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考纲

合集下载

2019年安徽省地理会考试卷(含答案)

2019年安徽省地理会考试卷(含答案)

2019年安徽省八年级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卷)注意事项:1.地理试卷共两大题13小题,满分40分。

地理与生物学的考试时间共9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4页)和“答题卷”(2页)两部分。

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0分)1.在我国华北地区某学校内,有一块直立在平地上的宜传牌。

根据当地正午时它的影子方向,判断该宣传牌正面(图1)的朝向是()A.正南 B.东南 C.西北 D.正北当今世界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尤其重要。

读图2“欧洲局部区域图”,完成2~3题。

2.地中海()A.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 B.主要位于欧洲与亚洲之间C.北部沿岸均为发达国家 D.受板块运动影响面积在缩小3.近年来,中欧贸易额迅速增长,推测A国出口到中国的主要货物可能有()A.汽车、葡萄酒、化妆品 B.石油、瓷器、稻米C.普通服装、家电、铁矿石 D.纺织品、药品、煤炭4.南极大陆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厚厚的冰层,科学家们在南极冰层钻取冰芯用于科学一项研究是获取冰层内不同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此项研究主要有助于()A.了解全球火山活动的原因 B.探究太阳活动的原因C.探究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D.研究生物进化的规律兰屿岛(图3)位于我国台湾省东南海域,岛上全年高多雨,多大风,有“风岛”之称。

地下屋(图4)是兰屿岛野银村传统民居,其主体位于地下,仅屋顶露出地表,且屋顶顶采用不对称设计,,缓坡面多朝向海洋。

据此,完成5~6题。

5.兰屿岛()A.北部地区的地势东高西低 B.纬度低.适于规模化太阳能发电C.村落分布于海拔较高地区 D.保护生态环境.适当发展旅游业6.兰屿岛地下屋屋顶不对称的设计是为了()①排水②抗震③纳凉④防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上海某中学八年级学生暑假计划乘沪昆高铁去云南研学旅行。

