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玛祖卡舞曲》解读提纲

合集下载

肖邦《玛祖卡舞曲》

肖邦《玛祖卡舞曲》

肖邦《玛祖卡舞曲》
玛祖卡舞曲,玛祖卡原文“Mazurka”,发源于波兰风光明媚的马厝维亚地区,与波兰舞曲一样,同是波兰最有乡土色彩的舞曲。

传统的玛祖卡舞曲风格柔美、轻巧,具有女性化倾向。

但经过多次的变迁,往时的原始样式与今天的样式在形态内容上都已有着明显的不同。

肖邦的权威研究家尼克斯说:“玛祖卡舞曲的通则是,一小节里的第一拍应比其他两拍快速。


肖邦借用了波兰固有的乡土舞曲的形式,以他独特的创意发展成新鲜的形态及内容,使玛祖卡舞曲成为有史以来不曾有过的伟大艺术。

肖邦虽然使玛祖卡舞曲更为理想化,但是并未抛弃它原有的泥土芬芳,从他的玛祖卡舞曲中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波兰这个美丽国家的形象。

肖邦一生中总共创作了51首玛祖卡舞曲,其中41首是在他生前发表的。

D大调第二十三号玛祖卡舞曲是一首明朗灿烂的玛祖卡舞曲,曾由法国著名女高音薇阿德·卡尔夏改编为轻快的独唱曲,为一般人所喜爱。

该乐曲的构成为三段式,“ABA”。

乐曲中有一小节曾被反复十六次之多。

有一位钢琴家曾评价道:“此曲有着强烈的舞蹈气氛,像是童稚无邪的孩子们的纯真表现。

”总之,这是一首极度显示了玛祖卡舞曲特质的乐曲。

肖邦玛祖卡舞曲名词解释

肖邦玛祖卡舞曲名词解释

肖邦玛祖卡舞曲名词解释
《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另一个独特的创作领域。

在整个钢琴音乐文献中,提起《玛祖卡》,首先想到的就是肖邦。

其他作曲家也有《玛祖卡》。

但唯有肖邦写了大量的、闪耀着特异光彩的《玛祖卡》。

在肖邦本人的作品中,《玛祖卡》也很特殊。

一是这批作品,最具波兰泥土的芳香。

另外,这是他较少带有戏剧性、悲剧性成分的创作领域之一。

肖邦的玛祖卡赋予更精练的旋律,增加了跳跃感,在变化中赋予诗意。

它的音乐,都是三拍子的。

玛祖卡舞曲(Mazurka)是波兰乡土舞曲的一种,具有轻盈、飞快的风格,节拍大多为每小节三拍。

玛祖卡舞曲又可指代音乐家肖邦所创作的歌曲,其作品旋律精练,富有诗意。

玛祖卡,原文Mazurka,又称Mazurek,波兰乡土舞曲,发源于三种三拍子的波兰乡村舞曲:重音位置多变、力度较强、速度较快的玛祖卡;缓慢平稳,重音多不在第一拍上的库亚维亚克,以及重音多在每两小节中第二小节末拍上的轻盈飞快的奥别列克。

