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案.doc
人教版新教案word版: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20.1.1 平均数 第1课时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能运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预习反馈
阅读教材P111~114,完成下列预习内容.
1.一般地,如果有n 个数,如x 1,x 2,…,x n ,那么x =1
n (x 1+x 2+…+x n )叫做这n 个
数的平均数.“x ”读作“x 拔”.
2.一般地,若n 个数x 1,x 2,…,x n 的权分别是w 1,w 2,…,w n ,则
x 1w 1+x 2w 2+…+x n w n w 1+w 2+w 3+…+w n 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3.在求n 个数的平均数时,如果x 1出现f 1次,x 2出现f 2次,…,x k 出现f k 次(这里f 1+f 2+…+f k =n),那么这n 个数的平均数x =x 1f 1+x 2f 2+…+x k f k
n .也叫做x 1,x 2,…,
x k 这k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其中f 1,f 2,…,f k 分别叫做x 1,x 2,…,x k 的权. 4.一组数据:7,8,10,12,13的平均数是10.
5.一组数据中有a 个x 1,b 个x 2,c 个x 3,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ax 1+bx 2+cx 3
a +
b +
c .
6.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
10,12,13.5,21,40.8,19.5,20.8,25,16,30. 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多少元?
第20章 数据的分析教案(共6课时)
第20章 数据的分析 第1课时——加权平均数
一、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加权平均数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二、教学重点: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会计算加权平均数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三、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1、权的概念
(1). 一组数据88,72,86,90,75的平均数是 ;
(2)一组数据12,12,12,12, 4,4,4,4,4,13,的平均数是 ; (3)一组数据有5个20,4个30,3个40,8个50,则这20个数的平均数为 ; 归纳:其中50有 个,其中个数8就叫做数据50的权。如数据20的权是 ,
数据的权表示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平均数用符号“x ”读作:“x 拔” 总结: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一般说来,如果在n 个数中, 出现 , 出现
次,…, 出现 次, 则 k
k
k f f f f x f x f x x ..................212211+++++=
其中 、 … …、 叫做权。 2、加权平均数的求法:
例1: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及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
(分析:人均耕地面积=
总耕地面积总人口
)
解:∵总耕地面积=
总人口=
∴人均耕地面积=
例题2: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
(1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分析:将所占比例看作它们各自的权,即听占有3份,说占 份,读占 份,写占 份,
初中数学 第20章数据的分析 全章教案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20.1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课题20.1 数据的代表课时:六课时
第一课时20.1.1 平均数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重点难点】
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难点:对“权”的理解
【导学指导】
学习教材P124-P127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
1.你认为P124“思考”中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2.正确的解法应是怎样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3.什么是加权平均数?
4.P125“例1”中,所求的结果已不再是各人听说读写成绩的简单平均,而是听说读写成绩的加权平均数,它们的权分别是多少?
5.P126“例2”中,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都是两个95分与一个85分,为什么他们的最后得分不同呢?谈谈你对权的作用的体会。
【课堂练习】
1.教材P127练习第1,2题。
数据的分析教案
20.1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难点:对“权”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若不选择教材中的引入问题,也可以替换成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例,下举一例可供借鉴参考。
某校初二年级共有4个班,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参考人数和成绩如下:
求该校初二年级在这次数学考试中的平均成绩?下述计算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x =n
x x x n +++ 21=4
1(79+80+81+82)=80.5
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一般地,如果有n 个数 .
那么叫做这n 个数的平均数, 读作“x
拨” .
这是在初中数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带有省略号的用字母表示的n 个数相加的一般写法 .学生对此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太习惯,要向学生强调,采用这种写法是简化表示,是为了使问题的讨论具有一般性 .教师应通过对公式的剖析,使学生正确理解公式,并掌握公式中各元素的意义 .
