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通气

合集下载

俯卧位通气名词解释

俯卧位通气名词解释

俯卧位通气名词解释

俯卧位通气是一种治疗呼吸功能障碍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

患者的体位,使肺部的通气和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以下是相关名词解释:

1.俯卧位:指患者面朝下躺着的体位。

2. 体位引导呼吸(Positional therapy):一种通过改变患者体位

来改善呼吸功能的治疗方法。

3.侧卧位:指患者侧卧的体位。

4.氧合指数(PaO2/FiO2):衡量肺气体交换情况的指标,通常用于

评估肺功能。

5.随机对照试验(RCT):一种经过科学设计的试验方法,用于评估

医学干预措施的疗效。

6. 连续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一种通过给患者施加恒定的正压气流,改善肺部通气功能的治疗方法。

俯卧位通气注意事项最新版

俯卧位通气注意事项最新版

俯卧位通气注意事项最新版

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PPV)是一种应用于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支持策略。最近几年,俯卧位通气在重症医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被广泛应用。在进行俯卧位通气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特别关注,以确保其安全有效。

首先,俯卧位通气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测。在患者处于俯卧位时,呼吸系统的生理特点会发生显著改变,因此,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氧饱和度等需要进行实时监测,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的呼吸问题。

其次,应注意保护患者的皮肤和关节。俯卧位通气会给患者的皮肤和关节带来较大的压力和摩擦,易造成压疮和关节损伤。因此,需要定期检查皮肤情况、进行皮肤护理,并注意关节的正确位置和保护。

另外,合理选择通气参数和模式至关重要。通气参数和模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一般来说,在俯卧位通气时,较高的正压水平和较低的潮气量可以改善通气分布并减少肺损伤。然而,这些参数的设定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

此外,患者的内外源性因素也需要考虑。内源性因素如体位引起的心排血量下降和肺容积减少等,可能导致俯卧位通气的逆效应。而外源性因素如导管固定、导管位置等也对俯卧位通气有一定影响。因此,在实施俯卧位通气前,要对患者的

内外源性因素进行评估,并进行必要的措施以降低其对通气效果的影响。

最后,俯卧位通气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团队配合。俯卧位通气的实施需要专业医生的指导和护理人员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有适当的设备和条件支持,如床位调整、体位固定器具等。因此,在实施俯卧位通气时,应保证有合适的技术人员参与,并确保设备和条件的有效使用。

俯卧位通气原理

俯卧位通气原理

俯卧位通气原理

俯卧位通气是一种改善呼吸功能的方法,它利用重力作用和改变胸腔压力来促进气体交换。在俯卧位下,身体的前侧相对于胸腔更加负重,这导致了胸腔内压力的升高。同时,横膈肌也会下移,增加了胸腔容量。因此,当患者处于俯卧位时,胸腔内的气体会更加容易流动,从而改善通气效果。

具体来说,俯卧位通气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通气分布:在仰卧位下,通气主要集中在后部肺叶,而

前部肺叶通气较差。而俯卧位时,重力作用使得后部肺叶受到压力增加,通气效果相对较好,而前部肺叶则相对更容易被充分通气。这种通气分布的改善有助于减少肺部通气不足和肺塌陷的发生。

2.增加胸腔容量:在俯卧位下,重力作用使得腹部的压力相对

较高,横膈肌向下移动,胸腔容积增加。这样一来,肺泡的开放压力也会增加,通气更加顺畅。同时,腹部的压力也可通过对肺组织的压迫作用,改善肺泡萎陷情况。

3.改善氧输送:俯卧位通气可以通过改善通气效果,增加氧气

的摄入量和肺泡弥散氧填充。这样一来,氧分压就会增加,从而提高氧输送到组织的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俯卧位通气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一些情况下,如休克、胸腔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等病态状态下,俯卧位通

气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应用俯卧位通气时,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因进行判断和把握。

