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课文分析
出师表课文赏析
出师表课文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出师表第一部分:从当前形式出发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三条建议。
段意:自述本志及感念先帝的三顾茅庐之恩。
第二部分追述经历,表达对刘氏父子的忠诚和北伐的决心。
第三部分明确归纳各方面的责任。
一.中心思想: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所提出的建议,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旺的历史经验,表示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他心系国事,鞠躬尽瘁的忠诚。
二.课后作业四:衷心表现在为感激先帝“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的恩德,下决心一定要完成“北定中原”的大业。
三.本文表现了诸葛亮的精神有:忠心、诚信。
、责任感、使命感、知恩图报等四.联系实际诸葛亮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作为晚辈就应该履行孝敬赡养的义务,像孔明感恩于刘备那样,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尽职尽责。
五.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陆游曾称赞它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补充:一。
本文的成语及意思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过分地看轻自己。
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违法乱纪。
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
不毛之地: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
不知所云:原来是自谦的话,表示自己语无伦次。
现在泛指思想混乱,说的话让人摸不着头绪。
感激涕零:形容极为感激。
现在多用于讽刺。
计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引喻失义: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希望对你有用.二.通假字“阙”通“缺”,缺点“有”通“又”,又“简”通“检”,挑选古今异义词1、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卑微,渺小今:无耻2、由是感激感激古:感发、激动今: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痛恨,遗憾今:怨恨4、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古:推广今:开业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古:时今:秋天一词多义1、遗(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30篇精选课内文言文考点《出师表》(原卷版+解析版)
专题19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出师表》(原卷版)⑴诸葛亮(181一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还曾发明孔明灯、运输工具“木牛流马”。
⑵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
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驻汉中,准备北上伐魏。
临行前,感到刘禅暗弱,颇有内顾之忧,故上表劝诫。
⑶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是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呈文。
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动之以情”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⑴〔崩殂〕指帝王之死。
⑵〔秋〕时候。
⑶〔内〕朝廷。
⑷〔外〕这里指疆场。
⑸〔追〕追念。
⑹〔殊遇〕特殊的礼遇。
⑺〔开张圣听〕扩大皇上听闻(的范围)。
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意见。
⑻〔光〕发扬光大。
⑼〔恢弘〕发扬,扩展。
⑽〔妄自菲薄〕随意地看轻自己。
⑾〔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⑿〔引喻〕称引、譬喻。
⒀〔失义〕不合道理。
⒁〔宫中府中]指皇宫和丞相府中。
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⒃〔陟〕提拔、晋升。
⒄〔臧否〕赞扬和批评。
⒅〔异同〕这里指不同。
⒆〔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
⒇〔有司〕负责专职的官员。
(21)〔刑〕罚。
(22)〔平明之理]公平清明的治理。
(23)〔内外异法]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
(24)〔良实〕忠良诚实的人。
(25)〔志虑忠纯〕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
(26)〔简拔〕选拔。
(27)〔愚〕我,谦称。
(28)〔咨〕询问。
(29)〔裨补阙漏〕弥补缺失疏漏。
(30)〔有所广益〕这里指有启发和帮助。
(31)〔性行淑均〕性情品行善良公正。
(32)〔淑〕善。
(33)〔均〕公正、公平。
(34)〔行阵〕行伍,部队。
(35)〔先汉〕即西汉。
下文的“后汉”即东汉。
(36)〔所以〕这里表示原因。
(37)〔痛恨〕]痛心、遗憾。
(38)〔贞良死节〕忠正贤明,为保全节操而死(指以死报国)。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出师表课文全解
28.出师表课文全解一、写作背景蜀汉后主刘禅,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又懦弱又糊涂的皇帝。
他奶名叫阿斗,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扶不起来的阿斗”,比喻极没前程;“把他人当做阿斗”,比喻极为糊涂。
公元223年刘备讨伐吴国失败得了重病,在白帝城托孤,把后主刘禅拜托给诸葛亮,并要刘禅“事之如父”。
诸葛亮为报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光复汉室,恢复中原为己任。
公元227年,诸葛亮平定了西南方以后,要出兵北伐。
他要离建国都,对这样一名是非不辨,好歹不分的皇帝该怎么办?用讽谏的言辞,他可能听不懂;直言教诲又失君臣之礼节。
诸葛亮以老臣的身份对他“晓之以理”,使他理解所警告的内容,并具体指出如何去做;并“动之以情”,以自己为报先主之恩和对蜀汉超级忠贞之情来感动刘禅。
因此这篇《出师表》一字一句都是从肺腑流出,真切动人,可称为天下之至文。
表也叫做疏,“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上书言事”,相当于今天的“打报告”陈述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出师表”意思是“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二、难句例析一、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这实在是超级危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
(或:这实在是超级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担忧的艰难时刻啊。
)二、引喻失义。
“引喻”是两个词,同义并列。
“引”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疏证”,亦即援引事实加以证明。
“喻”是开导,熟语有“众所周知”。
译文:称引比喻不合时宜。
3、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为”。
译文:性情仁慈,行为公正。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只希望在乱世当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里著名,青云直上。
五、先帝不以臣卑劣,委自枉屈。
“以”,以为,以为。
“卑劣”,同义的并列结构的复合词,这里是中性词,是“低微鄙俗”的意思。
