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结构五十年
回顾六十年建筑钢结构发展3篇
回顾六十年建筑钢结构发展3篇回顾六十年建筑钢结构发展1回顾六十年建筑钢结构发展建筑钢结构是一种采用钢材作为主要承重结构构件的建筑结构形式,具有高强度、轻质、耐用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工程中。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我国开始引进、研发和生产建筑钢结构,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建筑钢结构已经成为国内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回顾六十年来建筑钢结构的发展历程,探寻其发展趋势。
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筑钢结构在我国尚属于新兴技术,国内的建筑钢结构主要是引进的,如1950年引进的东京大学动力实验厅、1951年引进的莫斯科白楼公寓等。
这些进口的建筑钢结构引起了国内建筑界的强烈关注,推动了国内技术人员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开发。
上世纪六十年代是我国建筑钢结构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地震为契机,钢结构在我国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1960年至1970年期间,我国建筑钢结构采用简单的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形式,如钢筋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等。
1971年至1990年期间,我国的建筑钢结构已经开始发展成为成套产品,主要发展了钢框架、钢桁架、钢柱和桥梁构件等钢结构产品。
1992年至2000年期间,我国建筑钢结构经历了一次技术革新,采用了“局部构件预制化,现场装配”的生产方式,提高了工程的生产效率和工程质量。
同时,钢结构在超高层、大跨度和特殊用途建筑中得到了大量应用。
2001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生产、制造、施工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
钢结构成套化生产技术和CAD、CAM、CNC及BIM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引领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同时,钢结构在地下空间、公路桥梁和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应用也逐渐扩大。
2011年至今,我国建筑钢结构行业不断迈向高端,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钢结构建筑的高清洁性、耐久性、成本优势等特点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其在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此外,以智能制造、绿色工程、建筑信息化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将进一步推动建筑钢结构行业的发展。
中国钢结构发展历史的详细解析
中国钢结构发展历史的详细解析中国钢结构的发展史,清晰地记录了国家从限制用钢到鼓励用钢政策的调整,这也为钢结构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政策环境。
钢结构行业包括设计与施工(制造、安装),其中设计居于首要位置。
钢构设计的第一步是正确选择结构方案,方案选择正确,钢结构才会更好地具有建筑节地、节能、节材、经济、适用、美观等优势。
未来十年将是世界钢结构行业调整格局和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实现世界钢结构大国和强国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
在钢铁、船舶制造,高铁建设中,我国已跃居世界第一,正在努力向钢结构第一大国前行。
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时期,这个时期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方面,从现在到2020年,这一时期可以被看作中国的战略机遇期。
从长远来看,国际经济大势对中国国力的增强是有益的。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也可以被看作中国的战略转型期。
中国经济体制各方面的转型都将在这一时期内更加深化。
经济发展方式将会发生系统的、根本的转变。
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将不再单纯围绕GDP,而是要综合生产方式、创新成果、研发能力、运行方式等多方面的因素加以衡量。
一、钢结构产业发展应上升为国家战略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作为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应制定国家“钢结构产业振兴规划”。
首先,国家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当前,我国钢结构产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国家应继续加大产业支持力度,增加研发资金投入,加紧出台、落实税收和金融优惠政策,鼓励采用钢结构建筑产品,例如:超高层大跨度建筑、大型桥梁等。
大力提倡学校、医院、机场、车站、体育场馆等建筑钢结构化,并将以上建筑用钢列入国家储备用钢。
呼吁政府部门给予中国钢结构相关单位和企业更多施展的机会,使大多数企业可以参与各类钢结构工程,充分发挥钢结构节能的作用。
二、钢结构产业的企业战略设计层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结构产业进入科学、跨越发展的新局面,钢结构建筑越来越高,规模跨度越来越大,造型越来越新。
中国钢结构五十年
中国钢结构五十年王国周[提要]本文综合介绍新中国建国50年来钢结构的发展情况,包括房屋、桥梁、塔桅、管道、储罐、压力容器以及水工等方面,并列举了重要的钢结构工程。
特别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房屋钢结构以其优越的结构性能和良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在国内迅速发展的情况。
一、房屋(建筑)钢结构钢结构尤其是房屋钢结构的50年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盛时期(50年代至60年代初),二是低潮时期(6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三是发展时期(80和90年代),分述如下。
(一)初盛时期(50年代至60年代初)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借助苏联经济和技术的支援,在50年代有156个建设项目新建和扩建。
其中冶金、重型机械、动力设备、汽车、飞机、造船等重型工业工厂的大部分厂房采用钢结构,例如鞍山钢铁厂、武汉钢铁厂、包头钢铁厂、太原钢铁厂、富拉尔基和太原重型机械厂、哈尔滨三大动力厂(锅炉厂、电机厂、汽轮机厂)、长春汽车制造厂、沈阳和哈尔滨的飞机制造厂、大连造船厂、洛阳拖拉机厂等。
当时的厂房钢结构主要是由钢柱和钢屋架组成的单层钢框架,阶形钢柱支承吊车梁,采用的钢材主要是碳素结构钢(3号钢)。
当时各有关工业部门都成立了设计院。
如北京、东北(在沈阳)、华东(在上海)、中南(在武汉)、西南(在成都)、西北(在西安)等六个工业建筑设计院;北京、武汉、鞍山、重庆、包头、上海等地成立钢铁(黑色冶金)设计院。
各地也纷纷兴建钢结构制造厂,成立安装(建设)公司。
先后建立的22个冶金建设公司,其中大都有钢结构安装和制造队伍。
从无到有,短短几年时间建成了许多钢结构工业厂房,为我国重工业打下了基础。
在取得了卓越建设成就的同时,钢结构的设计、制造和安装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成长了一批钢结构技术队伍,几十年来一直是钢结构事业的骨干力量。
