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的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

合集下载

基于 51 单片机的无线数据收发系统设计

基于 51 单片机的无线数据收发系统设计

基于 51 单片机的无线数据收发系统设计摘要:系统使用 51 单片机通过NRF24L01 模块远程传输数据,接收端通过NRF24L01 模块接收无线数据。

处理后由液晶进行数据显示,可根据需要设置声音提示。

系统接收与发送端模块均单片机、无线发送模块/ 接收、显示、声音提示模块。

关键词:51 单片机;NRF24L01;液晶显示;无线通讯1硬件设计1.1系统组成该系统将数据经过控制器由无线发送模块进行远距离发送,再通过接收端进行无线数据接收。

接收的数据经控制器处理后由液晶显示器显示,并根据需要可以实现一定的声音提示。

1.2无线收发模块本设计使用无线通讯技术实现数据的传送,能够实现此功能的硬件电路模块总类较多。

为符合设计需求,采用以NRF24L01 为核心的无线通讯模块。

该方案可以使系统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体积小等特点。

NRF24L01 无线模块出至 NORDIC 公司。

其工作频段在 2.4G— 5GHz,该模块正常工作电压为 1.9V—3.6V,内部具有 FSK 调制功能,集成了 NORDIC 公司自创的增强短脉冲协议。

该模块最多可实现 1 对 6 的数据发送与接收。

其每秒最高可传输两兆比特,能够实现地址检验及循环冗余检验。

若使用 SPI 接口,其每秒最高可传输八兆比特,多达 128 个可选工作频道,将该芯片的最小系统集成后,构成NRF24L01 无线通信模块。

1、引脚功能此模块有 6 个数据传输和控制引脚,采用 SPI 传输方式,实现全双工串口通讯,其中 CE脚为芯片模式控制线,工作情况下,CE 端协配合寄存器来决定模块的工作状态。

当4 脚电平为低时,模块开始工作。

数据写入的控制时钟由第 5 脚输入,数据写入与输出分别为 6、7 脚,中断信号放在了第 8 脚。

2、电器特性NRF24L01 采用全球广泛使用的 2.4Ghz 频率,传输速率可达 2Mbps,一次数据传输宽度可达 32 字节,其传输距离空旷地带可达2000M 此模块增强版空旷地带传输距离可达 5000M—6000M, 因内部具有 6 个数据通道,可实现 1 对 6 数据发送,还可实现 6 对 1 数据接收,其工作电压为 1.9V-3.6V,当没有数据传输时可进入低功耗模式运行,微控制器对其控制时可对数据控制引脚输入 5V 电平信号,可实现 GFSK 调制。

《单片机应用设计-基于单片机的433M无线通信系统》廖永斌

《单片机应用设计-基于单片机的433M无线通信系统》廖永斌

学号:课程设计题目基于单片机的433M无线通信系统学院专业班级姓名指导教师2018年 1月 13日《单片机应用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工作单位:题目: 基于单片机的433M无线通信系统课程设计目的:1、熟悉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硬件设计及软件设计的基本方法;2、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理论课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应用系统中;3、训练单片机应用技术,锻炼实际动手能力4、提高正确地撰写论文的基本能力。

课程设计内容和要求1、完成硬件电路的设计,其中包括单片机和CC1101模块的设计;2、完成无线通信模块的程序设计与实现,上机运行调试程序,记录实验结果(如图表等),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3、课程设计报告书按学校统一规范来撰写,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目录、摘要、关键词、基本原理、方案论证、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带流程图、程序清单)、仿真结果、实物运行结果照片、结论献等;4、查阅不少于6篇参考文献。

初始条件:1、STC89C52和CC1100H模块;2、先修课程: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时间安排:第19周,安排设计任务,完成硬件设计;第20周,完成软件设计、撰写报告,答辩。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1基本原理 (1)1.1无线通信系统 (1)1.2芯片简介 (1)1.2.1单片机STC89C52 (1)1.2.2 无线通信CC1101芯片 (3)2方案论证与设计 (5)2.1无线通信模块选择 (5)2.2 单片机最小系统选择 (5)2.3整体方案设计 (6)3 硬件电路设计 (6)4软件程序设计 (8)4.1发送端编程 (8)4.2接收端编程 (9)4.3程序调试与下载 (10)5硬件仿真 (12)6实物制作与调试 (12)6.1 STC89C52单片机最小系统 (12)6.2无线通信模块CC1101 (13)6.3稳压电路模块 (13)7心得体会 (15)8参考文献 (16)附录 (17)摘要随着通信系统信息容量的不断提高,射频技术在无线通信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基于单片机Wifi无线通信方案

