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

合集下载

土地等级划分标准

土地等级划分标准

土地等级划分标准土地等级划分标准是指根据土地的质量、产能、利用价值等因素,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等级的标准。

土地等级的划分对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指导土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工作。

下面将介绍土地等级划分的一般标准及其相关内容。

一、土地等级划分的一般标准。

1. 土地质量标准,土地的质量是衡量土地等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地的质量包括土壤肥力、土壤深度、土壤质地等因素。

通常将土地的质量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不同等级,以指导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种植作物的选择。

2. 土地产能标准,土地的产能是指土地单位面积上能够获得的农产品产量。

土地的产能受到土壤肥力、水资源、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土地的产能不同,可以将土地划分为高产地、中产地和低产地等不同等级。

3. 土地利用价值标准,土地的利用价值是指土地在农业生产、工业建设、城市建设等方面的价值。

土地的利用价值高低直接关系到土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

根据土地的利用价值,可以将土地划分为优质土地、一般土地和较差土地等不同等级。

二、土地等级划分的相关内容。

1. 土地等级划分的方法,土地等级的划分通常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土地的质量、产能、利用价值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土地的等级划分标准。

在实际工作中,还可以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资源调查,科学地划分土地的等级。

2. 土地等级划分的意义,土地等级的划分对于指导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土地等级的划分,可以科学地确定土地的适宜利用方式,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土地等级划分的应用,土地等级的划分可以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评价、农业生产管理等方面。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可以根据土地的等级划分确定土地的开发利用方向和重点开发区域;在土地资源评价中,可以根据土地的等级划分确定土地的开发潜力和保护重点;在农业生产管理中,可以根据土地的等级划分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第二章土地分类

第二章土地分类
针对全国城镇与村庄地籍调查尚未全面完成的现 实情况,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土地分类(试行)》 基础上,制定了《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 用)》。适用于土地变更调查和更新调查
全国土地分类
《全国土地分类(试行)》采用三级分类。其中 一级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3类,也就 是《土地管理法》的三大类。二级分为耕地、园 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商服用地、工 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 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 地、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15类。三级为分71类。
概述
土地利用现状是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和经济特性的 全面反映。 土地利用划分具有如下特点: 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经过人 类的劳动所形成的产物 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上服从社会经济条件,在地域 分布上不一定连成片 种类、数量、分布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进 步而变化
三、土地分类方法
土地分类因目的不同,差异显著,形成不同的土 地分类系统。 土地自然分类系统 土地评价分类系统 土地综合分类系统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 (GB/T 21010—2007),标志着我部在统一土地分类标 准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概述—制定统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的重要性
国家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的需求 —当前,土地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需要制定土地供应、
保护、开发、集约和节约利用政策,经统一分类汇总的各 地类面积数据是决策的重要依据
土地资源管理的需要 —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需要对土地利
用状况进行统一的分类、调查、登记和统计
概述—制定统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的重要性
统一不同土地分类标准的需要
—目前存在着许多有关土地的分类,标准和含义不完全统一, 造成在土地调查和统计上口径不一、数出多门,给管理和 决策带来很大的困难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首先,土地类别划分标准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质量等级两个方面。

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土地在不同的利用目的下的分类,包括农用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等。

而土地质量等级则是根据土地的肥力、排水条件、坡度等因素对土地质量进行划分,一般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

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质量等级的划分,可以更好地指导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其次,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是根据土地的利用功能和用途进行分类的。

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果地等;林地是指用于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的土地;草地是指用于畜牧业的牧草生长和放牧的土地;水域是指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区域;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城乡建设的土地,包括居住用地、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等。

每种土地利用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管理要求和利用方式,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土地质量等级的划分是根据土地的肥力、排水条件、坡度等因素进行评定的。

一般来说,土地的肥力越高、排水条件越好、坡度越小,其质量等级就越高。

一级土地质量等级一般指肥力较高、排水条件良好、坡度较小的土地,适宜用于粮食作物的种植;二级土地质量等级一般指肥力一般、排水条件一般、坡度适中的土地,适宜用于经济作物的种植;三级土地质量等级一般指肥力较低、排水条件较差、坡度较大的土地,适宜用于林果、牧草等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

