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诗宋词里走来的鄱阳湖
名家欣赏|诗意鄱阳湖,诗溢鄱阳湖
名家欣赏|诗意鄱阳湖,诗溢鄱阳湖2019年12月6日至10日,以“湿地滋润赣鄱、候鸟联通世界”为主题的首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周,将在江西省的南昌、九江、上饶等地举行。
这也是以“候鸟的天堂”著称的美丽的鄱阳湖,首次向世人掀开她神秘的面纱。
我接到江西省林业厅赴湖区先期采风的邀请,时值盛夏,便兴冲冲地捷足先登了。
遇到诗意的鄱阳湖鄱阳湖的八月,满目盈盈碧水。
远来的外乡人不会想到,烟波浩渺的湖水中,一百多种、数以万计的夏候鸟,在这里休闲嬉戏,偶尔几声鸟鸣,更衬托出祖国第一大淡水湖的空旷与辽阔。
我跟在李跃身后去看鸟,显然鸟儿们很熟悉这个身影,它们并不惊慌,有的还扑棱棱抖动起翅膀表示欢迎我们的到来。
李跃是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十一个年头了。
候鸟飞来飞去,他坚守如初。
有人说,这个李跃啊,鄱阳湖是他的家,湖中的候鸟是他的命!李跃教我识别他的“命”:白琵鹭、须浮鸥、青头潜鸭、白额雁、苍鹭、黑冠鹃隼、卷羽鹈鹕、棉凫、黑翅鸢……最早知道鄱阳湖,还是在地理课本中:她位于江西省北部,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春季水涨,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河汇一湖,丰水期湖水面积可达四千多平方公里,当地人称其为“海”。
秋去冬来,湖水自南向北在九江市湖口县石钟山附近汇入长江,水落滩出,湖面水域仅留四五百平方公里,而大量的滩涂、湿地、草洲、芦苇丛,成了越冬候鸟们的天堂。
每年秋季,来自俄罗斯、西伯利亚严寒地带的数十万羽冬候鸟飞到这里过冬,成为世界奇观。
最新的统计数字,鄱阳湖夏候鸟、冬候鸟,还有留鸟,加起来共有四百二十五种,其中白鹤、东方白鹳等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世界珍稀鸟类就有九种。
它们因这里得天独厚的生态气候环境,得以繁衍栖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我吟诵出唐朝诗人王勃《滕王阁序》里的句子。
李跃说,那只描写了秋季一景,我们鄱阳湖四季如画。
春天,河开水涨,五河涌流,藜蒿茂盛,蓼子花开;夏季,你看到了,湖水浩渺无垠,水连天际,充分展示了大湖之美;秋天,南荻飘飞,“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美得醉人;冬天,鄱阳湖是世界珍稀候鸟争奇斗艳的舞台。
从唐诗宋词里走来的鄱阳湖抒情散文
从唐诗宋词里走来的鄱阳湖抒情散文从唐诗宋词里走来的鄱阳湖抒情散文为了追根溯源,追寻鄱阳湖一名的由来及出处,我们翻看了不少的史料。
今天,我们不妨从文学的角度来切入进去,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宝库中去寻觅她的踪迹,在唐诗宋词里去找到她的来历,并对她加以解读。
另外,再加上一些地理意义上的东西来证明她的历史变迁之外,还可以借鉴鄱阳湖上的人文传说来进一步佐证了。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鄱阳湖的前身是彭蠡湖。
我们从地质学上考察,彭蠡湖与云梦泽、洞庭湖一样,共同起源于一亿年前中生代末的燕山运动,在幕阜山、九岭山与怀玉山之间,产生了两条近南北走向的大断裂。
燕山运动后期,断裂之间的地带逐渐陷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洼地——地堑型湖盆。
到了第三纪末期以来,湖盆曾经出现过多次反复的升降变化,但总的趋势是处于上升状态,到了第四纪上的更新世,因普遍的陆地升起而呈现出一片河网交错的平原地貌。
就这样,一直到了更新世晚期,长江武穴(今湖北广济县)与望江之间的主泓道南移到今天的长江河道上,江北残存的河段,自全新世以来因处于扬子准地槽新构造掀斜下陷带处,便逐渐扩展成湖,并与长江水面相连接,这便是进入历史时期的古彭蠡泽。
《尚书·禹贡》扬州:“彭蠡既潴”;导江:“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导漾:“东汇泽为彭蠡”。
所指正是这一情况。
到了公元421年,也即是南朝的永初2年,一场大地陷使彭蠡湖东岸的松门山断裂、沉陷,致使彭蠡湖水越过松门山,一步一步地南侵,最后来到了鄱阳城脚下,将鄱阳山浸泡在了水中后,整个鄱阳平原变成了一片汪洋泽国,至此,才开始形成了现代鄱阳湖的雏形。
算到今天的2014年为止,现代的鄱阳湖,她的历史也不过只有1593年而已,所以,我们说鄱阳湖是一个既古老苍凉而又年轻柔美的泱泱大湖。
我们打开清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似乎可以看出丝缕鄱阳湖一名由来的端倪。
《读史方舆纪要》这本书,是清朝初年的顾祖禹独撰的一部巨型历史地理著作。
鄱阳湖诗词
鄱阳湖诗词
鄱阳湖,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南部,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
自古以来,鄱阳湖就被誉为“江南明珠”,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驻足留恋。
下面是几首描绘鄱阳湖美景的诗词:
1.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虽非直接描写鄱阳湖,但是可以借用其意象,展示山水之美、壮丽的自然景色。
2.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 杨洪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首词虽然写的是长江,但也能用来形容鄱阳湖的宏大和壮丽。
3. 《夜泊鄱阳湖》 - 杨万里
戍楼西入桂子洲,万家灯火急流舟。
窦唐二客花边布,湖上明三坞月楼。
这首诗写了夜晚时鄱阳湖上的美景,描绘了湖上的灯火、小船以及明亮的月光。
