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行为》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优质课教学设计

名师教案《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北京矿业学院附属中学陈铮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探究“蚂蚁的通讯”,设计和实施探究方案,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群体中分工合作对种群生存的重要性和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2.形成生物和环境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

1.动物社会行为的主要特点。

2.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进行“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四、教学准备

1.教师搜集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诱捕和饲养蚂蚁。

2.学生预习探究实验,诱捕和饲养蚂蚁为实验做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

1.呈现蚂蚁、蜜蜂、猴子、鹿、羚羊、企鹅、牛、斑马、黑猩猩等动物图片,请学生说出哪些动物是群体生活的?学生能认识到,这些动物都是进行群体生活的。由此,为群体生活方式意义的探讨奠定基础。

2.单只狼见到野猪会逃跑,但群狼见到野猪就不怕,为什么?由此引出集群捕食的好处。有些动物借助于群体的力量与其他动物抗争。

3.极地生活的企鹅,为什么常常是成千上万只聚集在一起?学生讨论:便于捕食、御敌、交配、育幼,集群还可以相互取暖,这种群体生活方式是动物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4.动物营群体生活与营单独生活相比,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归纳: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防御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

八年级生物上册 5.2.3《社会行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5.2.3《社会行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

《社会行为》教案

一、本节课的教材地位、作用

《社会行为》一节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中的第三节。有关动物的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而且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因此本节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哪些动物营群体生活,能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并能举出实例;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蚂蚁的通讯>的探究,进一步的学习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社会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同社会成员间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友爱的思想。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小动物的观察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法。

2、难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探究问题的组织与实施。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蜜蜂、白蚁、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成员图片。

2、制作牧羊人拴羊而牧的图片。

3、出示“白蚁分工连线题”与“探究提示”的小黑板。学生准备: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五、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五单元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三节 社会行为教案 新

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五单元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三节 社会行为教案 新

第三节社会行为

本节教学建议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学生会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出更多的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课上进行讨论。组织好讨论很重要,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即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群体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呢?这是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信息交流是分工合作的必要条件.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同种生物间、不同生物间的联系错综复杂。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正是因为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才“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信息交流的意义果真如此重要吗?信息交流的方式是怎样的?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本节的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这一活动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室外做。

关于本节的技能训练,可提示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进行推理和假设。如蛾类有明显的趋光性,蚊子也有。是不是昆虫都有趋光性呢?怎样才能证明?实验的基本设计思路是:用来实验的昆虫要有黑暗和光明两种环境可以选择,此外,昆虫种类和数量要足够多,还应具有代表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方发与过程: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幼儿社会生活教学方案与反思

幼儿社会生活教学方案与反思

幼儿社会生活教学方案与反思在幼儿教育中,社会生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社会生

活教学,幼儿可以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互助合作、学会分享与关心

他人等社交技能,这将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要有效地进行社会生活教学,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反思和改进。本文将介绍一套幼儿社会生活教学方案,

并对其进行反思。

一、幼儿社会生活教学方案

1.目标设定

社会生活教学的目标应该明确具体。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社交

能力、合作能力和情商,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与他人友善相处,并

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2.教学内容

社会生活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社会行为,如问候、道歉、感谢等,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技巧,如分享、互助等。同时,还

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途径来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3.教学方法

社会生活教学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

通过角色扮演,幼儿可以亲身体验社交行为,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与沟通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共同解

决问题。

4.评价方式

社会生活教学需要及时准确地评价幼儿的表现,以便及时给予肯定

和指导。评价可以通过观察记录、成长档案等方式进行,保证教学的

及时性和有效性。

二、对教学方案的反思

1.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施幼儿社会生活教学方案,发现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学

的时间安排还不够合理,有时幼儿的注意力无法持久集中,影响教学

效果。其次,教学材料不够丰富多样,难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后,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结果,忽视了过程和方法,可能对幼儿造成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和意义。

2. 初步学会用观察法研究一种常见小动物的行为,知道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3.说出社会行为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应用。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和意义

难点:观察小动物的行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人类营群体生活,形成了人类社会,很多成员的行为不仅仅是为自己的生存服务,即行为具有社会性。自然界中其他生物还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吗?

