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摘要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文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角度,就制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和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探索、论述。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因素创新能力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源……,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兴衰成败之关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前的头等大事,下面本人就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关制约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素及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阐述。
一、制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一)教学策略比较单一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自古以来,教师的核心角色一直都是知识的传播者。
当前有部分政治教师仍然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过分依赖课本,单纯传播知识,忽略能力的培养;观念尚未更新、教法单调,缺乏创新,课堂上师生互动流于形式,把“对话”变成单一的“回答”,“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屡见不鲜,教师创设的情境甚少,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与服务,让学生倍感枯燥、乏味。
(二)教学策略相对落后
这主要指政治教师的教学策略较为陈旧,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不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不能灵活地使用“远程教育网络、多媒体教室、电脑、互联网、教学软件、实物标本、图片等现代教学手段实施教学。
(三)学生的学习策略呆板
新课程倡导尊重差异,提升个性,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但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于被动接受,背记知识,自主发现问题,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相对弱势,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上述因素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呢?
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途径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情绪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此,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求知欲望以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教师要尊重、关心、赏识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放活课堂、放活每一位学生,教师要把创新的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鼓励、唤醒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特别要允许学生“无中生有”、“有中生异”、“异中求新”,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
(二)创设情境,探究问题,启迪创新思维
孔子问:“疑思之始,学之端”,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有
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
心理学告诉我们,“疑”是学生兴趣的思维源泉,思维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设疑设得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
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二是创设的情境,能使学生认识结构上产生矛盾,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在创设新环境中去碰撞,开拓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提高创造力。
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对时政热点的学习和探究,围绕“提出建议”、“举例说明”、“提出对策”等方面引领学生分析、论证问题,增强探究活动的时代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合理推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格局,将现代教学手段引入了课堂,比如:录音、录像、dv、投影仪、互联网等,这些现代教学手段,图文并茂、音形展现,直观生动,身临其境,化枯燥为趣味,化抽象为形象。
特别是互联网,能弥补传统教学中信息来源于教师、教材的局限,为学习构建知识平台提供了广阔、自由的空间,并且实现了教学“数字化生存”的革命,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新的途径。
因此经常要安排学生上网查阅时事政策信息,组织学生讨论。
比如:查阅央视国际网
()等网站,让学生详细了解“天宫一号”
发射成功、“冰灾”、“嫦娥奔月”、“台湾大选”、“叙利亚问题”、“伊朗问题”、“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等国内外重大事件。
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结合课本思考讨论,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课的建议有:社会调查研究、参观活动、课外讲座、社会服务活动、撰写小论文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创新的课程,是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提倡的是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学科学,重实践。
因此我们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大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下面我就围绕“组织参观访问和组织社会调查”谈谈认识。
1.组织参观访问。
通过参观访问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增长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结合高一《经济常识》关于我国农业这一问题时,组织学生到农村参观访问:①实地了解传统种植、特色养殖,现代农业等方面的情况。
②请镇农业干部介绍党的“三农政策”和目前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等。
③学生整理材料写观察报告,通过开展参观访问活动,激发了全体学生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思考。
2.组织社会调查。
通过社会调查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用事实材料验证所学理论的正确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为了加深“商品、货币、价格、价值规律、所有制、市场经济”等内容的理解,不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比如:①从1元店的经营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②从“农贸市场”“家电产品”价格的变动说明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关系。
③分析国有企业的破产说明市场竞争是优胜劣汰等。
通过自选题目、制订计划,实地调查等环节的开展,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宽了知识的范围,有利于提升学生观察问题、创新实践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
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转变教学观念,追求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