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生涯》的配器分析

合集下载

理查·施特劳斯浪漫主义晚期的音乐巨擘

理查·施特劳斯浪漫主义晚期的音乐巨擘

理查·施特劳斯浪漫主义晚期的音乐巨擘德国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指挥家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年6月11日生于慕尼黑。

该施特劳斯与以写圆舞曲著称的小约翰·施特劳斯为代表的维也纳施特劳斯家族完全没有关系,一般都以全名理查·施特劳斯(R. Strauss)称呼,以与该家族的众多成员相区分。

▲ 《英雄的生涯》(Andrés Orozco/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理查·施特劳斯的父亲是当时有名的法国号演奏家弗朗茨·施特劳斯,从小就受到父亲的音乐教导,八岁的时候开始学小提琴。

他的父亲的教导非常注重古典主义,但理查·施特劳斯本身的音乐最后却成为后期浪漫派,以及20世纪现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查·施特劳斯的早期作品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的特点,在其创作生涯的极盛期被认为是晚期浪漫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但晚期的作品开始流露出一定的现代派倾向,如调性的瓦解等等。

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创作和指挥偏好都表现出他对于德意志古典音乐传统的热爱和深刻理解,他深受莫扎特和瓦格纳等人的影响(后者几乎影响了理查·施特劳斯那个时代所有的作曲)。

理查·施特劳斯具有极其卓越的对位写作才能,几乎所有作品的织体都非常复杂。

理查·施特劳斯在1933年曾担任纳粹德国的国家音乐局总监(事前未与他本人协商),后来因为在犹太籍音乐家与纳粹当局意见不合,遂于1935年辞职;战后则受到审查,直到1948年才由政府正式澄清平反。

事实上,他由于创作涉及恋父情结话题的《埃莱克特拉》,与犹太作家茨威格合作《沉默的女人》,以及儿媳是犹太人等原因,一直受到纳粹政府的监视。

他还是美国电影《飘》配乐作曲家马克斯·史坦纳的教父和老师。

▲ 《阿尔卑斯交响曲》(朱赛培·西诺波利/萨克森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理查·施特劳斯1900年以前创作了大量交响诗。

最新-浅析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 精品

最新-浅析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 精品

浅析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理查•施特劳斯1864—1949是继瓦格纳、勃拉姆斯之后,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一位作曲家,他对整个晚期浪漫派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沃尔夫、马勒等人一同将晚期浪漫派艺术歌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一、艺术歌曲对于理查•施特劳斯的意义艺术歌曲在理查•施特劳斯的创作生涯中并不是最主要的,他的创作重心更多地倾向于交响诗和歌剧,但他对这种小型创作体裁始终有着偏爱,可以说,他的创作是从歌开始,以歌结束。

1870年,六岁的理查•施特劳斯为伯母写下《圣诞之歌》,到临终前的1948年留下遗作《锦葵》,此曲到1983年才被发现,在此之前《最后四首歌》一直被认为是他最后的作品。

理查•施特劳斯一生共创作了二百多首艺术歌曲,歌曲贯穿他一生的创作,也影响着他一生的几个重要节点。

二、在演唱中如何把握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的特点一关于声音的要求理查•施特劳斯很多歌曲的歌词来自于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因此,要表现这些诗歌浪漫的格调和幽静、细腻的情感,就要善于用轻声、半声和在高声区上渐弱的表现手法。

一般来说,演唱艺术歌曲大多用钢琴伴奏。

但理查•施特劳斯的许多艺术歌曲是用乐队伴奏,因此,演绎他的一些作品时需要一定的声音强度来表现其作品风格的,这样也会增强作品戏剧性的色彩。

在声音的使用上,要以头腔共鸣为主,不宜加入过多的胸声,尤其不能让声音在喉咙或口腔中,要在声音圆润清澈的基础上加进力度的变化和对比,以完美诠释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一般来说,在演唱歌曲时往往越向高声区声音的强度越大,但在理查•施特劳斯的歌曲中,很多向上的、向高声区走的音程,却没有按常规让声音强度变大,而是有意识地使声音收住一些。

如此在音程上行时的控制,符合理查•施特劳斯一些歌曲音乐风格的要求,从而显出其合理性和作品的优雅。

这从很多歌唱家演唱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上可以看到这一点。

二关于旋律演唱理查•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在旋律上比早期浪漫主义德国艺术歌曲那种近似古典主义的典雅、内敛、规整、精致更富伸缩性,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则更为热情和富于戏剧性。

辉煌、沉潜、羽化登仙——四个理查·施特劳斯作品套装唱片之版本比较

辉煌、沉潜、羽化登仙——四个理查·施特劳斯作品套装唱片之版本比较

《 形 曲 》 、 《 与 变 死
净 化 》 和 《 尔 的 恶 梯
作 剧 》就 显 得 大 气 得 多 , 乐 队 的 合 奏 水 平
也高 。
罗 林 ・马 泽 尔 的 1 6 年 代 De c 录 音 也 90 ca
美 ,但 是 胆 味 却 丝 毫
不 减 。梅 塔 的指 挥 采
的 伯 姆 版 只 有 De c 篇 幅 的 一 ca
半 , 而 且 是 从
1 9 年 代 的 中 价 90 版 本转 到低 价 , 当然 其 中 的 重 要

