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及其超越
社会学理论传统及其发展脉络探析
社会学理论传统及其发展脉络探析社会学理论传统及其发展脉络探析王 飞(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摘要:传统社会学理论发展主要有三大研究范式,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批判主义,三种范式并存且长期对立。
进入20世纪中后期以后,在社会学方法论方面逐步开启了一个批判继承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范式之路,范式整合便成了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必然逻辑。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学研究进入了全面的多元化时代。
笔者认为,社会学理论历史发展将会从“软科学”向“硬科学”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社会学理论 研究范式 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 批判主义关键词:关键词社会学植根于19世纪的西方工业社会,发展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它的产生与发展主要受益于西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西方思想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环境。
然而作为一门学科来说,它是年轻的和不成熟的,按照美国社会学家布劳的说法社会学发展至今,仍然像牛顿以前的物理学一样,处于前理论阶段,社会学理论至今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学科方法论原则,社会学理论陷入了范式危机。
一纵观社会学理论发展史,主要有三大研究范式。
首先是以社会学创始人孔德,以及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其哲学基础是实证哲学。
他们认为,社会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将研究对象看作是客观实在,因此,社会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其理论研究要以自然科学为标准模式。
其后迪尔凯姆将古典实证主义社会学发展到鼎盛时期,主要标志是迪尔凯姆发表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其基本认识论主张是社会唯实论和整体观,认为社会是客观性的独立实体,社会高于个人,社会决定着个人的本质,社会学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在对社会事实的分析取向上强调社会功能论,坚持功能分析和原因分析均是社会学所必需的,并指出要以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①。
《自杀论》是迪尔凯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一次重要实践,将社会自杀率这一抽象的社会事实,运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理论与统计学有机结合,进行逻辑假设和量化分析,探究社会自杀率背后的带有普遍性的因果规律,堪称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典范,他一举将社会学从思辨哲学中摆脱出来,真正树立了社会学独立的学科地位。
二元对立方法论预设的困境及其超越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01
深入研究二元对立方法论的根源和本质,揭示其内在矛盾和困境,为 超越该方法论提供理论支持。
02
关注多元文化和跨学科视野下的方法论创新,探索超越二元对立方法 论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03
加强实证研究,将超越二元对立方法论的理论成果应用于实际研究中 ,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04
推动方法论研究的国际化合作与交流,促进不同文化和方法论之间的 对话与融合,为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论体系贡献力量。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1
二元对立方法论在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具有广 泛应用,但其预设的困境也日益凸显,如主客体 对立、理论与实践脱节等。
2
超越二元对立方法论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从对立 走向对话,从单一走向多元,实现主客体、理论 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3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引入主体间性、实践理性等 概念,以及采用辩证法、解释学等方法来超越二 元对立方法论的困境。
05
案例分析:超越二元对立的成功 案例
案例一:某企业组织变革中的二元对立超越
企业背景
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传 统与创新、稳定与变革的二元
对立问题。
超越方式
通过引入第三方咨询机构,对 企业进行全面诊断,制定了一 套融合传统与创新、稳定与变
