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表演与服饰艺术赏析
豫剧旦角服饰形象研究
豫剧旦角服饰形象研究豫剧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剧种之一,而豫剧旦角是豫剧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她们的角色形象和服饰在豫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豫剧旦角的服饰形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还体现了传统的创作美学和演出技巧。
本文将从豫剧旦角的服饰形象入手,对其进行一番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豫剧的文化传统。
一、豫剧旦角的服饰特点1. 艳丽多彩豫剧旦角的服饰在色彩上非常艳丽多彩,通常采用红、粉、黄、绿等明亮的颜色。
这些色彩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喜庆和吉祥的色彩,与豫剧的主题和气氛相得益彰,能够更好地凸显角色形象的喜庆和祥和,也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使其更加专注在舞台上的表演。
2. 造型独特豫剧旦角的服饰造型也非常独特,通常有着高耸的头饰、宽大的衣袖和长长的裙摆,整体上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这种独特的造型不仅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仪态庄重的审美追求,还能够帮助演员更好地展现角色的气质和神态,增强角色形象的立体感和美感。
3. 细节考究豫剧旦角的服饰在细节上也非常考究,通常会使用金线、绣花、珠边等装饰物,使服饰更加精致华丽。
这些细节的加工不仅体现了制作者的用心良苦,也能够增加演员的仪态和风采,更好地展现角色的美感和魅力。
1. 古典美女在豫剧中,旦角通常扮演着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包括贤妻良母、宫廷皇后、富家小姐等。
无论是哪一种角色,旦角的服饰都能够很好地展现其古典美女的形象。
经过精心设计的服饰使得旦角更加美丽动人,更符合传统观众对于美好女性形象的期待,也更能够打动观众的心弦。
2. 女扮男装在豫剧中,旦角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类型,那就是女扮男装。
女扮男装的旦角需要穿着男性的服饰扮演男性角色,因此她们的服饰通常更加庄重和宽松,以体现出男性的阳刚之气。
即使是扮演男性角色,豫剧旦角的服饰也仍然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其独特的女性魅力,让观众对角色形象充满好奇和想象。
3. 神话仙女除了扮演现实中的人物,豫剧旦角还经常扮演神话传说中的仙女角色。
戏曲表演与服饰艺术赏析
戏曲表演与服饰艺术赏析课试题壹自选2~3幅代表性的(了解,喜爱的)东方戏曲的截图。
试题贰写三个以上与戏曲相关的成语。
粉墨登场,锣鼓喧天,有板有眼试题叁自绘2~3幅戏曲脸谱试题肆浅论戏曲的1主要分类2艺术特征3表现方法4神韵寓意我国273个戏曲剧种中, 有5个戏曲剧种脱颖而去,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越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全国第二大剧种。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在周恩来的指示下,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用来招待外宾,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是影响最广的地方剧种。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剧,中国汉族戏曲剧种、湖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俗称“二黄”,又有“楚剧”、“汉调”两种叫法。
它为湖北主要的戏曲剧种。
晋剧,汉族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
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外省称之为山西路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豫剧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粤剧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探析刀马旦的艺术风格
探析刀马旦的艺术风格刀马旦是中国戏曲中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刀马旦是中国戏曲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扮演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演技和技巧。
在刀马旦的表演中,演员不仅要有精湛的武术技能,还需要有扎实的表演功底。
本文将就刀马旦的艺术风格进行探析。
刀马旦的外形装束是一种具有独特审美风格的表演服饰。
在刀马旦的扮相设计中,通常以鲜艳的色彩为主,使得整个服饰看上去富有光彩,而且富有戏剧感。
与一般的戏曲表演角色相比,刀马旦的装束比较特殊,头戴红色的帽子,脸上画着艳美的妆容,整体外形给人一种神秘而又具有威严的感觉。
这种独特的外形装束极大地提升了刀马旦的视觉效果,也为刀马旦的表演增添了一种特殊的魅力。
除了外形装束,刀马旦的表演技艺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们的表演多以热血豪迈、大气磅礴为主,以大刀、长矛为武器,其招式多为凌厉有力、势不可挡。
刀马旦的表演要求演员具备精湛的武术功底,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武术动作,表现出强烈的战斗气势和霸气。
刀马旦的表演还需具备较高的舞台表现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以塑造出生动鲜活的角色形象。
他们要通过表情、动作和唱腔来传达角色的内心感情,展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波动,使得观众们对角色的形象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刀马旦的表演形式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们的表演往往是和其他角色进行搭配,形成紧张刺激的对手戏。