基于单片机Wifi无线通信方案

添加标题
节能环保:通过Wifi无线通信方案,用户可以实时监测家中的能耗情况,如电能、水能 等,并根据需要调整家电设备的使用情况,实现节能环保。
添加标题
智能语音控制:通过Wifi无线通信方案,用户可以实现智能语音控制,如语音控制家电 设备、语音查询天气等。
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
智能家居:通过Wifi无线通信,实现家居设备的远程控制和智能管理 智能医疗:通过Wifi无线通信,实现医疗设备的远程监控和远程诊断 智能交通:通过Wifi无线通信,实现交通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智能调度 智能农业:通过Wifi无线通信,实现农业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智能管理 智能物流:通过Wifi无线通信,实现物流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智能调度 智能安防:通过Wifi无线通信,实现安防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智能管理
单片机Wifi无线通信方案的设 计
单片机选择与配置
单片机型号:根据项目需求选择合 适的单片机型号,如STM32、 Arduino等
单片机编程:编写单片机的程序, 实现Wifi无线通信功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单片机配置:根据项目需求配置单 片机的引脚、时钟、中断等参数
单片机调试:调试单片机的程序, 确保Wifi无线通信功能正常工作
Wifi模块的选择与配置
模块类型:选择合适的Wifi模块,如ESP8266、ESP32等 模块参数: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模块的参数,如传输速率、传输距离等 模块配置:配置Wifi模块的SSID、密码、信道等参数 模块接口:选择合适的接口,如UART、SPI等,并配置相应的通信协议
通信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程序设计:根据需 求设计程序结构, 包括主程序、初始 化程序、无线通信 程序等
调试方法:使用串 口调试工具、逻辑 分析仪等工具进行 调试,确保程序运 行正常

基于单片机的2.4g无线通信系统的课程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2.4g无线通信系统的课程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2.4g无线通信系统的课程设计基于单片机的2.4G无线通信系统的课程设计一、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构建一个基于单片机的2.4G无线通信系统,实现无线数据传输和控制功能。

该系统将具备低功耗、远距离传输和高可靠性等特点,适用于物联网、智能家居、遥控设备等领域。

二、系统组成1.单片机:选用一款常用的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负责处理和控制整个系统。

2.2.4G无线通信模块:选用一款符合2.4G无线通信标准的模块,实现数据的无线传输。

3.电源模块:为整个系统提供稳定的电源,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

4.传感器模块:根据实际需求,可以添加各类传感器模块,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实现数据的采集和传输。

5.显示模块:用于显示接收到的数据或状态信息。

三、设计步骤1.硬件电路设计:根据系统组成,设计各模块的电路原理图和PCB板图。

2.单片机编程:编写单片机程序,实现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控制功能。

3.2.4G无线通信模块编程:根据模块的接口协议,编写无线通信模块的驱动程序,实现数据的无线传输。

4.传感器模块编程:根据传感器类型和接口协议,编写传感器模块的驱动程序,实现数据的采集。

5.显示模块编程:根据显示模块的类型和接口协议,编写显示模块的驱动程序,实现数据显示。

6.系统调试:将各模块与单片机连接,进行系统调试,确保各模块正常工作并实现预期功能。

7.优化与改进:根据调试结果,对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性能和稳定性。

四、总结本课程设计通过构建一个基于单片机的2.4G无线通信系统,使学生能够掌握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和调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该设计还可以为物联网、智能家居等领域提供一种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无线通信方案。