读图5“沪昆高铁线路示意图”,完成7~8题。

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纲要之《地理1》

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纲要之《地理1》

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纲要之《地理1》一、宇宙中的地球1.知道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A)概念: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饶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地球天体系统 月球其它行星系其它恒星系 河外星系2.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B)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3.了解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A)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十分相似: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有许多共同之处:按体积、密度、质量可将八大行星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地球与类地行星在质量、体积、密度上相似。4.分析地球适宜生物生存的条件(B)外部因素 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 地球表面均温约15℃ 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 内部因素 大气层的存在体积与质量适中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水多以液态存在5.了解太阳辐射能对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A) 维持地球表面温度,促进表层物质运动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维持地球上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能源 6.说出太阳的大气分层(A)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分为三层:光球、色球和日冕7.知道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B) 主要类型:黑子和耀斑,周期约11年,太阳活动具有整体性 太阳活动 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对地球的影响 产生磁暴,指针不能正确指向,极地地区产生极光 对天气和气候产生影响8.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A)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方向:自西向东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自转 周期: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角速度:每小时15度,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速度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 9.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A) 方向:自西向东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银河系地月系太阳系总星系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球公转角速度:约1度/天近日点快,远日点慢线速度:30千米/秒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近似圆形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其中一个焦点上10.理解昼夜交替及时差的成因(B)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透明又不发光的球体,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透明又不发光的球体,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再加上地球的自转。时差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时刻较早11.了解北京时间的含义(A)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北京的经度约116°E)12.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B)地方时计算方法:(1)计算经度差(同减异加)(2)换算成时间差(经度相差1度,时间相差4分钟)(3)判断东西,东加西减时区的划分:以0°经线向东、向西各7.5度为中时区,依次以经度每15度范围作为1个时区, 东西一区、东西二区到东西十二区,其中东、西十二区各有7.5度合为东西十二区时区,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是15的倍数,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区时换算:(1)计算时区差(同减异加,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2)判断东西,东加西减13.知道地转偏向力及其影响(B)偏转原因:物体运动的惯性和地球自转使地表水平运动北半球:沿运动方向的向右偏转物体方向发生偏转偏转规律赤道:不偏转南半球:沿运动方向的向左偏转影响:大气运动,洋流运动等举例: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著14.知道黄赤交角(A)自转:赤道平面黄赤交角(23°26′)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公转:赤道平面15.运用太阳光照图说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C)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往哪个方向移动,则那个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春秋分全球昼夜等长 赤道上永远昼夜等长空间分布规律: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 正午太阳高度 一年中最小值变化规律 时间变化规律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直射时最大,一年中有两次直射现象。 16.理解四季的成因和五带的划分(B)成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四季的更替 空间分布 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明显 气候四季:北半球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 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 北温带 四季分明 五带划分 热带 有太阳直射现象南温带 四季分明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17.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名称及其分界面(A)地壳 莫霍界面 (地下33千米处) 地幔 上地幔地球的内部圈层 下地幔 古登堡界面 (地下2900千米处)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8.在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上正确标注岩石圈(A)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坚硬的岩石(如右图所示(A+C=岩石圈))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和能量交换1.区分三大类岩石(A)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喷出型岩浆岩(如玄武岩)、侵入型岩浆岩(如花岗岩) 沉积岩—页岩、砂岩、砾岩、石灰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2.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与岩浆的相互转化关系(B)北极圈66°34′N 北回归线23°26′N 南回归线23°26′S 南极圈66°34′S岩石圈的物质循环:3.知道内外力因素的能量来源及表现方式(A)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包括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和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4.结合实例分析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B)背斜:常形成山岭;被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褶皱向斜:常形成谷地和盆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坚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会错断原有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断层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相对下降的成为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成为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等5.知道六大板块(A)消亡边界:海沟、岛弧、褶皱山脉等板块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海洋、海岭、裂谷等6.结合实例,分析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表形态(B)流水作用:瀑布、峡谷、冲积扇、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地貌风力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沙丘、沙垄冰川作用:冰川U谷,刃脊、冰斗、角峰、峡湾、冰蚀平原7.结合实例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B)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起作用的,他们作用的结果往往也是交织在一起的。8.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及其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影响(A)大气直接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较少,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较多,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还地面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对太阳辐射吸收作用: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吸收 对地面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热量损失 9.运用示意图描述大气热力环流过程(B)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高低气压:无论在上空还是在近地面, “高”、“低”比较的前提条件都是在同一海拔高度上,即一般相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近地面,一般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就某处气压大小而言,近地面气压值高于高空气压值,且高低空的气压名称相对10.描述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规律(B)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3个低气压带4个高气压带,6个风带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30度时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在极地地区,由于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度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冬季偏南,夏季偏北“七北一南”) 概念:盛行风向随季节做有规律变化的风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季风环流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东亚季风气压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南亚西南季风11.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对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形成的影响(B)热带草原气候: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在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间的大陆中西部地区,不同季节会受到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影响。当受赤道低压影响时,降水丰富;受信风控制时,降水稀少;位于热带,全年高温。(全年高温,干湿季交替)地中海气候: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炎热干燥;冬季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夏季亚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太阳辐射市场最优原空气 垂直 运动 空气 水平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根本 原因 直接 原因 热力环流 最简单形式12.理解季风气候的成因特征和分布(B)13.在简易的天气图上识别锋面系统和高低压系统及天气特点(A) 定义: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 冷锋 过境前的天气: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气压较低过境时的天气:阴天、刮风、下雨过境后的天气: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锋面系统:分类 定义:暖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 过境前的天气:天气晴朗,气温较低,气压较高暖锋 过境时的天气:持续性降水或阴天过境后的天气: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准静止锋:连续性的阴雨天气季风 东亚季风南亚季风风向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东南信风北移越高赤道右偏而成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区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等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等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等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低温少雨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在夏季,有明显的旱(冬)雨(夏)两季气候共性特点:雨热同期成因:受冬、夏季风交替控制风向:夏季风从海洋吹来(湿润),冬季风从陆地吹来(干燥)14.