制 了 不 少 唱 片 ,尽 管 其 中 不 少 是 以 填 补 曲 目空 缺 的
目 的 而 制 作 ,但 毕 竟 为 我 们 留下 了 不 可 多 得 的 声 音
七 纱 舞 》里 ,乐 团 似 乎 显 得 心 不 在 焉 。
同 样 是 指 挥 克 里 夫 兰 乐 团 的 多 南 伊 指 挥 的
但 动 态幅 度 很 大 ,特
别 适 合 施 特 劳 斯 交 响 诗 这 样 的 大 编 制 作 品 ,和 莱 纳 1 5 年 代 90 的 P CA版 本 比 起 来 , . 可 能 音 色 不 是 最 为 恬
扎 实 ,平 衡 偏 紧 点 ,
言 ,也未尝 不可 ,只是 在有些 情感流露 的
细节处 , 得稍微力有不逮。
早 期 作 品 《 自 意 大 利 》 和 《 纱 七 舞 》 南阿 什 克 纳 齐 指 挥 克 里 夫 兰 乐 团 ,是 19 年 代 初 的 数 字 录 音 版 本 ,至 于 另 外 一 90 部 分 较 少演 奏 的作 品 《 克 白 》、 《 马 玫 瑰 骑 士 组 曲 》和 《 有 影 子 的 女 人 交 响 没 幻 想 曲 》 南 多拉 蒂 指 挥 底 特 律 交 响 乐 团 于 17 年 代 未 录 制 。 相 比之 下 , 同样 都 是 指 90 挥 这 类 作 品 ,多拉 蒂 显 得 成 熟 而 自信 ,不 像 阿 什 克 纳 齐 有时 把 握 失 当 ,尤其 在 《

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中乐队的管弦乐法布局与乐曲结构的关系(二)

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中乐队的管弦乐法布局与乐曲结构的关系(二)

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中乐队的管弦乐法布局与乐曲结构的关系(二)作者:黄惠力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15期摘要:本文以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作品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其作品中根据不同的音乐结构功能及陈述类型上的差别,采用不同的乐器配置和音色对比方式进行的管弦乐法布局,进一步研究作者是如何运用各种配器手法来协调乐队的管弦乐法布局与乐曲结构的关系,进而总结斯特劳斯在乐队音色调配方面的经验,及其在交响诗管弦乐法布局方面所能体现的结构性意义。

关键词: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管弦乐法布局三、过渡、展开型结构中的结构性音色对比变化正如前面所讲,理查·斯特劳斯在为交响诗设计管弦乐法布局时,常根据乐曲各个段落不同的陈述类型以及它们在结构功能上存在的差别,采用不同的音色对比方式,对乐曲各个段落的乐器配置做相应的调整和改换,以丰富乐队的色彩性表现,配合交响诗文本情节发展,以及音乐的戏剧性展开需要。

下面我们通过了解过渡,展开型结构的功能特征,以及“结构性的音色对比变化”的音色展开的方式的定义,进一步剖析斯特劳斯如何在其交响诗具有过渡、展开型结构功能的段落,运用这种特殊的音色对比方式改变乐曲的乐器配置进行管弦乐法布局,使其交响诗作品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从管弦乐配器的角度来讲,过渡、展开型结构为了适应音乐发展的需要,使得传统意义上连贯发展的长线条的旋律线被“切割”,代之以动机的分裂、交叉,短句的移位、模进,使得织体结构被分解为许多长短不一的“碎片”,并迫使音色做出相对应的变化,乐队色彩的变化和交替也较频繁,音色节奏的变换频率也随之加快变得活跃起来。

另外,“结构性的音色对比变化”主要是指在“乐曲中的某些段落,它们的…陈述类型‟(曲式功能)或结构特点本身,即显示出明显的音色对比需求,和音色节奏做较为活跃的处理的可能性,这时,作曲家可以根据表现上的不同意图,采取各种手段,形成程度不等的色彩对比”①。

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生涯

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生涯
《 雄 生 涯 是 理 查 ・ 特 英 施
曲"、 《 破 仑 进 行 曲 、 《 尔 赛 宫 加 洛 拿 凡
普 等 充 满 法 国 风 情 的 曲 目 。 维 也 纳 是
劳 斯 的 一 部 宏 大 的 交 响 巨
著 , 由 “ 雄 ” “ 雄 的 英 、 英 对 手 ” “ 雄 的 伴 侣 ”、 “ 雄 的 战 场 ” 、 英 英 、
2 0 0 8年 欧 洲 足 球 锦 标 赛 的 决 赛 举 办 地 , 维 也纳 爱乐 乐团 演 奏 了一首 《 动 员快 运
“ 雄 的 和平 事迹 ” 以及 “ 雄 的 归隐 ” 英 英 六 部分 组成 15 9 4年 , 著 名 指 挥 家 莱 纳
录制 的 第一 张 立体 声 唱 片正 好是 《 拉 查
速 波 尔 卡 以表 达 维 也 纳 人 对 这 项 赛 事
的 期 待 。 在 20 8年 维 也 纳 新 年 音 乐 会 0
上 , 亿 万 中 国 观 众 通 过 电 视 转 播 看 到 了
图 斯 特 拉 如 是 说 和 《 雄 的 生 涯 并 英 ,
CHI A N
, , . — —
维也 纳 新 年 音 乐 会 专辑 , 有 着 特 殊 的 纪 念 意 义 。首 先 , 有着 近 7 0年 历 史 的 这 项 音 乐 盛 会 ,
此 前 竟 然 还 没 有 一 位 法 国 人 登 上 指 挥
的 管弦 乐 改编 曲 “ 唐
吉 诃 德 ” 选 录 等 潇 )
等 , 给 了听者 意外 的惊 喜 。 ( 却 李

部 完 整 的 大 部 头 作 品 。 如 巴 赫 的 2 4
首 无 伴 奏 大 提 琴 组 曲 ,这 里 只 象 征 性 地

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中乐队的管弦乐法布局与乐曲结构的关系(二)

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中乐队的管弦乐法布局与乐曲结构的关系(二)

