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流化床中原位焦和冷却焦燃烧动力学研究
典型气流床煤气化炉气化过程的建模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2016年第35卷第8期·2426·化 工 进 展典型气流床煤气化炉气化过程的建模东赫1,刘金昌1,2,解强1,党钾涛1 ,王新1(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2九州大学电子和材料应用科学系,日本 福冈春日 816-8580 )摘要:利用Aspen Plus 、基于热力学平衡模型对GSP 煤粉气化炉、GE 水煤浆气化炉及四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炉的气化过程建模。
根据煤颗粒热转化的历程,将煤气化过程划分为热解、挥发分燃烧、半焦裂解及气化反应4个阶段,利用David Merrick 模型计算热解过程,采用Beath 模型校正压力对热解过程的影响,选用化学计量反应器模拟挥发分燃烧反应,编制Fortran 程序计算半焦裂解产物收率,最后基于Gibbs 自由能最小化方法计算气化反应。
结果表明,采用建立的气流床气化过程模型模拟工业气化过程的结果与生产数据基本吻合,对GSP 煤粉气化炉、GE 水煤浆气化炉及四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炉等3种气化炉有效气成分(CO+H 2)体积分数模拟结果的误差均不超过2%,建立模型的可靠性得到验证。
关键词:气流床气化炉;热力学平衡模型;Aspen Plus中图分类号:TQ 5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6)08–2426–06 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16.08.19Modeling of coal gasification reaction in typical entrained-flow coalgasifiersDONG He 1,LIU Jinchang 1,2,XIE Qiang 1,DANG Jiatao 1,WANG Xin 1(1School of 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China ;2Department of Applied Science for Electronics and Materials ,Kyushu University ,6-1 Kasuga-Koen ,Kasuga ,Fukuoka 816-8580,Japan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modeling method for the coal gasification process proceeding in GSP pulverized coal gasification ,GE coal-water slurry gasification and Opposed Multiple-Burner gasification based on the 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 with the aid of Aspen Plus. In the light of thermal conversion procedure of fine coal particles ,the coal gasification was interpreted as consisting of four stages including pyrolysis ,volatile combustion ,char decomposition and gasification reaction. Then ,the pyrolysis stage was calculated by the David Merrick model and the effect of pressure on the coal pyrolysis was corrected by means of Beath model. The volatile combustion stage was simulated by using Rstoic reactor and the yield of char decomposition products was calculated via compiling Fortran program. And finally ,the gasification reaction stage was simulated based on the Gibbs free energy minimization.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simulated values from the developed simulation model of gasification processes were in good consistent with the industrial field data. The deviation of simulated results of volume fraction of the effective gas (CO+H 2) of these three typical entrained-flow gasifiers were all less than 2%,which can validat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oal gasification model.第一作者:东赫(1991—),女,硕士研究生。
循环流化床锅炉结焦因素及措施
结焦的原因:1、运行中操作不当,监视不利,造成流化床超温而结焦;2、煤质太差,灰熔点低;点火启动时加入的床料少,投油枪时油量大;3、一次风量过小,低于临界流化风量,使物料不能很好的流化而堆积,悬浮段的燃烧份额下降,改变了整个炉膛的温度场。
稀相区燃烧份额降低,使锅炉出力下降,这时由于运行人员经验不足判断失误,会急于加煤,造成密相区燃烧份额急剧增大,从而使床温升高而结焦。
4、煤的细度过大,造成大颗粒大量沉积,风量又没及时跟上,造成密相床大量燃烧而使密相区超温而结焦;5、点火升压过程中,煤加的过快、过多或加煤未加风;点火油枪不正常造成单侧燃烧;煤与床料未充分混合,造成床料流化不均匀而形成低温结焦;6、压火操作不当或压火启动由于操作缓慢,使物料流化不起来,使燃烧在表面进行,而引起局部结焦;7、耐火材料大面积脱落或点炉时炉膛未清理干净,留有异物破坏床料流化;而回送装置返料不正常或堵塞,造成密相床的热量不能带走,从而造成燃烧室温度大幅上升而形成结焦;8、在增负荷时增加过快,操作不当,使炉膛下部密相区产生过多热量;热电偶测量失准,运行人员误判断等引起超温结焦;在减负荷时处理不当减风未减煤,运行人员判断失误而造成结焦;或减二次风过快而煤减的过少或没减煤,因煤量过大而导致床温下降,运行人员由于经验不足而判断失误而造成结焦。
9、布风板风帽损坏严重或风帽小孔大部分被堵塞;风室炉灰过多,造成布风不均匀,使床料流化不良,而形成局部料床高温而结焦;10、放渣过多造成床料过低被吹穿或未及时放渣造成床料过高,也会造成密相床温度升高而结焦;11、一次风机故障,不能保证正常的供风量或风室漏风严重造成物料流化不良等都会造成密相床结焦;12、返料风机运行不正常造成返料不正常而形成结焦;结焦的处理。
发现炉床结焦时应及时汇报值长、厂值班领导、车间值班领导处理。
1、结焦初期可用增大一次风量的办法,把焦块吹散,效果较为明显;2、若加大风量不能消除焦块时,应立即停煤停风,锅炉机组停止运行,打开人孔门检查结焦情况后关闭人孔门;3、根据情况启动风机冷却,冷却后进行打焦和清除小焦块操作;4、若高温结焦焦块不易处理,可等自然冷却后再作处理;在进行打焦处理时,应保持适当的炉膛负压,工作人员的穿戴应符合“安规“的有关规定;5、打焦时必须一人操作一人监护,防止意外发生;6、打焦时炉门必须全部打开,扒出的焦块应立即清走;7、禁止往燃烧室直接喷水冷却焦块,以防止水汽直接冲到炉墙上;8、当返料器出现结焦时,应将返料灰全部放掉,然后将焦块除掉;结焦的现象:1、床温急剧升高,超过允许值。
小型固定床煤催化气化动力学研究
小型固定床煤催化气化动力学研究高攀;顾松园;钟思青;金永明;曹勇【期刊名称】《天然气化工》【年(卷),期】2015(000)003【摘要】以K2CO3和内蒙褐煤为研究对象,在小型固定床上考察了催化剂负载量、温度,氢气以及水蒸气分压对碳转化率和气化反应速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K2CO3对煤焦-水蒸气气化反应有明显的催化作用,700℃,当添加10%的K2CO3,碳的转化率为70%,氢气的含量对煤焦-水蒸气的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采用n级速率方程和Langmuir-Hinshelwood速率方程考察了水蒸气分压的影响,分压提高,煤焦-水蒸气气化反应活性提高,采用n级速率方程得到煤-水蒸气气化反应级数为0.87,活化能为169.2kJ/mol;采用L-H方程得到活化能为121.9kJ/mol。
【总页数】5页(P45-48,82)【作者】高攀;顾松园;钟思青;金永明;曹勇【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上海 201208; 复旦大学化学系,上海 20043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上海 201208;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上海 201208;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上海 201208;复旦大学化学系,上海 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546.2【相关文献】1.高压热天平内煤催化气化动力学研究 [J], 李刚;姜旭;刘永卓;张秀丽;王翠苹2.氯化钾催化气化煤的等温动力学研究 [J], 张泽凯;王黎;刘业奎;冯霄3.水蒸气气氛煤中温催化气化动力学研究 [J], 王西明;王兴军;陈凡敏;刘海峰;于广锁;王辅臣4.低活性无烟煤固定床二氧化碳催化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J], 林荣英;张济宇;陈峰;季春晗5.平顶山瘦煤煤焦固定床二氧化碳催化气化动力学研究 [J], 赵志刚;余可;查荣轩;解乐乐;张小勇;凌强;崔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循环流化床燃烧低排放技术研究展望
