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贝律铭

合集下载

贝聿铭与苏博

贝聿铭与苏博

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址位于历 史保护街区范围,其东为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 北临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南面 更与狮子林隔河相对。 该地块被贝聿铭先生称为 “圣地”,在这一地块上设计博 物馆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 “在这里设计博物馆很难很难, 既要有传统的东西,但又一定要 有创新,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 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 很舒服;创新的东西就是要运用 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 很好看,有吸引力,因为时代是 在发展的”。
苏州博物馆新馆即用现代建筑的语 言阐述了江南传统文化的内容。
Respect to tradition, we also have to think about the need to change. But how to made that change? How to made the history lives and at the same time point the way to the future?
于是,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给了他的第二次 机会。已经八十多岁、退休十多年后的他,仍然接 受了挑战,用他的话就是“做错了以后,有机会可 以改”。
There has lots of challenge. I’m not sure I can success, but someone has to begin. ——
I don’t know. I’m trying……

苏州博物馆分析.

苏州博物馆分析.
苏州博物馆如今已如东方的一颗璀璨的明 珠,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在结构布局、与 环境的融合、空间布局、采光通风、能源 上都闪耀着其特有的光彩。
谢谢观看
博物馆北部以传统手法营造的展厅——宋画斋(墨戏堂)。 “墨戏”一词起源于宋代,是水墨写意画的别称。
宋画斋给人的感觉是一种“简单、朴 素、自然”的美丽。庭院中的石桌取 自天然灵璧石,石凳取自天然卵石 。
事实上这 间草堂本 身就成为 一个展品, 展示了中 国传统的 建筑艺术。
同时体现 了贝聿铭 对传统文 化精髓的 向往与尊 重。
木纹金属遮 光条的广泛 应用,使博 物馆充满温 暖柔和的阳 光。
展厅内部采光 示意图
3
走在天窗廊道内,可以看到阳光从 墙上倾注而下。
三角型作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 构特征,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 之中,给人以奇妙的视觉感受 。
贝聿铭在空间构造、建 筑材料以及结构细部等 方面有着独特创意。
总结语
主庭院北墙与拙政园中的补园相邻,而 水景始于北墙,仿佛由拙政园引水而出。 北墙下是以山东泰山石为材料的片石假 山。
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 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 影效果。 与相邻的拙政园笔断意连,巧 妙地融为了一体。
灯光照射下的片石假山层层叠叠,此时 假山已不再是假山,更像是自然界中真 实的群山。
源自文库
拙政园
苏州博物馆

【普利兹克奖大师系列5】 —— 贝聿铭之苏州博物馆2012.01.10

【普利兹克奖大师系列5】 —— 贝聿铭之苏州博物馆2012.01.10

【普里克兹大师系列5】——贝聿铭(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得主)1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

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

东厢艺廊的基地,北侧是宾州大道,这条大道是华府极重要的干道,是最富纪念性的大道,每一任美国总统由白宫赴国会宣誓就职时,行经的就是宾州大道,而国家每有重大庆典活动或游行时,宾州大道就是活动场所,所以全美国人无不对此大道熟悉。

南侧是华府最大的开放空间陌区,东接第三街遥望国会山庄,西侧隔着第四街与国家艺廊本馆——西厢对峙,基地呈现梯形,是陌区碓一空地,这些条件形成基地的特殊意义。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海岸线之外的人工岛上﹐占地4.5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以伊斯兰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外墙用白色石灰石堆叠而成,折射在蔚蓝的海面上,形成一种慑人的宏伟力量。

而再看建筑的细部,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几何图案和阿拉伯传统拱形窗,又为这座庞然大物增添几分柔和,稍稍中和了它的英武之气。博物馆中庭偌大的银色穹顶之下,150英尺高的玻璃幕墙装饰四壁,人们可以透过它望见碧海金沙。

中国银行总部大厦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74896平方米,地上15层,地下4层,建筑高度57.40米。作为银行办公建筑,无论建筑细节的处理、结构的复杂性,还是建筑楼宇智能化程度,本工程已达到国际最高级别的建筑配置。