它的音乐,都是三拍子的,速度比圆舞曲慢,通常强拍落在第二拍或第三拍,每个乐句常常收在第二拍上。

第一拍往往包含一长一短的两个音符。

肖邦F大调玛祖卡分析

肖邦F大调玛祖卡分析

肖邦F大调玛祖卡分析复三部曲式首部是个小快板,为再现单三部,共分为aba三个部分。

a部分(1-16)即为主题,共分成两个部分,是平行复乐段。

终止式分别是属大调的不完满的完全终止以及完满的完全终止。

其结构比较单一,但是很精巧。

基本是三、六度为主。

其主要节奏是。

小附点的节奏增加舞曲的风格,更加有动感。

一开始便以F的力度出现。

其前两个小节为动机,两小节一组进行下三度模进,其旋律音正好构成F大调的主三和弦。

模进三次后,便做收尾。

这一部分的和声较为稳定,有一些色彩性的点缀,我认为有必要单独拿出来说。

例1中,圈出来的两个地方都是属于小附点的后一拍,通常都被认为是外音,其和声Ⅶ/ⅴ、Ⅶ/Ⅲ,在弱拍上用色彩性的和弦,这是肖邦典型的手法。

例1b部分(17-24)变成了d小调的平行双乐句乐段,这一部分还是承接了上一部分的动机,对比性不大。

和声基本以主属为主。

第一句以ff的力度出来,比第一段的f更加热情洋溢了,第二句则变成了P,形成两句的对比。

最后一小节突强,做半终止,并用延长记号延长,预示着再现部分要出现了。

第三部分是基本再现第一部分,但是却是P的力度出现,与前两个部分形成对比。

以完满的正格终止结束。

首部基本用柱式和弦发展,显得明亮光辉。

中部速度变成了稍微快一点,是降B利第亚调式,平行两乐句乐段。

左手一直保持着主和弦74的音程,一直到结束,前四小节都是左手先出现。

第三小节的第二拍,以及第四小节的第一拍和第三拍出现了重音记号,表现了玛祖卡节奏的强弱多变。

右手旋律音出现还原3,具有利第亚调式风格。

旋律线条呈波浪型,具有流动性。

与首部的柱式和弦成明显对比。

最后一小节,终止时的最后一小节渐慢了,和声为DD7同时也是F大调的D7,终止式为开放的半终止。

这一段带有很强的民间色彩,让人有种置身舞会的感觉。

例2再现部只再现了首部的a部分,基本完全再现,终止式为完满的正格终止。

整首曲子十分明亮,其和声、曲式上并不复杂,主要用的手法就是对比。

浅析肖邦《a小调玛祖卡舞曲Op17NO4》的创作特征与民族主义精神

浅析肖邦《a小调玛祖卡舞曲Op17NO4》的创作特征与民族主义精神

浅析肖邦《a小调玛祖卡舞曲Op17 NO.4》的创作特征与民族主义精神 [字体:大中小]浅析肖邦《a小调玛祖卡舞曲Op17 NO.4》的创作特征与民族主义精神一.肖邦的艺术成就以及对玛祖卡舞曲的发展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1810~1849),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波兰最伟大的民族作曲家和爱国主义音乐家,也是最卓越的钢琴演奏家。

肖邦的创作不仅对波兰19世纪的音乐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对欧洲的浪漫派音乐和各个民族乐派的发展都有影响。

肖邦用他具有进步内容和富于独创性的作品大大丰富了浪漫派音乐,从而使波兰的民族音乐文化得到了发展,对整个欧洲音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玛祖卡是肖邦创作中最富有民族气质的作品。

58首玛祖卡展现出这位波兰艺术家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种体裁来自于民间,充满着浓厚的波兰乡土气息,情感的变化异常迅速而且丰富多样,时而是忧郁、阴沉,时而是光明和欢乐,时而悲哀、沉思,瞬息间又被充满生命活力的激情所代替。

它的本源是以下三种三拍子的民间舞曲,即:快速、力度较强、重音位置多变而不规律的玛祖卡;平稳缓慢、重音多不在第一拍上的库亚维亚克;飞快轻盈、重音多在两小节上的末拍上的奥贝列克。

这三种舞曲的特点往往混合在一起构成肖邦的玛祖卡,结构上多是对称性乐句构成的三段形式,钢琴织体简单朴素。

二.肖邦《a小调玛祖卡舞曲Op17 NO.4》的创作特征玛祖卡舞曲在肖邦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58首玛祖卡展现出这位艺术家丰富的内心世界。

《a小调玛祖卡舞曲Op17NO.4》这首作品是肖邦曾经献给丽娜胡勒帕夫人的一首作品,他采用了肖邦少年时期在乡村亲耳听到的犹太人音乐的旋律与和声,非常富有民族特色,是一首风俗性很强的玛祖卡舞曲,所以这首作品又被称为《小犹太》。

(一)曲式结构作品是一首风俗性很强的作品,乐曲采用三段式,即A-B-A的曲式结构,a 小调,速度轻快活跃,典型的3/4拍节奏,跳跃性的前奏之后拉开的主题的序幕;乐曲到B段时转成了A大调,风格柔和、阴郁;第三段主题再现。

浅析肖邦的《玛祖卡舞曲》中的民族性体现

浅析肖邦的《玛祖卡舞曲》中的民族性体现

81音乐鉴赏浅析肖邦的《玛祖卡舞曲》中的民族性体现摘 要】【肖邦是历史上著名的钢琴家,他的一生创作出了很多的作品,也为钢琴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他的作品中,他将自己的命运同祖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19世纪的波兰是动荡不安的,肖邦的钢琴作品中凸显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独特的民族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肖邦和他的作品,表现出了全世界人民普遍认同的民族价值观。

关 键 词】【肖邦 音乐创作 热情 民族性 一、“钢琴诗人”肖邦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肖邦出生于1810年浪漫主义时期;是19世纪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

他的父亲和母亲并不是出自同一个国家,由于表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在他6岁的时候,父母就开始培养他学习钢琴,肖邦自身也非常的刻苦努力,第二年就开始登台,参加各种演出与比赛,12岁到19岁这七年间一直在华沙高校学习音乐,之后,就开始在欧洲举办各种巡回演奏会,此时的肖邦,已经是人皆知晓得钢琴家,作曲家。

接下来由于国家沦陷,华沙起义失败,肖邦只好只身来到法国巴黎,在这里,他遇到了法国女作家乔.治桑,他们在一起9年,乔治·桑一直很细心的照顾他,所以这一时期的肖邦创作出了很多佳作。

但最后还是分手了,并且患上肺病,由于身体情况越来越不好,最终离世,享年39岁。

由于他的一些作品受到大家的喜爱,所以一直流传到现在,那么历史地位也是不言而喻。

二、肖邦音乐的民族性构建肖邦从小受到波兰民间音乐很大的影响,他所创作的波罗乃兹和马祖卡舞曲直接源自于民间音乐,特别是玛祖卡,在节奏上源于波兰音乐一种三拍子的节奏,曲风活泼,热情欢快,节奏多变,这种结构自然地再现了民间音乐,却不失肖邦独有的风格,在他的玛祖卡中,有不同的风格表现,有完全的生活场景表述浓厚的乡土气息,也有风格华丽大方,热情洋溢,感情细腻的,抒情性很强,也有这些情绪混合在一起,情感复杂的作品,但所有的作品中,都不失肖邦自身的浪漫主义,音乐虽来自民间,却得到了新的创作和发展,他所有的作品,都表达出了肖邦个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肖邦玛祖卡舞曲Op.33音乐风格与演奏技法分析