现代汉语里“卑劣”是贬义词。
译文:先帝并非以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降低自己的身份,亲自来看我。
六、察纳雅言。
〖2021年整理〗《出师表》课文深入解读两篇
《出师表》课文深入解读两篇(一)《出师表》内容翔实,情真意重,结构严整,说理透辟,语言质朴,情词恳切,写得有理、有力、有节、有情,在反复叮咛中责己、谏君,耿耿忠心,拳拳之情,跃然纸上,堪称表中精英,文中楷模,具有丰富的美的特质。
第一是真挚的情感美。
《出师表》以浓郁的感情统贯全篇,寓情于理,如春风细雨浸润心田,感染并教育了后主刘禅。
诸葛亮是刘禅的父辈,又是刘禅的臣子,既有长幼之分,又有君臣之别。
在表中如果说理过于坦率,有失君臣之礼,且有欺君之嫌;如果不反复叮咛,又有负先帝刘备托孤的厚望。
基于此,诸葛亮在表中自始至终反复地称引先帝,表述知遇之恩、感激之情,以此来感动后主。
作者首先深情地指出:“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这是十分令人哀痛惋惜的事情。
先帝开创蜀汉大业实非易事,而巩固发展这个大业,任务就更加艰巨。
如今,这个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在了后主肩上。
后文又不断强调:“盖追先帝之殊遇”、“是以先帝简拔”、“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深追先帝遗诏”等等。
全篇仅有六百二十九个字,而称引先帝就有十三处,以此来启发后主勿忘先帝,激励其奋发向上,“亲贤臣,远小人”,有一番作为,以完成“兴复还于旧都”的大业。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缅怀先帝、激励后主的真挚感情,使刘禅深思,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既有长者的谆谆教诲,又不失君臣之礼,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诸葛亮的地位、身份。
第二是谨严的结构美。
《出师表》的三个部分层次分明,把事实与道理讲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一部分正确分析刘备死后的天下形势,提出个人主张。
首先提出当前的不利因素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再说有利因素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开头部分有情况,有问题,有分析,有建议,在阐述过程中,每步都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出师表课文解析与理解
文体: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
《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 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 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 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 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 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 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 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 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 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 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 国,复兴汉室。
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 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 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 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 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 后主刘禅。
写作背景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 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 任。蜀建立两年,备病逝,刘禅继位(16 岁)。他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军政大事。 227年,率军北进,驻军汉中,准备征伐曹 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感到刘禅暗 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临出发前上书, 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 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 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完成复兴 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 表》。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
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愚:自称。阙通
“缺”,缺点。 所:…的效果。广:扩大。益,: 益处。
我认为宫中的事情,不论大小,都拿来问 问他们,然后实行,一定能够补救缺点和 疏漏之处,收到更好的效果。
推荐宮中贤臣
课 文
姓名
郭攸之、費祎、董允
《出师表》(通用12篇)
《出师表》(通用12篇)《出师表》篇1教学建议一、主旨概述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预备征伐曹魏。
因后主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盼望后主熟悉到必需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二、结构内容本文分三部分,全都着眼于“出师”二字。
第一部分谈治国的大计,是为了消退出师的后顾之忧。
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才20岁,又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假如受坏人蛊惑,必将导致国内政局不稳,对前方产生重大影响。
正由于如此,诸葛亮在这个部分里不仅向刘禅反复阐明开张圣听、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道理,而且荐举人才来管理“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
消退了这个后顾之忧,诸葛亮才能专力伐魏。
其次部分是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
这种说明不同于奏议,不是反复陈说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陈情式的,就是陈述的心愿。
为此,诸葛亮历叙身世,从“躬耕”说到“遂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临崩寄大事说到自己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感谢”和“忧叹”的心情;最终集中到一点,将出师伐魏视为“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这样来说明出师的决策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第三部分归结全篇主旨。
由此可见,本文结构具有重点突出、规律严密的特点。
三、谈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由于本文是秦章,是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一地的恩主先帝刘备的儿子,现今的蜀国皇帝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双室的主见,因此,全文以谈论为主,在谈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值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
