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一、教学目标
1、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思
想感情。
2、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重点难点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抓住关键字词,准确理解诗境,通过想象、联想迸一步感受诗情,体会诗意。
三、教学设想
1、体会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的词语,通过想像联想充分体会诗歌凝练的语言中蕴
含的丰富的意蕴,体会诗人在意象上寄寓的特定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马致远(12507—1321 7):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
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曲"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
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
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2、初步感知:朗读。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佬树/昏鸦,
小桥/流水从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晒下,
断肠脱/天涯。
3、通过意象体会诗境。
问题1:这首小令描绘了怎样的景?这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呢?
(学生充分感悟作品中意象,把自己体会到的小令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教师点拨:抓住几个词语“枯”、“老”、“昏’’,抓住特定的意象“夕阳”来理解。
教师示例: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枯枝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
点寒鸦,传来声声哀鸣⋯⋯深秋的悲凉。
一座小桥,桥下静静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寻常人家。
萧瑟的秋风,寂寞苍凉的古道,孤独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
余辉中,向远方踽踽独行。
问题2:这些画面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孤独、茫然的游子,
眼中所见之景自然是凄凉、萧条的,而深秋时节,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寒鸦归巢,
羁旅之情便被绵绵无绝地勾引出来,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是枯黄的,树是没有生机的,
马是瘦弱的,其实这些都是诗人的落寞与哀愁心境的真实写照。
4、想像体会,拓展知识。
美是具有启示性的。《天净沙·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
的阅读想象空间,请合理想像,大胆创新,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对于景物,可作细腻
描绘,对于人物,可想像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像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
努力丰富原作的内容,与作者一起共同完成审美创造,实现艺术自由联想的无穷意味
和无限延伸。(当堂写,交流)
(示例:雨后的天空,一片阴霾。毫无水洗后的清亮与明晰。雨后秋寒倒不言虚。
在这秋日的傍晚,我不由得紧蹙眉头,裹紧身上并不暖和的衣襟。
路在前方,可是何处是尽头?情归何处?
既然无知无解,就停下来吧。在这雨后的黄昏,暂且歇息我疲惫的灵魂。
风起,西风起了。真的已是深秋。
额前的发随风起了,随风散了。并不能挡不住我的目光,也挡住我前进的方向。
枯叶飘零,如蝶似舞;流转在水上,似悲还喜。叶子来自水土(一切生命来自水
土吧),长于树枝,还情树木,终归水土,生命原本如此吧。离开水又归于水。看似
没变化,可到底为了走这一回,走这一遭啊!设若不为了枝头的绿意,树下的浓阴,
这一路又有什么意义?
落叶归根,可是树也老,树老了是否也归尘归土?在这样的季节里却也止不住对
绿叶的追求,止不住对春天的渴盼。
藤已枯,可不改他向上的志向。身已死,不死的是不息的灵魂。
潺潺的溪水,驼背的小桥。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纵是在这乡间,从此岸到
彼岸,你渡过了多少的离情别绪?渡过了多少的聚散离合?又渡过了多少的成功与失
意?你送出去了多少的年少和希望?又迎回了几多衣锦还乡?
乌鸦的啼叫,啼醒不尽的情思。是归巢还是反哺?乌鸦生命的意义在此是否已经
达到极至7
暮色迷离中,炊烟袅袅中。有人家上灯了,那灯可是为晚归的人儿燃起?朦胧摇
曳的灯光里,可有父亲的烟雾缥缈,母亲牵挂的唠叨?可有妻子的望眼欲穿,幼儿的稚声娇啼? 路在前方,前方的温暖却不属于我,我的父母妻儿,我的深情厚意,为了这一场
漂泊,都在我的身后默默伫立。为了这场生命之旅,我将他们静置心底最温柔最甜蜜
的梦乡里。)
5、在充分感悟诗境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6、作业布置。
①把所写的文章修改、完善。
②阅读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