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和教学目标《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动能与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公式,使学生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并理解动能定理的意义和应用。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 掌握动能的定义,并能运用公式计算物体的动能。
2. 理解动能的转化与守恒,并能运用动能定理解决相应的物理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通过实验验证动能定理。
二、教学内容和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动能的转化与守恒。
3. 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应用。
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的掌握。
2. 动能的转化与守恒的理解。
3. 动能定理的应用能力培养。
三、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我们需要以下教学准备:1.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教材。
2. 纸板/白板和笔。
3. 合适的教学投影设备。
4.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定滑轮、弹簧等。
5. 相关的实验数据和范例问题。
四、教学步骤和内容展开1. 导入与激发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引入一个与动能相关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的行驶和刹车过程,提出以下问题:“汽车行驶时需要消耗能量吗?如果需要,这个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引导学生思考动能的概念和来源。
2. 概念讲解在学生对动能和能量产生了初步的认识后,我们通过讲解的方式来介绍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例演示和计算来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3. 实验探究为了加深学生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设计一个与动能定理相关的实验,如斜面上小车的滑动实验。
通过测量小车的质量、滑动距离和滑动时间等数据,引导学生运用动能定理来计算小车的初速度。
4. 巩固与拓展通过一些例题和练习,巩固学生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拓展一些相关的问题,如弹簧的弹性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化等。
动能定理说课稿
动能定理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了解动能定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动能定理的公式和应用;3. 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与物体运动和能量转化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2. 与动能定理相关的示例分析;3. 引导学生将动能定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准备:白板、黑板笔、教学PPT、实验装置(若有条件)、教具(小球、杆状物体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出物体的动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什么是动能?物体的动能与什么有关?2. 理论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教学PPT详细讲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公式和原理,并通过实例说明动能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可以将公式和实例结合,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3. 实验演示(20分钟)若有实验条件,可以让学生参与动能转化的实验。
例如让学生用杆状物体撞击小球,然后测量小球弹射的距离和速度。
通过实验结果,引出动能定理的应用。
4. 学生练习(30分钟)让学生通过提供的练习题进行动能定理的应用练习。
教师可以提供多个场景和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5.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与动能定理相关的拓展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例如,动能定理在车辆行驶中的应用等。
6.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和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动能定理。
通过示例和实验的引导,增强了学生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教学中能够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中物理人教版第8章83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第一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动能和动能定理》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介绍我的这节教学:一、教材分析《动能和动能定理》是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第3节的内容。
《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
动能定理贯穿整章教材,体现了功能关系,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之一,它与前面所学的功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为今后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目标分析1.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计算式。
2.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1.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动能定理的简单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推导,正确认识功、能的关系。
三、教法和学法1、教学手段的选用多媒体演示,其作用有:将物理情境、规律的推理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思考、分析、推理、理解和领悟;2、教法:教师指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
师生共同演绎推导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的来龙去脉。
具体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通过师生一起探索得出物理规律及使用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3、学法:为适应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根据新课内容要求,展示物理情境,以此作为铺垫,通过设疑,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在归纳动能定理表达式各物理量的意义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加以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几张图片导入,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动能),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知识。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介绍《动能和动能定理》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7节内容,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
教材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入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基本关系。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的概念及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及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3)掌握运用动能定理的基本分析方法及解题步骤。
2、过程与方法(1)会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归纳总结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分析方法及步骤。
难点:熟练运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的力学问题。
二、学情分析深入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关键,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1、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及牛顿运动定律,具备了处理简单力学问题的能力。