苏州博物馆_贝聿铭设计

苏州博物馆_贝聿铭设计

蘇州博物館

-新館-

背景音樂〆古箏〃高山流水

蘇州博物館新館在選址之初,就和當年貝聿銘設計盧浮宮博物館、中國銀行大廈等著名建築一樣,引來爭議一片。因為新館東貼忠王府(原蘇州博物館所在地)、南靠東北街、西挨齊門路、北臨拙政園,幾乎是“鑲嵌”其中,如此敏感的限制也同樣造就了貝聿銘的非凡設計。

蘇州博物館新館建築採用地下一層、地面一層為主的結構方式,最高處不超過地面16米。“中而新,蘇而新”是貝聿銘為新館確定的設計理念。

新館設計借鑒了蘇州古典園林的風格,庭園中的竹和樹,姿態優美,在與建築剛柔相濟的對比中,產生了和諧之美。紫藤園西南方的紫藤樹,還嫁接著從明代書畫家文徵明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來的枝蔓,以示延續蘇州文化的血脈。

以壁為紙、以石為繪”的創意山水園

〄新館建築坐北朝南,分成三大塊〆

〄中央部分為入口、中央大廳和主庭院々〄西部為博物館主展區々

〄東部為次展區和行政辦公區。

東部輔展區,廊道盡頭設紫藤園和休憩茶室。

西部博物館主展區設有休息小廳。

“讓光線來做設計”是貝老的名言。設計借鑒了中國傳統建築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將天窗開在屋頂中間部位,自然光線透過木貼面的金屬遮光條交織的光影,進入博物館的活動區域。光線經過色調柔和的遮光條的調節和過濾,產生層次變化,仿佛能讓周圍的線條流動起來,令人入詩入畫,妙不可言。

博物館處處反映貝聿銘“在一個現代化的建築物上,體現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的設計思想。

•博物館裏到處可見三角形、菱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幾何圖案,還有無數並列的直線條營造出的韻律。在博物館的頂棚和山牆上大量運用了玻璃,這不僅使得展區更加明亮,而且也使博物館顯得通透。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

贝聿铭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师,他在苏州设计的博物馆也是他的杰作之一。苏州博物馆坐落在苏州古城内,是一个展示苏州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场所。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充满了敬意和独特的理念。他以苏州园林的风格为基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整座博物馆采用了传统的园林布局,通过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呈现出苏州独特的景观美。

设计之初,贝聿铭深入了解了苏州的历史和文化。他通过与当地专家、学者和艺术家的合作,深入研究苏州园林的构造、意义和传承。他还亲自参观了苏州的著名园林,如拙政园和留园,从中汲取灵感。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建筑外观采用了传统园林的瓦片屋顶和雕花窗户,展示了苏州建筑的独特韵味。内部空间则采用了现代的设计理念,通过灯光、音响和展览布局,展现了苏州的历史和艺术精髓。

在苏州博物馆,游客可以欣赏到丰富而多样的展品,包括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文物和现代艺术作品。这些展品展示了苏州历史的变迁、文化的繁荣以及艺术的演进。同时,博物馆也举办各种展览和活动,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了解苏州和中国文化的机会。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建筑设计,更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他的设计不仅体现了苏州的独特之美,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苏州博物馆成为了苏州文化的象征,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总的来说,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文化传承和建筑艺术的故事。他通过对苏州园林和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打造了一个展示苏州独特魅力的艺术殿堂。这座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苏州历史和文化的场所,也是一个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平台。

苏州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简介

贝聿铭于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贝聿铭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国内首座、也是唯一由贝聿铭亲自设计的现代化博物馆,位于苏州老城东北街和齐门路相交的东北角,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2006年10月竣工开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群座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新馆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印衬,十分和谐。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新馆正门对面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杨柳依依,桃花灿灿。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区。

新馆的色调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但表达方式却是全新的。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用颜色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玻璃、开放式钢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室内设计部分,包括陈列展览设计均经贝聿铭本人审定,以保证内外风格和所有功能的谐调统一。新馆不仅有建筑的创新,还有园艺的创新,新馆园林造景设计是在传统风景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的,由池塘、假山、小桥、亭台、,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在当今的创造

