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病理学-动脉粥样硬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点:无法解决对非透明组织穿透率过低 的问题,检测含较厚纤维帽结构的粥样斑块 的坏死核心需要与IVUS进行整合与互补。
35
冠脉内血管镜 优点:通过斑块颜色对高密度血栓进
行评价,能提供斑块表面的直观图像和腔 内结构。
缺点:因其穿透性差,只能观察血管 内膜有无破溃,难以检测纤维帽厚度,故 无法显示斑块在血管壁的大小。
总死亡人数: 1/3
3
概述
动脉硬化:
泛指动脉管壁增厚并失去弹性的一类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细动脉硬化; 动脉中膜钙化。
4
【血脂组成成分】
血 脂
中性 脂肪
甘油三酯
O
O
CH2O C R1
R2 C O CH O CH2O C R3
参与能量代谢
胆固醇
CH3
CH3
CH3 CH3
CH3 参与合成细胞
部位: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左旋支。 病变:肉眼:冠状动脉增厚变硬、弯曲隆起于心外 膜下,切面管腔狭窄偏于一侧。 镜下:内膜增厚、玻璃样变;内膜下脂质沉积;中 外膜常受压而萎缩。 冠心病: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病。
24
三、主要动脉的病变及后果
冠心病的后果
1. 心绞痛:
原因:心肌一过性短暂缺血、缺氧。 症状: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疼痛或压榨感、恐怖感,持 续3~5分钟,并向左肩、左壁或左手尺侧放射。
8
危险因素
(一)血脂异常
LDL、VLDL和载脂蛋白apo B升高; HDL和载脂蛋白apo A-Ⅰ降低对 AS的发 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9
ox-LDL致AS的机制
ox-LDL不能被正常的LDL受体识别,经巨噬细胞 上的清道夫受体被摄取,使巨噬细胞转变为泡沫 细胞;
对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毒性作用; 促使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并促使其向巨
15
2. 脂质渗入学说:
高脂血症
内皮C损伤
通透性增强
血脂沉积动脉内膜
巨噬细胞清除反应
中膜SMC增生
形成AS
16
3. 单核巨噬细胞作用学说:
a) 巨噬作用:AS早期病变中泡沫C多来自单核细 胞。
b) 增殖作用:激活巨噬C 释放生长因子和细胞因
子
中膜SMC迁移、增生。
c) 参与炎症与免疫过程:
T细胞浸润 病变形成。
2. 厚层梗死——梗死超过心肌厚度一半以上, 但未达全层。
3. 全层梗死——梗死自心内膜直至心外膜, 贯穿整个心壁,范围大。
26
三、主要动脉的病变及后果
冠心病的病理变化:
肉眼:早期无明显形态改变,但在4~6小时后即出 现典型的贫血性梗死。梗死灶:呈灰白或土黄色, 略干燥,无光泽,质软,三、四天后,梗死灶则呈 淡黄色,外形不规则,地图状,常有暗红色出血带 围绕。(附图) 镜下:心肌纤维变性坏死,梗死灶外围有大量中性 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梗死灶内坏死物逐渐清除干 净,后期由肉芽组织长入代替。(附图)
通过巨噬细胞相互作用参与AS
17
4、VSMC 凋亡与AS 未来研究展望及思考?
机制:凋亡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不但具有产 生凝血酶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增加AS斑块局部凝 血酶的活性,直接形成血栓,促进AS的发生过程
特征:核染色体固缩,浓集到核边或裂成碎片,且 胞质浓缩、细胞体积变小、细胞表面起泡形成膜性 小体。其重要的生化特征是核小体问脱氧核糖核酸 (DNA)的断裂。
22
三、主要动脉的病变及后果
(一)主动脉粥样硬化:
部位:主动脉后壁及分支的开口处。 病变:病变严重程度依次为腹主动脉、胸主动脉、 主动脉弓、升主动脉,肉眼可见动脉内膜出现各 不同阶段大小不等的纤维粥样斑块和溃疡等病变。 可有附壁血栓形成,严重者还可形成动脉瘤。
23
三、主要动脉的病变及后果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
2克/日 10-25克/日
调节到能够保持理想的体重或能够预防体重增加
体力Baidu Nhomakorabea动
包括足够的中等强度锻炼,每天至少消耗200k热量
*反式脂肪酸也能够升高LDL-C,不宜多摄入。
40
四、防治原则
41
Nature 2008;451:904-913 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干预点:脂质代谢和炎症反应
At present, the two main conceptual approaches to therapy for atherosclerosis are manipulation of plasma lipoprotein metabolism or cellular cholesterol metabolism, and manipulation of inflammatory processes.
