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7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阻碍。

2.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熟悉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点。

3. 培育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讲义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二、知识结构:三、内容分析1.对“褶皱和断层”的形成内容的处置。

褶皱和断层都是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而地壳运动关于学生来讲是超级陌生和抽象的,学生难以明白得板块的运动情形和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进程,最好是借助多媒体把褶皱和断层形成的进程用动画演示出来,同时要提出观看的要求:①岩层受什么力的作用?②岩层发生了什么转变?③岩层最终的形态是什么?如此,学生就能够够较好地明白得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进程,并能总结出二者的特点,并把二者作对照,为以后在实际当中区分褶皱山和断块山打下基础。

2.对“背斜与向斜”的内容处置。

背斜与向斜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要求学生能依照二者的特点来区分二者,而特点的教学要落实到图上,培育学生读图的能力;建议背斜与向斜的特点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老师最好以图表的形式作总结,其中重点是让学生把握如何去判定岩层的新老的方式。

3.对“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内容处置。

背斜向上拱起发育成山岭,向斜向下弯曲发育成谷地,学生比较好明白得;而背斜发育成山岭,向斜发育成故地,学生较难明白得。

建议做一个模拟小实验:让学生带一块条形的橡皮擦,挤压橡皮擦做出背斜与向斜的形态,并别离观看橡皮擦被做成背斜与向斜时弯曲部份表面有何转变,并试探:该转变对地貌形成有何阻碍?通过该实验让学生更好地明白得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变得破碎易被侵蚀成为谷地,而向斜轴部因受挤压力作用变得牢固不易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老师据此总结:只受内力作用的情形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受内外力一起作用下,北斜成谷,向斜成山。

四、教学反思依照新课标准的要求,《山岳的形成》这一节课是作为分析熟悉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阻碍的一个案例,目的是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明白到内力作用是如何改变地表形态的,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阻碍。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2节《山岳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2节《山岳的形成》教案

河南省武陟县阳城一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一、重点和考点(一)课程标准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如青藏铁路、南昆铁路或本地的交通建设),认识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爱科学的兴趣,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学方法。

关注国家或家乡重大的交通建设,树立运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志向。

(二)考试说明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二、主干知识梳理(一)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1、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是和。

2、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向斜一般是;从岩层新老关系来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两翼,向斜中心部分岩层,两翼部分。

3、背斜成谷的原因是,向斜成山的原因是。

4、,统称为褶皱山。

5、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之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

6、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运动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如我国的、等;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如我国的、、等。

7、由,统称为断块山地。

8、火山由和两部分组成。

没有破坏的火山口的形态是,有时会积水成;破坏了的火山口呈状态。

火山锥是由和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上部,下部。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高,大。

因此人们通常优先建设_________ 较低、较小的,其次才是。

2、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和。

3、在山岳地区交通线路迂回前进。

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相应的和丘陵地区。

三、典型例题解析例一2007重庆卷下图为a城到d城之间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示意图。

规划设计走向有甲、乙两个方案,经过比较分析,最终选择按乙方案建设,线路总长58.5千米,建设费用31亿元,比甲方案的概算费用多5亿元,长度多7千米,根据图5及相关信息,回答上图中高速公路建设选择乙方案,其原因可能是①单位距离建设成本低②沿河谷走向自然障碍小③促进沿线地区城镇发展④保护重点风景名胜区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例二2007广东卷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果建设同等级的高速公路,单位里程造价最低的地区是(填正确项字母)。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课标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教案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课标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教案

第四章§2 山地的形成【设计思路】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是前面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实例运用,将身边的地理现象带入课堂,让学生明确地理是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所以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很大。

在教学过程当中,首先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展示地理事物———不同的山地,引入学生对不同山地形成原因的渴求探索心理,将积极的学习兴趣带入课堂。

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采用自学指导法,读图分析法,讲练结合等形式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读图分析,了解褶皱和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了解研究背斜和向斜的实践意义。