革的组织变革方案。
实施效果
企业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到创新 的转型,同时保持了组织的稳 定性,实现了二元对立的超越
动态平衡的实现与维持
把握动态变化过程
01
关注事物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把握其内在规律和趋势,避免
静态、片面的认识。
寻求平衡发展路径
02
在动态变化中寻求平衡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利益,也要兼顾长
“二元对立”思维的凸现和消解
摘要:本文拟考察前期英国文化研究的四位巨擘阿诺德、利维斯、霍加特、汤普森各自代表性著作《文化与无政府》《大众的文明与少数人的文化》《识字的用途》《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四者的学术研究之间体现了“文化研究思维方式”的内在演变即对西方现代思维方式――“二元对立”的使用、凸现、调和和消解,为理解英国前期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提供启示。
关键词:二元对立前期英国文化研究凸现和消解“二元对立”是西方人看待世界的基本方法,它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一分为二、彼此相互对立,突出世界在差异中呈现。
追根溯源,“二元列立’’思维模式最早由柏拉图提出,经过筒卡儿的丰富和发展,启蒙运动后开始走向成熟,并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人文主义和利学主义的相互列_立中发展到极点,而后开始衰落。
20世纪以来,随着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崛起,这一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思维传统而临着巨大的挑战。
“前期英国文化研究”正是在这种“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由凸显到消解的渐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
本论文拟考察“前期英国文化研究”四部重要著作,阿诺德的《文化与无政府》(1869)、利维斯《大众的文明与少数人的文化》(1930)、霍加特《识字的用途》(1957)以及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兴起》(1963),认为四者的学术研究之间既非简单的继承也非断然的对立,而是体现在“文化研究思维方式”的内在演变,即对西方现代思维方式一“二元对立”的使用、凸现、调和和消解,这不仅反映了19世纪到20世纪英国知识分子学术思想的转变,更是时代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衍化的结果。
一、阿诺德:确立“文化”与“文明”的对立英国文化研究的兴起,从思想渊源上讲,很大程度上受惠于阿诺德开创的英国“文化与文明”的传统,他也因此被誉为英国文化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
在《文化与无政府》中,阿诺德站在精英主义立场审视社会文化现象,关注文化与政治意义,视“大众文化”为“无政府”,强烈批判“大众文化”。
超越还是回归?--试论超越“二元对立”的两种理论范式
何 以成 为可 能的 问题 ,这样 ,“ 我 ”与客
观 世 界 的对 立在 社会 学 中就 演 化 为个体
过 程 中 行 动 者 和 行 动 自身 的 关 系 ,从 而 达 到 对 二 元 论 的超 越 。 这 无 疑 具 有
乎被 看作惰 性的 、 无 能的—— 更像是 外在 力量 的玩偶 而非他 自 己” 。 布迪厄 则指 出 ,
有所 建 树 的社 会 学家 都必 须 首 先面 对这 个 问题 并 给 出 自己 的答 案 ,而对 其 进行 批 评 与 发展 的理 论 家 也都 不 自觉 地 首先 把各 种理 论 在 这种 二 元对 立 下作 出 一个
甚 至可 以说 , 他们 的理论是建立在 这种批
评之 上或 者说他 们 明确地把如何超越二元
生 。而社 会 学所 必 须 回答 的 问题就 是个 人 何 以能组 成社 会 的 问题 ,即社会 秩 序
对 立作 为 自己的理 论 目标 。科 尔曼认 为 , 目前 各 门社会科学 ( 包括经济学 、 社会 学、 政治 学 ) 普遍存在 的主要缺 陷之一是微观 理论 与宏观理论 的联 系十分 脆弱 ,未能解 决微 观到 宏观或宏 观到微 观的转 变 问题 。 他并 以韦伯的经典著作 《 新 教伦 理与资本 主义 精神 》为例 来说 明这一 问题 。吉登斯 则通过批 判以解释学方法为代表的个体主
马克斯 ・ 韦伯是个体 主义的创 始人 。 他 的 “ 理 解社 会学”吸收 了狄尔泰 、李凯 尔 特 等人 文主义思想家 的观点 ,认 为社会学 研 究必 须 以解释 的方式 来理解社 会行 动。 个 人及其 行动是 社会学 研究 的基 本单 位 , “ 个人 是社会 行动 的前提 ,是研究 的 出发 点 ”( 贾春 增 ,1 9 8 9 o而 整体层面 的现 象
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及其超越
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及其超越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传统社会学方法论面临着整体论与个体论之间、宏观与微观之间及结构与活动之间对立的困境,这种困境的对立有其深刻的哲学根源,即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
本文还论述了随着人们对实证主义的不断质疑,对社会学本身的不断反思与批判。
