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海啸预警系统需求差距研讨会召开
海啸案例分析
海啸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
但由于我国大陆沿海受琉球群岛和东南亚诸国阻挡,加之大陆架宽广,越洋海啸进入这一海域后,能量衰减较快,对大陆沿海影响较小。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近海监测记录到的海啸共有3次:第一次是在1969年7月18日,由发生在渤海中部的7.4级地震引起的海啸,给河北唐山造成一定损失。
第二次是1992年1月4日至5日,发生在海南岛南端,榆林验潮站记录到的波高为0.78米,三亚港也出现波高0.5米至0.8米的海啸,造成一定损失。
第三次是1994年发生在台湾海峡的海啸,未造成损失。
由于目前人类所掌握的技术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加之并不是所有的海底地震都能引发海啸,太平洋地区仅有1/4左右的海底强震(震级大于7级)会产生海啸。
同时,海啸发生后,也很难实时准确地获取其初始状态的地震参数和海啸源参数。
因此,海啸的预报难度较大。
我国现已建立了海啸预警系统。
国家海洋局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编制了包括海啸在内的重大海洋灾害应急预案。
一旦沿海预计可能受到海啸影响,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会立即通过海啸预警系统发布受影响地区的海啸预警报。
同时,预计我国发生灾害性海啸时,国家将启动海啸应急预案。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对海啸的研究和预报力度,在沿海海域地震海啸分布概况和发生频率等方面取得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我国于1983年加入国际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此后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开展了海啸预警报业务。
国家海洋局在海岛和近岸建立了大量的海洋监测站和浮标站,现已基本具备了海啸预警能力。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海洋局还组织开发了太平洋海啸资料数据库、太平洋海啸传播时间数值预报模式和越洋、局地海啸数值预报模式。
这一模式在广东大亚湾、浙江秦山、福建惠安等5个核电站的环境评价中得到应用。
印度洋大海啸发生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迅速组织专家进行数值模拟,再现了全过程。
道光十年(1830年)陈国瑛辑《台湾采访册》中,记有凤山县(今高雄市)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四五月间曾遭海啸袭击:“时甚晴霁,忽海水暴吼如雷,巨涌排空,水涨数十丈,近村人居被淹,皆攀缘而上至树尾,自分必死。
海啸对策研究委员会建议
海啸对策研究委员会建议2005年3月海啸对策研究委员会前言1.我国的海啸对策的现状与课题··············································2(1)提供警报、信息的现状与课题(2)预防对策的现状与课题(3)灾害发生后对策的现状与课题(4)积累和普及海啸防灾技术、知识的现状与课题2.今后的海啸对策的基本方向·················································53.应紧急对应的具体目标和对策··············································6(1)提供警报、信息(2)预防对策(3)灾害发生后的对策(4)积累和普及海啸防灾技术、知识4.应中长期对应的目标和对策··············································10(1)根据紧急对策的中长期对策(2)根据人口动态的对策(3)针对地球温暖化所造成的海面上升的对策结束语前言我国在历史上曾经历了几次大海啸,其痕迹可以说有如指纹和遗传因子一样刻印在国土和文化中,关于其对策,在世界上也获得了先进的评价。
上海市海浪预报和警报发布地方标准制定的思考
80摘 要:海浪预报和警报发布地方标准在全国尚属空白,在地方海洋预报、海洋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中需求迫切。
本文结合国内外海浪预报和警报发布标准现状,详细分析了上海市在海浪预报和警报发布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指出上海市海浪预报和警报发布面临的新形势,需将国家海浪预报和警报发布标准细化到地方海域现状实际进行完善,最后提出了制定上海市海浪预报和警报发布地方标准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海浪预报,海浪警报,海洋管理,地方标准DOI编码:10.3969/j.issn.1674-5698.2021.07.013Consideration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hanghai Local Standardson Wave Forecasting and Warning IssuingDING Jun(Shanghai Ocean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Center )Abstract: The local standards for wave forecasting and warning issuing, still lacking nationwide, are in urgent need in local marine forecasting, marin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situation of wave forecasting and warning issuing standards, this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process of wave forecasting and warning issuing in Shanghai, and points out the new situation of wave forecasting and warning issuing. It is necessary to refine the national wave forecasting and warning issuing standards to meet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local sea areas.