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教案

模板四篇

《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的认识部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初步感性认识了圆柱,能够辨认圆柱物体。在学习了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基础上,本课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形体——圆柱。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设计理念:

教学中,要力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课的结构上,以活动为主线,以操作为本节课的主要形式,以使学生亲身体会知识,自主实践获得经验,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和操作,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立体图,认识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使学生形成圆柱的清晰表象,能根据圆柱的特征辨认圆柱体,测量圆柱的高,并能想象出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宽与圆柱的高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导入新课

1、复习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并说说它们的特征。

2、出示一个茶叶筒提问:这个物体的形状叫什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圆柱体的?你对它了解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圆柱体。(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操作感知,发现特征

1、看一看、摸一摸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体,摸摸它的面。

师:圆柱有几个面?摸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与长方体有什么不同?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案(人教版)

教学进度表

第十二册数学教学总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尺知识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球半径和直径,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3、使学生会看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试统计表,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的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能力。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比例

单元目标:

1、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启蒙教育。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一的第l~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教学过程: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复习。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

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018年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2018年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一、比例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第1 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

2.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同学们,看到“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个课题,你们都能想到些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适机演示各式地图以及某些精密仪器放大的平面图,让学生知道有关比例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让学生回忆有关比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 什么是比?

2.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1) ﹕ (2)12﹕16 (3) ﹕ (4)4.5﹕2.7 (5)10﹕6 (6)3﹕2 二、自主学习新知

2 1

3 1

4 1 8

1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0﹕6 = 4.5﹕

2.7 ﹕ = 3﹕2 2.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1)根据表中所给的数据写出有意义的比。

(2)观察写出的比,哪些比能用等号连接,为什么?

3.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80﹕2= 200﹕5,并指出像以上三个这样的式子就是比例式。

4.教师让学生观察比例式,概括出共性,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

5.你能把上面的三个比例式写成分数形式吗?为什么?

6.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依据是什么?

学生完成课本P2“做一做”。还可以让学生举出比例的例子,并说明理由。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示范文本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示范文本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示范文本

In the specific time, budget, resource activities pla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effect, specially customized project process and parameters before,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stage, make a system and specific scheme, to guid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ject.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示范

文本

使用指引:此计划资料应用在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里进行的活动计划,内容包含活动范围、质量等。为实现的目标效果、专门定制的项目前中后期的流程和各项参数做成系统而具体的方案,来指导项目的顺利进行。,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六年级共有学生51人,其中男生27人,

女生24人。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着良好的学习

习惯,空间观念较强。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创造

性的进行学习。但从上学年的知识质量验收的情况看,学

生的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后进生的面还是大,针对这些

情况,本学期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

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及格率和优生

率。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

数的整除复习(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_教案教学设计

数的整除复习(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_教案教学设计

数的整除复习(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的整除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数的整除的有关概念,并能作出明确的判断和区分,进一步完善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通过复习,让学生掌握抓重点内容进行复习的方法,最好能根据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知识网络。

3、创设相互协作积极向上的学习情境,培养全员参与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整除的有关概念;整除与除尽的关系;自然数的分类;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自然数的分类;小组合作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设计: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大家一起对“数的整除”这一节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看书回顾(5')

数的整除这节内容有很多的概念需要大家正确理解。下面请大家根据以下复习提纲各自看书回顾课本第十册p28-41页中的内容。(可小组交流)

1、这一节中都介绍了哪些知识?

2、你还能理解这些知识吗?重点钻研不理解的地方。

3、在这些知识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认为?

三、反馈交流(6'-8')

1、谁来说一说这节内容中都介绍了哪些知识。板书:(整除、除尽倍数、约数……)

2、下面老师给大家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谁自告奋勇选择其中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知识点向大家作一下解释。(不能被2整除数的特征;偶数、奇数的持征;)

3、选择你认为最难理解的知识点向大家作一下解释。

4、选择你认为最重要的知识点。

(指导:要找出最重要的概念,我们可以先找出这些知识间的联系,然后你就可以明白其中哪个知识点是最重要的。)

四、小组合作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一、课程目标:

1.掌握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有效提高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对未来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1.加减乘除运算的掌握。

2.小数的认识和运算。

3.时间、长度、面积、体积等的测量。

三、教学难点:

1.乘法、除法的应用,问题解决思维能力的提高。

2.小数的加减、乘除。

3.面积、体积、时间等概念的理解深化。

四、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认识小数

1.学生了解小数。

2.在数字线上认识小数。

3.掌握“分数等于小数”的知识点。

第二课时:小数的加减

1.小数的加减运算。

2.通过练习中,掌握加减小数。

3.丰富小数加减的题型并总结规律。

第三课时:小数的乘法

1.小数的乘法规律。

2.通过实际生活问题运用,加深对小数乘法的理解。

3.练习小数乘法,提高乘法运算能力。

第四课时:小数的除法

1.认识小数的倒数,掌握小数的除法运算。

2.学生了解单位换算和小数的除法规律。

3.练习小数的除法,巩固小数除以整数和小数除以小数的方法。第五课时:面积的测量

1.学生了解平面图形的计量方法,并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生活实际问题的引导,增强学生的测量意识。

3.提高学生面积测量的技能。

第六课时:面积的应用

1.练习面积的应用,如:长方形的比较、面积的计算等。

2.通过生活实际问题的引导,巩固学生面积应用的技能。

3.总结面积应用的特征和规律。

第七课时:体积的测量

1.学生认识立体图形,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

2.掌握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通过实际生活问题,提高学生测量体积的能力。

第八课时:体积的应用

比例尺教案

比例尺教案

《比例尺》教学案例及反思

武昌区三角路小学

刘小兵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二册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体会到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

1、通过画线段的操作活动,感受到数学中有时无法按照实际长度画图的事实。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

二、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1、知道比例尺是一个比,一个关系。

2、能说出比例尺中,前项、后项各自的含义。

3、能看懂一幅图的比例尺。

4、能说明为什么同样的建筑物在不同的地图上长度不一样。

三、会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感受比例尺产生的价值

教学准备:米尺中国地图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

一、操作活动引入。

1、(找一找)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到10厘米的长度。边比画边说明这就是10厘米的实际距离。

2、(画一画)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根10厘米的线段;并指图说明,这就是10厘米的图上距离。

3、(画一画)让学生观察米尺,说明这就是1米的实际距离,并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根长1米的线段。

4、询问学生遇到的困难。形成矛盾冲突(没那么大的本子,没办法画。)

教师引导:人们在生活中画图时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往往需要将实际的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比,再画在图纸上。为了能让别人看图时知道它的实际长度,就需要将缩小的比例标在图纸上。后来,人们就把这些标在图纸上的比叫做“比例尺”。出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中国地图。

(1)找一找长江。

(2)想一想长江为什么只有这么一点长。(明确这是长江的图上距离)

(3)找一找这张图纸的比例尺。(右下脚1:3000000)

2、分组讨论比例尺1:3000000在这里是什么含义。

2022年新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全册分析

2022年新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全册分析

2022年新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

教学设计

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百分数(二),圆柱与圆锥、比例、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与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学习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安排了生活中的百分数(二),本单元主要涉及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的特殊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体会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教案

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教案

[ 2007-4-23 9:43:00 | By: 施施 ]

?

一、代数初步知识.

复习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2册<<代数初步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复习目的:

1.通过系统的整理,帮助学生形成代数初步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对代数初步知识的掌握水平。

2.使学生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意义;使学生熟练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进一步教会学生抓住联系整理知识的方法和针对重难点进行复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复习重点:

代数初步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师:(对一个学生)你今年多大了你们知道老师比他大多少岁吗你们能用一个式字表示出老师比他大的岁数

生:x表示老师的岁数,(x-12)就表示出老师比他大的岁数。

2. 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重要的代数方法。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块儿来整理复习代数初步知识。

二、整理知识

1. 回忆整理。

提问: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哪些代数初步知识请大家打开课本98页边看边回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忆在屏幕上逐一出示知识点: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简易方程、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比和比例。

师:这些都是过去学过的代数初步知识,它们之间有联系吗要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就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根据这些知识要点和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整理,并记录出整理的结果。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将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得简洁、清晰,又有特色!学生分组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商洛市教育学会新课程教案设计

圆锥的体积

教材依据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二章圆锥的体积第二课时

设计思想

理论联系实际,体现现代化教育特点。通过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进行观察、实验的手段,让学生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把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以体现“从现实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理念。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第12册42页—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师生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观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 能熟练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的课件演示、具体实验的教学方法,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学法指导