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
所叙之事,如推举贤才,讲身世,谈经受,都是为谈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出师表课文注释及课文理解题
《出师表》课文翻译及部分考题《出师表》一、课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二、课下注释:(1)先帝:指刘备。
因刘备此时已死,故称先帝。
创:开创,创立。
业:统一中国的大业。
《出师表》课文讲解译文加注释
《出师表》课文讲解译文加注释《出师表》是历史上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辞表,是三国时期刘备向东吴国主孙权表达自己愿意出兵北伐曹魏的意愿的文书。
以下为《出师表》的课文讲解译文加注释:
臣亮言:
请陛下引起首相(指曹操),肃清朝纲,赏罚分明,决断的才能者用之,忠躅的良臣任之。
臣亮最近阅读《礼记》的文章,上面写着:无情者不得与天地合,无情者不得与日月存。
这段话非常具有道德教诲意义。
所谓天地合、日月存,意味着国家要兴盛、国家要安宁,必须考虑天下百姓的福祉,而不可以独断独行。
陛下应该派出有能力的人来管理国家事务,用其才能来决策、处理朝纲,赏罚要分明,这样才能让国家有秩序。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您的父亲(指刘备)立下志向,想要统一天下。
然而,他的事业还未成功一半,就突然去世了。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如今天下分成了三国,益州广大疆域却被战乱所耗散,正值国家存亡关头。
然而,辩才无碍于忠信,妄言者招危于身。
然而,反对的声音并不妨碍我对国家的忠诚。
虽然才智过人,但如果说话妄言,会给自己招致危险。
抑亦恐树慱风,委质素来。
我同样担心我言辞过激,被认为是个不负责任之人。
故启奏于陛下,引以为忧。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因此我向您禀报此事,同时表达了我的忧虑。
现在我要远离京城,对着表格写下我的思考和愤怒,但不知道该怎样表达。
《出师表》课文赏析
《出师表》课文赏析一、文章结构《出师表》一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文章开篇先陈述背景,后提出建议,接着列举先帝的种种事迹,再对后主提出劝勉,最后以自述身世之感收束全文。
整篇文章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无懈可击,充分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治国才能和深厚的文学造诣。
二、语言特点《出师表》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为质朴自然、感情充沛、文采斐然。
文章语言质朴无华,不事雕琢,但却能表达出真挚的感情。
同时,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流畅、节奏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三、情感表达《出师表》的情感表达深沉而真挚。
诸葛亮在文中表达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对后主的殷切期望,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情感丰富而深刻。
尤其是文中“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更是将诸葛亮的忠诚与感恩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历史背景《出师表》的历史背景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一篇奏章。
当时蜀汉国力衰微,人心浮动,外有曹魏的强敌环伺,内有南蛮的不时侵扰,诸葛亮希望通过这篇奏章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后主的期望,以期能够振奋人心,增强国家凝聚力。
五、人物形象《出师表》中的人物形象鲜明。
诸葛亮作为文章的主人公,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文学造诣。
他忠诚、智慧、勤勉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主刘禅虽然形象较为单薄,但在文中也展现出了对诸葛亮的尊重和信任。
六、文学价值《出师表》的文学价值极高。
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思想深邃。
同时,《出师表》也是诸葛亮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文化和文学的重要资料。
七、社会意义《出师表》的社会意义深远。
它所蕴含的忠诚、勤勉、爱国等思想观念,对于后世的人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同时,《出师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传递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念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
初中语文_《出师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2出师表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注意生字词及朗读情感基调、节奏。
3.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情景导入】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钦仰。
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__孔明__,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__三国__时著名的__政治家__、__军事家__。
2.课题解读:表是古代__奏议__的一种,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
表的主要作用就是__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__。
“__动之以情__”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3.写作背景: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修明国内政治,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问鼎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4.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陛.下(bì)臧否..(zānɡ)(pǐ )恢弘.(hónɡ )菲.薄(fěi ) 庶.(shù ) 弩钝..(nú)(dùn )5.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重点实词: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光:发扬光大。
恢弘:这里是动词,意识是发扬扩大。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陟罚臧否:奖惩功过、好坏。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件,犯科条法令。
斟酌损益:(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
