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合集下载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一、问题重述1.1引言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成功发射,12月6日抵达月球轨道。

嫦娥三号在着陆准备轨道上的运行质量为 2.4t,其安装在下部的主减速发动机能够产生1500N到7500N的可调节推力,其比冲(即单位质量的推进剂产生的推力)为2940m/s,可以满足调整速度的控制要求。

在其四周安装有姿态调整发动机,在给定主减速发动机的推力方向后,能够自动通过多个发动机的脉冲组合实现各种姿态的调整控制。

嫦娥三号的预定着陆点为19.51W,44.12N,海拔为-2641m。

嫦娥三号在高速飞行的情况下,要保证准确地在月球预定区域内实现软着陆,关键问题是着陆轨道与控制策略的设计。

其着陆轨道设计的基本要求:着陆准备轨道为近月点15km,远月点10的椭圆形轨道;着陆轨道为从近月点至着陆点,其软着陆过程共分为6个阶段,要求满足每个阶段在关键点所处的状态;尽量减少软着陆过程的燃料消耗。

1.2问题的提出(1)确定着陆准备轨道近月点和远月点的位置,以及嫦娥三号相应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2)确定嫦娥三号的着陆轨道和在6个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

(3)对于你们设计的着陆轨道和控制策略做相应的误差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二、问题分析问题一:问题要我们求着陆准备轨道近月点和远月点的位置,以及相应位置的速度大小与方向。

首先我们要明确如何在月球上表示两个点的位置?速度的方向我们又应该如何表达?考虑到题目已给出我们一个着陆点19.51W,44.12N,所以我们选择在月球上建立一个坐标系,再做一系列减小误差的措施,故上述问题就解决了。

至于速度的计算,显然会与第二问的最优策略有关,我们通过对最优控制策略的计算,逆推就能算得近月点与远月点的速度。

问题二:问题要我们确定嫦娥三号的着陆轨道和在六个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嫦娥三号沿着陆准备轨道下降到距离月面一定高度时,嫦娥三号发动机点火工作,开始动力下降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消除嫦娥三号速度的水平分量。

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目

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目

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请先阅读“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A题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成功发射,12月6日抵达月球轨道。

嫦娥三号在着陆准备轨道上的运行质量为 2.4t,其安装在下部的主减速发动机能够产生1500N到7500N的可调节推力,其比冲(即单位质量的推进剂产生的推力)为2940m/s,可以满足调整速度的控制要求。

在四周安装有姿态调整发动机,在给定主减速发动机的推力方向后,能够自动通过多个发动机的脉冲组合实现各种姿态的调整控制。

嫦娥三号的预定着陆点为19.51W,44.12N,海拔为-2641m(见附件1)。

嫦娥三号在高速飞行的情况下,要保证准确地在月球预定区域内实现软着陆,关键问题是着陆轨道与控制策略的设计。

其着陆轨道设计的基本要求:着陆准备轨道为近月点15km,远月点100km的椭圆形轨道;着陆轨道为从近月点至着陆点,其软着陆过程共分为6个阶段(见附件2),要求满足每个阶段在关键点所处的状态;尽量减少软着陆过程的燃料消耗。

根据上述的基本要求,请你们建立数学模型解决下面的问题:(1)确定着陆准备轨道近月点和远月点的位置,以及嫦娥三号相应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2)确定嫦娥三号的着陆轨道和在6个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

(3)对于你们设计的着陆轨道和控制策略做相应的误差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附件1:问题的背景与参考资料;附件2:嫦娥三号着陆过程的六个阶段及其状态要求;附件3:距月面2400m处的数字高程图;附件4:距月面100m处的数字高程图。

附件1:问题A的背景与参考资料1.中新网12月12日电(记者姚培硕)根据计划,嫦娥三号将在北京时间12月14号在月球表面实施软着陆。

嫦娥三号如何实现软着陆以及能否成功成为外界关注焦点。

目前,全球仅有美国、前苏联成功实施了13次无人月球表面软着陆。

北京时间12月10日晚,嫦娥三号已经成功降轨进入预定的月面着陆准备轨道,这是嫦娥三号“落月”前最后一次轨道调整。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北京市一等奖)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北京市一等奖)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摘要月球软着陆是月球探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

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也成为技术的重要环节。

本文主要基于嫦娥三号在月球软着陆过程中着陆准备轨道、主减速段、快速调整段、粗避障段、精避障段以及缓速下降阶段6个阶段进行研究,从而确定着陆轨道和最优控制策略。

对于问题一,本文将题目简化为从离月球表面1500米到300米位置,嫦娥三号作匀减速运动。

通过其受到的月球引力以及在300米处对应的经纬度计算其动力方程和几何方程,得到近月点的位置:︒30N,高度离月球表面19W,︒5.51.15km,速度为1.7km/s,俯仰姿态角︒160E,︒5.30S,.6984。

远月点所在位置为:︒高度离月球表面100km,速度为1.62km/s,俯仰姿态角︒84。

对于问题二,将软着陆轨道离散化,利用离散点处状态连续作为约束条件,将常推力软着陆轨道转化为多参数问题,利用二次规划确定着陆轨道。

并通过仿真分析得到嫦娥三号在着陆轨道中月心距、法向速度、切向速度和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本文在确定嫦娥三号软着陆的6个阶段策略为:在主减速制导阶段将推进剂消耗优化作为主要设计目标,另外还要兼顾工程可实现性要求;在快速调整阶段提出利用推力大小和方向线性变化的制导率;在粗避障制导阶段提出一种多项式制导算法,满足了速度,姿态等多项约束;在精避障制导阶段,采用位置和速度的平面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制导;在缓速下降阶段将着陆安全性以、陆月面的速度以及姿态控制精度作为主要控制因素。