(二)新课讲授
例1.(教材P137例1): 设计意图:
(1)解决例1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公式,并且举例说明了公式用法和解题书写格式,给学生以示范和模仿。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材
分析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材分析
一、本章知识概述
从《标准》看,本章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教科书独立于“数与代数”和“空间与图形”领域编写,共有三章。这三章采用统计和概率分开编排的方式,前两章是统计,最后一章是概率。
统计部分的两章内容按照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来安排,分别是七年级下册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和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在初一,我们学习了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常用方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组、列表、绘图等处理工作后,数据分布的一些面貌和特征可以通过统计图表等反映出来。为了进一步了解数据分布的特征和规律,还需要计算出一些代表数据一般水平(典型水平)或分布状况的特征量。
对于统计数据的分布的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分析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数据向其中心值(平均数)靠拢或聚集的程度;二是分析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数值远离其中心值(平均数)的趋势;三是分析数据分布的偏态和峰度,反映数据分布的形状。这三个方面分别反映了数据分布特征的不同侧面。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主要学习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和方差),从而就前两个方面研究数据的分布特征。二、本章知识结构框图及课时安排
本章知识结构框图如下: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4课时(不含选学内容的课时数),具体分配如下:
20 数据的分析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从《标准》看,本章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本套教科书独立于“数与代数”和“空间与图形”领域编写,共有四章。这四章内容采用统计和概率分开编排的方式,前三章是统计,最后一章是概率。统计部分的三章内容按照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来安排。我们在7年级上册和8年级上册分别学习了“第4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12章数据的描述”,本章是统计部分的最后一章,主要学习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
在前两章中,我们学习了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常用方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组、列表、绘图等处理工作后,数据分布的一些面貌和特征可以通过统计图表等反映出来。为了进一步了解数据分布的特征和规律,还需要计算出一些代表数据的一般水平(典型水平)或分布状况的特征量。对于统计数据的分布的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分析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数据向其中心值(平均数)靠拢或聚集的程度;二是分析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数据远离其中心值(平均数)的趋势;三是分析数据分布的偏态和峰度,反映数据分布的形状。这三个方面分别反映了数据分布特征的不同侧面。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就前两个方面研究数据的分布特征。
一、教科书的内容
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对于一组数据利用统计图表整理和描述以后,数据分布的一些面貌和特征就可以通过这些图表反映出来。为了进一步了解数据分布的特征和规律,还需要计算出一些特征量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或典型水平。这些特征量代表这组数据频数分布中大量数据向一点集中的情况,从而反映出数据资料的典型水平。例如,要想比较某校同年级两个班某学科的测验分数,不能将两个班每个学生的测验成绩一一列举出来进行比较。因为每个学生的分数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多是不相同的,用个别学生的成绩进行比较是得不出什么结果的。如果能够对每个班的学生成绩进行整理、加工之后,计算出一个或几个统计量来代表全班的测验水平,再比较就非常简单明了了。很显然,这个能够代表全班成绩水平的统计量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之一:1.能够表明全班测验成绩中心点的统计量。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数据的代表教案
数据的代表
一、目标与策略
明确学习目标及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首要条件,要做到心中有数!
学习目标:
●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在加权平均数中,知道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
●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
●难点: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学习策略:
●经历探索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的过程,学会根据数据做出总体的初步的思想、合理论证,领会平均数、中
位数、众数的特征数的联系和区别.
二、学习与应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地预习才能使我们上课听讲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知识回顾——复习
学习新知识之前,看看你的知识贮备过关了吗?
(一)调查的方式有两种:
(二)总体、样本的概念
(1)总体:.
(2)个体:.
(3)样本:.
(4)样本容量:.
(三)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两种:和,统计图主要有统计图、统计图.
(四)平均数:用一组数据的 除以这组数据的 ,所得的结果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知识点一:平均数
用一组数据的 除以这组数据的 ,所得的结果叫这组数据的平均
数,也叫 平均数.