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for formulating the local standard on wave forecast and warning in Shanghai.Keywords: sea wave forecasting, wave warning, ocean management, local standards基金项目: 本文受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海洋局)政策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1-12);海洋预警地方标准制定-海浪预报和警报发布规范项 目(项目编号:F2021-62);枸杞岛海域贻贝养殖的种质、环境及养殖策略研究(项目编号:D-8005-19-5002A)资助。
海啸应急预案
海啸应急预案海啸应急预案1. 引言海啸是一种自然灾害,通常由地震、火山爆发、海底地滑等引起。
海啸以其巨大的波浪和破坏力而闻名,给沿海地区和海洋城市带来严重的威胁。
为应对可能发生的海啸事件,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海啸应急预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海啸应急预案的内容和步骤,以帮助相关机构和个人在面对海啸威胁时有所准备。
2. 海啸的定义和特征海啸是一种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地质滑坡等自然灾害引起的海洋现象,其主要特点是巨大的波浪和强大的破坏力。
海啸波浪一旦到达沿海地区,会迅速推进并淹没沿岸地区,对人类和建筑物造成严重的威胁。
3. 海啸应急预案的重要性制定海啸应急预案的目的是保护生命和财产,减少海啸事件对沿海地区造成的损害。
海啸应急预案可以帮助相关机构和个人在面对海啸威胁时做出正确、迅速的反应,最大限度地减轻伤亡和损失。
4. 海啸应急预案的制定步骤4.1 评估风险和威胁首先,需要评估沿海地区的风险和威胁程度。
这可以通过收集地质和地理信息,分析历史海啸事件的数据和模型来实现。
评估风险和威胁的结果将有助于确定应对海啸的优先级和重点。
4.2 制定应急预警系统应急预警是海啸应急预案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制定应急预警系统意味着要建立能在海啸来临前及时警示和通知相关人员的机制。
这包括建立监测和预测系统,确保及时获取海啸事件的相关信息,并通过合适的途径向相关部门和个人发布预警。
4.3 规划撤离和疏散计划在海啸来临时,撤离和疏散是保护人员安全的关键步骤。
制定撤离和疏散计划需要考虑沿海地区的地理特点、交通状况和人口分布等因素。
应制定明确的逃生路线和安全点,确保人员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安全撤离。
4.4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能力地震往往是海啸的主要诱因之一。
因此,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能力对于海啸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相关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地震信息,并能准确预测可能引发海啸的地震活动。
4.5 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是应对海啸威胁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啸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海啸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而海啸作为其中一种灾害形式,具有瞬发性和破坏性。
为了有效地应对并救助受灾群众,制定一份完善的海啸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海啸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进行论述,以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预案制定依据及目的海啸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制定参考了相关法规、规章和国家标准,旨在建立健全有效、科学合理的救助体系。
其主要目的是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并进一步完善救助机制,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质量。
二、预案内容和组织机构1. 规定概述:明确海啸自然灾害的定义、特点、严重程度等基本信息,为后续工作提供背景和基础。
2. 预警和监测系统:建立健全的海啸预警和监测系统,及时获取并传递相关信息,为救援提供准确的依据。
3. 调度指挥:建立专门的应急指挥机构,并设立各级联动调度中心,明确各级职责与权限,确保指挥决策的及时性和权威性。
4. 救灾资源储备:合理配置和储备救援装备、物资和人力资源,确保快速反应和有效救助。
5. 危险区域撤离:划定危险区域,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撤离计划和流程,确保人民的安全。
6. 救援行动:制定针对性的救援行动准则,建立救援队伍和专家组,强化救援工作的协同性和专业性。
7. 心理干预和社会服务:关注灾后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服务需求,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社会援助。
