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走进残疾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社会《走进残疾人》教学设计

凌家镇中心学校:廖正鸿学情分析:

小学生对残疾人理解应是聋哑人、盲人、四肢不健全的人等等,在他们生活的环境里因为没有残疾人,做为农村生活的孩子们生活空间也很小、交际能力也很有限,所以对残疾人的认识只是可怜、好奇、还有害怕的心理。不能体会残疾人生活的困难,对待残疾人不够尊重,有的甚至瞧不起残疾人。为些,在课前我收集了大量关于残疾人的故事,希望让学生理解残疾人既有坚强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更好的了解残疾人的心理,从而建立起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心围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展开。范围由家庭、学校拓展了社会生活领域。包括邻里和不同群体的人。《走进残疾人》一课是通过模拟、体验活动,培养学生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尊重和爱心,并在更大的范围,关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自己的同龄人,懂得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残疾人生活中的一些特殊需要。

过程与方法: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情感与态度: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验产生理解,体验产生情感,体验残疾人的活动。

教学难点:

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

教学准备:

模拟活动所需要的简单材料:如蒙眼的深色布、拐杖、简单的手语说明等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许多残疾人,椐统计,我国目前有6000万残疾人。那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是残疾人呢?

生:盲人、聋哑人……

教师通过用简单的手语和同学们沟通;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去拿某一个物品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残疾人。

教师小结:残疾人就是身体的某个部分有残疾的人。

师:你见过残疾人吗?你认识某个残疾人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走近残疾人的世界,去看看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引出课题《走近残疾人》

[为了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

二、亲身体验,感受残疾人

师:虽然同学们可能都见过残疾人,但是对他们不一定在很多的了解。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次模拟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

(课件出示活动内容和要求:以不同的方式体会残疾人的生活困难。单手穿上外衣、蒙眼走路、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用拐杖走路)

体验活动一:单手穿衣

体验活动二:蒙眼走路

体验活动三: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

体验活动四:用拐杖走路

模拟体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体验时自己遇到了哪些困难,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记录体验后的感想。

[设计生动的情景模拟、亲身的体验,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能从体验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残疾人的不易,情感产生共鸣,心灵受到震撼。]

三、讨论交流、走近残疾人。

教师向学生介绍不平凡的残疾人事例,学习他们自强不息、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精神。

学生观看课件:残疾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图片。(四川成都的学生成洁、我们著名的体操运动员桑兰、日本青年乙武洋匡、张海迪,他5岁开始胸部以下全部瘫痪,但是他仍凭着坚强的毅力,在家自学小

学到大学的课程,还学习了多门外语,后来成为了著名的作家。现任中国残联主席。)

[通过观看残疾人为社会所作出的贡献(残奥会、残疾人书法等),来升华学生的情感。]

师:看到这些,同学们想说些什么呢?

生:他们真了不起、残疾人大叔很快乐、他们很坚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师:是啊,他们非常的了不起!虽然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着种种艰辛和困苦。但是仍就做出了这么多了不起的事情。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师:我们要学习他们什么样的精神呢?

生:自立自强,百折不挠,乐观向上,战胜自己,战胜困难。

2.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跟残疾人做比较,有哪些地方需要改正。

生:交流思想,自由发言。

[为了使本课的教学掀起了高潮,实现教师情感、学生情感和文本所要表达情感的共振。教师选择的几位自强不息的残疾人代表,通过多媒体播放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使学生对残疾人的认识、体验逐步深刻,学生感受到残疾人身残志坚的精神]

五、总结

师:你们说得真好,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残疾人的艰难,认识了这么多了不起的残疾人,他们的行为征服了许多人,也感动了许多人,他们值得我们的尊重,我们要把他们的这

种精神融入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去。在这节课中呢。老师还看到了同学们都有一个颗金子般的心。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和帮助残疾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多媒体播放音乐《爱的奉献》一首歌曲中,结束一节课。)

[音乐《爱的奉献》的播放,在自主探究中开展教育活动。]

六、板书设计

《走近残疾人》

同情尊重

帮助关爱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走近残疾人、体验残疾人生活等环节的活动,感受残疾人身残志坚、勇当生活强者的顽强意志。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极大的触动,从而加深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关爱。让学生在不同的类型的体验活动中,学生不仅用眼睛仔细观察,用耳朵认真倾听,用身体亲身经历,而且至始至终在老师的引导下表达着自己的体验。这种现实儿童与文本儿童的对话,健全儿童与残疾儿童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促进儿童对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整理、反思与提升,帮助儿童形成认识、激发情感,使儿童了获得新的发展,体现了本课程发展观。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参与社会、还能教会学生做人。这就是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这样就达到学生了解、理解、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教学目标。

教师适时地让学生观看有关残疾人(成洁、桑兰、乙武洋匡、张海迪的资料)自强不息的先进事迹。使学生了解残疾人,感悟出残疾人在生活上的不容易,这些是平时生活中孩子们看不到的,使他们了解到残疾人要比正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使孩子们萌发对残疾人的同情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这种参与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层层递进中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效的突破了难点,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掌握。通过学生回答,引出残疾人虽然身有残疾,但却有着美好幸福的人生。人生与残疾毫无关系。使他们从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生活中的例子,设计生活化的活动。以生活为起点。活动设计从儿童生活出发因而体会更深刻、更真实。这些都使课堂充满了亲和力,形成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落实了预设的实效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