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课《灯下漫笔》

———————————————————————————————— 作者:
———————————————————————————————— 日期:
ﻩ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
第1课 灯下漫笔(节选)
【文本导读】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一直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地位。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麻木;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革命昙花一现,紧接着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黑暗中国亟待彻底的革命。另一方面,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开始大声疾呼,要唤醒“铁屋子”里的人们,并荷戟奋战,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但是,统治阶级及一些反动的复古主义者,却极力鼓吹中国的所谓精神文明,妄图维护封建主义的文化,维护人吃人的等级制度。这就需要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揭露复古派的阴谋,擦亮广大人民的眼睛,于是,作为已觉醒的先驱者之一的鲁迅写了一系列文章予以反击,本文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那个时代……
④题名·提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兑现·兑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灯下漫笔》课文鉴赏说明(网友来稿)

《灯下漫笔》课文鉴赏说明(网友来稿)邹隆花一整体感知1 主题思想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
他从旧的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的历史有过深刻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分清楚;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眼看穿。
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
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
中国社会,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因循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
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如此偏激,却如此深刻,你不得不惊叹。
我们看到,鲁迅把批判的尖刀刺向了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使之无处藏身;鲁迅又挥起镐头,挖出了他们的祖坟,让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幽灵,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他们无处逃遁。
鲁迅的论断,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作推理依据,言之凿凿,你不得不信服。
鲁迅在文章中写道,纵观几千年中国历史,“乱”多“治”少,社会“乱”时,官兵到,百姓被掠杀,强盗到,照样被掠杀;社会“治”时,百姓服役纳粮,盼望着这样的奴隶生活不被剥夺。
可惜,这奴隶规则总是被一些人“撕得粉碎”,老百姓于是又陷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剧命运。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在这篇文章中,鲁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老百姓。
灯下漫笔课文精讲

灯下漫笔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灯下漫笔》的段落划分可以根据其内容和结构进行如下安排:第一部分(第1-4段):这部分主要交代了文章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开端,引出了下文。
作者通过描述钞票贬值引起人的价格贬值的思考,以及北京钞票兑现难的现状,为后文的主题铺垫了基础。
第二部分(第5-10段):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作者通过批判旧中国的落后与腐败,揭示了造成敦煌国宝大量流失的根本原因。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对未来的希望。
第三部分(第11-14段):这部分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主要进行了讽刺和反思。
作者通过描绘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交替循环的历史画面,表达了对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深刻反思。
综上所述,《灯下漫笔》的段落划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入、主体和结尾。
整篇文章以钞票贬值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剖析旧中国的落后与腐败,表达了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历史的深刻反思。
二、文章赏析《灯下漫笔》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的一篇重要杂文,写于1925年春末。
文章通过银票贬值时期折现银的小故事作为引子,巧妙地引出了对中国历史及现状的深刻反思。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中国人民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悲惨命运。
鲁迅通过对银票贬值这一经济现象的描绘,巧妙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他以钞票的价值变化为线索,进一步探讨了人的价值在社会变迁中的波动。
这种巧妙的比喻不仅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鲁迅在文章中对中国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指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特点: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
这种精准而深刻的概括,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也展现了鲁迅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
同时,他还通过描绘“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揭示了中国人民在这种环境下的悲惨命运。
这种揭示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时刻警惕历史的重演。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灯下漫笔(节选)

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集外集》、 《南腔 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热风》、《三闲 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解析文题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 “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 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 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 呢?
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为 什么成为奴隶还“万分喜欢”?
明确:
“极容易”说明中国的“乱”是长期的, “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 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成一种奢望, 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 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 “万分欢喜”了。这句话表达了对封建专制主义
“漫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借事抒 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 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 来”的思维方式。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其漫延无际的笔墨、 心绪、思维,从散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要点——作者独具“夜 眼”,对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
—郁达夫《怀鲁迅》
1936年10月,鲁迅逝
世。就在鲁迅安葬后的第三 天,郁达夫含着悲愤的心情 写下了这段堪称警世格言的 文字。今天,我们学习鲁迅 先生《灯下漫笔》这篇文章, 就会明白为什么说“中国还 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 国家”。
小说集:《彷徨》、《呐喊》《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灯下漫笔(节选)
教学目标 :
1.理解鲁迅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 和对中国历史的深刻解剖。 2.了解鲁迅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 格。 3.理解作者由小见大、情理交融的 写作手法。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练习:第一单元 第1课 灯下漫笔(节选) (含解析)

一、文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
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
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
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
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
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
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
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
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
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
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
【语文】高中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

