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食品风味的调整

合集下载

第七章 食品呈味剂

第七章 食品呈味剂

• 举例:巧克力
• 4、味觉的物理特性: • 食品的质地:texture • 1)力学特性(硬度、 粘性、弹性、脆度、咀 嚼性等) • 2)几何学特性:大小、 尺寸分布、外形和形态 • 3)触觉特性:冷、热、 光滑度 • 食品的质地决定了食品 的适口性 • 适口性:受到消费习惯 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 • • • •
2、酸味剂与其它调味剂的 相互作用: (1)酸味剂与甜味剂之间 有消杀现象,两者易互 相抵消。所以食品加工 中需要控制一定的糖酸 比。 (2)酸味一般与苦味、咸 味无消杀现象。 (3)酸味剂与涩味物质混 合,会使酸味增强。但 一般这样的搭配产生不 太愉悦的风味。
3、酸味剂在使用时必须掌握的正确 用量和方法: (1)改善食品的风味,调整糖酸比; (2)产品酸味的调整; (3)杀菌防腐;
• • • •
2.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 基本性能:甜度30~50,化学性质基本稳定 应用缺点:使用浓度大时,略有苦味 安全性:因为可能产生致癌的化学物质环己胺, 经尿液排出后有致膀胱癌的可能,而受到限制 • 使用建议:主要供糖尿病人使用,少用或不用 为宜,婴儿食品、其他病人食品和大量食用的 主食都不许使用
• 5.三氯蔗糖 • 基本性能:甜度400~600 • 味感:在风味、稳定性(甜味刺激强度与速度、 余味持久性)上最接近蔗糖的甜味剂。 • 安全性:目前无不良反应报道。 • 使用建议:作为无热量食品的甜味剂,可用于果 汁、饼干、面包、果酱等各类食品。

第七章风味化学(一)

第七章风味化学(一)
6. 杂环化合物
噻唑类化合物具有米糠香气或糯米香气,维 生素B1也有这种香气。
有些杂环化合物有臭味。如:吲哚 及 -甲 基吲哚。
有气味物质的一般特征:
①具有挥发性;
②既具有水溶性(才能透过嗅觉感受器 的粘膜层),又具有脂溶性(才能通过感受 细胞的脂膜);
③分子量在26~300之间。
任何一种食品的香气都并非由一种 呈香物质单独产生,而是多种呈香物质 的综合反映。对香气贡献大的物质,被 称为“头香物”。
(5)酸
低级脂肪酸有刺鼻的气味。
2. 芳香族化合物
此类化合物多有芳香气味。 如: 苯甲醛(杏仁香气), 桂皮醛(肉桂香 气),香草醛(香草香气)
醚类及酚醚多有香辛料香气。 如:茴香脑(茴香香气),丁香酚( 丁香香气)
3. 萜类
如:紫罗酮(紫罗兰香气); 水芹烯(香辛料香气)
4. 含硫化合物
前体物多为亚油酸和亚麻酸,
产物为C6和C9的醇、醛类以及由C6、C9脂肪酸所 生成的酯。
例如:己醛是苹果、葡萄、草莓、菠萝、香蕉和 桃子中的嗅味物;2t-壬烯醛(醇)和3c-壬烯醇则是 香瓜、西瓜等的特征香味物质。
以脂肪酸为前体物的生物合成
14
11
8
2 COOH
O2
LOX
14
11
O-OH
8 裂解酶
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可配制各种肉类食用香精。