循环流化床燃烧低排放技术研究展望本文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1年第3期作者:柯希玮,蒋苓,吕俊复,岳光溪编者按在污染物排放标准日趋严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背景下,深度挖掘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低污染排放潜力,进一步提高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市场竞争力,对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能源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程院岳光溪院士科研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1年第3期撰文,在阐述循环流化床燃烧污染物排放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主流循环流化床锅炉低污染排放技术及应用,结合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提出了循环流化床燃烧在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方面的发展建议。
文章认为,需大力开发炉内原始低排放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在保证锅炉效率的前提下,通过流态重构、燃烧组织来突破循环流化床锅炉污染物排放极限。
着眼于煤炭能源长远发展,支持与超临界/超超临界,智能运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储能等技术高度结合的新一代超低排放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研发;加快对现存中小容量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优化升级;发挥循环流化床燃烧燃料适应性广的优势,推广生物质燃烧发电,促进对低热值燃料、城市垃圾、各工业废弃物的低成本高效清洁消纳;挖掘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深度调峰能力并保持低污染排放性能,提高运行灵活性及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加强循环流化床燃烧脱硫灰渣的综合利用,关注N2O排放问题。
还需从全局角度合理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相关政策,引导包括循环流化床燃烧在内的能源行业健康发展。
一、前言2019 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约为3.97× 109 tce,煤炭消费占比达68.6%,远超同期全球煤炭消费比重(27%)。
尽管在“双碳”目标压力下必须控制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但出于能源安全、调峰等角度考虑,仍需保有一定的火力发电机组及供热机组。
因此,煤炭资源的清洁开发利用是我国能源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与长期研究热点。
在各类洁净煤技术中,循环流化床(CFB)燃烧技术因其燃烧效率高、负荷调节性能好、燃料适应性广等特点,逐步发展成为主流的燃煤发电技术。
拟提名的2019年度辽宁省技术发明奖
2016年委托国家气体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1万吨/年中药渣流化床两段气化示范工程的燃气焦油含量进行现场检测:焦油含量22.3 mg/Nm3,证明突破生物质气化焦油脱除难题的事实。2019年4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评价“流化床两段气化技术及对工业生物质废物的应用”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中药渣、白酒糟等工业生物质废弃物应用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李洪钟院士在《过程所与流态化-庆祝过程工程研究所建所60周年》中评价:流化床两段气化技术有效解决了生物质气化焦油生成多的难题,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大大推动了生物质气化技术的升级发展;Yalkunjan Tursuna等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期刊文章中评价:流化床两段气化技术将整个生物质气化过程解耦为两个独立进行的反应器,气化效率大大提高”;Yahui Xiao等在Fuel期刊文章中评价:流化床两段气化技术将焦油裂解从热解过程中解耦分离出,可有效促进焦油催化裂解/重整,降低燃气焦油含量。2016年《中国化工报》报道“流化床两段气化实现产业化”。
客观评价
“流化床两段气化”和“双流化床解耦燃烧”技术已形成年处理量1-6万吨生物质废物的应用工程8套,正实施的10-20万吨/年应用工程2套,还被加拿大造纸协会比选为其木材气化制合成天然气工程的优先技术、将于2年后建设应用工程;为支撑属性反应测试分析而原创的“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已销售50台套、包括出口至韩国,并为国内近50家科研单位提供了测试服务。成果的应用已累计实现经济产值8亿多元,近5年减排废物近60万吨、减少天然气消耗7700万立方、减少CO2排放15万吨,而微型流化反应分析仪还填补了气固反应分析的“等温微分”方法空白,其应用形成了对热解、气化等气固反应的众多新认识,支撑了国家973、863、支撑计划、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重点基金等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
流化床气化炉半焦细粉的燃烧特性及其动力学研究
2 0 I 4年 1 月 燃料化来自学学报
V 0l 42 №
1
J o u r n a l o f Fu e l Ch e mi s t r y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J an 2 01 4
文章编号 : 0 2 5 3 2 4 0 9 ( 2 0 1 4 ) f ) l 0 0 1 3 0 9
J I NG xu l i a n g。 。
.
W ANG Zhi qi n g。
.
zH ANG Qi a n。 。. F ANG Y i t i a n 。
( S 1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C o a l C o n v e r s i o n , I n s t i t u t e fC o o a l C h e m i s t y, r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o fS c i e n c e s , T a i y u a n 0 3 0 0 0 1 ,C h i n a ; 2 U n i v e r s i t y fC o h i n e s e A c a d e my fS o c i e n c e s , B e r i n g 1 0 0 0 4 9 , C h i n a )
流化床 气 化炉 半焦 细粉 的燃 烧特性 及 其动 力学研 究
景旭 亮。 。 ! ,王志青 ,张 乾。 。 ! ,房倚 天
0 3 0 0 0 I ; 2 中国科学 院大学 , 北京 1 0 0 0 4 9 中国科学 院山西煤 炭化学研 究所 煤 转化 国家重点实 验室 , 山西 太原
摘 要: 利用热天平研究了三种不同变质程度煤流化床气化半焦细 粉的燃烧特性 , 考 察了灰分对 燃烧行为的影 响, 同时采用 三种不同的动力学计算方法对其燃烧动力学进行 了分 析。研 究结果 表明 , 挥发分 的存在能显 著降低低 阶褐煤半焦 细粉 的着 火点 ; 高温下半焦细粉 中矿物质 的分解导致其 D T G 曲线出现较为 明显 的二 次峰。细粉 中的灰 分对其燃尽性能 和综合燃烧反 应性都具有一定的抑制 作用 。动力 学分 析结 果表 明, 燃 烧活化 能随 转化 率 的增 加 而增 加; 三 种常 用动 力学 分析方 法 中, V y a z o v k i n 对半焦细粉 的燃烧拟合效果最好 。 关键词 : 流化床 ; 半焦细粉 ; 燃烧动力学
流化床中曳力模型的评价 -回复
流化床中曳力模型的评价-回复【流化床中曳力模型的评价】引言:流化床是一种基于固态颗粒床的传热传质现象,具有高传热效率、低压降、均匀剪切速度分布等优点,在化工、石油、能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在流化床内的颗粒颗粒之间存在曳力作用,对流化床的物理过程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流化床中曳力模型进行评价,以展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一、曳力模型的分类与基本原理:1. 静态曳力模型:静态曳力模型主要是受力分析和实验数据拟合的基础上得出的,其基本原理是认为颗粒间的曳力是由于气体的湍流流动引起的。
常用的静态曳力模型有Richardson-Zaki模型和Avidan-Gidaspow模型。
2. 动态曳力模型:动态曳力模型考虑了颗粒之间的多孔介质力学、颗粒流动的非线性特性和尺寸分布对颗粒曳力的影响。
常用的动态曳力模型有Gidaspow模型、Syamlal-O'Brien模型等。
二、曳力模型的评价:1. 模型适用性评价:曳力模型在不同尺寸、形状、密度和粒度分布的颗粒床中表现出不同的适用性。
静态曳力模型更适用于颗粒床粒度分布较窄、粒径较小、密度较轻的情况;动态曳力模型在考虑了颗粒流动特性和尺寸分布的情况下,能够更准确地描述颗粒床的曳力特性。
2. 模型预测精度评价:曳力模型的预测精度是评价其准确性的指标之一。
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床层对颗粒的粒度分布和流动特性,选择合适的曳力模型,以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
同时,曳力模型的参数拟合也会影响预测精度,通过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来评价模型的拟合精度。
3. 模型计算复杂性评价:曳力模型的计算复杂性直接影响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可行性。
静态曳力模型计算简单,适用于快速判断颗粒床流化状态,但在描述颗粒流动和流化床细节方面的能力有限。
而动态曳力模型能够更准确地刻画颗粒床的动态变化过程,但其计算复杂性较高,对计算资源和时间的消耗较大。
4. 模型改进和发展:当前,曳力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进模型的预测精度和模型的计算复杂度上。