51单片机无线课程设计

51单片机无线课程设计

51单片机无线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51单片机的基本原理,掌握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2. 学生能够掌握51单片机编程的基础知识,包括指令系统、寄存器配置等;3. 学生能够了解无线模块的工作原理,并掌握相关调试方法;4. 学生能够运用51单片机及无线模块实现简单的数据传输和控制功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51单片机的编程与调试;2. 学生能够独立搭建无线通信系统,实现数据收发;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课程设计能力;4. 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实践,提升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单片机及无线通信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2. 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3. 学生能够树立团队协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成果,培养合作精神;4. 学生能够关注单片机及无线通信领域的发展动态,培养持续学习的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在掌握51单片机及无线通信技术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单片机基础和编程能力,对无线通信技术有一定了解,但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51单片机原理及编程基础:- 单片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51单片机指令系统与寄存器- C语言编程基础与Keil开发环境使用2. 无线通信技术原理与模块:- 无线通信基本原理- 常用无线模块介绍(如NRF24L01)- 无线模块的配置与调试方法3. 51单片机与无线模块的接口技术:- 单片机与无线模块的硬件连接- 单片机与无线模块的软件编程- 数据发送与接收处理4. 课程设计实践:- 简单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实现无线控制功能(如远程开关、温度监测等)- 课程设计报告撰写与展示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51单片机原理及编程基础第二周:无线通信技术原理与模块第三周:51单片机与无线模块的接口技术第四周:课程设计实践与成果展示教材章节:《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第三章:51单片机结构与工作原理;第四章:51单片机指令系统与编程;第七章: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应用。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WIFI无线传输模块设计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WIFI无线传输模块设计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WIFI无线传输模块设计随着物联网和智能家居的发展,无线传输模块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具备WIFI功能的无线传输模块。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WIFI无线传输模块的设计。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一个适合的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

常见的选择有Arduino、Raspberry Pi等。

这里我们选择Arduino作为控制核心,因为它具备易上手、低功耗等特点。

接下来,我们需要选择一个适合的WIFI模块。

常见的选择有ESP8266、ESP32等。

这里我们选择ESP8266作为WIFI模块,因为它具备低功耗、价格便宜等特点。

在硬件设计方面,我们需要将单片机与WIFI模块进行连接。

首先,将单片机的RX引脚连接到WIFI模块的TX引脚,将单片机的TX引脚连接到WIFI模块的RX引脚。

接下来,将单片机的VCC引脚连接到WIFI模块的VCC引脚,将单片机的GND引脚连接到WIFI模块的GND引脚。

在软件设计方面,我们需要编写程序将单片机与WIFI模块进行通信。

首先,我们需要初始化单片机和WIFI模块的串口通信参数,如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等。

然后,我们可以使用单片机的串口发送AT指令给WIFI模块,实现无线传输功能。

常用的AT指令有连接WIFI网络、断开WIFI网络、发送数据等。

由于字数限制的原因,无法详细展开所有的设计细节。

但是希望通过以上的描述,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思路,方便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实践。

总之,基于单片机控制的WIFI无线传输模块的设计是一个相对较复杂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等多方面因素。

然而,一旦成功设计和实现,它将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物联网、智能家居、智能农业等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舒适。

基于单片机的数据采集和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数据采集和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数据采集和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数据采集和无线数据传输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于单片机的数据采集和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以其低成本、高效率、易扩展等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单片机的数据采集和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原理、实现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挑战。

本文将首先介绍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数据采集模块、单片机处理模块和无线数据传输模块的设计。

然后,详细阐述各个模块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技术,包括传感器选型、数据采集电路设计、单片机选型与编程、无线传输协议选择以及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保障等。

本文还将分析该系统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表现,如数据传输速度、传输距离、功耗等,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其在环境监测、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效果。

文章将总结该系统设计的优点与不足,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单片机基础知识单片机(Microcontroller Unit,MCU)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它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把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多种I/O口和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数器等功能集成到一块硅片上,构成一个小而完善的微型计算机系统。

单片机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控制功能强、扩展灵活、抗干扰能力强、性价比高等一系列优点,因此在工业控制、智能仪表、汽车电子、通信设备、家用电器、航空航天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单片机按照其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例如8051系列、AVR 系列、PIC系列、ARM系列等。

每种类型的单片机都有其独特的指令集、架构和外设接口,因此在使用时需要了解其具体的特性和编程方法。

在数据采集和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中,单片机通常作为核心控制器,负责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

通过编程,单片机可以控制外设进行数据采集,如使用ADC(模数转换器)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或者使用传感器接口读取传感器的输出值。