俯卧位通气原理

俯卧位通气原理

俯卧位通气原理

俯卧位通气是一种有效的呼吸辅助技术,它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利用重力帮助改善通气和氧合。俯卧位通气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通气均匀性,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通气均匀性,特别是对于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患者。在仰卧位时,肺部通气不均匀,容易发生肺泡塌陷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而俯卧位可以减少这种不均匀性,改善通气血流比例。

2. 减少肺泡塌陷,俯卧位通气可以减少肺泡塌陷,特别是在ARDS患者中。由于重力的作用,俯卧位可以使肺部下部通气更加充分,减少肺泡塌陷的发生,改善氧合。

3. 降低肺内分流,俯卧位通气可以降低肺内分流,改善氧合。肺内分流是指氧合血流和不氧合血流混合在一起,导致有效肺泡通气量减少,俯卧位可以通过改善通气均匀性和减少肺泡塌陷来降低肺内分流。

4. 改善氧合,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氧合,特别是对于患有ARDS的患者。通过上述机制,俯卧位通气可以提高患者的氧合水平,改善呼吸功能。

5. 预防肺部感染,俯卧位通气可以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在俯卧位时,患者的口腔和上呼吸道分泌物不易进入下呼吸道,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总之,俯卧位通气是一种重要的呼吸辅助技术,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利用重力帮助改善通气和氧合。它可以改善通气均匀性、减少肺泡塌陷、降低肺内分流、改善氧合,同时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在临床实践中,俯卧位通气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肺炎、ARDS等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对于需要呼吸辅助的患者,俯卧位通气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医生重视和应用。

俯卧位通气的机理

俯卧位通气的机理

俯卧位通气的机理

俯卧位通气是一种医疗手段,通过将患者放置于俯卧位来改善

通气功能。这种姿势对于卧床患者的呼吸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机理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解释:

1. 胸腔膨胀:当患者处于俯卧位时,重力会帮助胸腔膨胀。这

样一来,肺部的顶部会受到更少的压力,从而改善通气。

2. 排痰效果:俯卧位通气有助于排除呼吸道中的痰液。重力的

作用会帮助痰液更容易地从肺部排出,从而减少阻塞和感染的风险。

3. 胃液减少:俯卧位通气可以减少胃液的反流。这对于同时存

在胃酸倾倒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尤为重要。

4. 心脏负荷减轻:俯卧位可减少心脏的负荷,因为位于心脏水

平高度的受压血管可以减少。这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氧气输送。

总的来说,俯卧位通气的机理是通过利用重力作用来改善通气功能、促进痰液排出、减少胃液反流和减轻心脏负荷。这一姿势对于卧床患者的呼吸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请注意,以上内容为一般性描述,具体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决策。

俯卧位通气生理学效应

俯卧位通气生理学效应

俯卧位通气生理学效应

本文旨在研究俯卧位通气的生理学效应。

Ⅰ基础理论

1. 俯卧位通气的定义

俯卧位通气(Prone Ventilation)也称为非正对位通气,是指把病人放在胸面朝下位,用仰卧位心仪调整气道安置仪器,以便进行通气治疗的行为。

2.临床意义

俯卧位通气一般应用于有下列症状的病人,比如:急性房性心动过缓患者;急性心源性和肺源性休克病人;哮喘持续进行者;有休克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低气道阻塞患者;有慢性呼吸衰竭者等。

Ⅱ早期俯卧位通气的应用

1. 改善气道的作用

把患者置于俯卧位,可以有效改善胸部循环,减少二氧化碳积聚,从而加快恢复通气情况。另外,俯卧位体位也能改善人体内液体分布,加强体内血液重力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缺血,增强机体吸氧能力,以及有助于病人的减压失水等效果。

2. 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早期和晚期俯卧位通气均能改善患者的病情和生存状况,能够有效降低慢性呼吸衰竭病人的死亡率;对于哮喘持续者也能改善发作情况并

