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走进残疾人》
《走近残疾人》说课及反思
《走近残疾人》说课及反思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5课《心里想着他们》第一课时
秭归县三峡工程希望小学王曙光
一、说教材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本课程的核心,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是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对于学生来说,当他们走出家庭进入社区时将面对一个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事和人,怎样看待社会关系,参与社会中的各种公益活动,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教材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距离孩子们最近的邻居开始,逐渐发展到他们周周需要帮助的生活圈——残疾人、老年人。由爱和尊重构筑教材体系,通过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塑造他们的人格,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走近残疾人》是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心里想着他们》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正是在上述理念指导下编排的。教材意在让学生通过体验残疾人的生活,感受残疾人生活的不便,知道残疾人能做到的事情,正常人做起来却很难,让学生对那些付出比正常人更多努力的残疾人产生敬佩之情。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社会十分关心残疾人,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式去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
二、说学情
残疾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在生活中、电视网络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残疾人,肤浅地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状况,零星地知晓他们的一些故事和社会为残疾人建设的一些设施、设备;陌生的是他们对残疾人缺乏足够的认识,只仅仅认识到生理上与正常人的差异,他们无法走进残疾人的内心,不知道残疾人的内心需求,有的甚至认为残疾人低人一等,在言行举止上对残疾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大多数学生见到残疾人会避而远之,缺少与残疾人交往的必备知识,甚至在心理上产生歧视感、恐惧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说课稿
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说课稿
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一改过去“事例”加“道理”的陈旧、滞后、说教式的旧貌,把教材仅仅作为一个范例、一个话题,引导师生回归沸腾的现实生活,回归富有特征的儿童生活,去感受、体验、提升,去实现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等在内的多维的、综合的课程目标。课程要求“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呈现的主要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简而言之,就是用无痕的活动来代替有形的说教。它不同于过去那种外加的、灌输式的道德说教,而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解读课本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走近残疾人》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关心你、爱护他》的第二个主题——伸出爱的手,这一主题由两课时完成,《走近残疾人》是第一课时。
本单元旨在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本单元内容的内在逻辑是从尊重、关爱自己身边的人开始,把爱推及社会;从个人之间的关爱推及社会对需要帮助的人献出的爱心与努力。
(二)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为了引导孩子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
小学道德与法治_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1、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体验感受他们生活的诸多不便。
2、让学生学习残疾人自强不息的范例,从而敬佩那些付出比正常人更多努力的残疾人。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心中有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行为与习惯
1、大家共同参与自己所创造的残疾人情境,组织学生展开活动。
2、能尊重残疾人,设身处地为残疾人着想,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三)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和社会责任感。
(四)过程与方法:
通过换位体验、资料搜集、讨论分享、讲故事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残疾人在生活上有许多困难,社会给予残疾人许多关怀,帮助残疾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残疾人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对他们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难点:理解残疾人的情感和需求,由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并能采取适宜的方法帮助他们。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残疾运动员的比赛画面、残疾人生活的视频等制成课件。
2.搜集残疾人专用设施的图片或资料。
学生准备:
1.课前收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先进事迹资料;了解残疾人超出常人的地方。
2.初步了解社会生活中各种为帮助残疾人设置的设施,以及帮助残疾人的做法。
3.到社区中去调查或是通过网络了解残疾人专用设施的使用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看残疾会运动员拼搏图片。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观看一组图片,请同学们认真仔细的看,看完之后,我们来交流你的感受。(播放多媒体课件)
三年级《走近残疾人》品社教学设计
伸出爱的手,走近残疾人
教课设计背景:
班上同学都是健全的人,学生大多数没有接触过残疾人,所以不太认识残