AT89C52单片机实现短距离无线通信

AT89C52单片机实现短距离无线通信
5结束语
单片机无线通信系统设计基于PTR2000无线数据传输解决方案,可实现小于300 m的短距离通信,通过实验验证该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运行良好,单片机控制得相当准确。在应用时将系统作为一个模块可方便地移植,以便构建更为复杂的无线通信网络,可应用于小型无线网络、无线抄表、小区传呼、工业数据采集系统、安全防火系统等领域,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4软件设计
无线通信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单片机端和PC机端两部分,两部分软件相互配合,设置各自的PTR2000模块的工作状态。
4.1 PTR2000模块程序设计
单片机和PC机端软件配合设置PTR2000的状态(发射或接收),选择固定的通信频道1(CS=0),并让PTR2000模块一直处于正常工作状态(PWM=1)。无线通信实现过程如下:
采用校验和的方法进行帧的校验,将所有字节相加,然后将结果截短到所需的位长。发送端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校验和计算,将校验和值放在数据后一起发送;在接收端,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校验和计算,然后与收到的校验和字节比较,进行误码判断。
对于单片机,指令帧主要有3种:PC机发送给单片机的请求发送指令、错误/超时重发指令、单片机发给PC机的发送完毕指令。在该系统设计中指令帧采用数据帧的格式,将其中的。数据字节固定为一个字节,根据定义的字节判断数据状态。
4.3程序流程
单片机开始需将无线数据传输模块PTR2000设置处于接收状态,通过串口中断识别由PC机通过无线信道传输来的指令,根据接收指令的内容采集数据并启动发送。发送前需将PTR2000模块设置为发射状态,且等待5 ms才可发送,发送完毕后,向PC机端发送“发送结束指令”,并将PTR2000模块重设为接收状态。图4为系统软件设计流程图。
(1)发送在发送数据之前,应将PTR2000模块置于发射模式,即TXEN=1。然后等待至少5 ms后(接收到发射的切换时间)才可发射数据。发送结束后,应将模块置于接收状态,即TXEN=0。

基于51单片机与nRF24L01无线门禁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51单片机与nRF24L01无线门禁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51单片机与nRF24L01无线门禁控制系统设计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基于51单片机与nRF24L01无线门禁控制系统的设计。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趋势的加强,门禁控制系统作为保障场所安全的重要手段,其设计与实现变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门禁系统多采用有线连接方式,布线复杂、成本较高且灵活性不足。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51单片机与nRF24L01无线模块的门禁控制系统设计,旨在实现门禁系统的无线化、智能化和便捷化。

本文将首先介绍51单片机和nRF24L01无线模块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为后续的设计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随后,将详细阐述系统的硬件设计,包括无线模块的选型、电路设计以及门禁控制器的实现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软件设计的关键问题,包括无线通信协议的制定、门禁控制算法的实现以及用户界面的设计等。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设计并实现一个稳定可靠、易于扩展的无线门禁控制系统,为各类场所提供高效便捷的门禁管理解决方案。

同时,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无线门禁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 系统设计原理51单片机,作为一种经典的微控制器,其核心是基于Intel的8051架构。

它具备基本的输入输出控制能力,定时器计数器,中断系统以及一定的内存管理功能。

在本系统中,51单片机扮演着中央处理单元(CPU)的角色,负责接收传感器数据,处理输入信号,并根据预设的逻辑控制输出设备,如无线通信模块和门禁机构。

nRF24L01是一款高性能的无线传输模块,基于Nordic Semiconductor的 NRF24L01 芯片。

它工作在4GHz的ISM频段,支持点对点、点对多点的通信模式。

nRF24L01模块具有自动应答和自动重发功能,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在本系统中,nRF24L01用于无线传输门禁控制信号,包括身份验证数据和控制指令。