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嗜.好(shì)给.与(ɡěi)兑.现(duì)数.见不鲜(shuò)B.编纂.(zuǎn) 胪.欢(lú) 行.市(hánɡ) 及汝偕.亡(jié)C.累.赘(léi) 钦.定(qīn) 磕.头(kē) 溘.然长逝(hè)D.杀掠.(lüè) 不屑.(xiè) 避难.(nàn) 朝.三暮四(zhāo)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莫名.其妙名.副其实不可名.状不名.一文B.数.见不鲜数.典忘祖数.以百计劫数.难逃C.蒸蒸日.上日.新月异日.上三竿日.薄西山D.直.截了当心直.口快直.言不讳直.言贾祸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但外国银行的钞票这时就等于现银,如果..他借给你这钞票,也就借给你真的银元了。
B.对于..稍明事理的人,则不必是“特殊知识阶级”,也早不将沉重累坠的银元装在怀中,来自讨无谓的苦吃。
C.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
D.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所以..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太阳队近来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糟糕的防守问题一直没有改善,比赛连连失利,甚至在与弱旅勇士队比赛时,也饮恨败北。
B.目前,北大、清华等高校国防生的培养,初步形成了科学文化学习与军政训练并重、院校教育培养与军人实践锻炼结合的格局。
C.“锦”是一种丝织品,在古代,由于珍贵的原材料、繁琐的生产工艺,使得织品数量有限,是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时尚奢侈品。
D.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做好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对于贡献突出和甘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课文《灯下漫笔》阅读教案

本篇文章将针对课文《灯下漫笔》制定一份阅读教案,通过教学的方式将学生对于这篇杂文的阅读能力提高。
一、教材分析1、作者简介《灯下漫笔》的作者是鲁迅,在文学史上被誉为“现代文学之父”。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堪称中国现代文学的典范。
2、篇目简介《灯下漫笔》是一篇散文,是鲁迅于1924年发表在北京的《晨报月刊》上的一篇杂文。
文中主要讲述的是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的转变过程,从一个“追寻成功”的青年变成了一个“追求真理”的作家。
3、文本分析(1)结构分析本文分为六段,每段大约1000字左右。
篇幅较长,但结构清晰,由“误入歧途”、“思想改变”、“感动之后”、“焦虑与挣扎”、“追求真理”、“重获新生”六个部分组成。
(2)语言风格本文语言风格简练、意犹未尽、重在表达思想。
语言中富有诗意,表达细腻,值得一读再读。
二、阅读目标在阅读《灯下漫笔》后,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鲁迅探讨的官场腐败问题,弄清“为官一任,如践坑蒙”,“桃花扇子”,“典籍糊涂”等句式的含义及联系;2、理解鲁迅探讨的教育问题,弄清“智慧与审美”的关系及其对文化素质的影响。
3、理解鲁迅探讨的历史和社会问题,弄清“今之主人公有如元朝世贤”,“鬼迷心窍”等句式的含义及联系。
4、善于运用文化知识进行归纳及演绎推理,了解鲁迅思想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鲁迅的文艺思想并进行评析;分析文中表现的官僚主义、教育问题和历史问题,并且从中提炼出鲁迅思想;结合现实生活、文艺作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与合作。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典故和文化内涵;理解和表达鲁迅思想;把握文章的思想和情感,感受鲁迅文学的独特魅力。
四、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听、说、写、演等五个方面的综合性教学,将鲁迅思想的核心观点、文艺思想、文化视野等方面作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可以使用PBL教学模式,以小组探究课题为基础,让学生自己选题、策划、设计、组织演示。
【语文版】高中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

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嗜.好(shì)给.与(ɡěi)兑.现(duì)数.见不鲜(shuò)B.编纂.(zuǎn) 胪.欢(lú) 行.市(hánɡ) 及汝偕.亡(jié)C.累.赘(léi) 钦.定(qīn) 磕.头(kē) 溘.然长逝(hè)D.杀掠.(lüè) 不屑.(xiè) 避难.(nàn) 朝.三暮四(zhāo)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莫名.其妙名.副其实不可名.状不名.一文B.数.见不鲜数.典忘祖数.以百计劫数.难逃C.蒸蒸日.上日.新月异日.上三竿日.薄西山D.直.截了当心直.口快直.言不讳直.言贾祸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但外国银行的钞票这时就等于现银,如果..他借给你这钞票,也就借给你真的银元了。
B.对于..稍明事理的人,则不必是“特殊知识阶级”,也早不将沉重累坠的银元装在怀中,来自讨无谓的苦吃。
C.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
D.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所以..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太阳队近来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糟糕的防守问题一直没有改善,比赛连连失利,甚至在与弱旅勇士队比赛时,也饮恨败北。
B.目前,北大、清华等高校国防生的培养,初步形成了科学文化学习与军政训练并重、院校教育培养与军人实践锻炼结合的格局。
C.“锦”是一种丝织品,在古代,由于珍贵的原材料、繁琐的生产工艺,使得织品数量有限,是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时尚奢侈品。
D.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做好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对于贡献突出和甘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名师精编--2015-2016学年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灯下漫笔(节选)课件9A