对于问题三,在考虑设备测量误差和执行机构误差后,本文关于误差的分析均采用蒙特卡罗打靶方案。

根据变推力方案推算着陆位置误差、嫦娥三号关机高度和径向着陆速度、软着陆全过程纵向和横向着陆速度误差分布图。

关键词:匀减速运动离散化二次规划蒙特卡罗打靶一、问题的背景嫦娥三号将在北京时间12月14号在月球表面实施软着陆。

嫦娥三号如何实现软着陆以及能否成功成为外界关注焦点。

嫦娥三号软着陆避障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浅析

嫦娥三号软着陆避障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浅析

嫦娥三号软着陆避障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浅析引言嫦娥三号软着陆降落过程中要保证准确性与安全性,此阶段的精确控制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粗避障和精避障两个阶段进行分析研究,在粗避障阶段采用合理化假设并逐步验证的方法,精避障阶段采用中心螺旋法,最终得出嫦娥三号在这两个避障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并进行误差分析。

1、粗避障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为了使嫦娥三号在软着陆阶段高度可靠安全,着陆器需具备较强的自主障碍识别与规避能力,在粗避障阶段主要目的:在较大范围内去除明显危及嫦娥三号着陆安全的大尺度障碍,为精避障阶段提供较好的安全点选择区域,很大程度上减小出现软着陆过程中近距离无法规避障碍物的风险,提高安全着陆概率,考虑到其速度较大且要求成像快、计算快的情况,本文需要综合推进剂消耗来选择最优位置。

粗避障段的范围是距离月面2.4km到100m区间,要求避开大的陨石坑在设计着陆点上方100m处悬停,由此初步确定落月地点,同时成像敏感器能够持续大范围观测着陆区,此阶段飞行轨迹要尽可能满足特定姿态和下降轨迹要求,进一步接近到达目标着陆点的设计轨迹。

考虑到7500N主发动机羽流(从火箭发动机喷管喷射出来的羽毛状的高速高温燃气流)带来的半锥角约为的椎体,会导致一部分不可见区域,而成像敏感区视场角(以光学仪器的镜头为顶点,以被测目标的物象可通过镜头的最大范围的两条边缘构成的夹角)为,为了避免主发动机羽流对成像敏感器的影响且保证在粗避障阶段成像敏感器能够观测到月球表面着陆区,同时考虑到降落路径的不同会导致软着陆过程中耗时的不同,对推进剂的消耗也是不相同的,本文对嫦娥三号采用下降轨迹接近与水平面夹角的直线下降方式,且推力对嫦娥三号的作用力与其运动径向的方向夹角近似为,并对其进行验证。

以嫦娥三号为坐标原点,其水平和径向方向所在直线为X轴和Y轴,其运行速度方向与X轴夹角为,所受推力方向与Y轴夹角为,结合着陆器成像敏感区的视场角范围,根据嫦娥三号在坐标系中的具体位置,联系其所受推力的大致方向分析验证得到此时主发动机产生的椎体羽流对成像敏感区的影響是较小的,验证了假设的合理性。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引言嫦娥三号是中国国家航天局于2013年发射的一颗月球探测器,是继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之后的一次新的月球探测任务。

嫦娥三号的软着陆任务是该探测器的主要任务之一,为了成功完成软着陆,需要设计合理的轨道和采取适当的控制策略。

本文将介绍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的相关内容。

轨道设计软着陆任务的轨道设计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主要目标是使探测器能够安全地降落在预定的着陆点附近。

以下是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的几个关键要点:初始轨道嫦娥三号在发射后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然后通过月球捕获进入月球轨道。

根据探测器的设计和任务需求,在进入月球轨道后,会通过一系列轨道调整来使探测器逐渐接近预定的着陆点。

着陆区域选择着陆区域的选择是轨道设计的关键一步。

根据对月球表面的地形和气象条件的分析,选择了一个相对平坦且没有大型障碍物的区域作为着陆点的候选区。

在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估后,最终确定了嫦娥三号的着陆点。

轨道调整为了使探测器能够准确着陆在预定的着陆点附近,需要进行轨道调整。

根据着陆点与当前轨道的相对位置和速度,通过发动机喷射和航天器姿态调整,逐渐调整探测器的轨道,使其进一步接近预定的着陆点。

着陆点验证在探测器接近着陆点之前,需要进行着陆点验证。

这一步骤涉及探测器的高度、速度、姿态等多个参数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通过与地面的通信和数据传输,控制中心可以对探测器的状态进行监测,并根据实时数据对轨道进行微调,以确保探测器能够准确着陆在预定的着陆点附近。