音 乐发展 的需 要 , 使 得传 统 意义 上连 贯 发展 的长 线 条 的旋
律线被“ 切割” , 代 之 以动机 的分 裂 、 交叉 , 短 句 的 移位 、 模
2小节 前最 背景 旋律a 3小节 动机 b
三支 挺倩 +竹风琴 小提辈 1 ( 和弦震青) 英网骨 + 单锭管 + 低肯 簧 + 太竹 +I f I 膏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 三支长笛( 重拍强调) + 小提琴 1 ( 和弦震 音)
1小节 前景 太提琴 +大管 I 、 I I
正如前 面所讲 , 理查・ 斯 特劳斯 在为 交响 诗设计 管 弦乐
法 布局 时 , 常根 据乐 曲各 个段 落不 同的陈 述类 型 以及 它 们
在结 构功能 上存在 的差别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 不 同的音 色对 比方式 。 对 乐
曲各 个段 落 的乐器 配 置做相 应 的调 整 和改 换 , 以丰 富乐 队 的 色彩 性 表现 , 配合 交响 诗 文本 情 节 发 展 , 以及 音 乐 的 戏 剧性展 开需要 。下面我们通过 了解过渡 . 展开 型结构的功 能 特征 , 以及 “ 结构 性 的音 色对 比变化 ” 的音 色展 开 的方 式 的
低音捏幕
段落 , 它们的 ‘ 陈述 类 型 ’ ( 曲式 功 能 ) 或 结 构 特 点本 身 , 即 显 示 出 明显 的音 色 对 比需 求 ,和 音 色节 奏 做 较 为活 跃 的 处 理 的可 能 性 ,这 时 ,作 曲家 可 以根 据 表 现 上 的不 同意 图, 采 取 各种 手 段 , 形 成程 度不 等 的色 彩对 比” ①。因此 , 也 可 以说 在 这种 对 音 色 对 比 的强 度及 音 色 节 奏 变 化频 度 上 有 着 较 高 要求 的过 渡 、 展 开 型结 构 中 . 运用 “ 结 构 性 的 音

普列文:他懂得取舍,而不痴迷于“建立功勋”

普列文:他懂得取舍,而不痴迷于“建立功勋”

普列文:他懂得取舍,而不痴迷于“建立功勋”作者:张可驹来源:《音乐爱好者》2019年第05期前不久,意外得知安德烈·普列文(André Previn)去世的消息。

说意外,其实也不算意外,大师享年八十九岁,毫无疑问是当代“老一辈人”的代表。

那么,普列文究竟是指挥家、钢琴家、作曲家,还是爵士音乐家呢?也许兼而有之,并且是真正的兼容并蓄。

相对于布列兹(Pierre Boulez)这样的作曲家、指挥家而言,普列文无疑更接近于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他们都是涉猎最宽广且高度平行的典范,因此或许也只适合被称为“音乐家”。

我听普列文的录音并不算多,但在他离世的日子,想着还是听一张纪念一下吧。

结果发现自己最熟悉的一张,便是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Op.45),那是2000年,普列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及其合唱团,同美国抒情花腔女高音布莱克维尔(Harolyn Blackwell)和男中音威尔森-约翰森(Dav id Wilson-Johnson)合作的现场演出,唱片由伦敦交响乐团的自主品牌发行。

在指挥方面,普列文获得最多肯定的成就,并非德奥作品。

他灌录的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曲、协奏曲以及柴科夫斯基的三大芭蕾杰作,都被人们奉为珍宝。

但是,普列文灌录的德奥古典与浪漫派交响曲唱片,你又是否熟悉呢?后浪漫派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的作品,普列文倒是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过,其中《英雄的生涯》(Ein Heldenleben,Op.40)极受日本乐评人推崇,但终究没有像拉赫玛尼诺夫和柴科夫斯基的作品那样,成为普列文的“音乐名片”。

不过,纵观普列文的作为指挥家的录音事业,我不得不对他产生强烈的敬佩之情。

这是因为普列文确实是一位懂得取舍而不痴迷于“建立功勋”的指挥家。

一言以蔽之,那就是他仅仅选择自己真正有把握的作品。

探析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及钢琴伴奏的特色

探析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及钢琴伴奏的特色

探析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及钢琴伴奏的特色
理查·施特劳斯作为德国晚期浪漫主义的重要作曲家、指挥家,其创作涉及了交响诗、歌剧、艺术歌曲等诸多体裁。

他的艺术歌曲主要作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是艺术歌曲经历重要变革的时代,无论从调式调性还是思想内容上来看,他的二百多首歌曲反映出了这样的变化,同时也凸显出其歌剧思维对艺术歌曲创作产生的影响。

《最后四首歌》是理查·施特劳斯最巅峰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人生最后一部作品,整套作品深奥而富有哲理性,令笔者忍不住去探寻他的创作背景,来源,以及所想表达的内容。

这四首歌原本是为声乐和管弦乐队而创作,但之后由于麦克斯·沃尔夫(Max Wolff)发行出版了声乐与钢琴版本,从而使笔者大胆的以钢琴与声乐表演方式深入体会此版本,并从钢琴与声乐表演的版本出发,和乐队与声乐的版本作以比较,从这种与众不同的审美角度来感受《最后四首歌》给听众带来的“新”艺术价值。

本文主要以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钢琴版本为研究对象,从日常练习与舞台演奏中的理解与感受出发,来阐释这部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对钢琴伴奏者的要求,以使得今后计划演绎本套曲的同行们予以参考。

交响诗《英雄的生涯》人物动机研究

交响诗《英雄的生涯》人物动机研究

Northern Music交响诗《英雄的生涯》人物动机研究张 梦 张飞宇(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0)【摘要】理查·施特劳斯一生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涉及歌剧、交响诗、协奏曲和艺术歌曲等多种体裁。

文章主要对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英雄的生涯》中人物动机进行详细分析,探究动机的构成与人物、剧情之间的关系,以便更深层次理解作品的人物情绪与音乐内涵。

【关键词】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英雄的生涯》;人物动机【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理查·施特劳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奥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交响诗一直是他创作的重要题材,他在创作中沿袭了李斯特创立的“交响诗”,将交响诗的标题性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以“音乐诗歌(Tondichtung)”来命名自己的交响诗。