朗读1——5段 思
考
①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 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的?
“钞票贬值”事件
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 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以小见大
②“ 钞 票 贬 值 ” 和 “ 极 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 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钞票贬值
联 系
“变成奴隶”
心 理 变 化 类 似 受损害不痛苦反快乐 开始:银元装在怀中 将人不当人,不及牛马 沉重累赘 后来:尽管打了折扣
(摘自《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补充注释
3 有关张献忠的记载
(1) 壬子,献忠复陷六安,将州民尽断一臂, 男左女右。 (2) 十六年(癸未,1643年)正月辛酉,张献忠 以二百人夜袭,陷蕲州。明日,令荐绅、孝廉、文 学各冠带自东门入,西门出,尽斩之,遂屠蕲州。 留妇女毁城,稍不力,即被杀。
(1)执迷:原指坚持错误,文中为“对某一事物 坚持不,不能解脱”之意。 (2)嗜(shì)好:特殊爱好。 (3)兑(duì)现:这里指钞票换银元。兑,换。 (4)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5)乱离人:放战乱时代流离失所的人。 (6)皇恩浩荡:皇帝恩德广大无边。
(7) 时日曷 ( h é ) 丧:时日,指残暴统治者夏桀 ( 时在这里作“是”“这个”解 ) ;曷,何不; 丧,灭亡。 (8)厘定:整理制定。 (9)发祥:最初发生。 (10)先儒:这里指孟子。 (11) 国粹:原指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这里有 讽刺之意。 (12)神往:心里向往。 ( 13 ) 一治一乱;一个时期太平,一个时期混乱。
2 有关黄巢的记载
(1)879年5月,黄巢暴怒之下攻占并洗劫了广州, 使这一大港口变成废墟。有的材料估计死者高达 12 万人,其中大多数是来自东南亚、印度、波斯 和阿拉伯地区的外国商人,而当时广州全部人口 才20万。
【语文版】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灯下漫笔(节选)》精品 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抨击时弊忧思家国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文本导读】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一直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地位。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麻木;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革命昙花一现,紧接着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黑暗中国亟待彻底的革命。
另一方面,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开始大声疾呼,要唤醒“铁屋子”里的人们,并荷戟奋战,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但是,统治阶级及一些反动的复古主义者,却极力鼓吹中国的所谓精神文明,妄图维护封建主义的文化,维护人吃人的等级制度。
这就需要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揭露复古派的阴谋,擦亮广大人民的眼睛,于是,作为已觉醒的先驱者之一的鲁迅写了一系列文章予以反击,本文就是其中一篇。
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那个时代……【作者卡片】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累.坠( ) ②编纂.( ) ③嗜.好( )④兑.现( ) ⑤万姓胪.欢( ) ⑥折.价( )⑦杀掠.( ) ⑧数.见不鲜( ) ⑨国粹.( )⑩不肖.( ) ⑪鉴略.( ) ⑫时日曷丧..( )⑬新颁.( ) ⑭勒.令( ) ⑮木塞.( )⑯复辟.( ) ⑰黄巢.(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 巢( )窠( ) ②⎩⎨⎧ 兑( )蜕( ) ③⎩⎨⎧ 鉴()签() ④⎩⎨⎧ 曷( )溘( ) ⑤⎩⎨⎧ 孺( )嚅( )濡( ) ⑥⎩⎨⎧嗜( )耆( )蓍( ) ⑦⎩⎨⎧ 胪( )颅( )鲈( ) ⑧⎩⎨⎧ 殃( )泱( )怏( ) ⑨⎩⎨⎧倘( )徜()淌( ) ⑩⎩⎨⎧ 纂( )篡( )攥( ) ⑪⎩⎨⎧ 详( )祥( )佯( ) ⑫⎩⎨⎧偕( )揩( )楷( )谐( )⑬⎩⎪⎨⎪⎧ 萃( )粹( )瘁( )悴( )猝( )3.近义词辨析①退化·蜕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兑现·兑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执迷·执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题名·提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突破】1.文章开始叙述“我”兑换现银一事有什么作用?点拨从结构上看,兑换现银起了一个引子的作用,作者从切身的生活小事中引出本文“漫笔”的话题——“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语文】高中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