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中常见的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
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中常见的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摘要:在现代企业中,循环流化床锅炉以其超强的技术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运行中,循环流化床锅炉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及时解决。
本文深入和分析了在运行循环流化床锅炉中存在的间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希望能够推进循环流化床锅炉取得更好的运行关键词: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常见问题;应对措施一、循环流化床锅炉概况作为一种新型锅炉,循环流化床锅炉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能够将它作为其他燃烧方式的替代品。
其自从问世以后,就因为具有燃烧效率高、煤种适应性广、调整简单、维修方便、负荷调整范围宽等优势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青睐。
通常情况下,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的是低温燃烧技术。
采用的根本原因是化学反应的作用,化学反应越高,燃烧就越彻底,在时间上还很短。
同时,循环硫化床锅炉内燃温度要明显低于一般锅炉,反应速度也慢。
所以循环硫化床锅炉有着其他锅炉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影响循环流化床锅炉正常运行的因素2.1壁管磨损的影响运行中,循环流化床锅炉过渡区内因壁面物料和炉内向上运行的物料方向相反,这样就会造成局部出现涡流,有时还会随炉膛比内物料交界区域的变化而变化,还会冲刷冷壁。
但此区域的磨损不是发生在炉膛内,根本原因是炉内物料流动方式的作用。
密封区的水冷壁常常与耐火材料的交界处设计密切相关。
在具体应用中,耐火材料要与水冷片平滑过渡,可是要实现这一点绝非易事,很多凸台会在这个位置出现,更有甚者会出现严重的磨损。
就一般情况而言,炉墙开孔处的弯管磨损区主要存在于弯管下部。
所以如果炉内的测试单元件插入后,就会对局部的流动产生扰动,有时还会使附近的水管壁磨损更加严重。
2.2炉膛结焦的影响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中常出现的问题就包括炉膛结焦,点火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但众所周知,结焦产生的必要条件是高温,主要是当燃烧床料的温度大于灰渣熔点时。
2.3冷渣器的影响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冷渣器,可分为滚筒式和链条板式冷渣器两种类型。
微尺度火焰及微燃烧器的稳燃强化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微尺度火焰及微燃烧器的稳燃强化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论文题目:微尺度火焰及微燃烧器的稳燃强化技术研究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火焰是燃烧反应最常见的现象之一,而从微观尺度下对火焰的研究,对于深刻认识燃烧反应机制、优化燃烧过程、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针对微尺度火焰及微燃烧器的稳燃强化技术研究,已成为燃烧领域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
微尺度燃烧器和微尺度火焰主要应用于微型燃气轮机、微型燃料电池、微型反应器等领域。
微尺度燃烧器具有节能、环保、高效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家庭等领域。
而当前微尺度燃烧器存在火焰稳定性差、燃烧效率低等问题,因此,研究微尺度火焰及微燃烧器的稳燃强化技术,对于提高微尺度燃烧器的工作效率、延长寿命、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探究微尺度火焰及微燃烧器的稳燃强化技术,包括火焰结构特征、火焰稳定性和燃烧效率的影响因素等。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探究微尺度火焰的结构和特征,分析微观尺度下火焰形成的原因和机制;2.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分析微尺度火焰的稳定性及其受流体动力学效应、化学效应等因素的影响;3.研究微尺度燃烧器的稳燃强化技术,包括采用微流控技术调节混合气体的流量、压力、温度等参数的方法,以及利用纳米材料的吸附、催化等作用实现燃烧效率的提高;4.对比微尺度燃烧器和传统燃烧器的性能差异,分析其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将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技术路线如下:1.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微尺度火焰的形成机制进行模拟分析,研究火焰结构的变化及其与温度、混合气体组成等的关系;2.采用流场可视化技术和针式瞬态气相化学质谱技术,研究微尺度火焰的稳定性和燃烧效率的影响因素;3.通过微流控技术实现混合气体的精准输送和调节,以及纳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探究微尺度燃烧器的稳燃强化技术;4.对比微尺度燃烧器和传统燃烧器的性能差异,评估其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循环流化床燃烧无烟煤的试验研究
万方数据循环流化床燃烧无烟煤的试验研究作者:王智微, 孙献斌, 吕怀安, 徐正泉, 彭小峥, 邹生发作者单位:王智微,孙献斌,吕怀安,徐正泉(国家电力公司热工研究院电站清洁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彭小峥,邹生发(江西分宜发电厂,)刊名:发电设备英文刊名:POWER EQUIPMENT年,卷(期):2001(4)被引用次数:10次1.杜梅芳;张忠孝典型中国无烟煤烯烧特性研究 1994(06)2.Adanez J;De Diego L F;Gayan P A Model for Prediction of Carbon Combustion Efficiency in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Combustor[外文期刊] 1995(07)3.蒋敏华;孙献斌;张敏NERC在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开发 1999(02)4.傅维标;张恩仲煤焦非均相着火温度与煤种的通用关系及判别指标 1993(03)5.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攻关课题技术报告消化吸收内江100MW CFB锅炉技术的试验研究6.郑洽余;刘信刚;金燕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室内焦炭粒子燃烧特性的研究 1995(01)1.高洪培.王鹏利.党黎军.孙献斌.徐正泉.王智微.张敏.王海涛.江建忠.张康道.蒋敏华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燃料及脱硫剂燃烧试验[期刊论文]-热力发电2004,33(11)2.高洪培.徐正泉.孙献斌.王鹏利.王智微.张敏.王海涛.马丽锦.吕怀安.肖平.张康道.刘春松.蒋敏华国电热工研究院1MWth循环流化床燃烧试验台[期刊论文]-国际电力2002,6(2)3.肖平.孙献斌.徐正泉.高洪培.王鹏利.王海涛.李子龙.张康道.马丽锦.张敏.王智微煤的自脱硫性能在1 MWth循环流化床燃烧试验台上的试验研究[期刊论文]-热力发电2004,33(2)4.孙献斌.何王全.吕怀安.张敏.徐正泉.高洪培.肖平.潘栋.张康道.马丽锦.张清莲循环流化床传热特性的试验研究[期刊论文]-热力发电2000(1)5.王鹏利.王智微.张敏.王海涛.马丽锦.张康道.江建忠.孙献斌.徐正泉煤种试烧在循环流化床锅炉工程中的作用[期刊论文]-热力发电2003,32(5)6.高洪培.孙献斌.王海涛.王鹏利.马丽锦.肖平.齐春松.蒋敏华循环流化床条件下贫煤掺烧高水分污泥的燃烧特性试验研究[会议论文]-20037.王智微.朱正良.饶民.孙献斌.王鹏利.马丽锦循环流化床燃烧开远褐煤的试验研究[期刊论文]-热力发电2002,31(1)8.王鹏利.王智微.张敏.王海涛.马丽锦.张康道.江建忠.孙献斌.徐正泉煤种试烧在循环流化床锅炉工程中的作用[会议论文]-9.王智微.王鹏利.孙献斌.马丽锦循环流化床内高CaO含量煤自脱硫的试验研究[期刊论文]-动力工程2003,23(3)1.王鹏利.王智微.张敏.王海涛.马丽锦.张康道.江建忠.孙献斌.徐正泉煤种试烧在循环流化床锅炉工程中的作用[期刊论文]-热力发电 2003(5)2.王智微.赵敏.邹生发.彭小峥100 MW CFB锅炉的冷态点火介绍[期刊论文]-锅炉制造 2003(4)3.王智微.张朝阳循环流化床煤着火特性的试验研究[期刊论文]-燃烧科学与技术 2002(5)4.张小辉.刘柏谦.刘栋.刘德成.张延君.吴荣盛煤种对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特性影响的研究[期刊论文]-锅炉技术2011(2)5.张小辉.刘柏谦.刘栋.刘德成.张延君.吴荣盛煤种对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特性影响的研究[期刊论文]-锅炉技术2011(2)6.王智微.张朝阳高硫煤在循环流化床燃烧室内的脱硫研究[期刊论文]-洁净煤技术 2002(3)7.孙献斌.王智微.徐正泉.肖平.高洪培.张敏.蒋敏华国产300 MW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研究[期刊论文]-热力发电 2001(6)8.王智微循环流化床锅炉物料平衡分析[期刊论文]-发电设备 2003(3)9.程昌业.王新光.王晓建.张玉斌循环流化床锅炉应用等离子体无油点火技术的方案分析[期刊论文]-电力技术2010(6)10.薛雷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煤着火特性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引用本文格式:王智微.孙献斌.吕怀安.徐正泉.彭小峥.邹生发循环流化床燃烧无烟煤的试验研究[期刊论文]-发电设备 2001(4)。