《英雄的生涯》创作于1898年,是理查·施特劳斯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诗,也是唯一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交响诗。

这部作品与理查·施特劳斯以往的交响诗创作不同,它没有详尽的文字来进行音乐背景、内涵上的说明,而是只有“英雄的生涯”(Ein Heldenleben)这一大标题。

整部交响诗被其分为六部分:一、英雄;二、英雄的敌人;三、英雄的伴侣;四、英雄的战场;五、英雄的业绩;六、英雄的归隐,并用这六个小标题来概括了英雄的一生。

施特劳斯继承和发展了李斯特对主导动机的创作手法,尝试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对主导动机进行处理,并广泛运用到交响诗《英雄的生涯》中。

作曲家在创作中以人物性格为核心,为交响诗中的主要人物分别设计了特定的原始短小动机,通过对原始动机的处理和发展,使主题材料贯穿全曲,运用多种音乐表现手法对人物性格进行刻画,力求达到主题与音乐内涵的完美统一。

下面将交响诗中主要人物的音乐动机列举如下。

谱例1为“英雄动机”,是交响诗《英雄的生涯》最主要动机并贯穿全曲,采用E大调的调性,以E大调分解和弦从乐曲第一小节的开始,在一小节内以连续三连音的方式将旋律连续上升两个半八度,接连出现的两组三连音给人以紧凑感和节奏上的错位感但又不失连贯性。

浅谈十九世纪末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作品

浅谈十九世纪末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作品
在《死亡与净化》上演时,施特劳斯就在创作他的第一部歌剧 《贡特拉姆》了。在创作期间(1892-1893),施特劳斯得了严重的胸 膜炎,但是他利用他养病的期间研读了大量的哲学与美学,进行了一 系列深度地思考,在这段时间他甚至慢慢改变了自己的哲学观念。③ 这部歌剧虽然当时的演出遭到了惨痛的失败,甚至可以说是施特劳斯 一生中最惨痛的失败,但是最值得关注的点是,在这部作品中,施特 劳斯已经悄悄的远离了形而上学,远离了叔本华,远离了瓦格纳(当 然瓦格纳技术性的音乐风格与技法还是继续传承和延续着)。
我批评甚至自我怀疑、调整的乐观主义。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施特劳斯的下一部音诗作品,乐
曲名直接就引用了尼采的著作;副标题也是很直接地“自幼地依照 尼采精神”,这时他与瓦格纳以及叔本华真的可谓是背道而驰了。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首演于1896,施特劳斯本人亲自指挥并收 获了巨大的成功。这时他整体对于大型乐队写作的掌控能力可谓是 炉火纯青,他本人也说过“只有真正通过意义深长的复调,才能到 达乐队音响奇迹的顶峰”⑤,而这部作品中无以伦比的多声部安排以 及变化莫测的和声进行把他自己的观点展示地淋漓尽致。《查拉图 斯特拉如是说》开头灿烂的号角声主题可谓是施特劳斯最出名的乐 段了,这还要多亏了商品化的流行文化产物《2001太空漫游》。
施特劳斯真正形成成熟的独立风格与成功的作品是音诗《唐 璜》。这一部描绘男女关系、纯粹世俗作品的主题是那样的引人注 目,光辉灿烂的配器、无与伦比的复调织体、鲜明而且具有召唤性 的旋律、稳健的音乐步调都使得这部作品轰动一时,也确立了施特 劳斯一流作曲家的地位。
施特劳斯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音诗创作潮的收官作《死亡与 净化》是他最为深刻的作品之一,采用了绘画风格的手法(不规则 节奏的多声部织体结构,来表现灵魂离开身体时的心跳),而且具有 形而上学的特点。自然地,这部作品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事先 表示怀疑的汉斯利克都不得不承认这部作品的手法十分出色,这时 施特劳斯也取得了当时最杰出交响诗作曲家的声望。在这个时期, 叔本华对于施特劳斯的影响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叔本华认为 音乐时高于其他艺术形式的非具象的“自在之物”。如果说绘画和 文学史表现了现象的东西,那么音乐就表现了本体,表现了意志本 身。②《死亡与净化》是施特劳斯跟随叔本华思想转向尼采思想前最 后一部交响诗。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音诗《英雄生涯》的音乐内涵及创作成就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音诗《英雄生涯》的音乐内涵及创作成就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音诗《英雄生涯》的音乐内涵及创作成就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被认为是20世纪现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一生共完成九部交响诗作品,其中的第七首,也是他在十九世纪创作的最后一首交响音诗《英雄生涯》被誉为理查·施特劳斯最成熟的交响诗,同时也是其唯一一部刻画作曲家本人的音乐作品。

分析理查·施特劳斯所创作交响的《英雄生涯》的音乐本体,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创作特征,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西方晚期浪漫派音乐创作技法,尤其是交响音诗对人物生动、形象的刻画手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生涯》作为研究对象,拟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此部作品进行剖析:(一)从音乐史学的角度,追朔交响诗《英雄
生涯》的产生原因及社会反响。

作为十九世纪标题音乐的标志性器乐体裁,交响诗与十九世纪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紧紧相扣,因此,在分析《英雄生涯》的创作背景之前,必然要对交响诗的结构和发展进行阐述。

(二)从作曲技术理论的角度,对《英雄生涯》中的作曲技术
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

理查·施特劳斯的创作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手法新颖而著称,常以音乐手段表现文学故事的内容和抽象的事物,采用象征性的主题和变奏手法对事物进行写实性的描写,《英雄生涯》在继承前人创作技法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以创作的各个情节为线索,从调性布局、多声部音乐语言的运用、曲式结构的构建,音色的运用与编配等多方面展开分析。

尽可能的将理查·施特劳斯在《英雄生涯》中也表现出的卓越的音乐创作才能全部展现出来。

理查·施特劳斯声乐套曲《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析论

理查·施特劳斯声乐套曲《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析论

理查·施特劳斯声乐套曲《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析论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指挥家,他被公认为20世纪古典音乐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作品横跨多个体裁,其中最知名的是他的交响诗以及声乐作品。