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嗜.好(shì)给.与(ɡěi)兑.现(duì)数.见不鲜(shuò)B.编纂.(zuǎn) 胪.欢(lú) 行.市(hánɡ) 及汝偕.亡(jié)C.累.赘(léi) 钦.定(qīn) 磕.头(kē) 溘.然长逝(hè)D.杀掠.(lüè) 不屑.(xiè) 避难.(nàn) 朝.三暮四(zhāo)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莫名.其妙名.副其实不可名.状不名.一文B.数.见不鲜数.典忘祖数.以百计劫数.难逃C.蒸蒸日.上日.新月异日.上三竿日.薄西山D.直.截了当心直.口快直.言不讳直.言贾祸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但外国银行的钞票这时就等于现银,如果..他借给你这钞票,也就借给你真的银元了。
B.对于..稍明事理的人,则不必是“特殊知识阶级”,也早不将沉重累坠的银元装在怀中,来自讨无谓的苦吃。
C.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
D.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所以..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太阳队近来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糟糕的防守问题一直没有改善,比赛连连失利,甚至在与弱旅勇士队比赛时,也饮恨败北。
B.目前,北大、清华等高校国防生的培养,初步形成了科学文化学习与军政训练并重、院校教育培养与军人实践锻炼结合的格局。
C.“锦”是一种丝织品,在古代,由于珍贵的原材料、繁琐的生产工艺,使得织品数量有限,是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时尚奢侈品。
D.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做好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对于贡献突出和甘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

第一单元抨击时弊忧思家国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文本导读】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一直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地位。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麻木;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革命昙花一现,紧接着袁世凯称帝、勋复辟、军阀混战……黑暗中国亟待彻底的革命。
另一方面,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开始大声疾呼,要唤醒“铁屋子”里的人们,并荷戟奋战,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但是,统治阶级及一些反动的复古主义者,却极力鼓吹中国的所谓精神文明,妄图维护封建主义的文化,维护人吃人的等级制度。
这就需要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揭露复古派的阴谋,擦亮广大人民的眼睛,于是,作为已觉醒的先驱者之一的鲁迅写了一系列文章予以反击,本文就是其中一篇。
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那个时代……【作者卡片】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累.坠( ) ②编纂.( ) ③嗜.好( ) ④兑.现( ) ⑤万姓胪.欢( ) ⑥折.价( ) ⑦杀掠.( ) ⑧数.见不鲜( ) ⑨国粹.( ) ⑩不肖.( ) ⑪鉴略.( ) ⑫时日曷丧..( ) ⑬新颁.( ) ⑭勒.令( ) ⑮木塞.( ) ⑯复辟.( ) ⑰黄巢.(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①⎩⎪⎨⎪⎧巢 窠 ②⎩⎪⎨⎪⎧ 兑 蜕 ③⎩⎪⎨⎪⎧ 鉴 签④⎩⎪⎨⎪⎧ 曷 溘 ⑤⎩⎪⎨⎪⎧ 孺 嚅 濡⑥⎩⎪⎨⎪⎧ 嗜 耆 蓍 ⑦⎩⎪⎨⎪⎧ 胪 颅鲈⑧⎩⎪⎨⎪⎧ 殃 泱 怏 ⑨⎩⎪⎨⎪⎧ 倘 徜 淌 ⑩⎩⎪⎨⎪⎧ 纂 篡攥⑪⎩⎪⎨⎪⎧ 详 祥 佯 ⑫⎩⎪⎨⎪⎧ 偕 揩 楷 谐 ⑬⎩⎪⎨⎪⎧ 萃粹瘁悴猝3.近义词辨析①退化·蜕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兑现·兑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执迷·执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题名·提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突破】1.文章开始叙述“我”兑换现银一事有什么作用?点拨从结构上看,兑换现银起了一个引子的作用,作者从切身的生活小事中引出本文“漫笔”的话题——“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灯下漫笔》 ppt课件

