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 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人墓碑记

【教学目标】

新教材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加大了古诗文的比重。代表性的时文固然重要,因为它能及时的反映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特定时期的文章思想特色和写作风格。但是,代表性的古文是我们中国古典文学长河中的精粹,它代表不同时代或时期的特色和风格,并且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证明是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辩证深邃的思想认识,匠心独运的构思布局,精练简洁的语言表达,独具一格的艺术才华等)。因此适当增加优秀古文的比重,对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加强青少年的素质修养,是非常必要的。

《五人墓碑记》从形式看是一篇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体。它必须说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要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而本文又跟一般的墓碑记有所不同:它有浓郁的政治色彩。因为五义士是在反阉党斗争中牺牲的,作者站在进步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的同时,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并且,作者在这个基础上,阐述了生死价值观的问题。因此本文是对学生思想教育和人格感化的极好材料。教师不必过多的阐发课文的主题思想,只须介绍必要的历史背景和事实,加以恰到好处的点拨性讲析,让学生自己在诵读关键文句的过程中接收熏陶,感悟人生的价值观。

“义”是全文的“纲”,五人“激于义而死”,贤士“激于义”而“立碑”,作者“激于义”而写“记”,那么我们也该“激于义”而“教”而“学”。本文感情强烈,语言铿锵,主要得益于语言表达上的叙议结合。指导学生搞清楚本文叙议是如何紧密结合的,是教学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的学能否“激于义”,首先取决于教师的点拨性讲析是否真正能突出课文内容本身的“义”,可以说教师在课堂上自然地“激于义”,是上好这篇课文的前提。通过学习叙议结合手法,深刻领会“义”的强大感召力是根本目的。

对比、反衬是许多优秀作品经常采用的手法。《五人墓碑记》在这方面用的犹为突出和成功。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于电子课件,或者设计相关的板书,让学生参与分析和填写。

【教学过程】

本文采用讲诵和答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拟用三教时完成。

【第一课时】

以讲诵方式为主。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有关课文背景。

2.学习有关字、词、句。

【教学难点】

几个古今异议词语:疾病、行为、私人、颜色、非常、首领。

知识点:

作者作此碑记的意义所在。

思考和练习:

1.开头有别于一般传记,这样写,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完成课文后练习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二课时】

采用诵读和讨论交流的方式。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关键句段,正确认识“义”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2.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难点】

叙、议、抒紧密结合,事、理、情交融并茂的写法。

知识点:

不同句式和语气在表达中的作用。

思考和练习:

1.课文运用对比所揭示的实质性内容是什么?

2.完成课文后练习二:“辨析下列多义词的词义”。

【第三课时】

采用讨论和练习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作用。

2.相关片段延伸阅读。

【教学难点】

古文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知识点:

如何用好过渡句。

思考和练习:

1.指导学生课内完成延伸阅读题。

2.熟读课文。

语文课不是上每篇课文都要给学生介绍作者和背景,但同学们对明朝天启年间因宦官专权而造成的政治极端黑暗的情形不熟悉,因而对课文内容难以理解,例如:阉党和东林党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人给魏忠贤立生祠?周顺昌是什么人?为什么逮捕周顺昌激起了苏州人民的反抗?魏忠贤为什么要杀害这五个人?作者为什么对五人之死给予如此之高的评价?等等,都是学习这篇课文必须解决的难题。因此,教师上这一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选择地介绍是必要的。

第一教时可以从成语“舍生取义”导入课题--《五人墓碑记》。方法是让学生讨论解释(允许翻查工具书),教师点明:“义”比“生”更重要。课文中的五人就是“激于义而死焉者也”。接着顺理成章介绍背景:(材料供选择使用)

1.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此时,魏阉党羽遍布天下,异己排斥殆尽。明神宗(万历帝)时,统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税监”加征税赋。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多次进行抗暴斗争。本文所写,就是其中一次。

2.五义士的悲壮之举起因于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魏阉党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当时,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天启七年,魏阉用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庭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不到一年,魏阉被明思宗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

3.诵读全文,析透关键字词。

(1)、疾--常指一般的病;病--则指很重的病。连用往往指病得很重。

(2)、行--品行、道德;为--作为、成为。

(3)、私人--党羽、亲信。

(4)、颜色--脸色。

(5)、非常--不同寻常。

(6)、首领--“首”指头,“领”指脖子,首领在课文中是偏指头,代性命。

五人者,盖当周公之被逮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前一个“之”)

(7)、取消独立性作用的“之”然五人之当刑也

足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8)、让学生口译部分句子。

4.作者写这篇碑记的意义:由学生找出关键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以下结合课文注释补充简介作者:

(1)、关于《七录斋集》: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

为“七录斋”。后来,他又把自己写的作品集成文集,取名《七录斋集》。

(2)、关于“复社”和“东林党”:崇祯初年,他组织“复社”,以继承东林(顾宪成、高

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阉党称他们为“东林党”,后被残酷镇压)传统自居,进

行文学和政治活动,议论朝政,影响很大。张溥是知识分子中进步阶层的代表,他所领导的“复社”活动,在当时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张溥组织复社,在崇祯年间。崇祯初酝酿,崇祯六年(1633)在苏州虎丘举行大会。《五

人墓碑记》作于天启年间,复社尚未正式成立。张溥早年继东林之志曾组织过爱国社团应社,后与郡中名士张采等联合匡社、则社等众文社,合并成为复社。故从广义来说,“吾社”是有“东林党”及“复社”性质;但如直接释“吾社”为“复社”或“东林党”,似为不妥。

关于“复社”,吴伟业有《复社记事》一文,记张溥、张采及社中诸人活动。至复社之名

则取兴复绝学之义。)

第二教时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第一自然段有别于一般传记的写法对全文的作用理解入手,结合课文结构提纲,充分感受课文“义”的内涵和意义,并注意记叙与议论相结合及对比的写法。

附提纲:

五人者,……激声名皦皦,义薄云天(1.2自然段)

于义而死焉者也勇蹈死地,义无反顾(3.4自然段)

(全文纲领)五人死义,义重泰山(5.6自然段)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四人小组侧重某一方面展开讨论,然后集中以答辩方式交流。

在让学生充分认识“义”的积极意义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义”有时代局限性:

1.“激于义”是为了反阉,作者仍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