降低它们的病死率。此外,相比于正中位,俯卧位通气也被认为是安

全的,可以降低一些不良反应如出血、肠梗阻、神经损害以及感染等

发生概率。

Ⅲ改良后的俯卧位通气

1. 开发多模态封闭控制(CMV)技术

随着俯卧位通气技术的进步,改良后的多模态封闭控制(CMV)技

术真正被首次引入到临床实践中,而且技术程序及设备也在不断改进。随着CMV的推广,可以大大改善俯卧位通气的操作性,使其变得更加

便捷安全、松散度更高,且有效减轻俯卧位机械通气技术带来的侵袭性。

2. 引入实验护理

改良后的俯卧位机械通气技术不仅可以改善气道结构,还能帮助护理人员把握病人动态并采取有效干预,减少患者体力、心理以及生理上

中华护理学会俯卧位通气团体标准

中华护理学会俯卧位通气团体标准

中华护理学会俯卧位通气团体标准

一、引言

俯卧位通气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对于一些呼吸系统疾病或危重病患者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本标准的制定旨在规范俯卧位通气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求,保障患者的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二、术语及定义

1.俯卧位通气:将患者的身体置于俯卧姿势,并辅助通气。

2.进展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或危重病症。

3.氧合指标:血氧饱和度和氧气分压的数值。

4.循环指标:心率、血压等循环系统相关指标。

三、适应症

俯卧位通气适用于以下情况:

1.持续氧合不良;

2.严重呼吸窘迫;

3.对称性肺损伤;

4.控制性通气效果不佳。

四、前期准备

1.患者评估:应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是否适合进行俯卧位通气。

2.患者选择:具有较好的心肺功能、无重大颅内压增高和严重心脏病等并发症的患者适合进行俯卧位通气。

3.环境准备:保证通风良好,并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五、操作流程

1.患者体位:将患者放置于床上,俯卧位头部可垫高,使颈椎处于中立位。

2.呼吸道管理: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皮肤护理:对患者进行皮肤护理,避免压疮的发生。

4.设备准备:准备好必要的通气设备,确保正常运行。

5.监测指标:监测氧合指标和循环指标,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六、注意事项

1.预防压疮:定期改变患者体位,对压力部位进行护理,防止压疮的发生。

2.随时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采取措施。

3.定时翻身:严格控制俯卧位通气时间,定时让患者进行侧卧或仰卧,缓解肌肉疲劳。

4.定期复查:定期进行X光胸片及血气分析等检查,评估俯卧位通气效果。

中华护理学会俯卧位通气团体标准

中华护理学会俯卧位通气团体标准

中华护理学会俯卧位通气团体标准第一部分:引言

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PPV)是一种针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治疗方法,通过将患者置于俯卧位来改善通气/通氧比,优化气体交换。俯卧位通气已经成为ARDS患者重要的救治手段之一,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俯卧位通气的实施要求严谨的团体合作,严格的操作规范和专业的护理技能。

中华护理学会俯卧位通气团体标准就是针对俯卧位通气护理的工作流程、操作标准、安全措施和护理技能等方面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旨在确保俯卧位通气的安全、有效和标准化实施,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第二部分:工作流程

1.患者评估

-评估患者的呼吸状态、氧合情况和呼吸机参数等,判断是否适合

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

-评估患者的皮肤状态、体位耐受力和神志清醒程度,确定是否适

合转为俯卧位。

-制定个性化的俯卧位通气计划,包括俯卧位的时间、频率和持续

时间等。

2.准备工作

-通知医生和呼吸治疗师,确认俯卧位通气的适用性和治疗方案。

-与团队成员协商并安排好转位所需的协助人员和设备。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皮肤护理和保护,防止因俯卧位导致的压疮和

其他并发症。

3.转位过程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解释俯卧位通气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与医生和呼吸治疗师密切配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选

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转位操作。

-严格按照俯卧位通气的操作流程和标准程序,实施转位操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4.俯卧位护理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呼吸情况,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和体位角度,保证气体交换和循环稳定。