循环流化床油页岩半焦燃烧优化运行技术分析
第52卷第1期2021年1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V ol.52No.1Jan.2021循环流化床油页岩半焦燃烧优化运行技术分析孔皓,张缦,苗苗,邓博宇,刘贤东,黄逸群,杨海瑞,吕俊复(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摘要:针对目前油页岩生产页岩油时生成的副产物半焦难以处理的问题,在3.3MW th 循环流化床中试实验装置上分别进行油页岩、油页岩和半焦混合、半焦的燃烧实验研究。
考察给料粒度、二次风份额和一二次风温对炉膛温度分布、污染物排放浓度、底渣与飞灰含碳量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油页岩和半焦混烧时,随着半焦的混烧比例增加,炉膛内温度整体下降,NO x 排放量升高,SO 2排放量下降;全半焦燃烧时,床温显著降低但炉膛温度分布仍然均匀,优化给料粒度、提高一二次风温可以显著提高炉膛内的燃烧温度;增加二次风份额可以降低NO x 的排放。
关键词:油页岩;油页岩半焦;半焦燃烧;中试燃烧实验中图分类号:TK16文献标志码:A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文章编号:1672-7207(2021)01-0001-07Technical analysis of optimal operation of combustion of oil shalesemi-coke in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KONG Hao,ZHANG Man,MIAO Miao,DENG Boyu,LIU Xiandong,HUANG Yiqun,YANG Hairui,LÜJunfu(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ower Systems,Department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Abstract:In view of the problem that the by-product semi-coke produced by oil shale in the production of shale oil is difficult to handle,the experimental study about the combustion of oil shale,mixture of oil shale and semi-coke,and semi-coke was conducted on a pilot-scale 3.3MW th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experimental device.The effects of the feed particle size,the secondary air share and the temperature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air on furnac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pollutant emission concentration,carbon content of bottom ash and fly ashDOI:10.11817/j.issn.1672-7207.2021.01.001收稿日期:2020−06−01;修回日期:2020−07−02基金项目(Foundation item):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2014CB7443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U1810126);华能集团总部科技项目基础能源科技研究专项(HNKJ20-H50)(Project(2014CB744300)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Development Program(973Program)of China;Project(U1810126)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Project(HNKJ20-H50)supported by Huaneng Group Headquarte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Basic Energy Technology Research Program)通信作者:杨海瑞,博士,教授,从事循环流化床燃煤技术研究;E-mail :*****************引用格式:孔皓,张缦,苗苗,等.循环流化床油页岩半焦燃烧优化运行技术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2(1):1−7.Citation:KONG Hao,ZHANG Man,MIAO Miao,et al.Technical analysis of optimal operation of combustion of oil shale semi-coke in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1,52(1):1−7.第52卷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oil shale and semi-coke are mixed burning,as the proportion of semi-coke increases,the furnace temperature decreases,the NOx emission value increases and the SO2emission valuedecreases.When full semi-coke is burning,the bed temperature significantly reduces but the furnac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s still uniform,and optimizing the feed particle size or increas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air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combustion temperature in the furnace.Increasing the secondary air share results in the decrease in NOxemissions.Key words:oil shale;oil shale semi-coke;semi-coke combustion;pilot test combustion experiment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粉状活性焦在移动床内的传热特性研究
粉状活性焦在移动床内的传热特性研究随着烟气排放标准的提高,传统的烟气脱硫技术受到吸附剂来源、成本制约和副产物高值化技术瓶颈的影响,很难满足当前的环保要求。
粉状活性焦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在未来的脱硫行业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脱硫后的粉状活性焦再生过程多采用高温管壳式移动床设备,活性焦在管内的传热效率将直接影响到SO<sub>2</sub>的脱附过程,进而影响粉状活性焦吸附脱硫效率。
因此,研究粉状活性焦在移动床内密相流动的传热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实验与理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完成对移动床换热器内颗粒与壁面的整体传热规律的研究。
首先,对粉状活性焦移动床的换热过程进行理论研究,探究空气与活性焦颗粒的换热原理。
主要对管壁与颗粒侧的传热进行分析,建立管壁至颗粒系统的总换热热阻模型。
然后,基于粉状活性焦在移动床内传热特性实验研究的背景与需求,实测获得一步法制备活性焦的基本特性,包括其孔隙结构、颗粒的物理特性及热物理性能;通过实验设计中问题的分析最终确定实验方案,并搭建稳态的粉状活性焦移动床换热测试装置。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与计算,获得移动床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管外换热系数与管内传热系数。
重点研究管内传热的影响因素和规律,发现空气进口温度与流速、管内颗粒的移动速度都将增大管内传热系数。
由于管内扰动加剧,管段下部的传热系数也会高于上部的管段。
此外,通过壳内空气流速对换热效果的定量计算与拟合分析,获得壳内空气与管壁湍流换热的特征关系式。
最后,本文采用了Workbench软件模拟理想状况下管内粉焦平推流动的换热规律,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的理想状况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实际粉焦流动换热过程影响管内传热系数的关键因素,并对实验结果与理想模型计算的偏差原因加以分析,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管内粉焦流动传热的本征规律,为粉状活性焦移动床换热器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煤焦水蒸气气化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煤焦水蒸气气化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杨小风;周静;龚欣;于遵宏
【期刊名称】《煤炭转化》
【年(卷),期】2003(026)004
【摘要】运用等温热重法,对三种不同的煤焦,在反应温度900 ℃~1 200 ℃之间进行水蒸气气化实验.分别考察了常压下反应温度、水蒸气分压和煤种对反应的影响;并且对不同煤焦的反应进行动力学计算,求取动力学参数.研究发现,煤焦水蒸气的反应与煤焦-CO2的反应相比速率要快得多,并且随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率急剧增大.
