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合集下载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文本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文本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文本(送审稿)广东省人民政府二○○四年九月前言一、工作背景和工作过程珠江三角洲是当前我国最重要、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的经济区之一,也是亚太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现代制造业竞争力较强的地区之一。

在新的形势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镇群的协调发展,对于珠江三角洲整合发展资源,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发展优势,消除发展障碍,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遵循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广东“继续当好排头兵”的讲话精神,根据张德江书记关于“立足广东,着眼全国,面向世界,高起点地做好珠江三角洲城镇群规划,通过资源整合,增创发展新优势,提升珠江三角洲综合竞争力,推动广东省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示,在省委、省政府与建设部的领导下,广东省建设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的主要技术骨干联合组成了规划工作组,于2003年7月启动了本次《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

朝着张德江书记提出的“要拿出最好的成果”的目标,规划工作组在1995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和2003年“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调研”工作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细致分析,反复地深入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城市政府进行调研、走访、座谈、论证和征求意见,召开各种类型的研讨会、论证会、咨询会30余次,先后提交了两次阶段性成果:《规划》思路在2003年10月8日向省委、省政府和建设部的领导同志作了汇报;《规划》纲要在2004年1月13日提交给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进行了讨论。

在充分吸纳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深化、完善,于2004年5月完成了《规划》初步成果,2004年7月25日至26日,省委、省政府和建设部联合组织召开了专家评审会,对《规划》初步成果进行了评审(专家名单及《专家评审意见》后附)。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0年5月24日,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区域简介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

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着力推进改革攻坚等方面的繁重任务,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规划》的实施有利于这一地区进一步消除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水平,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发布消息,正式印发长三角区域规划。

该规划的规划期为2009-2015年,展望到2020年,根据规划,长三角将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

“一核九带”: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空间格局长三角将开展一系列重大改革试验,包括对具备一定条件和较大规模的城市赋予立法权;根据国家有关部署开展环境税试点,探索开征物业税区域规划对长三角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其中,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定位是首次提出。

《规划》要求,长江三角洲地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建设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引领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1]。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0-2015)(官方版) (2)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0-2015)(官方版) (2)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二○一〇年五月目录前言 (4)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4)(一)优势条件 (4)(二)机遇和挑战 (5)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5)(一)指导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战略定位 (5)(三)发展目标 (6)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6)(一)优化总体布局 (6)(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6)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7)(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7)(二)优化城镇人口布局 (7)(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7)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7)(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7)(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8)(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8)(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 (9)(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9)(一)完善交通通道建设 (9)(二)加快综合枢纽建设 (9)(三)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9)(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9)八、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9)(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0)(二)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10)九、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10)(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10)(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10)(三)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10)(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10)十、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11)(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1)(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 (11)(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11)(四)开展重大改革试验 (11)(五)加强法制环境建设 (11)十一、对外开放与合作 (12)(一)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2)(二)加强国内外区域合作 (12)十二、规划组织实施 (12)前言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

全文发布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全文发布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2015年4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发展背景 (2)第一节合作发展基础 (2)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3)第三节重要意义 (3)第二章总体思路 (4)第一节指导思想 (4)第二节基本原则 (4)第三节战略定位 (5)第四节发展目标 (6)第三章城乡统筹发展 (7)第一节构建多中心协调发展格局 (8)第二节强化发展轴线功能 (9)第三节促进省际毗邻城市组团发展 (11)第四节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 (12)第四章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14)第一节构筑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14)第二节共建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17)第三节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 (19)第四节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共享 (20)第五章产业协同发展 (20)第一节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21)第二节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3)第三节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基地 (25)第四节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 (27)第五节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28)第六章生态文明共建 (29)第一节共同构筑生态屏障 (29)第二节共促城市群绿色发展 (31)第三节共建跨区域环保机制 (32)第七章公共服务共享 (34)第一节加强教育科技合作交流 (34)第二节推进医疗卫生合作 (34)第三节共同推动文化繁荣 (35)第四节联合开发人力资源 (36)第五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37)第八章深化开放合作 (38)第一节共建开放通道和平台 (38)第二节完善国内区域合作 (39)第三节大力推进国际合作 (40)第九章规划组织实施 (41)第一节加强组织协调 (41)第二节强化督促检查 (41)前言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衡阳市、娄底市,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鹰潭市、新余市、宜春市、萍乡市、上饶市及抚州市、吉安市的部分县(区),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万亿元,年末总人口1.21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3.3%、8.8%、8.8%。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多项主要任务,从规划背景、总体要求、大力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努力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保障措施等方面描绘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