在与其他角色的互动中,刀马旦的表演具有高度的张力感和戏剧冲突,他们通过精彩的对手戏呈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发展,使得整个戏剧更加生动和具有吸引力。
刀马旦的表演还重视舞台效果和动作设计,他们的动作多以矫健刚毅、刚劲有力为主,通过高难度的动作设计和精湛的舞台布景,使得整个表演更加具有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
在表演内容上,刀马旦的作品多以忠义、侠义、正义为主题,通过小说、历史故事等材料进行创作,展现了中国古代英雄人物的形象。
刀马旦在表演中往往要扮演英雄人物,他们以坚强的意志、英勇的气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形象来塑造角色,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正气、秉持仁义道德的社会理念和生活态度。
中国戏曲之美——服饰篇
中国戏曲之美——服饰篇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戏曲服饰在这门艺术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从根本上说,戏曲服饰是从生活中来的,但戏曲服装与平常的生活服装有很大区别,是戏曲表演的艺术品。
作为装扮角色的重要工具,服饰在演员和角色之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戏曲服饰中,服饰称“行头”,是从属于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中的戏曲服饰,是从生活中加工提炼而成的艺术化服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历史生活服饰又并非历史生活服饰。
中国戏曲服饰凭借服饰的艺术性,为戏中人物的塑造,剧情的发展,情感的表达提供了桥梁。
戏剧服饰的规定性是演员演戏时的穿戴要求,即演员或者角色在扮演舞台人物时所遵循的穿戴规则。
服饰穿戴规制严格,剧中各种人物角色其穿戴都有定例和规制,“宁穿破,不穿错”就是说戏曲服饰的规定性要求穿戴者与饰建立稳定的类型对应关系。
戏剧服饰的规定性也侧重于人穿着服饰的行为,要求穿着行为必须符合规则,因为服饰的穿着规则是经过历代观众和演员共同努力才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共同认知,从而这也对戏剧服饰的穿戴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如舞台角色刘备,关羽,张飞,他们因人物性格不同所着袍装颜色各不相同,通常是刘备穿黄色袍,关羽穿红色袍,张飞穿皂色袍。
整体形象鲜明,色彩对比强烈。
不仅丰富了人物性格,也装饰角色的个性形象,美化舞台。
特殊饰物的佩带也有一定的规定性。
戏剧服饰款式的规定性一般是由部件服饰规定性引起而以整套服饰的整体规定性表现。
戏曲服饰除了讲究大方面之外,还注重戏曲服饰的细节,冠饰、佩物都有等级之分。
在戏曲中有30多种盔头,但是只有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才有盔,如上层社会中女子所戴的鸡盔、凤冠等,百姓象征的巾,如扎巾、小生巾等。
当然,戏曲服饰穿戴规范并没有条文规定,只能在实际演出中进行分析研究,服装的款式、质料、花纹、色彩等在在穿戴规范中是交织在一起的,要根据剧中人物的社会地位、性格品质、生活环境等多方面来进行判定。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服装设计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服装设计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服装设计在戏曲表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服装设计既具有时代的特征,又反映了人物的身份和个性。
本文将通过介绍京剧、豫剧和黄梅戏中的服装设计,展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服装之美。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为著名的一种,其服装设计以色彩鲜艳、富有装饰性的特点闻名。
在京剧中,戏装和妆容都极具戏剧性和象征意义。
首先,京剧中的戏装通常由五色剧服、黄花袄、黄马褂和花白蟒袍组成。
五色剧服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如红色代表勇猛,黑色代表正直等等。
而黄花袄和黄马褂则是京剧中的标志性服装,经常出现在皇帝或官员等高位人物身上,象征着威严和权力。
此外,京剧中的妆容也十分讲究,不同的脸谱色彩代表了不同性格特征,如红色代表勇猛,白色代表痴呆等等。
这些丰富多彩的服装设计让观众一眼就能辨认出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豫剧是河南省地方戏曲中的代表性剧种,其服装设计以简约、古朴为特点。
豫剧中的服装设计注重体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豫剧中,男性演员的服装通常由戴口巾、穿夹脚裤、披黑单、扎红鞋等组成,寓意着朴素的乡村生活和农民的形象。
女性演员的服装则更加多样,有嫁衣、年衣、巧裙、妆茧包、妆壶囊等。
这些服装设计不仅展示了农村女性的质朴和美丽,同时也突显了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的情感。
黄梅戏是湖北省地方戏曲中的重要剧种,其服装设计独具特色,充满了江南的浪漫和柔美。
黄梅戏中的服装设计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细节的处理。
男性演员的服装通常由宽松长袍、配以蓝色或黑色的真丝裤等组成。
女性演员的服装则以宽袖、蓬裙和大领子为主,通常由绸缎、彩色纱等材料制成。
服装上的刺绣和螺钿装饰更是让服装变得华丽而精致。
这些服装设计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江南的美丽和柔情,与黄梅戏的唱腔相得益彰。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服装设计丰富多样,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之处。
无论是京剧的艳丽和戏剧性,豫剧的朴素和淳朴,还是黄梅戏的浪漫和柔美,都展示了中国传统戏曲中服装之美。
浅析戏曲程式与戏曲服饰的可舞性
京 剧《 貂蝉 》 中 的貂 蝉 , 手舞 1 2尺 的水 袖 , 在 董卓 面
前 左抖 右 抛 、 顾 盼神 飞 , 以袖 相戏 、 有 意取 悦 于 董卓 的欢心 。 通过 水袖 的舞 , 流 露 出貂蝉 似真 犹假 的娇 姿