【总页数】5页(P46-50)
【作者】杨小风;周静;龚欣;于遵宏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技术研究所,200237,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技术研究所,200237,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技术研究所,200237,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技术研究所,200237,上海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541
【相关文献】
1.典型高灰熔融性煤焦水蒸气气化特性研究 [J], 王鹏;徐春霞
2.微型流化床中煤焦水蒸气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J], 王芳;曾玺;余剑;刘云义;许光文;
3.微型流化床中煤焦水蒸气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J], 王芳;曾玺;余剑;刘云义;许光文
4.Fe/赤泥催化水蒸气气化煤焦的反应性与微结构特性 [J], 燕希敏;苗鹏;常国璋;郭庆杰
5.煤种配合比对煤焦水蒸气气化反应特性的影响 [J], 焦海丽;王美君;孔娇;郭江;常丽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细粉半焦预热燃烧过程中颗粒特性实验解读
细粉半焦预热燃烧过程中颗粒特性实验解读
杨凯
【期刊名称】《科技创新与应用》
【年(卷),期】2018(000)016
【摘要】以实验分析的方式,构建工艺流程,在实验调查中明确了解细粉半焦预热燃烧过程中颗粒特性与氮元素释放的关系.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预热过程期间颗粒的表面积、孔径、燃烧室不同配风情况等均能够对氮元素的释放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明确相关影响因素,提升细粉半焦预热燃烧管理的质量.基于其氮元素释放效果进行综合管理,保证燃烧质量的基础上,降低各类不良问题发生率,对现代相关技术研究工作的发展能够提供更多参考性数据,进而发挥科学管理与协调的作用价值.
【总页数】2页(P103-104)
【作者】杨凯
【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学院,上海 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534
【相关文献】
1.流化床气化炉半焦细粉的燃烧特性及其动力学研究
2.油页岩半焦燃烧过程中官能团演化特性研究
3.预热燃烧模式下半焦NO排放和燃尽特性实验研究
4.气化细粉
灰预热无焰燃烧煤氮转化与NOx排放特性5.半焦热载体煤热解过程中颗粒混合特性的模拟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单颗粒煤焦燃烧反应动力学研究方法
单颗粒煤焦燃烧反应动力学研究方法
尧志辉;旷戈;林诚;张蒙
【期刊名称】《化工学报》
【年(卷),期】2009(060)006
【摘要】采用热天平研究了福建龙岩和加福的两种煤焦的单颗粒燃烧过程.探讨其燃烧过程中的气体扩散、灰层以及反应阻力的影响,建立了单颗粒煤焦燃烧过程分析方法,并由此建立了单颗粒煤焦热天平测定化学反应本征动力学常数的新方法.研究发现,随着单颗粒煤焦燃烧的进行,燃烧总阻力逐渐减小,当反应趋于结束时,燃烧阻力不再随反应时间变化,而是趋于稳定,此时燃烧阻力即为化学反应本征动力学的阻力,由此测定化学反应本征动力学常数.通过对不同温度、不同粒径煤焦以及不同空气流量下的实验与分析,表明该测定方法稳定性好,且测得的煤焦燃烧本征动力学常数和活化能与文献报道一致.
【总页数】10页(P1442-1451)
【作者】尧志辉;旷戈;林诚;张蒙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福建,福州,350002;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福建,福州,350002;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福建,福州,350002;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K224.1
【相关文献】
1.煤燃烧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方法综述 [J], 尧志辉;旷戈
2.煤焦燃烧反应动力学参数与煤种的通用关系 [J], 傅维标;张百立
3.恒温热重法单颗粒煤焦燃烧动力学 [J], 旷戈;张济宇
4.高温悬浮态的煤焦燃烧反应动力学研究 [J], 赵俊;肖国先;李秀秀
5.煤焦燃烧反应动力学的通用规律研究 [J], 傅维标;郑双铭;张百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单个焦炭颗粒在燃烧环境中的曳力研究
单个焦炭颗粒在燃烧环境中的曳力研究
屈思博;张纬;由长福
【期刊名称】《燃烧科学与技术》
【年(卷),期】2022(28)6
【摘要】为明确单个焦炭颗粒在非燃烧与燃烧状态下的曳力变化,采用虚拟区域方法对半径为100~500μm的固定焦炭颗粒分别在303 K(非燃烧)与1173K(燃烧)温度下的受力及其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同样在悬浮状态下,受高温环境下物性变化与化学反应的影响,燃烧的焦炭颗粒的雷诺数更小,生成的流场更稳定.燃烧的焦炭颗粒所受黏性力比非燃烧的大,所受压力比非燃烧的小,且其差值随着气体速度与粒径增大而增大.因此,较大尺寸的燃烧焦炭颗粒的终端速度比非燃烧的更大,对应的曳力系数更小.
【总页数】7页(P701-707)
【作者】屈思博;张纬;由长福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K11
【相关文献】
1.金属颗粒燃烧过程表面曳力变化的数值研究
2.颗粒轨道模型中相间耦合关系及曳力计算的研究
3.双组分颗粒循环流化床中颗粒-颗粒曳力的比较
4.循环流化床锅炉焦炭颗粒燃烧机理研究
5.燃烧油滴的曳力和尾涡造成的湍流变动的数值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压力下半焦燃烧特性的研究综述
压力下半焦燃烧特性的研究综述周毅;段钰锋;陈晓平;赵长遂;吴新【期刊名称】《锅炉技术》【年(卷),期】2005(036)001【摘要】煤的部分气化及气化后半焦的加压燃烧是第二代增压流化床蒸汽燃气联合循环(PFBC-CC)发电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半焦在压力下的燃烧特性则是目前该领域研究攻关课题之一.对半焦加压燃烧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压力下半焦的燃烧特性、反应特性、半焦形态、动力学特性以及数学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页数】5页(P33-37)【作者】周毅;段钰锋;陈晓平;赵长遂;吴新【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动力系,洁净煤发电与燃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6;东南大学,动力系,洁净煤发电与燃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6;东南大学,动力系,洁净煤发电与燃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6;东南大学,动力系,洁净煤发电与燃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6;东南大学,动力系,洁净煤发电与燃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223.2【相关文献】1.低阶煤半焦利用热重在O2/CO2、O2/N2和O2/Ar气氛下燃烧特性研究 [J], 沈国栋;王志奇;武景丽;何涛;李建青;杨静;吴晋沪2.粒径对热解半焦和烟煤掺混燃烧特性的影响和试验研究 [J], 闫永宏;陈登科;孙刘涛;彭政康;孙锐3.沉降炉中半焦与煤燃烧特性对比研究 [J], 彭暄格;余春江;赵越;解桂林;王勤辉4.碱/碱土金属对煤热解半焦燃烧特性的影响 [J], 郑洪岩;黄有航;曾浩;赵消旭;冯智皓;侯冉冉;白宗庆5.基于热重法的半焦热解—燃烧特性的分析 [J], 李帅丹;张新福;张磊;陈凡敏;李小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 第2期 2016年4月 燃 烧 科 学 与 技 术Journal of Combus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V ol.22 No.2Apr. 2016收稿日期:2015-04-30.