通过讨论、交流、观察、思考、操作、练习等多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协作,归纳,概括、思维、推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教学准备

1.圆锥体体积教学演示教具1套,水,不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

2.多媒体课件设计

3.学生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口算圆柱的体积。(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习题,指名口答。)

3,圆锥有什么特点?(出示圆锥形体的课件,指名口答。)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陕西省山阳县城关镇金旺希望小学:杨菡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全册教案

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2)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502.1=105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210厘米

V=SH=50210=10500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平方厘米=0,5平方米

V=SH=0.52,1=1.05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④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SH=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一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

②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3)做第44页“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略)

五、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1—2题。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积(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要求学生审题

后,知道底面直径的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课题四:圆柱体积计算的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页的例5,完成第44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练习十一的第3—7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一个圆柱形物体,一个圆柱形杯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出示练习十一的第3题(可以用卡片或用投影出示):

4.5十0.37 0.258 5.8十2.9

7.29 6.1—4.8 十

-

2,复习圆柱的体积。

教师: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节约用水》课堂实录(通用13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节约用水》课堂实录(通用13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节约用水》课堂实录(通用13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节约用水》篇1

教学目的:1、在学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这一单元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统计知识,认识我们身边浪费水的现象,从而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2、通过动手操作和分析,认识水环境的污染,认识到节约用水要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养成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数学计算和分析,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提出有效的节水措施。

教学准备:学具:计算器、三角板、铅笔;课前学生收集有关水资源知识;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全世界人民的目光都在关注着哪里?

(生齐答:伊拉克战争。)

师:美、英等国为什么不顾全世界人民的反对要向伊拉克发动战争呢?

(生答:想霸占伊拉克的石油。)

师:关于战争,联合国的有关组织曾说了一段这样的话:

(多媒体播放声画)

紧接着师导入:石油争完了,再过几年或几十年,人类将面临着争水的战争,同学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美国人真可恶……

我们中国缺水吗?…水不是用之不竭,取之不尽吗,为何还要打仗呢?…)

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1、师抓住刚才学生提出的“水不是用之不竭,取之不尽吗,为何还要打仗呢?”这个问题,你们认为这位同学说的有道理吗?先分组讨论一下,然后你们能根据课前你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说明吗?

(生分组讨论,师巡视观察)

2、生分组汇报讨论的结果。最后引导得出:我们中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深圳是一座缺水的城市,我们大家都要节约用水。

3、师:同学们,在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常可以碰到这样的情况:水龙头或水管坏了,水一滴一滴地往外流(多媒体出示),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第十二册数学教案

第十二册数学教案

第十二册数学教案

教案标题:第十二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应用有理数的概念。

2. 掌握有理数的四则运算规则,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3. 能够解决与有理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包括正数、负数和零,并能够灵活应用。

2. 帮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规则。

3. 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运用有理数的知识。

教学准备:

1. 第十二册数学教材。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3. 教学工具,如练习题、实物等。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5分钟)

介绍有理数的概念,与学生讨论有理数的不同形式和表示方法。引

导学生思考正数、负数和零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步骤二:概念讲解(15分钟)

详细讲解有理数的定义,分析正数、负数和零的特点,引导学生理

解有理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和大小关系。使用图示或实物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概念。

步骤三:运算规则讲解(20分钟)

逐步介绍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规则,通过示例和练习

让学生熟悉运算过程。强调正数相加、负数相加、正数与负数相加等

情况的运算规律。

步骤四:练习与巩固(20分钟)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并辅导他们解决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应用有理数的运算规则。

步骤五:拓展和应用(15分钟)

给学生提供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

问题。

步骤六:总结与讲评(10分钟)

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

方法。回顾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进度表

第十二册数学教学总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尺知识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球半径和直径,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3、使学生会看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试统计表,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的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能力。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比例

单元目标:

1、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启蒙教育。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一的第l~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教学过程: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复习。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

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教师: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4.5:2.7 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2.教学比例的意义。

(l)出示例1: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然后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

“所以这两个比怎么样?(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80:2=200:5)像这样(指着这个式子和复习题的式子4.5:2.7=10:6)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指着比例式80:2=200:5,提问:“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

判断10:12和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35: 42=,所以 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2)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3)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0.3 :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第2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做练习一的第3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

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第10页看第6行到9行。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80:2=200:5)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出的比例的外项、内项。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板书如下: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成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