《最后四首歌》(Four Last Songs)是施特劳斯晚期作曲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创作的最后一组作品,完成于1948年。

这个音乐套曲由四首独立的歌曲组成,分别是“生命之泉”(Frühling),“夏日”(September),“成熟的果实”(Beim Schlafengehen)和“上帝的宇宙”(Im Abendrot)。

这些歌曲是根据不同的诗人创作的诗歌而谱写的,融入了施特劳斯对人生和死亡的思考。

首先,从乐曲的整体结构来看,《最后四首歌》呈现了明显的德国后浪漫主义音乐特征。

每首歌曲的结构都相对简洁,但音乐情感的表达深沉而丰富。

整个套曲的结构形式严谨,四首歌曲依次排列,形成一种完整的音乐叙事。

其次,在乐曲的旋律构成上,施特劳斯运用了丰富的旋律变化和旋律发展手法。

他巧妙地运用了悠扬的旋律线条,在歌曲中描绘出了丰富的情感变化。

尤其是在“夏日”这首歌曲中,施特劳斯以优雅的旋律呈现了夏日的宁静和美丽。

此外,施特劳斯在和声的运用上也显示出了他的独特风格。

他善于创造丰富的和声色彩,通过和声的变化来营造音乐的情感氛围。

在《最后四首歌》中,他运用了许多和声技巧,如和声的转调、变调和色彩的改变,使得音乐更加生动丰富。

另外,施特劳斯对于管弦乐的运用也是他音乐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善于利用管弦乐的声音特色和乐器的独特性,创造出富有表现力和戏剧性的音乐效果。

在《最后四首歌》中,管弦乐与歌声的交织紧密而协调,既强化了歌曲的表达,又增加了音乐的层次感。

最后,施特劳斯在歌曲的表演要求上也给了演唱者很大的发挥空间。

《最后四首歌》要求歌唱者具备深厚的音乐功底和情感表达能力。

理查·施特劳斯歌剧舞蹈场景的疯狂表达

理查·施特劳斯歌剧舞蹈场景的疯狂表达

理查·施特劳斯歌剧舞蹈场景的疯狂表达作者:李雪峰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10期摘要:施查·施特劳斯作为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音乐家,他的歌剧创作盛极当时,在他的创作中,两次出现了疯狂的舞蹈场景,其中定有其必然性。

本文以《埃莱克特拉》和《莎乐美》为例,探索理查·施特劳斯歌剧中舞蹈场景的疯狂所在。

关键词:舞蹈主题;权力;舞蹈动机;死亡1898年,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ss)创作的《英雄的生涯》是他音乐创作的巅峰,也标志其19世纪交响诗创作的终结。

这一年,魏因加特纳(Felix Weingartner,1863—1942)从柏林宫廷歌剧院指挥的位置上退休后,施特劳斯在同年4月与该剧院签订了合同,正式接管了歌剧院,直至1908年。

彼时的柏林已不是60年代施特劳斯刚出生时人口只有60万的普鲁士首府,它已经成长为一个拥有近200万人口的世界性大都市。

年轻的德国这个充满生机的中心吸引着国内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并给这些充满理想的人们提供了极富创造性的环境。

在柏林宫廷歌剧院的早期,施特劳斯停止了交响诗的创作,开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歌剧创作中。

在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创作中,他的纵欲主义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如今,他决定把相关素材搬到歌剧舞台。

《莎乐美》于1905年12月9日在德累斯顿首演时,因充满争议的故事情节引发了爆炸性的反响,几乎一夜之间,全世界都知道这部充满了性欲、乱伦、砍头与复杂的半音音阶、使人头晕目眩的配器相结合的作品,它是迷人的,同时却又令人反感。

[1,2]施特劳斯喜欢自己的每一部歌剧作品都与之前的作品形成题材上的反差,但当他在1905年收到霍夫曼斯塔尔(Hugo von Hofmannsthal,1874—1929)的剧本《埃莱克特拉》时,便被剧本中更具肉欲和更具戏剧性的情节打动了。

他决定采用这个故事作为脚本创作一部歌剧,因此《埃莱克特拉》创作完成后,形成了与《莎乐美》姐妹歌剧的局面。

《舍赫拉查德》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配器分析

《舍赫拉查德》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配器分析

《舍赫拉查德》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配器分析《舍赫拉查德》是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是一部交响诗,共由五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被称为主部,以其宏伟的主题和辉煌的配器而闻名。

下面是对《舍赫拉查德》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配器分析。

《舍赫拉查德》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出现在乐曲的开头部分,以一个雄壮而庄严的旋律开启。

这个主题由纤巧的木管乐器演奏,包括双簧管、法国管、巴松管和低音管。

木管乐器的音色柔和而温暖,能够为主题传递出一种优雅与浑厚的感觉。

木管乐器的和声编排也非常精妙,既衬托了主题的辉煌,又不会掩盖其他乐器的声音。

主题的后半部分由铜管乐器补充,包括小号、长号和定音鼓。

铜管乐器的音色铿锵有力,能够为主题增添壮丽的色彩。

小号演奏着高亢的旋律,长号则以其深沉的音色为主题增添了一丝哀婉的情感。

定音鼓的节奏使得主题更加有力而有冲击力。

主部主题的配器还包括了弦乐器,如大提琴、低音提琴、小提琴和定音鼓。

弦乐器的共同演奏为主题提供了一个丰满的音色背景。

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低音部分为主题增添了一种沉稳和庄重的感觉,而小提琴的高音部分则让主题更加亮丽和高雅。

定音鼓的持续节奏为整个配器增添了一层韵律。

主部主题的配器还使用了敲击乐器和定音铃。

敲击乐器如定音鼓、大镲和木琴为主题增加了一些特殊效果,使得整个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定音铃则增添了一种梦幻般的音色,使得主题更加神秘和迷人。