基金项目: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资助项目(2011YQ120039).作者简介:方 园(1989— ),男,博士,bitter1989@163.com . 通讯作者:姚 洪,男,博士,教授,hyao@hust .edu .cn .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5. 网络出版地址:http: ///kcms/detail/.20150615.0912.001.html.微型流化床中原位焦和冷却焦燃烧动力学研究方 园,罗光前,陈 超,李 进,赵 洪,段 然,陈鎏竹,李凯迪,姚 洪(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摘 要:采用自主开发的微型双床燃料分级原位气固反应分析仪研究了原位焦燃烧特性及动力学,并与实验中常用的热解完成后急速冷却的焦(冷却焦)进行对比.采用的两种不同冷却速率的焦分别为快冷焦(104~105K/s )和慢冷焦(102~103K/s ).结果表明:对无烟煤和烟煤,原位焦平均燃烧速率是快冷焦的1.1~1.2倍,是慢冷焦的1.5~1.6倍,这是由于冷却过程降低了焦反应性,且再加热过程中冷却焦的颗粒温度远低于原位焦.XRD 分析结果证明冷却速率越慢,焦越向有序化的结构发展.关键词:原位焦;冷却焦;动力学;燃烧;双床中图分类号:TQ5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740(2016)02-0148-07Combustion Kinetics of In -situ Char and ColdChar in Micro -Fluidized BedFang Yuan ,Luo Guangqian ,Chen Chao ,Li Jin ,Zhao Hong ,Duan Ran ,Chen Liuzhu ,Li Kaidi ,Yao Hong(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al Combustio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The combustion kinetics of in-situ char and rapid cooling char in the independently developed micro two-step bed reactor was studied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influence of cooling and reheating process on char reactivity .Cold chars collected at two different cooling rate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experiment .The rapid cooling char was cooled at 104—105K/s and the slow cooling char was cooled at 102—103K/s .Results suggested that for both anthracite and bitumite ,the average combustion rate of in-situ char was 1.1—1.2 times that of rapid cooling char and 1.5—1.6times that of slow cooling char .This was because the cooling process reduced char reactivity and during the reheating proc-ess the particle temperature of cold char was far lower than that of in-situ char .As was shown in the X-ray diffract (XRD ) spectra ,the char structure was becoming more ordered with cooling rate decreasing.Keywords :in-situ char ;cold char ;kinetics ;combustion ;two-step bed reactor煤的燃烧过程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煤的快速热解和后续的焦炭燃烧.在这两个阶段中,焦炭燃烧的燃尽时间占据了整个煤粉燃烧时间的70%~90%[1].因此研究焦炭燃烧过程对于实际粉煤燃烧锅炉的设计以及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焦炭燃烧反应的动力学,已经有大量文献做了深入研究.Baum 等[2]基于表观活化能描述焦炭燃烧的反应速率,但是计算不同煤种反应速率时,采用此模型很难得到每个煤种的表观动力学参数. Smith [3]提出了本征反应模型,并引入了本征反应速率系数和有效性系数,将有效性系数定义为实际反应速率与没有孔扩散限制时反应速率的比值.Fu 等[4]提出了一种煤粉燃烧的通用模型,在该模型中定义了一无量纲参数表示焦燃烧动力学参数与煤粉性质之DOI 10.11715/rskxjs.R2015040272016年4月方 园等:微型流化床中原位焦和冷却焦燃烧动力学研究 ·149·间的联系.Hurt等[5]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CBK模型,加入了热失活和灰抑制对焦反应性的影响,很好地解释了高温炉膛残炭反应性差的现象.在上述研究过程中,学者们都先采用沉降炉或者固定床在惰性气氛下制焦,然后利用热天平或者沉降炉测量制取后的焦炭燃烧动力学参数.焦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个冷却后加热的过程,然而实际粉煤燃烧过程中热解和焦炭燃烧是连续或者重叠的两个阶段.为考察研究过程中冷却后加热过程对焦炭反应性的影响,Jia等[6]设计了一套反应装置研究了冷却后加热过程对煤粉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冷却后加热的过程中,焦炭的含氮官能团发生了改变,造成NO的释放减少,作者认为在从高温到低温的冷却过程中,焦炭经历了热失活[7],而且该过程不可逆;刘殊远等[8]比较了快速冷却的半焦和慢速冷却半焦的比表面积以及形貌特征,研究表明快速冷却焦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发达的孔隙结构;Kasaoka等[9]将煤焦从873K冷却至383K,发现煤焦的反应性并没有改变,这可能与其实验热解温度低(873K)且热解时间长有关.文献[6,8]的研究表明,冷却后加热过程对焦炭本身的性质(官能团,形貌等)有一定影响.这其中的难点在于很难实现无冷却过程的焦燃烧原位测试.本研究的目的是采用自主开发的微型双床燃料分级原位气固反应分析仪,实现热解后高温焦的直接燃烧测试,避免冷却后加热的过程,保证焦燃烧的原位测试,研究原位焦的燃烧过程以及动力学,并与冷却焦进行对比,探讨冷却后加热过程对焦反应性的影响.同时,为进一步阐明冷却过程的影响,采用了不同冷却速率冷却焦炭,研究冷却过程对焦结构的影响.1 实验部分1.1 实验原料实验所用样品为阳泉无烟煤和神华烟煤,经破碎后筛分出粒径74~100µm的样品,其工业分析(TGA 2000)与元素分析(Vario EL-2)结果见表1.表1样品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工业分析/%元素分析/%样品M db V db A db F C, db w C, daf w H, daf w S, daf w N, daf阳泉煤 1.92 15.20 15.20 67.68 83.95 3.77 0.48 1.06 神华煤 4.40 33.96 9.28 52.36 78.42 4.56 3.05 0.941.2 实验装置为实现焦燃烧过程的原位测试,采用自主开发的微型双床燃料分级原位气固反应分析仪进行实验.图1给出了分析仪结构示意,主要由微型沉降炉、微型流化床和质谱仪组成,微型沉降炉和流化床由一根倾角15°的石英管连接.实验时,煤粉在惰性气氛携带下进入沉降炉,发生快速热解,产生的煤焦和挥发分下落至连接管弯角处,挥发分直接进入流化床,固态煤焦则停留在弯角处.停留2s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2号电磁阀开启30ms,一股脉冲气流将固态焦吹入微型流化床进行等温燃烧测试,并同时关闭1号电磁阀,避免沉降炉内的气流影响流化床.流化床的温度可以设置在不同的温度点,从而满足等温测试动力学参数的需求,微型流化床已经用于研究煤、生物质等固体燃料燃烧与气化动力学[10-11].快速过程质谱仪(Ametek dycor LC-D 100)用于检测反应器出口气体产物CO2的实时浓度.1.3 实验方法原位焦燃烧测试实验中,先加热沉降炉至图1微型双床燃料分级原位气固反应分析仪结构示意1223K,加热流化床至743~1063K(较低燃烧温度下,粉煤燃烧速率与外扩散无关).