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
人物简介: 贝聿铭,美籍华人,祖籍苏州。 1917年出生于广州。先后在麻省理工 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1983年 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 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先生设计苏州博物馆时已经是 85岁高龄,这也是贝聿铭 封山之作。
1、平面规划: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 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 风格的延伸。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
5、几何形态从建 筑结构看,现代几 何体构成的坡顶隐 含着苏州古建筑传 统的斜坡屋顶的基 本概念,东西方的 图形自然转换,简 洁、抽象、有力度, 不知不觉之中完成 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实现了传统与现代 的转换。
6、传统手法: 一层展厅中, 方形的玻璃 窗后种植的 一小片翠绿 的竹子,随 着微风轻轻 摇曳,和展 厅静谧安置 的文物形成 了动与百度文库, 明与暗自然 活泼与安静 古朴的对比。
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 东部为次 展区和行政办公区。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 环 境既浑然一体, 相互借景、相互辉 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 本身的独立性, 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 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 恰到好处。
2、建筑色彩:以苏州建筑特有的粉墙 黛瓦为基调。提炼出简洁的黑白灰三 色。
用墙面规则的 矩形凹块,把 清水自上而下 阶梯状地引入 底楼池塘。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

介绍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Ieoh Ming Pei)是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享有“现代建筑大师”的美誉。他的建筑作品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其中包括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一座集古代文化、苏州文物和艺术品展览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

贝聿铭在他的设计中注重将建筑融入当地环境,同时兼顾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他一直致力于通过建筑来传达文化和历史的内涵。苏州博物馆就是一个充分展现了贝聿铭设计理念的典型案例。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特点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采用了传统的苏州园林元素,并融合了现代设计手法,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以下是苏州博物馆的几个建筑特点:

1. 园林式布局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布局呈现出典型的园林式风格,其中包括曲径通幽、精致的花园和人工湖泊等。这种布局使得博物馆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诗意。

2. 玻璃穹顶

苏州博物馆的主体建筑采用了玻璃穹顶的设计,这种设计不仅提供了足够的自然光线,还使得室内外环境相互交融。同时,玻璃穹顶还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呼应,使整个建筑更加和谐。

3. 融合传统与现代

贝聿铭将传统的苏州建筑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使整个建筑既展现了苏州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注入了现代的艺术气息。这种融合给人以全新的视觉体验。

苏州博物馆对贝聿铭的意义

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在中国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代表了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的成就,还成为了苏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1. 引领当地建筑发展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引领了当地建筑的发展方向,激发了更多建筑师对苏州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传承,推动了建筑设计的创新。

最新贝聿铭设计作品苏州博物馆资料

最新贝聿铭设计作品苏州博物馆资料

贝聿铭设计作品——苏州博物馆

[日期:2010-04-08] 来源:家天下作者:发表评论(0) 打印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设计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包括拆迁在内总投资3.38亿元。设计完工后的博物馆将收藏这个有着2500年历史的苏州城的宝物,建筑不仅弥补了古物无收藏之地之苦,同时也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博物馆包括一个占地7000平方米的展览馆,一个容纳200个座位的礼堂,一个古物商店,行政办公室以及文献资料图书馆和研究中心,另外还有一个空间用作储藏,以及一些中国园林。

“在整体布局上,博物馆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拙政园、忠王府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新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科技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光线的层次变化,让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新馆与拙政园相互借景、相互辉映,它将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化延续。许多人反映,看新馆设计,越看越有味道,会感到一种震撼心灵的效果。

新馆分为3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区等,该部分还将成为与忠王府连接的实际通道。博物馆于2003年11月奠基开工,于今年10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

苏州园林设计(贝聿铭)

苏州园林设计(贝聿铭)

苏州博物馆——贝聿铭封刀之作

苏州博物馆新馆总投资人民币3.39亿元,位于拙政园西侧,设计遵循“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和“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充分考虑了苏州古城的历史风貌,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风格,使新馆建筑与古城风貌和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成为苏州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典范和标志性建筑。