电子课件烹饪化学第七章食品的风味

电子课件烹饪化学第七章食品的风味

(3)食醋 食醋是我国最常用的酸味调味品,其成分除含 3% ~ 5% 的乙酸外,还含 有少量的其他有机酸、氨基酸、糖、醇、酯等。 (4)乳酸 泡菜、酸菜、酸奶就是利用乳酸发酵制成的。 (5)抗坏血酸 抗坏血酸也称维生素 C,它主要来源于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之中,水果中橙 类的抗坏血酸含量最多,蔬菜中辣椒的抗坏血酸含量最多。
2. 酶的作用 烹制原料时,一些成分在酶的作用下生成香气成分。根据酶的反应机理不 同,可将其分为直接酶的作用及间接酶的作用,见表。
酶的作用的分类
3. 高温加热作用 在加热过程中,多数食品会产生诱人的香气。 4. 调香作用 虽然各种气味不可调和,但会产生遮掩作用和夺香作用。
五、烹饪原料和菜肴的气味
7. 香辣调味料的气味 香辣调味料在烹饪中用途广泛,不仅有增香的作用,而且具有抗菌、防腐、 抗氧化及特殊的药理作用。它们主要来源于植物的种子、花蕾、茎、叶、根 或其提取物。香辣调味料的特征由它的香味成分和辣味成分决定,其香气来 源于精油部分,主要成分是萜类化合物。
第二节 食品的味道
食品进入口腔引起的所有感觉统称为滋味或味感,这包括舌头和口腔的各 种感觉,如味觉、触觉、温觉等。在这些感觉中,味觉是独特的,它是物质 在口腔内对舌头上的特定味觉感受器产生刺激的结果。
常见蔬菜的气味类型
(1)黄瓜 黄瓜的水分很多,有特别清香的气味,有清凉止渴的作用。 (2)西红柿 西红柿的香气成分已鉴定出 300 多种,但香气成分含量较少。不同成熟度 的西红柿,香气成分也不相同。西红柿的芳香气味基本上是由糖类、有机酸 的浓度及挥发性化合物成分决定的。 (3)甘蓝、芜菁、萝卜等十字花科植物 这类原料都具有一种辛辣的芳香气味,对鼻腔有刺激性或对眼睛有催泪作 用。

食品原料学第七章_香辛料与调味品

食品原料学第七章_香辛料与调味品

3 按香辛料在食品中发挥的作用分类 (1)有热感和辛辣感的:如辣椒、姜、胡椒
等。
(2)有芳香感的:如月桂、肉桂、丁香、众 香子等。
(3)有辛辣作用的:如大蒜、葱等。 (4)香草类:如茴香、罗勒等。 (5)使食品着色的:如姜黄、红辣椒等。 4 按植物的利用部位分类
二、各种香辛料简介
1 辣椒:辣味的主要成分是辣椒素和挥发油。可 促进食欲的作用。
助消化、健身、止血等药理作用。
(三)香辛料的分类方法
1 按植物学的归属分类。 2 按香辛料的芳香特征、植物学特点分类 (1)具有辛辣味的:如辣椒、姜、胡椒、芥菜
子等。
(2)具有芳香味的:如肉豆蔻、小豆蔻、葫芦 巴等。
(3)属于伞形花序植物的:如茴芹、芹菜、小 茴香等。
(4)含丁香酚的:如丁香花蕾、众香子等。
12 姜:又名生姜,白姜。利用其根状茎。辛辣成 分为姜辣素。
13 桂花:又名木犀花、丹桂花。 14 砂仁:又名宿砂仁、缩砂密、阳春砂仁。利用
其种子的种仁。有特殊的香气和浓烈的辛辣味, 从砂仁叶可提取芳香油,其挥发成分与果实差异 很大。
15山俞菜:又名瓦萨皮,有解腥增香、增进 食欲和较强的防腐作用。
第二节 调味料
一、概 述
1.调味料:用以调和食品风味,使之更迎合人们的嗜好, 促进食欲的一类物质的总称。
2.分类: (1)按味道分:甜味料、咸味料、酸味料、鲜味料、

第七章 风味

第七章 风味

回本节
3
回目录
食品的感观反应分类
感观反应 分类
回本节
味觉:甜、苦、酸、咸、辣、鲜、涩… 嗅觉:香、臭…
触觉:硬、黏、热、凉… 运动感觉:滑、干… 视觉:色、形状… 听觉:声音
化学感觉
物理感觉
心理感觉
4
Baidu Nhomakorabea
回目录
二、风味物质的特点
1.由多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组成 2.大多数风味物质作用浓度都很低 3.很多能产生嗅觉的物质易挥发、易热解、 易与其他物质发生作用 4.食品的风味是由多种风味物质组合而成 5.呈味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食品风味产生 不同的影响 对比现象、相乘现象、消杀现象及变调现 象
回目录
目 录
§1概述 §2味觉和味感物质 §3风味化合物形成的途径 §4几类典型食品的风味
1
回目录
§1概述
一、风味的概念 二、风味物质的特点
2
回目录
一、风味的概念
1986年Hall.R.L 提出 摄入口腔的食品,刺激人的各种感觉受体, 使人产生的短时的、综合的生理感觉。 每一种食物,都有其特有的风味。风味是一种 感觉现象。广义上指食物摄入口内使人的感 觉器官,包括味觉、嗅觉、痛觉及触觉等在 大脑中留下的综合印象;狭义是指所尝到的 味觉及嗅觉的综合。 根据风味产生的刺激方式不同可将其分为化 学感觉、物理感觉和心理感觉。