这些诗词充分展示了鄱阳湖的美丽景色和壮丽的自然风光,让人感受到了它带来的宁静与魅力。
形容鄱阳湖丰水枯水的诗词
形容鄱阳湖丰水枯水的诗词
摘要:
1.鄱阳湖简介
2.鄱阳湖丰水期的诗词描绘
3.鄱阳湖枯水期的诗词描绘
4.总结
正文:
鄱阳湖位于我国江西省北部,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面积辽阔,湖水清澈,是我国重要的渔业基地之一。
鄱阳湖的美景自古以来就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目光,他们用诗词描绘了鄱阳湖在不同季节的美景,其中丰水期和枯水期的诗词尤为动人。
鄱阳湖丰水期的诗词描绘:
在丰水期,鄱阳湖的水面辽阔无垠,烟波浩渺,如同一幅泼墨山水画。
诗人们用“湖光山色与人合,绕郭行吟泛舟中”、“水天一色无纤尘,蓬舟何处问苍洲”等诗句,形象地描绘了鄱阳湖丰水期的壮美景色。
诗人们在湖上泛舟,欣赏着湖面上的美丽景色,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鄱阳湖枯水期的诗词描绘:
而在枯水期,鄱阳湖的面积虽然缩小,但景色依然美丽。
此时的鄱阳湖,湖底露出,形成一片广袤的湿地,吸引了大量的候鸟前来栖息。
诗人们用“鄱阳湖尾水如天,漠漠烟波无边阔”、“浅水之中必有礁,鸟飞鱼跃人未识”等诗句,描绘了鄱阳湖枯水期的独特风光。
他们赞美鄱阳湖的生态之美,对湖泊的
变化多端的景色赞叹不已。
总结:
鄱阳湖是我国重要的自然景观,无论是丰水期还是枯水期,都有着独特的美丽。
描写鄱阳湖的诗句古诗
描写鄱阳湖的诗句古诗古人对于鄱阳湖的赞叹和描绘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楚辞》和《庄子》中。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诗句和古诗,描述了鄱阳湖的壮美、神秘和神奇之处。
1. 拔山盖世,赫赫巍巍,散野千里,高冈万仞。
——《楚辞·九章·远游》2. 江潭初春水如天,闲倚栏杆听暮蝉。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3.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唐·杜甫《赠卫八处士》4.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李白《将进酒》5. 钓船夜过秋千岛,银河北来一派霜。
——唐·柳宗元《江雪》6. 疑是银河落九天,飞瀑回溅何时休。
——宋·苏轼《赤壁怀古》7. 吊古寺壁,连空山,泉石有声。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8.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唐·李白《将进酒》1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杜甫《春望》11.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唐·杜甫《登高》12. 饮中八仙歌,尽日吟秋坐。
——唐·李白《将进酒》13.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湘江水清无数。
——唐·杜牧《赠卫八处士》14.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归——宋·苏轼15. 霏微梦远,散乱烟村。
——唐·李白《赋得古原草送别》17.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唐·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一》18. 隆冬时节,漫天飞舞的大雪,像玉钩银猊,锁住了寂静的万籁。
——唐·刘禹锡《陋室铭》19.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静夜思》20. 清波带岸遥分野,白帝城边古木斜。
——唐·刘禹锡《石鼓文》21. 珠帘暮卷西山云,闲庭信步月明中。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22.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楚辞·离骚》23. 暑气通南,秋色到北,绿水东流,碧嶂西起。
赞美鄱阳湖最有名的诗句
赞美鄱阳湖最有名的诗句
鄱阳湖,古称鄱水,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被誉为“江南第一湖”。
自古以来,有许多诗人墨客留下了对鄱阳湖的赞美之词。
其中,最有名的诗句包括:
1. “长江妨道日西斜,万顷波光一碧涯。
瞥见梅花才几许,暗香随水逐朝霞。
”——唐代白居易《鄱阳湖赋》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写的《鄱阳湖赋》中的一句,描绘了鄱阳湖清澈碧蓝的美景。
梅花的短暂美丽和水中的暗香,更是为这句诗增添了一份诗情画意。
2. “鄱阳天外白波横,青枫叶落掉人情。
四面长堤烟水阔,五湖烟雨闲笛声。
”——宋代辛弃疾《水调歌头·鄱阳湖》这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所作的《水调歌头·鄱阳湖》中的一句。
词中通过描绘白波横渡、枫叶纷飞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鄱阳湖的景致与心境的融合。
3. “鄱阳湖阔天无涯,山色江光水态斜。
烟波渐散青枫岸,人影渐稀白鹭沙。
”——清代纪君祥《鄱阳湖》
这是清代诗人纪君祥所作的《鄱阳湖》中的一句。
作者以景物为载体,通过对鄱阳湖水天一色,山色江光的生动描绘,表现了鄱阳湖的壮丽气势与静默美感。
这些诗句不仅富有诗意,更折射出了古代文人墨客对鄱阳湖的热爱和推崇。
如今,鄱阳湖的美景依然历久弥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鄱阳湖的前生今世,没有了云梦泽,才有了今天的鄱阳湖
鄱阳湖的前生今世,没有了云梦泽,才有了今天的鄱阳湖最近大家担心鄱阳湖的大水,其实在枯水季,大家还会担心鄱阳湖会不会消失。