知道水循环的类型(A)陆地内循环按循环范围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15.在海陆水循环示意图上,识别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环节(A)定义: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循环运动的过程水循环动力:太阳辐射、重力等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16.结合实例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B)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意义使地表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改造地表形态,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之一17.知道洋流的分类(A)定义:是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洋流类型暖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海区)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海区)18.联系气压带和风带,运用地图描述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B)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分布规律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顺”南纬40~60度附近海区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夏顺冬逆)19.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全球热量输送、沿岸气候和海洋渔场的影响(B)全球性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暖流:增温、增湿对气候的影响寒流:降温、减湿意义寒暖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上升流海区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对航运的影响:顺流航行比逆流航行速度快,寒暖流交汇易形成海雾等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污染范围扩大;污染程度降低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知道组成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自然要素(A)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基本途径(B)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3.例如: 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城市--------吸烟除尘,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美化环境4.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和平衡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如水土流失过程—黄土高原景观的形成)5.知道陆地自然带(A)6.说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C)a自然带变化规律:南北方向变化(沿纬度变化方向变化)b.成因:太阳辐射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导致热量变化,也引起水分变化,是以热量为基础,在水热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c.主导因素:热量d.分布明显的地区: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沿某南北向线路(海岸线、经线等)由赤道向两极。7.说明中纬度地区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C)a.自然带变化规律:东西方向变化(沿经度变化方向变化)b.成因:由于受海洋水汽影响的程度不同,水分条件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结果。c.主导因素:水分d.分布明显的地区:中纬度大陆地区,尤其是亚欧大陆(上左图)。8.说明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C)a.自然带变化规律:沿垂直方向更替(上右图)。b.成因:高山地区,受山地垂直方向水热状况改变的影响。c.主导因素: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d.分布明显的地区:低纬度(如亚欧、美洲)的高山地区。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结合山区、河谷、平原等地的聚落和交通线的分布特点,说明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B)山区的人口密度小,人口和聚落主要集中于河谷地区因为热量条件较好,水源充足;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因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气候条件优越;城市往往沿河沿铁路线分布--地形平缓,交通便利,水源充足。2.举例说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B)(1)气候资源与农业生产(有利条件、因时制宜)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作物种类、分布、熟制、产量、种植方式、配置、生产潜力等。热量——一般农作物在日均温≥10 ℃的情况下才能活跃生长,可把日均温≥10 ℃的持续期视为农作物的生长期。积温的多少决定农作物的生长期和熟制等。水分——降水的多少和时间分配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不同的农作物需水量不同,需水较多的农作物有水稻、甘蔗、茶叶等,需水较少的农作物有甜菜、小麦、玉米和高粱等。棉花在播种期和生长期需水较多,采摘期需水较少。光照——气温的日较差和光照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白天气温高,日照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更多的营养物质;夜间气温低,农作物的呼吸作用被削弱,减少了对能量的消耗,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2)气象灾害与农业生产(限制因素、改造利用)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有旱、涝、低温、冻害、雪灾、干热风等。3.运用图标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基本特征(B)全球气候变化是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目前,全球气候整体是在不断变暖的。注意:(1)全球平均气温是在波动上升的,而非持续上升。(2)全球气候变暖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并非每个地区都在变暖,有些地区变化很小,甚至可能有所降低。就中国而言,我国南方地区增温不明显,北方地区较明显;夏季增温不明显,冬季较明显。4.根据材料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B)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植被的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导致海平面的上升(冰川融化、海水热膨胀)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5.结合资料,以矿产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C)6.了解台风的成因、分布、多发季节和危害(A)形成于热带、副热带温暖洋面(南、北纬度5-25度左右)上的、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叫台风(大西洋、印度洋沿岸国家称之为飓风)。分布:西北太平洋(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加勒比海和美国东海岸。多发季节:台风一年四季都有发生,有一7——11月最为频繁。危害:狂风、暴雨、风暴潮。7.结合实例,分析台风对我国的影响(B)不利:给我国东南沿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利:台风能带来丰沛的降水,缓解高温酷暑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纲要之《地理2》一、人口与城市1.运用图标分析世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特点(B)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快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差异的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A)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3.4.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大洋洲)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5.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A)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人口迁移的判断:居住地的改变(跨越行政界线);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6.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B)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经济因素(主导作用):经济发展、交通、通信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例如: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工业的“阳光地带”——气候、经济因素影响7.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B)对迁出地:利:加强与外界社会的联系,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弊:造成人才、劳动力外流对迁入地:利: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弊:人口拥挤、增加环境压力等8.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A)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9.举例说明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B)制约因素:资源(成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成正相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相关)。10.了解常见的城市形态(A)团块状:合肥、成都、华盛顿等常见形态条带状:兰州、洛阳等组团状:重庆城市形态地形影响因素河流交通11.运用地图识别城市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A)土地利用方式: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城市基本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某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可能出现行政区、文化区等)12.结合实例说明城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功能分区的分布特点(B)住宅区: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商业区: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中心商务区(CBD)。工业区:位于城市外围,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向外搬迁。13.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B)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例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除经济因素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还受到社会、历史、行政等其他因素的影响。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如:工业区在不断地向城市外围迁移。14.了解城市的等级划分(A)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划分依据:城市人口规模15.结合实例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B)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级别高,服务范围比较大。16.了解城市化的含义(A)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三个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最重要指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17.运用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主要特点(B)城市化分为初期、中期、后期阶段初期:低水平,慢增长,城市功能分区不明显中期:水平较高,速度快;郊区城市化,出现城市化问题(目前发展中国家多处于此阶段)后期:高水平(大于70%),慢增长;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目前发达国家多处于此阶段)18.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化对水环境、大气环境、耕地等的影响(B)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使得环境向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各种环境污染问题。水环境:下渗、径流汇集速度和水量、水质(水污染)城市化的影响大气环境:热岛环流、大气质量(大气污染)耕地:占用耕地、土壤污染。