第七章+食品风味化学

第七章+食品风味化学
须条件。 其中一个原子还必须具有氢键键合的质子。 氧、氮、氯原子在甜味分子中可以起到这个作用, 羟基氧原子可以在分子中作为AH或B。
第二节 食品的滋味化学
Taste chemistry of food
二、甜味与甜味物质(Sweet taste and sweet substance)
呈甜机理 夏伦贝格尔(Shallenberger)的AH/B理论
补充学说 甜味分子的亲脂部分通常称为γ (-CH2-, -CH3, -C6H5)
可被味觉感受器类似的亲脂部位所吸引,其立体结 构的全部活性单位(AH、B和γ)都适合与感受器分子 上的三角形结构结合,γ位置是强甜味物质的一个 非常重要的特征,但是对糖的甜味作用是有限的。
ß-D-吡喃果糖甜味单元中AH/B和γ之间的关系
味的阈值
从人对4种基本味感的感觉速度来看,以咸味最快, 苦味最慢。
但从人们对味的敏感性来看,苦味却往往比其他 味感受更大,更易被觉察到。说明不同的味有不 同的强度。可用阈值来表示:
阈值:是指能够感受到该物质的最低浓度(以 mol/m3,%或mg/kg单位表示),一种物质的阈值 越小,表明该物质的敏感性越强。
二、甜味与甜味物质(Sweet taste and sweet substance) 甜度及其影响因素
.
温度:果糖随温度升高,甜度降低。
2 (异构化)

第七章 风味调配工艺

第七章  风味调配工艺

第七章风味调配工艺

第一节调味工艺

调味工艺,也称调味技术,就是运用各种调味原料和有效的调味手段,使调味料之间及调味料与主配料之间相互作用,协调配合,从而赋子菜肴一种新的滋味的过程。

一、味觉及其特性

(一)味的概念

味,也称口味、滋味味道,是物质所具有的能使人得到某种味觉的一种特性,如咸、甜、酸、苦、鲜等。烹饪原料大多有味,其中,味更浓、用于调味的称为调味料。这是因为调味原料之中含有较多的能引起味觉的化学成分,即基味物质。

(二)味觉的基本特性

味觉一般都具有灵敏性、适应性、可融性、变异性和关联性等基本性质。它们是形成调味规律的基础,也是控制调味标准的依据。

1、味觉的灵敏性

味觉的灵敏性是指味觉的敏感程度,由感味速度呈味阔值和味分辨力三个方面综合反映。因其灵敏性非常高,这是我国烹调形成“百菜百味”特色的重要依据。

2.味觉的适应性

味觉的适应性是指由于持续某一种味的作用而产生的对该味的适应,味觉的适应性有短暂适应和永久适应两种形式。

如常吃辣面不觉辣,常吃酸面不觉酸等。

3 味觉的可融性

味觉的可融性是指多种不同的味可以相互融合而形成一种新的味觉。味觉具有的可融性,是菜肴各种复合滋味形成的基础。进行调味时,需要注意味觉可融性的灵活运用。

4、味觉的变异性

味觉的变异性是指在某种因素的影响下,味感发生变化的性质。所谓味觉感度指的是人们对味的敏感程度。味觉感度的变异有多种形式。分别由生理条件、温度、浓度、季节等因素所引起。

(1)引起人们味觉感度改变的生理条件主要有年龄、性别及某些特殊生理状况等。一般而言,年龄越小,味够越灵敏,随着年龄的增长,昧感会逐渐衰退。一般女性辨别味的能力,除咸之外都胜过男子。