8. 评估总结与改进:灾后评估和总结阶段,分析救援行动的成败与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为未来应急救援提供经验和借鉴。
三、预案实施步骤1. 预警发布与信息传递:指挥中心及时发布海啸预警、监测报告等相关信息,并通过多种渠道将信息传递到可能受灾区域。
2. 快速响应和指挥调度:启动预案,指挥中心迅速调度各级救援队伍和专家组,指挥救援行动。
3. 危险区域撤离:按照预案撤离计划,组织人员有序撤离到安全地带。
4. 救援行动展开:救援队伍按预案要求,展开搜救行动,并及时疏散和救助受灾群众。
海底地震与海啸的监测与预警
海底地震与海啸的监测与预警地震和海啸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而又危险的自然灾害,对人类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准确监测和及时预警地震与海啸对于减少损失和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海底地震与海啸的监测和预警系统,以及其在保护人类和社会安全方面的重要性。
一、海底地震监测地震监测是预测海底地震和海啸的首要任务。
地震监测系统通常由多个地震监测站点组成,通过监测和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来确定地震的发生和规模。
这些监测站点配备有地震仪和其他相关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和震中位置等信息。
此外,海底地震监测还需要深海浮标、潜水器和卫星监测等技术手段的支持。
深海浮标可以在海底部署,通过测量海底地震活动来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潜水器可以下潜到海底,对海底地震地貌进行调查和研究。
卫星监测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全球范围内的地震活动数据,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系统。
二、海啸监测与预警海底地震往往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
因此,为了有效预警海啸,海啸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立至关重要。
海啸监测主要依靠海啸浮标、潮汐计和水文测站等设备来实时监测海啸的发生和传播。
海啸浮标是一种装有传感器的浮动设备,可以测量海洋的水位和波动。
它们通常会发送实时数据到监测中心,以观察和记录海啸的发生和变化。
潮汐计和水文测站则主要用于监测海水的水位和流速,以便更准确地预测和预警海啸的到来。
海啸预警系统是基于地震监测数据和海啸监测数据建立的。
当监测到海底地震活动时,预警系统会即时分析地震的规模和位置,并通过预定的警报系统向受影响地区发送警报。
同时,海啸预警系统还能够根据监测到的海啸数据,预测海啸的波高、传播速度和到达时间,以便在海啸到来之前采取应急措施。
三、海底地震与海啸监测预警的重要性海底地震与海啸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对于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首先,准确的地震监测可以提供关键的数据,帮助地震学家们更好地了解地震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我国海洋灾害预警的现状与建议
我国海洋灾害预警的现状与建议发布时间:2011-10-23信息来源:中国海洋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于福江编者按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由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海冰、海平面上升等海洋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日益严重,同时,赤潮、绿潮等海洋生态灾害也给沿海地区人民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构成了严重威胁,我国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应如何做好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有效减少海洋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即将到来之际,本报特邀3位海洋防灾减灾方面的专家,为读者介绍相关方面的情况,答疑解惑。
我国遭受的海洋灾害种类多、灾害重,是西太平洋沿岸海洋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
随着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围绕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防灾减灾的需求,沿海应着力加强6个方面的能力建设。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和重要资源,已成为世界主要沿海国家拓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的重要领域,但同时也是孕育多种海洋灾害的温床,如风暴潮、海啸、海冰、海浪、赤潮、咸潮、海岸侵蚀、海平面上升等。
据有记载以来的不完全统计,海洋灾害已造成全球范围数百万人丧生,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难以估算。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风暴潮、咸潮、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等海洋灾害的致灾程度将会进一步加剧。
我国遭受的海洋灾害种类多、灾害重风暴潮、海啸和地震是国际上公认的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三大自然灾害,其中,风暴潮和海啸均为海洋灾害。
历史上,这两大海洋灾害曾造成严重的损失。