2、初中学段已经对动能有了初步了解,对功和能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3、通过三年多物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执教本课内容时,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推理、探究、归纳、讨论学法:以探究性学习和学生合作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初中和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中,我们已经清楚: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一)演示实验1、介绍实验装置:让小球A从光滑的斜面上滑下,与木块B相碰粘在一起,推动木块做功。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通用4篇)《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篇1课题动能动能定理教材内容的地位动能定理是功能关系的重要体现,是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因此是本章的重中之重。
在整个经典物理学中,动能定理又与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并称为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支柱。
也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
因此学好动能定理对每个学生都尤为重要。
--思路导入新课──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定性)──探究功与动能的关系(推理、演绎)──验证功和能的关系──巩固动能定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探究和验证过程中掌握观察、总结、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3.经历科学规律探究的过程、认识探究的意义、尝试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演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探究验证培养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3.用简单仪器验证复杂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不畏艰辛敢于进取的精神。
4.领略自然的奇妙和谐,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
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演示实验的分析。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资源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动能有了感性认识,在高中要定量分析。
高中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定性到定量。
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通过前几节的学习,了解了功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了解了功能关系。
对物体做的功与其动能的具体关系还不清楚,这就是本节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学方式启发式、探究式、习题教学法、类比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仪器斜面、物块、刻度尺、打点计时器、铁架台、纸带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验证动能定理--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问:能的概念功和能的关系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的动能的概念动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动能和做功的关系。
《动能和动能定理》高中物理的一等奖说课稿
《动能和动能定理》高中物理的一等奖说课稿1、《动能和动能定理》高中物理的一等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教材分析《动能和动能定理》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7节,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课本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人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考虑到初中已经讲过动能的概念,这样叙述,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教学要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及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3)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难点:会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的力学问题。
三、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与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验方案以小组合作研讨的方式参考教材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行设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体现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那么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1、动能表达式【提问】我们在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哪里开始入手进行分析的?这对我们讨论动能有何启示?总结: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重力做功开始入手分析的。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吴尔红《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七个纬度作如下汇报:一、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课本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入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考虑到初中已经讲过动能的概念,这样叙述,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2.内容地位《动能和动能定理》是《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七节的内容,学习本节内容将了解动能的概念及使用动能定理更容易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分别学习过做功和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常用于解决运动学问题,学习好动能定理非常重要,并为后一节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掌握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动能2.由做功与能量关系得出动能公式3.掌握外力对物体所做总功的计算4.理解和运用动能定理(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与理论推导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2.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动能定理的推导。
2.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1.动能定理怎样揭示功与能的关系。
2.动能定理处理变力做功问题及运动多过程问题。
五、教法和学法讲授、自学、讨论并辅助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六、教学过程设计成五个教学环节:一、知识回顾引入新课我们在上节探究中已经知道了功与物体所获得的速度间的关系。
那么,物体的动能的表达式究竟是怎样的呢?(学生复习,总结并请学生做总结分享)[讨论话题归纳]:(教师)(1)物体的动能跟其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动能和动能定理 教学设计 说课稿 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开门见山,直引主题: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那么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1、动能表达式我们学习重力势能的时候是从重力做功入手的,而物体速度的变化的原因是力。
那么我们讨论动能也应该从做功开始入手讨论。
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所示。
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用m 、v1 、、、v2表示)。
学生先独立推导。
然后让两个学生上黑板上分别写出推导过程。
得出表达式: 21222121mv mv W -= 221mv 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
因为这个量在过程终了时和开始时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
这就是我们寻找的动能。