关键词:社会学方法论;二元对立;超越社会学自孔德提出,得以建立并且发展至今,其理论与方法取向一直存在着分离与对立,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方法论集体主义)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理解主义(方法论个体主义)这两大社会学方法论传统,它们的矛盾冲突导致的二元对立主要体现在整体论与个体论之间、宏观与微观之间及结构与活动之间的对立。
这三种对立中,整体论与个体论的对立是后两种对立的基础。
随着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欧美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兴起,他们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及消除社会学方法论二元性的主张,西方社会学界出现了许多强调多元综合的全新理论范畴。
著名的有卢曼的功能结构主义、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以及布迪厄的建构结构主义理论。
尽管这些理论具有不同的基本特征,但它们却基于一个共同认识,那就是试图通过对存在于社会学领域内部各种二元论式思考方式的批判,打破迄今为止相互对立的社会学理论传统,克服并超越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的对立并实现它们的统一。
一、二元对立的哲学基础:唯名论与唯实论在西方哲学史上,中世纪经院哲学内部在有关“一般”(共相)与“个别”(殊相)关系的看法上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形成了“唯名论”与“唯实论”两大派别的长期对立和斗争。
“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的事物(特殊)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概念和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是逻辑的对象。
”[1]唯实论则与唯名论的观点相反。
唯实论认为一般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
一般是个别事物的本质,个别事物不过是一般派生出来的,个别情形、偶然现象,并不真实存在。
如何超越二元对立——读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
如何超越二元对立————读吉登斯读吉登斯读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结构化理论大纲》》庞圣民(兰州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 兰州 730000)摘要摘要::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伴随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霸主地位的衰弱及随之面临的挑战,社会学的正统共识逐渐丧失,西方社会理论陷入方法论的二元纷争中。
面对西方社会结构与行动的根本对峙,吉登斯在对经典社会学著作深度批判与总结之后,提出社会理论的“第三条道路”—结构化理论。
那么吉氏是如何建构结构化理论的?其创新之处是什么?是否真的解决了结构与行动的对立?对社会学的发展有什么意义?正是本文试图要解答的问题。
关键词关键词::结构化; 二元对立; 结构二重性; 社会实践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任何一个社会学家都必须要加以研究和回答的问题,它是社会学理论的根基。
(郑杭生,2001)正如古尔德纳在《即将到来的西方社会学危机》一书中所言:“无论是否喜欢,是否了解,社会学家都要根据预先确定的假设来组织自己的研究,社会学的特点就在于这些假设,并随这些假设的变化而变化。
而要探讨社会学的特点,了解社会学是什么,就要我们去辨认那更深一层的关于人与社会的假设”。
(GouldneAW,1970:5)这一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在总体上体现为主体与客体、结构与行动、社会决定论与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分野,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伴随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霸主地位的衰弱以及随之面临的挑战,社会学的正统共识逐渐丧失,西方社会理论陷入方法论的二元纷争中。
面对西方社会结构与行动的根本对峙,吉登斯在对经典社会学著作深度批判与总结之后,提出社会理论的“第三条道路”—结构化理论。
那么吉氏是如何建构结构化理论的?其创新之处是什么?是否真的解决了结构与行动的对立?对社会学的发展有什么意义?正是本文试图要解答的问题。
尽管目前国内有关吉氏结构化的论文可谓汗牛充栋:(陆春萍、邓伟志,2006)(张云鹏,2005)(孟祥远、邓智平,2009)(于海,1998)等。
简论布尔迪厄对传统社会学方法论的继承和超越
简论布尔迪厄对传统社会学方法论的继承和超越[论文关键词]社会学布尔迪厄整体主义方法论个体主义方法论[论文摘要]针对社会学方法论领域长期存在的整体主义方法论和个体主义方法论的对立,布尔迪厄提出了一种综合的社会学方法论。
布尔迪认为社会学应以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利用”(场域)而把握“两头”(社会和个人)。
这种引入关系主义的研究方法,克服了由实在(社会和个人)取向的研究方法而导致的社会学中的一系列二元对立。
布尔迪厄这一社会学方法论如今已成为人文社会领域内最具有影响力的方法论范式之一。
在社会学理论史上,方法论问题始终是一个核心课题。
西方传统社会学对此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端于涂尔干的整体主义方法论,另一类是开创于韦伯的个体主义方法论。