在孟加拉国,1970年11月一次风暴潮使30多万人丧生,1991年4月29日的风暴潮又使14万人葬身海洋;1953年2月发生在荷兰的风暴潮淹没土地约3237平方公里,2000多人因此死亡;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风暴潮重创新奥尔良,1000余人死亡;2008年5月缅甸“纳尔吉斯”风暴潮几乎淹没整个伊洛瓦底江三角洲,13万人死于非命。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海洋环境预报室
海洋环境预报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我国管辖海域和邻近海区及全球海洋环境分析、预测产品制作和海上突发 事故的应急预报工作。
基本任务
主要职能是负责我国海洋环境预报、海洋灾害预报和警报的发布及业务管理,为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管理、 国防建设、海洋防灾减灾等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其基本任务是:
(四)、负责全球海洋水文气象资料、海洋监测站、船舶、浮标、雷达站、航空监测、卫星遥感和传真资料及 公共信息实时资料等的收集、处理、质量控制、存储及全国海洋预报系统实时资料的分发服务,建立海洋灾害和 预报资料数据库及信息系统。
(五)、开展风暴潮、海浪、海流、海水、海水温度、海水盐度、赤潮、水质、地震海啸、厄尔尼诺、海洋面 上升、海上溢油扩散等海洋环保要素分析,预报和预测服务。
所获荣誉
2021年8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气象预报室被命名为“第20届全国青年文明号“。
机构事件
2021年9月28日太平洋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政府间协调组南中国海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区域工作组第10届会 议,讨论了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主研发的智能化地震海啸处理系统在南中国海周边国家的推广应用前景, 决定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备份中心(香港)于2022年第一季度启动业务化试运行。
机构简介
该中心组建于1965年,其前身为国家海洋局海洋水文气象预报总台。主要职责是负责我国海洋环境预报、海 洋灾害预警报的发布,为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管理、国防建设等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目前主要 预报业务项目:海浪、风暴潮、海啸、赤潮、海冰、海流、海水温度、厄尔尼诺、海水浴场预报、海上溢油、海 平面和海洋天气等,预报海区范围为中国海与世界各大洋海域。海洋预报产品以国家海洋预报台的名义,通过中 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向社会和公众公开发布。还利用传真、Internet络、手机短信、等多种途径 向社会和公众发布。预报中心具有国家级的专项海洋环境预报服务甲级资质,承担海洋环境评价、海洋工程参数 计算、大气和海洋边界层探测与评价等多种技术服务。预报中心拥有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数字影视制作系统以及 较齐全的海洋和大气探测仪器设备。多年来,预报中心组织实施多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863”计划、国 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研制多种海洋环境数值预报模式,建成了海洋环境数值预 报业务系统。预报中心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的物理海洋、海洋气象两个专业硕士生培养点。中心现有中科 院院士1名,研究员30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名,拥有一支业务素质高、技术力量强的海洋预报、科研队伍。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奖、海洋创新成果奖100多项。
海啸预测分析报告范文
海啸预测分析报告范文1. 引言海啸是由地震、火山喷发、滑坡等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巨大海浪。
海啸具有毁灭性和突发性强的特点,对沿海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
因此,准确预测海啸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报告旨在分析海啸预测的方法与应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海啸预测方法2.1 历史数据分析分析历史海啸事件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可以揭示出一些与地震、火山活动等灾害因素相关的海啸预警指标。
2.2 地震监测地震活动通常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地震活动的监测与分析,可以预测出潜在的海啸风险。
2.3 海洋观测利用潮汐计、波浪雷达等观测设备,对海流、海浪、潮汐变化等海洋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从而判断是否有海啸可能发生。
2.4 数值模拟根据地震、火山活动等的数据,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出海啸发生时的海浪传播情况,可以提前预测和预警可能的海啸事件。
3. 海啸预测应用3.1 预警系统基于上述海啸预测方法,可建立海啸预警系统,及时发出警报,提醒沿海居民和政府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2 战略规划海啸预测结果可作为城市规划和应急救援的参考依据,避免在潜在海啸风险区域建设各类重要设施。
3.3 旅游安全管理对于沿海旅游景区管理部门来说,海啸预测是确保游客安全的重要工作。