(2)古今异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仇恨)臣本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言行恶劣)由是感激..(古义:感慨激动;今义:感谢)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业)临表涕.零(古义:眼泪;今义:鼻涕)遂许先帝以驱驰..(古义:奔走效劳;今义:驱赶、奔跑)(3)一词多义:遗:深追先帝遗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是与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读“wèi”,给予)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动词,判定,评定)每与臣论此事(动词,谈论)效: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动词,奏效、实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名词,效用,这里是“任务”的意思)以: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表目的,用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介词,因为)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连词,从而)(4)词类活用: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做动词,发扬扩大)亲贤臣,远小人(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作名词,贤良诚实的人)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深入不毛(毛:名词作动词,长草)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作名词,指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作奸犯科:动词作名词,做奸邪事情的人)6.整体感知。
出师表课文内容分析课件
忠义思想
忠诚于国家和君主
出师表中强调了忠诚于国家和君主的重要性。诸葛亮认为,作为一个国士和君主 ,应该把国家和君主的利益放在首位,为国家尽忠、为君主效力是每个人的责任 和义务。这种忠诚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坚守道义和正义
出师表中还强调了坚守道义和正义的重要性。诸葛亮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国 家事务时,应该遵循道义和正义的原则,不能违背良心和道德准则。这也是中国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总结全文
最后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并表达 对后主的期望。
主题思想
忠诚
文章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 的忠诚和对蜀汉国家的忠 诚。
智慧
文章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 和谋略,他提出的建议都 是为了蜀汉国家的利益。
责任
诸葛亮认为自己有责任为 蜀汉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 ,并为此不惜自述经历来 打动后主。
修辞手法
排比
文章中多处使用排比,如“侍卫 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
04
课文中的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观念
忠孝观念
出师表中强调了忠孝的重要性,认为忠孝是为人之本,这是 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观念。诸葛亮通过这种方式告诫 后主,要忠于国家、孝顺长辈,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 的家庭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礼义廉耻观念
出师表中还强调了礼义廉耻的观念,认为这是人的基本道德 准则。诸葛亮认为,人应该有礼貌、讲义气、廉洁、知耻, 这是成为一个君子所必需的品质。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 调的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儒家思想
仁爱思想
出师表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仁爱精神。诸葛亮通过劝诫后主要爱护百姓、体恤下属,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者爱人 的理念。儒家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上,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以实现社 会的和谐与稳定。
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
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出师表》是在高中语文的课本上会学到的一篇课文,你知道它的意思、作者和创作背景吗?下面是由小编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出师表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í)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xíng)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
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wén)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bēi)鄙(bǐ),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dù)泸,深入不毛。
《出师表》诸葛亮
原文: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愚:古时自称,我。
无:无论。
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悉:副词,都,全。咨:询问,征求意见。 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阙:同“缺”,缺点。
有所广益:得到更多的好处。
我认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 拿来问问他们,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弥 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成效。
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 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 我接受你的恩泽,心中非常激动。
原文: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今:现在。 临:面对。
当:将。 涕零:流泪。涕,泪。零,落下。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 禁不住流下泪水,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第八、九段分析
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
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 职,来指明他们的过失。
原文: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自谋:想想自己的问题。 善道:治国的好办法。 雅言:正言。 遗诏:遗命。
咨、诹:询问。 察纳:识别采纳。 深追:深切地追念。 不胜:承担不了。
以:连词,以致,表结果。 伤:损。
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 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 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 以致有损于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 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
原文: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 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异同:偏义复词。此处指异。“同”字无义。
课件3:第22课 出师表
第六七段逐句分析 第六段
1.叙己志向:身份,生活,追求——品格高远 2.叙“三顾草庐:宽宏大度,不耻下问——由是感激
3.叙共患难经历:创业艰难——效忠心愿 第七段
1.叙托孤之事,提挈全段 2.受命以来的心情、行动 3.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目标 4.补笔
阅读第八段,思考: 如果将第一句后用“;”,“以彰其咎”后用“。”,好不好?