《舍赫拉查德》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配器非常精妙和谐。

各种乐器的声音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为主题提供了一个丰富而富有层次感的音色背景。

每个乐器的音色都恰到好处,能够充分表达出主题所具有的雄伟和庄严。

这种配器的工作使得主题在听众心中印象深刻,也成为了音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一。

理查·施特劳斯《死与净化》呈示部配器分析及启示

理查·施特劳斯《死与净化》呈示部配器分析及启示

理查·施特劳斯《死与净化》呈示部配器分析及启示理查·施特劳斯《死与净化》呈示部配器分析及启示《死与净化》(Tod und Verklärung)是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于1888年创作的交响诗,被认为是他早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该作品以其丰富的管弦乐声部和细腻感人的情感描写而广受好评,也对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死与净化》的呈示部进行配器分析,并探讨其艺术启示。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呈示部(Exposition)。

在音乐作品中,呈示部是引入主题的部分,它为后续的发展部分奠定基础。

在《死与净化》中,呈示部通常被认为是从曲目开头到大管弦乐合奏前的部分。

它通过对主题素材的组织和发展,塑造了作品中的基本音乐结构和情感氛围。

配器是指音乐作品中不同乐器的编配和运用。

在《死与净化》中,施特劳斯巧妙地运用了不同乐器的音色和技巧,使呈示部充满了动态和张力。

首先,作品以独奏小提琴的高音演奏开始,伴随着清脆的钢琴和颤音弦乐,营造出悲伤而细腻的氛围。

这里的高音小提琴代表着“死亡”的主题,通过其高亢的音色表现出生命的脆弱与不确定性。

接下来,乐队中的其他乐器逐渐加入,如低音提琴和弦乐,增添了厚重的音色,增强了情感的张力。

尤其是在大管弦乐合奏开始时,强烈的和弦和打击乐声音交织,使呈示部达到了高潮。

从配器的角度来看,《死与净化》的呈示部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重要的艺术启示。

首先,通过运用不同乐器的音色和技巧,作曲家能够丰富音乐的表现力。

不同乐器的音色组合与演奏方式可以产生多样的效果和情感,给作品带来层次感和丰富性。

其次,恰到好处的配器能够为音乐作品赋予独特的氛围和意境。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表达艺术,通过适当的配器选择可以将作曲家的意图和情感准确地传达给听众。

最后,配器还可以成为作曲家塑造音乐结构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编配,作曲家能够根据作品的需要,控制音乐的变化和发展,从而形成完整而有机的结构。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堂吉诃德》演唱分析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堂吉诃德》演唱分析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堂吉诃德》演唱分析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堂吉诃德》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中的杰作之一。

它的演唱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音乐描绘《堂吉诃德》描绘的是西班牙小说《堂吉诃德》中主人公的英雄传奇。

整个交响曲没有明确的乐曲结构,而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音乐描绘。

从开头的法国角笛和低音提琴的低吟声中,就可以感受到这个描绘性的音乐。

接着,音乐中出现了一系列描绘骑士冒险的音乐素材,如弓弦和管乐器的快速复杂运动,以及小提琴和长笛的高亢音乐,色彩繁多,动静结合。

这些音乐形成了一个浪漫主义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故事中所描绘的风景和场景。

二、乐器分配在整个交响曲中,使用了很多乐器,包括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等。

其中,以管乐器的使用最为突出。

法国角笛和巴松管的使用,描绘了故事中涉及到的典型法国人物形象。

此外,小号和大号的使用,则象征了故事中的英雄气概和荣誉感。

打击乐器的运用也很多样化,包括定音鼓、大鼓、钹和铃铛等,常常结合快速运动的抒情乐段,营造出一种高亢奔放的意境。

三、节奏韵律《堂吉诃德》的节奏与韵律非常多变。

乐曲快速的旋律和强烈的韵律,体现出骑士冒险的紧张感和刺激感,而安静悠扬的乐曲,则更能描绘出情感丰富的故事情节,使人感受到了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整个交响曲的速度十分恰到好处,从缓慢、柔美的开始,渐渐加快节奏,直至高潮处呈现出强大、壮观的气势,使人难以抗拒它的魅力。

四、表现力整个交响曲的表现力非常强烈,旋律上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诱惑力。

它以艺术家的笔触,描绘出小说中各个经典的情节与人物,使人感受到这部文学巨著的壮阔气势和内涵。

在演唱时,演唱者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音乐技巧,表现出《堂吉诃德》交织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

其中,音乐的高潮处需要更多地注重力度和表现力,以表现出故事中英雄气概的壮观和激动人心。

综上所述,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堂吉诃德》不仅创作出了一首优美的音乐作品,更通过音乐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故事画卷。

理查·斯特劳斯早期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抒情性与戏剧性

理查·斯特劳斯早期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抒情性与戏剧性

理查·斯特劳斯早期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抒情性与戏剧性作者:***来源:《音乐生活》2022年第11期理查·斯特劳斯是浪漫主义晚期作曲家的杰出代表,一生创作了200余首艺术歌曲,艺术歌曲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生涯,尤其是早期的创作,以强烈的抒情性与戏剧性将德奥艺术歌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尽管斯特劳斯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在我国的声乐舞台和日常的声乐教学中,并不像莫扎特、舒伯特、舒曼的艺术歌曲那样有着较高的传唱率,但其早期作品中钢琴伴奏所展现的抒情性与戏剧性特色对于增强声乐表演的艺术性却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斯特劳斯早期艺术歌曲为例,对作品中的钢琴伴奏进行系统分析,总结斯特劳斯早期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并借此引导读者进一步了解德奥艺术歌曲风格。