控制策略为了使嫦娥三号能够实现软着陆,需要采取适当的控制策略。

以下是嫦娥三号软着陆的主要控制策略:六自由度控制嫦娥三号在整个软着陆过程中,需要进行六自由度控制,即控制飞行器在三个方向上的平移运动和三个方向上的旋转姿态。

通过控制发动机的推力和调整航天器的姿态,可以实现对飞行器的六自由度运动的控制。

引力偏航在探测器接近月球表面时,月球的引力将会对探测器产生摄动。

嫦娥三号软着陆过程简介

嫦娥三号软着陆过程简介

1.嫦娥三号软着陆过程简介1.1 着陆准备轨道:着陆准备轨道即在进行改变探测器速度前的准备阶段。

此时探测器还在椭圆轨道上,轨道的近月点是15km远月点是100kn。

为确定探测器着陆点的位置,我们需确定近月点在月心坐标系的位置和软着陆轨道形态。

1.2 主减速段:主减速段主要任务即将探测器的飞行速度降到57m/s。

该段区间是距离月球表面15km到3km采用惯性、激光、微波测距测速制导;使用主发动机来提供动力,姿态发动机来改变主发动机即加速度的方向。

1.3 快速调整段:快速调整段的主要是利用姿态发动机,调整探测器姿态,使其在距离月面3km到2.4km这段区间内完成将水平速度减为0m/s的任务,即使主减速发动机的推力竖直向下进入粗避障阶段。

1.4 粗避障段:粗避障段的范围是距离月面2.4km到100m区间,其主要是分析星光下光学敏感成像图片,启动姿态发动机,粗步避开大的陨石坑,实现在设计着陆点上方100m处悬停,并初步确定落月地点。

1.5 精避障段:精细避障段的区间是距离月面100m到30m要求嫦娥三号悬停在距离月面100m 处,对着陆点附近区域100m范围内拍摄图像,并获得三维数字高程图。

分析三维数字高程图,避开较大的陨石坑,确定最佳着陆地点,实现在着陆点上方30m处水平方向速度为0m/s。

1.6 缓速下降阶段:缓速下降段主要是保证着陆月面的速度和姿态控制精度,要以较小的设定速度匀速垂直下降, 消除水平速度和加速度, 保持着陆器水平位置, 之后关闭发动机。

缓速下降阶段的区间是距离月面30m到4m要求着陆器在距离月面4m处的速度为0m/s,即实现在距离月面4m处相对月面静止,之后关闭发动机,使嫦娥三号自由落体到精确有落月点。

嫦娥三号软着陆各阶段的轨迹如图()所示2.各阶段控制策略2.1主减速段设探测器在近月点处的速度为 V,垂直方向速度为V y ,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 角为B 调整发动机方向,使发动机方向沿着垂直轴方向并保持加速度大小不变, 故探测器在此阶段只在垂直方向有加速度,探测器在垂直方向运动了 12000米, 速度减至为56m/s ,因此要满足方程,由此可以解出加速度a 和主减速阶段所需要的时间t2.2快速调整段利用姿态发动机,调整探测器姿态,使其在距离月面 3km 到2.4km 这段区间内完成将水平速度减为0m/s 的任务,即使主减速发动机的推力竖直向下进入粗 避障阶段。

数学建模获奖论文A题-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数学建模获奖论文A题-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摘要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太空和月球的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我国的探月工程项目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嫦娥三号是我国首次实行外天体软着陆任务的飞行器,在世界上首先实现了地外天体软着陆自主避障。

对于嫦娥三号软着陆过程虽然有很多的研究成果,但这仍然是一个永远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嫦娥三号运行轨道的近月点和远月点的速度,然后确定了近月点和远月点的位置。

在这基础上,对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进行拟合确定,通过制导技术分析六个阶段最优控制策略。

最后,对确定的轨道和最优控制策略进行误差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在对问题一近月点和远月点位置确定和速度分析时,本文建立了动力学模型,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求得在近月点的飞行速度为1.67km/s,在远月点的速度为1.63km/s,然后用微元迭代的方法,解得近月点的位置19.51W,32.67N,15km,远月点的位置160.49E,32.67S,100km。

在轨道的确定过程中,为了便于研究,将嫦娥三号软着陆的轨道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近月点到距月球表面2400米的高空,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本文建立了基于软着陆二维动力学模型,然后根据所得到的数据确定轨道,进而用MATLAB拟合出轨道。

第二阶段是从距月球表面2400米到4米,考虑到要避开月球表面障碍物,所以,用MATLAB将附件 3中的图像进行平面和三维作图,从而根据所做出的图像确定出此阶段的运行轨道。

在第三阶段的划分是嫦娥三号从4米处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这个阶段的轨迹是一条直线。

在六个阶段运动过程的最优控制策略研究中,首先运用显示制导法进行六个阶段燃料的最优控制,约束条件是嫦娥三号在每个阶段燃料的使用尽量少。

然后用模拟退火遗传算法对六个阶段的轨道最优化进行设计,得出嫦娥三号着陆过程每个阶段最优轨道控制,通过避障制导技术得出嫦娥三号软着陆六个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

关键词:二维动力学模型最优控制策略显示制导法一. 问题重述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成功发射,12月6日抵达月球轨道。