建筑——粉墙黛瓦,瓦成石

粉墙黛瓦,几乎成为人们认识苏州古典园林的基本常识。然而,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不难发现,粉墙似乎还是那堵粉墙,而黛瓦却成了一块块菱形的“黛石”。据介绍,这是一种“中国黑”花岗石片,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变成深灰色。贝聿铭的助手林兵解释:“我们现在看到的石质屋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立屋顶,而是墙体的延伸,而贝老在设计中屋顶色彩采用了传统的中国黑。”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在参观后也表

示:“博物馆里,构成空间的三角形式就是根据苏州传统建筑屋顶的三角形而来的,但是显得更加洗练。博物馆的1:2坡顶,完全符合苏州民居屋顶的坡顶比例。”

作为一座21世纪的博物馆,中国传统屋顶并不符合其恒温恒湿等特殊要求,贝老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石片屋顶的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建筑的采光问题,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虽然屋顶看似简单,其实结构非常复杂。从石材层往下数,还有金属板、木板、保温板、钢体结构、面板、吊顶。而特别的是,博物馆屋面泄水不再全部依靠传统的瓦楞铺流排出,而是通过屋面将雨水渗透至金属板,借助金属板的泄水系统处理滞留积水。难怪建筑工人在做屋顶的时候曾传出这样一句话:“做贝老的作品,就像是用钢筋水泥绣花。”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观点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观点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观点

贝聿铭,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他给世界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建筑作品。其中,苏州博物馆是他在中国的杰作之一。贝聿铭

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集中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建筑融合的

独特看法。

1. 对于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定位,贝聿铭认为保护与传承是首要任务。

他表示,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传统建筑和园林资源,如何将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成为他设计的核心课题。贝聿

铭在设计之初就借鉴了苏州园林的布局和元素,将博物馆与周边环境

融为一体,使其成为整个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在建筑风格上,贝聿铭主张“无为而治”的设计理念。他注重建筑

的简洁、纯粹,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的

设计中采用了大量的白色、灰色和木材等素材,使建筑本身成为一件

艺术品。他巧妙地利用光线和空间的变化来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

使参观者能够全身心地沉浸在古典与现代的对话之中。

3. 贝聿铭对于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也展现了对功能性的关注。他强调建

筑应该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使参观者能够舒适地欣赏艺

术品和展览。他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注重了展览空间的布局和流线,

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人流量和安全性等因素。贝聿铭的设计使参观者可以有序地游览博物馆,获得最佳的观赏效果。

4. 贝聿铭对于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也体现了他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他在设计中采用了许多环保节能的措施,如利用天然光线、雨水收集系统和地源热泵等。这些设计既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又为建筑提供了更好的能源利用效率。

总结来说,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充分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独到见解。通过将传统元素与现代风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创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建筑作品。他对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使苏州博物馆成为了一个具有良好空间环境和可持续性的现代博物馆。贝聿铭的设计思想不仅影响了建筑界,也为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参考。1.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功能性的极致关注。他强调建筑应该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使参观者能够舒适地欣赏艺术品和展览。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他注重展览空间的布局和流线,以确保参观者能够有序地游览,并获得最佳的观赏效果。他充分考虑了人流量和安全性等因素,设计出了一个既具有美感又实用的博物馆空间。

贝律铭的杰作

贝律铭的杰作

贝律铭的杰作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大师的封山之作.

本来贝老先生已经退隐,但苏州地方苦苦相求,加之苏州是贝先生的母亲的故乡,是贝先生小

时侯成长的地方,故重启宝刀,再度出手.

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边上,外观上,建筑风格秉承明清江南水乡的园林特色,粉墙黛瓦,馆里却

是高科技设备林立.