通过预测海啸发生的可能性,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障游客安全。
4. 海啸预测挑战与建议4.1 数据收集和共享的问题海啸预测依赖于各类数据的获取和共享,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和传输机制,提高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4.2 模型精确度提升数值模拟是海啸预测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的模型精确度还有待提高。
建议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深入研究和改进数值模拟方法,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4.3 社会意识和教育加强公众对海啸风险的认知和教育,提高应对海啸的能力和紧急避险意识,以减少人员伤亡和损失。
5. 结论海啸预测是保障沿海地区安全的重要工作。
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地震监测、海洋观测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可以预测出海啸的发生可能性。
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防灾减灾[2022·山东临沂期末]2021年10月7日21时41分。
在山脉连绵的日本千叶县(35.5°N,140.15°E)沿海发生了6.1级地震,震源深度80 km。
据此完成1~2题。
1.该次地震最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是( )A.滑坡 B.山洪C.泥石流 D.火山喷发2.当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①在室内,躲到大房间内②在室内,用棉被护住头部③在室外,避开高大建筑④在室外,尽量躲到大树上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2022·广西百色期末]当地时间2018年9月28日,印度尼西亚发生地震,随后引发1.5米至2米高的海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防御自然灾害,减少损失,很多地方均设置应急避难场所。
据此完成3~4题。
3.为应对海啸灾害,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是( )①建立海啸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海啸应急逃生演练③围海造陆增高海岸堤防④将人们迁至内陆居住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4.应急避难场所一般布设在( )A.城镇的住宅区内 B.乡村的空旷地带C.城镇的商业街中 D.城镇的空旷地带[2022·河南濮阳期末]某游客在外出旅游时,拍下了某地建造的格栅坝的照片(如下图)。
读图,完成5~6题。
5.上图中所示的格栅坝,主要用来( )A.建设高速公路 B.建造高脚屋C.预防泥石流 D.防止山体滑坡6.图示区域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A.山西 B.福建C.云南 D.黑龙江[2022·广东广州期末]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地震。
本次地震前,地震预警系统提前10秒向成都、宜宾等地发出了地震预警。
读图,完成7~9题。
7.地震时不幸被埋在废墟下,此时应该( )A.不停地大声呼叫救援B.在地下挖条地道脱困C.室外寻找空旷地躲避D.用衣袖等掩口鼻防尘8.在如图所示的自然灾害链中,此次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①②③分别是( )A.泥石流、崩塌、风暴潮 B.崩塌、滑坡、海啸C.崩塌、滑坡、泥石流 D.泥石流、寒潮、滑坡9.如图中常见灾害的逃生和自救方法中,错误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10.[2022·云南丽江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啸的监测和国际海啸预警系统
2006年7月17日,强烈的海底地震再次袭击印度尼西亚,并引发了海啸。
由于预警系统没有及时发挥作用,此次地震和海啸至少造成六七百人死亡、300多人失踪。
尽管印尼等国在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之后,在早期预警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但在这次海啸发生之前,处于危险地带的人们仍然没有及时得到警报。
很多逃生的居民和游客是根据自身的经验,看到海水显现异常后,才发现了大海啸即将来临。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测量出的地震级别为7.2级,并警告说,地震可能会引起具有地区性的破坏性海啸。
而印尼当局最初的测量结果仅为5.5级,并据此判断称地震不可能会引发海啸,后来印尼当局又将地震级别更改为6.8级。
根据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人类还不能准确预测和预报海啸的发生。
这是因为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报海底地震的发生,而且并不是所有海底强地震都能产生海啸,只有1/4左右的海底强地震才产生海啸。
近年来正在开发海啸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主要有卫星遥感、岸边水声接收站网、水下地震台。
那么海啸警报又是如何制作的呢?当地震台网确定了引发海啸的地震震中位置,并在某一验潮站上发现表明海啸发生的异常变化后,即可使用一种称为“海啸传播时间图”的方法,迅速计算出震源处的海啸强度,以及这个海啸波到达各海岸的时海啸的监测和国际海啸预警系统间和产生海啸的大小。
把这些情报通过电信手段立即发给有关国家和地区,使其做出相应的防范,这就是海啸警报。
例如,发生在智利的海啸,需要经过13小时左右传到夏威夷,约20小时才传到日本。
