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教案-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doc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4-2-2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4-2-2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1
2
唾液/清水
牙齿的咀嚼与舌头的搅拌
三、制定计划:完善计划:
试管
1
2
3
初订计划, 设计单一 变量对照 实验
唾液/清水
清水
唾液
唾液
牙齿的咀嚼与 搅拌馒头碎屑 馒头碎屑
馒头块
舌头的搅拌 学习活动
搅拌
不搅拌

三、制定计划:实验准备
认真阅读教材,弄清实验步骤。完成实验报告 C 部分
三、制定计划:完善创新方案
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提示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根据教材提示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 课件,班班通, 图片
教学环节
教学素材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展示馒头图片。 提问: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尝一尝
第一块快速吃完馒头块。
导入
提问:你吃出了什么味道?
认 真 思 考 视频导入, 展示视频
在口 腔
趣。
中的变
活动一:自学课本

(一)带领学生自学课本“馒 P27-28,注意课本的提
培养学生自
头 在口 腔 中 的 变 化”的实 示,理清课本实验设计 学 能 力 和 表 达 能
验,分析设计思路。
思路。
力。
活动二:课前小组
(二)让学生小组合作课前 讨论完成活动二的改
思考如何改进实验,让学生展示 进实验的问题,课堂派
总结学生

发言
小结:
1、根据探究实验的实验现象可以分析得出:馒头变甜与
独立思
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展示图片 考 , 回 答 小结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教学目标: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②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③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④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⑤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①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②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适应的特点。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进行新课一、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1、消化系统的组成2、探究馒头在中腔中的变化(1)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2)小品表演,引起思索人的胖瘦与消化吸收的关系。

观看画面、回答问题(1)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和主要作用。

(2)细嚼馒头,说出自己尝出什么味道?并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3)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

(1)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

(2)教师启发:引入新课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1)引出口腔中的消化,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唾液的作用。

(2)请学生嚼咀馒头,设问,引出馒头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引起学生进行探究。

(3)媒体演示P30探究提示及提出问题制定并实施计划表达交流、得出结论3.消化的全过程二、营养物质的吸收(1)〈资料分析〉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分析。

(5)提出改进意见(6)全班交流观察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

(7)概括消化的概念①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作准备。

②思考、回答问题。

③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思考、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

④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⑤展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相互评价。

阅读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特点与其功能的适应。

用放大镜观察,加深理解小肠与功参考方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2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2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消化和吸收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学生互评练习成果,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概念图、流程图等形式,梳理消化和吸收的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教师点评学生的总结,强调消化和吸收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设计一份符合自己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健康食谱,要求包含早餐、午餐和晚餐,并在食谱中注明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及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图片等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梳理消化和吸收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4.设计相关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选择一种食物,了解其消化和吸收过程,通过绘制流程图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5.结合所学知识,为家人或朋友解答一个关于消化和吸收的疑问,并将解答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6.阅读一篇关于食品安全、营养与健康方面的文章,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业布置要求:
3.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消化与吸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消化与吸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章第二节消化与吸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及主要消化腺的组成、位置及功能;2.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3.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4.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技能目标:1.观察小肠结构的活动,解释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2.养成实验的设计、实际操作及科学探索的能力;3.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注意口腔卫生、保护消化系统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常见消化系统病症,关注人体的健康,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三大营养物质(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A.小肠的结构与功能;B.探究实验的操作过程的控制。