质量为m 的物体,以速度v 运动时的动能为: 221mv E k = 提出问题: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什么?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kg ,运动速度为7.2km/s ,它的动能是多大?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计算卫星的动能。
2、动能定理 直接给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1222121mv mv W -= 或:12k k E E W -=(1) 公式的意义:2121mv 是初动能, 2221mv 是末动能。
动能和动能定理 说课稿 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计算式。
2.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2.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对动能定理运用实验进行探究,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探究合力的功与物体动能增加量间的关系。
另一种是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为零,保持物体质量不变,探究合力的功与物体末速度的关系。
两种方式中都需要测出合力的功,为了测量方便,可使对物体做功的合力是便于测量的恒力,或者保持被做功物体质量不变,使合力的功倍增变化。
两种方式中,都需要测量被做功物体的速度,速度的测量可运用“纸带法”、速度传感器、光电门等。
1.探究合力的功与物体动能增加量的关系实验中需要测出合力对物体做的功和做功过程中物体的初、末动能。
测出运动过程中作用在物体上做功的恒力,再测出物体运动的位移,由公式便可计算出合力的功;测出物体的质量及初、末速度,由公式可分别计算出做功前后物体的功能,从而计算出做功引起的功能增量。
例1.某实验小组利用拉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探究“动能定理”。
如图1所示,他们将拉力传感器固定在小车上,用不可伸长的细线将其通过一个定滑轮与钩码相连,用拉力传感器记录小车受到拉力的大小。
在水平面上相距50.0cm的A、B两点各安装一个速度传感器,记录小车通过A、B时的速度大小、小车中可以放置砝码。
(1)实验主要步骤如下:①测量和拉力传感器的总质量M1;把细线的一端固定在拉力传感器上,另一端通过定滑轮与钩码相连;正确连接所需电路。
与小车中砝码质量之和,是两/(m/s)2(3)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1《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六个纬度作如下汇报:一、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
从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动能表达式及其相关决定因素,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恒力功知识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义,并深化理解第五节探究性实验中形成的结论;通过例题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优越于牛顿运动定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和整合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计算,在例题1后,要补充合力功和曲线运动中变力功的相关计算;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
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2.内容地位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理论探究课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为通过“动能定理”的学习,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为此设计如下目标:二、目标分析1、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 4.知道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动能和动能定理 说课课件
定理中各项均为标量,因此单纯速度方向改变不影响动能大 小.如匀速圆周运动过程中,合外力方向指向圆心,与位移方向始 终保持垂直,所以合外力做功为零,动能变化亦为零,并不因速 度方向改变而改变。
环节三:巩固练习
在指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渗透动能定理的应用方法及动能定理 的适用范围。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及其应用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利用壶口瀑布视频片断,让学生观察、自主提问、分组探讨.
教师引导,提出问题: 1、为什么落差越大的瀑布水流速度越大呢? 2、什么是物体的动能?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环节二:导入新课(问题展示、合作探究)
1.下列几种情况中,甲、乙两物体的动能相等的是 ( )
A.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乙的质量是甲的2倍
B.甲的质量是乙的2倍,乙的速度是甲的2倍
C.甲的质量是乙的4倍,乙的速度是甲的2倍
D.质量相同,速度大小也相同,但甲向东运动,乙向西运 动
2.一辆质量为m,速度为v0的汽车在关闭发动机后于水平地面 滑行了距离l后停下来,试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六、板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 1.动能的表达式: 动能是标量、状态量 单位:焦耳(J) 2.动能定理 ①表述: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 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②公式:
1.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
2.动能的公式:
EK
1 mv2 2
3.动能的标矢性:标量 4.动能的单位:焦(J)
几点说明:
1.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的理解
有的力促进物体运动,而有的力则阻碍物体运动.因此它们做 的功就有正、负之分,总功指的是各外力做功的代数和;又因为 W总=W1+W2+……=F1·s+F2·s+……=F合·s,所以总功也可理 解为合外力的功。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张胜一、教材分析1、内容与地位本节是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7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推导、利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和方法、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三大部分内容。
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通过恒力做功引人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
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学阶段处理功能问题使用频率最高的物理规律,他对研究恒力做功问题非常有效,对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问题也适用, 用起来非常方便。
另外,动能定理为进一步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打下了基础,因此这一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本节适合教师授课时间约占2/3,其余1/3时间由学生自主消化的教学模式,体现高效、互动的课改理念,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为目的。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向培养学生,拟定三个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写出动能的表达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2.学生能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3.学生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实验与理论探索相结合的探究过程,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进一步学习物理的研究方法;2.学生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体会动能定理与牛顿第二定律处理问题的异同,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动能表达式和动能定理的推导,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并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对动能表达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动能定理的推导,正确认识功、能的关系。
解决办法:1、为了使学生对动能定理印象深刻,可建议学生课前独立推导这一定理,并提前完成教学案里的预习自测。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动能定理 说课稿一、说教材1、内容与地位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课本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人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考虑到初中已经讲过动能的概念,这样叙述,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动能。