一、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生态地位重要、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长江水道存在瓶颈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区域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利于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真正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有利于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推动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统一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把长江经济带建成黄金经济带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13年7月,国家领导人在武汉调研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精编】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精编】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 年 6 月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 (3)第一节重大意义 (3)第二节发展基础 (4)第三节突出矛盾 (5)第四节重大机遇 (7)第二章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8)第一节指导思想 (8)第二节基本原则 (8)第三节战略定位 (9)第四节发展目标 (10)第三章构建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空间格局 (12)第一节强化主体功能分区的基底作用 (12)第二节推动人口区域平衡发展 (13)第三节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14)第四节打造一体化城乡体系 (17)第四章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 (17)第一节共建内聚外合的开放型创新网络 (18)第二节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18)第三节营造创新驱动发展良好生态 (19)第五章健全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 (20)第一节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 (20)第二节构建泛在普惠的信息网络 (23)第三节提高能源保障水平 (25)第四节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 (27)第六章推动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28)第一节共守生态安全格局 (28)第二节推动环境联防联治 (30)第三节全面推进绿色城市建设 (33)第七章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34)第一节提升对外开放层次 (34)第二节建设高标准开放平台 (35)第三节加速集聚国际化人才 (36)第四节培育本土跨国公司 (36)第八章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37)第一节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 (37)第二节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 (38)第三节健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40)第九章规划实施 (40)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41)第二节推动重点工作 (41)第三节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4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0-2015官方版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0-2015官方版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二○一〇年五月目录前言 4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4(一)优势条件 4(二)机遇和挑战 5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5(一)指导思想 6(二)战略定位 6(三)发展目标 7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8(一)优化总体布局 8(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10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10(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10(二)优化城镇人口布局 14(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14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15(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15(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16(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19(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20六、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 21 (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21(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2(三)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23 七、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24(一)完善交通通道建设 24(二)加快综合枢纽建设 26(三)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28(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29八、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31(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31(二)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32九、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35(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5(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36(三)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37(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8十、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39(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9(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 40 (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41(四)开展重大改革试验 42(五)加强法制环境建设 43十一、对外开放与合作 43(一)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43(二)加强国内外区域合作 45十二、规划组织实施 46前言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带动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

当前,长三角地区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发,必须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一、长江三角洲及城市群的概述•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沿江发达地带,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汇部,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其总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

这里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6.7公里。

平原上总共有湖泊200多个。

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密,城市众多。

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角”。

其主要城市有上海、南京和杭州等。

长江三角洲既是地理区域又是经济区域。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领先区域•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

2004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近年来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区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城市发展理论和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势与走向的分析,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城市带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

即着重发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

1.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南京、杭州,港口集散中心宁波、舟山、大小洋山等。

·区域内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如上海的崇明、苏北的扬州、南通,浙北的嘉兴、湖州。

·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如上海的松江,杭州的萧山等。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5-2030)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5-2030)
附件
长江三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6 年 6 月
目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3 第一节 重大意义......................................................................... 3 第二节 发展基础......................................................................... 4 第三节 突出矛盾......................................................................... 6 第四节 重大机遇......................................................................... 8
第四章 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 22 第一节 共建内聚外合的开放型创新网络................................ 22 第二节 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23 第三节 营造创新驱动发展良好生态........................................ 24
第二章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9 第一节 指导思想......................................................................... 9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0 第三节 战略定位....................................................................... 11 第四节 发展目标....................................................................... 13