通过对土地质量等级的划分,可以更好地指导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总之,土地类别划分标准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土地类别划分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不断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积极贡献。

同时,也希望广大农民和土地经营者能够按照土地类别划分标准,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共同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土地分类标准

土地分类标准

土地分类标准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对土地进行科学分类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

土地分类标准是根据土地的利用功能和特性进行划分的,不同的土地类型具有不同的用途和特点。

下面将介绍土地分类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按照土地的利用功能,可以将土地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几大类。

耕地是指适合耕种作物的土地,具有较好的土壤肥力和排水条件;林地是指适合生长各类树木的土地,可以保护水源和生态环境;草地是指适合生长各类草本植物的土地,可以用于牧草生产和草原保护;水域是指包括江河湖泊、水库和水塘在内的水体区域,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生物资源;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城乡建设的土地,包括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交通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等。

其次,根据土地的特性和利用条件,可以将土地细分为不同的等级。

比如,耕地可以分为一般农用地和特殊农用地,一般农用地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特殊农用地适合种植果树、蔬菜和茶叶等特色农产品;林地可以分为优质林地和一般林地,优质林地适合培育高产材林和优质林木,一般林地适合培育经济林和防护林;草地可以分为牧草地和草原,牧草地适合放牧和饲草生产,草原适合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场资源。

再次,土地分类标准还应考虑土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在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中,需要充分考虑土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合理划分生态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等特殊区域,保护和恢复植被覆盖,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最后,土地分类标准的制定需要结合国情和地方实际,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特点和利用需求,科学制定相应的土地分类标准和管理政策,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综上所述,土地分类标准是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的重要依据,科学合理的土地分类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城乡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土地分类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土地等级划分标准

土地等级划分标准

土地等级划分标准土地等级划分标准是指根据土地的肥力、适宜性和其他特定条件,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土地等级划分标准的制定对于农业生产、土地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土地等级划分的主要标准。

一、土地肥力。

土地肥力是指土壤中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的能力。

土地肥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一般来说,土地肥力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高肥力土地适宜种植高产优质农作物,中肥力土地适宜种植普通农作物,低肥力土地适宜用于林木种植或草地养殖。

二、土地适宜性。

土地适宜性是指土地对于不同类型农作物生长的适宜程度。

不同类型的土地适宜不同的农作物种植,例如水稻适宜在水田上种植,而小麦适宜在旱地上种植。

土地适宜性的等级划分可以帮助农民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种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三、其他特定条件。

除了土地肥力和适宜性外,还有一些特定条件也会影响土地的等级划分,比如土地的坡度、土壤质地、水源情况等。

这些条件对于土地的利用和管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实际的土地等级划分中,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都需要综合考虑,通过专业的土地调查和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土地等级划分结果。

土地等级划分标准的制定不仅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还可以为土地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比如,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根据土地等级划分结果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城乡规划中,可以根据土地等级划分结果合理规划土地的用途,保护好优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总之,土地等级划分标准的制定对于促进农业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土地等级划分工作,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土地类别划分是指根据土地的利用功能和生产力水平,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以便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是指确定土地类别的依据和标准,是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用地类别划分标准。

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园地、水田等。

农用地类别划分标准主要包括土壤肥力、地形地貌、水文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

根据土壤肥力,可以将农用地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不同等级,以便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生产和土地管理。

二、建设用地类别划分标准。

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城镇建设和乡村建设的土地,包括工矿用地、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等。

建设用地类别划分标准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强度、用地功能、环境影响等因素。

根据土地利用强度,可以将建设用地划分为高强度利用区、中强度利用区、低强度利用区等不同区域,以便科学合理地进行城镇和乡村建设规划。

三、生态用地类别划分标准。

生态用地是指用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土地,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保护区等。

生态用地类别划分标准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完整性、自然景观等因素。

根据生物多样性,可以将生态用地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缓冲保护区、实验保护区等不同类型,以便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