生:有,如蜜蜂,蚂蚁等。

师:对,有,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物的社会行为。(板书)

师:(创设情境)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群体生活的?

生:还有狒狒、羚羊、象、鹿、野狗、猴等。

师:同学们观察“蜜蜂群体成员的图片”,思考:“1.蜜蜂个体的大小、工作、地位是否相同?

2.个体的行为是否只为自己服务?

3.蜜蜂群体中的利他行为是什么行为?

生:蜜蜂个体的大小有差异。分工也不同:雄蜂交配、雌蜂产卵、工蜂取食、保卫。地位也不同。蜜蜂个体有利他的社会行为。

师: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参与并组织讨论)

生: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还有等级。

师:同学们观察白蚁的群体图片,,结合教材说出他们分工情况。(出示小黑板连线题。)

生:指出图片中雌蚁、雄蚁、工蚁、兵蚁,作连线题。

师:下面大家看漫画家丰子恺画过的一幅“拴羊而牧”的漫画,从生物学的角度说出存在的问题?

生:羊群中有头羊,只要管好头羊,不必拴羊而牧。

师:很好,这说明羊群存在等级。再看狒狒群体的图片,请指出哪一个是首领?你根据什么判断的?首领有何特权?

初中生物《社会行为》二课时教学设计文档

初中生物《社会行为》二课时教学设计文档

第三节<br>社会行为<br>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2、理解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 3、认同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动物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学生往往不易理解。都是可以在课前给出 相关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课上进行讨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⑴群 体中的分工与合作⑵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⑶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本部分教材通过“白蚁 群体成员的分工”以及“狒狒的群体生活”的彩色图片,概述了白蚁和狒狒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阐明了社会 行为的重要特征,要求学生认同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 2、教学重点:动物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3、教学难点:理解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4、课时安排:1 课时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的关于动物社会行为的图片、文字,VCD 片及相关设备,学生准备的有关图片、文字等。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本部分的导入可以从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入手,如提问学生:你曾认真地观察过蚂蚁的生活吗?首选从感 生认识上了解这些动物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也可以播放一组动物社会行为的图片及 VCD 片导入。 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是比较抽象的,如单纯讲述学生可能不易理解。因此,建议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完教 材中的两幅图片或教师播放的 VCD 片后,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准确地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本部分建议自主探究及时讨论法为主,辅以观察、阅读、讲授等方法,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2、案例的设计思路 以播放关于动物社会行为的 VCD 片,激发学生产生探究兴趣导入。 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的理解贯穿于教材图片、文字的自主探究以及 VCD 片的再次利用和学生的讨论交流之 中。先让学生尝试自己概括社会行为的特征,并由其它同学补充,最后通过讨论,对照教材进一步明确。 五、案例: 1、导入: 请观看一组画面。 依次呈现:白蚁的分工合作→蜜蜂的舞蹈→狒狒的群体生活→牧马人牧马 问题:你从这些画面中产生了哪些疑问? (可能的疑问:动物的社会行为有什么共同特征?) 2、新授: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⑴过渡:动物的社会行为具有哪些共同特征?要弄清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哪些动物具有社会行为?它们 具有怎样的社会行为? ⑵观看动物社会行为的 VCD 片,观察教材中的图片,理解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观看 VCD 片,观察教材图片,思考: ①白蚁群体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 ②白蚁的社会行为对于白蚁的生活有什么意义?<br><br>

人教版-八上生物《社会行为》教案

人教版-八上生物《社会行为》教案

汕头市第八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初中生物组】/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郑巽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对动物行为的进一步学习,是本章的重点,主要内容囊括了由社会行为的共同特征到具体的某一种动物的通讯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行为在群体间实现方式。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材提供的素材,构建互动和探究的环境,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从而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向学生传导社会行为特征带给动物以及我们人类的意义,让学生理解团结合作能够大大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也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和意义,动物群体的组织特点及