31
磁共振(MRI) 优点:具有识别潜在易损斑块靶点的作
用。新型钆喷酸对比剂Gd-DTPA(钆喷乙 酸)对于判断斑块特征有一定优势。同时, 使用特异的对比剂易于检出易损斑块,并 能追踪抗粥样斑块的疗效。
缺点:MRI对冠脉管径的分辨率不足, 且受心脏、呼吸运动影响较大,故斑块成 像仍有较大局限性。
2. 心肌梗死:
原因:较大冠状动脉分支突然闭塞,导致心肌因急性缺 血缺氧而坏死。 部位:左室前壁、室间隔前三分之二;左室后壁底部、 室间隔后三分之一;左室侧壁。
25
三、主要动脉的病变及后果
冠心病的范围(根据梗死所占厚度不同分三 种):
1. 内膜下梗死——位于心内膜下,薄层,其 厚度不及心肌厚度的一半。
噬细胞转化; 直接引起血小板的聚集,促进血栓的形成; 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 刺激巨噬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
和肿瘤坏死因子。 10
LDL致动脉粥样硬化 HDL抗动脉粥样硬化
单核细胞
LDL 血管腔
黏附分子
HDL抑制黏附 因子的表达
MCP-1
内皮细胞
LDL
HDL抑制LDL
第十讲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
1
思考题
1、动脉粥样硬化有哪些常见危险因素? 2、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形态变化有哪些? 3、谈谈你对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及治疗原
则的认识。
2
心血管疾病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
发病率↑: 2000年~1700万, 2020年~2500万
36
有创性MRI技术 优点:对斑块成分进行定量。对体外主
动脉和冠脉组织的初步研究显示该技术的 巨大前景。
缺点:临床应用缺陷在于患者需要置身 于MRI设备中。
37
四、防治原则
38
血脂异常患者开始治疗标准值及治疗目标值
mg/dl(mmol/L)
危险等级
TLC开始 药物治疗开始 治疗目标值
低危:(10年危险性< TC>240(6.21) TC>270(6.99) TC<240(6.21)
29
三、主要动脉的病变及后果
(四)肾动脉粥样硬化
(五)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下肢常见,较严重。较大动脉狭窄,供血减
少
肢体缺血
“间歇性跛行”。
30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检测进展
无创影像学技术
多排螺旋CT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
能提供良好的血管解剖和粥样斑块形态, 并将其分为富含脂质、纤维样或钙化斑块, 同时可通过区分钙化与非钙化来确定斑块 的稳定性
高危:CHD或CHD等 TC >160(4.14) TC > 160(4.14) TC < 160(4.14)
危症,或10年危险性10
-15%
LDL-C >100(2.6) LDL-C >100(2.6) LDL-C < 100(2.6)
极高危:急性冠脉综合 征,或缺血性心血管病 合并糖尿病
TC >160(4.14) LDL-C >
尚有几个问题有待明确:①VSMC凋亡发生的部位; ②凋亡发生的程度;③病理过程中凋亡的时相。
18
【参与AS病灶形成的主要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平滑肌细胞 血小板 单核-巨噬细胞
19
20
21
二、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分三期: (一)脂纹脂斑 肉眼 镜下 附图 (二)纤维斑块 肉眼 镜下 附图 (三)粥样斑块 肉眼 镜下 附图 三期大体标本的病变比较(附图) 继发性变化: ①斑块内出血;②粥样溃疡;③附壁血栓;④ 钙化;⑤动脉瘤形成。
被修饰的 LDL
的氧化
细胞因子
内膜
巨噬细胞
泡沫细胞
HDL 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
11
2008年6月,TNT/IDEAL血脂分析文章发表,提示 ApoB 与 non-HDL 也是心血管风险的强预测因子
Circulation. 2008;117:3002-3009
12
危险因素
(二) 高血压:
与同年龄、同性别的血压正常者相比,AS发病 率高4倍。
5%) 中危:(10年危险性5%
LDL-C >
160(4.14) TC >200(5.2)
LDL-C >190(4.92)
TC >240(6.21)
LDL-C <