四、其他用地类别划分标准。

除了上述三类主要用地外,还有一些特殊用地,如水域、荒地、盐碱地等。

这些用地的类别划分标准也需要根据其特点和功能进行科学确定,以便更好地进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综上所述,土地类别划分标准是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其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各地区应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土地类别划分标准,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

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

例如,一条干沟的横剖面可分出沟底相和沟坡 相;一个小丘的剖面可分出丘顶相、丘坡相和 丘麓相。
限区是相有规律地组合成的中级土地
分级单位。
限区通常相当于一个初级(中等)地
貌形态单元,是外貌最清楚的自然地理 综合体。具有物质迁移一致性的特点。
上述的冲沟、小丘和阶地都相当于初级地貌形态。这些初级 地貌可以是凹型(如冲沟)、凸型(如小丘)或过渡型 (如阶地),通常它们都有比较清楚的界限。
(3)土地类型划分的方法(了解)
景观法是以景观形态单元为基础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
法。这种方法在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特点是注重形
态,很少考虑数量指标,这是它的不足。
参数法是根据土地成分的特征值划分土地类型
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有定量的持点,适宜于计算机处理。 参数的选择是关键。
过程法是以土地内部的作用过程为依据,将不同成分过 程效应在空间上的变化界线作为土地单位的边界,进 而产生土地单位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过程法依据的 是土地单位分异的本质原因,因而是真正综合的方法。 但必须对土地分异的自然过程有深入地定量分析才能 采用。
▪ 土地分级是土地分类的基础。土地分级主要是为土地 分类服务。一般情况下,只有完成了土地分级才能开 展土地分类研究。
▪ 划分依据是自然因素。
3土地分类的步骤(了解)
(1)确定分类的对象
主要取决于研究任务和随后编制的土地类型图 的比例尺。
比例尺>1:1万,应以相为主要对象, 1:1万一1:8万,应以限区为主要对象, 1:25万一1:100万,以地方为主要对象。
土地 级
地形
相 地貌面
气候水文 土壤 植被Fra bibliotek小气候
土壤水性质 相同
变种
群丛

第二节土地分级

第二节土地分级

5.限区划分
• 函授不讲
• A、室内工作 • 在实际的土地调查中,划分限区,编制土地类型图的 工作,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可以在室内进行。即通过分 析所收集的现成资料(包括大比例尺地形图、地质图、 地貌图、土壤类型图、植被图,以及大比例尺航空照 片和相应的各种文字资料)完成。但绝对不能完全取代 野外工作。 • B、野外工作 • 主要是要对室内工作进行核实,修改、确定土地类型 界线。因此没有认真的野外工作,就不能作出有实际 意义的土地类型图。 • C、一般方法 • 包括编制土壤-植被图;→ 对地形图作景观判读,参照 地貌图划出与限区相适应的基本地形形态单位,编制 出限区草网;→ 最后把限区草图与土壤-植被图叠置确 定限区界线,标注图例即成。
• b、小气候是气候的最小基本单位,但它不易界定。 • * 在划分相时,可作如下理解:即由下垫面性质的差 别引起,具有相同表现的,一定范围内的近地面层气 候。 • * 若范围与地貌面一致,则可划为一个相,如果不一 致则可划分为几个相。 • * 相的划分一般只能在大比例尺地图上(>1/5万或1/2.5 万)进行。
1.各家观点
• Л .С .贝尔格认为,相是地理学不可再分的单 位。 • В .Н .宋采夫给相下了一个定义:相是具有一 致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地段,在其整个空间内应 当具有相同的岩性、一致的地形,并获得相同 数量的热和水分(处于相同的水热条件下)。 在这样的条件下,在它的空间内应以一种小气 候占优势,仅仅形成一个土种和仅仅分布着一 个生物群落。
③ 在实际土地调查中,正确划分相的关键 是找寻到简单而可靠的划分标志 。 A、确定各自然地理组成成分的最小基本单位 。如上所述,地貌的最小基本单位是 地貌面 ——具有坡度、坡向 两个条件。坡度、坡向 不同 → 会使风化壳、小气候和水 分条件 随之出现差异,→ 导致土壤、植被 出现差异。 B、地貌面确定之后,还要查岩性、土质、风化壳的厚度、分层情况 → 如果都具有 一致性 ,就应划分为同一个相 → 因为地貌部位、岩性、土质、潜水条件和间接气候 条件可确立一个“生境” → 而同一“生境”只能发育一个土壤变种、一个植物群丛。 C、水文、气候 的最小基本单位较难确定。 a、作为相组成成分的水文 应根据潜水深度、流动性的差别 来区分其最小基本单位。 ← 这是因为它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较大 。→ 因此,土壤水分一致的地段,其排水 条件应该相同,故土壤水分状况 可作为划分相的参考标志。