2019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考纲

2019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考纲

《地理1》主题测试内容具体内容知道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P2了解地球在太阳系模式图中的位置。

P4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从八大行星公转轨道的方向、周期等方面说明地球的普通性。

P4-5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特征都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地球和日地行星的其他行星质量、体积、近日远近等结构相似。

\从适宜生物生存的水、大气和温度等条件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P61.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2.地球质量体积适中——大气层存在3.火山喷发释放水汽——液态水存在了解太阳辐射能对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P81.影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地理环境的形成、四大循环均与太阳辐射有关2.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光和热,提供太阳能等知道太阳的大气分层和主要的太阳活动类型。

P101.太阳大气分层,由里到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2.太阳活动的类型:黑子(光球层)和耀斑(色球层)——周期11年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P131.方向:自西向东2.周期:1恒星日(23时56分04秒)}3.速度:①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均为15°/h②线速度:(两极点除外),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小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速度。

P151.方向:自西向东2.轨道:近似圆形的椭圆3.周期: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4.速度: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理解昼夜交替及时差的成因。

P161.昼夜交替原因:地球自转2.时差: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间就有了早晚之分。

了解北京时间的含义。

P18-是指东八区区时,120°E的地方时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P161.东早西迟2.经度每相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3.东西12区,时间相同,日期相差一天,注意跨越日界线(180°经线)日期变化知道黄赤交角。

2019年安徽高考地理试题和答案详细解析

2019年安徽高考地理试题和答案详细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共16页,47小题,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

2016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

据此完成1~3题。

1.“村村冒烟”主要指的是当时该县村办企业A.燃料来源分散B.空间布局分散 C.原料来源分散 D.产品市场分散2.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①弥补劳动力不足②缓解建设用地紧张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④壮大集体经济实力A.①③B.②③ C.①④ D.②④3.“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A.城乡统筹创新B.生活方式创新 C.农业发展创新 D.科学技术创新图1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

据此完成4~5题。

图14.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5.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A.人均消费剧增B.老龄化进程趋缓C.人均收入剧降D.劳动力供给过剩图2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

安徽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纲内容解读(必修三)

安徽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纲内容解读(必修三)

安徽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纲内容解读(必修三)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有的区域有明显的界限,有的区域没有。

2.以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地地理环境的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30N附近的东部沿海,长江的入海口。

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以水稻土为主,河湖众多,耕地破碎,人均耕地面积少,矿产资源缺乏。

松嫩平原:位于43N—48N的东北中部,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较强,降水较少,土壤以肥沃的黑土为主,矿产资源丰富。

两地人类活动差异:长江三角洲种植业发达,以水稻种植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和棉花,一年两到三熟。

水产业也较发达。

工业既有重工业,也有轻工业,形成综合性工业基地。

商业也很发达。

松嫩平原种植业发达,主要为旱地耕作业,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春小麦和大豆,一年一熟。

西部地区也有畜牧业。

工业以资源丰富形成重工业基地。

商业不发达。

3.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说明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早期,水系稠密,土质黏重,使得耕作农业发展缓慢;科技的进步,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和水运的发展,该时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农业社会时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本区域成为桑蚕,水稻和棉花生产基地;工商业的发展,本区人多地少,耕地破碎,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发展,农业地位下降。