疾人生活的困难和内心的难过,而此刻的学生又大多是独生儿女,孩子中存在
着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状况,孩子们不懂得关心人,缺少关心爱惜弱势
集体的意识。
教材剖析:
《走近残疾人》是小学《道德与社会》第七册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惜他》
的第二个主题——伸出爱的手,这一主题由两课时达成,《走近残疾人》是第一课时。本课的立足点主若是让学生认识残疾人的生活困难,理解残疾人的内心,认识到他们需要人们的尊敬和关爱,并让学生在实质生活中关心他们,向他们
伸出暖和的双手。
教课理念:
《道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孩的道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
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小孩的现实生活对其道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拥有特别的价值。道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一定切近小孩的生活,反应小孩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察看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觉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走近残疾人》这一课投射出育人的光辉,本课依据学生的实质状况,从学习经验出发。教课中,创建能让学生体验的情境,创建浓浓的感情沟通氛围,经过换位体验、资料沟通等活动,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感悟、体验,从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真切理解、尊敬、关爱残疾人,从行动上真切帮助残疾人。
教课方法:
残疾人是社会生活中的弱势集体,需要人们去认识、理解他们,更需要全
社会的人去关爱他们。所以,本课安排了“走近残疾人、体验残疾人、学习残
疾人、关爱残疾人”这四个环节,经过指引学生经过认识残疾人的生活,并让
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
《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走近残疾人》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的第二个主题《伸出爱的手》中的第一个话题。《伸出爱的手》这一主题由《走进残疾人》、《假如我是他》、《生活中还有这样一些人》和《社会是个温暖的大家庭》四个话题组成,旨在让学生通过活动,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与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对残疾人和生活有困难的人群有爱心和同情心,并愿意帮助他们;了解社会对残疾人和困难群体的关怀行为和相关政策,体会社会上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关爱。《走近残疾人》侧重于体会残疾人的困难与不易,感受残疾人的坚韧与顽强,培养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和关爱之情,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完善学生的人格。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残疾人和生活有困难的人群也有直观的认识和感受,但大部分学生没有近距离地接触和认识这一弱势群体,没有形成强烈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加上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善良的本性,富有爱心和同情心,但往往又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关心爱护弱势群体的意识。
设计思路
本课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以“走近残疾人”为切入点,以“走近残疾人、体验残疾人、学习残疾人、关爱残疾人”为主线,以观察生活、收集资料、模拟体验、观看视频、讨论交流、表达关爱等活动为抓手,引导学生走近残疾人,体会他们的不便与困难、不幸与烦恼,感受他们的顽强的性格和抗争精神,进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对残疾人的同情、理解、尊敬和关爱,并化为实际言行。
活动目标
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
《走近残疾人》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友爱残疾人》的第一课时。本单元的学习围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展开,范围由家庭、学校拓展到社会生活领域,《走近残疾人》就是学生社会生活领域的拓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引导学生以体验去感受生活,从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理解、关爱、尊重残疾人,从行动上真正帮助残疾人。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残疾人,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能力目标:增强感受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进学生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和友爱之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疾苦,增进对残疾人的理解、友爱之情,树立尊重、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教学难点是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4、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设疑自探
1、师:首先请大家欣赏一段优美的舞蹈。(课件1《千手观音》)看完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师补充介绍:这场美轮美奂、震撼人心的《千手观音》,曾轰动全国,感动了数亿观众,获得了2005年春节晚会歌舞类节目的一等奖,受世人瞩目。
2、师:但,你知道表演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吗?我说明:他们都是聋哑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残疾人”。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残疾人。(板书:走近残疾人)