三、教学方法1、探究学习法;2、观察法;3、归纳法。

四、课型与时间1、课程类型:新课。

2、授课时间:2课时。

五、教学活动设计:引那这条流水线从上到下会设有哪些我们将食物经过的通道称之为消化道。

液的量可达到多少吗?大家可以大胆猜量筒、橡皮塞、滴管、小刀、脱脂棉、镊(请同学自由发言):问且小肠还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主学习六、板书设计7.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一、消化的概念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二、消化系统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肠腺(分泌消化液)唾液胆汁胰液胃液肠液胆囊三、口腔内的消化: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切割和研磨;舌头的搅拌化学性消化:淀粉初步消化成麦芽糖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1.消化酶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2.小肠绒毛的结构和功能;
3.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的生理调节机制;
4.消化不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参考课本、查阅资料、分享生活经验等。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感悟。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将设计一系列针对消化和吸收知识点的练习题,以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练习题包括:
1.判断题:关于消化酶的作用机理和分泌部位;
2.选择题:关于小肠绒毛的结构和功能;
3.填空题:关于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的生理调节机制;
4.简答题:分析消化不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消化和吸收知识。首先,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重点知识点,如消化酶的种类、作用机理、小肠绒毛的结构和功能等。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掌握消化酶的作用和特点。
-通过观察消化系统模型、实物标本及图片,使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构成,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器官。
-通过实验、动画和案例,让学生掌握消化酶的种类、作用机理及分泌部位,如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保持消化系统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作息规律等。
-引导学生从心理层面关注身体健康,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

第2课时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道的组成和消化酶的作用;牙齿的结构和功能胃和肠的结构特点;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绒毛;用对比实验来研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法建议:关于吸收的概念可以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可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先看录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

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径是容易弄错的,因此要特别强调一下。

教学过程设计:<引入>: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一节学习的内容--营养物质的吸收。

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

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

(学生应该能想到:面积大,结构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

人教版七下生物第二章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下生物第二章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教案设计】

《消化和吸收1》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消化系统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各由哪些器官组成。

2.说出消化系统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各部分的作用。

3.3.阐述食物的消化的过程。

能力目标:1、能够辨析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曲线图;2、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系统。

二、教学重点、难点:1.说出消化系统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各由哪些器官组成;2.说出消化系统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各部分的作用;3.阐述食物的消化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一、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二、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唾液腺——分泌唾液——内含唾液淀粉酶消化道外的消化腺胰腺——分泌胰液——内含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消化腺肝脏: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消化道内的消化腺胃腺:分泌胃液,含胃蛋白酶肠腺:分泌肠液。

含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三、糖类,蛋白质、脂肪的消化历程:淀粉————麦芽糖——————葡萄糖蛋白质——多肽——————氨基酸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四、小肠——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1.小肠很长,约5-6米长。

2.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皱襞表面有小肠绒毛,增加了内表面面积。

3.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消化和吸收2》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2、通过实验了解淀粉的消化历程。

能力目标:培养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理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新鲜馒头,试管若干支,温度计,碘液,暖水瓶。

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提出问题: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有关吗?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有关。

2018-2019学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2

2018-2019学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2

课标要求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活动建议: 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

活动建议: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

课标解读1.本课时要求学生能够阐明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观察动物小肠的结构;分析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

2.学习后, 学生应形成的观点:(1)每个系统的正常工作都离不开各器官的协调配合(2)健康生活离不开科学的保健知识, 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2.学习后,学生应形成的观点: (1)每个系统的正常工作都离不开各器官的协调配合(2)健康生活离不开科学的保健知识,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2.学习后,学生应形成的观点:(1)每个系统的正常工作都离不开各器官的协调配合(2)健康生活离不开科学的保健知识,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来源:Z|xx|][来源:1ZXXK]能力目标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小肠的形态结构特点是与其承担的功能相适应的;认同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重点难点重点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教学准备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的材料;PPT课件。

教学策略营养物质的吸收对学生来说, 接受起来是非常困难的。

重点是通过资料分析活动明确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在教学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渗透人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出示图片: 消化系统的组成。