160(4.14) TC < 200(5.2)
-10%)
LDL-C > 130(3.41)
LDL-C >160(4.14)
LDL-C < 130(3.41)
迄今为止,理论上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两
大治疗手段分别是:干预脂质代谢和干预 炎症反应
42
在各种炎性指标中,CRP受到的 关注最多
预测心血管风险的可能炎性指标
• 粘附分子
• 细胞因子
• 纤维蛋白原
• SAA
• CRP
• WBC计数
• 其他(如血沉)
目前的证据支持可将CRP作为临床检测指标
43
REVERSAL进一步分析提示: 同时降LDL-C和CRP,斑块逆转更多
浆膜、类固醇、
CH3
胆汁酸
类脂
磷脂、糖脂、 固醇、类固醇
【脂蛋白的大小及分类】
密度
(g/ml)
0.95
VLDL
乳糜 C微M 粒
1.006 1.02
IDL LDL
1.10 1.15 1.20
HDL2 HDL3
5
10 20
Ap(a)
40
60
CM残粒
直径 (nm)
80 500
7
一、AS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 吸烟:
1. 使血CO浓度升高
内皮C损伤
2. 氧化血LDL,易使单核 C迁入内膜导致泡沫细胞 形成
3. 含有糖蛋白
激活Ⅷ
4. 含有某些致突变物质
SMC增生
13
(四)致继发性高酯血症的疾病
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甲减等
(五)遗传因素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familiar hypercholesterolemia,FH):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于LDL受体基因 发生突变使LDL受体数量减少或缺失而引起。
32
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PET) 优点:已从单纯评估心肌缺血和活力转
向了粥样斑块影像学。氟18-脱氧葡萄糖 (18F-FDG)PET成像有助于检出高危粥样 斑块。
缺点:技术要求高、相关药物制备难、 相对花费大和临床应用资料有限的缺陷, 心脏PET的广泛使用受到了限制
33
有创影像学技术
血管内超声(IVUS)及虚拟组织成像 优点:IVUS血管穿透性良好,能提供
(六)其他因素
年龄,性别,体重等
14
发病机制
1. 损伤应答学说:
a) 各种病因 内皮C损伤 分泌生长因子 吸引单核细胞聚集 迁入内皮下 经受体 介导 摄取 ox-LDL 单核细胞源性泡沫 细胞
b) 内皮C增生、分泌生长因子 激活中膜SMC 迁入 内膜 增生、转化、分泌细胞因子、合 成C外基质 LPL受体介导 吞噬脂质 SMC源性泡沫细胞
80(2.07)
TC >160(4.14) LDL-C >80(2.07)
TC <120(3.1) LDL-C <
80(2.07)
39
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的 基本要素
要素
使LDL-C增加的营养素
建议
饱和脂肪酸* 膳食胆固醇
能够降低LDL-C的膳食成分
<总热量的7% <200mg/日
植物固醇 可溶性纤维素 总热量
27
三、主要动脉的病变及后果
冠心病的合并症:
1、心源性休克或心衰 2、心脏破裂(急性心包填塞 — 死亡) 3、心律失常 4、附壁血栓、心外膜炎 5、室壁瘤
28
三、主要动脉的病变及后果
(三)脑动脉粥样硬化:
部位:脑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 病变:脑血管弯曲、变硬、管腔狭窄甚至闭塞。透
过脑血管可见内膜下成串的黄色粥样斑块,切面 见血管厚薄不均。 后果: a) 脑萎缩 b) 脑软化 c) 脑出血
血管壁的详细结构图像,检测脂质池容积 的敏感性达80%~90%。虚拟组织成像技 术能更加细节化地评估斑块成分,其辨别 准确率达87%~97%
缺点:由于区分附壁血栓与纤维斑块的 边界较困难,IVUS评价血栓的研究并不多。
3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优点:能提供血管腔横断面的高清图像,
最小分辨率达10 μm,适于检测易损斑块纤 维帽(<100 μm)厚度和细胞成分(巨噬 细胞) ,并判断炎性细胞局限于纤维帽或整 个斑块,而且脂质核心、钙化和巨噬细胞浸 润的检测结果与病理结果高度相关。
35
冠脉内血管镜 优点:通过斑块颜色对高密度血栓进
行评价,能提供斑块表面的直观图像和腔 内结构。
缺点:因其穿透性差,只能观察血管 内膜有无破溃,难以检测纤维帽厚度,故 无法显示斑块在血管壁的大小。
总死亡人数: 1/3
3
概述
动脉硬化:
泛指动脉管壁增厚并失去弹性的一类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细动脉硬化; 动脉中膜钙化。
4
【血脂组成成分】
血 脂
中性 脂肪
甘油三酯
O
O
CH2O C R1
R2 C O CH O CH2O C R3
参与能量代谢
胆固醇
CH3
CH3
CH3 CH3
CH3 参与合成细胞
部位: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左旋支。 病变:肉眼:冠状动脉增厚变硬、弯曲隆起于心外 膜下,切面管腔狭窄偏于一侧。 镜下:内膜增厚、玻璃样变;内膜下脂质沉积;中 外膜常受压而萎缩。 冠心病: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病。
24
三、主要动脉的病变及后果
冠心病的后果
1. 心绞痛:
原因:心肌一过性短暂缺血、缺氧。 症状: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疼痛或压榨感、恐怖感,持 续3~5分钟,并向左肩、左壁或左手尺侧放射。
8
危险因素
(一)血脂异常
LDL、VLDL和载脂蛋白apo B升高; HDL和载脂蛋白apo A-Ⅰ降低对 AS的发 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9
ox-LDL致AS的机制
ox-LDL不能被正常的LDL受体识别,经巨噬细胞 上的清道夫受体被摄取,使巨噬细胞转变为泡沫 细胞;
对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毒性作用; 促使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并促使其向巨
15
2. 脂质渗入学说:
高脂血症
内皮C损伤
通透性增强
血脂沉积动脉内膜
巨噬细胞清除反应
中膜SMC增生
形成AS
16
3. 单核巨噬细胞作用学说:
a) 巨噬作用:AS早期病变中泡沫C多来自单核细 胞。
b) 增殖作用:激活巨噬C 释放生长因子和细胞因
子
中膜SMC迁移、增生。
c) 参与炎症与免疫过程:
T细胞浸润 病变形成。
2. 厚层梗死——梗死超过心肌厚度一半以上, 但未达全层。
3. 全层梗死——梗死自心内膜直至心外膜, 贯穿整个心壁,范围大。
26
三、主要动脉的病变及后果
冠心病的病理变化:
肉眼:早期无明显形态改变,但在4~6小时后即出 现典型的贫血性梗死。梗死灶:呈灰白或土黄色, 略干燥,无光泽,质软,三、四天后,梗死灶则呈 淡黄色,外形不规则,地图状,常有暗红色出血带 围绕。(附图) 镜下:心肌纤维变性坏死,梗死灶外围有大量中性 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梗死灶内坏死物逐渐清除干 净,后期由肉芽组织长入代替。(附图)
通过巨噬细胞相互作用参与AS
17
4、VSMC 凋亡与AS 未来研究展望及思考?
机制:凋亡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不但具有产 生凝血酶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增加AS斑块局部凝 血酶的活性,直接形成血栓,促进AS的发生过程
特征:核染色体固缩,浓集到核边或裂成碎片,且 胞质浓缩、细胞体积变小、细胞表面起泡形成膜性 小体。其重要的生化特征是核小体问脱氧核糖核酸 (DNA)的断裂。
22
三、主要动脉的病变及后果
(一)主动脉粥样硬化:
部位:主动脉后壁及分支的开口处。 病变:病变严重程度依次为腹主动脉、胸主动脉、 主动脉弓、升主动脉,肉眼可见动脉内膜出现各 不同阶段大小不等的纤维粥样斑块和溃疡等病变。 可有附壁血栓形成,严重者还可形成动脉瘤。
23
三、主要动脉的病变及后果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
2克/日 10-25克/日
调节到能够保持理想的体重或能够预防体重增加
体力Baidu Nhomakorabea动
包括足够的中等强度锻炼,每天至少消耗200k热量
*反式脂肪酸也能够升高LDL-C,不宜多摄入。
40
四、防治原则
41
Nature 2008;451:904-913 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干预点:脂质代谢和炎症反应
At present, the two main conceptual approaches to therapy for atherosclerosis are manipulation of plasma lipoprotein metabolism or cellular cholesterol metabolism, and manipulation of inflammatory processes.