聆听斯特劳斯的艺术歌曲,既能感受到莫扎特般的典雅精致,又能感受到瓦格纳的浪漫绚丽,他的歌曲旋律抒情性与戏剧性极强,清晰流畅的乐句彰显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与辩证的哲学、美学思维。

28岁创作出交响诗《查拉图斯特如是说》让人为之震撼,为何年纪轻轻却能将尼采神秘晦涩的哲学以音乐的方式做出充满说服力的诠释?这与其成长与创作经历密不可分。

1864年6月,斯特劳斯诞生在一个音乐家庭,受父亲影响,斯特劳斯从小就接受了文学教育,深厚的文学素养让斯特劳斯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6岁对歌曲创作的初探到16岁对瓦格纳的沉迷,斯特劳斯在展现过人的音乐才华的同时也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音乐风格,这对他之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82年,18岁的斯特劳斯进入慕尼黑大学,一年后他来到柏林,在这里开阔了自己的音乐和文化视野。

之后,斯特劳斯在慕尼黑歌剧院担任乐队总指挥,期间所创作的《F大调圆号协奏曲》《c小调钢琴弦乐四重奏》以及声乐合唱套曲《流浪者的冲锋歌曲》等让他迅速成名。

1885年,斯特劳斯在慕尼黑担任宫廷乐手,此时,他有了第一次艺术思想的转变,他不再被古典主义吸引,突然转变的浪漫主义风格使他的作品受到质疑。

法国号课件背景

法国号课件背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国号逐渐演 变为一种音乐工具,在宫廷和教
堂中得到广泛应用。
法国号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鼎 盛,成为当时欧洲最受欢迎的乐
器之一。
法国号的演变过程
法国号在巴洛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更多的演奏技巧和音乐 形式。
法国号在古典主义时期逐渐失去了其主导地位,但仍然在交响乐团中占 据一席之地。
量和音色。
法国号通常与其他铜管乐器一起 演奏,以产生和谐的声音效果。
02
法国号的重要地位
Chapter
在交响乐团中的地位
法国号在交响乐团中担任核心 声部,是乐团音响的支柱之一 。
它具有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 能够为乐曲带来丰富的色彩和 情感。
法国号在交响乐作品的旋律线 和和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乐曲的展开和情感表达提供 有力的支持。
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生涯》
布鲁克纳《降E大调圆号协奏 曲》
德沃夏克《狂欢节》
现代时期的代表作品
亨德密特《室内乐圆号奏鸣曲》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第三圆号协奏曲》
巴伯《弦乐慢板》 肖斯塔科维奇《弦乐慢板与圆号协奏曲》
05
法国号的知名演奏家
Chapter
历史上的知名演奏家
莫里斯·安德烈(Maurice André)
在音乐历史中的地位
法国号在音乐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出现。
它的发展和演变对音乐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都以法国号为主 奏或重要声部。
法国号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音乐创作和演奏技术的进步,为音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 重要贡献。
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
法国号在现代音乐中仍然被广泛使用 ,不仅在交响乐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 ,还在室内乐、爵士乐、流行音乐等 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杨燕迪丨说说理查·施特劳斯

杨燕迪丨说说理查·施特劳斯

杨燕迪丨说说理查·施特劳斯安佳·哈特若丝演唱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说说理查·施特劳斯分乐章聆听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创作巅峰期之作丨《英雄的生涯》Op.402014年为理查·施特劳斯诞辰150周年。

理查·施特劳斯音乐给我们的最大教益是,它超越一切艺术的教条……一个人可以在丰富自己时代的同时并不属于这个时代;他可以向所有时代述说,因为他不属于任何特定的时代。

这是一种对个体主义的最终辩护。

它声明,一个人可以创造自己的时间组合,拒绝接受时间规范所强加的任何限制。

理查·施特劳斯(1864-1949年)是音乐中的一个异类,很长时间里令史家和评家都感到为难:不知如何在历史中安放他的位置,也难以确准其作品的真正价值。

20世纪以来,艺术界普遍视反叛和原创为圭臬,而他作为曾经的革新旗手,中途却突然折返传统并死不悔改,令很多激进者感到不解甚至不平。

他是个19世纪人,居然有胆量在20世纪还活了五十年!——曾有人愤愤如是说。

理查·施特劳斯《阿尔卑斯山》(蒂勒曼/维也纳爱乐)青年时代,他即以多部技艺娴熟、描摹逼真的音诗(交响诗别名)暴得大名,将管弦乐的写作艺术和演奏技术导入前所未闻的方向:《唐璜》(1888年)以才华横溢的放肆笔法刻画那位闻名遐迩的花花公子,活力四射的激情展现为令人眼花缭乱的乐队炫技;《死与净化》(1889年)描写死亡降临时的极致体验和升华意念,想象丰沛,音响华丽;《蒂尔的恶作剧》(1895年)作为第一流的幽默杰作,充分开掘乐器的各种表现力,大踏步推进了音乐叙事的边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96年)取材哲学家尼采的同名大作,乐曲开头的日出描画(也可被视为超人的形象塑造)如此富于效果,现已成为诸多高大上品牌的音响符号;而《堂吉诃德》(1897年)和《英雄的生涯》(1898年)则继续这位无所不能的作曲家的一贯路线,似在趾高气扬地宣布常规音乐美学概念的破产--谁说音乐不能描画事物、讲述故事?这位踌躇满志的俊才甚至夸口说,能用音乐画只汤勺让你看看(这当然是自满过度的狂言,不足为信)!至20世纪初,他已是响当当的先锋派领袖,站在艺术发展的时代前沿:歌剧《莎乐美》(1905年)基于著名文人奥斯卡·王尔德的“颓废”戏剧,以蛊惑人心的华美音响和大胆露骨的情色诱惑震惊乐坛;紧接此剧,他再次以歌剧《埃列克特拉》(1909年)闯入表现主义的领地,以刺激神经的极度不协和音响渲染剧中复仇、嗜血和疯狂的紧张气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生涯》的配器分析
作者:袁小夏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10期
摘要:理查·施特劳斯是标题音乐和交响诗领域伟大的作曲家,同时又是德国浪漫派后期最伟大的一位作曲家。