其实鄱阳湖是一个很年轻的湖,它完全成型是在唐朝时期,在唐朝以前,这里原本没有湖的。
是一个平原,叫鄡qiāo阳平原。
这里有个枭阳国,山海经里有记载,叫:枭阳国在北胸之西,其为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
见人笑亦笑,左手操管”。
应该是打渔的,手里拿是竹筒。
汉朝的时候,这里有鄡阳县,当年刘邦在这里斩杀了英布,在这里设置了鄡阳县,这个鄡就是斩首的意思。
那时候,还没有鄱阳湖,那时候,长江水还没来,长江水去了哪里呢?都在江的北面,一是云梦泽,一个是彭蠡古泽。
彭蠡古泽以前就鄱阳湖的上方。
到了后面,这个古泽跟长江断开了,因为赣江水冲去的时候,把彭蠡古泽的泥沙堵住了,久而久之就给彭蠡古泽造了一个堤坝,长江水进不去,彭蠡古泽就慢慢消失了,变成了雷池。
东晋的时候,历阳内史苏峻造反,当时的江州刺史温峤准备带兵过来保都城。
中书令庾亮却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就是我担心的还是荆州,不怕历阳的苏峻,所以你留在原地继续防范荆州,不要越过雷池到京都来。
这就是雷池了。
水没办法越雷池,只好往南走,这时候在南边形成了彭蠡新泽,大概就在现在的鄱阳湖北面。
还不包括上面我们说的鄡阳平原。
但在秦汉时候,云梦泽已经开始蒌缩了。
因为地球转动的原因,江水的泥沙喜欢往北边跑,北边的云梦泽就开始堆积泥沙,渐渐地云梦泽的土地就开始露出水面,古代的人一看,这可以种田啊,就干脆起堤,把湖圈起来种田,所以到了隋唐的时候,云梦泽这个几百里的大泽就消失了。
消失以后,这个水更加要往鄱阳湖来了,而且隋唐的时候,正赶上一个丰水期,天天下雨,鄡阳平原经常被水淹,最后人民不得不放弃了这块地方,这里就彻底成为了鄱阳湖的湖区。
百姓搬到了都昌。
所以有沉枭阳,浮都昌的古语。
到了宋朝的时候,鄱阳湖终于成为完整型。
现在的问题是,泥沙的淤积量已经超过了地质构造下沉量,也就是说,鄱阳湖将会越少,也就是说它对长江水量的蓄水能力会一年比一年差。
鄱阳湖诗词
鄱阳湖诗词
摘要:
1.鄱阳湖诗词的历史背景
2.鄱阳湖诗词的主题与风格
3.鄱阳湖诗词的代表人物与作品
4.鄱阳湖诗词的现代价值
正文: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面积广阔,湖水清澈,是中国重要的渔业基地之一。
鄱阳湖不仅是自然资源丰富,更是中国诗词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鄱阳湖诗词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是中国诗词的黄金时期,许多著名的诗人如白居易、杜甫、王之涣等都曾游历鄱阳湖,并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这些诗篇丰富了鄱阳湖的文化内涵,也为后世的鄱阳湖诗词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鄱阳湖诗词的主题与风格多样,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更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鄱阳湖诗词以写景、抒怀、咏史为主,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优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
鄱阳湖诗词的代表人物有杨万里、辛弃疾、李清照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鄱阳湖诗词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在整个中国诗词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例如,杨万里的《庐山谣》描绘了鄱阳湖的壮美景色,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表达了对鄱阳湖的深深眷恋,李清照的《夜泊牛渚怀古》则以鄱阳湖为背景,
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
鄱阳湖诗词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呼吁,以及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
在当今社会,鄱阳湖诗词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寄托。
鄱阳湖 诗句
鄱阳湖诗句摘要:1.鄱阳湖简介2.鄱阳湖在诗句中的形象描绘3.鄱阳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4.鄱阳湖的诗句欣赏正文:鄱阳湖位于我国江西省北部,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鄱阳湖在古诗文中有着丰富的描绘,成为了诗人们寄托情感、描绘自然美景的重要元素。
在诗句中,鄱阳湖被赞美为壮丽的自然景观。
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中的“远芳侵古道”描绘了鄱阳湖的美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鄱阳湖对当地生态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是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水源地,为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
同时,鄱阳湖还是众多珍稀水鸟的栖息地,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鄱阳湖地区的诗句丰富多样,不仅赞美了鄱阳湖的自然美景,还表达了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