食品原料学--第七章-香辛料与调味品

食品原料学--第七章-香辛料与调味品
5 茴香:又名小茴香、角茴香、刺梦、香丝菜等 。
可编辑ppt
6
6 丁香:又名公丁香、丁子香。除含14~21%的精 油外,还含有树脂、蛋白质、单宁、纤维素、戊 聚糖和矿物质等成分。蒸馏所得挥发油即丁香油 。
7 肉豆蔻:又名肉果、玉果。成熟种子去皮取其 种仁,干燥后即为香辛调味料,假种皮经干燥后 为肉豆蔻皮,也可作为香辛料。挥发油为主要成 分。
(4)按调味料在食品烹调加工中的作用分:呈味调料、 呈香调料及呈色调料。
可编辑ppt
19
二、天然调味料
天然调味料:采用天然的动植物等为主要原料,通过物理的、 化学的或酶处理等方法制作的调味料。
优点:给于人们自然、调和得良好风味,安全性好。
缺点:价格较合成调味料高。质量不如合成调味料稳定,
(一)抽提型
百度文库
洋葱精粹:掩盖肉的腥膻味,还具有着抗菌、抗凝血、改善 肝功能等保健效果。
大蒜和生姜精粹:脱除鱼贝类的腥味。
天然调味料→破碎→加水→抽提→精制→干燥→产品 (二)分解型:鱼露(鱼酱油、水产酱油)
(三)酿造型:酱油、食醋、料酒、大豆酱、蚕豆酱、面酱
原料
原料处理
制曲
发酵
熟成
加工
成品
(四)调味油
可编辑ppt
1 辣椒:辣味的主要成分是辣椒素和挥发油。可促 进食欲的作用。
2 花椒:主要呈味物质为挥发油,油中含有异茴 香醚和牛儿醇,具有特殊的强烈的芳香气。

【资料】食品原料学-课件-第七章-香辛料与调味品汇编

【资料】食品原料学-课件-第七章-香辛料与调味品汇编
摄取过量可能导致胃癌和内其它人类内脏疾病。 【忌食】加入味精后忌高热久煮。2007年10月7日
CCTV-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营养专家吴晓 松说:味精主要成份都是谷氨酸钠,澄清“味精对 人体健康绝对没有任何损害”。
(二)肌苷酸
(三)鸟苷酸 பைடு நூலகம்四)琥珀酸及其钠盐
琥珀酸:味道比较浓厚,很少单独作为调味剂使用, 一般在加工食品中少量添加。用于酒、清凉饮料、糖 果等的调味,有时也添加到酱、酱油中。但是琥珀酸 对金属容器有腐蚀性,所以应该采用木料、玻璃、塑 料的容器。
营养分析 1. 蚝油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多种氨基酸,可以 用于补充各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其中主要含有 丰富的锌元素,是缺锌人士的首选膳食调料; 2. 蚝油中氨基酸种类达22种之多,各种氨基酸的 含量协调平衡,其中,谷氨酸含量是总量的一半, 它与核酸共同构成蚝油呈味主体,两者含量越高, 蚝油味道越鲜美; 3. 蚝油富含牛磺酸,牛磺酸具有防癌抗癌、增强 人体免疫力等多种保健功能。
3 按香辛料在食品中发挥的作用分类 (1)有热感和辛辣感的:如辣椒、姜、胡椒
等。
(2)有芳香感的:如月桂、肉桂、丁香、众 香子等。
(3)有辛辣作用的:如大蒜、葱等。 (4)香草类:如茴香、罗勒等。 (5)使食品着色的:如姜黄、红辣椒等。 4 按植物的利用部位分类
第二节 调味料
一、概 述
1.调味料:用以调和食品风味,使之更迎合人们的嗜好, 促进食欲的一类物质的总称。