“嫦娥三号”探测器软着陆自主导航与制导技术

“嫦娥三号”探测器软着陆自主导航与制导技术
HU A N G X i a n g y u , Z H A N G H o n g h u a , WA N G D a y i , L I J i ,G U A N Y i  ̄ n g , WA N G P e n ni '
( 1 . B e i j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C o n t ol r E n g i n e e r i n g , B e i j i n g 1 0 0 1 9 0 , C h i n a ;
功的关 键。针对 高安 全和高可靠 软着 陆任务 的要 求 , 设计 了包含 接力避 障的软着 陆飞行程 序 , 提 出了单 波束分 时
修正与多波 束融 合修 正的 自主导航方法 和 自适应动力显式制导 、 无迭代多项式粗避 障制导 以及 内外环结合 的精避 障制导 等方 法。实 际在轨 飞行结果表 明 , 导航算法提供 了高精度 的状态估 计 , 制导算法 实现 了高精度状 态控制 和 有效避 障机 动 , 确保了软着陆落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第 1 卷 第 1 期
2 0 1 4年 3月
深 空 探 测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D e e p S p a c e E x p l o r a t i o n
Vo 1 .1 No 1

Ma r c h 2 0 1 4
“ 嫦娥 三号,张洪华 ,王大轶 ,李 骥 ,关轶峰 ,王鹏基 ,
( 1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 北京 1 0 0 1 9 0 ; 2 .空间智 能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 , 北京 1 0 0 1 9 0)

要 :“ 嫦娥三号” 探测器首次实现 了我 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 陆 , 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是软着陆任 务成

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

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

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一、概述《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一文旨在深度剖析中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在实现月面自主避障软着陆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和创新策略。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标志性任务,嫦娥三号的成功着陆不仅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更因其前所未有的自主避障能力,展现了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卓越的自主导航、控制与决策技术水平。

软着陆控制技术是确保嫦娥三号在月球复杂地形环境下安全降落的核心环节。

面对月球表面未知的岩石、陨石坑、陡坡等潜在威胁,嫦娥三号采用了先进的自主避障系统,该系统集成了高精度传感器、高速数据处理单元、智能规划算法以及精密执行机构,能够在实时飞行条件下自主识别潜在障碍,动态规划出安全的下降路径,并精准控制探测器的姿态和推进力,以确保在最后阶段实现厘米级的精确着陆。

文章首先回顾了嫦娥三号软着陆任务的整体架构与技术需求,阐述了软着陆过程中的各个关键阶段,包括主减速段、快速调整段、接近段、悬停段、避障段以及缓速段,详细解析了每个阶段的技术难点与应对策略。

特别强调的是,嫦娥三号在距离月面约100米高度时启动的精避障段,利用搭载的光学相机获取高分辨率图像,构建三维数字高程图,通过复杂的图像处理与地形分析算法,迅速识别出可能影响着陆安全的障碍物,并据此制定出最优的避障策略。

文章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嫦娥三号自主避障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揭示了其如何通过多源信息融合、实时障碍检测、避障路径规划与重规划、以及高精度姿态控制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在复杂光照条件和极端温度变化下的稳定、高效运行。

还介绍了嫦娥三号在软着陆过程中所采用的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机制,确保在面临异常情况时能够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

《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一文旨在全方位展现嫦娥三号在软着陆控制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实践成就,通过对关键技术细节的剖析与案例解读,为后续深空探测任务的着陆控制技术发展提供宝贵的参考经验与技术启示。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软着陆轨道设计:软着陆轨道的设计需要考虑月球表面
地形、重力场和空间作业的要求。

首先,设计轨道需要确
保探测器能够顺利进入月球附近的轨道,进而实施软着陆。

其次,为了使探测器能够顺利降落,轨道还需要考虑月球
引力和空气动力学效应对探测器轨道的影响。

最后,软着
陆轨道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将来返回地球的任务,包括能量
消耗和轨道调整等问题。

2. 控制策略:软着陆任务中的控制策略主要包括推力控制、轨道调整和姿态控制等方面。

推力控制主要用于改变探测
器的速度和轨道。

轨道调整主要用于修正轨道的偏差,使
探测器能够精确地着陆。

姿态控制主要用于控制探测器在
着陆过程中的姿态,使其保持稳定并能够准确降落。

3. 轨道测控技术:嫦娥三号软着陆任务需要使用测控技术
对探测器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测控技术包括测量探测器
的位置、速度和姿态等参数,同时还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
指令传输等操作。

通过轨道测控技术,可以及时对软着陆
过程进行监测和调整,确保探测器能够准确地实施软着陆。

总的来说,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需要综合
考虑轨道动力学、月球引力和地形、轨道调整和姿态控制
等因素,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控制策略,使探测器能够准确
地着陆并顺利完成任务。

嫦娥三号着陆控制研究与软件仿真

嫦娥三号着陆控制研究与软件仿真

嫦娥三号着陆控制研究与软件仿真着陆控制是航天器进入行星表面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

近年来,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嫦娥三号着陆控制研究成为了热点话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嫦娥三号着陆控制研究与软件仿真的相关问题。

随着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不断深入,探月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太空任务。

嫦娥三号是中国首次实施地外天体着陆的任务,其着陆控制技术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任务的成功。

因此,对嫦娥三号着陆控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嫦娥三号着陆控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月观察、月面环境模拟、着陆程序设计和实验验证等方面。

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仿真实验方法,对嫦娥三号的着陆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以优化着陆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性能。