中华护理学会俯卧位通气团体标准

中华护理学会俯卧位通气团体标准

中华护理学会俯卧位通气团体标准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PPV)是一项在危重

病人管理中广泛应用的护理措施。在这种姿势下,患者处于仰卧位的

反面,面朝床面。俯卧位通气可以提高肺的通气效果,改善通气/血流

比例,减少肺不张的发生,对于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

临床意义。

为了规范俯卧位通气的实施,中华护理学会特制定了俯卧位通气

团体标准。该标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患者选取:应该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选择是否适用俯卧位通气。常见适用病例包括ARDS、严重肺炎、呼吸衰竭等。

2.患者评估:在进行俯卧位通气之前,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

的评估,包括呼吸功能、血氧饱和度、循环状态等。评估结果将决定

是否适用俯卧位通气以及实施的方式。

3.俯卧位转换:为确保患者安全,转换患者到俯卧位需要一个团

队的合作。此过程包括使用床边护士护理技术,合理的体位转换、床

位的调整等。同时,对于有气管导管或者胃肠道导管的患者,需要进行合理的管道固定和维护。

4.俯卧位保持:一旦患者被转换到俯卧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持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其中包括调整床面和枕头的角度,避免压疮的发生,定期翻身,定期评估患者姿势等。

5.通气管理:在俯卧位通气期间,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动态,监测氧饱和度、二氧化碳的排出情况等,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和气道管理措施。同时,还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循环状态和尿量,防止压力性损伤和感染的发生。

俯卧位通气效果评价指标

俯卧位通气效果评价指标

俯卧位通气效果评价指标

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 PPV)是一种改变患者

体位,将其由仰卧位转至俯卧位进行通气的方法。近年来,俯卧位通气在

重症监护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通过改变患者的体位,俯卧位

通气能够改善患者的氧合水平,降低气道压力和肺泡峰值压力,减少呼吸

机相关肺损伤等。

1.氧合指标:俯卧位通气能够改善氧合水平,提高患者的氧饱和度。

血氧饱和度(SpO2)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是评价氧合指标的重要参数。研究表明,在俯卧位通气中,PaO2明显升高,SpO2也显著提高。这可能

与俯卧位通气可以扩张下部肺部膨胀区域,改善气体交换有关。

2. 气道压力指标:俯卧位通气可以降低气道压力,减少呼吸机相关

的气道压力损伤。气道峰值压力(Ppeak)和平台压力(Pplat)是评价气

道压力的重要参数。俯卧位通气可以分散部分肺泡内的气体压力,减少肺

泡内的顶峰压力,从而降低气道压力。

3.呼气末正压指标:俯卧位通气时,呼气末正压(PEEP)的调节对氧

合水平和肺压力起着重要的影响。适当的PEEP水平可以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气体交换和气道开放。通过调整PEEP水平,可以优化俯卧位通气的

效果。

4. 肺压力指标:俯卧位通气可以降低肺泡峰值压力(Ppaw)。降低

肺泡峰值压力有助于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发生。俯卧位通气改善了患

者的通气和血流匹配,减少了肺泡峰值压力。

5. 肺顺应性指标:俯卧位通气可改善肺顺应性。肺顺应性(Crs)是评价肺的弹性恢复能力的指标。通过俯卧位通气,可以扩张和改善肺野的通气,增加肺组织的弹性恢复能力,提高肺顺应性。

俯卧位通气及护理

俯卧位通气及护理

俯卧位通气及护理

俯卧位通气是一种通过将患者置于俯卧位并结合机械通气来改善气道

通畅度和通气功能的方法。俯卧位通气的原理是通过重力作用改变胸腹部

腔压,增加胸腔内的气体交换。俯卧位通气可以提高气道清洁度、改善气

道栓塞和肺不张等问题,对于重症患者和呼吸衰竭患者尤为重要。

1.确定适应症:俯卧位通气适用于有气道分泌物潴留、气道狭窄、呼

吸功能不全或肺不张等情况的患者。在进行俯卧位通气之前,需要仔细评

估患者的病情,确定是否适合进行俯卧位通气。

2.准备设备:准备好所需设备,包括呼吸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等。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清洁度。