31
磁共振(MRI) 优点:具有识别潜在易损斑块靶点的作
用。新型钆喷酸对比剂Gd-DTPA(钆喷乙 酸)对于判断斑块特征有一定优势。同时, 使用特异的对比剂易于检出易损斑块,并 能追踪抗粥样斑块的疗效。
缺点:MRI对冠脉管径的分辨率不足, 且受心脏、呼吸运动影响较大,故斑块成 像仍有较大局限性。
2. 心肌梗死:
原因:较大冠状动脉分支突然闭塞,导致心肌因急性缺 血缺氧而坏死。 部位:左室前壁、室间隔前三分之二;左室后壁底部、 室间隔后三分之一;左室侧壁。
25
三、主要动脉的病变及后果
冠心病的范围(根据梗死所占厚度不同分三 种):
1. 内膜下梗死——位于心内膜下,薄层,其 厚度不及心肌厚度的一半。
噬细胞转化; 直接引起血小板的聚集,促进血栓的形成; 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 刺激巨噬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
和肿瘤坏死因子。 10
LDL致动脉粥样硬化 HDL抗动脉粥样硬化
单核细胞
LDL 血管腔
黏附分子
HDL抑制黏附 因子的表达
MCP-1
内皮细胞
LDL
HDL抑制LDL
第十讲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
1
思考题
1、动脉粥样硬化有哪些常见危险因素? 2、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形态变化有哪些? 3、谈谈你对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及治疗原
则的认识。
2
心血管疾病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
发病率↑: 2000年~1700万, 2020年~2500万
36
有创性MRI技术 优点:对斑块成分进行定量。对体外主
动脉和冠脉组织的初步研究显示该技术的 巨大前景。
缺点:临床应用缺陷在于患者需要置身 于MRI设备中。
37
四、防治原则
38
血脂异常患者开始治疗标准值及治疗目标值
mg/dl(mmol/L)
危险等级
TLC开始 药物治疗开始 治疗目标值
低危:(10年危险性< TC>240(6.21) TC>270(6.99) TC<240(6.21)
29
三、主要动脉的病变及后果
(四)肾动脉粥样硬化
(五)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下肢常见,较严重。较大动脉狭窄,供血减
少
肢体缺血
“间歇性跛行”。
30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检测进展
无创影像学技术
多排螺旋CT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
能提供良好的血管解剖和粥样斑块形态, 并将其分为富含脂质、纤维样或钙化斑块, 同时可通过区分钙化与非钙化来确定斑块 的稳定性
高危:CHD或CHD等 TC >160(4.14) TC > 160(4.14) TC < 160(4.14)
危症,或10年危险性10
-15%
LDL-C >100(2.6) LDL-C >100(2.6) LDL-C < 100(2.6)
极高危:急性冠脉综合 征,或缺血性心血管病 合并糖尿病
TC >160(4.14) LDL-C >
尚有几个问题有待明确:①VSMC凋亡发生的部位; ②凋亡发生的程度;③病理过程中凋亡的时相。
18
【参与AS病灶形成的主要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平滑肌细胞 血小板 单核-巨噬细胞
19
20
21
二、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分三期: (一)脂纹脂斑 肉眼 镜下 附图 (二)纤维斑块 肉眼 镜下 附图 (三)粥样斑块 肉眼 镜下 附图 三期大体标本的病变比较(附图) 继发性变化: ①斑块内出血;②粥样溃疡;③附壁血栓;④ 钙化;⑤动脉瘤形成。
被修饰的 LDL
的氧化
细胞因子
内膜
巨噬细胞
泡沫细胞
HDL 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
11
2008年6月,TNT/IDEAL血脂分析文章发表,提示 ApoB 与 non-HDL 也是心血管风险的强预测因子
Circulation. 2008;117:3002-3009
12
危险因素
(二) 高血压:
与同年龄、同性别的血压正常者相比,AS发病 率高4倍。
5%) 中危:(10年危险性5%
LDL-C >
160(4.14) TC >200(5.2)