鲁迅简介
鲁迅(1881—— 1936),本名周树 人,字豫才。我国
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 “鲁迅”为笔名发
表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随
后又发表《孔一
己》、《药》等小
说“四-一二”后,
定居p上pt课海件 。
2
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就 在鲁迅安葬后的第三天,郁达夫 先生含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一段
C.明确:这恰好说明鲁迅对中国社会现 实和国民灵魂的思考从未停止。这也 正极容易变成奴隶”,是不是暂 时的现象呢?请用课文的有关语句回答。
B.正如文章开头所说,钞票贬值后,人 们便急切地“降格以求”,只要有6折、 7折便“非常高兴”。当百姓连做牛马、 做奴隶的资格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 什么祈求呢?请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 答C.。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21 ppt课件
全文总结 风雨如磐,暗夜沉沉,在浓黑的夜幕中,鲁迅 奋笔疾书,在“先儒”“爱排场的学者”歪歪 斜斜的字里行间,方方正正的写下了中国历史 两个时代的独特论断。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黑暗 中鲁迅那如炬的目光,那双犀利的眼睛里不仅 有愤怒的火焰,更有晶莹的泪珠。“兴,百姓 苦;亡,百姓苦。”鲁迅那关注苍生的心仿佛 依然跳动在耳旁,震撼着我们的灵魂。“黑夜 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这句顾城的诗用来形容鲁迅恐怕是最合适不过 的吧!
第二部分(5~11段):考查中国社 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 的结论(一乱一治)。
第三部分(12~14段):走哪一条 路?创造“第三样时代”(青年的 使命)。
13 ppt课件
第一部分
A.文章由钞票贬值的日常小事想到 “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钞票贬值” 与“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 在的联系呢?请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灯下漫笔580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灯下漫笔测试题 2019.9 1,《灯下漫笔》这篇文章是由什么日常小事引发出大话题的?2,《灯下漫笔》文中的谈论对象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作者对它们分别下了什么结论?3,《灯下漫笔》如何理解“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句话的含意?4,《灯下漫笔》鲁迅先生为什么又提出“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5,怎样理解本文披情入理、情理交融的特点?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凡物有三态,思想也有三态。
气体的思想是风。
它是人脑中自由的过客,它自由地来而且自由地去,不着一点痕迹,也不留一点痕迹。
固体的思想是石头,它在人脑中建筑堂堂的金字塔,堂堂地积蓄着和保护着几千年的尸体。
惟有液体的思想在人脑中开辟有定而又无定的河流。
它是运转不息,万古常新的,从它的不舍昼夜奔驶中,人是不能和它有两度相识的,所以流水不腐;它的运转是有一定的基础,一定的规律和一定的方向的,它永远向前看,永远冲决罗网和荡涤污秽,所以流水无情。
东方的哲人说:智者乐水。
西方的哲人说:水生万物。
水乎,水乎!既然人类也是你的婴儿,就让人人常能沐浴在你的怀抱中,从你的乳房吸取无穷的睿智吧!1.对“气体的思想”、“固体的思想”的含义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气体的思想”指偶然产生又迅速消失的不成熟的思想;“固体的思想”指实实在在的,有坚实基础但却过了时的思想。
B.“气体的思想”指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固体的思想”指实实在在的,有坚定基础但却过了时的思想。
C.“气体的思想”指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固体的思想”指僵化,陈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
D.“气体的思想”指偶然产生又迅速消失的不成熟的思想;“固体的思想”指僵化、陈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
2.对“液体的思想”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液体的思想”指不断变化的、发展的思想。
B.“液体的思想”指不受约束的、自由的思想。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一单元 第1课 灯下漫笔(节选)

灯下漫笔(节选)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平凡的老百姓撒一把同情之泪。
近代思想家鲁迅以他深沉的笔触,深刻地接触到这个层面,给我们以深刻地警醒……大连丸上那个时代,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那个时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热血报国”是无数爱国青年坚定不移的人生信念。
他们沸腾的热血,奔涌着激情;不屈的傲骨,支撑着尊严。
他们离开故土,满怀着希望,踏上航船,去寻求光明,寻找报效祖国的道路。
道士塔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吸引各方贪婪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运多舛,短短10年,就成为我们永久的痛——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
它究竟怎样成为我们永久的痛?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赏析】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明月的清辉洒落大地……开篇就用“雪净”、“牧马”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色里,不知哪座戍楼中的士兵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为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色和香洒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
边境的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梅花,自然萌生思乡之心,但情绪却并不低沉,这是由于诗人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思考】赏析“借问梅花何处落”一句的巧妙之处。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嗜.好(shì) 兑.现(duì) 勒.令(lè) 偕.同(xié) 钦.定(qīn) 编纂.(zuǎn) 万姓胪.欢(lú) 妇孺.(rú) 2.多音字便⎩⎪⎨⎪⎧便.当(biàn )便.宜(pián ) 折⎩⎪⎨⎪⎧折.价(zhé)折.本(shé) 数⎩⎪⎨⎪⎧数.见不鲜(shuò)数.字(shù) 二、字形辨认⎩⎪⎨⎪⎧巢cháo (巢穴)窠kē(窠臼) ⎩⎪⎨⎪⎧兑duì(兑换)蜕tuì(蜕化) ⎩⎪⎨⎪⎧鉴jiàn (鉴定)签qiān (签名) ⎩⎪⎨⎪⎧纂zuǎn (编纂)篡cuàn (篡夺) ⎩⎪⎨⎪⎧孺rú(妇孺)嚅rú(嗫嚅)糯nuò(糯米) ⎩⎪⎨⎪⎧偕xié(偕同)揩kāi (揩油)楷kǎi (楷模)三、词语辨析1.执迷·执著 “执迷”,指因对某人或某一事物发生特殊爱好而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练习:第一单元 第1课 灯下漫笔(节选) 实战演练轻松闯关