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 孵化器,培育创新型企业和高 科技人才。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 的创新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
强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绿色发 展。
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 排放。
加强区域内水、空气、土壤等环境质量监测和治理,改 善环境质量。
该地区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气 候温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
件和丰富的资源。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 达、人口最密集、城市群最集中
的地区之一。
历史发展与现状
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支持,经济迅速发展, 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续发展。
合肥都市圈
1
合肥都市圈以合肥为核心城市,包括芜湖、马鞍 山、铜陵、安庆等城市。
2
该都市圈的发展重点在于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 级,加强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提升整体经济实力 和国际竞争力。
3
合肥都市圈在交通、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旅游等 方面也加强了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04
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的政 策与建议
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
目录
• 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概述 • 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的优势与挑战 • 长江三角洲各都市圈发展状况
目录
• 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的政策与建议 • 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的未来展望
0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概述
地理位置与特点
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沿海、 长江入海口处,包括上海市、江
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世界级城市群产业结构比较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世界级城市群在产业结构上的 比较
• 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 产业结构较为优化 • 与世界级城市群相比,高端产业发展 仍有提升空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世界级城市群在产 业链协同上的比较
• 城市间产业链协同程度不断提高,但 与世界级城市群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公共交通发展迅速
• 地铁、公交、轻轨等公共交通工具普 及率高 • 城市间公共交通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目标
• 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提高运输效率 • 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05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世界级城市群经济发展比较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世界级城市群在经济总量上的比较
• 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与美国东北部城市群、日本东京城市群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世界级城市群在经济发展质量上的比较
• 人均GDP、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但与世界级城市群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策略及建议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策略
• 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 •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 • 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建议
• 完善政策体系,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素质
谢谢观看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强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 官方word版 附规划图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 官方word版 附规划图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建设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引领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二)战略定位。
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围绕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建设,打造在亚太乃至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服务体系、国际商务服务体系、国际物流网络体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我国参与全球合作与对外交流中发挥主体作用。
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围绕培育区域性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建设一批主体功能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制造业的层次和水平,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国际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ຫໍສະໝຸດ ,具有在高起点上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一)优势条件。
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解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解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解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作者:张俊来源:《地理教育》2017年第02期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最新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江浙沪皖三省一市。

长三角城市群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共26市,国土面积21.17万平方千米。

一、发展目标中期目标:至2020年,基本形成经济充满活力、高端人才汇聚、创新能力跃升、空间利用集约高效的世界级城市群框架,人口和经济密度进一步提高,在全国2.2%的国土空间上集聚11.8%的人口和21%的地区生产总值。

远期目标:至2030年,长三角城市群配置全球资源的枢纽作用更加凸显,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门户地位更加巩固,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全球一流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

二、城市群分区长三角城市群被细分为“一核五圈四带”,一核为上海。

五大都市圈为: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镇江、扬州三市。

提升南京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南京江北新区,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辐射带动淮安等市发展,促进与合肥都市圈融合发展,打造成为区域性创新创业高地和金融商务服务集聚区。

杭州都市圈,包括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市。

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

苏锡常都市圈,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市。

建设苏州工业园国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开发区城市功能改造,加快生态空间修复和城镇空间重塑,提升区域发展品质和形象。

宁波都市圈,包括宁波、舟山、台州三市。

四条发展带为:沪宁合杭甬发展带,依托沪汉蓉、沪杭甬通道,发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优势,积极发展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吸聚最高端要素、汇集最优秀人才、实现最高产业发展质量的中枢发展带,辐射带动长江经济带和中西部地区发展。

2021《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

2021《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一、紧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同“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为新时代江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注入了强劲动力和活力。

确立发展目标到2025年,区域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市场开放、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跨界区域、城市乡村等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征程中走在前列。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1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

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8%以上。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铁路网密度达到550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1公里/百平方公里,5G网络覆盖率达到85%以上。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能力显著提升,细颗粒物(PM_2.5)平均浓度、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单位GDP能耗较2017年下降10-11%。

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明显提高,人均公共财政支出达到2.1万元,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9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左右。

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有效,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通行规则基本建立,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基本形成。

到2035年,区域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城乡区域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公共服务水平优质化并趋于均衡,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走在全国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前列。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正式印发重点布局三大城市群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正式印发重点布局三大城市群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重点布局三大城市群作者: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37期近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

纲要对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等各方面任务作出了具体部署,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

纲要提出了“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格局。

其中,“一轴”是指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两翼”是指发挥长江主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向南北两侧腹地延伸拓展,提升南北两翼支撑力;“三极”是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发展优势产业,建设特色城市,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9月12日,环保部发布了8月全国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空气质量状况。