其优越性;

(2)了解动物通讯的作用和动物“语言”的种类。

◆能力目标:(1)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

意义;

(2)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提高

鉴别、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学会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

命世界;

(2)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通讯的方式;

(2)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生存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难点: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课程资源准备与开发】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2.3社会行为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2.3社会行为说课稿

《社会行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XXX中学的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社会行为》,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学情、教法、学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八个方面介绍我对这节课的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本节课是在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对动物行为的进一步学习。社会行为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对学生理解不同群体之间、人类与动物群体之间、群体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有重要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两个话题和“蚂蚁的通讯”一个探究实验,课时安排为2课时,那么,第一课时将完成“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两个内容的学习,第二课时探究蚂蚁的通讯。

2、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结群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二)技能目标: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培养学生的鉴别、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感受集体力量的伟大。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三维目标的分析,确定教学重点为:社会行为的特征。教学难点为:动物结群生活的意义。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积极性较高,表现欲较强。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教法

动物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学生往往不易理解。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学科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录像、演示动画,化抽象为形象,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利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及反思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及反思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本节课以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发展”的理念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多半主动学习能力差,但都很聪明、好动、思维敏捷,对事

物充满好奇,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较熟悉,但又不能科学地解释,因此对本节内容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教材及内容

1、教材所处的地位、编排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属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主题之下。动物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动物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

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并注意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

3)、加深对“生物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环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普遍联系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完整版)社会行为教案

(完整版)社会行为教案

《社会行为》教案

课时安排:一课时执教人:闫晓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阐明社会行为的特征;

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探究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一方面学生对这些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容易片面理解“语言”。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通过课前预习,课前做观察蚂蚁的实验,课上准备精美的图片与录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工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创设情景,观察图片,提问:“学生想到了什么”“是不是在一起生活的动物就存在社会行为?”引入社会行为。

动物具有群体行为,那么群体成员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这是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那他们是依靠什么进行交流的呢?引入蚂蚁的探究行为。

四课前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文字、图片、录像等),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动物的社会行为。

五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教师展示蜜蜂、蚂蚁、鹿、象等动物群居生活的图像和资料,师生一起欣赏,然后提示学生:通过这些资料,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 是不是在一起生活的动物就存在社会行为?是让学生思考讨论,由社会行为的含义引入新课的学习。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第三节社会行为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对营群居生活的动物有一定了解;

2、探究探究蚂蚁通讯的活动学生困难大,不知该如何下手,如何制定方案?书上有提示但不知道为什么。

二.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

2、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通过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合作、创新等能力。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的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及实施。

四.教学过程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知

(一)引入新课

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动物各类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独居的,有营群居生活的。如:白蚁、羊群、鸡、牛、猫、蜜蜂、狼、黑猩猩、老虎等

问题:1、你知道哪些动物是营群居生活的?

2、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

小结:白蚁、羊群、鸡、牛、蜜蜂、狼、黑猩猩营群居生活;这些动物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社会行为。

活动2【讲授】感悟新知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1、社会行为定义:动物营群居生活;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

2、社会行为特征:

让学生看书P54-56页,看课件图片:白蚁生活;小组讨论狒狒的群体生活中首领的优势?首领的职责?;蜜蜂;一群鸡;一群山羊。分组讨论分析这些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并总结出共同特点。

小结:这些动物不是独居,是很多动物生活在一起;不是同一种许多个体简单的聚集;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八年级社会行为教案

八年级社会行为教案

教案主标题:理解和引导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教案副标题:培养八年级学生积极健康的社会行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分类和影响因素,认识到积极健

康的社会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行为素养,提高沟通、合作、关爱

他人等社会技能。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积极健康社会行为的认同感

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社会行为,理解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和回应社会行为

的需求。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给学生看一段视频或播放一段与社会行为相关的音频,引起学生

对社会行为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2.概念解释(10分钟)

