当时获得极大声誉,这些具体问题已成为数学家才能的试金石.纯粹数学的另一半是几何学,从1795年到1872年,几何学经历了它的黄金时代.在这期间,古典的欧几里得几何学不再是几何学的唯一对象,射影几何学正式成为一门新学科.接着是综合方法与解析方法的对立,出现了综合几何学、解析几何学及无穷小几何学(即微分几何学)三大分支.几何学也从“现实的”三维欧几里得空间及其中的点、线、面作了三方面的扩张:一是非欧几何的创立,从而结束了欧几里得几何唯我独尊一统天下的地位.二是高维几何学的出现,开始研究四维及四维以上的空间及流形,这时代数及解析方法更显示其优越性.三是空间元素不再局限为点,而可以是线、圆、球等,形成线几何学、球几何学等等新学科,其中有些还在力学、光学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面对着这种复杂多样的数学学科,克来因的突出贡献就是用群的观点来统一整个数学,具体来说就是:1.提出埃朗根纲领,用变换群的观点统一几何学;2.用几何学及群的观点来研究五次及五次以上代数方程及线性常微分方程;3.用群与几何学的观点来研究函数论,发现自守函数,它是椭圆函数等的重大推广.这样通过群把几何学、代数学、分析学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数学整体,通过他和别人的工作,直接或间接联系上代数数论、不变式论、数学物理等等学科.Ⅰ几何学与埃朗根纲领在埃朗根纲领之前,克莱因从1870年到1872年发表过五篇论文,其中“论所谓非欧几何学”(berdie sogenannte nicht- euk- lidische Geometrie,1871)成功地把各种度量几何归结为射影几何.早在1822年J.V.彭塞列(Poncelet)在他的书《论图形的射影性质》(Traité des propriétes projectives des figure)中已经指出,虽然射影性质及度量性质有所区别,射影性质在逻辑上更为基本.K.G.C.施陶特(Staudt)在《位置几何学》(Geometrieder Lage,1847)中引进“投”的概念,在摆脱长度与角度的情形下建立射影几何学(克莱因在1870年指出,施陶特仍用到平行公理从而不够纯粹).在普吕克尔的指导下,克莱因读了凯莱的著作,后者成功地把平面中欧几里得度量(长度及角度)用射影几何的语言来表达,用凯莱的话讲“度量几何是画法几何(按:指射影几何)的一部分,画法几何学就是全部几何学.”克莱因在两方面大大推广了凯莱的结果:一是不仅欧几里得几何,而且把非欧几何学也包括在射影几何学内,二是在射影基础上建立坐标.凯莱的坐标概念是含混的,其中有时也用到欧氏几何的距离.而施陶特的书中又用到欧几里得平行公理,这使得他们由射影几何得到度量几何,既不够纯粹也不能推广.克莱因去掉了平行公理,使四个点、四条直线或四个平面的坐标和交比都可以在纯粹射影基础上定义.由于选为绝对形的二次曲线或二次曲面的不同.由同一距离及角度公式,可以得出双曲几何、抛物几何及椭圆几何,它们分别是罗氏几何,欧氏几何、黎氏几何.这样非欧几何与欧氏几何从射影几何学中平行地导出来,从而为射影几何学的公理化铺平道路.克莱因对非欧几何学的贡献还有,建立平面非欧几何学的平面模型,例如在椭圆或圆之内建立平面非欧几何学,另外他还发现存在第二种椭圆几何.在通常球面模型中,两个点不唯一决定一条直线,而他指出,在所谓单重椭圆几何中,两个点永远唯一决定一条直线,他还提出单重椭圆几何的曲面模型(半球模型),实际上这是射影平面.克莱因成功地把各种度量几何归纳为射影几何之后,他便寻求更广泛的观点来刻画几何学的特征而不只是根据射影的性质和度量的性质以及各种度量间的区分,他提出的埃朗根纲领的基本观点是:每种几何学都由变换群所刻划,每种几何学所要研究的就是几何图形在其变换群下的不变量,而一门几何学的子几何学就是研究原来变换群的子群下的不变量.例如最一般的射影几何学在二维的情形就是研究从一个平面上的点到自身的变换群下的不变量,用射影坐标来表示,每个变换形式为x1′=a11x1+a12x2+a13x3,x2′=a21x1+a22x2+a23x3,x3′=a31x1+a32x2+a33x3,其中系数aij是实数,系数行列式不等于零.这些变换组成射影变换群,射影变换群下的不变量有:线性、共线性、交比、调和集以及保持为圆锥曲线不变等.