民用建筑方面的钢结构房屋虽然没有工业建筑那么多,但也有值得一提的几幢。
1954年建成的北京体育馆,采用跨度57m的两铰拱,是当时较大的体育馆。
钢结构发展历程
钢结构发展历程钢结构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工程领域的结构形式,它以钢材为主要构造材料,具有高强度、轻质、耐久、可塑性强等特点。
钢结构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以下将详细介绍钢结构的发展历程。
1.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19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钢材的生产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同时,人们开始意识到钢材在建筑领域的潜力。
1890年,美国建筑师威廉·莱特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座钢结构建筑——芝加哥的威利斯塔。
这座建筑采用了钢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标志着钢结构的诞生。
2.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钢结构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成为了标志性的钢结构建筑,其采用了创新的钢框架结构,为后来的钢结构建筑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德国,巴特·赫尔姆特提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概念,开创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时代。
3.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钢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在这一时期,钢结构开始应用于大型工业建筑和体育场馆等领域。
例如,美国的古迪逊球场和巴西的马拉卡纳球场等都采用了钢结构,展现了钢材在建筑中的灵活性和可塑性。
4. 20世纪80年代至今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建筑技术的发展,钢结构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钢结构不仅用于建筑领域,还应用于桥梁、塔楼、天桥、机场航站楼等工程项目中。
例如,中国的上海中心大厦和迪拜的哈利法塔等都是典型的钢结构建筑。
5. 钢结构的未来发展随着人们对建筑安全性、可持续性和节能性的要求不断提高,钢结构在未来将继续得到发展。
一方面,新型钢材的研发和应用将进一步提高钢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
另一方面,钢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技术也将不断创新,以满足不同建筑需求。
此外,随着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钢结构建筑也将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的目标。
总结:钢结构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经过不断的创新和应用,钢结构在建筑和工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钢结构发展历程
钢结构发展历程钢结构是一种以钢材为主要材料,通过焊接、螺栓连接等方式构成的建造结构。
它具有分量轻、强度高、抗震性能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厂房、商业建造、体育场馆等领域。
下面将详细介绍钢结构的发展历程。
1. 早期钢结构的应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钢结构的应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主要用于铁路桥梁和轻型工业建造。
由于当时钢材的生产工艺相对落后,钢结构的应用范围有限。
2. 钢结构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40年代)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随着钢材生产工艺的进步,钢结构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这一时期,钢结构逐渐应用于高层建造、大型工厂和桥梁等工程中。
例如,美国的帝国大厦、德国的埃森炼钢厂等都采用了钢结构。
3. 钢结构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70年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钢结构的应用进一步扩大。
在这一时期,钢结构广泛应用于工业厂房、航空航天设施、体育场馆等建造中。
例如,美国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中国的鸟巢等都采用了钢结构。
4. 钢结构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今)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钢材生产工艺的革新,钢结构在建造领域的应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钢结构不仅应用于传统的工业厂房、商业建造等领域,还涉及到了更加复杂和大型的工程,如跨海大桥、超高层建造等。
例如,中国的上海中心、美国的自由塔等都采用了钢结构。
5. 钢结构的未来发展随着人们对建造安全性、环保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钢结构将继续发展壮大。
未来,钢结构可能会更加注重材料的绿色环保性能、施工工艺的智能化和自动化,以及结构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
同时,钢结构还有望应用于更多领域,如海洋工程、太空站等。
总结:钢结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建造中不可或者缺的一部份。
从早期的应用到现代的高科技建造,钢结构在建造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建造要求的提高,钢结构的发展前景广阔,将继续为建造行业带来更多创新和发展机遇。
预应力钢结构发展五十年
预应力钢构造开展五十年摘要:PSS开展至今已有五十年,它从用钢筋加固旧有构造物开展到现代多种多样的张拉构造体系,经历了初创,开展,创新的三个历史时期。
其中有过犹疑与停,也有过繁荣与猛进。
认真地回忆学科开展历史,才能更好地借鉴天,掌握今天和规划明天。
关键词:预应力钢构造构造设计一、前言预应力钢构造〔PSS〕学科从诞生到如今已经历了五十年。
二次世界大中中战后恢复消费,重建经济时要求对旧构造和桥梁加固补强,50年代材料匮乏资金短缺年代里要求降低用钢量节约本钱,于是出现了在传统钢构造中引入预应力的预应力钢构造学科。
随着科技进步、工业兴旺的步伐,20世纪末期在涌现大量新材料、新技术、新理论的推动下,PSS领域中产生了一批张拉构造体系,它们受力合理,节约材料,型式多样,造型新颖,应用广泛,成为建筑领域中的最新成就。
PSS学科从初始的简单节材思想开展到现代预应力张拉钢构造系列,历经了探究、观望、前进、打破、创新、繁荣的各种阶段。
回忆历史,得出经历教训才能指导如今,回忆历史理解开展规律才能把握将来。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借鉴昨天,掌握今天,规划明天。
二、PSS开展历程PSS的开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初创期〔二战后—1960年前后〕——探究与前进由于二战后百废待兴中的物资匮乏及资金缺乏,和对原有建筑物、桥梁等承重构造继续服役时的平安要求,在欧洲的土建待业里萌生了把在钢筋砼构造中已应用多年的预应力技术移植到钢构造工程中的想法。