4.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等5.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6.以我国东西部为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产生的原因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资源需求量大,但是资源不足。

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资源消耗少,资源储量大。

7.以西气东输为例,说明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调入区和调出区地影响调出区:将调出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就业机会;完善基础设施;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地理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地理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地理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地理学科试题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注重创设与学习、生活、学科发展密切联系的情境,着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

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2019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 (2)

2019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 (2)

化学Ⅰ.考核目标与要求化学科考试为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将在测试考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提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1)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能正确复述、再现、辨认,并能融会贯通。

(2)通过对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以及实验现象、实物、模型的观察,对图形、图表的阅读,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

(3)从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与已有知识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

2.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1)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

(2)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成果,能正确地运用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进行表达,并做出合理解释。

3.化学实验与探究的能力(1)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的一般过程。

(2)在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化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能设计合理方案,初步实践科学探究。

二、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层次高考化学命题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

其含义分别为:了解:对所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

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综合应用: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的化学问题。

2019年安徽省中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2019年安徽省中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A .汽车、葡萄酒、化妆品
C.普通服装、家电、铁矿石
()
B.主要位于欧洲与亚洲之间
D.受板块运动影响面积在缩小
A国出口到中国的主要货物可能有 ( )
B.石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器、稻米
D.纺织品、药品、煤炭
校 学 业 毕
方---向---,判断该宣传牌正面(下图)的朝向是
B.东南
A.正南
C.西北
D.正北
当今世界,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尤其重要。读“欧洲局部区域图”,完成
中游河段
下游河段
我国
证---考此

3)判断将这些珍贵文物从意大利运到合肥的最佳运输方式。

(1)影响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农业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13.水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读“安徽省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安 徽省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大豆主产区的
D.探究泥石流和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
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10.黄河输沙量大幅度减少最主要原因是
A.上游引黄灌溉范围的扩大
B.上中游水能资源的梯级开发
C.中游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
D.下游建筑用沙量的急剧增加
11.读“我国某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
图”,完成下列问题。
第Ⅰ卷(非选择题共20分)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
B.探究太阳活动的原因
D.研究生物进化的规律
岛上全年高多雨, 多大风, 有“风岛”之 其主体位于地下, 仅屋顶露出地表, 且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兰屿岛
A.北部地区的地势东高西低
C .村落分布于海拔较高地区
B.纬度低,适于规模化太阳能发电
D.保护生态环境,适当发展旅游业

2019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官方版

2019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官方版

2019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Ⅰ、考核目标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与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地理学科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与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与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与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能够调动与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与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与运用中学其她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

如地理坐标的判断与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 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与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描述与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她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 地理事物的分布与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与探讨地理问题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与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考试范围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

对所列考试范围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2019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完整)

2019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完整)

2019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完整)2019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已经公布了,大纲中对考核目标、考试范围等都作出了明确说明。

具体大纲内容如下: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地理学科试题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注重创设与学习、生活、学科发展密切联系的情境,着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

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安徽2019年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考点整理

安徽2019年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考点整理

2019年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考点整理地理(必修1)一.宇宙中的地球★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宇宙间物体的存在形式;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如图)(3)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对于每一个级别的天体系统,地球都有相应的位置。

(5)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

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普通行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C)P6条件原因外部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内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的光照条件太阳辐射比较稳定;自身适宜的温度条件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中;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质量、体积适中;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形成水汽逸出,适宜的温度使水多以液态存在★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

(石油、天然气)★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6地理学科2019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

6地理学科2019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

2019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地理一、编写说明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学科考试纲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版)》和安徽省教育厅颁布的《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试行)、《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按照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安徽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制定。

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思路是“重视真实情境,考查基础知识,关注人地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地理学科应用能力的考查,体现地理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根据这一思路,考试命题遵循以下原则:(一)思想性。

命题思想应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国家安全、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基础性。

试题重点考查学生作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地理观念、基础地理知识、基本地理技能,以及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命题突出地理学科特点,注重运用地图和图表等信息载体呈现试题。