系统设计将51单片机和nRF24L01无线模块整合,形成一个高效、可靠的无线门禁控制系统。

基于STM32微控制器的Wi-Fi图传系统设计

基于STM32微控制器的Wi-Fi图传系统设计

摘 要:文章提出一套基于 STM32F407 微控制器的无线图传系统,微控制器上实现 Web 服务器功能,通过 Wi-Fi 硬件模
块实现较高帧率的无线图像传输。原型系统通过连接的摄像头对彩色图像进行采集和压缩,并最终使用 Wi-Fi 无线传输数据
到上位机软件或者浏览器直接显示采集到的图像,传输图像标准为 QVGA,分辨率大小为 320*240,图像传输帧率达到每秒 15
众创空间
科技创新与应用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2021 年 19 期
图 6 浏览器接收到的图像源自本约为 150 元。传输的速度超过许多同类原型系统,为后 来此类图传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院
[1]汪竞.基于 WIFI 的无线图像传输系统的设计[D].西安: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3. [2]廖小强.基于无人机平台的图像传输系统设计[D].成都:成都理工 大学,2018. [3]王少花.嵌入式视频图像采集和无线传输系统的设计[D].大连:大连 海事大学,2013. [4]陈茜茜.微型无线图像传输系统的设计[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05.
图 2 基于 STM32 微控制器的图传原型系统 软件开发顺序框图
1.3 系统实现及流程 首先对核心板通电,烧录测试代码,观察到核心板上
绿色 LED 灯进行闪烁。实物效果如图 3 所示,通过串口 查看获取到的图像数据。最终检测 Wi-Fi 模块,通电启动 后查看 Wi-Fi 模块状态指示灯是否正常,供电电压是否 达到 3.3V,通过连接热点进行数据的发送,串口打印接 收到的数据。
[2]范玉柱.湖南省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7. [3]蒋娟.浅谈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29(8): 101-104. [4]顾清.科技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研究[J].民营科技,2016(4):65-66. [5]张媛.论我国知识产权文化的构建[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36(2): 61-65. [6]郑文杰.绵阳市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完整版)基于51单片机的无线数据收发系统设计(带电路图和代码)

(完整版)基于51单片机的无线数据收发系统设计(带电路图和代码)

1 引言伴随着短距离、低功率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的成熟,无线数据传输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新的领域。

与有线通信方式相比,无线通信以其不需铺设明线,使用便捷等一系列优点,在现代通信领域占重要地位。

但以往的无线产品存在范围和方向上的局限。

例如,一些无线产品在使用时,无法将信息反馈给控制者;还有一些无线产品不能很好地显示参数或状态信息,如果能在系统中增加一块小型液晶显示电路,产品不仅能向用户显示其状态或状态的改变,而且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正如人们所发现的,只要建立双向无线通信-双工通信并且选择成本低的收发芯片,就会出现许多新应用。

本次设计主要是利用无线收发电路,加上单片机控制与液晶显示制成一套完整的数据收发系统。

考虑到目前市场上的一些需求,设计的主要要求是方案成本低,体积小,低功耗,集成度高,尽量无需调外部元件,传输时间短,接口简单。

nRF401是国外最新推出的单片无线收发一体芯片,它在一个20脚的芯片中包括了高频发射、高频接收、PLL合成、FSK调制、多频道切换等功能,并且外围元件少,便于设计生产,功耗极低,集成度高,是目前集成度较高的无线数传产品,它为低速率低成本的无线技术提出了解决方案。

2 无线数据收发系统2.1 系统组成无线数据传输系统有点对点,点对多点和多点对多点三种。

本系统由于实际应用的需要,接收器和数据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通过nRF401进行,构成点对点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整个系统中,两数据终端之间的无线通信采用433MHz的频段作为载波频率,收发通过串口通信。

无线数据收发系统可以分为无线收发控制电路、单片机控制电路、显示电路和按键电路四部分组成,系统原理如图2-1所示:图2-1 无线数据收发系统原理图2.2 实现过程当我们需要发送数据时,使用按键来输入所需发送的信息。

按键与单片机AT89S52的P3.2-P3.5口相接,单片机的 P1.0口控制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并且TXD 端与收发器输入端相连,通过TXD将数据传入收发器,收发器接收到数据后,通过FSK调制,将信号发送出去;接收端的收发器通过解调,将载波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完成信息传输过程;收发器的输出端通过RXD端将数字信号输入到单片机;单片机将数据传送到显示器,这样就完成了一次数据发送与接收并显示的过程。

基于SPCE061A与PTR8000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

基于SPCE061A与PTR8000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
状况 。 2 2 无 线 收 发 模 块 P R 00 . T 80
2 系 统 硬 件 设 计
2 1 MC . U微 控 制 单 元 S C 0 1 P E 6A
MC U微 控制单 元采 用凌 阳科 技公 司研 发的 1 微控 6位
无 线 收 发 单 元 采 用 N ri 导 体 公 司 研 发 的 P R 0 0 odc半 T 8 0 系列 高性 能 嵌 入 式 无 线 收发 模 块 -] T 80 6。P R 0 0工 作 在
系 统 的 发 射 端 由键 控 模 组 和 S C 0 1 主 机 组 成 , 线 P E 6A 无
制器 S C 0 1 P E 6 A。S C 0 1 P E 6 A是 1 6位精简指令集 的超低功 耗 单 片机 , 带有 3 K的 Fah程序 存储器 、K的 S A 数据 存 2 l s 2 R M
() 示。 b所
开 始
TRX CE 1 TX EX=0 ,