肖邦玛祖卡舞曲Op.33音乐风格与演奏技法分析

9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01肖邦玛祖卡舞曲Op.33音乐风格与演奏技法分析陈 晨摘 要:玛祖卡舞曲源于波兰一种独特的音乐舞蹈艺术,其节拍特点突出,曲目多为不同种类的三拍子组成,音乐则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反映了波兰乡土的音乐文化。

玛祖卡音乐舞蹈艺术至今仍被运用于各式各样的音乐创作之中,如众多的芭蕾舞或舞剧中经常会出现玛祖卡的元素,而玛祖卡舞曲最为经典的运用当属被誉为“钢琴诗人”的肖邦所创作的五十余首巴祖卡钢琴曲。

本文将以肖邦玛祖卡舞曲Op.33为研究对象,从肖邦玛祖卡舞曲Op.33四首曲目的音乐风格出发,结合演奏实践论述演奏时的技巧运用。

关键词:肖邦;玛祖卡舞曲;音乐风格;演奏技法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陈晨(1984-),女,硕士研究生,宿迁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引 言玛祖卡舞曲系列是肖邦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创作之一,更可以将其看做是肖邦的标志,在众多以玛祖卡为主题的钢琴作品创作中,肖邦以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赋予了玛祖卡这一古老的元素诗一般的生命。

在肖邦所有玛祖卡作品中,我们除了能够看到他对于玛祖卡元素的精心收集与整理之外,更可以体会到肖邦已经将玛祖卡特有的三拍子运用、变化与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作品33号是其系列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而33号的四首作品所涉及的情绪情感十分广泛,既有平淡且内涵丰富升g 小调、C 大调玛祖卡,也有跌宕起伏、情感丰富的D 大调与降b 小调玛祖卡。

这四首作品直至今日仍被广大钢琴专业人士以及钢琴爱好者所青睐。

其中,第二首D 大调玛祖卡更是被后人改编成了声乐作品,这也充足证明了肖邦作品的成功之处。

一、肖邦玛祖卡舞曲Op.33作品介绍肖邦一生共创作过47首玛祖卡舞曲,后经世人整理遗作又出版了11首作品,共计58首。

在这58首作品中,作品33号在流传度以及经典性上与其他作品想比均具有着一定的优势。

肖邦玛祖卡作品33号由四首玛祖卡作品组成,分别为升g 小调、D 大调、C 大调和降b 小调。

论肖邦钢琴作品之玛祖卡舞曲艺术特色

论肖邦钢琴作品之玛祖卡舞曲艺术特色

论肖邦钢琴作品之玛祖卡舞曲的艺术特色摘要玛祖卡舞曲最能体现肖邦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特色,玛祖卡把农民风格的原始舞曲加以提炼,将其彻底融化在艺术音乐的样式中,本文对肖邦钢琴作品的玛祖卡舞曲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通过玛祖卡舞曲,充分展现了肖邦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极强的表达能力,表达了肖邦深厚的爱国热情。

关键词:肖邦钢琴艺术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引言肖邦是波兰作曲家、钢琴家,他创作的大量钢琴音乐作品,涉猎了各种体裁:玛祖卡舞曲、华尔兹舞曲、波洛涅兹舞曲、练习曲、前奏曲、即兴曲、夜曲、奏鸣曲,谐谑曲、幻想曲、摇篮曲、船歌等。

其中玛祖卡舞曲成为最肖邦化、最富于民族性格的充满诗意和豪迈精神的器乐作品,玛祖卡是肖邦创作中最富有民族性格的音乐体裁,它充分展现出了肖邦丰富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浓厚的波兰乡土气息,肖邦将具有奇特内涵、像钢琴音诗一般的玛祖卡舞曲与波兰民族史诗直接相联,形象鲜明,乐思简洁深刻。

一玛祖卡舞曲的概念玛祖卡,原文mazurka,是波兰以华沙为中心的玛祖尔地区的一种波兰乡土舞曲,发源于玛祖维塔,被称为“乖僻的克拉科维克。

”是乃克拉科维克舞的一种,玛祖卡舞曲的音乐节奏通常是强烈而多样化的,它的重音强烈多变,不大反复同样的重音分布。

“玛祖卡”意思是“马祖尔人的”,“马祖尔”是古代波兰的一个部落,他们能歌善舞,这种舞的特点是女子围绕男子轻快起舞,动作有滑步、成对旋转,它后来传遍波兰,人们称其为“玛祖卡”。