一、文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
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
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
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
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
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
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
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
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
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
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抨击时弊忧思家国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课件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四、词语释义 ①执迷:__原 __指 ___坚__持__错__误__,__文__中__为__“__对__某__一__事__物__坚__持__不__放__,__ __不__能__解__脱__”__之__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降格以求:__降__低__标__准__来__寻__求__办__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乱离人:__战__乱__时__代__流__离__失__所__的__人__。_________________ ④皇恩浩荡:_皇__帝__恩__德__广__大__无__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时日曷丧:时__日__,__指__残_暴__统__治__者__夏__桀__;_曷__,__何__不__;__丧_,__灭__亡__。 ⑥厘定:__整__理__制__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国粹:_原__指__我__国__固__有__文__化__中__的__精__华__,__这__里__有__讽__刺__之__意__。___
4.如何理解本文对中国历史的反思与剖析?
【点拨】 在本文第一部分中,作者对中国历史进行了深刻 的剖析,认为中国漫长的历史,其实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 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两者的交替循环,这一根据极 其确切,因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 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 的”。所谓“下于奴隶的时候”就是指“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 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这两种时代的交替循环。作者对 中国历史的反思与概括,揭示了封建社会阶级压迫的本质,体现 了他那深邃的历史洞察力,醒人耳目,撼人心魄。
灯下漫笔(节选)
一、写法归纳 语言富有力度
灯下漫笔说课稿