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鄱阳湖》一诗:“鄱阳湖浸东南境,有人曾量三十六万顷。
我昔乘槎渤澥间,眇视天溟坎蛙井。
浪何为而起於青云之底,日何为而碎於泥沙之里。
太极初分一物无,天水相包若鸡子。
扬澜可供李白青州杓,彭蠡付与卢敖洗龟壳。
斗大孤山没处藏,斸取来搘鼎铛脚。
胸中八九吞云梦,似此蹄涔亦何用。
安得快意大荒之东东复东,指麾鱼鳖骑苍龙。
”诗中生动地描绘了鄱阳湖的浩渺无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总之,鄱阳湖在诗句中呈现出了丰富的形象,既是自然美景的描绘对象,也是诗人们表达情感、感悟人生的载体。
描写鄱阳湖的诗
描写鄱阳湖的诗南湖早春(唐)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彭蠡湖晚归(唐)白居易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
鸟飞千白点,日没半红轮。
何必为迁客,无劳是病身。
但来临此望,少有不愁人。
彭蠡(宋)王安石茫茫彭蠡春无地,白浪春风湿天际。
东西捩柂万舟回,千岁老蛟时出戏。
少年轻事镇南来,水怒如山帆正开。
中流蜿蜓见脊尾,观者胆堕予方咍。
衣冠今日龙山路,庙下沽酒山前住。
老矣安能学佽飞,买田欲弃江湖去。
彭蠡湖中望庐山(唐)孟浩然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黤黕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和彭蠡月夜汎舟落星湖(宋)朱熹长占烟波弄明月,此心久矣从谁说。
只今一舸漾中流,上下天光两奇绝。
回头忽见西郭门,尚喜苏仙有遗烈。
问予何事却回船,尘土涴君头上雪。
泛鄱阳湖(唐)韦庄四顾无边鸟不飞,大波惊隔楚山微。
纷纷雨外灵均过,瑟瑟云中帝子归。
迸鲤似棱投远浪,小舟如叶傍斜晖。
鸱夷去后何人到,爱者虽多见者稀。
过鄱阳湖天晴风顺(宋)杨万里湖外庐山已见招,春风好送木兰桡。
青天挟日波中浴,白昼繁星地上跳。
万顷琉璃吹一叶,半簪霜雪快今朝。
庐陵归路从西去,却峭东帆趁落潮。
四月十三日度鄱阳湖(宋)杨万里泊舟番君湖,风雨至夜半。
求济敢自必,苟安固所愿。
孤愁知无益,暂忍复永叹。
夜久忽自睡,倦极不知且。
舟人呼我起,顺风不容缓。
半篙已湖心,一叶恰镜面。
仰见云衣开,侧视帆腹满。
天如琉璃锺,下覆水晶碗。
波光金汁泻,日影银柱贯。
康山杯中蛭,庐阜帆前幔。
豁然地无蒂,渺若海不岸。
是身若虚空,御气游汗漫。
初忧触危涛,不意拾奇观。
近岁六暄凉,此水三往返。
未涉每不宁,既济辄复玩。
游倦当自归,非为猿鹤怨。
初六日过鄱阳湖入相见湾(宋)杨万里阻风两日卸高桅,笑傲江妃縰酒杯。
鄱阳湖 诗句
鄱阳湖诗句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鄱阳湖简介
2.鄱阳湖与诗歌的联系
3.鄱阳湖的诗句赏析
正文
鄱阳湖位于我国江西省北部,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湖之一。
鄱阳湖自古以来就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文人墨客,使其成为诗歌创作的热土。
鄱阳湖与诗歌的联系,可以从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两个方面来解读。
鄱阳湖的诗句赏析,可以从古代和现代两个时期来进行。
古代鄱阳湖诗歌的代表作品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鄱阳湖》和宋代诗人苏轼的《乌夜啼》等。
这些诗歌通过描绘鄱阳湖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现代鄱阳湖诗歌的代表作品有郭沫若的《鄱阳湖》和余光中的《鄱阳湖,我为你哭泣》等。
这些诗歌通过描绘鄱阳湖的变迁,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
鄱阳湖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认定的全球重要鸟类栖息地。
第1页共1页。
写鄱阳湖的诗词
写鄱阳湖的诗词江右望郡,富饶之州。
烟波浩渺的鄱阳湖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迷人的自然风光,倾倒无数文人墨客。
描写鄱阳湖的诗句古诗词有:1、《泛鄱阳湖》唐代韦庄四顾无边鸟不飞,大波惊隔楚山微。
纷纷雨外灵均过,瑟瑟云中帝子归。
迸鲤似棱投远浪,小舟如叶傍斜晖。
鸱夷去后何人到,爱者虽多见者稀。
2、《春过鄱阳湖》唐代贯休百虑片帆下,风波极目看。
吴山兼鸟没,楚色入衣寒。
过此愁人处,始知行路难。
夕阳沙岛上,回首一长叹。
3、《过鄱阳湖适遇便风湖面如镜喜而有作》宋代蔡戡多谢江神不世情,为怜逐客送归程。
一帆风力如飞疾,千里湖光似掌平。
要是吾生仗忠信,自然此意格神明。
反思宦路风波恶,屡触危机梦亦惊。
4、《夜过鄱阳湖三首其一》宋代章谊风驱残暑月侵衣,仙客乘槎八月归。
万顷平湖波不动,夜深鸣橹渡如飞。
5、《鄱阳湖》宋代·周弼鄱阳湖浸东南境,有人曾量三十六万顷。
我昔乘槎渤澥间,眇视天溟坎蛙井。
浪何为而起于青云之底,日何为而碎于泥沙之里。
太极初分一物无,天水相包若鸡子。
扬澜可供李白青州杓,彭蠡付与卢敖洗龟壳。
斗大孤山没处藏,斸取来支鼎铛脚。
胸中八九吞云梦,似此蹄涔亦何用。
安得快意大荒之东东复东,指麾鱼鳖骑苍龙。
6、《午过鄱阳湖》明代陈吾德孤帆斜日转波心,万顷波光似跃金。
独立船头成怪望,江东何处五云深。
7、《鄱阳湖早发》明代彭孙贻大江风雨片帆开,巨浸稽天入望回。
五老参差烟树合,二孤明灭白云来。
楼船尚忆沈戈日,高阁谁占作赋才。
南望潇湘更无际,孤鸿欲下自徘徊。
8、《雨中过鄱阳湖望庐山不见》明代罗钦顺那堪雨脚连山脚,寄与山灵莫浪猜。
宇宙要开观物眼,风波方见济川才。
卧龙庭院谁专领,跨鹤仙人傥一来。
袖有瓣香真自惜,炉峰何日扫莓苔。
鄱阳湖的古诗词
鄱阳湖的古诗词鄱阳湖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和九江市之间,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自古以来,鄱阳湖就是文人墨客的胜地,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古诗词。