传统的玛祖卡舞曲风格轻巧柔美,经过多次变迁后,今天的样式在形态内容上都与原来有了明显不同。

玛祖卡舞是肖邦时常看见的波兰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农村舞蹈。

肖邦借用了波兰固有的乡土舞曲形式,将“玛祖卡”加以发展,以他独特的创意发展成新鲜的形态及内容,写了许多著名的钢琴曲,使玛祖卡舞曲成为有史以来不曾有过的伟大艺术。

肖邦在玛祖卡舞曲中创作出了内容各不相同的诗意作品,在变化中赋予诗意,使玛祖卡舞曲更为理想化。

浅析肖邦玛祖卡舞曲的音乐特点

浅析肖邦玛祖卡舞曲的音乐特点

浅析肖邦玛祖卡舞曲的音乐特点一、肖邦玛祖卡舞曲的旋律特征常鲜明、充满活力的。

这己经不是古典主义的严谨、理性的节奏,而是充满了浪漫主义音乐所特有的激情。

如前所述,玛祖卡舞曲的欢快热情,拥有强烈的重音,多为三拍子节拍,但其肖邦玛祖卡舞曲的旋律特征,首先表现为歌唱性旋律的广泛运用。

这些美妙的旋律,大多源自他对祖国民间歌舞的回忆。

肖邦常常在旋律动情之处标记加强旋律的歌唱效果,使钢琴这种并非以表现连贯、抒情气息见长的乐器,所奏旋律竞具有声乐咏叹调的特点,缠绵啡恻、荡气回肠,让人意犹未尽。

些装饰音属于一种完全新颖的类型,与音域相对狭窄、仅仅围的音流,回荡在整个音域之中,与旋律有机融为一体,成为旋律动却并非简单的“强一弱一弱”规律,而是在任何一拍都有可能出现重音。

肖邦的玛祖卡舞曲全部用3/ 4拍子写成,节奏重音变化十分丰富,很好地保留了民间舞曲的节奏特征。

下面在0 p . 5 0 N o . 3的开始部分,音乐的强拍明确地落在弱起在肖邦玛祖卡的旋律中,装饰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就结合实例,对肖邦玛祖卡舞曲的节奏特征进行分析。

但在接下来的一小节中,重音又移动到第二拍绕骨干音的古典装饰音迥然不同。

它们以快速灵活、激动奔放小节的第三拍,上,第三小节的右手重音则回到第一拍;同时进入的左手旋延续了右手节奏的重音规律;自第6小节开始,左右手交律线表情的重要补充。

这是肖邦玛祖卡舞曲旋律写作的又一律,替的复调式旋律,又使节奏重音产生交错节拍的效果。

不断变特征。

例如,在玛祖卡作品中存在着大量新颖的装饰音手法:不同音程的双音经过音群、八度经过音群,以及随意变换的各种经过音群。

即便其中杂有与旋律调性相悖的音,也让人并不化的重音使音乐律动远非3/ 4拍子所能概括,成为民间玛祖卡舞曲特征的鲜明体现。

在肖邦的玛祖卡舞曲中,自由节奏也占有一定比例,例如主题再现之前r i t e n u t o, r a l l e n t( O p . 6 N o .觉得不协调。

肖邦《玛祖卡》op68no2曲式分析

肖邦《玛祖卡》op68no2曲式分析

肖邦《玛祖卡》op68no2曲式分析肖邦笔下的《玛祖卡》这种中速的、三拍子的、乐段结束时具有典型节奏形式的舞曲,有向宏伟的大型乐曲发展的倾向,它密集充实的、和弦性质的和声,具有浑厚坚实特点的钢琴织体,常常发出管弦乐队般的音响,在形式结构上对称严谨。

在音乐的形象方面,波罗涅兹的创作中贯穿着一条鲜明的发展线索,即从早期的灿烂华丽、有辉煌的技巧性的波罗涅兹,发展成真正具有比较深刻内容的、严峻的、英雄气概的、激昂慷慨的波罗涅兹。

肖邦放弃了早期波罗涅兹中浪漫主义伤感的东西,而使这种舞曲获得悲伤的、宏伟的、爱国主义的气质。

浅析肖邦玛祖卡舞曲的音乐特点

浅析肖邦玛祖卡舞曲的音乐特点

浅析肖邦玛祖卡舞曲的音乐特点作者:段晓娟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从旋律、节奏、和声、方面,结合主要作品分析了肖邦玛祖卡舞曲的音乐特征。

从中不难看出肖邦在玛祖卡音乐体裁艺术化方面所付出的艰苦努力,也凸显出他对本民族音乐传统的深厚情感。

明了这一点,无论对于演奏肖邦的玛祖卡作品,还是深入整理、挖掘我们本民族传统音乐的精髓并使之发扬光大,都有不可忽视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肖邦;玛祖卡舞曲;音乐特征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83-02一、肖邦玛祖卡舞曲的旋律特征肖邦玛祖卡舞曲的旋律特征,首先表现为歌唱性旋律的广泛运用。

这些美妙的旋律,大多源自他对祖国民间歌舞的回忆。

肖邦常常在旋律动情之处标记加强旋律的歌唱效果,使钢琴这种并非以表现连贯、抒情气息见长的乐器,所奏旋律竟具有声乐咏叹调的特点,缠绵啡恻、荡气回肠,让人意犹未尽。

在肖邦玛祖卡的旋律中,装饰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些装饰音属于一种完全新颖的类型,与音域相对狭窄、仅仅围绕骨干音的古典装饰音迥然不同。