(五)分析现实
⒈鲁迅生活的时代属于哪一个时代?对这 个时代人们是怎样的态度?鲁迅又是怎样制度已结束了一百 多年了,我国国民身上的奴性是否已经根 除?谈谈你的看法。
灯下漫笔
2019年5月7日
一、散文教学现状 1、散文教学理论指导欠缺。 2、一线教师摸着石头过河。 3、王荣生教授等主张“贴近文本”、“贴
近作者”、抓住文体特征。
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 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三、说教材
四、说学情
学生有“三怕”,一怕作文二怕文言三怕鲁迅。 一是鲁迅文章深刻难懂;二是叙述方式特别; 三是时代久远,背景知识模糊。
五、学习目标及学法
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观点,提高学生梳理与整 合能力,发展学生逻辑思维; 2、品读语言,分析百姓奴性心理,理解作者情感,增 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提高思辨和审美能力。(重 难点)
学法:圈画批注法、品读法、对话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郁达夫《怀念鲁迅》一段引入 (二)阅读与思考:1、全文分为几个部分?把 能体现行文思路的句子画起来。2、鲁迅把中国 历史分为哪两个时代? (三)理清思路:现实--历史--现实 (四)分析历史:1、鲁迅把中国历史划分为哪 两个时代?百姓处境如何?他们有何希望?
1、地位:《灯下漫笔》是《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的第 一篇课文。选自鲁迅杂文集《坟》,原文分“谈古”和“论今” 两部分,选文是“谈古”部分。一些版本把它当作必讲课文,可 见此文的分量。
2、文体特征: 战斗性强,对中国历史和国民奴性心理批判力度强; 辩论性强,逻辑严密,脉络清晰; 情理交融,在看似客观的叙述中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讽刺艺术的运用。
高中语文《灯下漫笔》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教学目的 1、领会文章的深刻思想 2、激发学生的民主意识 3、训练学生的探究思维 二、教学设想这是一篇忧愤深广的杂文。
鲁迅以深邃的目光,穿透几千年中国的历史风云,凝结成一个痛苦的结论:中国人的历史不过是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怪圈中恶性循环,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走出过这个怪圈,中国百姓从来就没有做过一回真正意义上的“人”,顶多不过是奴隶(或叫“牛马”)。
文章最后,寄深切希望于青年改变这一悲哀的现实,创造一个全新的民主社会。
学习这篇文章一定要让学生领会这一精神实质。
鲁迅的思想是如此深邃,鲁迅的文字是如此含蓄,中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教师的适时点拨 三、重点和难点 1.“人”的价格(即真正意义上的“人”) 2.人的三个等级: 人 奴隶(牛马)下于奴隶(不及牛马)的东西 四、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言:从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再到鲁迅照片的赏析 (二)质疑释疑:1. “第一、二样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它们有什么特征?其共同本质是什么?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即乱世,兵荒马乱 ,奴隶规则被毁得粉碎,强盗官兵任意屠杀百姓。
)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即治世,天下太平,有一定的主子和规则,百姓纳粮磕头,意志却被主子宰割。
) 共同本质:始终是奴隶(牛马)。
2. 文章举出了哪些时代例子属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你能否再作些课外补充? 课文中: 五胡十六国、黄巢时(唐末)、五代、宋末、元末、张献忠时(明末) 课文外: 春秋战国、秦末、汉末、安史之乱、清末、民国 3你理解“第三样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第三样时代”即:中国百姓有“人”的价格的时代,把“人”当“人”的时代,百姓活着真正体现了“人”的价值的时代。
换言之,民主、自由的新时代。
4.作者说,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你是如何理解“人”的价格的?“人”的价格:即“人”的价值,“人”之所以称为“人”的本质,有“人” 的尊严,“人”的权利,能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抨击时弊忧思家国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文本导读】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一直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地位。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麻木;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革命昙花一现,紧接着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黑暗中国亟待彻底的革命。
另一方面,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开始大声疾呼,要唤醒“铁屋子”里的人们,并荷戟奋战,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但是,统治阶级及一些反动的复古主义者,却极力鼓吹中国的所谓精神文明,妄图维护封建主义的文化,维护人吃人的等级制度。
这就需要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揭露复古派的阴谋,擦亮广大人民的眼睛,于是,作为已觉醒的先驱者之一的鲁迅写了一系列文章予以反击,本文就是其中一篇。
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那个时代……【作者卡片】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累.坠( ) ②编纂.( ) ③嗜.好( ) ④兑.现( ) ⑤万姓胪.欢( ) ⑥折.价( ) ⑦杀掠.( ) ⑧数.见不鲜( ) ⑨国粹.( ) ⑩不肖.( ) ⑪鉴略.( ) ⑫时日曷丧..( ) ⑬新颁.( ) ⑭勒.令( ) ⑮木塞.( ) ⑯复辟.( ) ⑰黄巢.(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巢 窠 ②⎩⎪⎨⎪⎧ 兑 蜕 ③⎩⎪⎨⎪⎧ 鉴 签④⎩⎪⎨⎪⎧ 曷 溘 ⑤⎩⎪⎨⎪⎧ 孺 嚅濡⑥⎩⎪⎨⎪⎧ 嗜 耆 蓍 ⑦⎩⎪⎨⎪⎧ 胪 颅鲈⑧⎩⎪⎨⎪⎧ 殃 泱 怏 ⑨⎩⎪⎨⎪⎧ 倘 徜 淌 ⑩⎩⎪⎨⎪⎧ 纂 篡攥 ⑪⎩⎪⎨⎪⎧ 详 祥 佯 ⑫⎩⎪⎨⎪⎧ 偕 揩 楷 谐⑬⎩⎪⎨⎪⎧ 萃 粹瘁悴 猝3.近义词辨析①退化·蜕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兑现·兑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执迷·执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题名·提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突破】1.文章开始叙述“我”兑换现银一事有什么作用?点拨从结构上看,兑换现银起了一个引子的作用,作者从切身的生活小事中引出本文“漫笔”的话题——“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从文意上看,它首先揭示了“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的社会根源——“袁世凯想做皇帝”,一个“想”字形象地揭露了甚嚣尘上的封建势力妄图开历史倒车的险恶用心;“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一个“溜”字既含蓄地讽刺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彻底性,又交代了袁世凯阴谋得逞的原因;再次,作者用这一事件,意在表明复古主义其实和袁世凯是一丘之貉,他们都企图恢复人吃人的等级社会,让广大人民“变成奴隶”。