1.《登高》- 杜甫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杜甫的这首《登高》在诗歌中提到了“黄河入海流”,这句话来源于鄱阳湖的黄河入湖口。
杜甫在诗中想表达的是壮志未酬的情怀,鄱阳湖的黄河入湖口成为了诗人表达此情感的绝佳点。
2.《江南春》- 朱淑真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的作者朱淑真是唐朝时期的女诗人,她的诗歌清新婉约,富有可爱之感,而这首《江南春》正是源自于鄱阳湖的春景。
诗歌中的“水村山郭酒旗风”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鄱阳湖周边的风景和人文气息。
3.《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的这首诗歌是以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为背景,其中“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即指鄱阳湖上的铜雀台和二乔岛。
铜雀台和二乔岛是赤壁之战的重要地点,杜牧在诗中将它们描绘得栩栩如生。
4.《江南好》- 陈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陈毅的这首《江南好》描绘了江南的美丽风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中的“三国周郎赤壁”和“惊涛拍岸”正是源于鄱阳湖的铜雀台和二乔岛,富有浓郁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总之,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不仅拥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还孕育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
这些古诗词的流传,更是使这座湖泊更加具有文化魅力。
鄱阳湖的诗
鄱阳湖的诗【最新版】目录1.鄱阳湖简介2.鄱阳湖的诗歌传统3.鄱阳湖诗歌的特点4.鄱阳湖诗歌的当代价值正文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总面积达 3283 平方公里。
鄱阳湖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鄱阳湖不仅以自然风光闻名,更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
鄱阳湖的诗歌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
自唐代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来到鄱阳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鄱阳湖》:“鄱阳湖浸东南境,有人曾量三十六万顷。
”这首诗描绘了鄱阳湖的壮阔景象。
鄱阳湖的诗歌传统延续至明清时期,仍有许多诗人为鄱阳湖的美丽风光所折服,写下了许多赞美鄱阳湖的诗篇。
鄱阳湖诗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鄱阳湖诗歌以写景为主,强调对自然景观的描绘。
诗人们通过描绘鄱阳湖的湖光山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仰之情。
其次,鄱阳湖诗歌中融入了诗人们的哲理思考。
诗人们通过对鄱阳湖的赞美,抒发了自己对人生、世事的感悟。
最后,鄱阳湖诗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诗人们在作品中,运用了当地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使得鄱阳湖诗歌更具吸引力。
时至今日,鄱阳湖诗歌仍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此外,鄱阳湖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人文精神,对于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培养人们的审美品味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鄱阳湖诗歌是鄱阳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为我们展现了鄱阳湖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鄱阳湖 诗句
鄱阳湖诗句
摘要:
1.鄱阳湖简介
2.鄱阳湖的诗句欣赏
3.鄱阳湖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正文: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湖之一。
鄱阳湖以其丰富的水产资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在鄱阳湖的周围,有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以及诗句,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鄱阳湖尾水如天,庐山峰头雪似银”。
鄱阳湖的诗句欣赏,除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外,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庐山谣》中的“鄱阳湖色满天际,庐山峰头月如霜”;宋代诗人苏轼的《乌夜啼》中的“鄱阳湖上去悠悠,庐山峰头望故楼”等。