它们以快速灵活、激动奔放的音流,回荡在整个音域之中,与旋律有机融为一体,成为旋律线表情的重要补充。

这是肖邦玛祖卡舞曲旋律写作的又一特征。

例如,在玛祖卡作品中存在着大量新颖的装饰音手法:不同音程的双音经过音群、八度经过音群,以及随意变换的各种经过音群。

即便其中杂有与旋律调性相悖的音,也让人并不觉得不协调。

正如肖邦的挚友、画家德拉克罗瓦所言:“他(笔者按:指肖邦)为我们提供了这些附加的小音群,它们降落在旋律符号之上,宛如露珠点缀着旋律线。

以往人们只有在意大利古典派声乐曲中才采用这种装饰音。

他打破了在他之前人们始终未能逾越的界限,使装饰手法具有了人声达不到的即兴性和变化性。

”旋律中装饰音的创造性应用,是肖邦在民间玛祖卡舞曲基础上,对古典式旋律风格的极大丰富与拓展。

简析肖邦《降B大调玛祖卡》(Op.7No.1)

简析肖邦《降B大调玛祖卡》(Op.7No.1)
二、《降B大调玛祖卡》音乐分析
(一)结构 肖邦的玛祖卡创作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华沙时期 二是巴黎时期,华沙时期是肖邦玛祖卡创作的早期,其中 作品7号创作于1830—1831年,出版于1832年,献给约翰斯 先生,是他早期创作中最成熟的玛祖卡作品之一,其中第 一首降B大调玛祖卡是他早期作品中最简朴、流传最广的一 曲。 本曲为A-B-A-C-A的回旋曲式,由两个插部和三个主 部构成。结构小巧、精致。主部为三拍子,快速、灵巧, 插部一延续了主部风格,抒情的插部二则神秘浪漫,与主 部形成对比。动感与抒情的音乐风格交叠贯穿始终,淋漓 尽致地展现了波兰人民欢歌畅舞的美好场景,挥洒淳朴、 自然的田园风情。 主部一:1-24小节,bB大调,由两个乐段组成,重复 关系。 A乐段:1-12小节,由两个对比乐句组成,6+6对称结 构,单一调性,主调为bB大调。高音旋律缓缓上行,十六 分休止的使用为音乐增添抑扬顿挫之感,情绪惬意、舒 适。在轻巧的颤音掠过之后,连续三个六度大跳极富张力
回补,但总的来说会在一个固定的时值范围内,在这首玛 祖卡作品中,肖邦就亲自标记了“rubato”的记号(见谱例 2),而在这种稳定节奏中速度自由变化,也是波兰民间舞 曲的一大特色,即节奏随意性即兴性。它影响着肖邦的创 作,也是他日后“弹性节奏”的来源。
三、总结 玛祖卡舞曲自诞生之后一直广为流传,自肖邦这儿更 是发扬光大,肖邦作为一位波兰人,这种民族舞曲深深地 印在他的心里,这是他内心最真实的音乐,也是他对故土 思念最好的表达。有作者说“或许没有其他任何作曲家能 像肖邦那样容易从其作品中被辨认出作者,正是因为肖邦 音乐中的波兰性格。”[3]而这种性格最突出的表现则是玛 祖卡舞曲中的独特节奏,肖邦抓住了这种与众不同节奏风 格,抓住了波兰民间音乐的灵魂,并充分融入自己的音乐 中,鼓舞了波兰人民的斗志,也抒发了他对祖国母亲最真 挚的情感。

波兰民间音乐的瑰宝——肖邦《玛祖卡舞曲》(Op.7 No.1)解析

波兰民间音乐的瑰宝——肖邦《玛祖卡舞曲》(Op.7 No.1)解析

乐句a ( 卜6 )由动机① ( 第卜3 小节 )和动机② 的三 次呼应组
成,乐句a 。( 7 - 1 0 )由动机① ( 第7 - 8 , J  ̄ 节 )和动机② 的两 次呼应组 成 ,乐句a 。( 1 1 — 1 2 )由动机① ( 第l l 小节 )和动机② 的一次呼应组 成 。如下表所示 ,三 个乐句的小节数分别为6 小节 、4 小节、2 小节 ; 动机①在三 个乐句中分别 占用了3 小节 、2 d , 节、1 小节 ;动机②在三
浪漫 主义抒情色彩 , 曲调细腻 、忧郁 。他的玛祖卡 舞曲结构 以三 段
体 和 回旋 曲式 为 主 。 《 玛 祖 卡 舞 曲》 ( 0 p . 7 N o . 1 )创 作 于 1 8 3 0 - 1 8 3 2 年 ,呈 献 给 约
动机①:
x x l