3、指导学生针对“残疾人”质疑:预设(什么样的人才是残疾人呢?残疾人是怎样生活的?等等)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走进残疾人教案 5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走进残疾人教案5.心里想着他们主题目标:1.能够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2.对残疾人和老年人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3.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生活上面临的困难,能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并能尽自己所能为老年人做一些事情。’ 4.知道一些尊老敬老的政策及设施。一、走进残疾人活动准备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介绍残疾人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故事。2.学生以小队为单位到社会中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有:(1)公共场所哪些设施是为残疾人而设计的?它们有何用途? (2)社会为残疾人组织了哪些文体活动? (3)社会中哪些地方贴有专为残疾人设计的标志,它们表达了什么意思? 活动过程1.谈话导人:在我们身边有一些残疾人,他们的生活有哪些困难呢?让我们来体验一下。2.体验活动:我做“画”中人。(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扮演生理上有不同缺陷的残疾人。(2)请学生试着去完成教科书中的几件事情。①与同学交流时不说话,只打手势。②拄着拐杖走路。③用一只手扣衣服扣子。(3)填写教科书29页的“我的体验”。3•互动交流:交流自己体验活动后的感受。(教师相机对学生的交流发言作评价,如:老师从你刚才的发言中感受到,你已真切地感受到如果只有一只手,做起事来很不方便,有的事甚至还不能做等。) 4•教师小结:在我们身边有一些残疾人,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我们正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5.互动交流:我国体操运动员桑兰曾经是一个和我们一样健康的人,然而1998年在一次运动会上她因意外受伤,胸部以下部位完全瘫痪。受伤后她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学生阅读教科书30页的短文《微笑面对一切的桑兰》,然后谈谈阅读短文后的感受。6.教师小结:桑兰的确是一位坚强的小姑娘,她用无比的勇气面对一切,她以微笑赢得了大家对她的敬佩o 7.讲一讲、演一演:你还知道哪些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故事?可以讲一讲。也可以演一演。8.交流讨论:故事中的人物自强不息、身残志坚表现在哪些方面?9.教师小结:这些残疾人,他们身残志坚,自强不息,是我们学习的榜样。lO.过渡语:我们的社会十分关心残疾人。在很多地方,有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组织和设施。11.阅读教科书。12.班级汇报:(1)请各小队的学生将自己调查记录的资料进行整理。(2)各小队代表将自己小队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各小队代表对本小队调查的结果的汇报情况,对各小队的调查活动给予评价。如:从第×小队的汇报中,我感觉他们这一小队的调查很全面,调查很细致等。) (3)互动菱流:从刚才各小队代表对本小队调查的结果的汇报中,你感受到什么? 13.过渡语:这么多人都在关心残疾人,你为残疾人做过哪些事呢? 14.全班交流:自己为残疾人做过哪些事?今后打算怎样关心身边的残疾人? 15.教师小结: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和帮助残疾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活动要求1.扮演残疾人的活动一定要注意气氛,不要搞成学生嘻嘻哈哈的场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到作为一名残疾人在各方面会遇到的正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为残疾人服务的机会。2.在讲述残疾人怎样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故事时,尽量选取一些典型的事例,让学生明白虽然残疾人的身体是残的,但他们的精神与正常人是平等的,有些人还很高尚,他们值得我们学习。3.教师对学生所收集的典型范例要充分挖掘它的内涵,借助这些范例激发学生对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这类残疾人的敬佩之情。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残疾人的生活从一个侧面进行体验,从而引发他们对残疾人的关注和理解。活动拓展学生分组行动,开展“我为残疾人献爱心”活动。
走近残疾人教案
走近残疾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工作、学习情况和权利保障;
2. 学习如何正确对待残疾人,消除歧视,增强对残疾人的关爱和支持;
3. 通过浏览残疾人的图片、视频等材料,了解残疾人的生活与需要。
二、教学内容
1. 了解残疾人的生活与权利保障
2. 学习如何正确对待残疾人
3. 通过图片、视频等材料了解残疾人的实际情况
三、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
2. 视频教学
3. 分组讨论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先向学生娓娓道来“有一位残疾的学生非常喜欢音乐,但他的视力、听力和言语都有障碍,他很难在网上找到自己喜欢的歌曲并欣赏,那么作为他们的好朋友,我们该怎么帮助他呢?”随后引入班级讨论。
二、重点讲解
1. 残疾人的权利保障
残疾人权益是国际人权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残疾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种方面的困难,使得他们的生存、发展和安全受到众多的限制和困扰。因此,各国政府和社会关注残疾人的权益保障,确保他们的生存、发展和人格尊严得到保障。
在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的方面:
(1)残疾人就业,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和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支持。
(2)残疾人教育,为残疾人提供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等方面的支持。
(3)残疾人医疗保障,为残疾人提供医疗保障和康复等方面的支持。
(4)残疾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保障等。
2. 如何正确对待残疾人
(1)消除歧视,尊重残疾人的人格尊严。
(2)表现友好、传递正能量,关心残疾人的日常生活和需要。
(3)给予残疾人公平的机会和待遇,不要贴上标签,把他们当作普通人看待。
《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
《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
太小朱应德
教材分析:
《走近残疾人》是鄂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第二单元第2课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以体验去感受生活,从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理解、关爱、尊重残疾人,从行动上真正帮助残疾人.