食品风味化学-7食品的风味成分

食品风味化学-7食品的风味成分

科技学院 (2)柠檬
食品风味学
其果皮油中的含氧化合物约占4%~5%,为其 他柑桔的两倍以上。 其中以柠檬醛为主,并含有许多萜烯类化合物 。β—蒎烯、石竹烯是柠檬的特征香气成分。 此外还含有醇类、羰化物和酯类。醇类以橙花 醇含量较多,羰化物中壬醛含量最多,酯类含 量较多的是乙酸芳樟酯和乙酸香叶酯。 果汁发生变质时会形成恶臭,是因为在低pH条 件下柠檬醛变成了仲百里香烯。
科技学院
食品风味学
3.果汁中的苦味成分
在柑桔类水果的加工产品中,很容易产生苦味。 若在葡萄柚中,存在某些适当的苦味是正常的, 但在新鲜柑桔或加工的果汁中,其苦味强度往往 超过了消费者的承受度。 在葡萄柚,脐橙等柑桔类水果中,主要的苦味物 质是柠碱。在完整的水果中并无柠碱存在,仅有 它的前体柠碱衍生物。后者是一个无苦味的化合 物。在果汁提取后,酸性条件下有利于柠碱衍生 物发生脱水、闭合形成D环,生成柠碱,从而造 成苦味滞后现象,并影响了果汁质量。
科技学院
食品风味学
全果榨汁时所得的果汁,其嗅感成分为精油。 精油的香气组成介于果皮油和果汁油之间。烃 的含量少而含氧化合物(尤其是乙醇)较多。 特征香气成分包括:(2E)—戊烯醛、乙醛、 2—己(辛) 烯醛等羰化物;C2~C6单羧酸乙酯 、3—羟基己酸乙酯或甲酯等酯类及乙基乙烯 基甲酮等。 其中特别令人产生好感的香气有乙醛、辛醛和 丁酸乙酯,令人不快的是(2E)-己烯醛。

第七章 食品风味的调整

第七章 食品风味的调整





有些烘烤或油炸食品,如面包、饼干、烤猪、烤鸭、 炸鱼、炸油条等,其独特风味虽然受到人们的偏爱, 但如果是在高温下长时间烘烤油炸,会使其营养价 值大为降低,尤其是重要的限制氨基酸赖氨酸的明 显减少,这也是消费者所关心的。 至于乳制品则是另外一种情况。美拉德(Maillard)反 应对其风味并无显著影响,但却会引起营养成分的 严重破坏。 尤其是当婴儿以牛乳作为赖氨酸的主要来源之一时, 这种热加工则是不利的。经过强烈的Maillard反应之 后,牛奶的价值甚至会降低到与大豆粕或花生粕相 似的程度。 水果经加工后,其风味和维生素等也受到很大损失, 远不如食用鲜果。
(1)在食品中加入特定的香酶

通过在玻璃容器内将酶液与基质作用生成 香气的方法,可以筛选出能生成特定香气 成分的酶。用于这种目的的酶类通常称为 “香酶”。
如为了提高乳制品的香气特征,也有人利 用特定的脂酶,以使乳脂肪更多地分解出 有特征香气的脂肪酸。

(2)在食品中加入特定的去臭酶


ຫໍສະໝຸດ Baidu
有些食品往往会含有少量的具有不良气味的 成分,从而影响了风味。有人认为,有可能 利用酶反应来去掉这种气味不好的成分,以 改善食品香气。 例如,大豆制品中由于含有一些中长碳链的 醛类化合物而产生豆腥气味。这些醛类大部 分和大豆蛋白结合在一起,用化学或物理方 法完全除掉相当困难。而利用醇脱氢酶和醇 氧化酶来将这些醛类氧化,使有可能除去它 们产生的豆腥异味。

第七章风味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第七章风味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一、碳酸饮料的风味特点

我国碳酸饮料主要有果味型汽水喝可乐型饮料 两大类。
第三节 风味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一、高、低温肉制品的特点
高温肉制品是指热加工温度在121℃的条件下 进行灭菌处理的产品,如用耐高温收缩包装灌 制的各种火腿肠都属于这类产品。 低温肉制品是指在常压下蒸煮或熏烤,热加工 时温度在85℃左右的肉制品,如哈尔滨红肠、 三文治火腿等。
第七章 风味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第一节 风味在乳制品中的应用