(2)由做功与能量关系得出动能公式 。
(3)掌握外力对物体所做总功的计算。
(4)理解和运用动能定理。
能力目标:灵活应用公式 计算功。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与理论推导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 维方法。
3、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4、难点:动能定理怎样揭示功与能的关系。
二、说学情1、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分别学习过做功和动能的概念, 动能定理常用于解决运动学问题,学习好动能定理非常重要,并为后一节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掌握打下基础。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知道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这里再次采用这种方法,使学生更加熟悉。
2、学习方法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可建议学生课后独立进行推导,这样做,可以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推导能力.三、说教学方法和学法讲授、自学、讨论并辅助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1、创设情镜、引入新课地球旋转的卫星,流动的水都有动能,那么它们的动能是多少呢?2、复习提问(1)什么叫动能?(2)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3、新课讲授E E E k k k W ∆=-=12一、动能的表达式[请你回答]:我们在上节探究中已经知道了功与物体所获得的速度间的关系。
那么,物体的动能的表达式究竟是怎样的呢?[讨论话题归纳]:(1)物体的动能跟其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2)物体的动能还与其质量的大小有关。
[思路导引](1)请你说说这个推理的理由吗?(2)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说明问题吗?使物体速度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了位移。
动能定理说课稿
动能定理说课稿一、说课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动能定理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与动能相关的物理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含义;2. 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和应用方式。
三、教学准备1. 教材:物理教材《高中物理(上)》;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动能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复习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向学生介绍动能定理的概念和意义,告诉学生动能定理可以用于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能量变化情况;2)讲解动能定理的表达式:动能的变化等于合外力所做的功。
引导学生理解动能定理表达式中各个部分的含义和关系。
3. 示例分析(30分钟)通过具体的物理示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动能定理的运用。
例如: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体下落,求物体落地时的速度。
4. 拓展应用(25分钟)引导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与动能相关的物理问题。
例如:一辆质量为m的小汽车以v0的速度行驶,如果制动时刹车阻力为f,小汽车制动停下来的距离是多少?5. 归纳总结(5分钟)总结动能定理的基本概念和表达式,强调动能定理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和表达式,能够灵活运用动能定理解决与动能有关的物理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示例分析和拓展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其学习兴趣和能力。
同时,为了巩固学生对动能定理的掌握,可以鼓励学生复习和练习相关的习题,进一步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人教版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四个方面。
1. 物理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能概念,理解动能与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形成对动能的深刻理解。
2.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本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在理解和应用动能定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更好地评估教学效果并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计划在课后设计一些反思活动。
首先,我会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问卷中包括一些选择题和简答题,旨在评估学生对动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动能定理的理解。通过问卷结果,我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
6. 练习题和作业:准备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应用题等,以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7. 教学反馈表:准备教学反馈表,以便于学生在课后对本次课程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4. 计算题:一个质量为1kg的物体,速度为5m/s,求其动能。
高一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高一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
(3)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1)灵活运用动能定理。
(2)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理论探究的兴趣。
(2)激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处理同一问题的兴趣,会选择用最优的方法处理问。
(3)培养学生领会自然规律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处于《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2》第七章第七节,它贯穿于这一章,是这一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
新课标在讲授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一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入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
这样讲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
考虑到初中已经讲过动能的概念,这样讲述,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老师讲的轻松,学生学的明白。
三、教学重点1、动能概念的理解。
2、动能定的推导。
3、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四、教学难点1、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考虑到所讲授的学生已达到高二,在高一一年的学习锻炼中已基本掌握了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
也有较好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断能力。
讲授这节课应该比较容易。
学生在前面分别学过做功和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常用于解决运动学的问题,学习好动能定理非常重要,并为后一节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知道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科学探究方法,在这里采用这种方法,是学生进一步掌握,也更加容易理解。
以讲授法为主多媒体手段等为辅,配合学生的自学、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法和学法。
一、引入新课以一道例题引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例:一水平放置的圆盘可绕竖直转轴转动,质量为m的物块放在圆盘上离转轴的距离为R,物块随转盘由静止开始转动,当转速增加到一定值时,物块即将在转台上运动。
动能和动能定理 说课稿 教案
二次备课
“合作释疑”:
对动能定理的进一步理解
1、W的含义:W指的是合外力做的功,包含重力在内的所有力所做的功。
2、W的求法:动能定理中的W表示的是合力的功,通常有两个求法。
(1)应用功的定义式W=F合Scosθ
(2)可以先)合外力做功是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动能变化的多少要靠合外力做功来衡量。
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明标自学”:
(1)新课导入
射箭运动员拉弓射箭,箭在弹力作用下,获得很大的速度射出去。行驶中的汽车,因前方有路障而紧急刹车,汽车在阻力作用下逐渐停下来。以上两种情景有何共同点?