最初的研究者及理论者中有德国狄辛格教授〔Dischinger〕英国萨姆莱工程师〔J.F.Samuely〕,比利时马涅理教授(G.Magnel),美国阿什通教授(L.Ashton)和前苏联瓦胡金工程师〔M.Baxypknh〕等人,其中马涅理教授对PSS学科的推动与开展奉献最大.他不仅对PSS进展了理论分析,还做过平行弦钢桁架模型试验,在1953年他首次成功地设计并建造了布鲁塞尔机场飞机库双跨预应力连续钢桁架门梁构造(76.5m+76.5m),省钢率12%,降低造价6%.同一时期建造的PSS工程还有前苏联双伸臂公路桥(1948),英国伦敦国际展览会会标塔Skylon(1952),德国三跨连续实腹梁公路桥(1954)和美国双曲悬索屋盖雷里竞技场(1953)等.但是在钢构造中采用预应力新技术也遭到一些专家学者的非议与反对,并在刊物上展开剧烈辩论.反对者指责PSS 中带来许多传统钢构造中没有的缺点及问题,例如省钢率不高却带来制造施工中的诸多费事;锚头耗钢量抵消不少省钢率;新增的预应力拉索易腐蚀,增大养护费用;由于构件截面减小构造挠度加大,不适用于许多构造,如桥梁;一些施加预应力的方法引起过大的次应力,甚至超过荷载应力等等.虽然更早就有在钢构造中采用预应力的做法,如在桥梁中的悬索张拉构造等,但在50年代中开展的这场学术争论中,G.Magnel教授等人除耐心逐条澄清一些误解外,还郑重指出PSS 与预应力砼构造的本质差异,告诉大家不要用预应力砼中的设计思想和概念来对待新兴的PSS学科。
中国建筑钢结构的发展历程2-发展时期
巨鹰集团 针织城
发展时期(80年代起)
• 轻钢结构
浙江钱江 摩托股份 有限公司
• 发展趋势:轻钢结构住宅(平房、多层、小高层)
发展时期(80年代起)
钢结构住宅
发展时期(80年代起)
• 轻钢结构
波纹褶皱钢拱壳
发展时期(80年代起)
• 轻钢结构
波纹褶皱钢拱壳
发展时期(80年代起)
• 单层厂房框架
上海宝山钢铁厂
山东石横火电厂(美),华能南通电厂(意大利) 扬州、丹东、大连电厂等(与美合作)
发展时期(80年代起)
• 网架、网壳——持续发展、广泛应用
总覆盖面积超过1000万m2,目前年增长80万m2 1、工业厂房——大柱距、工艺灵活、悬挂吊车 天津无缝钢管厂加工车间6万m2(3×36 × 564m) 长春一汽大众轿车装配车间8万m2(189 × 422m) 广西柳州微型汽车厂5.8万m2
中国建筑钢结构 的发展历程
北京工业大学 张毅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个阶段:
50年代 ~ 60年代中——起步时期
60年代中 ~ 70年代——低潮时期
80年代 ~ 90年代 ——发展时期
新世纪~
——走向成熟
发展时期(80年代起)
• 背景: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为中心 国外技术的引进推动建筑钢结构发展 1997年钢产量1亿吨 1999年轧制H型钢投产 • 发展:单层厂房框架 空间结构:网架、网壳、悬索与斜拉索 立体桁架(索桁架)、索膜 高层钢结构 轻钢结构:门式钢架、波纹褶皱钢拱壳
发展时期(80年代起)
• 网架、网壳(体育建筑)
长春五环体育馆 191.6 ×146m 肋环形网壳 方钢管(1997)
钢结构发展史
近几十年中国钢结构建筑产业发展概况中国的钢结构产业在最近几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钢结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增大。
钢结构市场也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众文化知识的普遍提高而日益剧增。
现在钢结构市场成为了当今中国市场上最肥最大块的市场之一。
许多大企业纷纷开始意识到并且对钢结构企业进行一定的投资。
下面简要的介绍下我国钢结构发展的历史,供大家了解了解。
钢结构包括房屋钢结构、桥梁、塔桅、容器及水工结构等多领域。
本文仅谈房屋钢结构的60年发展历程。
房屋钢结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初盛阶段(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低潮阶段(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发展时期(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强盛阶段(2000年至2010年)。
初盛阶段(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当时钢产量很低,每年仅135万吨(现已达5亿吨以上)。
钢结构建设只有依靠苏联经济及技术援助,当时苏联援建156项重型工业工厂,包括冶金、重型机械、飞机汽车等工业,如鞍山钢铁厂,武汉钢铁厂、大连造船厂、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等。
当时还派来一大批苏联专家指导工作。
与此同时还在北京、沈阳、华东、华南、中南、西南、西北等地成立6大工业设计院,在北京、武汉、鞍山、重庆、包头、上海成立了6个钢铁设计院,先后成立了22个冶金建设部门及制造安装公司等。
短短几年建设了不少钢结构工业厂房(钢柱、钢屋架、吊车梁),培养一大批设计、制造、安装方面的人才,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时,民用建筑钢结构工程不多,值得提出的有:1954年北京体育馆(57米跨两铰落地拱)、1954年重庆人民礼堂(40.6米肋环形钢穹顶)、1956年天津体育馆(50米柱面联方钢网壳)、1959年北京人民大会万人礼堂(60.9米大钢桁架)等。
当今的日本教授首创的弦支梁、弦支桁架以及弦支穹顶等,这种弦支概念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有了,如大跨度下撑式吊车梁以及预应力输煤栈桥等。
预应力钢结构发展50年(1)
d v lp nt nd r a i n. Du i g is e eo me t h r s e ia c d s a n c ,a d l t e e wa r s r u a d a a c . e eo me c e t a o rn t d v l p n ,t e e wa h t n e a t y a y n as h r s p o p o s n dv n e s n n o e Re al g t e h so y o r c e e o me ts ro sy, a fe t ey u e t e p tf rr f r n e ma t rt e p e n d p a h u u e c l n h it r fb a h d v lp n e u l we c n e f i l s h a o e e e c , s e h r s ta ln t e f t r , i n i c v s e n
论 分 析 , 做 过 平 行 弦 钢 桁 架 模 型 试 验 , 15 还 在 9 3年 他首 次成 功地 设 计 并建 造 了布 鲁 塞 尔机 场 飞机 库双 跨 预 应 力 连 续 钢 桁 架 门梁 结 构 ( 6 5+7 . ) 省 7. 6 5 m, 钢 率 1 %, 低造 价 6 2 降 %。同 一 时 期 建 造 的 P S工 S 程还 有前 苏 联双 伸 臂 公 路 桥 ( 9 8 , 国伦 敦 国 际 14 )英 展 览会会 标塔 S yo ( 9 2 ,德 国三 跨连 续 实腹 梁 k l 15 ) n
回顾 历 史 , 出经 验 教训 才能 指 导现 在 , 得 回顾 历 史 了 解 发展 规律 才 能把 握 未 来 。这样 我 们 才能 真正 做到 借 鉴 昨天 , 握今 天 , 划 明天 。 掌 规 1 P S发 展 历程 S P S的发 展 大致 可分 为 三个 时 期 。 S 1 1 初创期( . 二战后 ~16 90年前 后) —— 探 索与前进 由于 二 战 后 百 废 待 兴 中 的 物 资 匮 乏 及 资 金 不
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历史
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历史钢结构建筑作为一种现代化建筑形式,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耐久性和灵活性,因此在我国的建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回顾我国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从初始阶段到如今的成熟应用,我国建筑行业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钢结构建筑在古代的应用虽然钢结构建筑在古代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但我们可以从文化遗址中找到一些古代建筑中的钢结构痕迹。
比如,我国南方一些古代木构建筑中常使用铁件来加固结构,确保建筑的稳固性。