如果以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业务所要求的20~60分钟内做出海啸警报,则对日本的警报时效多达19小时。
因此,足以做出人员、船只撤离的一切准备。
1983年5月,日本海发生破坏性海啸,海啸发生后第7分钟,最靠近震中的验潮站观测到海啸波的到达,第14分钟时由电子计算机自动制作的警报已向日本全国发布,并同时传达到太平洋沿岸各国政府指定的海啸防御机构。
从而使这次海啸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仅有104人死亡和百余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海啸预警系统
海啸预警系统在印度洋海啸之前,如果建立了海啸预警机制,如果能居安思危给人们提供防护教育,这次灾害也许不会夺去这么多人的生命,造成如此大的损失。
那么海啸预警的原理是什么呢?世界各国海啸预警机制情况如何?通过模拟运算的结果,结合海潮感应器对海潮流动数据的实时更新,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向可能遭受海啸袭击的国家通报海啸的规模、移动速度、可能袭击的区域以及预计到达的时间,使当地政府能够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海啸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有关专家指出,地震监测系统显示发生在印尼海域的强震,但由于在环印度洋区域内没有设立对于海潮的感应系统,所以无法判断地震引起的海啸将向何处移动。
国际海啸预警系统国际海啸预警系统是1965年开始启动的,此前的1964年阿拉斯加一带海域发生了里氏9.2级的地震,地震引起的巨大海啸袭击了大半个阿拉斯加。
海啸发生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开始启动这一研究。
后来,太平洋地震带的一些北美、亚洲、南美国家,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法国和俄罗斯等国都先后加入。
12月28日印度政府宣布加入太平洋26国的预警系统并在国内投资建立海床压力监测系统来预测海啸发生。
据介绍,国际海啸预警系统一般是把参与国家的地震监测网络的各种地震信息全部汇总,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并设计成电脑模式,大致判断出哪些地方会形成海啸,其规模和破坏性有多大。
基本数据形成后,系统会迅速向有关成员国传达相关警报。
而一旦海啸形成,该系统分布在海洋上的数个水文监测站会及时更新海啸信息。
我国海啸预警机制我国强地震主要分布在台湾、广东等沿海地区。
由于海啸形成有特定的原因,在我国沿海的强地震很少引发海啸,因此,海啸灾害并未在我国引起重视。
从地震海啸来说,我国渤海、黄海比较浅,从海水深度来说发生海啸的可能性比较小,深度条件可能不具备。
我国大陆东部一带海域有比较平坦的大陆架,另外还有许多岛屿组成一个天然屏障,如果太平洋发生海啸以后,等传到我国来,能量可能已释放差不多。
海啸预警持续多久
海啸预警持续多久海啸预警就是知道海啸要来临,提前预警,虽然海啸无法预测,但是海啸来临时还是有时间的,那么海啸预警持续多久?国家海洋局昨天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1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2010年中国海平面公报》。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于福江表示,我国建立的海啸预警机制,近海发生海啸,两分钟可发出预警;远海发生海啸,15分钟内可发出预警。
远海海啸15分钟内预警于福江表示,在海啸预警方面,国家海洋局有专门负责海啸预警的部门,目前有10个工作人员在昼夜24小时值班,监视海啸情况,及时发出预警。
同时,也有自主研发的海啸预报、传播时间的数值预报模型,通过26万亿次的大型计算机分析预报海啸。
从此次日本海啸到达我国的时间和波高上看,计算预报准确。
“如果近海发生的地震,两分钟内就可以发出预警。
而远海发生的地震,可以在15分钟内发出预警。
”于福江说,15分钟的预警时间已经足够,因为远海地震引起的海啸,如马尼拉海沟如果地震,引发海啸会在3小时到达我国沿海,日本地震海啸,到达我国台湾东部沿海是4个小时,到达我国大陆沿海则是七八个小时。
此外,我国还在南海地区新建一套更先进的海啸预警系统,如果这一地区发生海啸,1分钟内就可以发出预警。
我国沿海分为海啸四类地区于福江透露,日本海啸发生后,我国研究评估出海啸会到达的地区和被淹没地区,这被称为“海啸疏散图”,目前正在制订。
按照影响程度从高到低,分为四类地区。
台湾省东部沿海,是可能受海啸影响最严重地区;江苏省南部沿海到福建省北部沿海,珠江口地区,台湾省西部沿海地区,是可能较大影响地区;山东省南部沿海、福建省海峡西岸地区、广东省其他沿海地区、北部湾地区,是第三类地区;渤海湾周边地区、海南岛西部地区,是第四类地区。
温馨提示,海啸预警持续时间不定,这个需要看海啸持续多久时间,要多关注,多了解海啸预测与逃生常识,这些都属于海洋灾害小知识。
风暴潮、海啸灾害应急预案策划方案
风暴潮、海啸灾害应急预案策划方案一、背景分析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风暴潮、海啸等自然灾害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降低灾害损失,制定一套科学、实用的风暴潮、海啸灾害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二、预案目标1.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降低灾害损失。
2.提高政府应对风暴潮、海啸灾害的应急能力。
3.加强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三、预案制定原则1.实事求是,科学合理。
预案制定应基于实际情况,充分考虑风暴潮、海啸灾害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应对措施。
2.突出重点,分层次实施。
预案应突出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分层次、分阶段实施。
3.动态调整,不断完善。
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和完善。