2.文中的谈论对象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作者对它们分别下了什么结论?点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中国人(百姓)、统治者(一种暴力)、中国社会(时代)。
对于中国人,作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和“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对于统治者,作者没有明确地说出,但我们根据文章可推断出。
统治者对百姓只是进行压迫、剥削、杀戮,从来没给过他们做人的资格。
对于中国社会,作者认为,中国社会可以直截了当地概括为两个时代,即“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3.鲁迅对于国民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他的这一观点在文中是否有所体现,如果有的话,试举例说明。
点拨这一观点在这篇课文中多处都有体现。
如“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
这里明显含着“大国”的思想,其时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太多,而这种心理依然在国民心中挥之不去。
“不讲爱国”——这样的国家有什么值得爱的呢?人民遭受疾苦,战争频仍。
又如“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这里鲁迅用的是比较轻松的笔调,但这里饱含着他的沉痛,本没有人乐意做奴隶,而这种做了奴隶还庆幸的情形居然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
4.本文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课文分析。
点拨本文饱含着作者的深情,这强烈的情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痛心。
作者根据大量的历史事实尖锐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痛心地叙述了中国的百姓“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
作为一名具有强烈爱国之情的作家面对这些沉重的现实,如何不痛心呢?然而更让作者无法忍受的是,中国百姓的麻木不仁,“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些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
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做‘天下太平’”。
这些都强烈地震撼着鲁迅的灵魂。
第二、愤怒地控诉与批判。
鲁迅批判了反动统治阶级和旧史学家讲什么“汉族发祥”“汉族发达”“汉族中兴”等粉饰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与压迫,粉饰等级制度的骗人的鬼话。
指出在他们恭颂的“太平盛世”,劳动人民不过“暂时做稳了奴隶”;至于在“乱世”,劳动人民“连奴隶也做不成”。
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对劳动人民的残害,同时也揭穿了复古主义者妄图使人民永远做奴隶的本质。
第三、辛辣的讽刺。
鲁迅的杂文泼辣犀利,冷峭峻拔,就如投枪与匕首一样。
鲁迅先生经常用反语来对中国社会、历史、人生、文明进行批判。
本文亦同样可以看到,“或者入研究室,审察精神文明的高超”,辛辣地指出正是由于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才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才甘心做牛马,把牛马的命运当作“太平盛世”来“恭颂”。
再如“咱们向来就很好的”,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史学家们为了掩饰统治者的罪行,粉饰太平,向世人洋洋得意地宣扬“咱们向来就很好的”。
真的好吗?深刻地揭示出御用文人丑恶的嘴脸。
第四、热烈深沉的爱。
鲁迅先生那宽厚、博大、热烈的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爱,使他始终关注的是中国的人生和中国人赖以生存的中国现实社会。
这种深沉的爱使他清醒而痛苦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本质。
认识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奴隶地位;就是这种深挚的爱,使作者坚信“前面还有道路在”;这种热烈的爱,使作者呼喊出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5.作者为什么又提出“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点拨鲁迅认为当时的社会现实,正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而且人们丝毫没有彻底“走出奴隶时代”的要求与愿望。
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都“不满”于现状,但无论是知识分子(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还是普通百姓,所走的路都是“复古”,或是“避难”,其实质都是在“神往”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现实,面对这样的国民,真正无法掩饰内心的绝望与悲凉,最后终于发出震天一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课堂小结】一、中心主旨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
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二、结构图解灯下漫笔(节选)⎩⎪⎨⎪⎧ 现实 引子 ⎩⎪⎨⎪⎧⎭⎪⎬⎪⎫事 兑钞 想 变奴隶 原因 由小及大 历史 观点 ⎩⎨⎧⎭⎬⎫现象 治乱 本质⎩⎪⎨⎪⎧ 做不成奴隶做稳了奴隶批专制,揭奴性 情理交融 现实 号召 ⎩⎪⎨⎪⎧⎭⎪⎬⎪⎫不满创造 第三样时代 出路 画龙点睛三、写作特色1.语言的形象性。
用极为形象的语言构造意象来进行高度哲理化的议论,语言具有无比的力度,这是鲁迅杂文语言最为突出的特点。
他的文章像匕首,似投枪,刺向敌人,使敌人无法招架。
《灯下漫笔》中,他将中国人的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总共20个字,就概括了千百万中国人所经过的历史。
它高度浓缩,胜过某些史学家的“巨著”,它有雷霆万钧的力量,砸向封建专制暴君,分量之重,实属罕见。
2.鲁迅杂文在语言上用词极为恰当,表现力极强。
如“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的“溜”,“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的“闹”,“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的“中立”等,在文章中俯拾即是,这些词语准确形象,概括了现象,揭示了本质,显示了语言的威力。
3.强烈的抒情性。
“‘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乱离人,不及太平犬”,这是恨封建社会的黑暗;中国百姓,“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是哀百姓之不幸;当牛做马,“情愿自己寻草吃”,谁“定了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万姓胪欢”了……这是怒中国人沉睡之不醒;至于对旧史学家和复古主义者的揶揄讽刺,更是入木三分。
总之,全文将愤怒、同情、批判、讽刺熔于一炉,使情感和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理中生情,情中化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