这些铁件在当时就具备了一定的抗震能力和耐久性,为后来钢结构建筑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二、钢结构建筑的起步阶段20世纪初,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兴起,钢铁行业开始得到迅速发展,钢材的供应也逐渐增加。
这为钢结构建筑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物资基础。
在这个时期,我国开始引进和吸收西方国家的钢结构建筑技术,开展相关的科研和实践工作。
尽管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但这是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的起步阶段。
三、钢结构建筑的发展进步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经验的积累,我国钢结构建筑在20世纪中后期开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进步。
从此时起,钢结构建筑的应用开始扩大到高层建筑、桥梁和大型体育场馆等领域。
这些建筑在结构上更为复杂,对钢结构的设计、制造和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个时期,我国也开始培养了一批专业的钢结构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
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突破和创新,推动了我国钢结构建筑技术的发展。
同时,我国的钢铁行业也逐渐实现了自给自足,并大量出口到了国外,为国家的建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钢结构建筑的现代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钢结构建筑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在大型城市的高层建筑、商业综合体和交通设施建设中,钢结构建筑成为了主要的建筑形式。
现代钢结构建筑的设计、制造和施工水平都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且在一些领域已经超越了其他国家。
同时,我国还开始将钢结构建筑应用于一些特殊场所,如核电站、航天设施等。
钢结构发展历程
钢结构发展历程一、引言钢结构是一种重要的建筑结构形式,具有高强度、轻质、刚性好、耐久性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业、商业和住宅建筑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钢结构发展的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和未来趋势。
二、起源钢结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对更高强度、更灵活的建筑结构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1883年,美国建筑师WilliamLe Baron Jenney首次将钢材用于建筑结构,创造了钢结构的先河。
此后,钢结构逐渐得到应用,并在20世纪初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发展阶段1. 初期发展阶段(20世纪初-1940年代)在这个阶段,钢结构主要应用于高层建筑和桥梁建设。
经过多次实践和改进,钢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技术逐渐成熟。
著名的建筑如纽约的埃菲尔铁塔和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等都采用了钢结构。
2. 发展成熟阶段(1950年代-1990年代)在这个阶段,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钢结构得到了广泛应用。
大型工业厂房、体育馆、商业中心等建筑纷纷采用钢结构,钢结构也开始应用于桥梁和海洋工程等领域。
同时,钢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改进,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提高。
3. 当代发展阶段(2000年代至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建筑工艺的创新,钢结构在当代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模拟技术使得钢结构的设计更加精确和高效。
同时,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也为钢结构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例如,高强度钢材、复合材料等的应用使得钢结构的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四、未来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建筑安全、环保性能的要求提高,钢结构在未来将继续发展壮大。
以下是一些未来钢结构发展的趋势:1. 绿色建筑:钢结构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推广。
通过优化设计和材料选择,钢结构可以实现更高的能源效率和环保性能。
2. 智能建筑: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钢结构将与智能建筑相结合,实现更高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修建50周年(修改版)
让历史续写辉煌——修建工程公司50周年厂庆解说词滚滚长江见证着历史的足迹,江东大地镌写着钢铁的真言。
从1961年到2011年——50年,修建人追随百废待兴的钢铁梦想,历经半个世纪的精彩与努力,秉承“艰苦为荣,服务为本,求实创新,雷厉风行”的修建精神,坚定忠诚马钢、服务马钢、奉献马钢!50年巨变,50年创造,修建人用自信和果敢,续写着历史的辉煌…修建公司前身为“马钢机械处、检修处、修建部”,1961年4月,第一代修建人从四面八方汇集在马钢旗帜下,经过50年创造,年产值由过去的几百万元,增长到今天的10多亿元;资产总值由过去的不足百万元,增加到如今的近3亿元;检修能力、装备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以高技能、高效益、高速度和专业、系统的新格局打造出修建人的新形象;全员劳动生产率从过去的元增长到现在65万元,厂区基地面积由原来26万多平方米扩大到39万平方米,堪称园林化景观。
修建公司已形成“修建并举,多元发展,科技领先,行业一流”多元化大型企业。
[加特效]50年,创新管理,以崭新的理念建设企业。
编写、发布、运行《内控手册》、工程项目法管理机制、检修协保作业长负责制等多个文件,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效益,经营收入持续刷新,创造产值80亿元;厂区建设和班组管理更趋向标准化、人性化;集中改造了西村基地、职工休息室、工棚,配备了空调等生活设施;2004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认证联盟论坛会议上,修建公司被授予“优秀管理奖”;公司承建的20万立方米煤气柜等三大工程被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评为“全国优秀焊接工程”奖;同时,20万立方米煤气柜工程,获得安徽省科技成果奖和“国家级工法”,公司先后取得了质量与环境二合一认证证书,…“中国设备维修企业Ⅳ类一级资质”;获得了ISO9002-2000版国家质量认证证书;Ⅰ、Ⅱ、Ⅲ类压力容器制造资质、起重机械吊装租赁跨入全国前16强行列,公司设备制造能力实现马钢压力容器领域的全面覆盖。
[加特效]50年,以“技术精湛,打造了素质优良的“三支”队伍,使修建人才辈出。
预应力钢结构发展50年(2)
() 过 3 1经 0余 年 的 工 程 实 践 , 经 肯 定 了 P S 已 S S的 可 行 性 、 靠性 、 进 性 , 其 它 材 料 的 空 间结 构 ( 混 凝 土 薄 壳 、 可 先 而 如
充 气 膜 结 构 等 ) 表 现 出 了局 限性 、 于 操 作性 等 不 足 ; 则 难 ( ) 材 料 ( 维 加 强 膜 、 种 玻 璃 、 候 钢 材 及 压 型 钢 2新 纤 特 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3 4 张 弦 梁 型 ..