8月,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9.6%,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

PM2.5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7%;PM10浓度为5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5%。

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3.6%,同比提高21.6个百分点。

PM2.5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0.2%;PM10浓度为6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2.3%;臭氧超标率为12.7%,同比下降8.2个百分点。

9月12日,央行同时进行了700亿元7天期逆回购和45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均持平于上期。

与此同时,央行进行了28天期逆回购询量,系4年来首次在年中进行。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28天期逆回购的询量,体现了央行以长换短,综合抬高市场杠杆成本,倒逼机构主动去杠杆的指导意图。

近日,为保护银行卡持卡人合法权益,央行等六部门发布通知,决定于2016年9月至2017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联合整治非法买卖银行卡信息专项行动。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群崛起成为一种趋势。

而江苏、浙江、上海三省一市相邻,陆地面积虽然不大,却是中国发展最为活跃的经济地带,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是中国现代综合发展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发展建议。

一、城市群的概念及现状城市群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依存的城市组成的地区。

城市群所涵盖的地理范围往往不止一个市或省份,沿海城市群比内陆城市群更为多样化、更具竞争力。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群已经成为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通、镇江、泰州、宿迁,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嘉兴、金华、台州、丽水,上海市。

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近20%,并不断增长。

城市群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优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为其发展带来了天然的优势。

经济发展、社会资源的共享是城市群的主要优势之一。

1.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处在上海、宁波、杭州三大城市协同发展的中间地带,其地理优势已经或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城市群内部的交通条件也非常完善,特别是高速公路和高铁的普及使城市群之间的通达更加方便,使得这个城市群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2.经济互补和资源共享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在区位、历史、文化和经济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强。

江苏省下辖9个地级市,各有所长,在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方面都有较强的竞争力。

浙江省的制造业是全国出口的主要来源,特别是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化纤等工业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上海则在金融、贸易、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省一市在经济上的这种互补性,打破了地理障碍,不仅实现了互利共赢,而且也丰富了发展浙江和江苏的重要资源。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0〕1243号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根据《国务院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38号),现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具有高起点上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要认真领会国务院的批复精神,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举措,把扩大内需与经济增长、社会建设、民生改善和提高开放水平结合起来,推动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二、请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人民政府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认真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

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

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按照《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做好区域内相关规划的修编调整,抓紧推进相关工作。

要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的作用,建立健全泛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机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紧密合作,促进生产要素跨地区自由流动,实现人口和产业有序转移。

三、请国务院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分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研究制定贯彻落实《规划》的具体措施,在专项规划编制、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

四、我委将按照国务院的批复精神,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加强《规划》与国家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会同两省一市人民政府做好《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工作,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实施情况。

国务院关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

1 / 1 国务院关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国函[2016]87号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2016.05.22
【实施日期】2016.05.2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
(国函〔2016〕87号)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人民政府,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报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修改稿)〉的请示》(发改规划〔2016〕1060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 年 6 月目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

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 市,国土面积21.17 万平方公里,2014 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 万亿元,总人口1.5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 2.2%、18.5%、11.0%。

规划期为2016—2020 年,远期展望到2030 年。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第一章规划背景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立足现有基础,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跨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一节重大意义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全面提高开放水平,集聚创新要素,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投资、贸易制度,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有利于提升国际国内要素配置能力和效率,带动国家竞争力的全面增强。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长江经济带的引领发展区。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推动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辐射中西部地区,带动全国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举措。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地区之一,有条件在更高起点上提升城镇化质量。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有利于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市群的空间格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探索经验。

第二节发展基础区位优势突出。

长三角城市群处于东亚地理中心和西太平洋的东亚航线要冲,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交通条件便利,经济腹地广阔,拥有现代化江海港口群和机场群,高速公路网比较健全,公铁交通干线密度全国领先,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自然禀赋优良。

长三角城市群滨江临海,环境容量大,自净能力强。

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突发性恶性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低,人居环境优良。

平原为主,土地开发难度小,可利用的水资源充沛,水系发达,航道条件基础好,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受自然条件限制和约束小,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并进区域。

综合经济实力强。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体系完备,配套能力强,产业集群优势明显。

