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治疗仪对50例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2 术后角膜地形图形态与不同时期视功能(�x±s)

组别

术后1个月

眼数 裸眼视力 最佳矫正视力

术后3个月

眼数 裸眼视力 最佳矫正视力

均匀型123 1.040+0.210 1.140+0.1401241.040+0.220 1.140+0.150蝴蝶型110.930+0.330 1.110+0.140100.960+0.331 1.090+0.240 t 1.6090.660 1.907 1.074 P0.1100.5110.2750.286

3 讨论

应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以其科学、准确、直观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前后的角膜形状进行观察,它使眼科医生能在手术前即排除圆锥角膜等病变,从而增加手术的安全性,更重要的是,还能使眼科医生在手术前了解每个患者的角膜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制订手术方案。现代眼视光学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各类屈光矫治的方法,以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个体化切削即按每个患者具体情况实施切削,充分发挥其真正的视觉潜能,正是顺应这一发展,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引导的LAS I K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对LASlK术前后角膜形态、视力等进行观测与分析。

术前后角膜地形图形态的变化:本研究对137只眼角膜地形图统计结果表明,术前角膜地形图的形态以对称和非对称领结型者最多,占81.8%,其次为圆形和椭圆形,不规则型者较少,并且发现对称和不对称领结型者中角膜散光非常普遍。综合本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认为,目前近视患者多合并有散光。术后角膜地形图以均匀型为主,术后1个月均匀型占89.8%;蝴蝶结型占8.0%;钥匙孔型2例,占1.5%;中央岛型仅1例,占0.7%。本组中未见半圆形,不规则形,术后3个月的角膜地形图与术后1个月大致相似,仅有1例轻度蝴蝶结型向均匀型转变,说明术后重塑角膜有向均匀型发展的趋势。L AS IK是运用显微角膜刀形成一带蒂角膜瓣,暴露角膜基质层,然后按计算好的程序在基质层切削,进行屈光矫正后复位角膜瓣,近视和散光常一次切削完成。因此术后角膜中央区对称变平,中央屈光度低于周边,地形图多表现为均匀型、蝴蝶结型的出现,可能与术前及术中散光的轴位、度数的精确及是否对称等有关,导致部分区域角膜切削过多或过少。钥匙孔型此2例为同一患者的双眼,均偏颞侧,考虑与患者个体差异有关,中央岛型的患者仅1例,且不典型,是否和激光通路灰尘存留有关。

术后角膜地形图表明,LAS I K术后大多数为均匀型,其次为蝴蝶结型、钥匙孔型、中央岛型、均匀型的手术效果较好,这是由于LAS I K手术不损伤角膜上皮及前弹力层,切削区平坦,愈合反应小,患者的症状轻,视力恢复快;蝴蝶结型因残余散光较大,且多不规则,术后的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相对较差,但与均匀型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于大多数施L A SIK术患者,他们手术的目的就是去掉眼镜,方便生活,若术后仍需戴眼镜,尽管矫正视力好,他们对手术的效果也是相当不满意的。因而对这部分患者术前解释工作尤为重要,钥匙孔型的患者视力较差,主诉重影,戴镜难以矫正,地形图示不规则散光。中央岛型术后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不明显,但也出现眩光重影不适症状,地形图示角膜不对称型较术前显著增加。LEE认为中央岛型患者随着时间的延长,大多数能恢复正常,一般无需特殊处理,除非患者1个月后仍主诉眩光、重影及复视,角膜再次激光切削术才被考虑。

总之,通过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我们可以详细了解角膜表面形态及屈光参数,为我们设计个性化手术方案,预测并改善手术效果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小梅,唐罗生,王华,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前后角

膜地形图形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2(1):92295. [2] 崇晓霞,陆蓓,李晓玲,等.L 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形态变化的观

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3132314.

[3] 廉井财,周德佑,叶纹,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

视[J].中华眼科杂志,1998,34:2872290.

[4] 何书喜,王华,王成业.1792只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

镶后疗效分析[J].湖南医学,2002,19(1):48249.

(收稿日期:2007202207)

肝病治疗仪对50例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程保安,王志伟

(运城市第二医院,山西运城044000)

[关键词]黄疸型肝炎;肝病治疗仪;穴位

[中图分类号]R57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7)1321730202

笔者从2004年2月至2006年12月,运用肝病治疗仪对50例黄疸型肝炎(病毒性乙型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淤胆性肝炎、胆石症等)患者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患者,男27例,女23例,年龄25岁~68岁;病程1个月~8个月。其中淤胆型肝炎14例,乙型肝炎合并胆石症例,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3例,乙型肝炎合并药物性肝炎例。

 诊断依据 黄疸型肝炎的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实

03

71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5月第14卷第13期(旬刊) JP MT,May.2007,Vo l.14,No.13(Issued Every Ten Days)