创 新
由平 面 张 弦 梁 发 展 而 成 的 空 间 体 系 。 颐 名 思 义 , 弦 张 梁 是 预 应 力 索 撑 杆 形 成 中 间 支 点 以 支 承 上 部 刚性 梁 的结 构 。 这 种 结 构 是 P S的 初 始 形 式 , 下 弦 由刚 柔 两 类 杆 件 通 过 撑 S 上
1 3 2 吊挂 型 ..
纪7 0年 代 , 初 期 多 在 传 统 钢 框 架 上 镶 嵌 连 接 而 成 。 而 承 但
受 荷 载 的 金 属 框 架 耗 钢 量 大 , 属 强 度 不 能 充 分 发 挥 , 光 金 透
率 低 。至 2 0世 纪 8 ~9 0 0年 代 将 预 应 力 撑 杆 式 钢 压 杆 与 玻 璃 墙 面 点式 连 接 组 成 新体 系 取 代 了 前 者 , 成 了 P S体 系 中 形 S 的 新 品种 — — 玻 璃 幕 结 构 。 P S新 体 系 轻 盈 、 钢 、 透 且 S 省 通
的发展创新 , 代 P S 现 S S已具 有 下 列 基 本 类 型 。
1 3 1 传统 型 ..
在传 统 的 空 间钢 结 构 体 系 上 采 用 预 应 力 技 术 , 如 在 平 例 板 网 架 或 网 壳 中 引 入 预 应 力 以 改 善 杆 件 内力 峰 值 或 提 高 刚 度 , 天 津 宁 河 体 育 馆 , 进 一 步 提 高 经 济 效 益 , 采 用 多 次 如 为 可 预应力技 术, 攀枝花体育馆 。 如
钢结构二百年来发展历程报告3000
钢结构二百年来发展历程报告3000 钢结构是在结构上以钢为主要材料,经过特殊的设计和制造而成的一种新型建筑结构。
它由钢构件和钢支撑系统两部分组成。
结构简单,造价低,安装方便等优点。
在经济上比砖混房屋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它仍有一些缺点,比如在结构重量上会增加,强度不够;对钢材不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其耐腐蚀性能差,使用年限短等等。
但是近200年来这方面技术进展迅速,使得它在我国建筑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我国是世界上钢产量最大的国家,也是生产和消费钢和水泥两大工业部门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一、概述它包括焊接钢筋混凝土框架和钢柱、钢梁等部分。
钢构件主要由板材、型钢、槽钢件、钢板、不锈钢板和热轧钢板组成。
采用特殊的制造工艺和合理的结构形式。
钢结构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化建筑。
钢结构建筑已成为现代国际上建筑发展中的一种趋势。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先后采用了新型钢梁和型钢框架结构技术以取代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二、发展历史早在19世纪末我国的一些桥梁上就开始出现以钢材为主要材料的桥梁建筑,但由于技术水平较低,结构形式不够美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钢结构逐渐成为建筑业最常用的结构形式之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钢结构工程得到迅速发展,并且在工业、农业及民用建筑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我国生产销售钢铁产品的企业有近2000家,年生产能力为1000万吨左右。
钢结构房屋应用面积有1.5亿平方米。
钢结构住宅、大型公共建筑等其他工程也都使用大量的钢构件来建造。
此外,以钢筋混凝土为主体的传统房屋建筑的使用寿命也在逐步降低。
三、钢结构建筑的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了能在战争中有更大的使用空间,用来安置飞机、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战争中的民用建筑越来越多。
为了适应这些建筑的要求,德国于1922年开始采用钢板为主要结构材料,在巴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钢结构住宅小区。
1954年11月17日开幕的北京和平饭店就是用这种建筑结构的一个典型范例。
中国复合材料五十年发展简史(二)
中国复合材料五十年发展简史(二)第一篇:中国复合材料五十年发展简史(二)中国复合材料五十年发展简史(二)2010-03-12 复合材料发展史1.纤维缠绕管道与贮罐生产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迄今自主开发的纤维缠绕管道制造方面的专利有30多项,我国已具备FW工艺管、夹砂管、高压管的全套生产技术。
4000毫米玻璃钢管试制成功。
新疆某输水重点工程成功地采用了3.1米玻璃钢管,单管长12米,重16吨。
工程一次安装通水成功无泄漏,质量受到了国家发改委表彰。
在国家众多油田及西气东输工程,成功使用了玻璃钢高压管,玻璃钢管已出口巴基斯坦、马来西亚、越南、伊拉克、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联酋等国及我国台湾省。
玻璃钢贮罐实际已经做到单罐2500立方米,出口到我国香港地区及美国、印度尼西亚、叙利亚等国。
为适应城市改造的需要,高校与企业结合,成功开发了玻璃钢顶管制造关键技术与施工技术。
在广州施工内径2.5米的玻璃钢顶管,日顶进长度达到69米,给排水业内专家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玻璃钢夹砂管在“十五”期间,年用量逾1000公里。
高压环氧玻璃钢管年用量逾3000公里,并已出口。
1996年,我国开始生产和使用玻璃钢电缆套管,现年用量逾5000公里。
我国缠绕技术及装备已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伊朗,部件已出口美国。
2.压力容器生产技术1986年至今,我国共生产玻璃钢/复合材料呼吸气瓶、CNG(压缩天然气)瓶、燃料电池用氢气瓶15万只。
1994年,我国开始开发CNG气瓶,并首先在北京公交车上装车使用(1辆车用90升气瓶9只)。
北京已成为世界城市中以CNG为动力的公共汽车拥有量最多的城市。
1997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环形压力容器投入使用。
2006年,我国引进德国技术装备(内衬制造、纤维缠绕),在苏州建立年产能达11万只复合材料气瓶的生产基地。
中材科技(苏州)公司生产的复合材料气瓶已成为全球四大品牌之一。
2008年,年产CNG气瓶17万只基地在沈阳奠基。
回顾六十年建筑钢结构发展共3篇
回顾六十年建筑钢结构发展共3篇回顾六十年建筑钢结构发展1建筑钢结构是近代建筑工程领域中的一大创新,在建筑设计与施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回顾六十年建筑钢结构的发展历程,不仅可以了解其在技术上的不断突破与完善,也可以看到它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与成就。
1950年代至1970年代,是建筑钢结构发展的初始阶段。
在这一时期,钢结构主要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和塔架等建筑工程中。
具有代表性的有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法国艾菲尔铁塔等。
