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_传感器理论基础_新教材
202006 - 第3章 热电式传感器【传感器技术案例教程】
3.2.3 测温电桥电路
2. 不平衡电桥
常值电阻
R1 R2 R3 R0
初始温度感温电阻
Rt R0
温度变化后电桥不平衡输出
不平衡电桥电路原理图
Uout
Rt
2 2R0 Rt
U in
特点:快速、小范围线性、受电桥工作电压干扰
传感器技术案例教程
(第3章 热电式传感器)
3.2 热电阻温度传感器
3.3.4 热电偶的误差及补偿 3.3.5 热电偶的组成、分类及特点
传感器技术案例教程
3.3 热电偶
3.3.1 热电效应
接触热电动势:Peltie 效应
eAB T
KT e
ln
nA T nB T
K 1.38 10 23 J K
— 玻尔兹曼常数
e 1.6021019 C
— 电子电荷量
nA T ,nB T
自动平衡电桥电路原理图
温度变化,电桥不平衡,差分放大器 A 输出不为零,伺服电 机 SM 带动电位器 RP 电刷移动,直到电桥重新处于平衡
特点:负反馈,快速测量、线性范围大、抗干扰能力强等; 相对复杂、成本高
传感器技术案例教程
(第3章 热电式传感器)
3.3 热电偶
3.3.1 热电效应
3.3.2 热电偶的工作原理 3.3.3 热电偶的基本定律
传感器技术案例教程
3.2 热电阻温度传感器
3.2.1 金属热电阻 3.2.2 半导体热敏电阻 3.2.3 测温电桥电路
(第3章 热电式传感器)
传感器技术案例教程
(第3章 热电式传感器)
3.2 热电阻温度传感器
3.2.1 金属热电阻
基本原理:温度升高,自由电子动能增加,改变自由电子运动,使 之定向运动所需能量增加;多数金属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可描 述为
第三章 常用传感器的变换原理
根据电阻的定义式: 阻的相对变化为:
R l/A
如果电阻丝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化时,其电
dR d 1 2 x R
1 为电阻丝轴向相对变形,或称纵向应变。
dR ( 1 2 ) K x 0 x R
d 引起的。
是由于电阻丝几何尺寸变化引起的; 是由于受力后材料的电阻率发生变化而
蠕变:应力不变的条件下,应变随时间延 长而增加的现象。 横向效应:敏感栅的电阻变化一定小于 纯直线敏感栅的电阻变化的现象。 机械滞后:应变片贴在试件上以后,在 一定温度下,进行循环的加载和卸载,加载 和卸载时的输入-输出特性曲线不重合的现象。
2)箔式应变片 箔式应变片中的箔栅是金属箔(厚为 0.002~0.01mm)通过光刻、腐蚀等工艺制 成的。如图3-10中(d)、(f)、(h)、(k)。箔的 材料多为电阻率高、热稳定性好的康铜和 铜镍合金。
(二)应变片的粘贴 1. 去污:采用 手持砂轮工具除去 构件表面的油污、 漆、锈斑等,并用 细纱布交叉打磨出 细纹以增加粘贴力 , 最后用浸有酒精或 丙酮的纱布片或脱 脂棉球擦洗。
2. 贴片:在应 变片的表面和处理 过的粘贴表面上, 各涂一层均匀的粘 贴胶 ,用镊子将应 变片放上去,并调 好位置,然后盖上 塑料薄膜,用手指 揉和滚压,排出下 面的气泡 。
dR d 1 2 x R
对于金属材料:
d 是个常数,往往很小,可以忽略。
因此,上式可写成为:
dR ( 1 2 ) E 应变-电阻效应 x 1 x R
K0为金属单丝灵敏系数,是单位应变所 引起的电阻相对变化。
对于半导体材料: 对一块半导体材料的某一轴向施加一定的载荷 而产生应力时,它的电阻率会发生变化,这种物理 现象称为半导体的压阻效应。 半导体应变片是根据压阻效应原理工作的。 当沿某一晶轴方向切下一小条半导体应变片, 若只沿其轴向受到应力,其电阻率的变化量可由下 式表示
传感器实训课程设计
传感器实训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掌握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功能、特点及应用场景。
2. 使学生掌握传感器实训操作流程,了解传感器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3. 帮助学生了解传感器技术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的重要性,理解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传感器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传感器实训任务。
2. 培养学生分析传感器数据、处理传感器故障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小组项目中共同完成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科技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传感器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电子技术基础,对传感器技术有一定了解,但实际操作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传感器原理及分类:介绍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如光电效应、磁电效应等;讲解不同类型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2. 传感器实训操作:详细讲解实训操作流程,包括传感器选型、安装、调试及数据采集等环节。
3. 传感器应用案例分析:结合教材案例,分析传感器在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4. 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介绍传感器技术与物联网的关系,探讨传感器在物联网系统中的作用。
5. 传感器故障处理与数据分析:教授学生如何分析传感器数据,处理常见故障,提高传感器使用效果。
传感器教案
传感器教案引言传感器作为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不断发展和应用。
在科学课程中,传感器技术的教学内容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教案旨在介绍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应用和作用。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传感器的分类和常见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a. 传感器的定义和作用b.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电阻、电容、电感、光电等)c. 传感器的特点和性能指标2. 传感器的分类和常见应用a. 按测量物理量分类(温度、湿度、压力、光照强度等)b. 按工作原理分类(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光电式等)c. 传感器在生活和工业领域中的应用案例3. 传感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a. 学生通过实验自行设计传感器实验方案b. 学生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比较c.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和改进方向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a.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传感器应用相关问题b. 学生思考传感器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前景和挑战c. 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和解决方案三、教学方法与过程1. 教师授课: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分类和常见应用的案例分析。
2. 学生实验:根据教师指导,学生自行设计传感器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
3. 学生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得出结论和改进方向。
4. 学生发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创新思路,展开小组合作或个人研究项目。
5. 教师评估:根据学生实验报告、讨论表现和创新项目成果进行评估,并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教学评估1. 学生实验报告的设计和完成情况。
2. 学生在讨论和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3. 学生创新项目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展示。
4. 学生对传感器应用前景和挑战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技术全书电子教案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技术全书电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技术》教材,涵盖第3章“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第4章“传感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工作原理;各类传感器的特性分析;温度、压力、湿度、光强等物理量的测量原理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工作原理,理解传感器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2. 学会分析各类传感器的特性,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3.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特性分析。