媚态。 戏 曲服饰 的程式 也 因不 同剧种 的发 展 而创新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形 式 表现 在对 可舞 性 的影 响上尤 为 明显 。 程式 是 在稳定 中不断 发展 的 。正如 戏 曲表 演 一 样。 戏 曲服饰 的程 式也 会不 断地 注入 新 的元素 。 程 式 的外 因有 很 多 , 如文化 、 政治、 经济 、 市 场 等 时代 背 景。 演 员和 观众 审美 观念 的影 响最 为突 出 。 如 清朝 末 年 戏 曲服饰 在 规矩之 外 而加入 的箭 衣 、旗装 、袄 裤 等; 清末 出现 的改 良戏衣 ; 梅 兰芳 改 良的古 装 , 又 如
差别 。 就地方 戏 的服装 而言 ,则具 有相 对的 灵活性 和
值—— 程式 美 。表 演 程 式是 用 歌 舞手 段 反 映生 活 、 故 事 的表 演技 术格 式 , 而服 饰 程式 是 指戏 曲人 物 的 穿戴规制 , 角 色 行 当都 有 其 固定 的服 饰 、 道具 和化
妆, 它是 对生 活 自然形态 进行 艺术 概括规 范 . 通过 长 期 的探 索 , 不 断强 化形式 美 , 最终才 概括 形成 的一套 有 高度 艺 术真 实 的穿 戴 规制 , “ 宁 穿破 ,不穿 错 。”
戴 的装 饰性 附件 较 多 。此 类 样 式 , 虽 在 腰 际没 有 采 用 宽 松 的处理 。 但 对 于可舞 性 、 美 观并无 多 大妨 碍 。 2 、 色彩 上 多 用 中 间 色 , 较传 统 戏 衣 的下 五色 有 很大 的丰富 , 在纹 饰 上多 用边 花 、 角花 、 暗花 , 力 求 简 洁、 淡雅 , 这 同 传 统 戏 衣 的浓 重 的装 饰 风 格 恰 成 对
戏曲服装介绍分析
【彩绣粉红色女大靠】
【平金银绣天青色太极图八卦衣】
戏曲舞台上凡扮演道家、仙官、军师等人物的角色必须穿 八卦衣。
最有代表性的为诸葛孔明。孔明出场除偶尔穿鹤氅外,几乎全 穿八卦衣。身穿八卦、太极图,表示通晓天文、地理,智谋非 凡。用色以沉着的醤紫、天青、宝蓝、黑色等为主,绣以平金 绣。
【平银绣天青色云鹤法衣】
扮演平民百姓或老仆常用的服装。穿用人物有《三娘教子》中 的薛保,《打鱼杀家》中的萧恩,《青风亭》中的张元秀。
黑绉缎富贵衣】 富贵衣,素褶之一,又称为“穷衣”。戏曲舞台上扮演穷困潦 倒的人物时穿着,生行中小生、老生均适用。
【蓝兵衣】 这是早期戏曲舞台上扮演兵卒或勇士的服装,又称号衣。
“上手”军服为土黄色,“下手”军服为宝蓝色。
【团花男帔】
【彩绣驼灰色男帔】
戏曲舞台上扮演名士、老年官员及员外等的便服。男帔的色彩 有紫、蓝、天青、香墨绿等;皇帝的便服为明黄、杏黄帔等。 用平金绣和彩绣,色彩庄重、沉着或富丽堂皇。多用寿字、仙 鹤、五福(蝠)捧寿、宝相花、草龙、圑龙、博古纹、汉瓦等图 案。
【三蓝彩绣黄色凤凰女帔】
戏曲舞台上扮演皇后、贵妃、公主等的専用服装。明黄、杏黄 均属皇家専用色彩,制做时力求富丽堂皇。
戏剧服装的未来发展仍有待我们去全面了解戏剧历史、服饰演变、考证历史 上优秀戏剧的成功经验,从而发展对戏剧服装更深入的认识,发掘戏剧服装表现 形式更新的领域。
【三蓝绣明黄色团龙制度衣】 这是戏曲舞台上扮演孙悟空的专用服装。孙悟空是个武艺高强、 神通广大、敢于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神话中人物。
【平金绣团龙杏黄马褂】
朝廷中以奖赏“御赐黄马褂”为最高荣誉。但受奖的功 臣们只有当国家举行大典时才能穿一次,平时则要高高供 奉在祖宗堂上,以示荣耀。
戏曲服饰鉴赏
戏曲服饰鉴赏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其服饰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服饰的装扮能够更好地展现角色特点和情感表达。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戏曲服饰鉴赏:
1. 旦角服饰:旦角是指戏曲中的女性角色,旦角的服饰通常华丽、细致,色彩鲜艳。
常见的旦角服饰包括演员面巾、发饰、花鸢、长裙等,而且多装饰着各种花鸟图案,寓意着优雅、娇美。
2. 丑角服饰:丑角是戏曲中的男性角色,丑角的服饰通常夸张、滑稽,色彩鲜艳。
常见的丑角服饰包括花巾、发饰、大袖子、花呢或者皮衣等,而且通常在服饰上添加一些装饰品,如喇叭裤脚、长大鞋子等,寓意着滑稽可笑。
3. 文戏服饰:文戏是指戏曲中的男性文人角色,文戏的服饰通常素雅、朴素。
常见的文戏服饰包括襟、袖口、衣边、脚踏等,而且颜色多以深蓝、深绿、深红为主,寓意着知识、文化、尊贵。
4. 武戏服饰:武戏是指戏曲中的战士或者武将角色,武戏的服饰通常刚毅、雄壮。
常见的武戏服饰包括襟、袖口、衣边、脚踏等,而且多采用红、黑、黄等颜色,寓意着武勇、英雄。
总的来说,戏曲服饰通过颜色、纹路、装饰品等来彰显角色的特点和表达情感,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和戏剧角色的形象
概括。
同时,戏曲服饰也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漫谈祁剧服饰艺术
漫谈祁剧服饰艺术祁剧是中国河北省保定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起源于明代。
祁剧服饰艺术是祁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富有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民俗风情,展现出了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
祁剧服饰的特点之一是色彩艳丽、绚丽多彩。
在祁剧中,演员们穿着丰富多彩的戏服,配以各种鲜艳的颜色,使得整个舞台充满了色彩,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觉享受。
这种色彩的运用既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又能够突显角色的个性和气质。
正派人物通常穿着明艳的红色戏服,凸显出其刚毅、勇敢的性格;反派人物多穿着威严的黑色戏服,彰显其心机深沉、狡诈阴险的特点。
这些丰富的色彩,不仅能够丰富祁剧的戏曲形式,更能够为角色塑造增加更多的表现力,使得祁剧服饰艺术更加生动鲜明。
祁剧服饰的特点之二是造型独特、古朴典雅。
在祁剧中,演员们的服饰造型大多采用了中国古代服饰的风格,如褂、衫、袍、裙等。
这些服饰不仅保留了古代风格,还融合了地方特色,使得祁剧的服饰更显别具一格。
演员们的头饰、发饰也十分具有特色,如戴着发簪、发髻、头巾等,使得整个造型更显古朴、典雅。
这种古朴典雅的造型既能够为角色增添更多的历史感和地方特色,又能够引起观众对古代服饰的向往和热爱,使得祁剧服饰艺术更具有文化底蕴。
祁剧服饰的特点之三是细节精致、工艺考究。
在祁剧服饰中,很多服饰都是手工制作的,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
戏服的纹样、装饰都是精心制作的,绣花、刺绣、镶嵌等工艺都应用到了服饰的制作中,使得整个服饰更显精致考究。
演员们的服饰也常常是定制的,根据角色的不同、年龄的不同和身份的不同,服饰的细节也会有所不同,这更增加了服饰的细腻和精致。