这一时期的建筑钢结构技术仍然较为落后,钢材的强度和空间刚度都较差,也没有专业的设计规范和施工标准。
1980年代至1990年代,是建筑钢结构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开始研发新的材料和新的技术,钢结构的重量和强度均得到进一步提高。
同时,不断有新的创新和发明出现,如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空心钢管结构等。
钢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除高层建筑外,如体育场馆、机场航站楼、大型商业综合体等也开始使用钢结构。
这一时期也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钢结构工程,如法国卢浮宫金字塔、深圳民族文化村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建筑钢结构技术更趋完善。
材料性能、设计规范、施工标准等方面不断创新和完善,使钢结构的应用更加普遍,例如机场、体育馆以及桥梁等大型工程。
同时,建筑钢结构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在不断强化结构稳定性的同时,也更注重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建筑钢结构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建筑工程结构形式,它具有轻质、高强、大跨度、抗震等特点,相较于传统工程结构更加灵活、高效。
尤其是对于城市中心的高层建筑及特殊场所(如电厂、化工厂等)的建筑设计,建筑钢结构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在建筑工程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建筑钢结构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对材料性能、设计理念、施工标准的研究,更加注重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使其在高层建筑、体育会场、商业综合体等领域的应用更加频繁、普及。
钢结构发展历程
钢结构发展历程钢结构,作为现代建筑领域的重要支撑,其发展历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见证了人类在建筑技术上的不断探索与创新。
在古代,钢结构的雏形已经悄然出现。
早在公元前 280 年左右,古埃及人就使用了铁制工具和连接件来建造简单的结构。
然而,由于当时钢铁生产技术的限制,钢结构的应用范围非常有限。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为钢结构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
18 世纪末,钢铁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这使得钢材的成本大幅降低,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1851 年,在伦敦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的水晶宫惊艳了世界。
这座建筑以钢铁和玻璃为主要材料,展示了钢结构在建筑领域的巨大潜力。
它采用了预制构件和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大大缩短了建造时间,也为现代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 20 世纪,钢结构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钢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设施、桥梁和工厂的建设。
战争结束后,钢结构开始在民用建筑中得到更多的应用。
摩天大楼成为了钢结构展示其优势的舞台。
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建于 1931 年,高达 381 米,它的主体结构就是钢结构。
这座建筑不仅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也象征着钢结构在高层建筑领域的成熟应用。
在 20 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钢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有限元分析等先进的计算方法使得设计师能够更加精确地计算钢结构的受力情况,从而优化结构设计,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同时,焊接技术的不断改进也使得钢结构的连接更加牢固可靠。
在中国,钢结构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迅猛。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经济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钢结构在工业厂房、体育场馆、机场航站楼等大型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例如,北京的鸟巢和水立方,这两座标志性的建筑充分展示了中国在钢结构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完整版)钢结构发展历程
钢结构发展历程从铁被人们发现开始,铁就与建筑有着紧密的关系,在人类建筑史上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大规模的运用钢铁作为建筑材料还是从近200年开始的。
我国古代有许多运用铁构件建造的建筑,如公元694年在洛阳建成的“天枢”和公元1061年在湖北荆州玉泉寺建成的13层铁塔等。
欧美等国在1840年之前多采用铸铁建造拱桥。
在1840年后,随着铆钉连接和锻铁技术的发展,铸铁结构逐渐被锻铁结构取代,1846年到1850年英国人在威尔士修建的布里塔尼亚桥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该桥共有4跨,每跨均为箱型梁式结构,由锻铁型板和角铁经铆钉连接而成。
直到1870年成功轧制出工字钢后,形成了工业化大批量生产钢材的能力,强度高韧性好的钢材才逐渐在建筑领域代替锻铁材料。
20世纪初焊接技术和高强度螺栓的接连出现,极大的促进了钢结构的发展,除了欧洲和北美外,钢结构在前苏联和日本也获得了广泛应用,逐渐成为全世界所接受的重要的结构体系。
中国虽然早期在铁结构方面有卓越的成就,但由于2000 多年的封建制度的束缚,科学不发达,因此,长期停留于铁制建筑物的水平。
直到19 世纪末,我国才开始采用现代化钢结构。
新中国成立后,钢结构的应用有了很大的发展,不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过去。
在设计、制造和安装等技术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掌握了各种复杂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在全国各地已经建造了许多规模巨大而I 结构复杂的钢结构厂房、大跨度钢结构民用建筑及铁路桥梁等,我国的人民大会堂钢屋架,北京和1海等地的体育馆的钢网架,陕西秦始皇兵马佣陈列馆的三铰钢拱架和北京的鸟巢等。