2. 教学重点:传感器的分类、选型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投影仪、传感器实物模型。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介绍传感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工作原理,分析各类传感器的特性。
3. 实践操作:以温度传感器为例,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传感器的应用。
4. 例题讲解:讲解传感器选型和应用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技术2. 板书内容:传感器基本概念、分类、工作原理传感器特性分析传感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工作原理。
(2)分析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强传感器的特性。
(3)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说明原因。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较好,但在传感器特性分析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了解新型传感器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开展传感器选型与应用的实践研究。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特性分析。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教学大纲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7z8315课程名称:传感器技术及应用Sensor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学分/学时:3/42先修课程:主要有:物理、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元件、自动控制理论。
二、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
其目标是:提供了解、使用、分析和初步设计常用传感器的敏感元件及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为后续其他专业课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现状、特点,在信息技术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掌握信息获取范畴的广义理解;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实现方式与结构;了解传感器技术在国防工业和一般工业领域中的典型应用;同时使学生能够在自动化系统、智能化系统中正确应用常用的传感器技术。
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主要讲授传感器的性能评估,目前在工业领域中常用的几种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传感器的敏感元件的物理效应、变换原理、工作特性、主要结构、信号转换电路、误差及其补偿、合理应用等。
同时本课程也重视对新型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的介绍。
传感器结构设计、工艺及所用材料只作一般介绍。
本课程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传感器技术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共15个学时;第二部分是关于典型传感器的讨论,这是课程的重点,共21个学时;第三部分是关于近年来出现的新型传感器、应用示例的讨论,共6个学时。
教学的基本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单元教学任务。
五、教学安排及方式第1章绪论(6学时,基本掌握,讲授为主)1.1 传感器的作用与功能1.2 传感器的分类1.3 传感器技术的特点1.4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1.5 与传感器技术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1.6 本教材的特点及主要内容第2章传感器的特性(5学时,掌握,讲授为主,讨论为辅)2.1 传感器静态特性的一般描述2.2 传感器的静态标定2.3 传感器的主要静态性能指标及其计算第3章基本弹性敏感元件的力学特性(4学时,掌握,讲授为主)3.1 概述3.2 弹性敏感元件的基本特性3.3 基本弹性敏感元件的力学特性3.4 弹性敏感元件的材料第4章电位器式传感器(1学时,掌握,讨论为主,讲授为辅)4.1 概述4.2 线绕式电位器的特性4.3 非线性电位器4.4 电位器的负载特性及负载误差4.5 非线绕式电位器4.6 典型的电位器式传感器第5章应变式传感器(5学时,掌握,讲授为主,讨论为辅)5.1 应变式变换原理5.2 金属应变片5.3 应变片的动态响应特性5.4 应变片的温度误差及其补偿5.5 电桥原理5.6 典型的应变式传感器第6章压阻式传感器(2.5学时,掌握,讲授为主)6.1 压阻式变换原理6.2 典型的压阻式传感器第7章热电式传感器(2.5学时,掌握,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7.1 概述7.2 热电阻测温传感器7.3 热电偶测温7.4 半导体P-N结测温传感器7.5 其他测温系统第8章电容式传感器(1学时,掌握,讲授为主,讨论为辅)8.1 基本电容式敏感元件8.2 电容式敏感元件的主要特性8.3 电容式变换元件的信号转换电路8.4 典型的电容式传感器8.5 电容式传感器的结构及抗干扰问题第9章变磁路式传感器(2学时,掌握,讨论为主,讲授为辅)9.1 电感式变换原理9.2 差动变压器式变换元件9.3 电涡流式变换原理9.4 霍尔效应及元件9.5 典型的变磁路式传感器第10章压电式传感器(1学时,基本掌握,讲授为主)10.1 石英晶体10.2 压电陶瓷10.3 聚偏二氟乙烯10.4 压电换能元件的等效电路10.5 压电换能元件的信号转换电路10.6 压电式传感器的抗干扰问题10.7 典型的压电式传感器第11章谐振式传感器(6学时,基本掌握,讲授为主)11.1 谐振状态及其评估11.2 闭环自激系统的实现11.3 振动筒压力传感器11.4 谐振膜式压力传感器11.5 石英谐振梁式压力传感器11.6 谐振式科里奥利直接质量流量传感器第12章微机械与智能化传感器技术(5时,基本掌握,讲授为主,讨论为辅)12.1 概述12.2 几种典型的微硅机械传感器12.3 几种典型的智能化传感器12.4 若干新型传感器应用实例分析课程总结(1学时,讲授为主,讨论为辅)六、教学的基本思路“传感器技术及应用”教学以“一条主线、二个基础、三个重点、多个独立模块”的基本原则来进行。
(完整版)传感器原理课后答案
第一章传感与检测技术的理论基础1.什么是测量值的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引用误差?答:某量值的测得值和真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
相对误差有实际相对误差和标称相对误差两种表示方法。
实际相对误差是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的真值之比;标称相对误差是绝对误差与测得值之比。
引用误差是仪表中通用的一种误差表示方法,也用相对误差表示,它是相对于仪表满量程的一种误差。
引用误差是绝对误差(在仪表中指的是某一刻度点的示值误差)与仪表的量程之比。
2.什么是测量误差?测量误差有几种表示方法?它们通常应用在什么场合?答:测量误差是测得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
测量误差可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表示,引用误差也是相对误差的一种表示方法。
在实际测量中,有时要用到修正值,而修正值是与绝对误差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值。
在计算相对误差时也必须知道绝对误差的大小才能计算。
采用绝对误差难以评定测量精度的高低,而采用相对误差比较客观地反映测量精度。
引用误差是仪表中应用的一种相对误差,仪表的精度是用引用误差表示的。
3.用测量范围为-50~+150kPa的压力传感器测量140kPa压力时,传感器测得示值为142kPa,求该示值的绝对误差、实际相对误差、标称相对误差和引用误差。
解:绝对误差2140142=-=∆kPa实际相对误差%43.1%100140140142=⨯-=δ标称相对误差%41.1%100142140142=⨯-=δ引用误差%1%10050150140142=⨯---=)(γ4.什么是随机误差?随机误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减小随机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答:在同一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被测量时,其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定方式变化着的误差称为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是由很多不便掌握或暂时未能掌握的微小因素(测量装置方面的因素、环境方面的因素、人员方面的因素),如电磁场的微变,零件的摩擦、间隙,热起伏,空气扰动,气压及湿度的变化,测量人员感觉器官的生理变化等,对测量值的综合影响所造成的。