1

121

11

1.2

验室检测及B超检查来确定黄疸型肝炎分类。上述各型肝炎患者的主要症状均有明显的黄疸、乏力、不思饮食、腹胀、恶心、呕吐、陶土色大便、尿黄等。辅助检查:实验室生化检查,肝功能明显异常,总胆红素数值高于正常值数倍,符合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正方案标准。B超检查:显示肝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与损害,脏增厚。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取穴:肝俞、脾俞、足三里、胆囊底。操作方法:运用肝病治疗仪输入导线1:肝俞、胆俞、或脾俞穴(-),胆囊底(+);输入2:左足三里穴(+),右足三里穴(+)。每个穴位均以心脏电极导片贴敷固定。该仪器备有自动定时器,一次治疗30m i n~40m i n;电流脉冲刺激强度以个人耐受程度而定;治疗1次/d,15d~20d为1个疗程。

1.3.2 对照组 各型黄疸型肝炎患者均以普通保肝药物静脉点滴治疗15d~20d为1个疗程。

1.4 疗效观察

1.4.1 疗效标准 经治疗后症状消失黄疸明显消退为显效;症状显著减轻为有效;症状无变化为无效。

1.4.2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治疗结果例(%)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5039(78.0)8(16.0)3(6.0)94

对照组5032(64.0)5(10.0)13(26.0)74

由表可见,在同一治疗中,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对两组有效者经随访观察,治疗组复发6例,占78. 33%;对照组复发13例,占28.46%。治疗组与对照组复发病例继续用上述方法治疗1个疗程,仍有一定疗效。

2 典型病例

张某某,女,66岁,务农,系山东省荷泽市人。主因周身黄疸、皮肤瘙痒、口干、乏力,不思饮食、尿黄如浓茶水、灰白色大便8个月余,在山东驻地医院及我市中心医院治疗不显效,于2006年5月6日入我院肝病三科治疗,住院号为40563。辅助检查:白细胞8.2×109/L,红细胞3.81×1012/L,中性75%,淋巴22%,血红蛋白8g/L。肝功能检测:谷丙转氨酶300u/L,谷草转氨酶430u/L,碱性磷酸酶880U/L,乳酸脱氢酶201u/L,谷氨酰转肽酶283u/L;总胆红素426.9u/L,直接胆红素390u/L,总蛋白63.6g/L,白蛋白31.7g/L,球蛋白31.9g/L,A/G1.0。Hbs Ag阴性,抗HCV阴性,抗HDV阴性。B超检查示: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肝多发囊肿;初步诊断:原发型胆汁性肝硬化;胆石症;多囊肝;多囊肾。患者住院6 d,经普通保肝药物点滴治疗效果不佳,于5月12日下午用肝病治疗仪治疗。选穴右胆俞穴(-),胆囊底(+),左足三里穴(+),右足三里穴(-),治疗40m in后,患者上腹部有舒服感,又以上述穴位连续治疗18d,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于6月2日出院。

3 讨论

黄疸以身黄目黄为主证。黄疸的病因有内外两个方面,外因多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所致,内因多与脾胃虚寒、内伤不足有关,内外二因又互有关联。黄疽的病机关键是湿,《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由于湿阻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影响肝胆疏泻,以致胆液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而发黄疸。阳黄多因湿热夹毒,热毒炽盛,迫使胆汁外溢肌肤而迅发黄者,谓之急黄;阴黄多因寒湿阻遏,脾不振,胆汁外溢所致。慢性肝病治疗仪主要是经过穴位治疗来提高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疏通经脉,清热利湿,祛除病邪。肝俞、胆俞、脾俞三穴均有治疗黄疸、胁肋痛、腹胀、口苦、消化不良的功效;足三里穴属强壮穴,具有治疗腹胀、疳积、消化不良奇效;胆囊底部在治疗仪电极片脉冲作用下,可加速胆汁排泄。以上俞穴在电脉冲的作用下,均可使肝脏内胆管、胆总管舒张,加速肝内血液循环,促使肝胆内胆汁液顺利进入肠道而排出体外,可使各型肝炎黄疸患者快速恢复健康。以上肝病治疗仪的方法及选穴仅供同行们参考。

(收稿日期:2007202203)

基层医院影像学科建设的探讨

卢云峰

(襄汾县人民医院,山西襄汾041500)

[摘 要]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我国各级医院无论从数量、规模及设备投入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三级医院人才济济、设备雄厚,承担着高精尖医教研任务,而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市县级综合医院,则承担着各县乡广大农民最基础的医疗保健任务。这些二级医院的学科建设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是决定整个医院医疗水平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我院影像学科建设的现状的粗浅分析,探讨其在医院建设中的地位以及未来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基层医院;影像科;学科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7)1321731203

1 材料与方法

1.1 医院简介 我院始建于1954年,属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担负着全县50万人口和近10万流动人口的医疗保健任务。现有职工335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25人,中级技术职称6人。床位张,年门诊余人次,住院6余人次,手术余例。近年先后开展各种肿瘤根治、腹腔镜手术、人工关节置换、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等新技术。

1.2 影像科分布及设置

1.2.1 放射科 有医技人员7人,其中中级职称4人。拥有国产500mAX光机一台,德国AGFA公司ADCS oloCR一台, D y53干式照相机一台;科室独立存在。

 T室 有医技人员人,其中中级职称人。拥有飞利浦系统S T一台,德国GF公司D y3干式

13

71

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5月第14卷第13期(旬刊) J P MT,M ay.2007,Vol.14,No.13(Iss ued Every Ten Days)

1120070000000 2000

r sta r00

1.2.2C74

e le C A A r star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