(2)自学内容
1、动能的定义和公式分别是什么?
2、动能定理及其表达式分别是什么?
教
学
过
程
及
方
法
环节二合作释疑环节三点拨拓展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
重点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
难点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
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
学
过
程
及
方
法
环节一明标自学
2.应用动能定理的优越性
(1)由于动能定理反映的是物体的两个状态的动能变化与其合外力所做功的量值关系,所以对由初状态到末状态这一过程中物体运动性质、运动轨迹、做功的力是恒力还是变力等诸多问题都不影响动能定理的实用性,就是说应用动能定理不受这些问题的限制。
(2)一般来说,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知识求解的问题,用动能定理也可以求解,而且往往用动能定理求解更简捷;可是,有些用动能定理能求解的问题,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知识却无法求解。可以说,熟练地应用动能定理求解问题,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和方法,应增强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主动意识。
动能和动能定理 说课稿
高中物理新课程《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教科版(必修2)第四章第四节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教科版(必修2)第四章第四节《动能和动能定理》,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反馈与调整三个环节说明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教学分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新课程比较注重物理量引入、建立的来龙去脉,这也是为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服务的。
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2)第四章非常重视概念、规律的探究过程和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整章主要围绕功能关系而展开。
可以说是今后解决物理问题的主要手段和方法,而动能定理又是最为常用的解题方法,所以学好动能定理将对今后学习机械能守恒和能量守恒等知识打好基础。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学生情况及学习方法的分析:通过前几节的学习,了解了功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了解了功能关系。
此外学生在初中对动能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学生对物体做的功与其动能的具体关系还不清楚,高中要定量分析,要经历一个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
这就是本节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处理的过程中就要提供很好的感受性材料,设计好问题,铺路搭桥,简化“模型”,降低难度,让学生能顺利地过渡3、教学三维目标的分析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理解动能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2.通过学习理解动能定理,并能够简单应用。
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探究验证培养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2、培养学生用简单仪器验证复杂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不畏艰辛敢于进取的精神。
3、通过学习领略自然的奇妙和谐,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
4、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对于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的推导及其应用无疑是本节课的重点。
但是对于演示实验的分析能否清晰透彻将直接影响定理的理解所以也十分的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说明
1、 知道动能的符号,单位,表达式,能用表达式计算动能。
2、 能从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得出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3、 领会其优越性,理解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会简单应用动能定理。
4、 知道动能定理也可用于变力做功与曲线运动的情景,能用动能定理计算变力做功问题。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认识到做功必然引起对应能量发生变化。
(2)学生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3)学生已经知道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可以把力学量与运动联系到一起。
三.新课引入
1、两种引入方案(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
引入本节课,利用学生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可在总结实验探索结果的基础上,针对基础不同的同学采用不同的引入方法,进行动能定理的论证。
方案一
简单指出,理论推导与实验探究都是认识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牛二定律:力使物体产生加速度,使物体速度发生改变,因此我们可以用牛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来研究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间的关系。
方案二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可以直接提出问题:能否从理论上研究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呢?——引导学生讨论,明确牛二“力——加速度——速度”变化。
因此可以用牛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研究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间的关系。
2、教材关于动能表达式的给出
不是简单的直接给出动能的表达式,而是由理论推导之后,进一步推理分析后再定义物体动能的。
这种处理方式与前面的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得出是一脉相承的,在这里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太大的障碍。
总结:这样引入的好处是:从牛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 推导动能定理的过程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物理内容,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牛二定律与动能定理的联系、区别,准确把握动能定理的内容以及如何灵活应用。
四.教材、教法分析
1、动能定理的推导(两种方案根据学生基础选择)
方案一
(1) 给出情景:恒力F 、L 、m 、1v 、2v 。
(2) 提出问题:F 做功与速度变化间有什么关系呢?