论述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的关系

论述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的关系

论述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的关系
土地分级是指根据土地的质量、可利用程度、产品产出等因素对土地进行评价分类,从而为土地的管理、规划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而土地分类则是根据土地用途的不同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各类土地有不同的规划利用要求和限制。

土地分级是土地分类的前提和基础,它确立了土地的基本质量等级划分,是土地分类的依据和依托。

土地分级根据土地质量、植被状况、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评估,将土地分为不同等级,如一级、二级、三级等,每个等级代表了土地的质量和可利用程度。

土地分级可以反映土地的基本质量差异,为土地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

土地分类是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按照土地用途的不同将土地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类别。

不同类别的土地具有不同的规划利用要求和限制。

土地分类通常是根据国家、地区的土地利用政策和需求进行划分的。

常见的土地分类有农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等。

土地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明确土地的用途和规划,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土地分级和土地分类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

土地分级作为土地质量差异的划分,为土地分类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而土地分类则是根据土地用途的不同划分土地类别,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了指导和限制。

两者紧密结合,共同构建了土地利用管理的体系。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土地类别划分是土地管理和利用的基础工作,是根据土地的功能特点和利用要求,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的制定对于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土地利用功能、土地资源特点和土地利用要求等方面介绍土地类别划分标准。

首先,土地类别划分标准应该根据土地的利用功能进行划分。

一般来说,土地的利用功能可以分为农田、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几大类。

不同的土地利用功能对土地的要求和利用方式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功能特点来确定土地的类别。

其次,土地资源的特点也是确定土地类别划分标准的重要依据。

土地资源的特点包括土地的地形、土壤、水文、气候等方面的特征。

不同的土地资源特点对土地的利用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来确定土地的类别划分标准。

另外,土地利用的要求也是确定土地类别划分标准的重要考虑因素。

不同的土地利用要求对土地的质量、产能、环境影响等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需要根据土地利用的要求来确定土地的类别划分标准。

综上所述,土地类别划分标准应该综合考虑土地的利用功能、资源特点和利用要求等方面的因素,科学确定土地的类别划分标准,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土地类别划分标准的制定也需要不断地根据土地利用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土地利用需求和保护要求。

总之,土地类别划分标准的制定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综合考虑土地的利用功能、资源特点和利用要求等方面的因素,科学确定土地的类别划分标准,并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土地利用需求和保护要求。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章 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

第二章 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

1.2土地分级系统
表 土地分级系统对比
我国20世纪60年代沿用前苏联,70年代起采用前苏联和英澳学派相结合的三级分级系统。
各国或各学派的土地分级不同,但共识: 不论分级的出发点如何,认为土地是是在 各种要素综合综合作用下的整体。 分级系统的建立方法:一种是自下而上把 低级单元合并成高级单元,一种是自上而 下。 尽管划分的土地级别数目和名称不完全一 致,但不同的土地分级方案之间可以比照。 采用最多的级别有三级。
1土地类型的定义

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 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 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 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 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即土地类 型。