这些诗句都展现了鄱阳湖的美丽景色,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鄱阳湖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除了诗歌外,还有许多小说、散文等作品。
如明代小说家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就有关于鄱阳湖的描写。
在现代文学中,鄱阳湖也常常被提及,如余华的《活着》中,就有主人公福贵在鄱阳湖畔的生活描写。
这些文学作品都让鄱阳湖的美景和文化得以传播,使其成为更多人心中的向往之地。
总的来说,鄱阳湖不仅是一处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更是富含文化底蕴的文学之地。
鄱阳湖 诗句
鄱阳湖诗句
【一、鄱阳湖简介】
鄱阳湖,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面积广阔,湖水清澈,生态环境优美。
鄱阳湖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渔业基地之一。
湖中有丰富的水生植物,吸引了大量的水禽候鸟栖息,被誉为“水禽的天堂”。
【二、鄱阳湖美景概述】
鄱阳湖四季美景各异,春天湖水映着蓝天白云,碧波荡漾;夏日阳光照射,荷花盛开,清香四溢;秋季湖水变得宁静,候鸟迁徙,景象壮观;冬季白雪皑皑,湖面宛如一幅水墨画卷。
【三、鄱阳湖诗句欣赏】
历代文人墨客为鄱阳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如唐代诗人韦庄的《鄱阳湖》写道:“八百里鄱阳湖,碧波荡漾接天涯。
”形象地描绘了鄱阳湖的壮美景色。
【四、诗句背后的意义】
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鄱阳湖的自然美景,更蕴含了诗人对生活、自然的热爱。
如宋代诗人苏轼的《鄱阳湖赠张十六郎中》中提到:“鄱阳湖浸东南境,有人曾量三十六万顷。
”这表达了诗人对鄱阳湖的崇敬之情。
【五、结语】
鄱阳湖,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鄱阳湖的美丽与神秘,更加珍惜这片自然资源。
鄱阳湖诗词
鄱阳湖诗词(原创版)目录一、鄱阳湖诗词概述二、鄱阳湖诗词的历史渊源三、鄱阳湖诗词的地域特色四、鄱阳湖诗词的艺术特点五、鄱阳湖诗词的当代价值正文鄱阳湖诗词是中华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文化。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喜爱描绘的风景名胜。
鄱阳湖诗词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地域环境中孕育而生的。
鄱阳湖诗词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鄱阳湖地区便有许多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他们创作了许多充满民族风情的诗歌。
汉代以后,随着中原文化的传入,鄱阳湖诗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唐宋时期,鄱阳湖诗词进入了繁荣时期,许多著名诗人如白居易、杜甫、苏轼等都曾游历鄱阳湖,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鄱阳湖诗词的地域特色鲜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描绘鄱阳湖的自然风光,如湖泊、山峦、水草等;二是反映鄱阳湖地区的民俗风情,如渔猎、耕种、婚俗等;三是表现鄱阳湖的历史文化,如古代建筑、历史事件、民间传说等。
这些地域特色使得鄱阳湖诗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鄱阳湖诗词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优美,音韵和谐,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二是意境深远,抒发了诗人对鄱阳湖的赞美之情;三是形式多样,既有五言、七言古诗,也有词、赋等不同的文学形式。
这些艺术特点使得鄱阳湖诗词成为了研究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资料。
在当代,鄱阳湖诗词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它可以让我们了解鄱阳湖地区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其次,它可以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最后,它可以为现代诗歌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总之,鄱阳湖诗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它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王勃与鄱阳湖及滕王阁
王勃与鄱阳湖及滕王阁王勃与鄱阳湖及滕王阁——鄱湖⾥的唐诗宋词系列如果说,要追根溯源地探究鄱湖是从何时起,开始名扬天下的,那我们不妨可以这样想,这应该是从唐时的那“⼀⼈⼀阁⼀⽂”之后,才开始闻名天下的。
那么,就不免会有⼈要这样问我,你说的那“⼀⼈⼀阁⼀⽂”到底是哪⼀个⼈?哪⼀座阁?哪⼀篇⽂呢?在这⾥,我很欣慰地告诉⼤家,那个⼈,就是唐四杰之⾸的王勃王⼦安;那座⾼阁,就是耸⽴在鄱湖南昌城赣边的,由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的的滕王⾼阁;那篇⽂章,就是王勃在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落之时写的⼀篇序⽂:《滕王阁序》。
王勃,字⼦安。
⽣于公元650,殁于公元676年。
古绛州龙门,今⼭西省万荣县通化镇)⼈。
王勃是我唐代期著名的诗⼈,他与当时⽂坛较有影响⼒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三⼈齐名,被后世称之为“唐四杰”。