一、风味牛奶
风味牛奶多加水果香精、奶油香精、玉米香精 和香兰素等调制而成,可有效掩盖牛奶的不良 风味,提高消费者对其的嗜好性,也有向其中 添加少量的花生乳、核桃乳、维生素A、维生 素D、不饱和脂肪酸DHA及豆乳等制成调配奶。
二、调味酸奶

2、巧克力风味 注意:风味不要过强或过弱;使用高质 量巧克力;产品不要过甜或过淡。 可可添加量25~30%,搭配辅料是坚果 仁或碎坚果仁。

3、坚果仁或碎坚果仁风味 常用辅料。 一般使用量为冰激凌的2~8%。

4、香草风味 纯粹的香子兰浸液:每升至少用100g香 兰豆浸出; 混合型香料:每升加7.48g香兰素; 人造香草香精:全部使用人造香精,如 乙基香兰素及乙基麦芽酚等。
4、稳定剂增加了所需的风味用量。 5、增加乳固形物(蛋白质)也会增加对风味物 质的需求。

食品风味的调整课件

食品风味的调整课件
风味调整有助于改善食品 的品质和口感,提高消费 者的食用体验。
食品风味调整的常见方法
添加调味料
通过添加盐、糖、香料 等调味料来调整食品的
风味。
改变食材配比
通过改变食材的配比来 调整食品的风味,如增 加或减少某种食材的比
例。
加工工艺调整
通过改变加工工艺,如 烹调方式、时间、温度 等,来影响食品的风味
热处理工艺与风味调整
01
热处理工艺
通过加热使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进而影响食品的风味。
02 03
风味调整
在热处理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加热温度、时间以及加热方式来调整食 品的风味。例如,烘焙面包时,通过控制烘烤时间和温度,可以调整面 包的口感和香味。
影响因素
热处理对食品中的香气成分、口感和色泽都有影响,因此需要根据食品 的特性和目标风味进行合理调整。
详细描述
例如,烹饪方式的不同,可以使肉类呈现出不同的口感和风味;烘焙可以使食 物产生特有的香气和口感;腌制则可以赋予食物特殊的风味和保存期限。
03
食品添加剂与风味调整
调味剂的应用与风味调整
调味剂
调味剂是用于调整食品风 味的添加剂,如盐、糖、 醋等。
风味调整
通过添加不同种类和量的 调味剂,可以调整食品的 风味,使其更加符合消费 者的口味需求。
气与食品的接触。
延长食品风味保质期的Baidu Nhomakorabea法

第七章食品质构调整技术

第七章食品质构调整技术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七章食品质构调整技术
不同的喂料量在挤压过程中的动 力学反应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七章食品质构调整技术
六 挤压膨化将来改进的方向
1. 加强对挤压机理的深入研究 2. 加强对物料特性对挤压性能的影响 3. 实现挤压膨化过程自动控制 4. 采用新技术,开发低能耗产品 5. 改进挤压膨化机的结构设计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七章食品质构调整技术
挤压膨化的原理
当物料从压力室被挤压到大气压力下后,物料 中的超沸点水分因瞬间的蒸发而产生巨大的膨胀 力,物料中的溶胶淀粉体积也瞬间膨化,这样物料体 积也突然被膨化增大而形成了疏松的食品结构.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七章食品质构调整技术




挤 压 机



剪 切 力 高 低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七章食品质构调整技术
⑵ 蛋白质含量
高温、高压、高剪切作用使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发 生伸展、重组,分子表面的电荷重新分布,分子间氢键 、二硫键部分断裂,导致蛋白质变性,但蛋白质的消化 率明显提高.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原料在挤压时膨化程 度较低。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七章食品质构调整技术
⑶ 淀粉含量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七章食品质构调整技术
不同的螺杆转速在挤压过程中的 动力学反应