向沉降炉内通入氮气流量为50mL/min,氮气中含有体积分数0.5%的O2用于消耗热解过程中释放出的焦油[12],向流化·150· 燃 烧 科 学 与 技 术 第22卷 第2期床通入氩气和氧气的流量分别为400mL/min 和100mL/min .温度和流量稳定后,给粉器内10mg 原煤在氮气携带下一次性进入沉降炉,热解产生的焦和挥发分在弯角处分离后,脉冲气流将焦吹入微型流化床进行等温燃烧测试.冷却焦的燃烧测试实验也采用该分析仪,从而保证冷却焦的热解温度、升温速率和停留时间等与原位焦一致,这些因素对焦炭的反应性有重要影响[13].在冷却焦热解实验中,微型沉降炉加热至1223K ,流化床保持在室温.每次实验,10mg 原煤由流量为50mL/min 的氮气携带进入沉降炉,产生的焦炭在弯角处停留2s 后被脉冲气流吹入流化床.在制取快速冷却焦时,流化床内通入氮气流量为2.5L/min ,此时冷却气流量是热解载气流量的50倍,焦冷却速率达104~105K/s [14];在制取慢速冷却焦时,流化床内不通入任何气体,焦颗粒自然冷却,冷却速率102~103K/s .制备好的冷却焦随后在分析仪上进行燃烧 测试. 1.4 焦燃烧动力学分析方法焦炭的燃烧速率可以表示为d ()d R kf tαα== (1)式中:α 表示碳转化率;t 表示反应时间;f (α)表示机理函数;k 表示速率常数.exp(Ek A RT =− (2)式中:E 表示活化能;A 表示指前因子;R 表示气体常数;T 表示反应温度.采用等温法求取动力学参数E 、A 和f (α).首先通过式(3)选择机理函数,即00d ()d ()t G k t kt f αααα===∫∫ (3)比较常用机理函数[2-3, 10]积分形式与时间线性相关度,选择最佳机理函数.确定机理函数f (α)和速率常数k 后,对式(2)两边取对数,如式(4),以ln k 为纵坐标,1/T 为横坐标,拟合一条直线,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分别是斜率和截距.ln ln E k A RT =− (4)1.5 焦性质表征采用荷兰帕纳科公司的X 射线衍射仪(XRD )分析快冷焦和慢冷焦微晶结构.其表面含碳官能团结构则通过美国伊达克斯公司的X 射线能谱仪(XPS )分析获得.2 结果与讨论2.1 原位焦和冷却焦在微型流化床中的温度变化原位焦和冷却焦的燃烧动力学分析均通过微型流化床完成,焦颗粒在微型流化床中除了受对流换热、辐射换热作用外,还有颗粒与床料间的碰撞传热,如式(5)所示:()p p P g d d TmC hA T T t=−−−()44p b im A T T Q εσ−− (5)式中,T p 、T g 和T b 分别代表颗粒、气体和床层温度;颗粒与床料间的碰撞传热根据文献[15]的颗粒碰撞传热分析,计算方法如下: 0.60.7pn p b im 0.50.5p p p b b b 5.36(/()()()()m G rv T T nQ C C ρλρλ−−−=+ (6)式中:m 、G 、r 、n 和pn v 分别指平均质量、泊松比、半径、截面颗粒数和垂直碰撞速度.图2给出了原位焦和冷却焦在微型流化床中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床层温度T b 通过伸入微型流化床内部且深埋入床料内的热电偶测得,由于热电偶深埋入床料,因此所测床层温度T b 实际上指床料颗粒温度.同时实验过程中,煤焦仅5mg ,相对于3g 的大比热容床料以及整体反应空间,5mg 煤焦所产生的热量极小,不影响整体反应温度,所以所测的(a )原位焦(b )冷却焦图2 原位焦和冷却焦在微型流化床内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2016年4月 方 园等:微型流化床中原位焦和冷却焦燃烧动力学研究 ·151·床层温度T b 可近似认为是煤焦燃烧的颗粒温度,且保持不变.对于原位焦,进入流化床前其温度达1223K ,进入后,颗粒降至床层温度,降温时间大约0.1s .对于冷却焦,其初始温度为常温,进入流化床后,颗粒升至床层温度,升温时间大约0.1s .这表明燃烧初期原位焦和冷却焦颗粒温度不同,这会影响二者的燃烧速率. 2.2 原位焦和冷却焦反应性的比较图3给出了不同温度下原位焦、快冷焦和慢冷焦的碳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对于两种煤,原位焦的反应时间比快冷焦短10%~20%,比慢冷焦短40%~60%.说明冷却后加热的过程降低了焦的反应性,而且冷却速率越慢,焦反应性越差.同时,由于实验燃烧温度低,焦燃烧速率低,氧气充足,燃烧反应速率与外扩散无关.(a )阳泉煤3种焦(b )神华煤3种焦图3 不同温度下原位焦、快冷焦和慢冷焦的碳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图4比较了不同温度下原位焦、快冷焦和慢冷焦的燃烧速率与转化率的关系.对于两种煤,3种焦炭在反应初期燃烧速率最大,然后随着孔的合并造成的比表面积降低[3],燃烧速率降低,但总体上3种焦的燃尽过程接近,最大燃烧速率出现在同一转化率点.但原位焦反应性明显高于冷却焦,尤其在燃烧初期(转化率0~0.2).造成这种现象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冷却后加热的过程降低了原位焦的反应性,文献[16]提到,沉降炉中热解停留时间从0.3s 增至1.8s ,褐煤焦反应性下降一半;二是在燃烧初期原位焦的温度从高温1223K 降至燃烧温度,而冷却焦则需从常温升至燃烧温度,这意味着燃烧前期原位焦的颗粒温度高于冷却焦,所以反应速率快.(a )阳泉煤3种焦(b )神华煤3种焦图4不同温度下原位焦、快冷焦和慢冷焦的燃烧速率与转化率的关系2.3 煤焦燃烧的动力学分析比较文献中常用的机理函数(形核与生长模型、收缩核模型、体积模型等),其积分形式与时间的线性相关度,从而选择出适用温度范围宽并且拟合结果最佳的机理函数,最终选择了球状收缩核模型,其积分形式为1/3()1(1)G αα=−− (7)图5给出了原位焦、快冷焦和慢冷焦的球状收缩核模型的积分形式与反应时间的拟合结果.从图中结果可以发现,对于两种煤,在实验所有温度区间(743~1066K )以及整个反应过程中,收缩核模型的拟合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的相关性很高,这说明收缩核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微型流化床中焦炭的燃烧过程,而且3种焦炭均适合采用收缩核模型.·152·燃 烧 科 学 与 技 术第22卷 第2期a)阳泉煤(b)神华煤图5球状收缩核模型的拟合结果根据公式(4),ln k与1/T的拟合结果见图6,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分别是斜率和截距.从图6可以得到,在同一温度下,原位焦平均反应速率是快冷焦的1.1~1.2倍,是慢冷焦的1.5~1.6倍.冷却后的加热过程是造成冷却焦反应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a)阳泉煤焦(b)神华煤焦图6焦燃烧速率与温度的拟合关系冷却过程造成了焦的热失活,高温使碳向有序的结构发展[5].另一方面再加热过程中原位焦直接由高温状态直接喷入微型流化床进行燃烧测试,这使得原位焦的颗粒燃烧温度在燃烧初期远高于冷却焦.表2给出了煤焦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的计算结果.测得的活化能大小顺序:原位焦<快冷焦<慢冷焦.3种煤焦的活化能均在80~84kJ/mol,说明燃烧过程中,碳氧化速率受到化学反应和孔扩散的共同限制.表2原位焦、快冷焦和慢冷焦动力学参数结果煤种焦E/(k J·mol-1)A/s-1拟合系数原位焦 80.03 116 0.999快冷焦 82.00 138 0.999 阳泉煤慢冷焦 83.74 119 0.999原位焦 80.93 748 0.991快冷焦 82.73 857 0.992 神华煤慢冷焦 83.00 680 0.999 2.4 焦的表征结果分析图7给出了快冷焦和慢冷焦的XRD图谱.图中标示002峰(扫描角度20°~30°)指聚合的芳香环碳的衍射峰,标示10峰(扫描角度40°~50°)指类石墨结构碳的衍射峰[17].从图谱看,快冷焦的两种峰的衍射强度比慢冷焦低,尤其是对于神华烟煤,这说明随着冷却速率降低,焦微晶结构向有序化发展,因此慢冷焦的反应性会降低.而原位焦无冷却过程影响,因此其石墨化程度更低,反应性高.(a)阳泉煤焦(b)神华煤焦图7快冷焦和慢冷焦的XRD图谱2016年4月方 园等:微型流化床中原位焦和冷却焦燃烧动力学研究 ·153·图8和表3分别给出了快冷焦和慢冷焦的XPS 图谱和焦中含碳官能团的相对含量.煤焦的含碳官能团最多可以拟合出3个峰,按结合能由小到大排列,分别对应的官能团为碳碳骨架(C—C,(284.9±0.1)eV)、碳氧键(C—O,(285.8±0.3)eV)和羰基 (C=O,(287.1±0.1)eV)[18].对比快冷焦和慢冷焦的结果,发现冷却速率降低,难分解的碳碳骨架(C—C)(a)阳泉煤快冷焦(b)阳泉煤慢冷焦(c)神华煤快冷焦(d)神华煤慢冷焦图8快冷焦和慢冷焦的XPS图谱含量增高,而易分解的官能团总含量减少,所以快冷焦的反应性高于慢冷焦,表2中快冷焦的活化能也就小于慢冷焦.