科教与创新资源丰富,拥有普通高等院校 300多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近 300 家,人力人才资源丰富,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约占全国30%。

国际化程度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建设不断取得突破,国际贸易、航运、金融等功能日臻完善,货物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分别占全国的32%和 55%。

城镇体系完备。

长三角城市群大中小城市齐全,拥有 1 座超大城市、1 座特大城市、13 座大城市、9 座中等城市和 42 座小城市,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星罗棋布,城镇分布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 80多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4 倍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68%。

城镇间联系密切,区域一体化进程较快,省市多层级、宽领域的对话平台和协商沟通比较通畅。

表 1 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规模等级第三节突出矛盾上海全球城市功能相对较弱,中心城区人口压力大。

与纽约、东京、伦敦等全球城市相比,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程度不够,落户上海的世界 500 强企业总部仅为纽约 10%,外国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仅 0.9%。

一般性加工制造和服务业比重过高,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功能建设滞后。

公共资源过度集中,人口过度向中心城区集聚,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城市运营成本过高等“大城市病”问题。

城市群发展质量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

制造业附加值不高,高技术和服务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高品质的城市创业宜居和商务商业环境亟需营造。

城市间分工协作不够,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均生产总值等反映效率和效益的指标,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表 2 长三角城市群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比较注:①长三角城市群数据为 2014 年统计数据。

②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城市及其周边市镇。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包括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城市及其周边市镇。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包括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大阪、神户、长崎等城市及其周边市镇。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包括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城市及其周边市镇。

英国中南部城市群包括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利兹等城市及其周边市镇。

相关数据来源于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报告。

城市包容性不足,外来人口市民化滞后。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外来人口最大的集聚地,也是外来人口落户门槛最高的区域之一。

城市群内约有2500 万人未在常住城市落户,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均等化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

城市内部二元矛盾突出,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

图 2 主要城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城市建设无序蔓延,空间利用效率不高。

2013 年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 36153 平方公里,国土开发强度达到 17.1%,高于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15%的水平,后续建设空间潜力不足。

上海开发强度高达36%,远超过法国大巴黎地区的 21%、英国大伦敦地区的 24%。

粗放式、无节制的过度开发,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导致基本农田和绿色生态空间减少过快过多,严重影响到区域国土空间的整体结构和利用效率。

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环境质量趋于恶化。

生态空间被大量蚕食,区域碳收支平衡能力日益下降。

湿地破坏严重,外来有害生物威胁加剧,太湖、巢湖等主要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严峻,内陆河湖水质恶化,约半数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低于 III 类标准;近岸海域水质呈下降趋势,海域水体呈中度富营养化状态。

区域性灰霾天气日益严重,江浙沪地区全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少于 250 天。

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急剧增加,土壤复合污染加剧,部分农田土壤多环芳烃或重金属污染严重。

第四节重大机遇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为长三角城市群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开放优势,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带来了新空间。

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为创新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管理模式和提升城镇化质量提供了新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创新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模式、建立健全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注入了新活力。

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求经济增长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升和管理创新,为长三角更好发挥科教创新优势,推动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带来了新契机。

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城镇化要求,为推进长三角城市群绿色转型,促进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轨道指明了新路径。

第二章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深入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必须坚持世界标准、瞄准国际标杆,充分发挥要素集聚和空间集中效应,补齐短板、消除瓶颈,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节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以上海建设全球城市为引领,以共建全球科技创新集群为支撑,以共守生态安全为前提,以健全包容共享的体制机制为保障,构建网络化、开放型、一体化发展格局,持续在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城乡统筹、全方位开放、绿色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联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更好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

第二节基本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科学确定城市群边界、最小生态安全距离和空间结构,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空间分布、陆海资源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内对外开放,形成引领全国在更高层面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强大引擎。

——分工协作,协同发展。

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出发,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协调处理好上海与其他城市、沿海沿江城市与腹地城市、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关系,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强化错位发展,协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同发展格局。

——改革引领,创新驱动。

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并进,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共建技术创新链和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率先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率先接轨国际经贸规则,率先建立一体化体制机制,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科学发展先行者。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将绿色城镇化理念全面融入城市群建设,尊重自然格局,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形态,构建形成绿色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推进生态共保环境共治,加快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