由于这两种方法论生成的本体论背景不同,因而形成了社会学领域中的一系列二元对立。
这一系列的二元对立,不仅使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出现严重分裂,而且也将社会学家们分成两大对立阵营。
从20世纪70-80年代起,这种对立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一批风头正健的年轻社会学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方法论整体主义和方法论个体主义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社会学应该克服这种方法论的二元倾向,并主张建立一种全新的方法论范式。
在此背景之下,许多有创意的理论建构纷纷出笼,其中引人注目的有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卢曼的功能结构主义、吉登斯的结构化社会理论和布尔迪厄建构的结构主义理论。
这些旨在超越方法论整体主义和方法论个体主义的探索性理论,为社会学开辟了新的境界,特别是布尔迪厄从关系主义立场出发的社会学思考,成功超越了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二元对立,为实现社会学方法论范式的转换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一、整体主义方法论和个体主义方法论社会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以后,社会学家们像孔德、斯宾塞等人就开始对社会学方法论问题进行思考,可以说在他们的研究中深深地渗透着他们所处时代的方法论成果,但他们没有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方法论探讨。
在社会学中对方法论进行自觉的探索应该可以追溯至涂尔干和韦伯。
社会学研究中主体与客体的区隔和超越
入同一个动态过程, 即实践当中, 并将社会学的分析 对象由静止的、 绝对的某种客体变成不断运动的 、 相 对的社会关系, 这无疑为社会学拓宽了研究视野 , 对 消除社会学研究主客体二元对立的研究模式有着巨 大的启示作用。 在论述研究主体的原则时, 马克思利用“意识 “客观原则 ” 、 “价值中立 ” 形态” 这一概念, 消解了 等 “科学” 原则, 认为只要存在国家利益、 阶级利益和 社会制度的差异, 就必然存在为之辩护的不同意识 形态的争论。依此推断, 所谓的实证主义和社会阐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而制造 释学不过是 出来的对于现实世界的颠倒的、 扭曲的、 虚假的反 [6 ] 映, 是和统治阶级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附属物 ” 。 马克思不赞成研究主体能够去主体性和悬置价值 区隔于研究客体之外实现完全的客观研究 。 但 观, 是, 这种将研究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的做法 , 客观上 消除了社会学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和必然性 , 因此, 马 克思从未使用“社会学“或者“社会科学“一词。 马 克思的意识形态论也强烈批判了社会学家为消除研 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二元对立所做的各种努力 。 ( 四) 经典时代的局限。 自此, 三大经典社会学 家都为社会学提供了具有经验性和整体性的研究范 式, 社会学也由社会哲学实现了向社会科学的转变 。 ” 、 “理想 但是这种转变并不彻底, 无论是“社会事实 “价值中立” , 类型” 还是 都要求规范研究客体, 使研 究主体以一种超验性的悬置立场对社会进行研究 , 实质都是将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区隔开来 。马克思 则放弃了这种超验性的立场, 将其社会理论意识形 态化, 以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工具, 从而凸显了其研 究的能动性。总而言之, 三大社会学家各自的方法 论中, 研究主体和研究客体不是相互区隔 , 就是密不 可分, 在二维之中没有中间地带。 纵贯整个研究, “从思维源泉上来看, 它们仍然都停留在传统形而
简论布尔迪厄对传统社会学方法论的继承和超越
是布尔迪厄从关系主义立场出发的社会学思考,
【 收稿 日期 】0 9— —1 20 0 4 0
看 出, 这一界定包含 了社会事实区别于个体( 或
【 作者 简介] . 1 祁文 寿(9 9一) 男 , 族 , 16 , 藏 青海互助人 , 兰州大学博士生 , 青海人 民出版社编辑 。 2 .蒲
成功超 越 了整 体 主义 和个 体 主义 的二 元对立 , 为 实现社会 学方 法 论 范式 的转 换提 供 了独 特 的视
角。
一
核心课题 。西方传统社会学对此的认识大致可
分 为两类 : 一类 是发 端于涂 尔 干 的整 体 主义方法
论, 另一类是开创于韦伯的个体主义方法论。由
于这两种 方法 论生成 的本 体论 背景不 同 , 因而形 成 了社会 学 领域 中的一 系列 二 元 对 立 。这 一 系 列 的二元 对立 , 不仅 使社会 学理 论 与方法 出现严 重 分 裂 , 且 也 将 社 会 学 家 们 分 成 两 大对 立 阵 而
涂尔 干所 倡导 的是整体 主义 的 (oii) 实 hlt 、 sc
证 的 ( oiv ) 法 论 。在 他 看 来 , 会 学 的 研 p si 方 te 社
究对象就是社会事 实( 或社会现象 ) 。那么 , 什 么 是社会 事 实 呢? 根 据涂 尔 干 的定 义 “ 切 行 一
为 方式 、 论 它是 固定还 是 不 固定 的 、 是 能从 不 凡
N 3, 0 9 O. 2 0
G nr e e a N仉 1 4 l 3