软件仿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实际系统或过程进行模拟和仿真。

在着陆控制中,软件仿真主要用于模拟着陆过程,以便对控制系统进行测试和验证。

优点:软件仿真可以在实验环境中模拟真实着陆过程,有助于研究人员对控制系统进行充分的测试和验证,降低了实际实验的风险和成本。

缺点:软件仿真无法完全模拟真实环境中的所有因素,仿真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受到限制。

同时,软件仿真的开发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这里我们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火星科学实验室为例,说明软件仿真在着陆控制中的应用。

火星科学实验室的着陆过程需要穿越火星的大气层,对其着陆控制的研究极具挑战性。

通过软件仿真,科学家们成功地模拟了火星科学实验室的着陆过程,并为实际着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文对嫦娥三号着陆控制研究与软件仿真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着陆控制研究背景和意义的分析,以及软件仿真原理和优缺点的讨论,我们发现软件仿真在着陆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软件仿真的准确性仍需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模拟复杂环境和真实条件下着陆过程时。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建议加大软件仿真方面的研发投入,提高仿真精度和可信度。

开展更为广泛的国际合作,共享技术和经验,也将对嫦娥三号着陆控制研究与软件仿真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引言嫦娥三号(Chang'e-3)是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于2013年发射的探月任务。

作为中国首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任务,嫦娥三号的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嫦娥三号的软着陆轨道设计以及相应的控制策略。

一、轨道设计1.1 软着陆的定义软着陆是指在着陆过程中,飞船的速度和加速度较小,从而减小着陆冲击力,降低着陆事故的风险。

嫦娥三号软着陆的主要目标是保证飞船及上面搭载的月球车的安全着陆。

1.2 轨道选择嫦娥三号选择了椭圆轨道进行软着陆。

这是因为椭圆轨道在进入月球表面前可以实现速度和加速度的逐渐减小,从而使得软着陆更加稳定和可控。

1.3 轨道参数设计在确定椭圆轨道之后,嫦娥三号需要确定相应的轨道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轨道离心率、轨道倾角和轨道高度等。

通过科学计算和仿真分析,嫦娥三号确定了具体的轨道参数,以便使得软着陆能够满足任务要求。

二、控制策略2.1 控制模式嫦娥三号软着陆的控制策略采取了主动控制模式。

这意味着在着陆过程中,飞船将根据实时数据进行主动调整,以保证软着陆的稳定和安全。

2.2 触发条件在软着陆的控制策略中,触发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嫦娥三号采取了多个触发条件,包括高度、速度和倾斜度等。

当这些条件满足一定的阈值时,控制系统将自动开始软着陆程序。

2.3 控制手段嫦娥三号软着陆采用了多种控制手段,以确保着陆过程的精确控制。

其中包括推力控制、姿态控制和舵控制等。

这些控制手段能够对飞船的速度、姿态和角度进行实时调整,以实现软着陆的最佳效果。

2.4 控制算法为了实现软着陆的精确控制,嫦娥三号采用了高级的控制算法。

这些算法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

通过这些算法,嫦娥三号能够根据实时数据进行精确的控制,并及时作出调整,以确保软着陆的成功。

结论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在实现月面软着陆任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适当的轨道设计和精确的控制策略,嫦娥三号成功实现了月球表面的软着陆,并为未来的探月任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登月飞行器软着陆的制导与控制

登月飞行器软着陆的制导与控制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持续发展,嫦娥号登月飞行器有望实现更加精 确、高效的软着陆。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提高制导算法的精度、优化姿态控制 策略以及发展更加可靠的故障诊断和恢复系统等方面。此外,国际合作也将在 登月飞行器的软着陆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更多可能性。
结论:
登月飞行器软着陆的制导与控制技术是实现月球探测、科学研究以及开发利用 月球资源的关键所在。从阿波罗计划到嫦娥工程,人类在登月飞行器软着陆技 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然而,面对未来更复杂的探测需求和挑战,仍需不断 深入研究和发展新的技术手段。
中国“嫦娥”号登月飞行器的软 着陆控制与展望
中国嫦娥工程是中国探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功实施多次探测任务,并 在2019年实现了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嫦娥工程所取得的成进行月球探测的能力。在软着陆控制方面,嫦 娥工程采用了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激光测距、惯性测量等,以确保飞行器 能够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实现安全、精确的着陆。
谢谢观看
为了确保登月飞行器的安全、精确着陆,科研人员需要不断提高制导算法的精 度、优化姿态控制策略、发展可靠的故障诊断和恢复系统等。国际航天合作也 将成为推动登月飞行器软着陆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共享经验、联合研发, 共同推进人类登月事业的发展。
参考内容
随着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不断深入,登月飞行器软着陆轨道的设计成为了月球探 索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提高登月飞行器的着陆精度和安全性,遗传算法优化 被广泛应用于解决该问题。
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次演示将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 来进行研究。首先,将通过理论分析建立探测器软着陆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 利用该模型进行控制策略的设计。然后,将通过实验验证的方法,对所设计的 控制策略进行实际测试。实验中,将通过模拟深空环境中的各种工况,对控制 策略进行严格的测试。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Soft Landing Track Design and Control Strategy of
Chang'e-3
作者: 高艺哲;胡茂承;吴奕
作者机构: 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122
出版物刊名: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页码: 68-71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3期
主题词: 嫦娥三号 软着陆控制 动力模型 轨道设计 螺旋搜索
摘要:解决嫦娥三号飞行的制导与软着陆控制问题。