第八段分析 首先,严于律己 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 最后,向后主提出希望
标点符号不能改
1、不能分清内外责任; 2、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 3、由内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不致让刘禅反感。
请结合“预习提示” 综合思考: 作者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此表言辞恳切,感情真挚,是如何体现的? 此表在表达方式运用上有何特点?请具体阐述。
亲( 贤亲 臣贤 ,远 远佞 小) 人
荐 宫中之事 贤 臣 营中之事
先帝简拔之臣 先帝称能之臣
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引 亲贤臣,远小人 教 训 亲小人,远贤臣
先汉兴隆
正反历史教训 后汉倾颓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
阅读第六、七段,思考:
在表达方式上,这两段与上文有何不同?主要内 容应怎样概括?请逐句加以理解。
出
诸师
葛 亮
表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年 轻时,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 亮出山辅助刘备。刘备死后,他受遗照辅助后主刘禅。
诸葛亮年谱 1岁: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15岁:诸葛亮和弟妹移居隆中。 27岁: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 天下之计,即著名 的“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 28岁: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41岁: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43岁: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出师表课文理解
出师表一、字词解释1先帝:指刘备; 创:开创,创立; 业:统一中国的大业; 2中道:犹言半路; 崩殂cú: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3今:现在; 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 益州,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蜀汉政权; 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无,民生凋敝; 三分: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 4此:这; 诚:的确,实在; 之:的; 秋:时期,尤指不好的时候; 5然:然而; 侍,侍奉; 卫,护卫; 懈:松懈,懈怠; 于:在; 内:皇宫中; 6忘身:舍身忘死; 7盖:大概,原来是; 追:追念; 殊遇:特殊恩遇; 8诚:的确,确实; 宜,应该;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开张,扩大; 9光:发扬光大; 遗德:留下的美德; 10恢弘:发扬扩大; 恢,大; 弘,大,宽;这里是动词,也做“恢宏”; 11妄自菲薄:随便看轻自己; 妄,过分; 菲薄,微薄; 气,志气; 之,的; 12:讲话不恰当; 引喻,称引、譬喻; 喻:比如; . 义:适宜、恰当; 以,以至,从而; 塞,阻塞; 谏,劝谏; 俱,通“具”全; 13宫:指皇宫; 府:指朝廷; 14陟zhì:提升; 罚:惩罚; 臧zāng:好; 否pǐ:坏; 臧否pǐ:善恶; 16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 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 科,科条,法令; 及,以及; 为,做; 17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 刑,罚; 18昭:显示,表明; 平:公平, 明:严明; 理:治; 19偏私:偏袒,有私心; 20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内外:指朝廷内外; 异法:刑赏之法不同; 22志:志向, 虑:思想,心思; 忠纯:忠诚纯正; 23简:挑选; 拔:选拔遗wèi:遗留; 24悉以咨之:都拿来跟他们商量; 悉:全部; 咨,询问,征求意见; 之,指郭攸之等人; 25必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裨bì:补;阙:通“缺” 缺点,疏漏;. 26:收到最多的好处; 广益:增益; 益,好处; 28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端正; 淑,善良; 均,公平; 29晓畅:精通; 31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 32营:军营、军队; 33行háng阵:指部队;陈,“阵”的古字; 34: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36倾颓:倾覆衰败; 37痛恨:痛惜,遗憾39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能够以死报国; 40隆:兴盛; 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 41布衣:平民百姓; 42躬:亲自; 耕:耕种; 苟:苟且; 全:保全; 43闻达:显达扬名; 44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卑,身份低下; 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同; 45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枉屈:枉驾屈就; 46 顾,拜访; 47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苏教许:答应; 驱驰:奔走效劳; 51夙夜:日日夜夜; 夙,清晨; 53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54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 55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驽,劣马,走不快的马; 钝,刀刃不锋利; 56攘rǎng除:排除,铲除; 奸凶:奸邪凶恶的敌人; 57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58斟酌:商讨,考虑; 损益:增减,兴革; 斟酌损益: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5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 托,委托; 效,重任; 60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效,有成效; 61慢:怠慢,疏忽; 62彰:表明,显扬; 咎:过失; 63zōu善道:征求好的建议; 诹zōu,询问; 64察纳:考察采纳; 65雅言:好的言论; 66深追;深切地追念;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67涕零,落泪; 68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诏中说:“;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二、译文先帝创建全国统一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魏、蜀、吴三个国家,我们蜀国贫穷衰弱,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里毫不懈怠;忠贞的将士们在边境上奋不顾身,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恩典,想要报答在陛下身上啊;陛下应该广泛的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而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了忠臣劝谏的道路; 宫廷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对官员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如有做坏事,触犯律令或者忠心为国做好事的人,应当一律交给主管的官员决定他们的惩罚和奖赏,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造成宫中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啊; 