简论 布 尔迪 厄 对 传 统 社会 学 方法 论 的继 承 和超 越
祁 文 寿 蒲 阳 ,
(.兰州大学 历史文化学 院, 1 甘肃 兰州 7 00 2 北京农业大学 人 文社会学 院 , 300;. 北京 10 8 ) 00 3
超越结构与行动二元对立——对吉登斯与布迪厄理论的比较性评析
针对传统社会学中的二元对立 以及 由此带来的种种 困境 , 吉登斯认为 , 这种偏向主体或客体 任何一方 的理论都是社会二元论的表现 ,我们必须从概念上把这种二元论重新建构为某种二重 “
性, 即结构二 重性 ( 吉登斯 ,9 84 )。吉登斯 正是 通过 个人行 动 与社会 结构 的相互 建构论 的比较性评析
曾 笑
( 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 厦 福建厦 门 3 10 ) 6 0 5
摘
要: 结构与行动二元对 立是社会学理论发展过程 中不可避免而又难 以解决的难题。 当代社会 学理论
家吉登斯 与布迪厄都对这种 主客二元对立进行 了反 思,各 自提 出了既有 区别又有联 系的结构化理论与 实践 理论 。本文在对他 们理论梳理的基础 上将二者对行动与结构二元对 立的超越进行 比较性评 析。
在社会学理论发展中, 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个人与社会二元对立矛盾 , 这是社会学 的经典问题 。 如何超越这种二元对立 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科学界的重大课题 。个人与社会 的关系问题 , 不仅是社 会学家争论的焦点 , 社会学诞生之前 的先辈们就没有停止过争论( 张振华 ,09 。 20 ) 这种争论 的典型
关键词 : 结构 与 行 动 ; 元 对 立 ; 二 吉登 斯 ; 迪 厄 布 中 图分 类 号 :9 - 3 C 10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3 2 ( 0 0 - 07 0 10 — 4 12 1 ) 10 0 — 6 1
一
问题 的提 出 : 于二元 对立 关 ( ) 会 学理论发 展 的基本 矛盾 一 社
治社会 学和农村社会 学。
8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1年 1 01 月
( 杨善 华 ,9 9 。 19 )
结构化理论:吉登斯超越二元对立的探索
体 现 在方 法 论 意 义 上 的 整 体 主 义 和 个 体 主 义 , 即
整 体 与 个 体 、 观 与 主 观 、 观 与 微 观 之 间 的 对 客 宏
立 。其 中整体 主 义 以孔 德 、 尔 干 、 涂 帕森 斯 等 为 代
表 , 体 主义 则 以 韦 伯 开 创 的 理 解 社 会 学 为 代 表 。 个 虽 然 整 体 主 义 与 个 体 主 义 在 争 论 不 休 中 体 现 出 各
理论 , 图缓解 二 元争 端 , 是不 管是 其 社会 行 动理 试 但
论 还 是 模 式 变 量 理 论 , 强 调社 会 对 于 个 人 的 支 配 与 都 控 制 。与 之 相 反 , 体 主 义 社 会 学 过 度 强 调 行 动 者 的 个
与 整 体 主义 相 结 合 的基 础 上 , 调 社 会 互 动 , 越 了传 统 的“ 元 对 立 ” 强 超 二 。吉 登 斯 看 到 了 行 动 者 的 主 观 能 动 性 , 时 也 重 视 结 构 对 同 于行 动 的约 束 性 , 提 出 的 结 构 化 理 论 为解 决 整体 沧 和个 体 论 之 间 的 分 歧 奠 定 了科 学 的 基 础 。他 在 把 结 构 看 做 行 动 媒 介 与行 动 他
结 果 的 基础 上 , 入时 空 概 念 , 研 究 社 会 的 发 展 与变 迁 提供 了依 据 , 引 为 为分 析 人 类 实 践 活 动 提供 了 新视 角 。
关 键 词 : 构二 重 性 ; 登 斯 ; 元 对 立 结 吉 二
中 图 分 类号 : C91 0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5 7 2 1) 9一O 7 O l7 3 9( 01 0 07 4
超越知识与活动的二元对立教学思想再认识
超越知识与活动的二元对立教学思想再认识一、内容概览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变革与发展,教学活动中知识与活动二元对立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本文旨在对这一教学思想进行再认识,并从“内容概览”这一角度出发,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解框架。
在当代教育实践中,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过度强调知识的记忆与套用,往往使得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受到了压抑。
突破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超越知识与活动的二元对立教学思想再认识》正是为了回应这一时代需求而撰写。
该文首先对知识与活动二元对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其背后的种种问题与挑战。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超越知识与活动二元对立的新教学理念,强调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新教学理念将知识学习视为一种情境化的、参与式的过程,而不仅仅是静态的知识传授。
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各种活动,他们可以在实践中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能力。
新教学理念还强调了知识与活动的相互促进关系。