复习提问: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构成的, 那么消化道和消化腺各包括哪些器官呢?引入:在消化的过程中, 各器官分别起了哪些作用?引入: 在消化的过程中,各器官分别起了哪些作用?引入:在消化的过程中,各器官分别起了哪些作用?引入:在消化的过程中,各器官分别起了哪些作用?学生回答。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说课稿
(三)互动方式
1.师生互动:通过提问、讲解、反馈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生生互动:
(1)小组讨论: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消化系统中的不同角色,模拟消化和吸收过程,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课后评估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互动性。
课后评估教学效果的方法有:
1.课后访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2.分析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
3.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反思和改进措施:
1.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2.调整教学节奏,提高课堂互动性,关注学生的需求;
3.针对学生的总结,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强调消化和吸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健康饮食。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完成一份关于消化和吸收知识点的思维导图,要求结构清晰,涵盖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针对课堂学习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撰写一篇短文,分享给家人和朋友,传播健康知识。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分享健康知识,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然而,学生的学习习惯尚在形成中,需要教师引导和培养。他们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学习策略不当等问题。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了一些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然而,他们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2024-2025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消化和吸收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消化和吸收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消化和吸收的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消化和吸收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关于消化系统的科普书籍、科研论文、新闻报道等。
-访问博物馆或科技馆,了解消化系统的展览和模型,亲身体验消化过程。
-进行家庭小实验,如观察食物的消化过程、制作简易的消化系统模型等。
-调查和分析日常饮食中的营养成分,了解自己的饮食习惯和营养状况。
-参与社区或学校的健康教育活动,如举办健康讲座、烹饪比赛等。
板书设计
1.设计原则
①条理清楚:板书内容应按照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排列,主次分明,便于学生跟随教学思路。
展示一些关于消化系统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消化系统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消化和吸收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消化和吸收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消化和吸收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消化和吸收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消化系统的组成、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等知识点,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和总结,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实验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如观察食物的消化过程、制作临时装片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人教版七年级下生物教案设计 第二章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2

人教版七年级下生物教案设计 第二章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2
(一)创设情境,板书课题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二、目标引领
1.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 尝试解读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曲线图。
三、意义建构
(一) 出示自学指导提纲
1.食物消化的场所在哪里?
2.食物消化的产物是什么?
3.小肠内壁有什么特点?这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什么意义?
授课日期:月日
程序与内容
师生活动
修改补充
时间
5.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6.依据小肠、大肠的结构特点,推测谁吸收的营养物质最多?
四、巩固提升
教材课பைடு நூலகம்习题
五、回顾小结
六、检测反馈
1.细咀嚼馒头或米饭时会感觉到甜味,这是因为()。
A淀粉被分解成葡萄
B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
C唾液变成了葡萄糖
D口腔内产生了葡萄糖
你平时注意过没有,患有慢性肠胃炎的人,大都比较消瘦,这是为什么?有人吃饭不比别人多,身体却很胖,这又是怎么回事?这些问题往往与消化和吸收有关。
教师利用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找同学朗读,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在大屏幕上出示自学指导提纲,找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明确问题。组织学生自学,给学生十分钟时间,阅读教材30-31页的内容,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老金厂学校教案设计
课题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课型(时)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能力目标:尝试解读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曲线图。
重点
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功能的结构特点。
难点
解读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曲线图。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精品教案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目标①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

②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状。

③加深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处理数据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

④让学生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来自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⑤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正确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①营养物质的类别,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对探究数据的处理。

②探究活动的组织,如何减少实验的误差是该节的难点。

课前准备教师:①学生分成4~5人一个小组,选出组长,并进行分工,分别负责操作、记录、处理数据发言。

②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和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的各种材料用具。

学生:①调查人们都吃哪些食物。

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不模仿教材中现成的装置,怎样利用废弃物制作实验装置,各小组带上自制的装置。

(其中锥形瓶、温度计、试管夹、铁勺由教师提供)。

③预习无机盐、维生素相关知识,上网查相关资料丰富以上知识。

并结合知识自编自演与之相关的病人,课堂上表演。

课时分配:2课时练习巩固教学反思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目标: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②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③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④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⑤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重点:①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②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②相关的实验准备;③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教学时数:2课时练习巩固教学反思第三节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2.关注食品安全3.尝试运用有关合理营养的知识,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关心长辈的饮食。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2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2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收(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能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能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能力目标:会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能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能认同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提高探究能力;2、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提高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生日聚餐会上,小冬胃口大开,一通狼吞虎咽之后,忽然感觉胃里不太舒服,四肢无力。

同学们把他送到医院的消化科,医生为小冬做了检查并开了药。

问题:1、医生会对小冬说些什么?小冬会从中学到些什么?2、你碰到过这样的事吗?3、交流,汇报。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消化与吸收》。

活动一:奇妙的旅行【问题引导,自主探究】阅读课本32页,尝试完成以下问题:1、你想知道食物是怎样被消化和吸收的吗?2、出示人体消化系统模型,学生观察。

3、提问:食物在消化过程中要经过哪些消化器官?4、这些器官在身体里的位置和作用是怎样的?5、如果你是医生,你会给小冬开什么药?学生交流。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分组讨论总结,概括出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口腔::消化道:::消化系统;肛门:消化腺::::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然后推选代表回答,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活动二:实验探究任务一: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问题引导,自主探究】阅读课本29—31页,自主完成以下问题: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材料用具;4、方法步骤:。