首先,土地类型以研究土地自然属性为主,而土地资 源类型具有自然和经济的双重性。 如果没有或不强调人的活动影响,土地类型可以认为 是一个完全的综合自然体,它由土壤、地质、水文、 植被、气候等要素所构成的性质均一的综合体,并在 平面上有一定的区域;如果受到或强调人类活动的影 响,土地类型就转化为土地这个自然经济综合体,即 土地资源。当土地类型转化为与之对应的土地资源类 型后,土地资源类型在土地类型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含 义,土地资源类型是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利用价值 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土地资源类型总是 具有自然和经济的双重性,而土地类型则可能只具有 自然属性而没有经济属性。 但是,自然界几乎不存在 未受人类影响的土地,因此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 之间已没有本质性差别。

第一节 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 第二节 土地类型
第一节 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





土地分级定义 土地分级系统 土地分类定义 土地分类系统 分级与分类的关系(重点) 土地分类步骤 土地分类实例

03土地类型分级

03土地类型分级

1.概念: 1.3土地类型
• 土地类型是地球表面规律分布、面积大小不同、性质 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同一种类型的土地单元应具有: • ①相似的外貌形态,一般以其地貌、植被、土壤类型 为代表; • ②相似近的成因及可以比拟的、相近似的土地性质, 如地形坡度、水文条件等; • ③大致相同的自然生产能力; • ④相同类别和程度的土地利用适宜性或因素的限制性; • ⑤相同的土地保护、改造和生产力提高的措施;等等。
第二章 土地类型
第一节土地类型的概念
1.概念: 1.2土地分类
• 各个个体土地单位,按它们质的相似性 作不同程度的概括得到分类级别高低不 同的各种土地分类单位 。 • 土地单位是多级的,故土地分类也相应 是多系列的。 • 即:每一级土地单位都可进行类型划分。
第二章 土地类型
第一节土地类型的概念
1.概念: 1.3土地类型
第二章 土地类型
第二节土地分级
2.土地分级系统 2.2苏联景观学派的土地分级系统 2.2.2土地分级单位的相互关系

环节
简单限区 复杂限区
地方
自然地理区 (景观) 地方组合 区域分级单位
土地分级单位
第二章 土地类型
第二节土地分级
2.土地分级系统 2.3我国的土地分级系统
50至60年代,我国基本上沿用苏联景观学派的做法。
三级 ①相: 相是最低级的土地单位,是在同一地貌面上,具有相同处境 (指地形部位、相对高度,坡度和坡向),具有相同的岩性 (基质)、土质、地下水和排水条件,并具有一种小气候、 一个土壤变种、一个植被群丛的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 在生产利用上可采用几乎相同的措施。
第二章 土地类型
第二节土地分级
2.土地分级系统 2.2苏联景观学派的土地分级系统 2.2.1土地分级系统 “地方”、“限区”和“相” 三级 8 7 7 6 5 6 4 23 1 地貌面是划分相的主导标志

土地类型分级,土地类型,土地类型图

土地类型分级,土地类型,土地类型图

土地类型-正文土地按其自然属性(综合自然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划归的类别。

有的地理文献把土地利用类型也叫作土地类型。

土地类型概念来源于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土地的综合认识。

世界各国都有地方性的土地类型名称。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的《周礼》把全国土地划为5类: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

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地员》篇对全国土地作了系统的分类,分为5大类和25个低级类型。

这可能是全世界最早的土地类型划分系统。

在中国各地划分出不同的地方性土地类型。

例如:北京山区的活山、死山、软山、梁地、台地、川地、滩地;河北井陉盆地的坪、梁、涧、川;黄土高原区除划分塬、梁、峁、川等高级类型外,还分有、畔、壕、墕、坬、、埫、儕、塌、、涧、湫等低级类型,是一种较系统的地方性土地分类系统。

对土地进行分类,研究不同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利用是土地类型学的主要任务。

划分土地类型有两种分类系统,即多系列分类系统和单系列分类系统,这两种分类系统的根本差别有于是否严格区分土地的个体单位的类型单位的差别和联系。

主张多系列分类系统的学者认为,自然界中所存在的土地是一些大小不等、级别有高低、内部结构复杂程度有差别、彼此交错重叠的自然综合体。

按类型是个体的抽象这一逻辑关系,每一级土地个体单位都可以进行分类。

土地单位的多级性(见土地分级)必然导致土地分类应是多系列的。

在土地类型划分时要明确是对哪一级别的土地个体单位进行分类,不同的土地分级单位应属不同的分类系统,即有相(土地元素)分类、限区(土地单元)的分类、地方(土地系统)的分类。