这种细节精致的工艺不仅能够提升祁剧服饰的品质和档次,更能够展示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为祁剧服饰艺术增添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祁剧服饰艺术是祁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承载了地方文化的历史、地域和民俗特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祁剧服饰艺术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更传承了中国戏曲文化和传统工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豫剧影视作品中的服饰艺术表现
豫剧影视作品中的服饰艺术表现当前有很多涉及古代戏曲服饰研究的资料,也有较多涉及豫剧构成要素、历史渊源以及艺术表现力等的资料,但是较少有分析其符号性与意义的。
文章从服饰的装饰、律动、人物以及程式四个方面挖掘、解读豫剧作品中的服饰艺术,对研究豫剧服饰提供参考。
标签:豫剧;服饰款式;符号戏曲是中国社会文明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演绎戏曲离不开戏曲服饰,这是演员向观众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
豫剧是中国著名剧中,其服饰有自己的固定模式,其颜色鲜艳,头饰复杂,体现出人物的地位、身份、性格。
豫剧以旦角戏为主,旦角服饰也是豫剧的看点之一,但是当前较少有涉及到豫剧服饰的研究,这造成人们对豫剧的理解受到限制。
一、服饰的符号作用人物的服装与服饰是豫剧作品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符号作用明显,合适的服饰能体现出角色的美感与真实性,也能提高作品的感染力与表现力。
豫剧中的人物服饰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人物的命运,也反映了人物的性格,能够提升人物美感。
根据戏曲中人物的服饰特点可以读出人物的阶层、职业、民族以及身份等,观众只要了解这些知识,即使不了解故事情节也能判断出人物的信息[1]。
例如,江南女子的结彩袄,富贵女子的绫罗绸缎、贫贱女子的补纳袄,贵族女子多为女官衣、女蟒、宫装等,又比如统帅武将的帅头,文官的团龙蟒、武官的行龙蟒等,根据这些就能直接判断出角色的身份、阶层等。
一般而言,皇帝为黄色蟒袍,官僚的蟒袍中,红蟒袍最为贵重;年长者穿香色蟒或古铜色蟒;年轻俊雅者穿粉色蟒或者白蟒;性格粗豪者穿蓝蟒、黑蟒。
服饰的色彩不同,其反映出角色的定位也不同,其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
例如豫剧中的冠服就有鲜明的特色。
颜色也能暗示人们的命运与阶层:紫色、黄色以及金色在传统文化中都是高贵的颜色,平民是不允许穿这些颜色的服饰的;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黄色绣龙袍只有皇族才能使用;凤是百鸟之王,牡丹是花中之王。
嫔妃、皇后的服装上都会有此类刺绣以体现角色的地位与美感。
戏曲中服装的特点
戏曲中服装的特点戏曲中的服装是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不仅能展现人物形象,还能反映角色性格、社会地位以及故事情节等。
传统戏曲中的男扮女装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下面将对戏曲服装的特点以及男扮女装的艺术性进行详细的探讨。
首先,戏曲中的服装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戏曲服装呈现出丰富的色彩、浓烈的对比以及繁复的图案,以此来突出人物形象和角色的特点。
比如,在京剧中,男性角色通常戴黑色宽檐帽、穿长袍褂并系宽腰带,而女性则戴彩色宽檐帽、穿长袍裙,并配以丝质腰带和花边。
这种强烈的装饰性使得观众在一瞬间就能够辨识出不同角色的身份和性别。
其次,戏曲服装还具有严谨的规制。
戏曲服装的设计和制作通常需遵循一套固定的规则和标准,以确保人物形象的准确塑造。
比如,在京剧中,男性的袍褂通常采用宽大的袖子和露胸的设计,以突出男性的阳刚之气;而女性的长袍裙则注重展示女性的柔美和婉约之态。
这种严谨的规制保证了角色形象的一致性,并使观众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剧情。
另外,戏曲服装还注重色彩和材质的搭配。
由于戏曲演出通常在舞台上进行,所以需要通过服装的色彩和材质来增强观众的视觉效果。
比如,在京剧中,男性角色的服装通常采用深色调,如黑、蓝等,以突出男性的刚毅和坚定;而女性角色则采用明亮的色彩,如红、粉等,以展示女性的婀娜多姿。
材质方面,戏曲服装多采用丝绸、绸缎等高档面料,以增加服装整体的质感和华丽感。
男扮女装是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戏曲中,男性演员扮女装是一种特殊的表演方式,以传递人物角色的性别特点和情感表达。
男扮女装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男扮女装能够突破性别界限,创造更丰富的戏曲形式。
在古代,女性身份在社会中受到限制,只允许男性角色扮演女性,通过男性演员的表演,能够更加自由地展现女性角色的柔美和婉约。
男性演员在舞台上变身为女性角色,通过舞台化的形象和动作,使得角色更加立体而有魅力,对观众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其次,男扮女装能够更好地表达女性的内心世界。
戏曲服装介绍分析报告
戏曲服装介绍分析报告
戏曲服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凭借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色彩,成为了戏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下面我将对戏曲服装进行介绍和分析。
首先,戏曲服装具有丰富多样的造型。
戏曲中的角色众多且各异,每个角色所穿戴的服装都有着独特的造型。
比如,武将角色通常穿着盔甲,整齐划一的铠甲设计凸显了战士的威严和力量;而官员角色则穿着朝服,整齐划一的衣袍以及华丽的头饰彰显了其高贵和权威;丑角角色则穿着古怪夸张的服装,通过夸张的造型带给观众欢乐和娱乐。
这些不同的造型使得观众能够准确地辨认出每个角色的身份和特点。
其次,戏曲服装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色彩。
中国传统舞台上的服装以红、黄、蓝、绿等亮丽的颜色为主,这些鲜艳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不同角色穿着的颜色也有所区分,比如正派角色多穿红色,代表善良和正义,而反派角色多穿黑色,代表邪恶和狡诈。