动机圆: x | x — I 兰 x — I
二 .微 观结构 原则
( 1 ) 数 列化 的三 分性 结 构
最大 特点是 节奏重音 的灵活多变 ,重 音可 以放在 小节中 的任 何一拍 上 ,从而使节拍 重音与 自然重音相 互交错 ,音 乐律 动灵活且新 颖 。 肖邦 创作的玛祖 卡舞 曲是 他最富波兰 民族性的体裁 ,大致 由两种 类 型组 成,一类取 材波兰 民间音调 ,结 构简洁,节奏 明朗 、轻快 ,具
被誉 为 “ 钢 琴 诗 人 ” 的 波 兰 作 曲家 肖 邦 ( F . F . C h o p i n ,1 8 1 0 —
题 的 回旋 曲 式 ,这 种 创 作 手 法 无 疑 受 到 法 国古 钢 琴 音 乐 作 曲家 库 伯
1 8 4 9 )一 生专注 于 钢琴 音乐 的创作 ,体 裁 形式包 括叙 事 曲 、谐 谑 曲、奏 鸣 曲 、练 习 曲、波 罗乃 兹舞 曲 、玛祖 卡 舞曲 、圆舞 曲、夜

浅析肖邦《b小调玛祖卡舞曲》

浅析肖邦《b小调玛祖卡舞曲》

浅析肖邦《b小调玛祖卡舞曲》X肖邦一生中共创作了57首玛祖卡舞曲,被美誉为“音乐的珍珠”,是钢琴曲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笔者通过对《b小调玛祖卡舞曲(Op.33No.4)旋律、和声、曲式、节奏等创作技法的分析,进而总结其创作特征,以期窥一斑而见全豹;同时,笔者就玛祖卡舞曲的产生、发展加以论述,以助于研究者、演奏者更好地对肖邦玛祖卡舞曲的深刻把握。

弗雷得里克·肖邦(1810—1849)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

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l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1830年流亡至巴黎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一生。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

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美誉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一、玛祖卡舞曲的起源与发展玛祖卡(Mazurka)为波兰的传统舞曲,17世纪由马索维亚(Mazovia)地区传开并盛行于整个波兰。

l8世纪中叶玛祖卡舞曲传至德国及巴黎,19世纪初传入不列颠(Britain),于1830年代成为欧洲上流社会极为流行的社交舞曲。

19世纪中叶为西欧流行玛祖卡的鼎盛时期,玛祖卡从此成为欧洲古典舞蹈体裁的重要一员。

今天我们所说的玛祖卡舞曲有三种形式,其各种形式的名称均以所处的地区而得名。

第一种是慢速度的玛祖卡舞曲(Mazurka),17世纪流行于马索维亚地区,其特点是节拍重音常落在第二拍子或第三拍子,常用的节奏形态为xxXxlXx一和x.XxXlxX一,音乐风格生动活泼具有好斗性;第二种是节奏和缓的库亚维舞曲(Kujawy),由库亚维地区而得名。

风格和玛祖卡舞曲较为接近,节拍重音常落在第二拍子或第三拍子,常用的节奏形态为x.xxxJxxxxx,旋律中较多使用装饰音,富有歌唱性;第三种是轻快的奥别列克舞曲(Oberek),奥别列克舞曲与玛祖卡舞曲一样来自马索维亚地区,节奏与玛祖卡相似,常用节奏形态为xxxxxxlxx~lxxxxxIxXx,最大的特点是速度较快,是一种双人舞,伴随着鞋跟踩踏附点节奏,给人以田园风格。

永远的赤子之心——肖邦《玛祖卡》的美学价值分析

永远的赤子之心——肖邦《玛祖卡》的美学价值分析

永远的赤子之心——肖邦《玛祖卡》的美学价值分析作者:黄丹宇来源:《艺术评论》 2012年第8期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的关系,内容是形式的根据,形式的变化以内容的变化为依据;黑格尔说“形式是内容的外化”,因此只有内容却不体现在形式的作品是不存在的,形式是内容表达的必要的手段,形式若不恰当、不完美、那么内容也无从体现恰当和完美。

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充足的表现,也许,音乐与舞蹈在众多艺术中不是最重要的位置,但它们在表情因素的力量上却要胜过其他艺术,既在于表达感情的内容,也在于表达感情的形式。

波兰作曲家肖邦的《玛祖卡》,是将音乐与舞蹈,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的典范之作。

肖邦,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出生于波兰一个法国人家庭,母亲是波兰人,在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里,肖邦从小就接受严格的音乐教育,并在很小的时候就决心学习音乐。

肖邦毕业于波兰华沙音乐学院并开始其演奏生涯。

他于1831年定居巴黎,在那里演奏、作曲和教学。

并结识了李斯特、门德尔松、柏辽兹、贝里尼以及作家巴尔扎克、诗人海涅、波兰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以及小说家乔治·桑等。

置身于巴黎主要的知识与艺术阶层。

黑格尔说:“音乐是心情的艺术,是直接针对着心情,情感表现的音乐最基本的内容”。

肖邦对钢琴情有独钟,是惟一一生只创作钢琴作品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在钢琴文献史里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其作品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波兰的民族性、法国的沙龙性、光辉的炫技性、内心的自我精神。

[1]在他的钢琴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波兰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具有深刻的民族性,许多作品直接表达怀念祖国的情感。

他的音乐具有宏伟的史诗风格、强烈的英雄气概以及内心深层的信念,使人油然产生自豪感和对人类美好未来的信心。

玛祖卡舞起源于波兰波罗的海沿岸马祖尔人聚居的马索维亚地区,18世纪风行于欧洲各国。

19世纪早期就已成为钢琴音乐中一种体裁,构成玛祖卡舞曲的三种波兰民间舞蹈——马祖尔舞、库亚维亚克舞、奥别列克舞均有舞蹈风格快速、动作丰富的特点,曲调流畅活泼欢快,其音乐是3/4拍,重音变化多,以落在第二或第三拍上最为常见。