四、预案内容1.预警预防(1)建立预警系统:利用气象、海洋、地质等部门的数据,建立风暴潮、海啸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加强监测:对沿海地区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测,发现异常情况立即上报。
(3)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加强风暴潮、海啸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
2.应急响应(1)启动应急预案:根据预警信息,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力量投入应急响应。
(2)人员转移:迅速组织沿海地区人民群众转移,确保生命安全。
(3)救援物资调度:合理调度救援物资,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4)交通管制:对沿海道路实行交通管制,确保救援车辆和人员顺利通行。
3.应急救援(1)成立救援队伍:组织专业救援队伍,开展现场救援。
(2)医疗救护:确保受灾地区医疗资源充足,及时救治受伤群众。
(3)生活救助:为受灾群众提供临时住所、生活用品等。
4.恢复重建(1)评估灾害损失:对受灾地区进行灾害损失评估,为恢复重建提供依据。
(2)恢复基础设施:尽快修复受损基础设施,保障受灾地区正常生产生活。
(3)心理援助: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援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五、预案实施保障1.组织保障:成立应急预案指挥部,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确保预案顺利实施。
日本海啸预警系统及其改进
日本海啸预警系统及其改进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和海啸成为该国面临的重大灾害之一。
为了保护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日本发展了一套先进的海啸预警系统,并在近年不断进行改进和升级。
一、海啸预警系统的基本原理日本的海啸预警系统基于地震预警技术,通过对地震波的观测和分析来预测可能引发海啸的地震情况。
整个系统包括地震监测网、数据传输系统、分析和预测模型以及信息传递和警报设施。
地震监测网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由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地震监测站组成,通过测量地震波的强度和传播速度来确定地震发生的位置和规模。
数据传输系统将实时的地震数据传输到中央服务器进行分析和处理。
分析和预测模型是海啸预警系统的关键部分,它们基于历史地震数据和大量实测数据建立了复杂的数学模型,通过对地震波传播的模拟和预测来评估海啸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
信息传递和警报设施将预警信息传递给广大民众,包括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发布海啸预警信息,以及在沿海地区设置喇叭警报设备。
二、海啸预警系统的改进与升级日本的海啸预警系统不断进行改进和升级,以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下面列举了一些主要的改进措施:1. 增加地震监测站:日本不断扩大地震监测网的规模,增加地震监测站的数量,利用更多的地震数据来分析和预测海啸。
2. 强化数据传输系统:改进数据传输系统的速度和稳定性,确保地震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输到中央服务器,以便进行实时分析和预测。
3. 完善预测模型:改进和完善海啸的预测模型,增加更多的影响变量和参数,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优化信息传递和警报设施,使预警信息能够更加迅速地传递给受影响的地区和民众,减少误差和延迟。
5. 增强公众防灾意识:加强海啸预警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海啸预警系统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培养公众的防灾意识。
三、海啸预警系统的效果与问题日本的海啸预警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民众提供了宝贵的预警时间,有效减少了海啸灾害造成的损失。
日本海啸预警系统的运行机制与技术
日本海啸预警系统的运行机制与技术近年来,日本频繁发生地震和海啸,给全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提高海啸预警的准确性和响应速度,日本海啸预警系统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日本海啸预警系统的运行机制与技术,以及其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方面的重要性。
一、背景介绍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处于各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
地震和海啸的威胁一直存在,因此日本迫切需要一种高效可靠的海啸预警系统来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二、海啸预警系统的运行机制1. 传感器网络日本的海啸预警系统通过一系列的传感器网络来实时监测地震的发生。
这些传感器被广泛分布在整个日本群岛,包括地震台网、海洋观测站和地下水位监测站等。
这些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将作为生成海啸预警的基础。
2. 数据分析与处理在海啸预警系统中,数据分析与处理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海啸预警中心利用收集到的地震和海洋数据,通过复杂的算法和模型,分析地震的震级和震中位置,进而判断是否可能引发海啸。