传感器原理与工程应用完整版习题参考答案
《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完整版习题答案第1章 传感与检测技术的理论基础(P26)1—1:测量的定义?答:测量是以确定被测量的值或获取测量结果为目的的一系列操作。
所以, 测量也就是将被测量与同种性质的标准量进行比较, 确定被测量对标准量的倍数。
1—2:什么是测量值的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引用误差?1-3 用测量范围为-50~150kPa 的压力传感器测量140kPa 的压力时,传感器测得示值为142kPa ,求该示值的绝对误差、实际相对误差、标称相对误差和引用误差。
解:已知: 真值L =140kPa 测量值x =142kPa 测量上限=150kPa 测量下限=-50kPa∴ 绝对误差 Δ=x-L=142-140=2(kPa)实际相对误差 %==43.11402≈∆L δ标称相对误差%==41.11422≈∆x δ引用误差%--=测量上限-测量下限=1)50(1502≈∆γ1-10 对某节流元件(孔板)开孔直径d 20的尺寸进行了15次测量,测量数据如下(单位:mm ):120.42 120.43 120.40 120.42 120.43 120.39 120.30 120.40 120.43 120.41 120.43 120.42 120.39 120.39 120.40试用格拉布斯准则判断上述数据是否含有粗大误差,并写出其测量结果。
答:绝对误差是测量结果与真值之差, 即: 绝对误差=测量值—真值 相对误差是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真值之比,常用绝对误差与测量值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 即: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测量值 ×100% 引用误差是绝对误差与量程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即: 引用误差=绝对误差/量程 ×100%解:当n =15时,若取置信概率P =0.95,查表可得格拉布斯系数G =2.41。
则 2072.410.03270.0788()0.104d G mm v σ=⨯=<=-,所以7d 为粗大误差数据,应当剔除。
中职教材传感器
中职教材传感器
中职教材《传感器》主要介绍了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类型、特性和应用。
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传感器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选择和应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够将输入的信号转换成可测量的输出信号。
传感器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例如工业自动化、环境监测、医疗诊断等。
这本书首先介绍了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传感器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分类。
然后,介绍了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包括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光电式、热电式等。
每一种类型的传感器都有其独特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此外,这本书还介绍了传感器的特性,如线性度、灵敏度、迟滞等,以及如何选择和应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
这些知识可以帮助读者在实际应用中选择最合适的传感器,并正确地使用它们。
总之,中职教材《传感器》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籍,适合电子、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学生和工程师阅读。
通过学习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从而提高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
传感器基础知识
直接感受被测量的变化,并输出与被测量成确 定关系的某一物理量的元件。
敏感元件是传感器的核心
2024/9/29
3
转换元件: 将敏感元件输出的物理量转换成 适于传输或测量电信号的元件。
2024/9/29
4
测量电路: 将转换元件输出的电信号进行进 一步转换和处理的部分,如放大、滤波、线性 化、补偿等,以获得更好的品质特性,便于后 续电路实现显示、记录、处理及控制等功能。
y
ΔLmax
x
②过零旋转拟合
曲线过零的传感器。拟合时,使
y
ΔL1 = ΔL2 = ΔLMax
ΔL1 ΔL2
x
③端点连线拟合
把输出曲线两端点的连线作为拟合直线
y
ΔLmax x
④端点连线平移拟合
在端点连线拟合基础上使直线平移,移动距离为
原先的一半 y
ΔL2 = ΔL1 = ΔL3 = ΔLMax
ΔL3
6
2.传感器的分类
(3)按照其结构分:
传感器可分为结构型、物性型和复合型传 感器。
A、物性型传感器是依靠敏感元件材料本身物理性 质的变化来实现信号变换,如:水银温度计。
B、结构型传感器是依靠传感器结构参数的变化实 现信号变换,如:电容式传感器。
2024/9/29
7
1.1.3 传感器基本特性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是指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关系特性, 即传感器系统的输出信号y(t)和输入信号(被测量) x(t)之间的关系,
2024/9/29
41
1.2 检测技术理论基础
1.2.1 检测技术
检测技术主要研究被测量的测量原理、测量方
法、检测系统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不同性质的被测量要采用不同的原理去测量, 测量同一性质的被测量也可采用不同测量原 理。
(最新部分)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郁有文版习题参考答案
《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课后习题答案精简版(郁有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第1章 传感与检测技术的理论基础1-3 用测量范围为-50~150kPa 的压力传感器测量140kPa 的压力时,传感器测得示值为142kPa ,求该示值的绝对误差、实际相对误差、标称相对误差和引用误差。
解:已知:被测量的真值L =140kPa , 测量值x =142kPa , 测量上限=150kPa , 测量下限=-50kPa ,则:绝对误差kPa L x 2140142=-=-=∆;实际相对误差%==4311402.L ≈∆δ;标称相对误差%==4111422.x ≈∆δ;引用误差()%--=测量上限-测量下限=1501502≈∆γ。
1-10 对某节流元件(孔板)开孔直径d 20的尺寸进行了15次测量,测量数据如下(单位:mm ): 120.42120.43120.40120.42120.43 120.39 120.30 120.40 120.43 120.41 120.43120.42120.39120.39120.40试用格拉布斯准则判断上述数据是否含有粗大误差,并写出其测量结果。
解:对测量数据列表如下:当n =15时,若取置信概率P =0.95,查表可得格拉布斯系数G =2.41。
则10400788003270412720.v mm ...G d -=<=⨯=σ,所以7d 为粗大误差数据,应当剔除。
然后重新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偏差。
当n =14时,若取置信概率P =0.95,查表可得格拉布斯系数G =2.37。
则()i d v mm ...G >=⨯=038200161037220σ,所以其他14个测量值中没有坏值。
计算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mm ..nd d 0043014016102020===σσ;()mm ...nd d 013000430314016103332020=⨯=⨯==σσ。
(完整版)现代传感技术与系统课后答案
现代传感技术与系统课后答案第1章绪论1.传感器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一般情况下由哪几部分组成?国家标准(GB7665-87)传感器的定义: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2.传感器有几种分类形式,各种分类之间有什么不同?共有10种分类形式。
根据传感器的工作机理:基于物理效应、基于化学效应、基于生物效应;传感器的构成原理:结构型与物性型;能量转换情况:能量转换型和能量控制型;根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类:可分为电容式、电感式、电磁式、压电式、热电式、气电式、应变式等;根据传感器使用的敏感材料分类:可分为半导体传感器、光纤传感器、陶瓷传感器、高分子材料传感器、复合材料传感器等;根据传感器输出信号为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可分为模拟量传感器和数字量(开关量)传感器;根据传感器使用电源与否:可分为有源传感器和无源传感器;根据传感器与被测对象的空间关系:可分为接触式传感器和非接触式传感器;根据与某种高新技术结合而得名的传感器:如集成传感器、智能传感器、机器人传感器、仿生传感器等;根据输入信息分类:可分为位移、速度、加速度、流速、力、压力、振动、温度、湿度、粘度、浓度等。