向学生讲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和分类,如礼貌、互助、合作等,并结合

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3.合作讨论(1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的社会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并与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

4.案例分析(20分钟)

教师提供一些社会行为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周

围环境和他人有何影响,并引导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社会行为。

5.活动实践(30分钟)

a.分角色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角色,如领导、协助者、记录者等。给予学生一个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通过角色分工和合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b.讨论和总结:活动结束后,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出成功和不足之处,并归纳出影响活动结果的社会行为要素。

2019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社会行为【2】》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2019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社会行为【2】》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来源:学。科。网Z。X。X。K]

能力目标:[来源:学_科_网]

(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3)加深对“生物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环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普遍联系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2)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

难点:[来源:学_科_网]

(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来源:学,科,网]

视频播放不同动物的相关行为:同学们在片中都看到了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中有哪些是群体生活的?你们还知道别的群体生活的动物吗?群体生活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优越性呢?教师小结后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第三节社会行为)

任务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⒈联系生活实际,说出群体生活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明显的特征?[来源:学,科,网]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与反思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与反思

鲁教版八年级下册《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设计思想: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新理念,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力求达到高效课堂。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全课教育主题的落脚点,也是整个单元主题的升华。也为初三学习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做好铺垫。教材从“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和“我为社会作贡献”两个层次展开。

三、学情分析:随着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增加,初二学生分辨是非、关爱社会的责任感普遍增强,但也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教师要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

四、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心、亲近社会的情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作贡献。

【能力】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等行为的特点及意义,掌握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途径和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养成亲社会行为

六、教学策略与思路

【教学目标实施措施】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年龄特点,创设多种情境,采用讨论、交流展示及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思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探究互动—收获平台—达标测评—拓展提升—布置作业

七、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仔细预习课本、搜集谦让的小故事及志愿者活动的相关材料,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准备】网上搜索有关“亲社会行为”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第三节 社会行为 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节 社会行为 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进行“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难点:

1.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三、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动物信息交流及蚂蚁通讯的相关视频、图片等,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

四、相关资源

《【知识解析】蚂蚁的通讯(微课)》视频资源、《【教学实验】蚂蚁在觅食过程中的通讯行为》视频资源、《【教学图片】工蜂通过舞蹈进行交流》图片资源、《【知识解析】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小结》思维导图资源。

五、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知识回顾:

1.白蚁的成员分工及职能。

蚁后:产卵

蚁王:与蚁后交配

兵蚁:保卫蚁穴

工蚁:觅食、筑巢、抚育……

2.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还形成组织。

思考:

1.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是如何实现分工合作的?

2.动物群体中存在信息交流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新知讲解】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及时交流信息。

思考:群体生活的动物是通过什么方式交流信息的?

展示图片:【教学图片】工蜂通过舞蹈进行交流。

(上图为素材库中《【教学图片】工蜂通过舞蹈进行交流》)讲解: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例如,一只黑长尾猴发现蛇时会发出一种叫声,其他猴会后腿直立并仔细审视地面;而当它发现豹时会发出另一种叫声,其他猴会立即爬上附近纤细的树枝;当它发现鹰在天空盘旋时,又会发出第三种声音,猴群就都聚集到树干附近浓密的树枝间或窜入茂密的灌木丛。

社会行为 教学设计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社会行为 教学设计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动物营群居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三、社会行为的特征

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动物才具有社会行为?(举例说明)

(一)像蚂蚁就是典型的群居动物,它们既然在一起生活,那么在群体内部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一定的分工.

蚁后——体形最大,是专职的“产卵机器”,庞大的腹部与身体其他部分很不相称,而且不能移动,但能产很多卵,使种族得以延续。

雄蚁——腹部较长,个体较大,专与雌蚁交尾,完成受精过程。

兵蚁——专司蚁穴的保卫,头部有钳状的大颚结构,强悍擅斗,护巢御敌。

工蚁——个体最小,筑巢、喂养其他各种蚁,负责移开雌蚁产下的卵并加以照料。

(二)观看图片有的群体中形成了等级如狒狒.