食品原料学-课件-第七章-香辛料与调味品ppt课件

食品原料学-课件-第七章-香辛料与调味品ppt课件

3 按香辛料在食品中发挥的作用分类 (1)有热感和辛辣感的:如辣椒、姜、胡椒
等。
(2)有芳香感的:如月桂、肉桂、丁香、众 香子等。
(3)有辛辣作用的:如大蒜、葱等。 (4)香草类:如茴香、罗勒等。 (5)使食品着色的:如姜黄、红辣椒等。 4 按植物的利用部位分类
第二节 调味料
一、概 述
1.调味料:用以调和食品风味,使之更迎合人们的嗜好, 促进食欲的一类物质的总称。
琥珀酸一钠盐 :火腿、香肠、鱼肉罐头等。 琥珀酸钠盐
琥珀酸二钠盐:酿造食品
四、复合调味料
1.基础调味料:传统的油、盐、酱、醋,呈味作用相 对单一。 2.复合调味料:将基础调味料按合适的比例,配以多 种其他辅料,经一定的加工工艺制成。
五香粉、辣椒汁、蚝油、紫菜汤料、咖喱牛肉汤料、 花式辣椒 五香粉:基本成份是磨成粉的花椒、肉桂、八角、丁 香、小茴香籽。有些配方里还有干姜、豆蔻、甘草、 胡椒、陈皮等。主要用于炖制的肉类或者家禽菜肴, 或是加在卤汁中增味,或拌馅。
食用方法及保管: 在炖肉、炖鸡及红烧鸡、鸭、 鱼等食物时,加入蚝油佐味,更加鲜美可口。开 启后放冰箱低温贮存。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助消化、健身、止血等药理作用。
(三)香辛料的分类方法
1 按植物学的归属分类。 2 按香辛料的芳香特征、植物学特点分类 (1)具有辛辣味的:如辣椒、姜、胡椒、芥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微生物的控制作用



发酵过程是将微生物加入食物内进行人为管理 的繁殖。发酵香气主要来自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例如,发酵乳制品的微生物有三种类型:一是 只产生乳酸的细菌;二是产生柠檬酸和发酵香 气的细菌;三是产生乳酸和香气成分的细菌。 其中第三类菌能将柠檬酸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 α—乙酰乳酸转变成具有发酵乳制品特征香气 的丁二酮,故有人也将它叫作芳香细菌。 因此,可以通过选择和纯化菌种来控制香气。
第七章 食品风味的调整 第一节 食品的加工与风味

一、在食品加工中风味与营养的关系 从前面可以看出,食品风味物质(主要是香气 成分)形成的基本途径,除了一部分是由生物 体直接生物合成之外,其余都是通过在贮存 和加工过程中的酶促反应或非酶反应而生成。 这Leabharlann Baidu反应的前体物质,大多来自于食品中的 营养成分,如糖类、蛋白质、脂肪以及核酸、 维生素等。



(1)形成包含物

即在食品微粒表面形成一种水分子能通过 而香气成分不能通过的半渗透性薄膜。
这种包含物一般是在食品干燥过程中形成 的。组成薄膜的物质有纤维素、淀粉、糊 精、果胶、琼脂、羧甲基纤维素等。 它们通常能与较大分子的营养物或香气成 分结合而不能与水分子结合,当加入水后 又易将香气成分释放出来。
二、食品香气的控制与增强 (一)控制作用


1.酶的控制作用 酶对食品,尤其是植物性食品香气物质的 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食品的贮存和加工过程中,除了采用加 热或冷冻等方法来抑制酶的活性外,如何 利用酶的活性来控制香气的形成,目前也 正在研究和探索。 一般认为,对酶的利用主要有下列两个途 径。

对香气物质由于蒸发原因而造成的损失,可以通过 适当的稳定作用末防止。
在一定条件下使食品中香气成分的挥发性降低的作 用,叫稳定作用。 稳定作用必须是可逆的,否则会造成香气成分的损 失而毫无意义。香气物质的稳定性是由食物本身的 结构和性质所决定的。 例如,完整无损的细胞比经过研磨、均质等加工后 的细胞能更好地结合香气物质;加入软木脂或角质 后,也会使香气成分的渗透性降低而易于保存,目 前对食品香气的稳定作用大致有两种方式:


若从食品工艺的角度看,食品在加工过程中 产生风味物质的反应,既有有利的一面,也 有不利的一面。 前者如增加了食品的多样性和商业价值等;
后者如降低了食品的营养价值、产生不希望 的褐变等。 这很难下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要根据食 品的种类和工艺条件的不同来具体分析。