在他们四个⼈中,由王勃居于⾸位。
在王勃的⼀⽣,短短的⼆⼗七个年当中,他先后写下了享誉海内外的经典名句:“海内存知⼰,天涯若⽐邻。
”(见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诗作)以及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骈体散⽂《滕王阁序》。
王勃少年时便才华横溢,名动朝。
公元6*4年,王勃书右丞相刘祥道⽈:“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存乎⼼⽿”。
刘祥道称赞其为神童,将未及年的王勃向朝廷表荐,勃因对策⾼第,被授朝散郎。
据《旧唐书》载:“勃六岁解属⽂,构思⽆滞,词英迈,与兄才藻相类,⽗友杜易简常称之⽈:此王⽒三株树也。
”杨炯《王勃集序》也说:“九岁读颜⽒汉书,撰指瑕⼗卷。
⼗岁包综六经,乎期⽉,悬然天得,⾃符⾳训。
时师百年之学,旬兼之,昔⼈千载之机,⽴谈可见。
”唐麟德元年,元⼆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亡,时年27岁。
关于王勃的⽣卒纪年,史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种是根据杨炯的《王勃集序》所述。
勃于唐⾼宗元三年,即公元676年卒,时年⼆⼗⼋岁。
⼀种说法是根据王勃⾃⼰写的《思赋》:“咸亨⼆年,余秋⼆⼗有⼆。
”咸亨⼆年即公元671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鄱阳湖里的唐诗宋词系列
为了追根溯源,追寻鄱阳湖一名的由来及出处,我们翻看了不少的史料。
今天,我们不妨从文学的角度来切入进去,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宝库中去寻觅她的踪迹,在唐诗宋词里去找到她的来历,并对她加以解读。
另外,再加上一些地理意义上的东西来证明她的历史变迁之外,还可以借鉴鄱阳湖上的人文传说来进一步佐证了。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鄱阳湖的前身是彭蠡湖。
我们从地质学上考察,彭蠡湖与云梦泽、洞庭湖一样,共同起源于一亿年前中生代末的燕山运动,在幕阜山、九岭山与怀玉山之间,产生了两条近南北走向的大断裂。
燕山运动后期,断裂之间的地带逐渐陷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洼地地堑型湖盆。
到了第三纪末期以来,湖盆曾经出现过多次反复的升降变化,但总的趋势是处于上升状态,到了第四纪上的更新世,因普遍的陆地升起而呈现出一片河网交错的平原地貌。
就这样,一直到了更新世晚期,长江武穴(今湖北广济县)与望江之间的主泓道南移到今天的长江河道上,江北残存的河段,自全新世以来因处于扬子准地槽新构造掀斜下陷带处,便逐渐扩展成湖,并与长江水面相连接,这便是进入历史时期的古彭蠡泽。
《尚书·禹贡》扬州:彭蠡既潴;导江: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导漾:东汇泽为彭蠡。
所指正是这一情况。
到了公元421年,也即是南朝的永初2年,一场大地陷使彭蠡湖东岸的松门山断裂、沉陷,致使彭蠡湖水越过松门山,一步一步地南侵,最后来到了鄱阳城脚下,将鄱阳山浸泡在了水中后,整个鄱阳平原变成了一片汪洋泽国,至此,才开始形成了现代鄱阳湖的雏形。
算到今天的2014年为止,现代的鄱阳湖,她的历史也不过只有1593年而已,所以,我们说鄱阳湖是一个既古老苍凉而又年轻柔美的泱泱大湖。
我们打开清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似乎可以看出丝缕鄱阳湖一名由来的端倪。
《读史方舆纪要》这本书,是清朝初年的顾祖禹独撰的一部巨型历史地理著作。
内容丰富、地名齐全、考订精详、结构严密,不但胜于唐代成书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成书的《太平寰宇记》,而且超越了明代成书的《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
若是将它与清代的历史地理巨著、官修的《大清一统志》相比,也是各有千秋,毫不逊色。
所以,它至今仍然成为历史、地理学者乃至研究历史、经济、军事的学者们必读的重要参考书。
在书中,是这样记述鄱阳湖一名由来的:自隋唐以前,概谓之曰:彭蠡。
炀帝时,因彭蠡湖与鄱阳山相接,帝曰:何不名其为鄱阳湖。
这个故事里讲的是隋炀帝在南巡鄱阳湖时,因了鄱阳山是彭蠡湖中的第一高山而御赐湖名鄱阳湖的。
当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人文传说而已,但是,它的确也并不缺少令人可信的一个方面。
翻看《饶州府志》,其上是这样记载的:鄱阳湖乃彭蠡泽之东南隅,延袤数百里,隋以鄱阳山所接,故名。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站在这个节点上看,与时称炀帝赐湖名以鄱阳湖一说,是基本吻合的。
只不过,《饶州府志》上所记述的鄱阳湖,她只是现代鄱阳湖中的南湖区那一部分而已。
另有南康府志载:鄱阳湖在
都昌县东南二十里,流经县治,会于左蠡。
其湖绵亘三百里,巨浸迷茫。
中有雁泊小湖,西接龙兴,东抵饶州,北流入于海。
在地理的意义上来说,南康府志里的所指与饶州府志里的所指,指的都是同一个地方,现代鄱阳湖的南湖。
到了唐代,一般的人还是通称鄱阳湖为彭蠡湖的,这无论是在官方还是在民间都无一例外。
当然,在这一时期里,也偶尔有少数人是称其为鄱阳湖的,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在《全唐诗》中去找出足够的证据出来。
翻开《全唐诗》,在这厚厚的一本书中,我们很难找得到以鄱阳湖为题目的作品出来,而真正以鄱阳湖为题目的诗歌只有两首,第一首是韦庄的《泛鄱阳湖》,第二首是释贯休的《春过鄱阳湖》这么两首诗作。
另外,还有一首徐铉的《移饶州别周使君》诗,诗中有更向鄱阳湖上去,青衫憔悴泪交流这样的一句诗语,是在直接地称呼鄱阳湖的。
到了宋代,就能够看到大量的以鄱阳湖为命题的诗词作品了。
我们首先来读韦庄的《泛鄱阳湖》诗,诗的全文是这样的:四顾无边鸟不飞,大波惊隔楚山微。