2.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结构。

3.理解板块构造运动的理论知识,及其运用。

4.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理论练习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自制多媒体素材,演示褶皱,断层及火山所成地貌。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让学生通过列表比较和练习检测和巩固所学知识。

3. 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1.三种山地的形成和特征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分析与运用【教学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理解“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学案人教新课标必修1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学案人教新课标必修1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2、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山岳的类型有、、。

2、褶皱是指在地壳运动的强大的作用下,岩层发生,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其有两种基本形态,和。

3、比较背斜和向斜
4、判断图中甲、乙两处是背斜还是向斜?
5、褶皱山举例:。

6、断层指岩体沿面发生明显的。

7、断块山举例:。

8、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为主,其次才是。

山岳地区通常人们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和。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岳的形成原因和分类,掌握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对山岳地理意义的认识。

3. 培养学生地理探究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山岳的形成原因2. 山岳的分类3. 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4. 山岳的地理意义5. 环保意识教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山岳的形成原因、分类、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山岳形成过程的内外力作用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山岳的形成原因。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山岳的分类和地理意义。

3. 利用多媒体演示法,形象展示山岳形成过程,增强学生感官体验。

4. 开展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山岳风光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讲授新课:(1) 山岳的形成原因:讲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形成山岳的原因。

(2) 山岳的分类:根据成因、形态等特点,介绍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喀斯特地貌等类型。

(3) 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分析内外力作用在山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

(4) 山岳的地理意义:讲解山岳对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某著名山岳的地理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岳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山岳形成过程中内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山岳的地理意义。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思考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学生能理解山岳的形成原因和分类。

学生能分析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学生能阐述山岳的地理意义。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山岳形成原因、分类和地理意义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中地理 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1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中地理 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 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 火山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 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投影片、火山构造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介绍】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岳形成的基本概念,掌握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

2. 使学生了解山岳地貌的基本特征,提高观察和分析地貌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山岳形成的基本概念2. 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3. 山岳地貌的基本特征4. 典型山岳地貌实例分析5. 山岳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山岳地貌的基本特征。

2. 教学难点:山岳地貌的形成过程,典型山岳地貌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山岳形成的原因。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山岳地貌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与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山岳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岳地貌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山岳形成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山岳地貌的基本特征,分析典型山岳地貌实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山岳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5. 案例分析:以我国著名山岳为例,分析山岳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山岳地貌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山岳地貌的实地考察,加深对山岳地貌的理解。

2. 邀请地理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山岳研究的心得和经验。

3. 引导学生关注山岳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讨论可持续发展策略。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4. 专家讲座反馈:收集学生对专家讲座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收获。

高中地理 4.2《山岳的形成》说课教案 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4.2《山岳的形成》说课教案 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材分析:第一部分的内容——山岳的形成,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

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岳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的内容——山岳对交通的影响,教材主要分析了山岳对交通三方面的影响:对运输线路结构、对线路分布格局和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并且设计了相应的活动题帮助学生理解。

重难点分析:●重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过程●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课标分析:●知识和技能: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识记了大量的中外名山,而且也了解了“大陆漂移假说”及“板块构造学说”,特别是本章的第一节学习了内力作用的有关理论,本节“山岳的形成”是具体的案例运用与拓展,因此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已有所了解,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亲眼看到,所以需要学生进行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进而运用到现实的生产生活中,所以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教材与课程标准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山岳的形成”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基础上,侧重于分析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本节内容主要使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2. 课程标准本节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作为自然地理的经典内容,在新、旧课程中都属于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范畴。

在教学方法上,新课程用山岳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了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发展。

从其它版本的教材来看,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结合实例,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能在示意图上判断背斜和向斜,并能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2) 结合实例能判断出断层构造。

(3)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培养学生动手演示、判读、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理图片、多媒体动画或动手演示,引导学生从岩层受力方向、地表形态和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理解褶皱。