建立运动学差分方程,以燃料消耗量最小为目标,利用MATLAB实施迭代,确定着陆准备轨道的位置和主减速段的最优控制策略;在避障阶段,基于离散二维熵的最优阈值选择模型,采用螺旋搜索方法选定安全着陆点;根据动力学原理,算得软着陆6个阶段的发动机推力大小、方向以及消耗的时间与燃料,并给出运动轨迹方程;最后,对计算结果做出误差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探月着陆器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探月着陆器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DOI:10.16660/ki.1674-098X.2019.13.016探月着陆器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①赵晓旭 高聪 于丰韬(华北理工大学理学院 河北唐山 063210)摘 要:嫦娥三号的软着陆,标志着我国实现了通过程序编码实现机器自主避障着陆地外星体的伟大成就,而着陆轨道与控制策略的制定与设计则是成功软着陆过程中极为重要因素。

本文以嫦娥三号探月着陆相关数据利用迭代计算,微分方程等方法,建立落月着陆轨道与控制策略的模型,并根据安全原则与燃耗最小原则对模型进行合理的轨道设计与着陆路径优化,为探月飞行器的软着陆与轨道设计提供方法。

关键词:软着陆 迭代法 微分方程 非线性规划 最优控制策略中图分类号:V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5(a)-0016-02①作者简介:赵晓旭(1997,7—),男,汉族,河南遂平人,本科,研究方向:统计与数学建模。

月球是地球周围唯一的天然卫星,其表面蕴含着丰富的矿物资源,开采月球资源成为解决现今能源问题的一种方法。

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层的包裹,飞行器的着陆必须完全依赖发动机的制动。

1 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模型建立与求解1.1 减速模型1.1.1 主减速阶段在确定了嫦娥三号卫星近、远月点速度大小与方向后,根据嫦娥三号着陆器参数建立动态微分方程:边界条件:x (t 0)=0,y (t 0)=15000+R ,v x (t 0)=v 0=1614.4,v y (t0)=0,由于主减速运时主推动器需全功率运行,即F 取最大推力7200N且推动器不会频繁改变角度,因此a (t )是一光滑函数。

可将求解控制函数a (t )问题转换为求解最优参数及最短时间问题。

我们采用迭代的方法计算可得最优参数P =(4.862*10-6,-1.079*10-4,,4.785*10-2),时间最短为445s,在主减速结束时刻的水平速度为26.2320m/s,竖直方向速度为53.5072m/s,消耗燃料质量为1132.7kg。

嫦娥三号

嫦娥三号
(1)建立动力学模型。
(2)建立最优控制模型。
设计主减速段制导控制律(采用燃料最优制导律)针对主减速阶段,卫星主发动机运作进行减速,整个阶段卫星进行抛物体运动,并在此阶段内实现速度从1.7千米/秒降到0米/秒。1主减速模式,卫星主发动机运作进行减速,整个阶段卫星进行抛物体运动设计快速调整段制导律(采用重力转弯制导)设计粗避障段制导律(参考火星动力下降段制导律,可采用D’Souza 制导,或多项式制导, 将平坦区域作为目标着陆点,从而避开岩石)分析星下光学敏感成像图片,启动姿态调整发动机进行水平位移,粗步避开大陨石坑,并进行减速运动,在末阶段实现卫星悬停于目标位置上方。同设计精避障段制导律(参考火星动力下降段制导律,可采用D’Souza 制导,或多项式制导, 将平坦区域作为目标着陆点,从而避开岩石)分析高分辨率三维成像启动姿态调整发动机进行水平位移,精细避开月面障碍物,主发动机产生恰好抵消自身重力的推力,维持稳定下降,经过调整,实现水平速度为0米/秒
根据上述的基本要求,建立数学模型解决下面的问题:
(1)确定着陆准备轨道近月点和远月点的位置,以及嫦娥三号相应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2)确定嫦娥三号的着陆轨道和在6个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
(3)对于设计的着陆轨道和控制策略做相应的误差分析和误差分析。
二、模型假设
(1)假设嫦娥三号的软着陆不受月球自转影响;
(2)假设嫦娥三号水平调位耗能极低可约为零;
(3)月球、日地引力摄动等因素均可忽略不计;
(4)忽略除地球以外的其他因素对飞船运动的影响。
三、符号说明
符号
符号说明
嫦娥三号在A点的机械能
嫦娥三号在B点的机械能
近月点到月心的距离
远月点到月心的距离
嫦娥三号经过近月点的速度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的优化模型_杜剑平模板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的优化模型_杜剑平模板