3.举例说明结构型传感器与物性型传感器的区别。
结构型:利用物理学中场的定律构成的,特点是其工作原理是以传感器中元件相对位置变化引起场的变化为基础,而不是以材料特性变化为基础。
其基本特征是以其结构的部分变化或变化后引起场的变化来反映被测量(力、位移等)的变化。
如电容传感器利用静电场定律研制的结构型传感器。
物性型:利用物质定律构成的,如虎克定律、欧姆定律等。
物质定律是表示物质某种客观性质的法则。
这种法则,大多数是以物质本身的常数形式给出。
这些常数的大小,决定了传感器的主要性能。
因此,物性型传感器的性能随材料的不同而异。
如,光电管利用了外光电效应,压敏传感器是利用半导体的压阻效应。
4.传感器与传感技术概念有什么不同?答:传感器是获取信息的工具。
传感器课程设计
传感器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工作原理;2. 使学生掌握不同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特点;3. 帮助学生了解传感器在物联网技术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传感器应用电路的能力;3. 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实验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2. 培养学生关注传感器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3. 引导学生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在国家战略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科学学科,以实践性和应用性为主,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项目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提问、合作与交流,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常见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的原理和特点。
2. 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传感器在智能家电、环境监测、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应用;- 分析案例中传感器的选型和电路设计。
3. 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 传感器在物联网数据采集中的作用;- 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传感器基础知识- 导入:介绍传感器的概念和作用;- 新课:讲解传感器的分类、工作原理及常见传感器;- 作业:搜集生活中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第二课时: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新课:分析各领域传感器应用案例,讨论其优缺点;- 活动:小组讨论,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传感器基础教材(可编辑)
传感器基础教材总序我们所处的时代被称为信息时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深深地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得益于和依赖于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科学与技术涉及到信息的检测分析处理控制和应用等各个方面是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建设的进程中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党和国家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决策这是一条我国当代工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实现新型工业化就是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在这个过程中自动化科学与技术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等学校的自动化学科肩负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光荣的历史使命我国高等教育中工科在校大学生数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 35~40 其中自动化类的学生是工科各专业中学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走进大众化阶段的今天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其中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最多的一大类人才为了促进自动化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院校之间相互合作的优势北京大学出版社组织了此套《21 世纪全国高等院校自动化系列实用规划教材》参加这一系列教材编写的基本上都是来自地方工科院校自动化学科的专家学者由此确定了教材的使用范围也为实用教材的定位找到了落脚点本系列教材具有如下特点1 注重实用性地方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大多定位在高级应用型对这一大类人才的培养要注重面向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这一教学原则出发本系列教材注重实用性注意引用工程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应用能力因此将更适合地方工科院校的教学要求2 体现新颖性更新教材内容跟进时代加入一些新的先进实用的知识同时淘汰一些陈旧过时的内容3 院校间合作交流的成果每一本教材都有几所院校的教师参加编写北大出版社事先在西安市和长春市召开了编写计划会和审纲会来自各院校的教师比较充分地交流了情况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形成了编写大纲确定了编写原则因此这一系列教材可以反映出各参编院校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4 这一系列教材几乎涵盖了自动化类专业从技术基础课到专业课的各门课程到目前为止列入计划的已有 30 多门教材门数多参与的院校多参加编写人员多前言现代化生产与自动控制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核心以传感器为基础组成的传感器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没有好的传感器就没有精确可靠的自动检测和控制系统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已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与控制的各个领域中要及时准确地获取各种信息解决工程生产及科研中遇到的各种具体的检测问题就必须了解和熟悉传感器同时也要学会合理选择和应用各种传感器及传感技术本书是自动化系列教材之一书中内容丰富全面原理描述由浅入深浅显易懂应用实例广泛实用全书以传统的典型传感器为主同时增加了新型的传感器主要介绍传感器的原理结构特点测量电路以及传感器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本书共分 12 章包括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介绍传感器的基础知识第二单元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原理结构及应用第三单元介绍传感器的补偿和抗干扰技术书中每章内容具有独立性使用本教材时可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和特点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本书由北华大学赵玉刚长春工业大学邱东任主编长春大学曹昕燕武汉理工大学徐沪萍长春工业大学崔利娜任副主编赵玉刚编写第 4 章第 5 章和第 10 章邱东编写第 1 章第 2 章和第 11 章曹昕燕编写第 6 章和第 7 章徐沪萍编写第 3 章和第 9 章崔利娜编写第 8 章和第 12 章该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的支持和帮助他们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同时也得到了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六事业部和中国林业出版社编辑的指导和支持对他们的悉心指导和帮助表示真挚的谢意对本书参考文献中的有关作者致以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编者2006 年 6 月目录第 1 章传感器理论基础 1 思考题与习题 6111 传感器基础 1 第 3 章电感式传感器 63com 传感器的概念 131 自感式传感器 63com 传感器的组成和分类 2com 工作原理 