学情分析:
经调查,学生对残疾人的概念比较清楚,知道残疾人主要是指聋哑人、盲人、肢残人和智残人等。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较少接触到残疾人,他们所看到的大多是在路边乞讨或影视上的残疾人,因此,他们对残疾人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怜悯、好奇、畏惧、甚至是歧视的层面。
设计理念:
新课标理念强调教师必须创设融洽的学习气氛,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因此,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探究方式来学习和讨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尽情地交流与分享,从中产生心理认识以及新的价值取向和情感,从中学会自我追求和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和个人感受,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1、模拟活动需要的简单材料,如蒙眼用的布、体验卡、写字卡以及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收集一些优秀残疾人的故事资料。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通过生活体验感受,增进学生对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
行为与习惯: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学习,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树立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用不同方式获得亲身体验,从而增进对残疾人的尊重,友爱的情感。
教学难点:
确保学生的体验真实、深刻,在体验中激发帮助残疾人的意愿。
鄂教版三年级品社《走进残疾人》课堂实录
《走进残疾人》教学实录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残疾人,知道他们生活的艰辛,了解一些残疾人的事迹。
能力目标体会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关爱。
情感目标同情、理解、关注残疾人,在必要时愿意尽力,并采取适宜的方法帮助他们。
教学重难点
1 体验感受残疾人生活中的不易,了解他们的自立,自强,并为之敬佩。
2 体会残疾人对尊敬,理解,关爱的渴望,并从行动上真正地帮助残疾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收集有关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残疾人的事例。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设计理念
《走进残疾人》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心温暖你我他》第5课心里想着他们第一个话题。针对我所带的三年级学生的实情,紧扣走进二字,设计体验活动,让学生真切的体会残疾人生活的不易,接下来再介绍残疾人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实例,让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尊敬,理解,关爱,尊重残疾人,从行动上真正的帮助残疾人。
教学过程
活动一观赏导入,激发情感
师:今天陈老师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屏。大家一定要用心的看
哟,看完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课件播放《千手观音》)。
师:短片中的舞蹈美吗?
生:美。
师:那你们知道台上的21个演员都是些什么人吗?
生:聋哑人。
师:对。他们都是聋哑残疾人。她们曾经在2004年雅典残疾人奥运会上演出,也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她们的演出得到了世界人民热烈的掌声。现在我国残疾人总数是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平均每17个人中就有一个残疾人。那么什么是残疾人呢?残疾人就是由于先天或者后天的意外,而使得身体器官或者功能有了缺陷的人。他们中有的是聋哑人,有的是盲人,有的是肢残人,有的是智障人(课件播放残疾人概念及残疾人的种类)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特殊的群体,走进残疾人的世界,去体验一下他们的生活。
《走近残疾人》品德教案
《走近残疾人》品德教案
第一篇:《走近残疾人》品德教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了解残疾人。
1、师:孩子们,音乐给人带来快乐。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音乐,请大家猜一猜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是怎样的人?(教师随机问)(视频:刘伟弹琴)
2、师:他叫刘伟,小时候因为触碰了高压电线,失去了双臂,但是他却用这双脚弹琴弹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像刘伟这样的身体有缺陷的群体,我们把他们称为?(残疾人)你见过什么样的残疾人?(生:)
3、学生说,老师板贴:肢残人、聋哑人、盲人、(还有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全造成的智力障碍的人)。他们,有的是一生下来就残疾,也有的因为遭遇灾难后身体变为残疾的。你知道他们是怎么样生活和学习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走近残疾人。(板书小课题:走近残疾人)