3.位置控制:将患者翻至俯卧位,通常需要2-4人协助。在翻身过程

中需要小心患者的皮肤,避免划伤或压迫。

4.定位辅助:在进行俯卧位通气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定位辅助,以确

保其充分获得通气支持。调整床位的高度和角度,使患者的气道保持通畅。

5.观察监测: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

观察气道分泌物的变化、呼吸机参数的调整、血氧饱和度的监测等。

6.高效翻身:定期进行高效翻身,以保持患者的皮肤完整和舒适度。

高效翻身应该在机械通气前后进行,避免机械通气时的异常呼吸和气道不

稳定。

7.安全保护:保护患者的安全,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确保气管插管

或气管切开管的稳定和安全,避免意外脱出和移位。

8.疼痛管理: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并进行相应的疼痛管理措施。合

理使用镇痛药物,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9.护理交流:保持良好的护理交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了解其

需求和意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鼓励,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

分泌或渗出物易积聚于肺后背部,不易引流 通气血流比的不匹配性更明显
膈肌运动幅度减低和位置上移
纵隔和心脏对肺压迫加重
精选最新版ppt
5
2.ARDS仰卧位时主要呼吸病理生理变化 ARDS
仰卧位肺容积减少 +
ARDS存在的肺泡塌陷、肺不张、增加的肺水含 量及分泌物引流不畅等以肺底最为严重
功能残气量减少,上部死腔样通气及下部解剖样分流增加,使通气血流比 例严重失调
主要用于改善 ARDS患者的氧合 不能减低死亡率 但能改善氧合能力及减少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
精选最新版ppt
3
不同的翻身方法——
人手翻身法 运用翻身器
运用翻身床
精选最新版ppt
4
二、俯卧位通气原理
1.体位改变对健康人呼吸生理的影响
健康人由直立位转为卧位,功能残气量减少约1升.
90°
可出现后背部、底膈上肺泡塌陷或不张
部并小心固定ETT位置 确保患者腹部能自由移动,
让肺部能够扩张。
精选最新版ppt
12
俯卧位通气的注意事项
〉 留意在翻身时及在翻身后患者有否出现SpO2下跌或血压 下降
〉 确保在整个俯卧位通气期间給予镇静及肌松 〉 确保ETT固定不会移位 〉 俯卧位通气也应用于小孩及婴儿
精选最新版ppt
13
俯卧位通气的注意事项

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定义:

俯卧位通气也就是“趴着”治病,利用翻身床、翻身器或者人工徒手进行翻身,使患者在俯卧位状态下进行呼吸或机械通气,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氧饱和度,也能有效改善肺通气/血流比例,使背侧萎陷的肺泡复张,肺及气管的分泌物在重力作用下也能得到良好的引流,并且能减少心脏和纵膈对下垂肺区的压迫。

俯卧位通气的方式:

1.镇静镇痛下俯卧位机械通气:为避免部分并发症出现及减少患者接受治疗时的不适感,常会同时给予全程的镇静、镇痛严密监测等处理。

2.清醒俯卧位通气: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处于清醒状态的新冠患者,能够自主翻身或者配合翻身,并能够在呼吸窘迫时进行呼救。

3.改良式俯卧位通气(大侧卧位):适用于一些特殊病人,如:孕妇、肥胖、腹腔高压、气管切开、头面部损伤等,不方便行常规俯卧位的患者。

俯卧位通气有效原因

仰卧位时:背侧心脏后方一部分肺泡通气不良甚至完全未通气,背侧通气差但血流多,腹侧通气好却血流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俯卧位时:背侧通气明显改善,心脏后方通气不良的肺泡明显减少,萎陷的肺泡复张,通气/血流比例更好,同时,在重力作用下,气道内的分泌物也能得到很好的引流。--趴着呼吸更顺畅。