接 收 部 分 检 测 载 波 , 置CD为 高

DDR正 确 ?
、 一 一
DR AM 置 低 和
AM 置 低
Y+ AM置 高
二]二 = 二
接 收数 据

CR C正 确 ?
DR置 高 单 片 机 从 S I 收 数 据 P接
的P WM 波形信 号 , 利用 P WM 的 占空 比来 调 节 电 机转 速 。
直流 电机 的测速则是通过在转轴上加 装光栅 转盘 , 光栅转 盘 遮挡在 红外 发 射管 和 红外 接 收 管之 间 , 当电机 每 转动 一 周
时 , 外 接 收 管 将 接 收 到 红 外 光 , 现 电 机 测 速 功 能 。光 栅 红 实 测 速 硬 件 电路 如 图 3所 示 。

基于STM32单片机的通信技术实验系统设计

基于STM32单片机的通信技术实验系统设计

基于STM32单片机的通信技术实验系统设计朱向庆;何昌毅;朱万鸿;钟创平【摘要】提出一种基于STM32单片机的通信技术实验系统设计方案,系统采取\"核心板+功能模块\"的设计理念,以STM32F103ZET6单片机最小系统为控制中心,集成电源模块、输入输出模块、有线通信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及信源编译码模块,能够完成通用STM32单片机的仿真与下载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具有集成度高、覆盖面大、适用性广等优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与创新思维能力,可在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移动通信和物联网技术等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推广使用.【期刊名称】《实验技术与管理》【年(卷),期】2019(036)008【总页数】4页(P81-84)【关键词】STM32单片机;通信技术;实验系统;仿真实验;下载实验【作者】朱向庆;何昌毅;朱万鸿;钟创平【作者单位】嘉应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嘉应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嘉应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嘉应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68;TP914.33近年,互联网+、智能制造 2025、工业 4.0等概念的提出,加大了对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1]。

高等教育是知识传播、应用和创新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2-3]。

很多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都开设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移动通信、物联网技术等课程。

实验仪器是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装备,而市场上现有的设备基本都是实验箱或实验台,通常存在价格贵,体积大,硬件电路资料不够公开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全面学习课程知识。

例如:移动通信实验箱多侧重于原理方面的验证,不利于做二次开发[4];物联网实验箱则侧重于传感检测、短距离无线通信[5],且通常追求功能大而全,不利于推广;单片机实验系统有很多,以51单片机和AVR单片机居多,STM32单片机也有,但侧重于通信技术应用的单片机实验系统目前还没有;即使涉及通信技术的单片机实验板,也只是单纯的某种通信技术而已,不够全面。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WIFI无线传输模块设计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WIFI无线传输模块设计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WIFI无线传输模块设计WIFI无线传输模块是一种可以实现无线通信的装置,通过无线网络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在基于单片机控制的设计方案中,我们可以利用单片机来实现对WIFI模块的控制和数据处理。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WIFI模块。

常见的WIFI模块有ESP8266、ESP32等,这些模块都具备较强的无线通信能力和低功耗特性。

我们可以根据项目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块。

接下来,我们需要将WIFI模块与单片机进行连接。

一般情况下,WIFI模块通过串口与单片机进行通信。

我们可以通过将单片机的TX引脚连接到WIFI模块的RX引脚,并将单片机的RX引脚连接到WIFI模块的TX引脚,实现双向通信。

在单片机程序的设计中,我们需要编写相应的驱动程序来控制WIFI模块。

首先,我们需要初始化WIFI模块的串口通信设置,如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等。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向WIFI模块发送特定的AT指令来进行控制和配置。