肖邦《降B大调玛祖卡》艺术特征分析

肖邦《降B大调玛祖卡》艺术特征分析

主部一(1~12):乐段,由ab两个对比乐句组成,6+6对称性结构。

主调为降B大调,前乐句级进上行的旋律以舞蹈性的节奏先发展了三个小节,随后加入颤音、倚音,以短-长的节奏、大跳的方式为动机下行分裂、模进,音乐从强的力度开始之后不断渐强,于第三小节第二拍在突强的琶音中结束,随后力度转弱并以小节为单位螺旋式下行渐弱。

后乐句为派生对比,分为2+2+2的三个乐节,依旧沿用前乐句的材料以级进上行与大跳下行地结合在主持续上进行发展,第三乐节是第一乐节的再现。

整个主部分解和弦式织体贯穿始终,低音为跳音,加深了音乐的轻盈感;音响强弱对比明显,音乐情绪活泼欢快,和声功能清晰简洁,只有T、S、D三种和弦相互交替进行,完满终止收拢于主调。

演奏时要特别注意旋律的重音落于第二拍上,与织体的重音交错形成对比,颤音、倚音要轻巧灵活,跳音、顿音要坚定短促,描绘出一幅灵动的画卷。

谱例2主部一重复(13~24):原样重复,音响强弱对比程度较主部的第一次呈示减弱一些,伴奏织体每小节重拍低音的跳音的演奏技法省去,此时仿佛一群少男少女在舞会上两人一组男伴单腿跪地与女伴绕行,邀请其共舞一曲,他们翩跹起舞,刻画了一场欢乐的盛宴。

插部一(25~32):由cc两个平行的乐句组成,每谱例3个乐句都可分为2+2的两个乐节,旋律以c乐句前乐节(25~26)级进发展为基础重复了三次,形成了双重平行的结构,颤音与三连音的加入增加了音乐的张力,音响强弱也随着旋律的起伏而不断渐强、渐弱,后乐句伴奏织体采用跳音的演奏形式,并且通过两拍一组的模式改变了重音位置,形成了强-弱的规律,与旋律的三拍强-弱-弱规律形成对比。

调式调性转为主调的属关系大点F大调,低音主持续延续整个插部一,又可看作为主部一的属持续,和声不断变格发展,在T于SII7和弦上转换,最后以D7-T完满结束终止。

个插部F大调与f小调调性进行对比,大小调交替使得音乐和声多变,明暗与昏暗的情绪相互交织。

速度的对比是本曲的一大特征。

从玛祖卡舞曲看肖邦钢琴音乐中民族元素的运用的开题报告

从玛祖卡舞曲看肖邦钢琴音乐中民族元素的运用的开题报告

从玛祖卡舞曲看肖邦钢琴音乐中民族元素的运用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肖邦(Frederic Chopin)是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钢琴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几乎全部是钢琴作品,以浪漫主义为代表的时代风格深深地烙印在他的音乐之中。

在肖邦的钢琴作品中,民族元素是一大特色。

肖邦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他将波兰风俗、民间音乐等民族元素融入到钢琴作品中,使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浓郁的波兰风格,这在当时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主要从肖邦的《玛祖卡舞曲》(Mazurka)这首作品出发,探讨肖邦的钢琴作品中民族元素的运用。

二、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深入分析肖邦的钢琴作品中民族元素的运用,特别是以《玛祖卡舞曲》为例,探讨肖邦如何将波兰民间舞蹈的元素融入到他的作品中,如何运用曲式、调性、节奏等音乐要素来表现民族风情,以及这些民族元素对肖邦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产生了何种影响。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肖邦的波兰民族元素通过文献资料和大量音乐实例,分析肖邦音乐作品中所体现的波兰民族元素,探究波兰民族文化和音乐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

2. 分析《玛祖卡舞曲》的创作背景和特点研究《玛祖卡舞曲》的历史背景,分析其特殊的曲式、调性、节奏等要素,探讨肖邦如何运用这些要素来表现波兰民族舞蹈的特点。

3. 探究《玛祖卡舞曲》的艺术价值分析《玛祖卡舞曲》的艺术价值,探讨它对肖邦的音乐创作和钢琴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何种影响。

4.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和音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在对《玛祖卡舞曲》进行详细的音乐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肖邦的钢琴作品中民族元素的运用。

四、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了解肖邦的钢琴作品中民族元素的运用,分析肖邦如何将波兰民俗、民族音乐等元素融入到他的音乐作品中,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肖邦钢琴音乐的艺术特点和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此外,本文还可以为后来的钢琴作曲家提供启示和参考,促进中国钢琴音乐的创新和发展。

肖邦《C大调玛祖卡》(op.56 no.2)分析

肖邦《C大调玛祖卡》(op.56 no.2)分析

肖邦《C大调玛祖卡》(op.56 no.2)分析肖邦《玛祖卡舞曲》是他把对波兰乡村美的感受和人民质朴的自然情感生活、风俗等种种感触融入到了这种音乐体裁之中,本文主要是从这部小的作品中的节奏与旋律、调式调性、音乐与和声材料、曲式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来进一步探讨肖邦在创作这一题材作品时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并对这首曲子的内部结构的特点有一些自己的见解。