自著名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2002年初接受中国江苏苏州市政府之邀,承接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伊始,受到社会媒体、建筑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2003年11月5日,苏州博物馆新馆已正式揭幕开工。随着破土尘埃落定,近两年的报道风雨似也淅沥入静。在此期间,作者有幸两度参加专家论证会,得以了解一些情况。今受《世界建筑》杂志社贾东东女士之邀,并征得苏州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同意和支持,对苏州博物馆建设的前期情况做一报

道,希望以客观的事实及陈述以飨读者。

选址的风风雨雨

如果说在现代主义大师贝聿铭先生建筑设计生涯中,值得特别关注的诸如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美国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美国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中国北京香山饭店等建筑的话,那么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就是选址,正在兴建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也不例外。

在中国古代,城市、聚落、建筑等的选址,多和山川形胜及对未来可能的发展规模估算有关,而如上所述建筑的选址,却均在业已成熟和积淀深厚的城市环境和背景中。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谈论贝先生的这些作品时,限制和约定、格局和肌理等城市要素十分重要。1970年代末,贝先生建议禁止在紫禁城周围一定范围内建造高层建筑,却接受在城郊建香山饭店,便是出于对历史名城的整体思考[1]。20年后,苏州博物馆新馆不仅选址在历史古城内,而且紧依古典建筑和园林,贝先生则欣然接受挑战,同时认为如果博物馆新址择于苏州新区便

古典与现代的巧妙融合-评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古典与现代的巧妙融合-评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古典与现代的巧妙融合—评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肖为

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东北街和齐门路相汇,地处古苏州历史文化地带,与东侧的修葺一新的太平天国忠王府相连,而距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的拙政园也不过是几步之遥。这样一个重要地理位置可以说给设计师提出了一个难题:新馆的设计风格与整体布局怎样融合到苏州特有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与毗邻的古典园林相得益彰?而它的设计师贝聿铭着实没有让我们失望!

贝聿铭是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师行列的唯一华人,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艺术家之一。苏州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座由贝聿铭亲自设计的博物馆,被贝聿铭昵称为其设计生涯中最小的“小女儿”。

苏州博物馆建筑群坐北朝南,为充分尊重周边的古建筑,主体建筑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局部高度16米,均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在布局上,新馆分为三大区域:中部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辅展区和行政区。这种具有传统的苏州园林布局风格的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把博物馆主建筑置于院落之间,并在两侧附以相应的建筑,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而新馆传统的布局特色不但与东侧的忠王府布局格调相互映衬,而且与毗邻的拙政园的布局环境也浑然一体,既相互借景,又符合周边建筑环境要求,不仅延续和融洽了拙政园的艺术风格,并且自成园体,自具特色。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风格有一句话概况可以说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与现代风格的巧妙结合。乍一看,它的建筑群是由充满现代感的几何造型构成,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错落有致的几何形坡顶实际上是江南传统屋顶建筑的抽象概况。色彩上主要采用白墙灰顶的苏州传统色系,深灰色的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致,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而建筑材料一改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玻璃幕墙。屋顶上用灰色的花岗岩取代了传统建筑中常见的灰色小青瓦,简化了线条,使整体风格更具时代感。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建筑风貌从色彩、形制、结构上,虽继承了传

苏州博物馆建筑风格介绍

苏州博物馆建筑风格介绍

苏州博物馆建筑风格介绍

苏州博物馆是由普利兹克奖获得者贝聿铭设计的,他将现代主义情怀与苏州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博物馆位于苏州历史街区的东北部分,毗邻着建于19世纪的忠王府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建于16世纪的园林建筑-拙政园。

虽然博物馆延续了许多贝聿铭设计中的几何和视觉元素(正方形、长方形和金字塔),但该设计仍借鉴了许多传统的苏州建筑,使用了白色的灰泥墙,深灰色粘土制的瓦片屋顶和错综复杂的花园建筑。几何图形的起伏折叠与苏州地区常见的色调,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混合体,代表了建筑师在当代建筑语境中重新构想苏州和中国风土人情的雄心。

在中国传统和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中,有些很多元素是共享的,例如,对称性,几何形状和对线条感的注重。该建筑的外墙的灰色线条强调并突出显示,这些线条定义了建筑物的形状,就像传统书法一样。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十分的低调,并与周围的城市环境相容。此外,博物馆的建筑保持了相当低的高度,以符合并满足周边的历史环境。

总的来说,苏州博物馆的建筑风格是一种独特的现代与传统的融合,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又展现了现代建筑的创新和前瞻性。

苏州博物馆:打造中国首座碳中和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打造中国首座碳中和博物馆

86科技博览

苏州博物馆:

打造中国首座碳中和博物馆

 杨 戈

文化地标

不知从何时起,“到博物馆看展览”已成为民众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时尚。每逢节假日,苏州博物馆外观展的人群总是排起长龙。苏州博物馆本馆是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的名作,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绿色可持续发展案例中的典范。贝聿铭以擅长设计博物馆而享誉全世界,他曾应肯尼迪总统遗孀杰奎琳的邀请设计过肯尼迪博物馆,应密特朗总统之邀设计过卢浮宫,都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按照贝聿铭的设计思想和苏州市政府提出的“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思路,博物馆本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将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以博物馆的主庭院为例,就相当于是一墙之隔的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作为国内最具设计感的博物馆之一,苏州博物馆将现代的公共建筑设计与江南水乡白墙青瓦的元素结合得天衣无缝,白色粉墙成为博物馆本馆的主色调,以此把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而且,新的屋顶更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与石

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2021年新开放的苏州博物馆西馆则是另一个优秀的绿色博物馆建筑案例,博物馆在设计上保留了青砖黛瓦的色彩,与周围的建筑风格保持一致,是一座典型的地域主义建筑。墙体材料采用更为耐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律铭作品

2010-11-13 10:23

留白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历史保护街区的忠王府的西侧,北接拙政园,占地面积约10750平方米。从街上看去,建筑群体的高度和与它连接的忠王府的高度相同,只是在造型和色彩上有微妙的差别。由于贝聿铭的设计大量“留白”,因此从远处看上去,建筑非常明亮。那些勾勒白墙的粗细不等的框架和屋顶,都统一在深灰色中,只是和周围那种接近黑色的苏州传统民居色彩略有不同,这种在色彩上的定调,决定了新建筑和环境的基本关系,即是协调还是冲突。

布局

新馆建筑群由三大块构成。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图书馆、教育设施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入口位于中轴线南端,进入主入口之后便到了主入口庭园,再进入大堂,沿中轴线向北就是主庭院,主庭园水中有“凉亭”,还有一条水上小路横跨西东于池上。通过西廊可到西部的博物馆主展区;而通过东廊就进入东部的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显然是意识到和新馆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印衬的设计。

在大堂可以眺望隔池的巨大影壁,壁前的假山石不是苏州园林中那种代表性的多孔假山石,而是摹仿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远山而排列。

尺度

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都没有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

贝聿在设计展厅的尺度是为藏品量身定做,他观察到苏州博物馆的藏品很丰富,虽然比较精致但器形不大,这样在设计时就不能不考虑文物的尺寸。然而展厅之所以被设计成许多几十平方米大小为一个单元的小房间,也是考虑到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数量有限,但要能够让观者的视线集中,让文物和展示空间形成有机的关系,所以采取了这种书斋欣赏的尺度。

结构

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大量使用玻璃,和采用开放式钢结构,是对中国传统建筑那种压抑的“大屋顶”设计是一大革新,贝聿铭虽然没有全部采用平屋顶这种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类型的套路,但是那些出来的“顶”,实际上是为了采取顶光,让强烈的阳光折射到展厅中,既有利于观众观赏展品,又有利于保护文物。

此外,中央展厅顶部是以米字形钢结构构成,完全没有任何支撑,然而嵌在结构中的石材,每块重达三四百公斤。它在风格上和整体建筑当然非常协调,但是这不仅是出于美学考虑,而是结构的原因,通过精密计算之后,只有这样的几何形体变化才能进行力的转换,在这样一个既定空间中承重负荷。

让贝聿铭来设计,他都会关心到最细致的部分,包括采用对文物没有损害的无热光纤来做照明,这次的室内设计部分,包括陈列展览设计都由贝聿铭本人亲自审定,以保证内外风格和所有功能的谐调统一。

色彩

我们印象中的江南水乡建筑和庭园的色彩,就是黑白灰三色成调。因此贝聿铭选用颜色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协调白墙,整体色调仍然沿用传统的粉墙黛瓦,但是由于设计的格局大大革新,所以就成为诠释传统建筑的一种实验。在和忠王府古建筑群接壤的地方,我看到在色彩上的微妙差别。忠王府为白墙黑瓦,而新馆为白墙灰瓦。如果说,新馆中有显眼的色彩跳出来,那就是竹林的自然色。