另外,对于神华煤,快冷焦比慢冷焦多了一种羰基官能团,所占比例很小,仅8.7%.这可能是由于神华煤作为高挥发分的次烟煤,在2~3s热解时间内不能彻底热解,还有少量的残余.而在慢速冷却的时候,残焦在降温过程中发生二次热解,所以剩下的少量羰基进一步发生分解.表3快冷焦和慢冷焦不同含碳官能团相对含量相对含量/%归属结合能/eV 阳泉煤快冷焦阳泉煤慢冷焦神华煤快冷焦神华煤慢冷焦C—C284.9±0.1 71.3 76.7 59.5 69.7 C—O285.8±0.3 28.7 23.2 31.8 31.3 C=O287.1±0.1 —— 8.7 —3 结 论(1) 原位焦和两种冷却焦的燃尽过程规律接近.对于阳泉无烟煤和神华烟煤,原位焦和冷却焦的燃烧速率随碳转化率的增加均是先增加后减小,且最大燃烧速率出现在同一个碳转化率点.(2) 实验温度范围内(743~1066K),原位焦的燃烧速率是快冷焦的1.1~1.2倍,是慢冷焦的1.5~1.6倍,且燃烧初期反应速率的差距更大.一方面,冷却过程降低了焦反应性;另一方面,冷却后再加热过程中,冷却焦颗粒温度远低于原位焦,所以前期冷却焦的反应速率比原位焦慢得多.(3) XRD图谱结果显示,冷却过程中焦经历了热失活,微晶结构向有序方向发展,且冷却速率越慢,热失活越明显.XPS图谱表明,慢速冷却焦在冷却过程中少量官能团发生变化,冷却速率越慢,碳碳骨架(C—C)含量增加,碳氧键(C—O)含量减少,且官能团种类越少,说明焦可能在冷却过程中发生二次分解.(4) 动力学计算表明,原位焦活化能最小,然后是快冷焦,慢冷焦活化能最大.参考文献:[1]张 志,李振山,蔡宁生. 煤粉燃烧中焦炭燃烧模型的比较与分析[J]. 燃烧科学与技术,2014,20(5):393-400.Zhang Zhi,Li Zhenshan,Cai Ningsheng. Comparisonand analysis of different models of pulverized coal charcombustion[J]. Journal of Combustion Science and·154·燃 烧 科 学 与 技 术第22卷 第2期Technology,2014,20(5):393-400(in Chinese). [2]Baum M M,Street P J. Predicting the combustion be-haviour of coal particles[J]. Combustion Science andTechnology,1971,3(5):231-243.[3]Smith I. The combustion rates of coal chars:A review [J]. 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1982,19(1):1045-1065.[4]Fu W B,Zhang B L,Zheng S M.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inetic parameters of char combustion and thecoal's properties [J]. Combustion and Flame,1997,109(4):587-598.[5]Hurt R,Sun J,Lunden M. A kinetic model of carbon burnout in pulverized coal combustion [J]. Combustionand Flame,1998,113(1):181-197.[6]Jia Q,Che D,Liu Y,et al. Effect of the cooling and reheating during coal pyrolysis on the conversion fromchar-N to NO/N2O [J]. 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9,90(1):8-15.[7]Senneca O,Salatino P,Menghini D. The influence of thermal annealing on oxygen uptake and combustionrates of a bituminous coal char [J]. Proceedings of theCombustion Institute,2007,31(2):1889-1895. [8]刘殊远,汪 印,武荣成,等. 热态半焦和冷态半焦催化裂解煤焦油研究[J]. 燃料化学学报,2013,41(9):1041-1049.Liu Shuyuan,Wang Yin,Wu R ongcheng,et al. R e-search on coal tar catalytic cracking over hot in-situchars[J]. Journal of Fuel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2013,41(9):1041-1049(in Chinese).[9]Kasaoka S,Sakata Y,Shimada M. Effects of coal car-bonization conditions on rate of steam gasification ofchar [J]. Fuel,1987,66(5):697-701.[10]Yu J,Zeng X,Zhang J,et al. Isothermal differ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gas-solid reaction in micro-fluidizedbed reactor [J]. Fuel,2013,103:29-36.[11]Zeng X,Wang F,Wang Y,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char gasification in a micro fluidized bed reaction ana-lyzer [J]. Energy & Fuels,2014,28(3):1838-1845. [12]Brix J,Jensen P A,Jensen A D. Coal devolatilization and char conversion under suspension fired conditions inO2/N2 and O2/CO2 atmospheres [J]. Fuel,2010,89(11):3373-3380.[13]Cai H,Güell A J,Chatzakis I N,et al. Combustion reactivity and morpholog change in coal chars:Effect ofpyrolysis temperature,heating rate and pressure [J].Fuel,1996,75(1):15-24.[14]Scotto M V,Bassham E A,Wendt J O,et al. Quench-induced nucleation of ash constituents during combustionof pulverized coal in a laboratory furnacer [J]. 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1989,22(1):239-247.[15]Sun J,Chen M M.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heat transfer due to particle impac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and Mass Transfer,1988,31(5):969-975.[16]Radović L R,Walker Jr P L,Jenkins R G. Importance of carbon active sites in the gasification of coal chars [J].Fuel,1983,62(7):849-856.[17]Ergun S,Tiensuu V H.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tensities of X-rays scattered by coals[J]. Fuel,1959,38(1):64-78.[18]王 鹏,张 坚,陈振国,等. 基于XPS 的纤维素热解焦表面结构分析[J]. 燃烧科学与技术,2015,21(4):378-381.Wang Peng,Zhang Jian,Chen Zhenguo,et al.O2/CO2 surface structure of pyrolytic char of cellulosebased on XPS analysis[J]. Journal of Combus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21(4):378-381(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