63com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4com 电感计算及输出特性分析 65com 传感器的命名代号和图形com 测量电路 67符号 1032 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 70com 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12 com 工作原理及特性 7012 检测技术理论基础 15com 测量电路 73com 检测技术 15com 零点残余电压及消除方法 74com 测量方法 1533 电涡流式传感器 76com 检测系统 17com 工作原理 76com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19 com 测量电路 79本章小结 3034 电感式传感器的应用 81思考题与习题 30com 自感式传感器的应用 81第 2 章电阻式传感器 32 com 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的应用 83com 电涡流式传感器的应用 8521 电位器式电阻传感器 32本章小结 87com 工作原理 32思考题与习题 88com 结构与材料 3722 应变式电阻传感器 39 第 4 章电容式传感器 89com 应变效应和工作原理 3941 工作原理和结构类型 89com 电阻应变片的种类材料com 工作原理 89及粘贴 41com 结构类型 89com 电阻应变片的主要特性 4442 转换电路 93com 电阻应变片的温度误差com 等效电路 93及补偿 47com 测量电路 93com 测量电路 4943 电容式传感器的主要性能特点 9823 压阻式传感器 53com 主要性能 98com 工作原理 53com 特点 100com 影响压阻系数的因素 54 44 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100com 压阻式传感器的材料 55 com 电容式压力传感器 10024 电阻式传感器的应用 57com 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 102本章小结 61·VI · 传感器基础com 电容式测厚传感器103 com CCD 图像传感器 134com 电容式液位传感器103 com 图像传感器的应用 137com 电容式温度传感器104 本章小结 138本章小结 105 思考题与习题 138思考题与习题 105第 7 章光纤传感器 140第 5 章压电式传感器10771 光导纤维 14051 工作原理 107 com 光纤的结构 140com 压电效应及压电材料107 com 光纤的分类 140com 压电式传感器111 com 光纤的传光原理 14152 等效电路和测量电路112 72光纤传感器概述 143com 等效电路 112 com 光纤传感器的组成 143com 测量电路 113 com 光纤传感器的性能特点 14353 压电式传感器的应用115 com 光纤传感器的分类 143com 压电式测力传感器115 com 光纤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144com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115 73 光纤传感器的应用 146com 压电式报警器116 com 光纤加速度传感器 146com 压电式测量均匀压力com 光纤速度传感器 146传感器 117 com 光纤压力传感器 147本章小结 117 com 光纤温度传感器 148思考题与习题 118 com 光纤声传感器148com 光纤光电传感器 149第 6 章光电式传感器119com 光纤图像传感器 15061 光电效应 119 本章小结 150com 外光电效应 119 思考题与习题150com 内光电效应119第 8 章热电式传感器 15162 外光电效应器件 121com 光电管 121 81 热电偶温度传感器151com 光电倍增管 122 com工作原理 151com 外光电效应器件的应用123 com 基本定律 15463 光电导器件 125 com 热电偶的材料结构及常用com 光敏电阻 125 热电偶 155com 光电导器件的应用126 com 热电偶冷端温度补偿 15864 光生伏特器件 129 82 热电阻温度传感器 160com 光敏二极管 129 com热电阻测温原理及类型 160com 光敏三极管 130 com热电阻的结构 161com 光电池 131 com 测量电路161com 光生伏特器件的应用132 83 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 16265 图像传感器134 com 热敏电阻测温原理 162·VI ·目录·VII ·com 结构与材料和特性162 com 红外传感器 208com 热敏电阻的应用165 com 核辐射式传感器 20984 集成温度传感器 166 com 辐射式传感器的应用 213com 工作原理 166 本章小结 214com 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应用167 思考题与习题 215本章小结 169第 11 章智能传感器 216思考题与习题 170111 智能传感器概述 216第 9 章半导体式传感器171com 智能传感器的概念 21691 半导体气敏传感器 171 com智能传感器的功能 217com 半导体气敏传感器的分类171 com 智能传感器的特点 217com 电阻型半导体气敏传感器172 112 智能传感器的实现途径 218com 气敏传感器的应用174 com 非集成化实现 21892 半导体湿敏传感器 176 com集成化实现 219com 概述 176 com 混合实现 221com 湿敏电阻的类型及原理178 113 集成化智能传感器 222com 湿敏传感器的应用181 com 集成化智能传感器的几种93 半导体磁敏传感器182 形式 222com 磁敏电阻器 182 com 集成智能传感器实例 223com 霍耳式传感器186 114 智能传感器的发展方向 22594 离子敏传感器 192 本章小结 228com ISFET 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思考题与习题 229原理 192第 12 章传感器的补偿和抗干扰技术 230com ISFET 传感器的应用195本章小结 197 121 传感器的补偿技术 230思考题与习题 198 com 非线性误差及补偿230com 温度误差及补偿 232第 10 章波式和辐射式传感器199122 传感器的标定 233101 超声波传感器 199 123 抗干扰技术 235com 超声波的测量原理199 com 干扰的产生 235com 超声波传感器的应用201 com 干扰的类型 236102 微波传感器 204 com 干扰信号的耦合方式 236com 微波传感器的原理204 com 常用的抑制干扰的措施 239com 微波传感器的组成和分类205 本章小结 241com 微波传感器的应用206 思考题与习题 241103 辐射式传感器 208参考文献 242·VII ·第 1 章传感器理论基础在系统学习各类传感器之前首先应该掌握传感器的基本理论及检测技术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传感器的概念分类和基本特性检测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基本测量方法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等内容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11 传感器基础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越来越迫切地希望能准确地掌握自然界和生产领域更多的各类信息而传感器则是人们获取这些信息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因此传感器与人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传感器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它对于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com 传感器的概念关于传感器的概念我国国家标准 GB 7665 1987 规定传感器 sensor 是能感受规定的测量量并按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也就是说传感器是一种按一定的精度把被测量转换为与之有确定关系的便于应用的某种物理量的测量器件或装置用于满足系统信息传输存储显示记录及控制等要求①传感器首先是一种测量器件或装置它的作用体现在测量上例如我们常见的发电机它是一种可以将机械能转变成电能的转换装置从能量转换的角度看它是一种发电设备不能称之为传感器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人们可以通过发电机发电量的大小来测量调速系统的机械转速这时发电机就可看成是一种用于测量转速的测量装置是一种速度传感器通常称之为测速发电机应用传感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被测量的准确信息这也是本课程的学习目的②传感器定义中所谓可用输出信号是指便于传输转换及处理的信号主要包括气光和电等信号现在一般就是指电信号如电压电流电势及各种电参数等而规定的测量量一般是指非电量信号主要包括各种物理量化学量和生物量等在工程中常需要测量的非电量信号有力压力温度流量位移速度加速度转速浓度等正是由于这类非电量信号不能像电信号那样可由电工仪表和电子仪器直接测量所以就需要利用传感器技术实现由非电量到电量的转换③传感器的输入和输出信号应该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并且应保证一定的精度④关于传感器这个词目前国外还有许多提法如变换器 transducer 转换器converter 检测器 detector 和变送器 transmitter 等而根据我们国家的规定传感器定名为 sensor 