5、现象及结论:【展示交流,释疑解惑】讨论分析:⑴、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⑵、口腔中有什么物质使淀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⑶、为什么要设计3组实验?⑷、将3支试管在37度温水中水浴加热的目的是什么?⑸、如果实验不成功,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然后推选代表回答,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设计: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设计: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4.尝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5.能认同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复习:1.食物中的六大营养物质。

2.糖类、脂肪、蛋白质共有的作用,各自发挥作用的主要方面。

3.各类维生素的食物来源,以及缺乏症。

4. 无机盐的种类,主要来源,缺乏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国古代许多成语出自生物知识。

肝胆相照、五脏六腑是其中的两个,肝胆相照是说肝与胆关系密切,互相照应。

比喻互相之间坦诚交往共事。

肝与胆在人体的什么位置?又各有什么作用呢?五脏六腑指了哪些器官?学习本节课后你将会知道得更多。

(二)学案导学自主学习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26~30内容,回答课前预习中的相关问题。

学生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30~31的内容,回答课前预习中的相关问题。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学法指导:学案导学、观察分析、自主探究。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学生初步了解本节知识要点。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三)合作探究点拨升华1.两人合作探究互相提问,本节课在围绕哪些知识进行学习,获得对知识的初步认识。

2.小组合作探究探究问题:问题(1)①人体消化系统消化道有哪些器官?②人体有哪些消化腺?各分泌哪些消化液?小肠内含有哪些消化液?③糖、脂肪、蛋白质各从消化道的什么部位开始消化?问题(2)①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小肠还是大肠?②小肠具有哪些结构特点适于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

初步获得知识,知道:(1)食物的消化。

(2)营养物质的吸收。

学生提出探究中的问题与疑惑。

3.师生互动活动想一想,议一议,观看图片,说明母亲的话有道理吗?教师介绍、说明:消化是指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第2课时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教学目标:
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3.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法建议:
关于吸收的概念可以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可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先看录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

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径是容易弄错的,因此要特别强调一下。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
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
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一节学习的内容--营养物质的吸收。

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

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

(学生应该能想到:面积大,结构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

口腔和食道几乎无吸收养分的能力,胃粘膜仅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

这也就是喝酒伤胃的原因。

大肠则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因此营养物质主要是依靠小肠来吸收的。

小肠为什么能完成这一主要功能呢?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其内表面有皱襞,因此具有相对大的表面积,其实小肠的表面积决不只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大。

环行皱壁的存在使小肠面积增大了三倍,而皱壁里还有些更微小的结构呢!
实验:观察小肠绒毛或用录像取代。

观察到小肠绒毛后,讨论小肠绒毛的存在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何意义?
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借。

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微绒毛。

由于微绒毛的存在,使面积比5~6米长的圆柱体面积增大了六百倍。

小肠的表面积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这一特点决定着小肠吸收的快,吸收量也多。

此外,(利用挂图或书上的图)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营养物质可渗入内部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并经循环输送至全身各处的细胞,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是不同的,脂肪酸和甘油要进入毛细淋巴管。

而其余营养成分进入毛细血管。

这些营养成分被运输到身体各部分的细胞后,主要有哪些用途呢?请同学们先看书,在来讨论归纳。

第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第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第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思考:营养物质是不是摄入的越多越好呢?为什么有些人过分肥胖?有些人过分瘦小?怎样衡量自己的营养是不是合理呢?
板书:
第二节消化与吸收
第2课时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吸收的概念:
营养物质经过消化道管壁进入循环系统(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二)可吸收的物质:
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水、无机盐、维生素
(三)吸收的部位:
1.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

2.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表面积大;
(2)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3)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四)吸收的途径:
①葡萄糖、氨基酸、水、无机盐、维生素→血液
②脂肪酸、甘油→淋巴
二、营养物质的利用:
1.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
3.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探究活动
制作小肠结构模型
尝试制作小肠结构模型,分组评比。

目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协作意识。

要求:
材料、制作方法不限,只要能表现出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即可。

(能突出表面积大就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