4、师:请同学们看这三位残疾人,他们会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聋哑人:交流困难,肢残人:能不能向我们一样想去哪就去哪。盲人:只能用手去摸盲点)
5、那除了这些困难,在别的地方还有什么困难呢?(盲人走路,肢残人下楼梯,)
7、师:这些困难对我们正常人来说(随机问:简单,容易),可是却给残疾人带了那么多的不便和困难。现在让我们来体验一下他们的生活。
二、体验残疾人生活
(一)模拟活动,体验残疾人生活
模拟活动一:体验肢体残缺人的生活——单手穿衣服
8、师:小明和我们一样原本是一个活泼的小男孩,可是在一次车
祸中,他永远的失去了一只胳膊,现在我们来体验他的生活。请把你外套脱下来放在桌子上,把你的一只手背到身后,记住,你的手始终不能离开你的后背。请你想尽各种办法把衣服穿上,并且拉上拉链。(中间提醒,帮学生)
【教学设计】走近残疾人_品德与社会_小学
教学目标:
1.通过体验、交流等活动,获得对残疾人的亲身体验,感受残疾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从而增进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和关爱之情。
2.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残疾人和收集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事迹,培养体察他人,观察社会和获取
信息的能力。
3.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让学生学习、体验、感悟残疾人的社会生活,获得亲身感受,从而培养学生关爱残疾人、尊重残疾人、关注残疾人生活的意识。
教学难点: 感受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教法学法:情景教学法、体验法、欣赏法、谈话法、实践性活动、讲授等多种教法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体验活动的道具、学生搜集残疾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生活中你们见过残疾人吗?谁来说说你在哪见过残疾人?你知道他们是怎么生活的?(3——5 个)
生1:我在家家悦超市见过一位盲人爷爷,她付钱时靠触摸盲点来辨别钱币的面值。他摸
了好久才付清了钱。(点课件,出示人民币盲点)像这样的盲点就是他们使用的文字。
生2:我在电视上看到,双腿瘫痪的叔叔出行靠轮椅帮忙。
生3:我旅行时在机场候机室看到几个聋哑人,她们之间主要靠手语交流。
师:老师认识一个同学的父母都是聋哑人,他们都自食其力在残疾人工厂工作,而且还学
会了用微信、QQ 沟通交流。
课件出示图片,师小结:像眼睛失明、聋哑、肢残、智障等身体有残疾的人都是残疾人。这节课
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残疾人(师指课题,生读)。
师:残疾人是我们生活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点课件出示文字)在我国13 亿人口中,大概有8000 万残疾人。每15 个人中就有1 个是残疾人。他们的残疾有的是一出生就存在的,有的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危险事故而导致的。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孩子是多么幸运,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一个健全的身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社会《走进残疾人》教学设计
凌家镇中心学校:廖正鸿学情分析:
小学生对残疾人理解应是聋哑人、盲人、四肢不健全的人等等,在他们生活的环境里因为没有残疾人,做为农村生活的孩子们生活空间也很小、交际能力也很有限,所以对残疾人的认识只是可怜、好奇、还有害怕的心理。不能体会残疾人生活的困难,对待残疾人不够尊重,有的甚至瞧不起残疾人。为些,在课前我收集了大量关于残疾人的故事,希望让学生理解残疾人既有坚强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更好的了解残疾人的心理,从而建立起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心围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展开。范围由家庭、学校拓展了社会生活领域。包括邻里和不同群体的人。《走进残疾人》一课是通过模拟、体验活动,培养学生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尊重和爱心,并在更大的范围,关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自己的同龄人,懂得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残疾人生活中的一些特殊需要。
过程与方法: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情感与态度: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验产生理解,体验产生情感,体验残疾人的活动。
教学难点:
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
教学准备:
模拟活动所需要的简单材料:如蒙眼的深色布、拐杖、简单的手语说明等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许多残疾人,椐统计,我国目前有6000万残疾人。那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是残疾人呢?