LDL-C >190(4.92)
TC >240(6.21)
LDL-C <
160(4.14) TC < 200(5.2)
-10%)
LDL-C > 130(3.41)
LDL-C >160(4.14)
LDL-C < 130(3.41)
迄今为止,理论上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两
大治疗手段分别是:干预脂质代谢和干预 炎症反应
42
在各种炎性指标中,CRP受到的 关注最多
预测心血管风险的可能炎性指标
• 粘附分子
• 细胞因子
• 纤维蛋白原
• SAA
• CRP
• WBC计数
• 其他(如血沉)
目前的证据支持可将CRP作为临床检测指标
43
REVERSAL进一步分析提示: 同时降LDL-C和CRP,斑块逆转更多
浆膜、类固醇、
CH3
胆汁酸
类脂
磷脂、糖脂、 固醇、类固醇
【脂蛋白的大小及分类】
密度
(g/ml)
0.95
VLDL
乳糜 C微M 粒
1.006 1.02
IDL LDL
1.10 1.15 1.20
HDL2 HDL3
5
10 20
Ap(a)
40
60
CM残粒
直径 (nm)
80 500
7
一、AS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 吸烟:
1. 使血CO浓度升高
内皮C损伤
2. 氧化血LDL,易使单核 C迁入内膜导致泡沫细胞 形成
3. 含有糖蛋白
激活Ⅷ
4. 含有某些致突变物质
SMC增生
13
(四)致继发性高酯血症的疾病
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甲减等
(五)遗传因素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familiar hypercholesterolemia,FH):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于LDL受体基因 发生突变使LDL受体数量减少或缺失而引起。
32
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PET) 优点:已从单纯评估心肌缺血和活力转
向了粥样斑块影像学。氟18-脱氧葡萄糖 (18F-FDG)PET成像有助于检出高危粥样 斑块。
缺点:技术要求高、相关药物制备难、 相对花费大和临床应用资料有限的缺陷, 心脏PET的广泛使用受到了限制
33
有创影像学技术
血管内超声(IVUS)及虚拟组织成像 优点:IVUS血管穿透性良好,能提供
(六)其他因素
年龄,性别,体重等
14
发病机制
1. 损伤应答学说:
a) 各种病因 内皮C损伤 分泌生长因子 吸引单核细胞聚集 迁入内皮下 经受体 介导 摄取 ox-LDL 单核细胞源性泡沫 细胞
b) 内皮C增生、分泌生长因子 激活中膜SMC 迁入 内膜 增生、转化、分泌细胞因子、合 成C外基质 LPL受体介导 吞噬脂质 SMC源性泡沫细胞
80(2.07)
TC >160(4.14) LDL-C >80(2.07)
TC <120(3.1) LDL-C <
80(2.07)
39
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的 基本要素
要素
使LDL-C增加的营养素
建议
饱和脂肪酸* 膳食胆固醇
能够降低LDL-C的膳食成分
<总热量的7% <200mg/日
植物固醇 可溶性纤维素 总热量
27
三、主要动脉的病变及后果
冠心病的合并症:
1、心源性休克或心衰 2、心脏破裂(急性心包填塞 — 死亡) 3、心律失常 4、附壁血栓、心外膜炎 5、室壁瘤
28
三、主要动脉的病变及后果
(三)脑动脉粥样硬化:
部位:脑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 病变:脑血管弯曲、变硬、管腔狭窄甚至闭塞。透
过脑血管可见内膜下成串的黄色粥样斑块,切面 见血管厚薄不均。 后果: a) 脑萎缩 b) 脑软化 c) 脑出血
血管壁的详细结构图像,检测脂质池容积 的敏感性达80%~90%。虚拟组织成像技 术能更加细节化地评估斑块成分,其辨别 准确率达87%~97%
缺点:由于区分附壁血栓与纤维斑块的 边界较困难,IVUS评价血栓的研究并不多。
3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优点:能提供血管腔横断面的高清图像,
最小分辨率达10 μm,适于检测易损斑块纤 维帽(<100 μm)厚度和细胞成分(巨噬 细胞) ,并判断炎性细胞局限于纤维帽或整 个斑块,而且脂质核心、钙化和巨噬细胞浸 润的检测结果与病理结果高度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