当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为标准信号 1V ~5V 4mA ~20mA 时称为变送器transmitter 注意二者不要混淆·2 ·传感器基础com 传感器的组成和分类1 传感器的组成传感器的种类繁多其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和应用领域各不相同所以结构组成差异很大但总的来说传感器通常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及测量电路组成有时还加上辅助电源如图 11 所示图 11 传感器组成框图1 敏感元件 sensing element敏感元件是指传感器中能直接感受被测量的变化并输出与被测量成确定关系的某一物理量的元件敏感元件是传感器的核也是研究设计和制作传感器的键如图 12所示是一气体压力传感器的示意图膜盒 2 的下半部与壳体 1 固定上半部通过连杆与磁芯 4 相连磁芯 4 置于两个电感线圈 3 中后者接入测量电路 5 这里的膜盒就是敏感元件其外部与大气压力 p a 相通内部感受被测压力 p 当p 变化时引起膜盒上半部移动即输出相应的位移量图 12 气体压力传感器1壳体2膜盒3电感线圈4磁芯5测量电路2 转换元件 transduction element转换元件是指传感器中能将敏感元件输出的物理量转换成适于传输或测量的电信号的部分在图 12 中转换元件是可变电感线圈 3它把输入的位移量转换成电感的变化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传感器都能明显地区分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两部分有的传感器转换元件不止一个需要经过若干次的转换有的则是二者合二为一3 测量电路 measuring circuit测量电路又称转换电路或信号调理电路它的作用是将转换元件输出的电信号进行进·2 ·第 1 章传感器理论基础·3 ·一步的转换和处理如放大滤波线性化补偿等以获得更好的品质特性便于后续电路实现显示记录处理及控制等功能测量电路的类型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转换元件的类型而定一般有电桥电路阻抗变换电路振荡电路等2 传感器的分类通常一种传感器可以检测多种参数一种参数又可以用多种传感器测量所以传感器的分类方法也很多至今尚无统一规定归纳起来一般有以下几种1 按工作原理分类这是传感器最常见的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原理规律和效应作为分类的依据有利于对传感器工作原理的阐述和对传感器的深入研究与分析本书主要就是按这一分类方法作为编写体系介绍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按照传感器工作原理的不同传感器可分为电参数式传感器包括电阻式电感式和电容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包括一般光电式光纤式激光式和红外式传感器等热电式传感器半导体式传感器波式和辐射式传感器等这些类型的传感器大部分是分别基于其各自的物理效应原理命名的2 按被测量分类按被测量的性质进行分类有利于准确表达传感器的用途对人们系统地使用传感器很有帮助为更加直观清晰地表述各类传感器的用途将种类繁多的被测量分为基本被测量和派生被测量见表 1-1对于各派生被测量的测量亦可通过对基本被测量的测量来实现表 1- 1 基本被测量和派生被测量基本被测量派生被测量线位移长度厚度应变振动磨损平面度位移角位移旋转角偏转角角振动线速度振动流量速度角速度转速角振动线加速度振动冲击质量加速度角加速度角振动转矩转动惯量力压力质量应力力矩时间频率周期计数光光通量与密度光谱温度热容湿度水汽含水量露点浓度气液体成分黏度3 按结构分类按传感器的结构构成可分为结构型物性型和复合型传感器结构型传感器是依靠传感器结构参数如形状尺寸等的变化利用某些物理规律·3 ··4 ·传感器基础实现信号的变换从而检测出被测量它是目前应用最多最普遍的传感器这类传感器的特点是其性能以传感器中元件相对结构位置的变化为基础而与其材料特性关系不大物性型传感器则是利用某些功能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特性及效应将被测量直接转换成电量的传感器例如热电偶传感器就是利用金属导体材料的温差电动势效应和不同金属导体间的接触电动势效应实现对温度的测量的而利用压电晶体制成的压力传感器则是利用压电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压电效应实现对压力的测量这类传感器的敏感元件就是材料本身无所谓结构变化因此通常具有响应速度快的特点而且易于实现小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复合型传感器则是结构型和物性型传感器的组合同时兼有二者的特征4 按能量转换关系分类按照传感器的能量转换情况传感器可分为能量控制型和能量转换型传感器两大类所谓能量控制型传感器是指其变换的能量是由外部电源供给的而外界的变化即传感器输入量的变化只起到控制的作用如电阻电感电容等电参数传感器霍耳传感器等都属于这一类传感器能量转换型传感器主要由能量变换元件构成它不需要外电源如基于压电效应热电效应光电效应等的传感器都属于此类传感器此外根据被测量的性质可以将传感器分成物理型化学型和生物型传感器三大类根据传感器的使用材料也可以将传感器分为半导体传感器陶瓷传感器金属材料传感器复合材料传感器高分子材料传感器等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还可分为工业用农用民用医用及军用等不同类型根据具体的使用目的又可分为测量用监视用检查用诊断用控制用和分析用传感器等com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传感器必须充分地了解传感器的基本特性传感器的基本特性是指系统的输出输入关系特性即系统输出信号 y t 与输入信号被测量 x t 之间的系如图 13 所示图 13 传感器系统根据传感器输入信号 x t 是否随时间变化其基本特性分为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它们是系统对外呈现出的外部特性但与其内部参数密切相关不同的传感器内部参数不同因此其基本特性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一个高精度传感器必须具有良好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才能保证信号无失真地按规律转换1 静态特性当传感器的输入信号是常量不随时间变化或变化极缓慢时其输出输入关系特性称为静态特性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主要由下列几种性能来描述·4 ·第 1 章传感器理论基础·5 ·1 测量范围 measuring range传感器所能测量到的最小输入量 xmin 与最大输入量 x 之间的范围称为传感器的测量范围2 量程 span传感器测量范围的上限值x 与下限值xmin 的代数差x xmin 称为量程3 精度 accuracy传感器的精度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是测量中各类误差的综合反映测量误差越小传感器的精度越高传感器的精度用其量程范围内的最大基本误差与满量程输出之比的百分数表示其基本误差是传感器在规定的正常工作条件下所具有的测量误差由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部分组成如用 S 表示传感器的精度则ΔS × 100 1-1y FS式中Δ测量范围内允许的最大基本误差y FS 满量程输出 FS 是英文 Full Scale 满量程的缩写工程技术中为简化传感器精度的表示方法引用了精度等级的概念精度等级以一系列标准百分比数值分档表示代表传感器测量的最大允许误差如果传感器的工作条件偏离正常工作条件还会带来附加误差温度附加误差就是最主要的附加误差4 线性度 linearity所谓传感器的线性度是指其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偏离理想直线的程度又称为非线性误差如不考虑迟滞蠕变等因素一般传感器的输出输入特性关系可用 n 次多项式表示为y a a x a x2 a xn 1-20 1 2 n式中x 为输入量 y 为输出量 a 为零输入时的输出也叫零位输出 a 为传感器线性1项系数也称为线性灵敏度 a2 a3 an 为非线性项系数在不考虑零位输出的情况下传感器的线性度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 理想线性特性当式 1-2 中a 为常数而 a a a a 0 时即1 023 ny a x 1-31称为理想线性特性如图 14 a 所示这时传感器的线性最好也是我们最希望传感器所具有的特性具有该特性的传感器的灵敏度为直线y a x 的斜率即1yk a1 常数1-4x2 仅有偶次非线性项传感器的输出输入特性为y a a x 2 a x 4 a nx 2n n 0 1 2 1-50 2 4 2由于没有对称性此特性线性范围较窄线性度较差如图 14 b 所示一般传感器设计很少采用这种特性·5 ··6 · 传感器基础3 仅有奇次非线性项传感器的输出输入特性为y a a x 3 a x 5 a n x 2n1 n 0 1 2 1-61 3 52 1此传感器特性相对于坐标原点对称其线性范围较宽线性度较好如图 14 c 所示是比较接近于理想直线的非线性特性4 普遍情况一般情况下传感器的输出输入特性为y a x a x2 a x3 a x n 1-71 2 3 n如图 14 d 所示图 14 传感器的非线性在实际使用非线性传感器时如果非线性项的次数不高则在输入量变化范围不大的情况下可采用直线近似地代替实际输入输出特性曲线的某一段使传感器的非线性特性得到线性化处理这里所采用的直线称为拟合直线实际输入输出特性曲线与拟合直线的最大相对误差就是非线性误差用γ L 来表示即ΔLγL ± × 100 1-8y FS式中ΔL 非线性最大误差y FS 满量程输出值目前常用的拟合方法有理论拟合过零旋转拟合端点拟合端点平移拟合及最小二乘拟合等在图 15 a 中拟合直线为传感器的理论特性与实际测试值无关这种方法称为理论拟合应用十分简便但一般说来ΔL 很大图 15 b 为过零旋转拟合常用于校正特性曲线过零的传感器拟合时使ΔL ΔL1 2ΔL 这种方法也比较简单非线性误差比前一种小很多图 15 c 所示的端点拟合是把实际特性曲线两端点的连线作为拟合直线这种方法比较简便但ΔL 较大。