(三)导向性。

充分发挥学业水平考试对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导向作用。

命题面向全体学生,落实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突出地理与社会生活发展的密切联系,注重从日常生产生活现象中选择素材,强调地理实践体验,联系乡土地理和当前一系列重大地理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四)科学性。

试题内容科学、表达准确、难易适当、赋分合理,试卷结构合理。

命题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经历和体验,避免出现需要特殊背景知识和特殊解答方式的题目。

二、考试性质与目标(一)考试性质安徽省普通高中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要求,全面考查高中阶段学生地理学科基础性知识学习情况的省级水平考试。

考查结果既是评估普通高中学校地理教学质量、地理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普通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毕业、升学要求的基本依据之一,同时还是高校录取时的参考依据之一。

2019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2019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1)白洋淀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分析其发展粮食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4分)
(2)请你为保护和修复白洋淀生态功能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51.(10分)阅读材料和安徽省区域简图(图13),回答下列问题。
《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我省国土空间主要划分为三类区域,分别是:国家级重点开发区、主要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其中合肥市被划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经过几年发展,合肥经济开发区已成为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典范。
9.图中甲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A·噪声污染 B.臭氧层破坏 C.水土流失D.酸雨
10.该区域环境变化的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区域性 B.差异性 C.持续性D.整体性
安徽某市2016年户籍人口279.8万人,常住人口257.4万人,根据大数据统计分析,2017年春节前,外出务工返乡人员达28.9万。图6为该市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主要分布省份统计图。据此完成11—12题。
51.(1)重点生态功能区 主要农产品主产区(2) 地处安徽中部,邻近长三角;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工业基础较好; 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科技较发达; 人力资源丰富; 国家级重点开发区,政策优惠。(任答3点即可给6分)。
2.清明到芒种期间,安徽各地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等长 D.出现极昼
3.一般年份夏至前后一段时间,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准静止锋影响,易产生的自然灾害是
A.沙尘暴 B.干旱 C.寒潮 D.洪涝
2015年夏季,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遭遇罕见干旱,为应对干旱,当地政府独辟蹊径,往附近水库里投放了近1亿个黑色塑料球(图2)。图3为洛杉矶市气候资料统计图。据此完成4—5题。
13.茶农通过微信、QQ等方式销售茶叶,主要依靠

2019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2019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2019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总4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2019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一、(12分1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 踪迹护生符击扬文字B.提纲委婉语心得体会C. 朗颂规画图不经之谈D. 理采椭园形书生意气2. 下面一段话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对联,是一种绘声绘色的文学样式,它要求形式上双管齐下,内容上别有用心,好的对联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已凝聚了作者的智慧。

A. 绘声绘色B.双管齐下C.别有用心D.信手拈来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措施不到位,一些古代建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B.博士村官的农技课对大家都非常感兴趣,会议室里挤满了前来听课的村民。

C.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了人为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

D.既有数量的提高,又有质量的增长,这才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真正意义所在。

4. 下列句子中,不能用来替换画线句子的一项是(3分)巴金写了二十多部中篇和长篇小说,七十多篇短篇小说,一般认为《家》和《寒夜》是其代表作。

A.一般认为其代表作是《家》和《寒夜》。

B一般把《家》和《寒夜》视为其代表作。

C.《家》和《寒夜》一般未必不是其代表作。

D《家》和《寒夜》一般被认为是其代表作。

二、(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昧,想在“没有骨气的" 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1》主题测试内容具体内容知道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P2了解地球在太阳系模式图中的位置。

P4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从八大行星公转轨道的方向、周期等方面说明地球的普通性。

P4-5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特征都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地球和日地行星的其他行星质量、体积、近日远近等结构相似。

\从适宜生物生存的水、大气和温度等条件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P61.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2.地球质量体积适中——大气层存在3.火山喷发释放水汽——液态水存在了解太阳辐射能对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P81.影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地理环境的形成、四大循环均与太阳辐射有关2.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光和热,提供太阳能等知道太阳的大气分层和主要的太阳活动类型。

P101.太阳大气分层,由里到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2.太阳活动的类型:黑子(光球层)和耀斑(色球层)——周期11年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P131.方向:自西向东2.周期:1恒星日(23时56分04秒)}3.速度:①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均为15°/h②线速度:(两极点除外),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小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速度。

P151.方向:自西向东2.轨道:近似圆形的椭圆3.周期: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4.速度: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理解昼夜交替及时差的成因。