标签:节奏与旋律;调式;织体;和声;曲式一、节奏与旋律肖邦的《C大调玛祖卡》op.56 no.2取材于波兰地方上的民间舞曲,三拍子的典型节奏。

但并不是一般舞曲中“强—弱—弱”的规律,玛祖卡有着变化多样的节奏,有时会强调第二拍和第三拍的重音效果,且多使用附点节奏来体现舞曲所特有的动感。

谱例一:上例①是舞曲的基本节奏型,3/4拍,强—弱—弱的形式,在乐曲中变化成②形式,连音线弱化了后一小节的强拍效果,多变的节奏型,更具丰富与活泼性。

音乐风格是由旋律决定的,这也是构成其音乐风格的主要因素。

肖邦的玛祖卡可以用“精练”二字来形容,其所赋予旋律的跳跃感,更具诗意。

在这部作品中流畅的旋律线体现其歌唱性,乐曲中复调色彩较浓郁,除中部E段使用卡农模仿外,其它地方均使用复调对位的手法写作;且音乐织体结构基本上是以右手旋律、左手和弦伴奏为主。

更为特色的是此作品中大量使用五度音响作为和声背景(后面和声材料中有介绍)。

二、调式变化肖邦玛祖卡舞曲的旋律同民间旋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在调式运用方面有着的共同点:在波兰民间音乐旋律中,除了常见的大小调式以外,利地亚、弗利几亚等中古调式也是常见的,这些中古调式在肖邦的玛祖卡舞曲中常常巧妙地加以运用,赋予音乐以民间音乐所特有的古朴、清新的气质。

肖邦在玛祖卡的创作中,常把大小调音阶放在一起综合使用,在必要之处进行大小调的布局,增加乐曲的对比度,使乐曲的色彩更加丰富。

在这首曲子中,肖邦不仅使用了大小调的对比,还运用了小二度的调式模进,如下图表:全曲调式以C大调进行,通过a小调再到C利底亚调式后又回到C大调;在中间部分的E段中,#F增四度与还原F纯四度的出现具有调式综合的效果:C利底亚与C伊奥利亚调式的综合,在波兰民间音乐中经常使用的利底亚调式,在这首曲子中得到了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邦《玛祖卡舞曲》解读
引言
弗雷德利克·弗兰索瓦·肖邦(1810一1849)是波兰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他以自身独特的创意和灵感,致力于对波兰民间音乐的发掘与再创造,为波兰音乐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他发展的玛祖卡、波罗涅兹等民间舞曲,己成为钢琴音乐史上独树一帜的伟大艺术。

肖邦的玛祖卡创作,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原始舞曲加以提炼,用独特的创意发展成为新颖的音乐形式,同时又很好地保留了玛祖卡原有的乡土风格。

正如有评论家所说:“在肖邦所有的作品中,玛祖卡舞曲最能表明他是一位波兰人。

”肖邦在玛祖卡音乐体裁创作方面的成功,不仅为世界钢琴音乐提供了珍贵文献,其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与整理和对祖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厚情感值得以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为职志的每个人学习。

本文将从肖邦玛祖卡舞曲的创作背景、玛祖卡舞曲的音乐风格特征以及玛祖卡创作中的民族情结,来展开对肖邦玛祖卡舞曲的浅析。

结语
弗雷德利克·弗兰索瓦·肖邦是波兰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音乐家,他一生创作了多种多样的音乐体裁,其中最能代表肖邦音乐中民族性的就是玛祖卡舞曲。

他以自身独特的创意和灵感,致力于对波兰民间音乐的发掘与再创造,为波兰音乐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他发展的玛祖卡、波罗涅兹等民间舞曲,己成为钢琴音乐史上独树一帜的伟大艺术。

对于学习十九世纪西方音乐史的学生而言,要想彻底了解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历史发展,就一定要了解肖邦的音乐之路,尤其是在他的玛祖卡舞曲这类题材的音乐创作中,显示了他吸收和处理民间音乐素材的深厚功力,为为西方19世纪后半叶欧洲民族乐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刘一楠:《凝聚着波兰灵魂的音诗—肖邦的玛祖卡舞曲浅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
第26卷第9期
[3]安东尼·格鲁金斯幕:《作为钢琴教育家的肖邦》,梁全炳译,《人民音乐》2003年第l期
[4]华明玲:《民族音乐的精华—肖邦“玛祖卡”的艺术特色分析》[J].钢琴艺术,2004年4. 月
[5]廖乃雄:《藏在花丛中的大炮》[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
[6]姜文子:《肖邦<玛祖卡舞曲>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J].乐府新声,2001年2.月
[7]梅洋:《肖邦玛祖卡舞曲艺术特点分析》大众文艺,1996年
[8]王玫.谈肖邦的创作特征[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5.月
[9]唐嘉骏.肖邦音乐的“波兰性格”[J].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7月
[10]吴磊.肖邦钢琴音乐的爱国主义特征[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0年4.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