这些色彩的差异通过服装的运用,更加直观地表达了角色的性格特点和立场。
最后,戏曲服装注重细节的设计。
戏曲服装造型繁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服装上的图案、饰品和刺绣等细节处理十分精细,反映了古代文人雅士的艺术审美和精湛手工艺。
比如,金丝缎的运用、面料的质地、花纹的设计等都体现了服装的高雅与华丽。
这些细节的处理使得服装更加栩栩如生,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综上所述,戏曲服装在造型、色彩和细节上的独特处理,使其成为戏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能够有效地突出角色的特点,还能够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戏曲服装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创新和演变,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分析戏剧中的舞台表演和服装造型
分析戏剧中的舞台表演和服装造型戏剧中的舞台表演和服装造型是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仅是演员展示角色形象和情感表达的工具,更是通过舞台表演和服装造型,将戏剧的故事情节和主题传达给观众。
舞台表演是戏剧中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之一。
演员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音和动作等多种手段,将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给观众。
舞台表演需要演员具备扎实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内心体验,以使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舞台表演也需要演员与舞台布景、灯光和音效等元素相互配合,形成一种完整的艺术效果。
在舞台表演中,演员的服装造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服装不仅仅是演员身上的外衣,更是角色形象的一种呈现方式。
通过服装的选择和设计,可以凸显角色的特点和身份,增强角色与观众之间的沟通和共鸣。
例如,在历史剧中,演员的服装可以通过色彩、图案和款式等元素,展现出特定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人物形象。
而在现代戏剧中,服装的造型可以通过时尚元素和个性化设计,突出角色的个性和情感。
舞台表演和服装造型的成功与否,离不开导演和设计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
导演需要根据剧本的要求和主题,确定舞台表演和服装造型的整体风格和风貌。
设计师则需要根据导演的要求和演员的形象特点,进行服装的设计和制作。
通过与演员的沟通和合作,设计师可以根据角色的需求,选取合适的面料、颜色和款式,打造出符合角色形象和情感表达的服装。
除了舞台表演和服装造型,舞台布景和灯光也是戏剧中不可忽视的元素。
舞台布景通过场景的搭建和布置,营造出角色所处的环境和氛围,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
而灯光则通过光线的明暗、色彩和变化等手段,突出角色和情节的重要性,引导观众的视线和情感关注。
总之,戏剧中的舞台表演和服装造型是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演员的表演和服装的设计,将戏剧的故事情节和主题传达给观众。
舞台表演需要演员具备扎实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内心体验,而服装造型则需要导演和设计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
越剧服饰艺术地域性文化特色探析
越剧服饰艺术地域性文化特色探析一、地域性文化特色作为浙江省的地方戏曲,越剧结合了嘉兴地区的文化特色,其中尤以市井、风流为主,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因此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文化特色。
越剧在演唱、表演等方面也表现出了其独特的地域性文化特色。
在服饰艺术方面,也充分展现了嘉兴地区的文化特色。
越剧服饰主要体现在头饰、发髻、服装、鞋袜等方面,颜色以鲜艳、明亮为主,与嘉兴的富庶、繁荣和特有的南方文化气息相吻合。
二、越剧服饰的特色1、头饰和发髻越剧头饰多采用色彩鲜艳的丝带、绸鱼、花簪等。
头饰的形状因角色的不同而异,主要包括玉环、金圈、花环、花鸢、剪刀等。
头发多以盘成髻的形式,有单髻、对髻、三髻、石榴髻等多种。
髻的形状因角色及情景变化而变化。
并不是每个角色都是盘起髻,如“大家母”即母角没有髻,只有一个发带,看上去比较朴素。
2、服装越剧服装精致、美观,面料多采用绸缎、锦缎等高档面料。
颜色常常是鲜艳而明亮,多为红、黄、蓝、绿、粉红、紫等色。
女性演员的腰身均用窄带装饰,这种装饰方式体现了东方女性的婀娜多姿。
男性演员的服装比较简单,多为黑、蓝等深色。
通常在演唱中,男女演员的服装会随着表演场地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穿戴更顺应季节、环境等等的要求。
比如,男演员在南方的演出中,通常穿着短衣、裤子和黑布鞋,而在北方演出中,则会穿长袍和靴子。
3、鞋袜越剧演员的鞋袜也非常重要。
共有两种鞋:一种是戏用鞋,即面“丝草”,脚板有多个小洞,可以防止演员在凹凸不平的舞台上打滑;另一种是舞台越剧演员的100%漆黑丝袜,透气性好,舞蹈时能够最恰当地体现出越剧特有的“旋转”。
三、结语越剧作为浙江省的一种地方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嘉兴地区的文化特色,更代表着中国南方的艺术文化。
越剧服饰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充分体现了浙江地区的文化特色和艺术气息。
越剧服饰艺术的独特美,不仅使人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对现代服饰的发展和创新起到了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越剧服饰艺术地域性文化特色探析
越剧服饰艺术地域性文化特色探析越剧是我国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源自浙江嵊县的嵊州戏,后来逐渐形成独特的越剧风格。