轻钢结构的楼面由冷弯薄壁型钢架或组合梁、楼面OSB 结构板,支撑、连接件等组成。
所用的材料是定向刨花板,水泥纤维板,以及胶合板。
在这些轻质楼迈特建筑轻钢结构住宅面上每平方米可承受316~365 公斤的荷载。
的楼面结构体系重量仅为国内传统的混凝土楼板体系的四分之一到六分之一,但其楼面的结构高度将比普通混凝土板高100~120 毫米。
我国钢结构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3
我国钢结构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钢结构是由生铁结构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是最早用铁制造承重结构的国家。
远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二百多年),就有了用铁建造的桥墩。
以后在深山峡谷上建造铁链悬桥、铁塔等,这些表明我国古代建筑和冶金技术方面的高度水平。
中国古代在金属结构方面虽有卓越的成就,但由于受到内部的束缚和外部的侵略,相当一段时间内发展较为缓慢。
即使这样,我国工程师和工人仍有不少优秀设计和创造,如1927年建成的沈阳黄姑屯机车厂钢结构厂房,1928~1931年建成的广州中心纪念堂圆屋顶,1934~1937年建成的杭州钱塘江大桥等。
20世纪50年代后,钢结构的设计、制造、安装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建成了大量钢结构工程,有些在规模上和技术上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如采用大跨度网架结构的首都体育馆、上海体育馆、深圳体育馆,大跨度三角拱形式的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陈列馆,悬索结构的北京工人体育馆、浙江体育馆,高耸结构中的200m高广州广播电视塔、210m高上海广播电视塔、194m高南京跨江线路塔、325m高北京气象桅杆等,板壳结构中有效容积达54000m3的湿式储气柜等。
近期,随着钢结构设计理论、制造、安装等方面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地建成了大量的高层钢结构建筑、轻钢结构、高耸结构、市政设施等。
如:位于上海浦东、420.5m高、88层、总建筑面积达28.7万m2的金贸大厦;总建筑面积达20万m2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主体建筑东西跨度288.4m、南北跨度274.7m、建筑高度70.6m、可容纳8万名观众的上海体育场;336m高、建于哈尔滨的黑龙江广播电视塔以及横跨黄浦江的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钢结构五十年王国周[提要]本文综合介绍新中国建国50年来钢结构的发展情况,包括房屋、桥梁、塔桅、管道、储罐、压力容器以及水工等方面,并列举了重要的钢结构工程。
特别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房屋钢结构以其优越的结构性能和良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在国内迅速发展的情况。
一、房屋(建筑)钢结构钢结构尤其是房屋钢结构的50年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盛时期(50年代至60年代初),二是低潮时期(6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三是发展时期(80和90年代),分述如下。
(一)初盛时期(50年代至60年代初)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借助苏联经济和技术的支援,在50年代有156个建设项目新建和扩建。
其中冶金、重型机械、动力设备、汽车、飞机、造船等重型工业工厂的大部分厂房采用钢结构,例如鞍山钢铁厂、武汉钢铁厂、包头钢铁厂、太原钢铁厂、富拉尔基和太原重型机械厂、哈尔滨三大动力厂(锅炉厂、电机厂、汽轮机厂)、长春汽车制造厂、沈阳和哈尔滨的飞机制造厂、大连造船厂、洛阳拖拉机厂等。
当时的厂房钢结构主要是由钢柱和钢屋架组成的单层钢框架,阶形钢柱支承吊车梁,采用的钢材主要是碳素结构钢(3号钢)。
当时各有关工业部门都成立了设计院。
如北京、东北(在沈阳)、华东(在上海)、中南(在武汉)、西南(在成都)、西北(在西安)等六个工业建筑设计院;北京、武汉、鞍山、重庆、包头、上海等地成立钢铁(黑色冶金)设计院。
各地也纷纷兴建钢结构制造厂,成立安装(建设)公司。
先后建立的22个冶金建设公司,其中大都有钢结构安装和制造队伍。
从无到有,短短几年时间建成了许多钢结构工业厂房,为我国重工业打下了基础。
在取得了卓越建设成就的同时,钢结构的设计、制造和安装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成长了一批钢结构技术队伍,几十年来一直是钢结构事业的骨干力量。
民用建筑方面的钢结构房屋虽然没有工业建筑那么多,但也有值得一提的几幢。
1954年建成的北京体育馆,采用跨度57m的两铰拱,是当时较大的体育馆。
1959年建成的北京人民大会堂万人礼堂采用了7m高钢屋架屋盖,跨度60.9m,该礼堂的挑台结构采用悬挑15.5m和16.4m的工形钢梁,都是当较大的结构。
还有1954年建成的重庆人民大礼堂,屋盖为直径40.6m的肋环形弯顶。
1956年建成的天津体育馆采用圆柱面联方网壳,跨度52m,在支座水平面设数道拉杆(1973年遭火灾重建)。
这两幢网壳是国内兴建的首批空间结构。
在50年代中期,国内开始研究预应力钢结构,并首先在输料栈桥上应用,1958年建成的山西大同煤矿输煤栈桥,跨度25m,是我国第一个预应力钢结构,相继又建了一些跨度不同的同类栈桥。
(二)低潮时期(6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我国冶金工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各部门需要钢材量也越来越多。
国家提出在建筑业节约钢材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过误区,有人认为节约钢材就是不用钢结构,以至工程师们视钢结构为畏途,不敢采用,限制了钢结构的合理使用与发展。
在60年代初期,建筑工程部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曾主持编制一本钢结构设计规范,以代替当时使用的苏联规范,审查通过,恰逢“设计革命”开始,报批稿没有敢上报,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这本尚未面世的“婴儿”就天亡了。
这也反映了当时搞钢结构的技术人员思想上的压力。
钢结构工程少了,钢结构设计、制造和安装队伍也逐渐萎缩。
但还是有几幢有意义的大型房屋和大跨桥梁等采用了钢结构,并且应用了新的空间结构体系或者采用了新的钢材品种。
为了迎接世乒赛,1962年建成的容纳15000人的北京工人体育馆,屋盖采用直径94m的圆形双层辐射式悬索结构,中央钢环直径16m,高11m,上下两层各有144束钢索,目前仍是我国跨度最大的悬索屋盖结构。
1967年杭州建成的浙江人民体育馆为鞍形双曲抛物面正交索网悬索屋盖,平面为椭圆形,长轴80m,短轴60m。