一旦判断可能发生海啸,将会立即发出预警信号。
3. 预警信号的传输海啸预警中心将预警信号传输给政府和相关机构。
这些信号将通过电视、电台、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广播给公众。
此外,还会将预警信号发送给海岸地区的防灾设施,如防洪大堤、自动关门等,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可能到来的海啸。
三、海啸预警系统的技术支持1. 地震监测技术地震监测技术是海啸预警系统的基础。
日本建立了一套覆盖全国的地震台网,利用高精度的地震仪器来监测地震活动。
通过对地震波的分析,可以准确测定地震的震级和震中位置。
2. 海洋观测技术海洋观测技术是海啸预警系统中的关键环节。
日本在海岸线上建立了一系列海洋观测站,监测海洋水位和海底地形变化。
这些观测站配备有浮标、压力传感器、水温计等设备,能够实时获取海洋数据,为海啸预警提供重要信息。
3. 数据处理与模型算法海啸预警中心利用先进的数据处理与模型算法,对收集到的地震和海洋数据进行复杂的分析,以准确判断潜在的海啸风险。
WHO定义安全医院标准
WHO定义安全医院标准如今,一个建设“安全医院”的行动正在中国四川地震灾区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得益于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WHO)提供的建议和帮助。
早在四川大地震发生的一个月后,WHO医疗体系重建专家组就于6月13日至16日对灾区进行了考察。
在实地考察期间,专家组访问了成都市、都江堰市以及多个靠近震中的村庄,察看了两所城市医院、两个村庄卫生中心、一所区医院、一所野战医院,以及一个临时的居住点,评估了当地医疗体系运转的情况。
根据几十年来共享的经验,专家组就地震灾区医院和人力资源的重建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建议。
7月18日,卫生部举行抗震救灾医疗卫生防疫工作新闻发布会。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答记者问时说:“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后医疗卫生系统的重建给予了高度重视。
明确要求,要优先考虑医疗卫生机构的恢复重建,并且要保障这些机构是最安全的场所。
卫生部正在按照国务院所确定的灾后重建规划方案,会同灾区省份正在编制灾区医疗卫生系统重建规划。
”并指出,“我们在灾区的卫生系统重建过程中,同时也考虑到根据我们研究改革方案的过程中,发现在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提醒了灾区的省份,应该做好这次灾区恢复重建的规划。
”安全医院新理念WHO及泛美卫生组织专家组组长Jose Luis Zeballos博士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对于医院的重建,我们希望看到中国率先实施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确保灾害中医院的安全”的理念。
这意味着,建设的医院不仅能经受灾难的破坏,而且在灾害发生后仍旧能立即使用。
这不仅保护医院里的生命,而且能够使医院救护伤者。
我们的经验是,如果从一开始的设计阶段就贯彻这个理念的话,这样的做法实施起来并不昂贵。
据Zeballos博士介绍,WHO应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的要求,为医疗卫生系统的重建提供技术援助。
他们已经提交了一份建议。
随着重建工作的开展,还会与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继续合作。
他们向卫生部提出一个“安全医院行动”的建议,卫生部非常支持此想法。
海啸救援知识点总结
海啸救援知识点总结一、海啸救援知识点1. 海啸预警系统海啸预警系统是指通过监测海底地震、海啸传播以及海浪波动等信息,及时发出预警信息,通知沿海地区居民进行疏散和避险。
各国政府和区域性救援机构都应该建立健全的海啸预警系统,确保信息准确、及时传达给受影响地区的居民。
2. 疏散和避险面对海啸来袭,疏散和避险是最有效的防范措施之一。
人们应该遵循当地政府和救援机构的指示,有序地疏散至安全地带,并且避免靠近海岸线、河口和港口等危险地带。
3. 救援物资储备各国政府和救援机构应该提前储备足够的救援物资,包括食品、饮用水、医疗药品、毛毯和帐篷等,在海啸发生后能够及时投放到受灾地区,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4. 快速响应海啸发生后,各国政府和救援机构应该迅速启动应急机制,组织救援人员和物资快速抵达受灾地区,开展灾后救援工作。
通过空中投放救援物资和船只进入受灾地区,以及尽快清理道路和舱房,以便为更多的救援物资和人员进入受灾地区创造条件。
5. 医疗救援海啸发生后,受灾地区的医疗资源往往会出现严重短缺。
救援机构应该尽快组织医疗队伍和救援物资进入受灾地区,开展伤员救治和疫病防控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
6. 心理援助海啸发生后,受灾群众往往会面临严重的心理创伤。
救援机构应该组织心理援助队伍进入受灾地区,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受灾群众尽快走出心理阴影,重建心理健康。
7. 灾后重建海啸过后,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将是一项漫长而繁重的任务。
各国政府和救援机构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灾后重建规划,恢复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帮助受灾群众尽快实现生产生活的全面恢复。
二、海啸救援工作中的挑战与对策1. 信息不畅在海啸发生后,受灾地区通信设施往往会受到严重破坏,信息传递困难。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救援机构应该建立起多种信息传递途径,包括无线电通讯、卫星通讯和灾害信息发布渠道等,确保救援指挥中心和受灾地区的信息互通。
2. 道路交通受阻海啸过后,受灾地区的道路往往会受到严重破坏,交通极为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