患者可进行俯卧位通气适宜人群:

所有类型的新冠肺炎

痰多不易咳出的患者

顽固性低氧血症且常规机械通气不能纠正的患者

清醒俯卧位患者要求处于清醒状态且意识清楚,能够自主翻身或者配合翻身,并能够呼吸困难时进行呼救,且能耐受体位改变

俯卧位通气时注意事项:

医护人员将和您的家每两小时协助您脸部翻向对侧,并将各枕头更换至对侧,并将各枕头更换至对侧,同时改变手足位置,防止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

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

精选课件
14
Pco2
病人在充分镇静和肌松后行容量控制型 通气,可有吸气压轻度增高,但每分通 气量不受体位影响,PaCO2无明显变化。 而采用压力控制型通气的病人,在改为 俯卧位后PaCO2轻度升高,考虑为此时 胸廓受压、呼吸阻力增大、每分通气量 减少所致。
精选课件
15
二、俯卧位对呼吸力学的影响
精选课件
在ARDS早期病人中,通过俯卧位通气可 改善氧的气体交换者占50%--70% (64%--78%),其中有些病人在变换回 仰卧位后仍能继续维持较好的气体交换 一段长时间,允许医生减低吸入氧浓度 和PEEP水平。 最近的实验还提示,采用俯卧位通气显 著改善氧合的一些病人可以凭俯卧位而 保护其肺免受损伤,而这种损伤在仰卧 位时以同样的方式通气是可以诱发的。
Anesth Analg,1995,80:955~精9选6课0件
17
Pelosi 对ALI病人改变体位后肺和总顺应性无明 显变化,而胸廓顺应性显著下降 (204.8±97.4ml/cmH2O到 135.9±52.5ml/cmH2O,p<0.01),在 恢复仰位30min后胸廓顺应性回至基线 值,肺和总顺应性则增加(p<0.01)。
精选课件
21
四、俯卧位通气改善 氧合状况的机理
精选课件
22
• 功能残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

俯卧位通气方法和注意事项

俯卧位通气方法和注意事项

俯卧位通气是一种改善患者呼吸状态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1. 准备三个枕头,分别放在胸前、头部、脚踝部位,以增加舒适感。

2. 调整吸氧管或吸氧面罩的位置,使其充分暴露在视野范围内,并可随时进行调整。

3. 在脚踝处放置一个枕头或被褥,膝盖略微弯曲,以减少身体部位的压力,提高患者的舒适感。

4. 双上肢以舒适的角度支撑,如呈“游泳式”。

注意事项包括:

1. 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每天可根据自身情况分时段采取俯卧位通气12小时以上,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2. 保护好受压部位的皮肤,避免发生压力性损伤。

3. 如果患者留置胃管、尿管等管路,要将管路妥善固定,避免打折、脱出等。

4. 进食后不要立即进行俯卧位通气,防止发生反流误吸。

5. 对于不能表达或意识不清的患者,要随时关注患者的情况,监测血氧,对于不能耐受者要立即停止。

6. 颈椎、脊柱有损伤需要固定的患者,以及因为一些疾病原因(如肥胖等)不能采取俯卧位体位的患者,不能进行俯卧位通气。

请注意,在进行俯卧位通气时,要关注皮肤黏膜的压力性损伤、颜面部的水肿、角膜的水肿,以及置入导管的压迫、扭曲、移位和脱出的情况。同时注意着重加强患者的气道引流,防止气道阻塞。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可以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指导。

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
ຫໍສະໝຸດ Baidu
实施
• 5 在搬运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 的血氧饱和度变化, 最后给病人 接上心电监护,及时吸痰,定时叩 背。
通气时间
• 循序渐进原则 • 患者情况良好每天可4-8h • 2000年呼吸指南中:俯卧位位通气时间大
于8h对于改善患者氧合有显著疗效。
护理
护理重 点
准备实 施
病人安 全
整理观 察
护理
实施
1进行俯卧位通气前评估
评估
护理人员、 护理用具
病人、管 道情况及 镇静效果
潜在危险 的应急处