纷纷雨外灵均过,瑟瑟云中帝子归。
迸鲤似棱投远浪,小舟如叶傍斜晖。
鸱夷去后何人到,爱者虽多见者稀。
从四顾无边鸟不飞来看,到了唐代,鄱阳湖已经是快要成熟的湖泊了,她的泱泱大气已是初具规模了。
韦庄,约生于公元836年─910年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我国历史上的著名诗人韦应物的第四代孙,曾经任过前蜀国的宰相,谥号文靖。
他还是唐朝的花间派词人,善用白描的手法,清丽的词风,来描写自身的生活体验以及上层社会的游乐生活与离情别绪的哀怨情感,一生著有《浣花词》流传于世。
说过了韦庄,我们再来谈谈贯休的《春过鄱阳湖》以及《鄱阳道中作》两首诗作。
《春过鄱阳湖》是这样写的:百虑片帆下,风波极目看。
吴山兼鸟没,楚色入衣寒。
过此愁人处,始知行路难。
夕阳沙岛上,回首一长叹。
从百虑片帆下,风波极目看来说,他对鄱阳湖浩瀚与壮阔的描写与认知,大体上与韦庄一致。
再从吴山兼鸟没,楚色入衣寒来看,那时候的鄱阳湖北湖,已经是完整地与南湖有机地连在了一起,形成了现代的鄱阳湖。
贯休的《鄱阳道中作》是这样的:鄱阳古岸边,无一树无蝉。
路转他山大,砧驱乡思偏。
湖平帆尽落,天淡月初圆。
何事尧云下,干戈满许田。
我们亦不难从诗中读出他当时对于眼前大湖的称呼使用的是鄱阳湖一名。
从鄱阳古岸边到湖平帆尽落,他巧妙地将鄱阳湖一名有机地嵌入在了诗作中,提高了诗歌文字语言的张力
贯休,生于公元823~912间,俗姓姜,字德隐,江西进贤县人,唐末五代著名的画僧。
7岁时投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
贯休记忆力特好,日诵《法华经》1000字,过目不忘。
贯休雅好吟诗,常与僧处默隔篱论诗,或吟寻偶对,或彼此唱和,见者无不惊异。
贯休受戒以后,诗名日渐誉隆,仍至于远近闻名,成为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讨论过了贯休之后,我们再来聊聊另一位诗人徐铉。
徐铉,生于公元916年991年间,是我国唐末五代宋初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
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氏。
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
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
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
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
工于书,好李斯小篆。
与弟徐锴皆有文名,世称二徐。
在《全唐诗》中,有徐铉写的这样一首诗:正怜东道感贤侯,何幸南冠脱楚囚。
睆伯台前收别宴,乔公亭下舣行舟。
四年去国身将老,百郡征兵主尚忧。
更向鄱阳湖上去,青衫憔悴泪交流。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做《移饶州别周使君》,各位看官可以在《全唐诗》中去找来读一读的。
诗题中的饶州,指的就是过去的鄱阳。
在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更向鄱阳湖上去,青衫憔悴泪交流来看,诗人表达的是一种面对政治的一种无奈选择。
今天的我,只不过是从这里又被流放到另外的一个地方去罢了。
这首诗,是在徐铉舒州遭遭贬之后的保大十四年,即公元956年春,元宗下诏让他量移饶州时所作的,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读出徐铉当时无奈又无助的心境来。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诗人已经在诗中直言不讳地直接称呼面前的大湖为鄱阳湖了。
他再也没有了前人那种欲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与矜持,完全脱下了头上戴的面纱,真真切切地将鄱阳湖推到了世人的面前。
可见,徐铉无意在彭蠡湖易名鄱阳湖的过程中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这在他的另一首诗《送表侄达师归鄱阳》:故乡禾黍世亲稀,中表相寻只有师。
惆怅离怀向何许,鄱阳湖上叶飞时中读得出来。
他直接以鄱阳湖上叶飞时来直抒抑郁、落寞,寂寥无助的胸臆,借助鄱阳湖来寄托他心中的愁绪。
徐铉多次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鄱阳湖这一称谓,这在他们的那个时期里是不多的,是很鲜有的。
在徐炫之后,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也曾经在他的《舟次西径》一诗中直呼鄱阳湖的。
诗是这样写的:夜来徐汊伴鸥眠,西径晨炊小泊船。
芦荻渐多人渐少,鄱阳湖尾水如天。
全诗通过对他在鄱阳湖泛舟的一番经历的记述,将鄱阳湖的浩淼烟波及空茫苍凉表达得一露无遗。
翻开宋代的诗文词作,我们还可以看到周弼写的这样一篇,很难判断出是属于诗还是属于词类的,以鄱阳湖命题的作品《鄱阳湖》:鄱阳湖浸东南境,有人曾量三十六万顷。
我昔乘槎渤澥间,眇视天溟坎蛙井。
浪何为而起於青云之底,日何为而碎於泥沙之里。
太极初分一物无,天水相包若鸡子。
扬澜可供李白青州杓,彭蠡付与卢敖洗龟壳。
斗大孤山没处藏,斸取来搘鼎铛脚。
胸中八九吞云梦,似此蹄涔亦何用。
安得快意大荒之东东复东,指麾鱼鳖骑苍龙。
从以上所表述的来看,从公元421年的地陷导致形成了东鄱阳湖,到我们在《全唐诗》中读到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韦庄以鄱阳湖为题目的诗作《泛鄱阳湖》止,从彭蠡湖易名到鄱阳湖的过程,大约走了400多年的漫长历程。
因为这可以从韦庄生于公元836年,殁于公元910年的生卒纪年中计算得出来。
这真是:彭蠡诞生亿年间,唐诗宋词赋新篇。
鄱阳湖上说文事,烟云浩瀚史无前。
这让我们仿佛看到,烟波浩渺,气度恢弘的泱泱大湖鄱阳湖,正在从我国绚丽的文化宝库深处,从多彩、亮丽、灿烂的唐诗宋词中向我们走来,走到了时代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