主张单系列分类系统的学者主要是借用土壤和植被的分类观点和方法来进行土地分类,通常选用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成分的某级类型作为土地分类的标志或直接将各种类型分布图采用叠置法得出土地类型的分布区界线和确定其分类等级。

按这种系统,可以由第三级土地类型(相或土地元素)合并成第二级土地类型(限区或土地单元),由第二级土地类型合并成第一级土地类型(地方或土地系统)。

第二节土地分等定级5

第二节土地分等定级5


商服繁华对地块的影响程度随距离增加而递减,递减情况服从指 数衰减规律,用公式表示为:


fi = F(1-r)

R = m(V - E) - mrs 式中: R ———区位地租 (区位报酬或纯利益) m ———单位面积 作物收获量 V ———产品价格 E ———生产成本




r ———单位距离的 运输价格 s ———距离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关于土地价值问题的论述,土地的等 级与人类对土地开发、利用方面的劳动投入量密切相关。通常, 集约化水平高,建筑密度与容积率大、基础设施完备、公用设施 完善的土地,其土地等级较高,反之则低,因此,土地分等定级 必然要考虑人类对土地的劳动投入量。
基本生活设施完备程度:给水、排水、电力、电讯、医疗、教育。
聚集经济效益:各种经济客体(有联系的),或经济 客体与有关社会基础设施,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结合 中生产和销售带来的利益和造成的节约。 环境质量:各环境要素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良性 循环的保证状况和污染状况。 人口状况: 人口的多少对环境及土地的等级有明显的 影响。

4. 等级体系 土地分等定级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的划分体系 在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中: 土地等:反映全国城镇之间土地地域差异,土地等的顺序在全 国范围内统一排列。 土地级:反映城镇内部土地的区经济条件和利用效益的差异, 其级的顺序在各城镇内部统一排列。

土地等别(全国共分九等)
一等: 上海:长宁区 虹口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卢湾区 普陀区 徐汇区 杨浦区 闸北区 二等: 北京:朝阳区 崇文区 东城区 丰台区 海淀区 石景山区 西城区 宣武区 上海:浦东新区 三等: 广东:广州市(白云区 海珠区 荔湾区 萝岗区 天河区 越秀区) 深圳市(福田区 罗湖区 南山区 盐田区) 四等: 天津:和平区 河东区 河西区 河北区 红桥区 南开区 河北:石家庄市(长安区 桥东区 桥西区 新华区 裕华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土壤]+ [土地利用] eg, 梁峁黄土旱地(黄土高原区), 河川潮土水浇地
1.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区别与联系。 2. 熟悉前苏联的土地分级单位。
判断题 1.前苏联的土地分级单位为土地相、土地单元、 地方。 2土地相、限区、地方、景观属于土地分级单位 范畴。 3.土地分类是土地分级的基础。 4.土地类型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土地自然属性。
第二节