要点诠释: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有三种:
(1)定义法:如果有 n 个数据x 1,x 2,x 3……x n ,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 =
叫做这n 个数据x 1,x 2,x 3……x n 的平均数, x 读作 .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4 1一般地,如果有 n 个数 x 1,x 2,x 3,…,x n ,则有 x =
x +x 2+x 3+…+x n
n 4 4 2+1+3+4 2+1+3+4
.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20.1.1 平均数 第 1 课时 平均数(1)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重点
会求加权平均数. 难点
对“权”的理解.
一、复习导入
某校八年级共有 4 个班,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参考人数和成绩如下:
班级 1 班 2 班 3 班 4 班 参考人数 40 42 45 32 平均成绩 80 81 82 79
求该校八年级学生在这次数学考试中的平均成绩.下述计算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1
x = ×(79+80+81+82)=80.5
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其中 x 叫做这 n
个数的平均数,读作“x 拔”.
二、讲授新课 问题: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 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表所示.
应试者 听 说 读 写
甲 85 78 85 73 乙 73 80 82 83
(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 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 的比 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对于问题(1),根据平均数公式,甲的平均成绩为: 85+78+85+73
八年级_第二十章_数据分析教案_修改后
(1)、请同学读P128探究问题,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
(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
(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比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
七、课堂小结:回顾例题
八、作业设计:P136习题20.1 6题
所用时间t(分钟)
人数
0<t≤10
4
0<≤
6
20<t≤20
14
30<t≤40
13
40<t≤50
9
50<t≤60
4
20.1数据的代表
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过程与方法: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20.1.1平均数(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wk.baidu.com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二、教材分析:
1.作用与地位: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初中数学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教案人教版
目录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20.1数据的集中趋势
20.1.1平均数
20.1.2中位数和众数
20.2数据的波动程度
20.3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续表
为了解某小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情况
育锻炼时间进行了统计,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体育锻炼时间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续表
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
第20章 数据的分析
20.1.1平均数(1)
教学目标
1.复习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初步感受数据分析的意义.
2.通过实例知道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平均数.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平均数的意义.
2.难点:数据分析的意义.
(本章学习,学生需要自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在工作中,人们经常需要做各种决策.譬如说,某个地方的电视台台长,他需要考虑各类节目每天播出多长时间,新闻节目一天播几个小时?体育节目一天播几小时?动画节目、娱乐节目、戏曲节目一天播几个小时?考虑这些就是做决策.
师:那么这位电视台台长怎么做决策呢?(稍停)这件事不能凭电视台台长的个人喜好来决定.我是电视台台长,我喜欢戏曲节目,我这个电视台一天到晚都播戏曲节目,这行不行啊?这显然不行.要决定各类节目每天播多长时间,先要做调查研究.
师:调查什么呢?(稍停)调查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等节目的喜爱情况,调查这个地方的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对各类节目的喜爱情况,还可以调查一些别的相关情况.情况弄清了,才好做决策,这样做出来的决策才会有依据.所以说,做决策先要做调查研究. 师:那么怎么做调查研究呢?从统计角度来说,做调查研究就是数据处理的过程(板书:数据处理的过程). 师:(指板书)数据处理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师出示下面的数据处理过程图)
师:(指准上图)数据处理过程就是从收集数据到整理数据,到描述数据,到分析数据,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 师:(指准上图)初一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如何收集数据,如何整理数据,如何描述数据.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水平
教学重点 : 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 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 --- 观察思考 ---- 分析讨论 --- 归纳总结 ---- 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的 公式、 权的意义,你能说
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定额定为
320 件,你认为合理吗?如果不合理,
请你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二、选做题:
5、某商店 3、 4 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销售台数如表所示: 规格 1 匹 1.2 匹 1.5 匹 2 匹
月份 台数
3月
12 台 20 台 8 台 4 台
4月
二、合作探究:
1 、议一议 :上叙问题 1 是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计算平均成绩, 其中每
个数据一样重要。问题 2 呢?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之后,看课本 p112 面,理解“ 权”的意义,以
及加权平均数的 公式。
三、交流展示:
例 1:课本 p112 面例题 1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演板
小结: 1、 解决例 1 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
x =《 13*8+14*16+15*24+16+2>/<8+16+24+2>=14 岁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 八年级下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知识点 平均数
在“我的 ‘一带一路,筑梦中国’全球中文演讲”比赛中,已知7位评 委给最后获得冠军的选手的打分分别是:98,95,97,94,96,95,97,则 该选手的最后得分就是该组数据的平均数.