06016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最新整理)
高纲1494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6016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和特点《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段)考试计划规定的专业核心课,是为培养自学应考者了解和掌握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的基本知识、理论和应用而设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课程详细介绍了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测量电路和应用场合,阐述了主要传感器的类型和设计选用原则与方法。
本课程既是前期课程的延续,又是后续各专业课的基础,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建构性、学习者的主导性与学习的互动性,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应用基础知识,并具备初步的检测系统设计能力,为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考生应具有以下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掌握基本传感器的原理、结构与应用,熟悉智能传感器和网络传感器,了解新型传感器和设计中的相关技术及其实现方法。
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同时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及对常用传感器的应用能力。
本门课程的考试旨在考核学生对各类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性能特点及常用转换电路、应用方法和结构设计的掌握情况。
考生应独立完成考试内容,在回答试卷问题时,要求概念准确,逻辑清楚,必要的解题步骤不能省略,电路图应清晰正确。
在自学过程中,要求考生在通读教材,理解和掌握所学基本原理知识及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习题与思考题的练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本课程需要有许多先期基础知识课程的支撑,学习本课程前,考生应具备的知识基础有: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等课程。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重点为传感器结构、功能特点、基本原理和概念,应使学生牢固掌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所必需的基本理论,传感器的基本特性,各种传感器尤其是光电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性能和实际应用。
第3次课电阻式传感器之一
第3次课2学时上次课复习:上次课讲述了掌握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传感器的静态标定方法等。
重点掌握静态特性性能指标:灵敏度、线性度、迟滞、重复性、漂移等。
本次课题(或教材章节题目):第 3 章应变式传感器(教材)3.1 工作原理3.2 应变片的种类3.3 电阻应变片的特性教学要求:掌握应变片的工作原理;了解应变片的种类;掌握电阻应变片的特性。
重点: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以及其特性难点:电阻应变片的特性教学手段及教具:多媒体课件讲授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3.1 工作原理25 分钟3.2 应变片的种类20 分钟3.3 应变片的特性45 分钟课后作业P61: 3-1、3-2郁有文,常健等. 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参考资料金发庆 .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陈杰,黄鸿著.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注:本页为每次课教案首页3电阻式传感器电阻式传感器是目前在非电量测量技术中应用最广、最成熟和最重要的传感器之一。
它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将物理量的变化转换为敏感元件应力的变化致使电阻阻值改变,再通过转换电路变为相应的电信号输出,从而达到电测量的目的。
根据所用敏感材料的差别,又可将其分为金属应变式传感器(电阻应变片式)、半导体压阻式传感器和热电阻传感器。
3.1 金属应变式传感器金属应变式传感器的核心元件是电阻应变片和弹性敏感元件。
要了解金属应变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应了解这两种元件的原理、结构和特性等。
3.1.1 应变片的工作原理应变片是应变式传感器的核心元件,它也可以直接用于应变测量。
用应变片来测量机械应变时,其作用是将应变转换成电阻的变化。
当试件受力变形时,贴在试件上的应变片也随着变形,此时应变片的电阻值也将随着发生变化。
由于机械应变与电阻变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测出应变片的电阻变化量,就可得出被测试件的应变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 4.按信号变换特征分 按信号变换特征分
物性型传感器
依靠敏感材料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实现信号变换. 依靠敏感材料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实现信号变换.如: 水银温度计:热胀冷缩; 水银温度计:热胀冷缩; 压电测力计: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 压电测力计: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 热电耦:不同温度下产生的热电势不同; 热电耦:不同温度下产生的热电势不同;
第3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 直线拟合的方法: 直线拟合的方法:线性化
(a)理论拟合 (b)端点旋转拟合 (c)端点连线拟合 (d)端点连线平移拟合 图 3 – 5 各种直线拟合方法
Hale Waihona Puke 第3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 ①非线性误差 传感器实际特性曲线线性化处理后所带来的误差称非线性 非线性 误差,也称为传感器的线性度 线性度. 误差 线性度 ②表达式
rL = ± Lmax × 100% YFS
(3-2)
式中:Lmax——最大非线性绝对误差,即最大偏差. YFS——满量程输出. 注意: 注意: 线性度不仅和其特性曲线有关,还和拟合直线有关. 反映了输入与输出之间数量关系的线性程度.
第3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 ⑵灵敏度 灵敏度 ①定义: 定义: 指被测量的单位变化引起的输出变化量. ②表达式: 表达式: ③说明: 说明:
y = a 0 + a1 x + a 2 x 2 + + a n x n
式中, 式中,
a 0 :零点输出; 零点输出;
(3-1)
线性项系数(或灵敏度); a1 :线性项系数(或灵敏度); 非线性系数. , a 2 ,…,a n :非线性系数.
第3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 理想传感器: 理想传感器: 传感器
Rmax ×100% rR = ± YFS
(3-5)
y
YFS
Rmax1
Rmax 2
0
图 3-7 重复特性
XM
x
第3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 ⑸温漂,零漂 温漂, ①定义: 在描述传感器的稳定性时,有时采用输出相对于某一基准温 度的输出随时间的漂移,用ζ表示. ②表达式:
yt y20 ξ= t h
(3-6)
决定着传感器性能的优劣,并由具体的性能指标来考核.
通常,传感器的输入,输出关系用微分方程来描述,理论上,将微分 方程中的一阶以上的微分项取为零时,便可得到静态特性,即静态特性是 动态特性的一个特例.但实际应用上,为方便起见,总是把静态特性和动 态特性分开讨论.
第3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 传感器一般特性指 传感器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特性. 传感器一般特性指:传感器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特性. 一般特性 当输入量为常量或变化极慢时的关系特性称为静态特性; 当输入量为常量或变化极慢时的关系特性称为静态特性; 静态特性 当输入量随时间较快地变化时的关系特性称为动态特性. 当输入量随时间较快地变化时的关系特性称为动态特性. 动态特性
S = lim y dy = x →0 x dx
(3-2)
线性传感器的灵敏度S为常数; 非线性传感器的灵敏度S为变数; 灵敏度是有量纲的量;
第3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 ⑶迟滞性 迟滞性 定义: ①定义: 传感器正行程和反行程之间,输出-输入曲线不重合的程度. 表达式: ②表达式: 如图3-6所示,迟滞误差γH可由下式计算.