越剧服饰艺术是越剧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地域性文化特色对越剧的表演和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越剧服饰的历史渊源、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特点等方面来探析越剧服饰艺术的地域性文化特色。
一、历史渊源越剧服饰艺术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的嵊州戏。
嵊州戏是一种流行于浙江嵊州地区的地方戏曲,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戏曲表演中,服饰是扮相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角色和不同时代的特点。
随着嵊州戏的发展,越剧服饰逐渐形成并且发展完善。
越剧服饰不仅吸取了嵊州戏的传统元素,还融合了其他地方戏曲的服饰艺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越剧服饰。
二、地域文化特色越剧服饰艺术的地域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精致细腻:越剧服饰以其精致细腻而著称。
女性角色的服饰多以绸缎、丝绸等面料为主,色彩鲜艳,绣花镶边,配以金银首饰,给人一种华丽、高贵的感觉。
男性角色的服饰则注重线条的简洁和立体感,体现出刚毅、阳刚的形象。
2. 鲜明的地方特色:越剧服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
浙江地区的服饰多以绣花装饰,如腰带、鞋靴等都有独特的风格。
而在其他地区,服饰也会根据当地的传统文化特点进行调整,形成地方特色。
3. 历史传统的传承:越剧服饰艺术也是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
越剧服饰的设计、制作和佩戴方法都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化的传统工艺流程。
制作工艺因地而异,每个地区的服饰制作都有着独特的传统技艺和工艺流程。
三、艺术特点越剧服饰艺术的地域性文化特色还在于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色彩搭配:越剧服饰的色彩搭配非常讲究,通常是通过色彩的冷暖对比和明暗变化来突出角色的性格特点。
角色性格刚毅的通常服饰颜色会比较深沉,而性格柔和的则服饰颜色会比较柔和。
2. 精湛的绣花工艺:越剧服饰上的绣花工艺精湛细腻,花样繁复,富有变化。
初探我国戏曲服饰的艺术性
初探我国戏曲服饰的艺术性【摘要】我国戏曲服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在塑造人物形象、展现戏剧氛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设计理念注重情感表达和舞台效果,色彩搭配突显角色特点,面料选择讲究舒适性和视觉效果。
在舞台表现中,戏曲服饰不仅是演员的外在装饰,更是人物性格和命运的象征。
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戏曲服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内涵。
其艺术性体现在对角色情感的诠释和舞台效果的视觉冲击上,对戏曲表演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展望未来,我国戏曲服饰有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元素,发展出更加多样化和具有创新性的形式。
戏曲服饰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底蕴将继续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戏曲服饰,艺术性,重要性,历史渊源,人物形象,设计理念,色彩搭配,面料选择,舞台表现,文化传承,结论,戏曲表演,未来发展。
1. 引言1.1 探讨我国戏曲服饰的重要性戏曲服饰在戏曲表演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演员扮相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戏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方式。
戏曲服饰通过服装的设计、色彩搭配和面料选择,能够很好地展现角色的身份、性格和状态,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
戏曲服饰的精美与独特性,也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增添舞台表演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戏曲服饰也是戏曲文化传承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观念,通过服装的展示和演绎,传达着我国戏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多样性特色,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年演员的戏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探讨我国戏曲服饰的重要性,不仅可以深化对戏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更可以促进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为我国戏曲事业的繁荣和兴旺做出积极贡献。
1.2 戏曲服饰的历史渊源戏曲服饰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
最早的戏曲服饰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祭祀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戏曲服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在古代,戏曲服饰主要受到宫廷官方的影响,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戏曲服饰逐渐向民间艺人传承并发展。
传统戏曲的服装与道具剖析
侉衣:又叫“快衣”,周身飞禽纹样,一般用燕、 蝶等图案来象征人物身躯矫健,具有飞檐走壁 之轻功,多用于丑行扮演的有武艺之人。
抱衣和侉衣
均分花、素两种
花抱衣:哪些花 样??? 花侉衣:快衣,周 身飞禽纹样,多用 于丑行扮演的有武 艺之人。
帔的图案与纹样
• 女花帔用于出身官吏、乡绅豪门的未婚女子(所谓 “大家闺秀”)。绣以单独纹样——“枝子花”
• 均衡女花帔
• 对称女花帔