例如,对于花生、芝麻等食物的烘炒加工,在其营 养成分尚未受到较大破坏之前,即已获得良好风味, 而且这些食物在生鲜状态也不大适于食用,因而这 种加工受到消费者欢迎。 对咖啡、可可、茶叶或酒类、酱、醋等食物,在发 酵、烘烤等加工过程中其营养成分和维生素虽然受 到了较大的破坏,但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风味特征, 而且消费者一般不会对其营养状况感到不安,所以 这些变化也是有利的。 又如,对粮食、蔬菜、鱼肉等食物来说,它们必须 经过加工才能食用。若在不很高的温度、受热时间 不长的情况下,营养物损失不多而同时又产生了人 们喜爱、熟悉的风味,这时发生的反应是人们所认 同而无可非议的。

通过采用加酶的方法使加工食品恢复某些新 鲜香气或消除某种异味,这在原理上是可行 的,但目前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其主要原因,一是从食品中提取酶制剂经济 成本较高;


二是将酶制剂纯化以除去不希望存在的酶类, 技术难度较大;
三是将加工后的食品和酶制剂分装在两个容 器上出售,带来麻烦。 因此,对酶的控制利用前景,不同的科学家 意见并不一致。


(2)物理吸附作用



对那些不能形成包含物的香气成分,可以通 过物理吸附作用(如溶解或吸收)而与食物成分 结合。 一般液态食品比固态食品有较大的吸附力; 脂肪比水有更大的粘结性;大分子量的物质 对香气的吸收性较强等等。 例如,可用糖来吸附醇类、醛类、酮类化合 物,用蛋白质来吸附醇类化合物。但若用糖 或蛋白质来吸附酸类、酯类化合物,则效果 要差很多。
(1)在食品中加入特定的香酶

通过在玻璃容器内将酶液与基质作用生成 香气的方法,可以筛选出能生成特定香气 成分的酶。用于这种目的的酶类通常称为 “香酶”。
如为了提高乳制品的香气特征,也有人利 用特定的脂酶,以使乳脂肪更多地分解出 有特征香气的脂肪酸。

(2)在食品中加入特定的去臭酶


有些食品往往会含有少量的具有不良气味的 成分,从而影响了风味。有人认为,有可能 利用酶反应来去掉这种气味不好的成分,以 改善食品香气。 例如,大豆制品中由于含有一些中长碳链的 醛类化合物而产生豆腥气味。这些醛类大部 分和大豆蛋白结合在一起,用化学或物理方 法完全除掉相当困难。而利用醇脱氢酶和醇 氧化酶来将这些醛类氧化,使有可能除去它 们产生的豆腥异味。


此外,严格工艺条件对食品香气也很重要。 例如,当氧气充足时,上述第三类菌能将 α—乙酰乳酸氧化生成丁二酮;但在缺氧时, 则会生成没有香气的2、3—丁二醇。 有时也可以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来抑制某些 气味的生成。例如,脂肪和家禽肉在贮存 过程中会生成气味不良的低级脂肪醛类化 合物。
(二)稳定和隐蔽作用




有些烘烤或油炸食品,如面包、饼干、烤猪、烤鸭、 炸鱼、炸油条等,其独特风味虽然受到人们的偏爱, 但如果是在高温下长时间烘烤油炸,会使其营养价 值大为降低,尤其是重要的限制氨基酸赖氨酸的明 显减少,这也是消费者所关心的。 至于乳制品则是另外一种情况。美拉德(Maillard)反 应对其风味并无显著影响,但却会引起营养成分的 严重破坏。 尤其是当婴儿以牛乳作为赖氨酸的主要来源之一时, 这种热加工则是不利的。经过强烈的Maillard反应之 后,牛奶的价值甚至会降低到与大豆粕或花生粕相 似的程度。 水果经加工后,其风味和维生素等也受到很大损失, 远不如食用鲜果。

因此,从营养学的观点来考虑,食品在贮存 加工过程中发生生成风味成分的反应是不利 的。 这些反应不但使食品的营养成分受到损失, 尤其使那些人体必需而自身不能或不易合成 的氨基酸、脂肪酸和维生素得不到充分利用。 当反应控制不当时,甚至还会产生抗营养的 或有毒性的物质,如黑色素、稠环化合物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