式中:
yt :测试温度下的输出
y20 :20℃时输出
h
:小时
t = t 20
第3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 有一个位移传感器,对位移在0~ 例3-1 有一个位移传感器,对位移在 ~5mm的范围进行了 的范围进行了 两个循环的测量,测量数据如表3- 所示 所示. 两个循环的测量,测量数据如表 -1所示.请以输出的平均值求 端点连线拟合直线 并问传感器的灵敏度,线性度,迟滞, 直线, 端点连线拟合直线,并问传感器的灵敏度,线性度,迟滞,重复 性误差各是多少? 性误差各是多少?
特点:基于原理,合理选择和使用传感器.
2.按输入量(被测量)的类型分 按输入量(被测量) 按输入量
位移传感器 力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 湿度传感器 加速度传感器
特点:一目了然,易于选择.
第3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 3.按敏感元件与被测对象的能量关系(传感器的能源类型)分 按敏感元件与被测对象的能量关系(传感器的能源类型) 按敏感元件与被测对象的能量关系
第3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
第3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 章
3.1 3.2 3.3 3.4 传感器的定义和组成 传感器的分类 传感器的一般特性 传感器的标定
返回主目录
第3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
3.1 传感器的定义和组成
1.传感器定义 感受规定的被测量 并按一定的规律 规定的被测量, 规律, 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一定的规律,把被测量转换成 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器件或装置. 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三层的含义: 三层的含义: ⑴对规定的被测量有响应,输入,输出量具有多样性; 对规定的被测量有响应,输入,输出量具有多样性; 输出与被测量之间一一对应,且有一定的精度; ⑵输出与被测量之间一一对应,且有一定的精度; 是一个器件或装置. ⑶是一个器件或装置. 总之,传感器的功用就是"感与传" 即感知并传递信息. 总之,传感器的功用就是"感与传",即感知并传递信息. 传感器有时又被称为:检测器,转换器,敏感元件等. 传感器有时又被称为:检测器,转换器,敏感元件等.
能量转换型传感器(有源传感器) 能量转换型传感器(有源传感器)
工作能量由被测量直接提供. 工作能量由被测量直接提供.如: 热电耦温度计; 热电耦温度计; 弹性压力计; 弹性压力计; 压电式加速度计; 压电式加速度计;
能量控制型传感器(无源传感器) 能量控制型传感器(无源传感器)
如: 电阻应变计:应变片接电桥,电桥工作电压由外部输入, 电阻应变计:应变片接电桥,电桥工作电压由外部输入,随电阻值的变 电桥输出亦变化; 化,电桥输出亦变化; 电阻式温度计:测量电路也是电桥; 电阻式温度计:测量电路也是电桥; 电容式测振仪; 电容式测振仪; 电感式测微移; 电感式测微移;
第3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 传感器实例1 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如图3 传感器实例1: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如图3-2所示. 所示.
传感器实例2 热电偶,如图3 传感器实例2:热电偶,如图3-3所示. 所示.
A
T B
图3-3 热电偶
T0
第3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
3.2 传感器的分类
按传感器工作原理所属学科的大类,分为:物理传感器, 按传感器工作原理所属学科的大类,分为:物理传感器, 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 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 本课程重点讨论物理传感器,分类方法如下: 本课程重点讨论物理传感器,分类方法如下: 按工作原理分类 电参量式,磁电式,压电式,光电式,热电式等等. 按被测量类型分类 位移,速度,加速度,温度,湿度,流量等传感器. 按传感器的能源分类 有源传感器:能量转换型,如压电式传感器, 有源传感器:能量转换型,如压电式传感器,热电偶 无源传感器:能量控制型, 无源传感器:能量控制型,如应变式传感器
⑶传感器的图像化
如:内窥镜等;
⑷传感器的智能化
主要指传感器与信号处理电路集成,使具备诊断,调零等功能.
⑸传感器设计理念更新
根据材料特点设计传感器→根据传感要求合成材料;
第3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
3.3 传感器的一般特性 传感器的一般特性
传感器是信息的源头,作用是将被测量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即反映 了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其最基本的要求是能不失真地复现输入. 这取决于传感器的基本特性——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而这些基本特性
◎具有x奇次阶项的非线性:图(b) y = a1x+a3x3+ a5x5 +
(a) (b)
◎具有x偶次阶项的非线性:图(c) y = a1x +a2x2+a4x4+
◎具有奇,偶次阶项的非线性:图(d) y = a1x+a2x2 +a3x3 ++anxnn
(c) (d)
第3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
有关概念
结构型传感器
依靠传感器结构参数的变化而实现信号转换. 依靠传感器结构参数的变化而实现信号转换.如: 电容式传感器:极板间距变化引起电容变化; 电容式传感器:极板间距变化引起电容变化; 电感式传感器:衔铁位移引起自感,互感变化; 电感式传感器:衔铁位移引起自感,互感变化; 应变片传感器:形变引起阻值变化; 应变片传感器:形变引起阻值变化;
输入输出保持线性关系,可表示为 : y= ax+b 其中,a为常数. 即单调的线性比例关系.
理想传感器与实际传感器越接近越好,但实际上总存在一定的差异.
第3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
讨论: 讨论:
只考虑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时, 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的关系式中不含有时间变量. 当a0=0 时,静态特性通过原点.此时,静态特性=线性项+非线性项, 可分四种典型情况: ◎理想线性:图(a) y = a1x
⑵传感器的静态校准曲线
在标准工作状态下,利用一定的精度等级的校准设备,对传感器进行往复循环测试,即可得 到输出-输入数据.由这些数据画出的各被测量值(正行程和反行程)所对应输出平均值的连线, 即是传感器的静态校准曲线 静态校准曲线. 静态校准曲线
⑶拟合直线
由于校准曲线并非直线,在实际应用中常以直线替代该曲线,由此得到拟合直线. 拟合直线
rΗ = ± Η max ×100% YFS
y
YFS
(3-4)
式中: ΔHmax是正反行程输出值间的最大差值.
H max
0
图3-6 迟滞特性 XM
x
第3章 传感器理论基础 ⑷重复性 重复性 ①定义: 定义: 指传感器的输入按同一方向连续多次变化时,所得特性曲线 不一致的程度. ②表达式: 表达式: 如图3-7所示,用正反行程 正反行程中的最大偏差 最大偏差表示, 即 正反行程 最大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