帔的图案与纹样
• 观音帔 • 观世音菩萨专用。白色。圈银绒绣墨竹,
或平银绣竹。观音帔专用的竹叶纹样, 是发挥图案的象征性,表现人物所处的 自然环境——南海仙山上的竹林。
武丑花褶:
蝴蝶、蝙蝠、散八宝 黑色散点满花褶子
富贵衣
即“穷衣”,是京剧大衣箱 中第一件戏衣。
在青褶子上缀若干 块不规则的杂色绸缎, 表示衣服破烂,满缀 补丁。
圆领褶子(改良褶子)
高
裴
力
力
士
士
用途:生、丑扮演的学士文人穿,又名学士衣,亦可代作大太监衣。两色为一组。
女褶
女青褶子(俗称“青衣”)款式: •对襟,小立领, •阔袖 •身长略短,仅过膝。 京剧《武家坡》欣赏——王宝钏
(带水袖) • 有男蟒、女蟒之分
玉带
蟒的纹样特征
江牙海水
寓意福山寿海,也带有着 一统江山的含意
龙的图案---是蟒蛇的形象引用
• 纹样: 主要是龙及“蟒水”(海水江牙),其形状根据人物的类型而定。
团龙
行龙
龙的形状
大龙
• 纹样: 龙的形状有三种,根据人物的类型而定。
直立水
戏曲表演与服饰艺术赏析解读
戏曲表演与服饰艺术赏析课试题壹自选2~3幅代表性的(了解,喜爱的)东方戏曲的截图。
试题贰写三个以上与戏曲相关的成语。
粉墨登场,锣鼓喧天,有板有眼试题叁自绘2~3幅戏曲脸谱试题肆浅论戏曲的1主要分类2艺术特征3表现方法4神韵寓意我国273个戏曲剧种中, 有5个戏曲剧种脱颖而去,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越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全国第二大剧种。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在周恩来的指示下,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用来招待外宾,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是影响最广的地方剧种。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剧,中国汉族戏曲剧种、湖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俗称“二黄”,又有“楚剧”、“汉调”两种叫法。
它为湖北主要的戏曲剧种。
晋剧,汉族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
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外省称之为山西路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豫剧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粤剧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表演与服饰艺术赏析课试题壹自选2~3幅代表性的(了解,喜爱的)东方戏曲的截图。
试题贰写三个以上与戏曲相关的成语。
粉墨登场,锣鼓喧天,有板有眼试题叁自绘2~3幅戏曲脸谱试题肆浅论戏曲的1主要分类2艺术特征3表现方法4神韵寓意我国273个戏曲剧种中, 有5个戏曲剧种脱颖而去,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越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全国第二大剧种。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在周恩来的指示下,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用来招待外宾,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是影响最广的地方剧种。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剧,中国汉族戏曲剧种、湖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俗称“二黄”,又有“楚剧”、“汉调”两种叫法。
它为湖北主要的戏曲剧种。
晋剧,汉族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
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外省称之为山西路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豫剧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粤剧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腔,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川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
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
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
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
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
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
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更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
好的剧本更需要好的导演来驾驭,来将作者意图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观众。
只有他们真正做到了珠联璧合,一个戏才能在舞台上大放异彩,才会吸引观众,我们的戏曲艺术才能得以繁荣。
戏曲里有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人最后的审美家园。
所有从事戏曲艺术的人当不忘坚守,并将它的美学神韵发扬光大!试题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戏曲的审美特征中国戏曲艺术具有瑰丽无比的美,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极其珍贵的瑰宝。
它是一种全方面感知美的有效形式。
戏曲讲究“手、眼、身、心、法、步”的规范化,动作的运动线的圆曲,动作本身的圆润柔顺,从中品味流动的线条美、声韵美和其中的诗情画意。
从民族习惯和审美趣味来说,欣赏观念与西方有所不同。
民族戏曲比较着重追求“精、气、神”的有机统一,“念、唱、做、打”的互相补充,即首先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丰满、真实的性格,把“纯技术”的表演放在第二位。