知识点 平均数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 20.3 课题学习 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略)
知识点 方差
甲、乙两名同学进行10次投篮练习比赛,教练可以利 用他们各自的投中次数的方差的大小选择一名成绩 较稳定的同学加入校篮球队.
知识点 方差
(1)方差越小,数据越稳定. (2)并不是方差越小就越好,需根据实际问题的意义和 要求而定.
知识点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知识点 中位数
按身高排序的五名同学的合影照中,男孩在最中间的位置,他的身 高就可看成五名同学身高的中位数.
知识点 中位数
(1)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必须先将这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通 常习惯由小到大排列). (2)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可以是数据中的一个数,也可以不是数据中 的数.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唯一的.
如果原数据有单位,那么平均数要带单位,它的单位与原数据单位一致.
知识点 加权平均数与权
某电视台要招聘晚会小主持人,对参赛的小主持人进行了专业素质、创 新能力、英语水平和应变能力的测试,这四项成绩分别按 20%,20%,30%,30%的百分比计入总评成绩,可以用加权平均数计算出他 们各自的成绩.在这里,20%,20%,30%,30%就是这组数据的“权”.
第20章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20章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八年级数学下册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 ,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那么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稳固 ,二那么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在教材P136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得当 ,排除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讨论问题中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常见错误 ,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 ,这时教师可递进设疑:
那么 ,题目中涉及的每个数据是每个占有耕地面积还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呢?数据个数是指A、B、C三个县还是三个县的总人数呢?这样看来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 ,为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要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权的意义 ,可以再举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比方:初二。五班有4个小组 ,在一次测验中第一组有7名同学得了99分 ,1名同学得了61分 ,第二组有1名同学得到了100分、7名同学得62分。能否由得出第二小组平均成绩这样的结论?为什么?这个例子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 ,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 ,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八年级下数学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20.1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在教材P136“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得当,排除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讨论问题中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常见错误,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这时教师可递进设疑:那么,题目中涉及的每个数据是每个占有耕地面积还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呢?数据个数是指A 、B 、C 三个县还是三个县的总人数呢?这样看来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要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权的意义,可以再举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比如:初二.五班有4个小组,在一次测验中第一组有7名同学得了99分,1名同学得了61分,第二组有1名同学得到了100分、7名同学得62分。能否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20. 1 数据的集中趋势
20. 1.1 平均数 第 1课时 平均数 (1)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重点
会求加权平均数. 难点
对 “ 权” 的理解.
一、复习导入
某校八年级共有 4 个班,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参考人数和成绩如下:
班级 1 班 2 班 3 班 4 班
参考人数 40 42 45 32
平均成绩 80 81 82 79 求该校八年级学生在这次数学考试中的平均成绩.下述计算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1 x = 4
×(79 + 80+ 81+ 82) = 80.5 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x1+ x2+ x3+ + xn
一般地,如果有 n 个数
x 1 ,x 2, x 3, , x n ,则有
x =
n
,其中 x 叫做这
n 个数的
平均数,读作 “x 拔”.
二、讲授新课 问题: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
们的各项成绩 ( 百分制 ) 如表所示 .
应试者
听 说 读 写
甲 85 78 85 73 乙 73 80 82 83
(1)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 ( 百分制 ) .从他们的成
绩看,应该录取谁?