)的模型建立与求解 3 问题 1
3. 1 确定近月点和远月点的速度 由假设 2. 嫦娥三号从近月点开始下落 , 且与着陆准备轨道在同一个平面上 。 又由假设 2. 3, 1 和 2. 2
1] 。 知, 嫦娥三号的着陆准备轨道满足开普勒轨道定律 , 其着陆准备轨道如图 1 所示 [
远月点至月心的距离为 设近月 点 至 月 心 的 距 离 为 r A, 单位时间嫦娥三号扫过的面积为 r B, 1 1 r vA , S r vB , A B = B 2 2
竞赛论坛
檺檺殣
1 问题的提出
在高速飞行的情况下 , 嫦娥三号要保证准确地在月球预定区域实现软着陆 , 关键问题是着陆轨道与 远月点 1 控制策略的设计 。 基本要求是 : 着陆准备轨道为近月点 1 着陆轨道 m, m 的椭圆形轨道 ; 5k 0 0k 为从近月点至着陆点 , 其软着陆过程共分为 6 个阶段 , 要求满足每个阶 段 在 关 键 点 所 处 的 状 态 ; 尽量减 少软着陆过程的燃料消耗 。 根据上述基本要求 , 要研究以下 3 个问题 : )确定着陆准备轨道近月点和远月点的位置以及嫦娥三号的相应速度 ; 1 )确定嫦娥三号的着陆轨道和 6 个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 ; 2 )针对建立的模型 , 对所设计的着陆轨道与控制策略做相应的误差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 3
6 - / , 嫦娥三号所受到的最大离心加速度为 由于月球自转速度为 ω = 2. 6 6 1 7×1 r a d s 0 2 2 5 - ( / ) 。 k s 2 3 9 6×1 0 α = ωr ≈ 1. g 2 5 - / 即 将非惯性坐标系近似为惯性坐标系 , 的加速度误差 , 最大可能产生1. 远小于月球引 k s 0 2 3 9 6×1 g
的引力加速度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问题 2 中需要对后 4 个阶段逐一进行分析。粗避障阶段需要对嫦娥三号在距离月 面 2.4km 处对正下方月面 2300*2300m 的范围的拍照的高程图进行分析,选取最平坦的 位置进行着陆,而下降到距离高空 100m 时,又有对着陆点附近区域 100m 范围的内拍摄 图像的高程图,需要用 MATLAB 进行数据的读入和分析,再用 MATLAB 编写相应的函数寻 找到最平坦的区域进行降落。在考虑降落点的选择是时,要考虑嫦娥三号本身的大小即 所占陆地域,需要查阅相关资料数据。在缓速度下降的状态为匀减速运动。 (三)问题 3 的分析
ṁ 单位时间所消耗的燃料质量
Fthrust 发动机的推力 x 在某一时刻的水平位置 y 在某一时刻的竖直位置 sij 嫦娥三号从i 点运动到 j 点平移距离(i = A,B ...E ,j = B ,C ...F ) hij 嫦娥三号从i 点到 j 点的竖直位移距离(i = A,B ...E ,j = B ,C ...O )
针对问题 2,题目要求确定嫦娥三号的着陆轨道和 6 个阶段的控制策略,因此要对 6 个阶段进行逐一分析以确定综合的最优控制。通过对 6 个阶段的分析,主减速阶段和
2
快速调整阶段在问题 1 中已进行分析,就不用再赘述,关键的地方在于问题 1 中被暂时 忽略调整的粗避障、精避障、缓慢下降和最后的自由落体阶段。
四、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第一部分:准备工作
为了更好地对位置进行描述,首先建 立直角坐标系。以预定着陆点
O(19.51W ,44.12N )为原点,建立如图 1 所
示的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 1。经过原点和 该平面的面心建立横坐标轴,垂直横坐标 于原点建立纵坐标轴。由于近月点必定垂 直过月球球心,所以必定与该坐标系在同 一个二位平面上。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 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 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 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v 2 嫦娥三号经过远月点的速度
h1 近月点高度
h2 远月点高度
M 1 月球的质量
M 2 嫦娥三号的质量
3
g 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G 万有引力常数 R 月球的半径 tij i 点到 j 点的运动时长(i = A,B ...F ,j = B ,C ...O ) ai 在i 点处的加速度 (i = 1,2...7) Vi 在i 点处的速度 (i = A,B ...F )
灵敏度分析是指研究与分析一个系统(或模型)的状态或输出变化对系统参数或周 围条件变化的敏感程度的方法。为了方便题目的研究,可以选择周围环境的条件变化所 对应的灵敏度分析。而在本文中,模型大致分为六个过程,为了便于说明和分析,分别 对每个状态进行灵敏度分析,从而综合看出整个运动过程的灵敏度。
三、模型的假设与符号说明
近月点速度 v 1 =1720 m / s ; 远月点速度 v 2 =1630 m / s
(二)模型 2、3 的建立和求解 1.模型的准备 嫦娥三号从近月点开始软着陆过程分为六个
阶段,每个阶段的关键点都要满足所处的状态, 并且要尽量减少消耗的燃料。在模型准备中已经 建立如图 1 所示的,以预定的着陆点 (19.51W ,44.12N )为原点的二维直角坐
2014 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赛区评阅记录(可供赛区评阅时使用): 评 阅 人 评 分 备 注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 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摘要
嫦娥三号在高速飞行的情况下,要保证准确地在月球预定区域内实现软着陆,关键 问题是着陆轨道与控制策略的设计。针对问题 1,求解近月点、远月点的位置,我们采 用逆运算的方法,在已知预定着陆点的位置,按照轨道的各个关键点的基本要求,结合 最优控制策略,求出各阶段关键点的位置,最后倒退到近月点的位置。近月点、远月点 的速度本文采用物理理论知识角动量守恒定律进行求解。