P161.昼夜交替原因:地球自转2.时差: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间就有了早晚之分。

了解北京时间的含义。

P18-是指东八区区时,120°E的地方时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P161.东早西迟2.经度每相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3.东西12区,时间相同,日期相差一天,注意跨越日界线(180°经线)日期变化知道黄赤交角。

P15!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目前为23°26′运用太阳光照图说明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P18(P18最后一段文字)①春分日到秋分日(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南半球相反②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其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南半球相反$③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均为12小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P19图正午太阳高度变化(P21第一段文字)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到最小值;②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到最小值;③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递减,南北半球太阳辐射相当$理解四季的成因及五带的划分。

P20赤道除外,全球各纬度太阳辐射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了四季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分为五带: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南温带、南寒带知道地球内部圈层名称及其分界面。

P21自地表向内依次为: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理解图* 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区分三大类岩石。

P721岩浆岩: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如花岗岩、玄武岩。

2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的岩石,特点有层理构造、化石,如石灰岩3变质岩: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成的新岩石,具有片理构造,如大理岩绘制三大类岩石及其与岩浆间相互转化的示意图。

P72图知道主要内外力因素的能量来源及表现方式。

P69-71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方式:地壳运动(主要形式)、岩浆活动、变质作用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外部太阳能。

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在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上,识别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环节。

P55图主要环节:A蒸发、B水气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下渗、F地下径流、G植物蒸腾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P561使地球上的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2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3联系了四大圈层,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

3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P57全球海洋表层洋流构成了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和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只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流动)北印度洋上形成季风环流(夏顺冬逆)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P85现今地球大气的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陆地上的化学成分在相当程度上也为生物生命活动所制约;有些沉积岩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陆地生物还加快了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基本途径。

P85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P87-88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概念: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整体的特性。

表现: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②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知道陆地自然带。

P91P96图低纬度: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中纬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极地冰原带说明由赤道到两极的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P92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向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说明中纬度地区由沿海到内陆的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P92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

说明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

P93随着海拔的变化,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结合山区、河谷、平原等地聚落、交通线的分布特点,说明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P80-①高原地区:聚落分布在河漫滩平原,呈条带状分布,如我国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河谷的聚落分布②山区: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呈条带状,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③冲积平原:聚落分布最密集地区,形成沿河或沿海聚落。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例如,浙江嘉兴市的城市形态,是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

而扬州则随着运河的淤塞,京沪铁路的建成发展缓慢。

如陕西勉县的长林镇,过去地处汉中经褒河去甘肃、四川的必经之路,商业繁荣。

后来,公路改线,集镇逐渐衰落,至今退化为单纯的居民点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

&1采集渔猎时期:崇拜依赖自然;2农业文明时期: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天命观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人地关系有了科学的萌芽。

3工业文明时期:试图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的主宰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问题等。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主要包括三方面: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2、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3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

同时,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

这就要求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了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生态农业。

《地理3》主题测试内容具体内容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了解区域的含义。

P2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P2-3举例说明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P 4-5"以长江中下游为例1早期:黏重的土壤,稠密水系,使耕作农业发展缓慢2农业社会: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同时也成为我国主要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3农业社会后期:人均耕地不断减少,耕地破碎,粮仓地位下降结合区域实例,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P881.劳动力因素→向廉价劳动力地区转移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向内部交易成本低的地区转移…3.市场因素→向市场广阔或潜力大的区域转移.结合实例,了解热带雨林开发及其影响。

P30-32亚马孙热带雨林开发计划:a.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b.移民亚马孙平原c.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影响:热带雨林被破坏,危及全球生态环境了解流域开发的含义。

P49流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非常密切,构成一个整体。

对河流进行开发利用,除要考虑河流的特点外,更要考虑流域的整体性特征,进行综合开发。

]结合区域实例,分析自然地理条件对流域开发的影响。

P 49-50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决定河流利用方式和河流域的开发方向1.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2.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夏季降水少——水量不稳定,不利农业发展和航运。

3.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4.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结合区域实例,了解流域的开发基本过程。

P52[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结合区域实例,分析流域综合治理的基本对策和措施。

P52-55结合区域实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P60-62以东北农业发展条件为例:1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低温冻害是其农业生产的最大限制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