土地类型


土地类型的定义 土地类型的命名 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 土地类型结构的定量分析 土地类型的演替
在用于实际目的的土地分类表或土地分类图例 中,“种”、“属”、“科”的名称一般都 被省略。
图 个体单位与类型单位的相互关系
从图中可见,每一等级的个体单位都可以划 分出相应该等级的类型单位系列。但是,由于 个体单位系列是个体单位的逐级合并,越是高 级的单位其内部结构越复杂,相似性越少。因 此,在实践中,只在等级较低的土地分级 单位中进行分类研究;等级较高的区域分级 单位一般不作类型的划分而进行区划研究。
(3)土地类型划分的方法(了解)
景观法是以景观形态单元为基础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 法。这种方法在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特点是注重形 态,很少考虑数量指标,这是它的不足。 参数法是根据土地成分的特征值划分土地类型 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有定量的持点,适宜于计算机处理。 参数的选择是关键。 过程法是以土地内部的作用过程为依据,将不同成分过 程效应在空间上的变化界线作为土地单位的边界,进 而产生土地单位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过程法依据的 是土地单位分异的本质原因,因而是真正综合的方法。 但必须对土地分异的自然过程有深入地定量分析才能 采用。
分级单位。
限区通常相当于一个初级(中等)地
貌形态单元,是外貌最清楚的自然地理 综合体。具有物质迁移一致性的特点。
上述的冲沟、小丘和阶地都相当于初级地貌形态。这些初级 地貌可以是凹型(如冲沟)、凸型(如小丘)或过渡型 (如阶地),通常它们都有比较清楚的界限。
地方是限区有规律地组合成的高
级土地单位。 地方通常表现为几种初级地貌形态 单元在其范围内典型地重复出现或彼 此叠臵分布。在其范围内无统一的物质迁移方向。
位高(在1m以上),具有明显的生草层或泥炭层和潜育层, 但厚度不足50cm,且全剖面均有潜育特征的土壤。
上图为沼泽土景观
土地利用: 种植水稻,结合
上图为沼泽土剖面
渔业与畜牧业生产,开 发旅游资源。
2.2土地资源类型的命名
[土地类型]十[土地利用]
[气候﹑地形和土壤] + [土地利用] eg,暖温带半湿润平原褐土旱地 南亚热带湿润丘陵红壤水田 暖温带湿润山地棕壤林地
2、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命名
2.1土地类型命名
采用自然要素命名

植被(土壤)、地貌的两名法, 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草灌丘坡地、
黄红壤山坡地。
这种命名方法比较直观,可直接反映土地的特征和分类标志,缺 点是名称冗长,不便于非专业人员应用。 ?为什么不用气候 、水文?植被土壤可以选其中一个。
土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表示有一定的自然植被 景观 如棕壤即温带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 黑钙土即温带半湿润草原景观, 红壤即中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景观, 砖红壤即常绿热带雨林、季雨林, 沼泽土即种植水稻。
黑钙土: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 气候、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具有较深厚腐
殖质表层,下部有钙积层或石灰反应的土壤。
上图为黑钙土景观
上图为黑钙土剖面
土地利用:草甸草原植被, 针茅、兔毛蒿;农业利用主要 种植大豆、高粱、玉米、小麦、 甜菜、向日葵等。
红壤: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
候,生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作用下形成的地带
土地类型、土地资源类型、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类型 土地资源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
三者之间关系
2、土地类型的命名 2.1土地类型命名
采用群众习惯的名称:

黄土高原川地、塬地、梁地、珠江三角洲地区 沙田、围田、坑田。
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
以澳大利亚、英国为代表。如澳大利亚的 “纳珀比土地系统”或“沃伯顿土地系统”。
候条件下形成的,富铁铝化过程和生物富集作用最强的
铁铝土。土壤砖红色,强酸性,有机质含量高,但缺乏速 效养分。
上图为砖红壤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常绿热带雨林、
季雨林,常见黄枝木、荔枝、桉树、黄桐、
上图为砖红壤剖面
木麻黄、橡胶等。农业利用为橡胶园、荔枝、 香蕉、木薯等,粮食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五 熟。
沼泽土:是指地表长期积水或季节性积水,地下水


最后,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 资源单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 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是 人类在改造利用土地进行生产和建设的过程中所形成 的各种具有不同利用方向和特点的土地利用类别。 这三者的划分是根据人类的影响程度来划分的。土地 类型以研究土地自然属性为主,而土地资源类型具有 自然和经济的双重性。土地利用类型,就是以人类对 土地的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只具有单纯的经济属性。
1土地类型的定义

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 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 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 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 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即土地类 型。