实施
2 充分吸净痰液并分离呼吸机。 3 至少四个人站在病人两边,一人在病人
头侧,另一人负责放置垫枕。 4 把病人抬到一侧,然后协助病人转身,
接着四个人把病人反转抬起悬空,站在病 人头侧的负责固定病人的头和颈椎,负责 放置垫枕的就在这时把垫枕放在额头、胸 部、腹部。 头部垫高20-30度,气管插管处悬空,头部 左右侧位1-2h更换一次
• 2功能残气量的增加(平静呼气后肺内残留
的气量)
• 3改善膈肌运动 • 4促进分泌物排出(气管内分泌物由于重力作
用进行引流)
禁忌症
• 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 2颅内压增高 • 3急性出血 • 4脊柱损伤 • 5近期骨科、腹部手术 • 6妊娠
并发症
• 皮肤压伤、水肿、坏死 • 外周神经损伤 • 角膜溃疡 • 低血压 • 插管和其他引流管的压迫和移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神志,监测生命体 征。
9 心理疏导。
管路放置
俯卧位通气专用
• 头部
胸腹垫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1 充分镇静。 2 防止窒息:操作前吸净痰液,操作中避免 气管导管打折或脱出翻身为俯卧位时分泌物 增多应及时吸痰,口腔护理应在仰卧位时完 成。
3 固定和放置各管路以有利于翻身为易,留 足够长度。
4 预防因牵拉、挤压导致的神经损伤。 5 预防面部受压和眼部水肿,勤更换位置 (受压部位垫软枕)。
6 肠内营养的患者俯卧位通气前 30min1h停止。 7 翻身方向:可向右向左翻,如颈内静脉 在右侧,通气时优先考虑向左翻。
实施
1进行俯卧位通气前评估
评估
护理人员、 护理用具
病人、管 道情况及 镇静效果
潜在危险 的应急处

实施
2 充分吸净痰液并分离呼吸机。 3 至少四个人站在病人两边,一人在病人
头侧,另一人负责放置垫枕。 4 把病人抬到一侧,然后协助病人转身,
接着四个人把病人反转抬起悬空,站在病 人头侧的负责固定病人的头和颈椎,负责 放置垫枕的就在这时把垫枕放在额头、胸 部、腹部。 头部垫高20-30度,气管插管处悬空,头部 左右侧位1-2h更换一次
俯卧位通气
1974年,Bryan发现麻醉时患者采 用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氧合状况。
概念
是肺复张技术之一,利用翻身 床、翻身器或人工徒手操作,使患 者在俯卧位进行机械通气。主要用 于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
ARDS中俯卧位通气的原理
• 1.提高肺泡通气功能,提高通气血流比值,
改善氧合(背侧肺泡复张、心脏和纵膈对 下垂肺区的压迫减少)以及预防呼吸机相 关肺损伤。
实施
• 5 在搬运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 的血氧饱和度变化, 最后给病人 接上心电监护,及时吸痰,定时叩 背。
通气时间
• 循序渐进原则 • 患者情况良好每天可4-8h • 2000年呼吸指南中:俯卧位位通气时间大
于8h对于改善患者氧合有显著疗效。
Leabharlann Baidu 护理
护理重 点
准备实 施
病人安 全
整理观 察
护理
• 2功能残气量的增加(平静呼气后肺内残留
的气量)
• 3改善膈肌运动 • 4促进分泌物排出(气管内分泌物由于重力作
用进行引流)
禁忌症
• 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 2颅内压增高 • 3急性出血 • 4脊柱损伤 • 5近期骨科、腹部手术 • 6妊娠
并发症
• 皮肤压伤、水肿、坏死 • 外周神经损伤 • 角膜溃疡 • 低血压 • 插管和其他引流管的压迫和移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