光,在贝聿铭的建筑设计中占有相当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他为法国卢浮宫设计的玻璃金字塔,柏林的历史博物馆新馆,还是日本的美秀美术馆,让自然光进入室内是所有这些博物馆建筑的精髓。你会发现那些无论是斜射到墙上的光,还是投射到地面上强烈的光,其光的投射范围形状都非常的锐,那是由于先有贝聿铭造型设计的锐,这就是光和形的关系。

链接

现代主义风格的新馆链接紧靠它的忠王府古建筑是最大的挑战。新馆和忠王府只留一路之隔,但是两建筑的高低几乎完全相同,建筑在黑和灰两种色彩上一致,然而新馆可以说是建筑传统风格的提炼版。

此外,在“紫藤园”里西南方与东北方各植一棵紫藤。贝聿铭特别要求从文徵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枝蔓在园中进行嫁接,以此来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也是他试图用一种视觉化的方式,将现代情感链接传统文人之心。

现代艺术进入博物馆是贝聿铭的力推,这个展出空间并不大,但是选择了半个世纪以来,三位国际上著名现代艺术家赵无极、蔡国强和徐冰的作品,从而显示现代艺术是传统艺术的延续。

材料

石材,是新馆建设中使用最多的材料,耗用了将近80立方米的石材。苏州传统屋顶铺的都是小青瓦,但是贝聿铭认为,小青瓦容易破碎漏雨,而且要经常更换,为了找到合适的感觉,设计者用水在这些石材上一遍又一遍地浇淋,最终选取了产于山西与内蒙古交界地带的“中国黑”花岗石。据说这种石材,晴天是灰色的,下雨后就变成黑色,太阳日照之后又变成了深灰色。

窗是中国庭院和园林中的“眼”,苏州园林的窗有多重功能。采光只是一个方面,其实它还是借景时的裁剪风景的取景框,然而它又是流动空间的通道,窗上各种仿真图案的花格,又让人产生各种联想,有着诗一样的意境。我们可以把新馆中的窗规成几个类型:正方形、六角形、三角形、花瓣形、长方形。观者通过这些窗截取到室外的风景,以增加体验的层次。

池,在庭园中是空间意义上的“留白”,也是整个新馆的“空心”之处,因为“池”,只可以观,而不可以入。我们参观博物馆,好像是围绕这个池的巡礼,不是吗?在平面上图可以看到这个池,占据了整个建筑群中几乎四分之一的面积,所以我说这是一座庭园,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建筑。

园中园

“紫藤园”是园中园。这个正方形之园,最有特征的是园中一颗大紫藤,紫藤攀上藤架,它不是通常的竹架,而是由64个正方形构成的一个大正方形金属框架。通透的架上平均安有64个小灯,可以想像,当夜幕降临时,这些小灯就像天上的繁星包围着紫藤,然而这是一颗有着文人文徵明的“血缘”的紫藤。

超级积木

纵观贝聿铭后半生的设计,最小单元大都以几何形为基础开始繁衍,正方形是造型的模数。无论是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还是现在的苏州博物馆新馆,都是沿着正方形网格演变和划分更多的块面。一个正方形拉一条对角线,可以随便切出两个三角形,这就是贝聿铭设计的秘密。尽管变化无穷,都是随着这样的模数演变,因而这种模数可以控制更大的局面。我们看到的新馆,实际上是一些抽象符号和形体的组合,它犹如一个超级积木形,而游者就像在魔方中穿行。

规模

苏州博物馆新馆2003年11月奠基开工,经过四年的设计和施工,于2006年10月6日中秋日开馆,这是贝聿铭亲自选定的日期,意思为大团圆。总投资3.39亿元人民币,包括新馆建筑和忠王府古建筑群,总建筑面积达2.65万平方米,其中新馆建筑面积占1万余平方米。共有大小展厅32间,文物展示面积3600平方米,展品大约为1160件(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