侍中、侍郎、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善良诚实、志向思虑忠贞纯正的人,所以先帝才选拔来给予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应当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成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坏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不痛心和遗憾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先帝不介意我出身低下身份低微,亲自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激动,于是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的没有成效,从而损害先帝的明察;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装备充足,应当勉励三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心于陛下的职责的事;至于考虑事情是否可行采取适当措施,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的任务交给我,如果不能成功,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告慰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用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追念先帝遗愿,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面对着奏章眼泪滴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一、理解性背诵: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怎样实施严明赏罚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1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说明蜀国当时所处不利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19诸葛亮出师表中写作者回忆先帝不惜降低身份拜访自己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本文叙述某件事概括而来的成语是:三顾茅庐,本文中作者认为西汉所以兴隆的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文中高度概括郭攸之、费袆、董允等人的语句是: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亲贤远佞;20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1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2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23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4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25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二、课文内容理解1、"使内外异法"中,"内"指宫内,"外"指相府;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宫中和府中;2、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3、文中"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魏、蜀、吴三国;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临崩寄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5、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②为了汉室之隆6、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九、开放性试题1、出师表情词恳切,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你欣赏的一句;结合文章内容,说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亲贤臣,远小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忠君报国,深谋远虑的人4、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自私,要自信、自立、自强,要审慎交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师表》课文分析
一、分析第一自然段:
1、文中哪些句子指出了我们蜀国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
答:不利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有利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造成属国有利条件的原因是什么?
答: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3、作者向陛下提出了什么建议?提出这个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答: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4、不“开张圣听”的后果是什么?
答:以塞忠臣进谏之路也。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5、“不宜偏私”的原因是什么?
答: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6、此段作者最担心的是什么?
答:内外异法(出现赏罚不明的情况)。
7、作者认为如何避免出现“内外异法”?
答:不宜偏私。
8、此段,诸葛亮又向陛下提出了什么建议?目的是什么?
答:赏罚分明(内外同法)。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三、分析第三、四自然段:
9、作者向陛下推荐的文官武将的标准有什么不同?
答:文官:着眼于思想品德;武将:赞赏德才兼备。
四、分析第五自然段:
10、“每与臣论此事”这句话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答: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自己话:先汉兴,后汉衰的历史事实及原因。
11、此段作者又向陛下提出了什么建议?最终目的是什么?
答:亲贤远小。
目的: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自己话:实现兴复汉室的大业)。
12、结合3、4、5段的内容,作者认为“愿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是什么?答:(1)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2)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五、分析第六自然段:
13、“由是感激”中的“是”指的是什么?
答: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4、能够体现“临危受命”的意思是那一句?
答: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目的是什么?
答:内容:述身世,讲经历;
目的:以表明诸葛亮竭忠尽智,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让后主刘禅明白先辈创业之艰难。
28、结合三、四、五、七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具体说说诸葛亮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答:善良、诚实、忠诚、做事公正、有才干、敢于进谏。
29、结合1-5段内容,诸葛亮就纳谏与用人这两方面提出建议的过程中,多次提到先帝刘备,其主要意图有哪些?
答:a、明确蜀汉严峻形势与有利因素,促使刘禅广开言路,以完成先帝没有完成的事业;
b、强调亲贤远小的重要;
c、强调侍中侍郎,将军向宠等德才兼备的人;
d、不但表达了作者对先帝的深厚感情,而且唤起了刘禅的亲情意识,从而乐于接受谏言。
30、请你说说先帝为什么要三顾茅草庐?
答:原文:先帝不以臣卑鄙,咨臣以当世之事。
自己话(概括):a、先帝认为诸葛亮是个远见卓识的人;b、先帝要诸葛亮对时局大事出谋划策。
31、文中回忆了先帝在时,叹息痛恨的情形,说说作者这样下诶的意图是什么?答:告诫刘禅铭记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要亲信、重用文中推荐的贤臣,远离奸臣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32、阅读第一、第二自然段,说说诸葛亮是怎样劝说后主刘禅的?
答:首先从危机形势的分析入手,激励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德,奋发图强;然后全面后主要开张圣听,赏罚分明。
33、阅读七、八段,诸葛亮认为自己。
其他臣子和陛下的职责是什么?
答:诸葛亮: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其他臣子: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