1.有一个最占优势的雄狒狒,是首领

2.有下级雄狒狒、雌狒狒和幼狒狒

3.首领的优势: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

4.首领的职责: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为,并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三)通过以上两种动物的群体生活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社会行为有以下几个特征

1.群体内部往往存在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细致的(分工);

(如: 蚂蚁、蜜蜂)

3.有的群体中还存在(等级)。

(如:狒狒)

四.社会行为有什么意义(物种的生存和繁殖)

1.极地生活的企鹅,常常是成千上万聚集在一起,这样它们在寒冬可以相互取暖,这种集群对御寒有好处。

2. 有些动物,它们的本领不足以使自己与其他动物有一对一的抗争能力,只好借助于群体的力量,这就是集群捕食的好处。

五.小结

1.社会行为的概念

2.社会行为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本节课以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发展”的理念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多半主动学习能力差,但都很聪明、好动、思维敏捷,对事

物充满好奇,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较熟悉,但又不能科学地解释,因此对本节内容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教材及内容

1、教材所处的地位、编排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属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主题之下。动物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动物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

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并注意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

3)、加深对“生物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环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普遍联系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2)、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依据: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

重点:( 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

难点: (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四、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社会行为的特征和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结合探究实验说明) ,所以教学中主要采用以讨论为主,并渗透启发式和配以多媒体放映通过设疑导学、点拨导议、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学习方法

本节的重点是学习社会行为的特征和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学习“社会行为的特征”时,老师要在课前搜集有关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通过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深刻领悟社会行为的特征,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的学习,通过探究“蚂蚁的通讯”和播放有关录象资料来掌握.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

1、教师准备:从网上搜集有关社会行为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借鉴苏教版中的flash和录像等资料,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行为的知识。

2、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蚂蚁通讯的资料以及动物之间信息交流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蚂蚁群体生活片段

教师:看到了什么动物?它们是怎么生活的呢?

学生回答:蚂蚁、它们进行群体生活

教师:大家能不能说出自己所知的营群体生活的动物呢?

学生:能。蜜蜂、大象等

多媒体展示蚂蚁生活图片分析蚂蚁的生活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讨论后,总结出社会行为的概念。

(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营群体生活的动物还有猴、狒狒、象、鹿等。它们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

多媒体展示蜜蜂、白蚁和狒狒群体生活图片,并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这些动物都有哪些成员组成?分工一样吗?对动物生存和繁衍有什么意义?最后总结出社会行为的特征和意义。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然后让学生展示成果,表现好的小组给予分值奖励。

教师出示多媒体展示:社会行为的特征

v 形成一定的组织

v 有明确的分工:如白蚁

v 有的还形成等级:如狒狒,狮子

动物的社会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获取食物、防御敌害、战胜天敌等)

教师: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个体之间是怎样相互交流信息的?你知道动物有哪些信息交流的方式?

学生: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教师:回答正确

通过举例黑长尾猴发现蛇发出叫声、蜜蜂的舞蹈、鹰的录象资料和蚂蚁的通讯来进一步分析。

通过探究蚂蚁的通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屏幕展示通讯的概念:

v 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叫通讯。

(学生根据课本提示分组讨论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教师进行总结,屏幕显示如下:

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作出假设:假设蚂蚁之间是靠气味进行信息交流的。

请根据假设,参考课本的资料制定实验计划,并完善它。制订并实施计划做好记录:学生阅读课本的实验内容,并进行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将制定探究的方案写在纸上。

教师在屏幕上投射:制定计划时要注意的问题,并巡视,及时进行指导。

教师强调实验中注意事项:饲养蚂蚁应注意为蚂蚁提供一定的空间和造穴营巢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根据不同食性的蚂蚁,提供不同的食物,肉食性的提供昆虫的尸体、肉块等,草食性的提供种子、茎、叶等,杂食性的提供种子、肉渣等。

预期结果:四人小组将预计会观察到的现象写在报告纸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