射影变换群的一个子群是仿射变换群,仿射变换群保持一条直线l∞不变,因此仿射几何学是射影几何学的子几何学,仿射变换下的不变量除了射影几何学的不变量之外,还有把直线变成直线,平行直线变成平行直线等性质,仿射几何学虽然早已出现在L.欧拉(Euler)及A.F.麦比乌斯(Mbius)的著作中,但克莱因在他的纲领中并没有提到.克莱因进一步考虑了比仿射变换群更小的欧几里得变换群,他称之为等仿变换群,实际上其变换就是旋转、平移和反射,在这种变换群下的不变量是:长度、角度以及任意图形的大小和形状.类似地,他进一步刻划双曲度量几何,也就是研究射影平面上使一个任意的、实的、非退化的二次曲线保持不变的所有变换所构成的子群下的不变量,这个子群叫做双曲度量群,相应的几何学叫做双曲几何学,其中的不变量是与合同有关的那些量.同样,单纯椭圆几何学所研究的变换是使射影平面上一个虚椭圆不变,而二熏椭圆几何学则要复杂一些.克莱因进一步推广了这种观点,他提出更一般的问题,给了一个流形和这个流形的一个变换群,以在这个变换群的变换之下其性质保持不变的观点研究这个流形的实体.在这广义的意义下,克莱因考虑的不仅仅是通常以点为基础的几何学,而且考虑以任何一种点集,特别是一条曲线或一个曲面为基础的几何学,例如线几何学和球几何学.但是只要取同一变换群为几何学研究的基础,那么这种几何学的内容就不会改变,所以像流形的维数只是做为某种次要的东西出现.从这种观点出发他不仅把圆几何及球几何也看成研究某些射影变换群的某些子群的不变性质,而且还更进一步扩大他的纲领的应用范围:代数几何学研究双有理变换下的不变性,拓扑学研究连续变换下的不变性等.虽然并非所有几何学都可以纳入克莱因的分类框架,但是这种观点至今对几何学仍有影响.特别是强调变换下的不变性,对于力学及物理学思想的推动,大大超出了数学的范围.Ⅱ代数学与“超伽罗瓦纲领” 19世纪的代数学中心问题是解代数方程.N.H.阿贝尔(Abel)及伽罗瓦(Galois)作出最大的贡献:一方面他们证明一般高次代数方程不可能用根式解,另一方面给出那些五次方程可解的判据.至此,对于五次及五次以上的方程研究并未结束,数学家仍进行两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通过超越函数来解方程,另一方面研究方程的群与方程的性质.这两方面都涉及一个任务,找出根与系数的函数关系并加以简化.历史上简化的方法有两条.一是方程的变换:最早是契恩毫斯(E.W.Tschirnhaus)变换,后来英国数学家G.B.杰拉德(Jerrard)独立发现1786年瑞典人E.S.布灵(Bring)把五次方程化简为只依赖于一个系数的结果,Ch.埃尔米特(Hermite)把它化为标准形t5-t-A=0.1858年埃尔米特通过椭圆函数给出其明显解.二是构造预解式.这种方法始于J.L.拉格朗日(Lagrange)1771年的工作.但是这种预解式往往带来更大的困难而不是本质的简化.只有到1858年L.克罗内克才得出一个六次的预解式,可以从另外一个途径同椭圆函数挂起钩来.克莱因发现,克罗内克实际上是做出两个发现:1.由一般五次方程加上判别式的平方根,可以得出一个预解式,它是雅可比方程;2.这样得到的雅可比方程可以简化为标准型,从而可以用椭圆函数解.克莱因早在1871年就把方程论的主要思想几何化,即把正多面体群与方程的群与预解式联系起来.对于五次方程则与二十面体群联系在一起.通过适当的坐标选择,二十面体群可以表示为一个复变元的分式线性代换,这样五次方程解可以如下得出:1.把五次方程化为“主五次方程” y5+5αy2+5βy+y=0.2.引进pv=y0+εvy1+ε2vy2+ε3vy3+ε4vy4,v=0,1,2,3,4,有后一方程为一个四次曲面方程,它有一个变换方程,在五个根的120个置换之下也即p1,p2,p3,p4的120个线性代换之下不变.此即二十面体方程.3.对于二十面体方程,z是方程的系数α,β,γ,及判别式平方根的有理函数.这样可以计算出五次方程的根y.莱因利用二十面体群研究五次方程的方法,进一步运用于高次方程,哥尔丹戏称之为“超伽罗瓦纲领”,即“把解方程的问题归结为求最少可能变元的有限线性代换群相联系的…形式问题‟”.所谓形式问题,就是对于一个给定的射影变换群G,只通过在G中存在的不变式来计算n维点的坐标.因此,解代数方程的问题归结为给定群G的形式问题.1884年,克莱因写了一本著作《二十面体及五次方程解讲义》,这本书大部分材料都在论文中发表过,但是这本书写得简洁明了,同时还讨论了不变式问题.