他在1898年创作的《英雄生涯》是其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交响诗作品,无论在创作技巧上还是在创作思想上,这部作品都体现着他深厚的音乐功底和良好的音乐素养。

本文将对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生涯》的配器进行研究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生涯》;配器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071-01
一、理查·施特劳斯与《英雄生涯》
理查·施特劳斯在幼年时期就表现出了很强的音乐天赋,他一生创作了很多的作品,其代表性的作曲有歌剧、协奏曲、交响曲和交响诗等诸多艺术作品。

在这些音乐作品展示了他新颖大胆的创作思想、高超的创作技巧和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配器风格。

他的作品具有非常复杂的内部线条,也展示了他强大的对位技术,我们在分析总谱时完全可以感受到它在线条设计时巧妙的构思。

《英雄生涯》又译“英雄的一生”和“英雄的生活”,创作于1898年。

这部作品以自传的形式讲述了作曲家不懈努力并获得成功后却被人嘲笑和批评、爱人给他的有力支持和经历沧桑世事后的隐退。

在《英雄生涯》中他巧妙的提炼和融合了李斯特交响诗的成功经验和柏辽兹的细节描绘技巧,使得他的交响诗创作获得了空前绝后的高度。

为处理统一性的问题,他采用注释和作品关联的方式提升作品的连续性,但很明显,这部作品并不与往常的创作相同,没有采用任何的说明文字。

二、《英雄生涯》的配器分析
1.主题的分析。

理查·施特劳斯的管弦乐语言一部分来自对“意味深长的复调”的亲身实践,另一部分则得益于其对瓦格纳乐谱的分析、研究,有人在对理查·施特劳斯配器艺术的评价中这样写道:“他的总谱能获得如此美好的音响效果,并不是因为乐器组或某个乐器精致的演奏,而是因为在音乐创作上他高超的造诣,因为他声部处理上的逻辑性和丰富多彩性”。

由此可见,他本人较为注重丰富的复调体裁是问题关键所在。

对于理查·施特劳斯的配器风格来说,其并没有将线条性和绘画性作为两个互不联系的部分,而是将它们相互结合在其一,而理查·施特劳斯本人最为喜爱的表达方式复调也在其作品中得到了较好的采用,其尤其重视线条
化写法的表现,并通过放弃高音乐器音高尚的方式,选择更适合音乐作品的乐器来表达因鳄鱼旋律。

2.乐器使用频度的分析。

在《英雄生涯》中频度出现最高的是弦乐组音色,占到了70%-90%左右。

自古典时期以来,弦乐组在管弦乐队中一直都是最重要的成员,它在交响乐队中核心和基础地位从未被动摇过,这主要在于弦乐组的力度、音色及演奏技巧的多样性,这些特点使得其拥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包容性”。

木管组不同于弦乐组,它有变型乐器和原型乐曲之分,这两种乐器能够构成很多的组合可能,例如,通过音色的渗透、组合和对比构出变化万千、色彩斑斓的画面,这正是其比较可贵的缘由。

在《英雄生涯》中,木管组具有不可小窥的重要作用,变型乐器音色频度为15%-49%,而原型乐器音色为48%-69%。

3.乐器编制。

双管编制是古典派后期以及浪漫派早期的交响乐创作过程总确立的,其木管组包含了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四个声种,大多数的乐队都采用三管编制,《英雄生涯》作品中使用的四管编制,采用的木管乐器组包含了短笛、长笛、双簧管、大管、低音大管、长号等,打击乐器组包括三角铁、定音鼓、大鼓、竖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等。

其中木管组在力度变化的可能性不如弦乐组和管乐组有优势,而且只有在与其他乐器组合奏才能取得较好的演奏效果;铜管组在整个乐队中是最响亮的乐器,而弦乐组在力度变化上的优越性要高于木管组和铜管组。

4.乐器演奏技术的分析。

木管组乐器的基本奏法包括连奏和断奏两种类型,在连奏的过程中,若干个因连线连接起来的音可以通过起吹产生持续不断的气流。

除此之外,在闭塞音与阻塞音两种奏法中,前者常常被用在强力度的演奏,演奏者会将把拳头塞于喇叭口低端然后大力吹响,以产生强烈的金属声,阻塞音则是将拳头浅塞在喇叭口进行演奏,产生有效果的弱奏。

5.乐器的分奏与合奏。

管类乐器的发音是单音,而其中很多特定的组合,比如平行八度的旋律,要求使用纯音色的乐器,这时候就要选择两件以上的乐器作为演奏乐器,乐器的分奏与合奏在演奏中所采用的比例,合奏要大于分奏,在各类演奏组合中,木管组和铜管组乐器分奏与合奏的比例是1:3,相比其他的乐器组合,这两者的组合要复杂的多,并包括变型乐器和原型乐器两种,原型乐器在两件以上,变型乐器也有1-2支,在这种乐器组合背景下乐器组的音色构成更加多样化。

而弦乐组的分奏与合奏与其他组乐器相比,演奏双音、三音、四音和弦具有较好的优势,但是因为受到手指张力、跨度、指法等因素的限制,要演奏双音以及和弦的可能性还是有限制的,这就使得分奏成为必要的演奏手法,除此之外,受弦乐组各类乐器音色的影响,分奏是创作者表达自己创作意图的重要手法。

三、结语
在《英雄生涯》中,理查施特劳斯充分展现了其对配器使用的高深造诣,其不仅最大限制的拓展了乐队的编制,让整个演奏取得了更有气势的演奏效果,而且通过保持和加强乐器组的音色和个性,避免了声部过于拥挤,让整个配器表达以层式立体思维发展,获得更好的演奏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旭青.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的主题发展及其音乐叙事[J].音乐研究,2009(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