生:盲人、聋哑人……
教师通过用简单的手语和同学们沟通;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去拿某一个物品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残疾人。
教师小结:残疾人就是身体的某个部分有残疾的人。
师:你见过残疾人吗?你认识某个残疾人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走近残疾人的世界,去看看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引出课题《走近残疾人》
[为了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
二、亲身体验,感受残疾人
师:虽然同学们可能都见过残疾人,但是对他们不一定在很多的了解。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次模拟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
(课件出示活动内容和要求:以不同的方式体会残疾人的生活困难。单手穿上外衣、蒙眼走路、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用拐杖走路)
体验活动一:单手穿衣
体验活动二:蒙眼走路
体验活动三: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
体验活动四:用拐杖走路
模拟体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体验时自己遇到了哪些困难,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记录体验后的感想。
[设计生动的情景模拟、亲身的体验,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能从体验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残疾人的不易,情感产生共鸣,心灵受到震撼。]
三、讨论交流、走近残疾人。
教师向学生介绍不平凡的残疾人事例,学习他们自强不息、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精神。
学生观看课件:残疾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图片。(四川成都的学生成洁、我们著名的体操运动员桑兰、日本青年乙武洋匡、张海迪,他5岁开始胸部以下全部瘫痪,但是他仍凭着坚强的毅力,在家自学小
学到大学的课程,还学习了多门外语,后来成为了著名的作家。现任中国残联主席。)
[通过观看残疾人为社会所作出的贡献(残奥会、残疾人书法等),来升华学生的情感。]
师:看到这些,同学们想说些什么呢?
生:他们真了不起、残疾人大叔很快乐、他们很坚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师:是啊,他们非常的了不起!虽然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着种种艰辛和困苦。但是仍就做出了这么多了不起的事情。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师:我们要学习他们什么样的精神呢?
生:自立自强,百折不挠,乐观向上,战胜自己,战胜困难。
2.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跟残疾人做比较,有哪些地方需要改正。
生:交流思想,自由发言。
[为了使本课的教学掀起了高潮,实现教师情感、学生情感和文本所要表达情感的共振。教师选择的几位自强不息的残疾人代表,通过多媒体播放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使学生对残疾人的认识、体验逐步深刻,学生感受到残疾人身残志坚的精神]
五、总结
师:你们说得真好,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残疾人的艰难,认识了这么多了不起的残疾人,他们的行为征服了许多人,也感动了许多人,他们值得我们的尊重,我们要把他们的这
种精神融入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去。在这节课中呢。老师还看到了同学们都有一个颗金子般的心。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和帮助残疾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多媒体播放音乐《爱的奉献》一首歌曲中,结束一节课。)
[音乐《爱的奉献》的播放,在自主探究中开展教育活动。]
六、板书设计
《走近残疾人》
同情尊重
帮助关爱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走近残疾人、体验残疾人生活等环节的活动,感受残疾人身残志坚、勇当生活强者的顽强意志。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极大的触动,从而加深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关爱。让学生在不同的类型的体验活动中,学生不仅用眼睛仔细观察,用耳朵认真倾听,用身体亲身经历,而且至始至终在老师的引导下表达着自己的体验。这种现实儿童与文本儿童的对话,健全儿童与残疾儿童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促进儿童对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整理、反思与提升,帮助儿童形成认识、激发情感,使儿童了获得新的发展,体现了本课程发展观。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参与社会、还能教会学生做人。这就是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这样就达到学生了解、理解、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教学目标。
教师适时地让学生观看有关残疾人(成洁、桑兰、乙武洋匡、张海迪的资料)自强不息的先进事迹。使学生了解残疾人,感悟出残疾人在生活上的不容易,这些是平时生活中孩子们看不到的,使他们了解到残疾人要比正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使孩子们萌发对残疾人的同情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这种参与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层层递进中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效的突破了难点,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掌握。通过学生回答,引出残疾人虽然身有残疾,但却有着美好幸福的人生。人生与残疾毫无关系。使他们从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生活中的例子,设计生活化的活动。以生活为起点。活动设计从儿童生活出发因而体会更深刻、更真实。这些都使课堂充满了亲和力,形成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落实了预设的实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