这本书出版后,哥尔丹进一步地简化了书中的材料,他后来还把克莱因的理论推广到六次方程.关于六次方程的研究,克莱因交给了他的学生来作,特别是莱沙特(Reichardt)和F.N.科尔(Cole).克莱因还曾打算用四元的线性学来研究六次方程,但实际上有一位名叫H.瓦伦替那(Va-lentiner)的人在1889年发现了360阶的三元线性单群,由于这篇文章首先是用丹麦文发表的,所以没有引起注意.直到1896年,A.维曼(Wiman)注意到了这个事实,并且证明这个群同六个字母的偶置换群同构,这件事引起了普遍的惊异.克莱因在一封给G.卡斯特尔诺沃(Castelnuovo)的信中证明六次方程的一般解可以使得它依赖于这个360阶的单群而不必依赖于一个四元群,1899年它发表了,这篇文章结束了他关于代数方程的工作.Ⅲ自守函数论克莱因关于代数方程的几何理论涉及到有限变换群很快地推广到无限的离散变换群上,这导致自守函数论的产生.自守函数是过去熟知的三角函数、椭圆函数的推广,最简单的情形是如下的分式线性变换所构成的群Γ,当群是不连通的时,在这些变换下不变的亚纯函数(即对于z∈上半复平面,f(z)=f(z'))称为自守函数.自守函数的名称是克莱因在1890年在“一般拉梅函数理论”一文中提出的,后来得到国际上的公认.但系统的自守函数理论是庞加莱在1881年到1884年系统阐述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克莱因的贡献黯然失色.据克莱因自述,他关于自守函数的研究开始于1874年,当他看到庞加莱在1881年初发表的三篇关于自守函数(庞加莱称为富克斯函数)的短文时,他指出自己从1878年发表的五篇关于椭圆模函数理论的文章.从1881年6月到1882年9月,两人通了25封信,进行了友好的“竞争”,一直到1882年底克莱因病倒为止.克莱因对于自守函数的贡献:1.引进椭圆模函数的基本域的概念,这是椭圆函数周期四边形及二十面体群相应的圆弧三角形的自然推广.但是庞加莱考虑更一般的基本域,并独立于戴德金(1877)发现基本不变量j(t),它取基本域内的每个值只有一次,从而所有椭圆模函数都可表为j(t)的有理函数.2.进一步研究Γ的有限指标子群,即同余子群:Γ中满足a≡d≡+1,b≡c≡0(modm)条件的所有变换构成的子群Γ1,最小可能的m称为Γ1的级.同余子群与数论密切相关.3.在庞加莱的暗示下,1882年克莱因“证明”了边界圆定理,他称之为基本定理:复数域不可约多项式f(w,z)=0可以由g1(t)=w,g2(t)=z来参数化,按照f(w,z)=0的黎曼面的亏格为0,1,和大于1,g1(t),g2(t)分别可写成大的有理函数,椭圆函数和边界圆群的自守函数.实际上,这是著名的单值化定理,不过,克莱因的证明并不完全,庞加莱稍后也得出同样定理,也不完全.一直到25年后,P.克贝(Koebe)和庞加莱才独立地得出完整的证明.克莱因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总结在他同R.弗里克(Fricke)合作的两部书中:《椭圆模函数论讲义》(V orlesungen über dieTheorie der elliptischen ModulfunktionenⅠ1890,Ⅱ1892两卷)和《自守函数论讲义》(V orlesungen über die Theorie derautomorphen Funktionen,两卷,1897,1912).克莱因用直觉的几何观点整理了黎曼曲面理论,在这个过程中他发展了一些拓扑的概念.他提出用p个柄的球面代替黎曼多叶曲面,他注意到曲面的可定向性及不可定向性,并证明射影平面的不可定向性.他明确概括前人的结果:两个可定向曲面同胚当且仅当亏格相等,他还指出在定向曲面有边界的情况下,还需边界曲线条数相等.他首次引进不可定向单侧闭曲面——克莱因瓶.这些工作在曲面拓扑学上有着历史意义.除了数学的工作之外,克莱因的数学史至今仍是19世纪数学史上的重要的标准著作,作为当时的领袖数学家,他的许多观点至今仍然对数学家、数学史家有所启迪.