首先,土地类型以研究土地自然属性为主,而土地资 源类型具有自然和经济的双重性。 如果没有或不强调人的活动影响,土地类型可以认为 是一个完全的综合自然体,它由土壤、地质、水文、 植被、气候等要素所构成的性质均一的综合体,并在 平面上有一定的区域;如果受到或强调人类活动的影 响,土地类型就转化为土地这个自然经济综合体,即 土地资源。当土地类型转化为与之对应的土地资源类 型后,土地资源类型在土地类型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含 义,土地资源类型是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利用价值 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土地资源类型总是 具有自然和经济的双重性,而土地类型则可能只具有 自然属性而没有经济属性。 但是,自然界几乎不存在 未受人类影响的土地,因此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 之间已没有本质性差别。
1.2土地分级系统
表 土地分级系统对比
我国20世纪60年代沿用前苏联,70年代起采用前苏联和英澳学派相结合的三级分级系统。
各国或各学派的土地分级不同,但共识: 不论分级的出发点如何,认为土地是是在 各种要素综合综合作用下的整体。 分级系统的建立方法:一种是自下而上把 低级单元合并成高级单元,一种是自上而 下。 尽管划分的土地级别数目和名称不完全一 致,但不同的土地分级方案之间可以比照。 采用最多的级别有三级。
2.3土地分级与分类的关系




分级单位,不论任何等级都是客观的,它们都作为具 体的地域个体单位而存在着,并具有空间的连续完整 性。 分类单位,则是分类的产物,是个体单位共同属性的 逐级概括,它们都作为抽象的概念而存在。由于同一 类型的个体单位不一定在空间上连续分布,因此在类 型图上,每一类型多表现为一些分离的分布区。 土地分级是土地分类的基础。土地分级主要是为土地 分类服务。一般情况下,只有完成了土地分级才能开 展土地分类研究。 划分依据是自然因素。
基本单位

简单限区
地方
自然地理区 (景观)
过渡单位
环节
复杂组合
地方组合
图 土地分级单位的相互关系
区域分级单位
相、限区和地方的比较
土地 级

地形
地貌面
气候
小气候
水文
土壤
植被
群丛 群丛组 合 复区
土壤水性质 变种 相同
限区 地方
初级地貌形态 排水和潜水 变种 小气候组合 (简单、复杂) 条件相同 组合 初级地貌形态 组合 地方气候 水文复区 复区
4、土地分类实例
分类方法、分类依据
1.相的分类表 鼎湖山沟床河床相型表
水文特征的相似性
地形的相似性
水文特征的相似性
2.,进行限区分类应从分析地形 入手,首先研究地表切割
某冲沟限区分类表
3.地方的分类
延边自治州台地地方分类表
积温条件、 土类的相似性
重点掌握的内容
棕壤 :
暖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下,明显
的淋溶、粘化和较强烈的生物积累交互作用 下形成的土壤。土壤亮棕色或暗棕色,
弱酸到中性,土壤自然肥力较高。
上图为棕壤剖面
上图为棕壤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中生型落叶 阔叶林,间有针阔混交林,主要树 种是辽东栎;人工林则以油松为主; 低山丘陵地区多已开垦为农田,栽培 果树,种植小麦、玉米等。
其次,土地类型是土地资源类型的基础。土地类型包括 了土地资源类型。 当一个土地类型单元转化为土地资源类型时,一个单 元的土地类型不一定会有面积同样大小的土地资源类 型与之对应。反过来,由于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有 时几种土地类型可能在同一种利用条件下,共同成为 一种土地资源类型。特别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可能性会更大。但是,无论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如 何,土地资源类型的形成必然受到土地类型本身性质 的制约与限制。
例如,一个沙丘带具有沙丘和沙丘间凹地两种限 区的重复分布,便可划分为地方。一个遭受多级 切割的阶地或黄土梁地,也可视为一个地方。
沙丘带
黄土梁地一角(陕西延安)
地方是土地分级的最高单位,倘若把 综合自然特征较为一致的土地地方作 进一步组合,还可得出一个更为高级 的个体单位——自然地理区,即狭义 的景观。属于区域分级单位。
土地分级的依据:
以前苏联的分级系统为例。
相是最低级的土地单位,是在同一地
貌面上,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 和排水条件,并具有一种小气候、一个土 壤变种、一个植被群丛的自然特征最一致 的土地地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