(3) 学生推理:得出动能定理。
(4) 揭示意义:我们已经知道功与能量变化是紧密联系的,重力做功与物体重力势
能变化有一定联系,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变化有一定联系。
因此(3)中是力F 做功与
22
1mv 变化关系,换言之就是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式。
(5) 定义动能:由于W 等于221mv 的变化量,可见221mv 是个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我们将它定义为动能。
之后,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
动能是状态量还是过程量?
是矢量还是标量?
单位是什么?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分析
说明:(4)(5)无先后次序,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在揭示意义的过程中定义了动能,定义了动能之后,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式的意义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方案二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才用师生互动的方式,由教师启发,引导,而主要有学生自己独立推导和分析整个过程。
(根据学生情况设置的物理情景可以稍微复杂一些,比如使力F与运动方向夹角为 )
2、对于动能定理的推广,扩展
尽管以上是由恒力推导出的,但动能定理可以推广到多力做功及变力做功的情形中而不构成教学难点。
因为学生在前几节学习中,对功和能的标量特点已有了充分的认识,对标量的运算也并不陌生。
我们只用抓住功的标量特点,由实例分析的方法自然地过渡到多力做功、变力做功及曲线运动的做功问题中去。
从而使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合力在一个过程中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或“各力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
3、关于例题的教学
在分析教科书上的两个例题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步骤展开:
(1)先让学生用牛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求解
(2)再让学生用动能定理求解
(3)教师讲评(对解题情况进行讲解)
讲评重点:规范化解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学会从物理规律本身的特点出发考虑问题。
)
努力强化一下内容:
*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展示清楚物理情景,画运动示意图。
*分析已知条件,明确所求量。
*选用合适的物理规律列方程。
*代入数据计算。
及时进行反思总结,逐渐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比
让学生体会到动能定理的优点,明确在不涉及时间因素或不要求具体细节时,动能定理更快捷,方便。
4、补充例题的必要性
关键说明动能定理还能解释用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科书上两个例子只说明了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而书中不要求用功的定义式来求变力做功,尽管在“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中出现了变力做功,在“重力势能”中涉及曲线运动中力做功问题,但变力做功及曲线运动中力的做功问题学生还是无法驾驭,因此补充例题进行拓展是必要的。
5、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1)合力做功(强化“各个力做功的代数和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这个物体做的功”,让学生明白这两种计算方法是等效的。
涉及到变力做功的问题时,往往采用各个力做功代数和的求解方法。
)
(2)动能的变化(让学生回顾“速度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末状态减去初状态,而不是大的减小的,动能的变换量是正值,动能增加,反之,动能减小。
)
(3)变力做功与曲线运动情景(如果变力或物体做曲线运动时,教师要适时渗透“化曲为直”“以恒代变”等辩证思想,使学生体会可以把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中的路径分割成许多小段,认为物体在每小段的运动过程中都受到恒力的作用,并把每小段轨迹都当做直线,整个过程中,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就等于各个段中该力所做功的代数和。
)
五.问题与练习的应用
内容分析:
本节的几个练习题,看似情景各异,题目中的所求量迥然不同,但除了第1题外,都是围绕动能定理展开的,这些题目构成了一组思维方法的集成题,使学生在分析处理这些问题时,能把握动能定理的本质,达到开阔视野,提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第1题,主要为了巩固动能的概念,也为了帮助学生养成用比例法求解物理问题的思维习惯。
第2题,属于运用动能定理处理问题的基本题型。
第3题,属于变力做功问题,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有些问题可以用“化变为恒”的策略进行分析求解。
第4题的求解过程,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在没有设计时间因素,也不需要求加速度的问题中,运用动能定理的优越性。
第5题,既涉及到变力做功,也是一个多过程问题,由于功是标量,利用动能定理反映的“各个力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的物理关系可以一举求得,通过这种为题的分析求解,可以强化学生的整体意识,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水平。
根据练习题的特点,1、2题可以让学生当堂练习,3、4、5题可以做为学生的书面作业,以便提高学生利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