他的《高观点看初等数学》(Elementarmathematik vom hheren Standpunkte aus Ⅰ 1908,Ⅱ,1909)反映了他对数学的许多观点,是一本译为多种文字的通俗读物,影响至今不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0 年,一种被称为“人体测 年,一种被称为“ 量”(Anthropométrie)的前 Anthropométrie)的前 所未有的作品诞生了。克莱因 的创作类似于今天注重表演性 的行为艺术(Performance 的行为艺术(Performance Art):巨幅的白色画布铺在地 Art):巨幅的白色画布铺在地 上,浑身涂满被命名为“ 板上,浑身涂满被命名为“国 际克莱因蓝” 际克莱因蓝”(International Klein Blue,简称IKB)颜料的 Blue,简称IKB)颜料的 裸体女模特,在克莱因本人创 作的《单交响曲》 作的《单交响曲》(Symphonie Monotone)的伴奏下,由艺术 Monotone)的伴奏下,由艺术 家指挥着,在画布上翻滚、位 移,将单一的蓝色印痕留在画 布上。后来,他又发明了一种 叫做“火焰绘画” 叫做“火焰绘画”的技法:艺 术家以喷枪为画笔,让炽热的 火焰喷射在事先着色的防火材 料上,留下独特的色彩效果。
“坠入虚空”(“Leap 坠入虚空” into the Void” )的 Void” 行为艺术作品,他为 第二届实验艺术节 (he second AvantAvantGarde Art Festival) Festival) 创作,从2 创作,从2楼纵身而下。
从1956 年到1962 年,就创 年到1962 作了不下1077 作了不下1077 件作品,在整 个欧洲大陆,声名如日中天。 1961 年,在德国的克雷菲尔 德(Krefeld)召开大回顾展, 德(Krefeld)召开大回顾展, 美国纽约的一些重要画廊也 向他敞开了大门。克莱因面 对种种机遇和挑战,不仅以 庞大惊人的作品数量,而且 以层出不穷的新技法和新媒 介来积极应战,不懈地打通 着绘画与雕塑、美术与其它 艺术的边界。
20世纪60年代活跃的前卫 20世纪60年代活跃的前卫 艺术家伊夫· 艺术家伊夫·克莱因,是现 代艺术史的一位中心人物。 他以深天青石蓝色作画, 这种蓝色被克莱因称为 “国际克莱因蓝”,终于 国际克莱因蓝” 使他发现长久以来所迫寻 的一种保有特殊亮度的蓝, 也成为他绘画的一大特色。 克莱因颠覆了传统美学观 点,对艺术的定义、艺术 的界限提出了挑战。
他曾将一幅刚画完但是尚 未干透的画作罩在车顶上, 以每小时一百公里的时速 沿着法国七号国家公路一 路往南开,让“ 路往南开,让“速度所产 生的风,雨和太阳在表面 上留下它们的痕迹” 上留下它们的痕迹”,最 后折腾成的画被他命名为 《宇宙的产生》 宇宙的产生》 (Cosmogonies) Cosmogonies)
50年前,法国艺术家Yves Klein(伊夫·克莱因)在米兰画展上展出了八 50年前,法国艺术家Yves Klein(伊夫· 幅同样大小、涂满近似群青色颜料的画板——“克莱因蓝” 幅同样大小、涂满近似群青色颜料的画板——“克莱因蓝”正式亮相于世 人眼前,从此,这种色彩被正式命名为“国际克莱因蓝” 人眼前,从此,这种色彩被正式命名为“国际克莱因蓝”。
Yves Klein 伊夫· 伊夫·克莱因
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 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 被视为波普艺术最重要的 代表人物之一,与沃霍尔 (Andy Warhol)、杜尚 Warhol)、杜尚 (Marcel Duchamp)和博 Duchamp)和博 伊于斯(Joseph Beuys) 伊于斯(Joseph Beuys) 一起,并称为20世纪后半 一起,并称为20世纪后半 叶对世界艺术贡献最大的 四位艺术家。
他是身体艺术的 首创者,曾经找 了三个女子,裸 露着躺在画布上 滚动,号称 anthropomé anthropométries 作画方式。
他的“活生生的女体画笔” 他的“活生生的女体画笔”,独自个体、成双成对或集体 现身于绘画平面上,完成他所谓的“人体测量” 现身于绘画平面上,完成他所谓的“人体测量”。而他捕 风捉雨的绘画和火焰画,更是闻名于世。克莱因在现代艺 术史上,是身体艺术、偶发艺术、观念艺术的先驱与实践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