例如,可以通过AT指令连接到WIFI网络、获取本地IP地址、发送数据等。

在驱动程序中,我们还可以定义一些函数来简化AT指令的发送和接收,使控制更加方便。

另外,在设计中我们需要注意WIFI模块的电源供应。

一般情况下,WIFI模块需要3.3V的电压供应,而单片机输出的IO信号一般为5V。

因此,我们需要使用逻辑电平转换器将单片机的IO信号转换为3.3V,以兼容WIFI模块的工作电压。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项目需求设计不同的功能。

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远程控制系统,通过WIFI无线传输模块将用户的控制指令发送到被控制的设备上。

我们可以通过配置WIFI模块为TCP服务器,在单片机程序中监听特定的端口,接收来自用户的控制指令,并执行相应的操作。

总结起来,基于单片机控制的WIFI无线传输模块设计涉及到WIFI模块的选择、与单片机的连接、驱动程序编写、逻辑电平转换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编程,可以实现WIFI模块与单片机的无线通信和数据传输。

基于单片机Wifi无线通信方案 (5)

基于单片机Wifi无线通信方案 (5)

基于单片机Wifi无线通信方案1. 引言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通信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而在嵌入式系统中,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器,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实现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传输。

本文将探讨基于单片机的Wifi无线通信方案,并介绍其原理、实现步骤和应用场景。

2. 方案原理2.1 Wifi技术简介Wifi是一种无线局域网技术,基于IEEE 802.11系列协议。

通过Wifi技术,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无线数据传输,具有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安全性高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领域。

2.2 单片机与Wifi模块的连接为了实现基于单片机的Wifi无线通信,需要将单片机与Wifi模块进行连接。

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串口或SPI接口与Wifi模块通信。

在连接时,需要根据Wifi模块的规格和引脚定义,正确连接相应的引脚。

2.3 通信协议Wifi无线通信需要使用一定的通信协议来实现数据的传输。

常见的通信协议有TCP/IP和UDP。

TCP/IP协议可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而UDP协议则更适合传输效率较高的数据。

3. 实现步骤3.1 硬件连接首先,根据Wifi模块的规格和引脚定义,连接单片机和Wifi模块的相应引脚。

一般情况下,需要连接供电引脚、地线、串口或SPI接口等。

3.2 编写驱动程序根据使用的单片机型号和Wifi模块型号,编写相应的驱动程序。

驱动程序包括初始化Wifi模块、配置网络参数、发送和接收数据等功能。

3.3 客户端程序开发在单片机端,开发相应的客户端程序,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

根据通信协议的要求,将待发送的数据进行封包,发送到目标设备。

同时,接收来自目标设备的数据,并进行解包处理。

3.4 服务器程序开发在目标设备的服务端,开发相应的服务器程序,用于接收来自单片机的数据,并处理响应。

根据通信协议的要求,解析接收到的数据,并进行相应的操作。

4. 应用场景基于单片机的Wifi无线通信方案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特别是物联网领域。

无线通信系统设计

无线通信系统设计

nRF905无线通信系统设计物联网技术是当前信息领域中研究的热点,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物联网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技术组成,可以实现特殊环境连续不断地进行数据采集、事件检测、事件标识、位置监测和节点控制,无线通信模块的这些特性使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能够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和预报、智能家居、建筑物状态监控、城市、大型车间和仓库管理,以及机场、大型园区的安全监测等领域.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深人研究和广泛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逐渐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Atmega16单片机和nRF905射频芯片的无线通信系统.该系统适用于低功耗、短距离、小数据量的点对点无线数据传输和交换应用。

ﻭ总体设计本文设计无线通讯模块是由数据发送模块和数据接收模块两个完全相同的节点模块构成,数据接收和发送模块都选用Atmega16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由单片机控制射频芯片nRF905实现无线数据的收发。

数据发送节点的A tmega16单片机采集上位机或数据采集模块的数字信号,经处理器处理后传送给节点内nRF905无线通信模块,由无线通信模块经调制和功率放大后将数据发送出去.数据接收节点通过节点内的nRF905无线通信模块接收来自数据发送节点的数据,解调后传给节点的主控制器———Atmega16单片机,单片机经过和处理,发送相应的处理命令,完成一次数据通信任务。

2系统硬件设计无线通信节点模块的主控制器选R系列的Atmega16单片机,其电路有:RS232电平转换电路、U接口电路、1602液晶显示模块、nRF905无线模块以及蜂鸣器音电路等.ﻭ2.1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ﻭ本系统选用价格便宜的Atmega16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