知识是活动的基础和指导,而活动则是知识的延伸和实践。
通过将知识与活动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超越知识与活动的二元对立教学思想再认识》一文为当代教育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强调了教学活动的多元价值,并为学生创造了更加自由、开放、富有创造力的学习环境。
1. 问题的提出: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二元对立现象在当今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一种二元对立的现象。
我们强调知识的传输和技能的训练,认为这是教育的核心;另一方面,我们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认为这是教育的真谛。
这种二元对立现象不仅存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也体现在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等多个方面。
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看,知识的传授是教育的传统目标。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背诵等方式,我们将知识从一个中心点传递到另一个中心点。
辩证思维: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辩证思维: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摘要
在日常思考和决策中,人们往往倾向于采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即非此即彼,同时忽略了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本文将介绍辩证思维,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
什么是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方式,强调对事物的整体性和发展性进行综合考量。
辩证思维不只停留在对立面,而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历史渊源、内在联系以及未来趋势,找到事物的真实本质。
辩证思维与二元对立的区别
•二元对立:强调对立的两面,一边是A,一边是非A;常导致片面和极端思维。
•辩证思维:强调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看到事物的多面性和发展性。
如何运用辩证思维?
1.积极思考:不只盯着表面现象,要深入思考事件的根本原因和发展
过程。
2.多角度分析: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包括历史、社会文化和人类需
求等。
3.整体思考:把握事物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而不是孤立地看待一
个局部问题。
辩证思维的应用实例
•政治决策:领导者需要考虑利益关联,不只是简单的黑白取舍。
•商业发展: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技术发展和社会责任等方面。
•人际关系:在处理人际冲突时,要学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寻求共赢解决方案。
结语
辩证思维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世界和解决
问题。
通过不断练习和运用辩证思维,我们可以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启发,谢谢阅读!
以上是本文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超越社会物理学与社会现象学对社会解释的二元对立--布迪厄“双重解读”法
循的那 些客 观规 律。迪 尔凯 姆 认为社 会学是- f 科学 , - q 因而 需从客观 事物 本身 出发 , 不能从 而
主 观 愿 望 出 发 ; 会 学 方 法 的 基 础 是 必 须 把 社 会 的 现 象 当作 客 观 事 物 , 会 科 学 家要 摆 脱 对 对 社 社
象 的各种 主观 印象, 把对象 当作 ” 己无关” 与 的外部 事实。进一 步 而言, 由于社 会 事实具 有迫使
维普资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超 越 社 会 物 理 学 与 社 会 现 象 学 对 社 会 解 释 的 二 元 对 立
— —
布 迪 厄 “ 重解 读” 双 法
玉 林
- - - - - - ●■ ●■ - - - - ●■ -
在 当 今 社 会 学界 , 在 着 客 观 主 义 与 主 观 主 义 、 械 论 与 目的 论 、 构 必 然 性 和 个 人 能 动 存 机 结
者建 构 的模式执 行操作而 已 , 不能真 正认识社 会现 实 的本质 。
二 、 会 现 象 学 的 解 读 方 法 及 其 利 弊 社
社 会 现 象 学 反 对 社 会 物 理学 用 自然 科 学 的方 法 去 研 究 人 类 社 会 的 现 象 。 它 认 为 , 既 是 人