这一点也成了我们评价中国民族舞剧时应当依据的标准。
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有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和写意性。
戏曲的综合性,就是将不同的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
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在赋予舞台时间、空间以极大的自由,完全打破了西方戏剧“三一律”的结构形式;其次,在具体反应、表现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戏曲同样采用虚拟的手法,比如以桨代船、以鞭代马等。
戏曲中的许多表演程式,都是按照艺术美的原则,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舞蹈化的特征,这也就是戏曲的程式性。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讲求虚实结合、以一当十、传神写照、写意抒情。
中国画崇尚空灵、意境及笔墨之趣,中国诗讲究要有神韵,简而言之,中国艺术典范的核心就在于它的写意性。
中国戏曲无疑也是一种写意型的艺术形态。
除了上述三项表演艺术特征无不与写意性相关联以外,即便是戏曲剧作本身,在其故事结构、人物安排、唱词处理等方面,也十分鲜明地表现出写意性特色。
在戏曲表演过程中,四大特征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他们被节奏统驭在一起,在戏曲表演中不停息地运动。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
以京剧为例,他的美感元素,主要有五个部分,即虚实自由转换、高度程式规划、服饰绚丽多彩、脸谱丰富多姿、以及声腔韵味独特。
一,虚实自由转换。
京剧的虚实结合艺术,在表演审美文化上独树一帜,与西方的写实表演不同,舞台上没有门,演员通过表演,门存在了;舞台上没有马,演员一个招式,马有了……二,高度程式规划。
京剧表情主要是由外而内。
对人物的内心表现,主要是用大段“念、唱、做、打、舞、手、眼、心、步”等京剧的程式动作。
所谓程式的“功夫”到了,演员内心的感悟有了,观众对这些程式动作理解了,自然也就“内外完美”了。
三,服饰绚丽多彩。
京剧界把服装叫行头,是各种角色穿戴的总称,它包括:长袍类、短衣类、铠甲类、盔帽类、靴鞋类以及附属于服装范畴的辅助性、服饰性的东西。
戏衣的色彩还分上五色,下五色。
质量上主要有缎、绸、布等。
由于色彩、纹样和质量的不同,以及穿戴上的不同搭配,使整个戏衣显得丰富多彩又富有表现力。
京剧服装传承了中国民族艺术的装饰色彩传统,大胆用色,色彩倾向鲜明,注重强烈对比。
又因为它是一种“刺绣之服”,金银线具有调和作用,所以,服装色彩既有强烈对比,又和谐统一,并且光彩灿烂,极为富丽。
现在京剧服饰的样式,基本上是仿明代的,以后又吸收清装、旗装的服饰特点。
四,脸谱丰富多姿。
“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
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和丑,在形式、色彩和类型上也有一定的格式。
人们根据脸谱就能分出角色的好坏善恶。
京剧脸谱还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
通过运用夸张和变形的图形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
眼睛、额头和两颊通常被画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状,再加上夸张的嘴和鼻子,制造出所需的脸部效果。
五,声腔韵味独特。
京剧的声腔有别于其他戏曲的声腔旋律构成,有着一种特定的独特的声腔韵味,并受汉语语音的制约。
京剧声腔韵味内涵的形成,是通过发声吐字完成,是中国自《诗经》以来,延至元明清的歌唱艺术的“诗声一体”的再现,也是中国诗词歌赋以及宋元曲的“声诗一体”的范式。
试题陆东方戏曲服饰之戏装帔,中国戏曲服装专用名称,即对襟长袍。
程式性:是帝王、中级官吏、豪宦乡绅及其眷属在家居场合所通用的常服。
款式:对襟,半长大领,阔袖(带水袖,、左右胯下开衩,男帔长及足,女帔稍短(仅过膝,,阂身以平金或绒线刺绣图案纹样。
溯源:帔,源于明代贵族妇女的礼服—大袖褙子。
褙子原是窄袖,对襟大领很长,直贯底摆。
至明末,其袖式逐渐演变为大袖,领式也由长大领缩为半长大领。
戏曲服装“帔”即是在明代“褙子”基础上,经过装饰和美化后所形成的。
特点:帔的服装造型,虽然仍属于中国古代传统服饰的主流(宽袍大袖式),但它显然有别于“不壮不丽无以重威”的礼服—蟒袍。
比起蟒来,它突破了“全封闭式”的服装造型,以“对襟”造成自由开合的宽松感,以向下的两条垂直线给人以流畅修长的美感(由绾结演变成的两根飘带,也飘垂于胸前,成为了装饰)。
它算得上是一种“宽松式”的服装,文雅清秀,既符合人物闲居场合需要,又不失其华贵,更有助于表演。
帔的另一个特点是:男团花帔和女团花帔一般用于成对夫妇,色彩、纹样上完全一致,所以称作“对儿帔”,具有舞台画面的“整齐美”。
男。
女团花帔的这种规范性,鲜明地显示出了京剧服装所特有的艺术语汇。
质料:有大缎和绉缎两种,绉缎较轻柔,。
纹样:皇帝用团龙,皇后、贵妃用团风。
太后用团龙凤。
除此之外,视人物年龄身份,或用团花。
团寿字,或用枝子花。
色彩:皇室成员用黄色,状元登科、新婚典礼和喜庆团圆场合的夫妇用红色,老年人用秋香色,其余人物的用色没有严格界定。
刺绣:黄色帔用绒绣,其它色的帔或绒绣圈金,或平金绣。
靠:甲衣。
军中最庄严的战斗服装,高级将领所穿。
一,构成:全身共有绣片30余块。
靠领:靠的两个袖口是收紧的瘦袖。
靠身:分前后两片,上衣(甲衣)下裳相连。
靠肚子:肚子处,是一块比腰围要宽,长方形的,叫靠肚子。
靠肚子绣有凸出来的虎头或二龙戏珠等图案,现在有的经过改良也有例外。
一般说武生或武老生用“双龙戏珠”或“独龙”。
武花脸角色,性格粗扩豪放,一般用大虎头。
吊鱼:靠肚下边垂着的一扇,叫作“吊鱼”。
下甲:在大腿的两侧,系有两片长方形绣有鱼鳞图案的甲叶子,名为下甲,或靠腿。
演员经常把两片下甲提起来,进行一些舞蹈动作。
另外,靠腿和靠领可移作它用。
穿蟒或穿箭衣者围靠领,象征武将;单用两块靠腿者,象征丢盔卸甲的败将,具有符号意义。
三,源于清代将官之绵甲戎服。
此种戎服,以锦料为面,绸料为里,内衬丝棉。
它不象古代铠甲那样以甲片为主,仅在前后心及肩部等处缀有金属饰片,从总体看并无实战护身作用,而更象是一种礼仪用服,比起古代铠甲来具有很大装饰性。
“靠”即是在此基础上经过美化后形成的。
四,质料:大缎。
五,纹样:多为鱼鳞形或丁字形,也有龙和江牙等图案。
官衣是中下级文职官员的官礼服,凡出场的文职官员在处理公务时一般都穿官衣。
官衣与蟒衣一样,也是圆领右衽,长袍大袖,袖端加“水袖”,身后之两侧自袖裉以下有“摆”,穿官衣时,一般也要佩戴玉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