针对问题 3 要求对设计的着陆轨道和控制策略做误差分析,可以把问题 1 中的求得 的轨迹模型当做预定着陆点的预测轨迹模型,把问题 2 中的轨迹模型看做实际着陆点的 真实轨迹模型。根据实际轨迹模型与预测轨迹模型的对比分析误差,得出该模型误差较 小;而在进行灵敏度分析时,将整个过程分为六段,并对每一段进行灵敏度分析,得出 该模型稳定性较高,灵敏度较低。
我们授权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可将我们的论文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展 示(包括进行网上公示,在书籍、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发表等)。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 A/B/C/D 中选择一项填写):
A
我们的报名参赛队号为(8 位数字组成的编号):
23006012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四川师范大学
误差一般是指实际值与拟合值之间的差异,而误差分析则是分析这种实际值与拟合 值之间所包含的各种差异,通常可以通过残差平方和准确度等指标对误差进行衡量。本 题中的问题 1 可以看做要达到预定着陆点的预测值,而问题 2 可以看作达到实际点的真 实路程,因此,这里的误差分析可看做问题 1 与问题 2 所形成差异。
因此可以考虑从最后的结果入手,采用倒退的方法,逐步找到题目的答案。假设预定落
地点O(19.51W ,44.12N )为最优轨迹状态下的准确着陆点,通过规划求解出近月点到预定
着陆点的着陆轨道之后近月点的位置可以根据预定着陆地进行反推求得。 着陆的轨迹分为 6 段,在每一段中进行优化。前面已经分析在问题 1 中暂时不考虑
避障问题,所以关键在于解决主减速以及快速调整阶段的轨迹优化,快速调整为水平速 度下降为 0 后的阶段为垂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
快速调整阶段为水平方向的匀减速运动,垂直方向的类自由落体运动。通过受力分 析等来确定这一状态的控制策略以及相应关键点位置。
为满足最少燃料的软着陆,在主减速阶段,假设主发动机的燃料消耗在单位时间内 是一定的,因此,可以将问题转化为点到点的时间最少的优化问题,考虑建立最速下降 曲线的模型,通过最优化方法求解主减速阶段轨迹。最后根据相应的轨迹就可以从预定 落地点O 逆推到近月点、远月点的位置和方向;近月点、远月点的速度大小则采用角动 量守恒定律求得结果。 (二)问题 2 的分析
2014 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章程》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 赛规则》(以下简称为“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可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网站下载)。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 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图(2)从图(1)中抽取的二维直角坐标
5
标系,则可以描述近月点( A )连接通过各个关键点并最终到达预定着陆点软着陆轨道, 如图(2)所示(图(2)为从图(1)中抽取二维直角坐标 1)
现在已知结果(预着陆点的位置),采用倒退的方法,解着陆准备轨道近月点的位
置。假设预定落地点O(19.51W ,44.12N )为最优轨迹状态下的准确着陆点,中途在快速调
+ M 2gh1
=
1 2
M 2 V22
+
M 2gh 2
(1)
其中l1 、l2 分别表示近月点、远月点到月球球心的距离,v 1 、v 2 分别表示嫦娥三
号经过近月点、远月点的速度, h1 、 h2 分别表示近月点高度、远月点高度; M 2 表示嫦 娥三号的质量。 2.模型 1 的求解
针对问题 1 用角动量守恒定律建立的速度求解模型为两个方程组,两个未知数,简 单易于求解。用 MATLAB 计算方程组,结果如下:
整姿态后垂直自由落体,假设刚好着陆在预定着陆地点,中途没有遇到障碍, 以C 下的 避障调整状态暂时忽略。 则此时C 、 D 、 E 、 F 的位置刚好在二维坐标系的纵轴上:C (0, 2400)、 D (0,100)、 E (0,30)、 F (0,4)
第二部分:问题 1 的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一)模型 1 的建立和求解 1.模型 1 的建立 问题 1 对嫦娥三号在近月点、远月点相应速度的求解可以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揭 示的角动量守恒定律,建立嫦娥三号近月点( A )、远月点速度(v A )模型:
⎧ ⎪ ⎨ ⎪⎩
1 2Leabharlann tv1l1 = tv2l2
M 2 V12
A 点为近月点位置,因为近月点高度
为 15000m,则设 A ( x1 ,15000); B 点为
图(1)以预定着陆点为原点的二维坐标系 1
4
主减速完成后基本位于目标上方的点,高度为 3000m,设 B ( x 2 ,3000);C 点为开始粗避 障的点,高度为 2400 的点,设C ( x 3,2400); D 点为开始精避障开始位置,高度 100m, 设 D ( x 4 ,100); E 点为缓慢下降高度为 30m 的点,设 E ( x 5 ,30); F 点关闭发动机,高 度 4m,设有 F ( x6 ,4)。
针对问题 2 确定嫦娥三号的软着陆轨道和各个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我们采用将整 体分割,分别最六个阶段进行最优控制。同时最优控制主要是尽量减少整个过程的燃料 的消耗,而本文假设嫦娥三号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燃料是一定的,因此把控制燃料的消 耗转化为使得着陆时间最短的问题。而在主减速阶段,要达到对两点之间到达时间最短 的控制,我们首先建立了最速降线模型。该模型过程分析简单,实用性强,推广度高。 在粗避障、精避障阶段,我们采用 MATLAB 读入高程图数据,并结合嫦娥三号自身的着 陆器的大小确定要选取的着陆区域的面积。在所给的范围中搜索距离正中心最近的最平 坦的地方进行降落。最后建立了轨迹关于时间的函数来描述软着陆轨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