(2)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来理解断层。

(3)通过火山示意图,从火山的形成、结构、火山的规模理解火山。

(4)结合活动题,联系实际,了解地质构造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乐趣,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3)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理念。

教学重点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学法指导:(1)强调抓住知识的基本原理,重视培养运用原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2)以图为线索,培养学生的画图、读图分析能力。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参评教案 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参评教案 人教版必修1

参评教案【环节二---自主、合作学习】【承转】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先来看褶皱山的形成。

【板书】(一)褶皱山(投影)(展示典型褶皱山图片)【自主探究一】“褶皱”、“褶曲”、“背斜”、“向斜”【指导读书和演示】1.同学们仔细观察照片上的岩层,从这幅图片中,你看到岩层有什么变化呢?那岩层为什么会弯曲呢?这种挤压又是来源于什么呢?2.指导学生迅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和图4.9,用课本演示一下“褶皱的形成”,从岩层受力方向、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三方面准确描述褶皱的概念。

3.如果书页表示地层,你能指出褶曲、背斜、向斜的位置吗【板画】(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投影】图4.9“褶曲示意图”教师依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引导学生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4.提问:一般情况下,背斜和向斜分别形成什么地貌?读图观察褶皱的形态,形成感性认识。

[学生回答]:1.岩层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因为受到了挤压;地壳运动;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称之为褶皱2.【实验】课本演示并描述“褶皱的形成”【师指图总结过渡】:一般背斜的岩层上拱,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但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自然界中,还是“以貌取人”你可能会犯大错误。

请看:教师:为什么背斜会由山岭变成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了呢?5.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课本活动1,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修建隧道时背斜向斜如何选择;如果地质工作者找石油、天然气应在背斜还是向斜找?【电脑播放】: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

(重现岩层的演变过程,将抽象的地理原理形象地加以演示,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问题)3.学生观察图片,讨论后得出结论:在垂直方向上,二者都是新岩层在上,老岩层在下。

在水平方上,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教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的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
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 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 火山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 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
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投影片、火山构造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介绍】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
(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板书】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指导读书】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

什么是背斜、向斜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

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面的岩层裸露出来,所以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

【板书】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出示投影片】背斜和向斜同学们弄清楚了吗?下面我们通过这一表格再来比较一下。

背斜向斜比较表。

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

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转折过渡】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用吹塑纸教具在黑板上演示:断层、阶梯状断层、地垒、地堑。

【板书】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
(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
【教师讲解】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

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
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

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图4.12)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出示投影片】
说明。

【学生思考后回答】有,如富士山属于火山。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还有火山,那么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3、火山
【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1思考: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②火山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③火山的规模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
①联系: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都是由于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

区别:玄武岩高原是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比较宽广。

如哥伦比亚高原。

火山是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

②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③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 000~5 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板书】(在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
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③规模:大小不一
【教师讲解】我们虽然了解了火山的构造是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你是否真正理解呢?下面我们对其作具体讲解。

【投影幻灯或播放火山构造形成动画】
【教师补充讲解】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

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

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

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转折过渡】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山岳的各种类型及其形成原因,那么山岳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节课主要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来说明。

【板书】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指导读书】阅读教材P82思考:
1、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什么方式为主,为什么?
3、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的选取原则?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应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1、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
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因为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

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3、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课堂小结】略。

【思考题】
1、在断层处修建水库,大型工厂行不行?(不行,容易滑坡)
2、北京地址平面图上,从古到今,为什么总是缺一个西北角?
(北京城从建城以来,西北角的建筑物屡建屡塌,经调查,这段城墙可能是在一个活动的短裂带上,由于地壳变形,在断层上面的建筑物自然要受到影响,缓慢地拉开,结果不是发生位移,就是断裂倾倒,所以北京西北角总是补不起来。


【课后作业】教材P82活动
【板书设计】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
3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
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③规模:大小不一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