为了准备另一次世界性体育比赛,1967年建成的北京首都体育馆,平面尺寸99mx112.2m,屋盖采用两向正交斜放平板网架结构,高6m,角钢杆件,高强度螺栓连接节点。
1973年建成的上海体育馆屋盖为圆形三向平板网架,直径110m,周边外挑7.5m,高6m,圆管杆件,空心球焊接节点。
这几幢大型体育馆的建成表明中国在跨度100m的空间结构的设计、制造和安装等方面已经有能力自己完成。
1979年援建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万人体育馆,采用四柱支承的平板网架(93.6m×93.6m),地面整体拼装,用8台千斤顶顶升到位,有其特色。
1964年建成的上海师范学院球类房是我国第一个正放四角锥平板网架屋盖(31.5mx40.5m),此后这类结构发展较快,至70年代末,大小共建30多幢。
这段时间网壳结构较少,1967年建成的郑州体育馆采用直径64m的肋环形弯顶。
四川德阳第二重型机械厂是60年代兴建的有代表性的重型工业厂房。
在这一阶段为了改变肥梁胖柱、深基重盖的笨重结构体系,在国务院和有关部委推动下,开发冷弯薄壁型钢结构。
1965年在上海建了5万m2的冷弯薄壁型钢试点工程,以后在韶关、桂林和十堰市第二汽车制造厂建造了数十万m2厂房。
70年代中后期北京汽车制造厂还用冷弯薄壁型钢兴建了一幢自动化高架仓库(净高15m,13层)。
冶金工业部同时也建了几个冷弯薄壁型钢厂。
1978年武汉钢铁厂引进修建1米7薄板轧钢厂。
由于多种原因,这种轻钢结构当时未得到持续发展。
这段时间,有志于钢结构的工程技术人员还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研究开发圆钢和小角钢组成的适用于跨度较小的轻钢屋盖,这两种钢材容易取得,当时应用范围相当广,但由于不少工程是非专业人员设计、制造和安装的,有的钢材质量差,有的焊接质量差,也出现了一些事故。
(三)发展时期(80和90年代)80年代初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政策走人轨道,尤其是90年代推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10几年的发展,建筑钢结构呈现出50年来未曾有过的兴旺景象。
1997年中国钢产量达1亿t,1998年投产的轧制H型钢系列,给钢结构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钢结构依其自重轻、基础造价低、适用于软弱地基、安装容易、施工快、周期短、投资回收快、施工污染环境少、抗震性能好等综合优势而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促进了建筑钢结构的发展。
1.单层厂房框架结构上海宝山钢铁厂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新建的、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大型钢铁企业。
由于宝钢工程地基软弱,施工速度要求快,该厂大型厂房和一些特种构筑物都采用钢结构。
1,2期工程钢结构建筑面积就有105万m2。
当时厂房结构基本上仍属单层框架或排架体系,但高度大,有的车间柱高50m,面积大,有的厂房面积达22.4万m2,无缝钢管厂跨度和柱距最大48m,最多的连跨为8跨(无缝钢管和连铸厂),最大延长为1215.6m(热轧厂);吊车起重量大,最大450L(连铸厂);而厂房围护结构则很轻,全部采用彩色涂层压型钢板或铝合金压型板,自重8-15k8/m2。
一期工程钢结构主要由日本设计制造,二期工程则主要由国内设计施工。
三期工程厂房面积100多万m2,厂房钢结构约27.8万t。
钢结构设计尽量选用宝钢或宝钢集团生产的钢材—板、管、冷弯型钢等,实现轻型化。
部分框架横梁由实腹梁代替屋架,吊车起重量轻的采用门式刚架和冷弯薄壁型钢结构,部分厂房采用平板网架结构和钢管混凝土柱。
80年代初西北电力设计院与美国一家公司合作设计的山东石横火力发电厂(2×300MW)是首例引进先进技术的大型电厂,主厂房采用钢结构。
其中锅炉问屋架底标高64.45m,煤仓间标高60.37m。
汽轮发电机房、除氧间和煤仓间构成联合结构体系,结构全部采用铰接,纵向和横向设有垂直和水平支撑,各楼层也设水平支撑,形成空间支撑体系。
并将水平力按弹性支承点传到锅炉钢架。
钢屋架采用由H型钢剖分的T型钢代替双角钢。
此后几年中,国内独立完成了几个主厂房为钢结构的大型火力发电厂的设计和建造,在1994年至1996年间,该院与美国另一家公司合作完成利港、扬州、丹东和大连电厂的设计和施工,先进的设计思想和方法使工程设计水平有所发展。
华能南通电厂一期工程,厂房结构由意大利一家公司负责,纵横向都不设一般支撑,横向采用刚架,构成自抗侧力体系,纵向则将厂房长度1/3处的4根柱子在纵向加强成T形,柱间设纵梁,形成框架以抵抗纵向水平力。
二期工程厂房结构由美国一家公司负责,采用的结构方案为横向和纵向以及楼层均设支撑,柱脚与基础刚接,计算按空间杆系分析。
从以上几例可见国外设计比较灵活多样。
2.空间结构(1)平板网架最引人瞩目的空间结构仍是六七十年代就已崭露头角并得到持续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平板网架,从1964年至1997年国内已有大约8000幢大大小小的建筑采用这类结构,广泛用于大型体育馆建筑、展览中心、影剧院、商场、航站楼、候车厅、工厂、仓库、电视塔,甚至食堂、门廊等,总覆盖面积约900万m2,年增长约80万m2。
网架在工业厂房中的应用在70年代末就开始研究,80年代初在唐山(丰润)机车车辆厂的总装车间(约5万m2)和唐山齿轮联合厂房(1.65万m2)等开始采用,但大量应用还是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规模之大为国际上少见。
网架结构,改变了常规屋盖体系,柱网加大,有利于工艺灵活布置,一个车间的面积往往达几万m2,例如1992年建成的天津无缝钢管厂加工车间约6万m2(3x36mx564m),1991年建成的长春一汽一大众轿车装配车间约8万m2(189m×422m),轻型发动机联合厂约4万m2。
1996年建成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大型客机检修库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飞机检修库之一,屋盖采用两跨(153m十153m)、进深90m的四角锥焊接球节点三层网架,厚6m,大门口由重型桥架支承。
同年建成的厦门太古飞机维修基地的157m跨拉杆拱架三层网架机库,网架跨度152m,进深70m,大门口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索拉杆拱,具有特色。
沈阳博展中心室内足球场(容纳3万观众)屋盖平面144m×204m,采用两向正交正放网架,这是我国第一座大型室内足球场。
网架用于塔架(如大连电视塔)、塑像骨架(如九华山佛像高99.9m)、人行过街天桥等特种结构,范围越来越广。
平板网架计算比较成熟,国内有许多网架专用电算程序,这是促进网架结构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网壳虽然网壳结构在50年代就已开始应用于体育馆和公共会堂,但发展比平板网架慢。
平板网架向网壳发展是必然趋势,后者比前者有许多优点,特别是大跨度和超大跨度时。
我国采用的网壳型式多种多样,如柱面、球面、双曲抛物面、扭面以及双曲扁壳等。
除钢网壳外还有单层网壳与钢筋混凝土屋面板共同工作的组合网壳。
已建成的网壳工程以球面和柱面最多。
1994年建成的天津体育中心体育馆采用了肋环斜杆型双层球面网壳结构,直径108m,周边悬挑13.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