(2)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 2∶1∶3∶4 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 ( 百分制 ) .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对于问题 (1) ,根据平均数公式,甲的平均成绩为:
85+ 78+ 85+ 73
4
= 80.25 ,
乙的平均成绩为 73+ 80+ 82+ 83
4 = 79.5.
因为甲的平均成绩比乙高,所以应该录取甲.
对于问题 (2) ,听、说、读、写成绩按照 2∶1∶3∶4 的比确定,这说明各项成绩的 “重要程度 ”有
所不同,读、写的成绩比听、说的成绩更加 “ 重要 ”.因此,甲的平均成绩为
85 × 2+78 × 1+85 × 3+73 × 4
2+ 1+ 3+4
= 79.5 ,
乙的平均成绩为
73 × 2+80 × 1+82 × 3+83 × 4
2+ 1+3+ 4 = 80.4.
因为乙的平均成绩比甲高,所以应该录取乙.
上述问题 (1) 是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计算平均成绩,其中的每个数据被认为同等重要.而问题(2) 是根
据实际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赋予与其重要程度相应的比重,其中的2, 1, 3, 4 分别称为听、说、读、
写四项成绩的权,相应的平均数79.5 , 80.4 分别称为甲和乙的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一般地,若 n 个数 x1, x2,, x n的权分别是 w1, w2,, w n,则
x1w1+x2w2++ xnwn
w1+ w2++ wn
叫做这 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三、例题讲解
【例 1】教材第112 页例 1
【例 2】为了鉴定某种灯泡的质量,对其中100 只灯泡的使用寿命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表:( 单位:小时 )
寿命450 550 600650700
只数20 10 301525
求这些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
解:这些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为:
450 × 20+550 × 10+ 600 × 30+ 650 × 15+ 700 × 25
x=20+ 10+30+ 15+25 = 597.5( 小时 )
四、巩固练习
1.在一个样本中, 2 出现了 x1次, 3 出现了 x2次, 4 出现了 x3次, 5 出现了 x4次,则这个样本的平
均数为 ________.
2x1+3x2 + 4x3+ 5x4
【答案】x1+x2+ x3+ x4
2.某人打靶,有 a 次打中 x 环, b 次打中 y 环,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________环.
ax+ by
a+ b
【答案】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生 1: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
念.生 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
法.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新教材注重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
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
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第2课时平均数(2)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重点
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难点
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一、复习导入
采用教材原有的引入问题,设计的几个问题如下: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探究问题,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
(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 5 指什么呢?
(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每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1) 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2)加深了对“权”的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
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
二、例题精讲
【例 2】某跳水队为了解运动员的年龄情况,作了一次年龄调查,结果如下:13岁 8人,14岁 16人,15 岁 24 人, 16 岁 2 人.求这个跳水队运动员的平均年龄( 结果取整数 ) .
解:这个跳水队运动员的平均年龄为
13 × 8+14 × 16+15 × 24+16 × 2
x=8+ 16+ 24+ 2 ≈14(岁 ) .
【例 3】某灯泡厂为测量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从中随机抽查了50 只灯泡.它们的使用寿命如下表
所示,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是多少?
使用寿
命 /x/ h 600≤x
< 1000 1000≤x
< 1400 1400≤x
< 1800 1800≤x
< 2200 2200≤x
< 2600
灯泡
只数 5 1012 17 6
分析:抽出的50 只灯泡的使用寿命组成一个样本,可以利用样本的平均使用寿命来估计这批灯
泡的平均使用寿命.
解:根据表格,可以得出各小组的组中值,于是
800 × 5+1200 × 10+ 1600 × 12+2000 × 17+ 2400 × 6
x=50 = 1672,
即样本平均数为 1672.
因此,可以估计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大约是1672 h.
三、巩固练习
某校为了了解学生做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对学生做课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调查,下表是该校
八年级某班50 名学生某一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表.
所用时间 t( 分钟 ) 人数
0<t ≤10 4
10<t ≤20 6
20<t ≤30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