该系列单片机是基于增强的RRISC结构的低功耗8位CS微控制器,以低功耗特性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

由于其先进的指令集以及单时钟周期指令执行时间,ATmega16的数据吞吐率高达1MIPS/M,从而可以减缓系统在功耗和处理速度之间的矛盾。

基于STM32单片机的智能家居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STM32单片机的智能家居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无线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无线通信模块软件同样采用C语言编写,基于IAR Embedded Workbench开发 环境进行开发。无线通信模块软件主要负责网络的建立、数据的发送和接收等功 能。无线通信模块通过串口与主控单元进行通信,接收主控单元发送的数据并发 送给其他设备,同时接收其他设备发送的数据并发送给主控单元。
在传感器和执行器的选择上,考虑到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选用了一些具 有较高性能和较好口碑的厂商和型号。例如,温度传感器选用DS18B20,湿度传 感器选用HUMIMOIST-11,光照传感器选用TSL2561,执行器则根据控制信号的类 型和功率需求进行选择,如继电器、步进电机等。
2、软件设计软件部分采用C语言进行编写,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STM32单片机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需要具备高处理能力、低功耗、丰富的 外设等特点。因此,在硬件设计中,选用STM32F103C8T6型号的单片机作为主控 芯片。该芯片具有64KB的闪存和20KB的SRAM,同时具有丰富的外设,如UART、 SPI、I2C等通信接口,以及16位ADC和16位DAC模块。
在系统测试方面,我们对温度、湿度、光照等传感器的精度和稳定性进行了 测试,以及对其控制的精确性和及时性进行了评估。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可以 有效地实现家居设备的智能控制,而且具有传输距离远、功耗低、稳定性高等优 点。
总的来说,基于STM32单片机的无线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为用户 提供了方便、智能、高效的生活方式。然而,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仍然是必 要的,特别是在如何提高传感器的精度和系统的稳定性方面。未来的研究可以集 中在如何提高系统的集成度和智能化程度,以实现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智能家居生 活。
在系统实现方面,我们采用了LoRa协议进行无线通信。LoRa协议具有传输距 离远、功耗低、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非常适合于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实现。我 们通过串口通信的方式,实现了STM32单片机与LoRa模块之间的数据传输。同时, 我们还利用了云平台进行数据的远程传输和监控,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随 时随地控制家居设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零一四—二零一五学年_二_学期
山东科技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创新性实验研究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_基于单片机的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
组长姓名卢兴学号
联系电话 E-mail
成员姓名李洪川学号
成员姓名陈卓学号
成员姓名靳伟娜学号
成员姓名张硕学号
专业通信工程班级 2011-1
指导教师及职称王凤瑛(教授)
2014年 4月 26日
四、实验内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六、实验结论
七、指导老师评语及得分:
附件:源程序等。

发送程序清单:
org 0000h
ljmp main
org 000bh
ljmp t0_int
org 0100h
main: mov tmod,#21h ;T0方式1 T1方式2自动重装 mov tl0,#0h ;装初值
mov th0,#0h
mov tl1,#0f4h ;装初值
mov th1,#0f4h
setb ea ;开T0中断
setb et0
setb tr0 ;开始计数
setb tr1
mov r1,#0fh ;用于延时计数
mov a,#0
mov scon,#40h ;方式1
amain: mov sbuf,a ;开始发送
jnb ti,$ ;判断发送是否结束
clr ti
ljmp amain
t0_int:mov tl0,#0h ;装初值
mov th0,#0h
djnz r1,next ;T0计数r1次
inc a ;a数值加一
mov r1,#0fh
next: reti
end
接收程序清单:
org 0000h
ljmp main
org 0023h
ljmp bis
org 0100h
main: mov tmod,#20h ;设置T1计数方式波特率 mov tl1,#0f4h ;波特率设置为2.4kb/s mov th1,#0f4h
setb tr1 ;启动T1
mov scon,#50h ;方式1允许接受
mov ie,#90h ;开串口中断
sjmp $
bis: jnb ri,bis ;等待接收完成
clr ri ;清除接受标志位
mov a,sbuf
mov p0,a ;送p0口显示
reti
end
发射模块实物图:
接收模块实物图:
接收数据后的现象图:接收到55h后的现象图:
接收到aah后的现象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