社会 科学 家观察 研究的 对象 , 同时又 是 自己行 为的 最先 的解 释者 。人 与 物质 的最 大 区别在 于 人是 有 意 识 的 . 根 据 意 义 来 观 察 、 释 和 体 验 世 界 的 , 纯 的 从 人 的 外 显 行 为 来 理 解 人 的 全 是 解 单 部行 动 是 非 常 局 限 的 , 显 行 为 不 能 表 明人 的 意 识 或 动 机 在 整 个 行 动 过 程 中 的 作 用 。 因此 , 外 社 会 现象学 特别强 调人类行 动 的意 识方面 , 预设 方面, 以探求社 会现象 背后 的真相 为宗 旨。用 并 社 会 现 象 学 的方 式 透 视 社 会 , 是 认 为 具 有 资 格 能 力 的 社 会 行 动 者 通 过 E常生 活 里 有 组 织 的 、 就 l 富 于 技 巧 的 实 践 , 续 不 断 地 建 构 它 们 的 社 会 世 界 , 赋 予 自 己和 别 人 的 行 动 以 某 种 意 义 。 丽 持 并 社会 现 实就是这 些持续 不断 的权宜行动所 构成的 。并认为 , 人是 机警 自觉 的, 会就像 是从 个 社 这 些 个 人 的 决 策 、 动 、 知 中涌 现 出 来 的 产 物 ; 世 界 对 于 这 些 个 人 来 讲 , 是 那 么 亲 切 熟 行 认 而 又 悉 。 含意 义。这一研 究 范式以 韦伯 、 饱 舒茨 、 芬克尔等 人为代表 。韦伯 认为, 加 社会学 是 指这 样 f科 学 , 它 以 解 释 的 方 式 来 理解 社 会 行 动 , 为 每 个 人 都 赋 予 社 会 行 动 一 定 的 “ 义 ” 故 l 即 固 意 。
[自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观
[自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观一前言《故乡》是鲁迅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过去的研究一般着眼于它的社会评判意义即辛亥革命之后军阀战乱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上的贫困,从而对社会的动乱和黑暗面进行批判。
也有的分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指出了有“三种故乡”的对比,即鲁迅记忆中的故乡、现实的故乡和理想的故乡的差距,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又回到了社会批判的层面。
还有对《故乡》中的人物进行分析,从而指出以闰土、杨二嫂为代表的农民,他们具有不可克服的弱点,从而回归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意义上来,等等。
对文学经典的研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结论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符合学理的要求、言之成理,都可以接受。
但在文学观念、审美意识多元化的今天,如果从文化意蕴的角度重新来看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可能就会有不同于以往的观点。
美国文化批评学者詹姆逊曾说,如果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没有上升到文化意义的视角,就不可能获得高度的认识。
而且,面对社会现实,当工业文明的发展与壮大,对自然造成了危害和破坏,甚至于毁灭的情况,在此环境下,“生态批评”兴起,站在“自然”的角度重新细读《故乡》,便会有全新的见解。
二《故乡》中所呈现出的自然美探索何为“自然”?自然即是本真,是未经雕琢的纯净之美。
陶渊明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它意味着纯朴、恬静,意味着空灵、悠远。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段描写可以说是一幅纯自然的图景,也是鲁迅先生脑海里时时闪现的神奇的图画。
它包含自然的景物的美,也包括人性的美。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海边的沙地,四个意象构成了宇宙的自然静态美。
给自然静态增加动感的是一位少年。
一个天真烂漫、未染尘埃、充满了活力的美少年。
二元对立思维类比举例
二元对立思维类比举例“二元对立”思维常常被判定为五四新诗运动的产物。
到底什么是二元对立呢?有没有关于二元对立思维的例子?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二元对立思维类比举例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二元对立思维类比举例长期以来,西方哲学思想、经典科学中占统治地位的一直是二元论及二元对立思维。
二元对立哲学思维方式即“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对立方式。
比如笛卡儿被称为典型的二元论。
他认为世界上存在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灵和物。
灵魂的本质在于思想,物的本质在于广延,二者的本质不能互换,不能决定、不能派生,彼此完全独立。
笛卡儿的二元论建立在世界具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的本原的基础上,即是典型的“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对立方式。
什么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思维的陷阱:二元对立思维、分别心上帝在设计人脑的时候,留下了斧凿的痕迹,这个是人类思维集体性的一个陷阱。
世界的本源是通过阴阳、01来进行编码的,大脑的神经元有冲动(1)和抑制(0)两种状态,这样的编码也决定了人喜欢二元对立思维。
二元对立思维、分别心是受文化等因素影响,人的内心会产生好恶、美丑,我想这样不想那样,非得这样不能那样,非此即彼的一种思维现象。
基督教里面说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一开始是不分善恶的,没有羞耻的概念,只因受了蛇的诱惑,吃了知善恶树上的果实就会区分善恶美丑的。
佛教中的不二法门,也是同样的道理,“不二”即是“非此非彼又即此即彼”、“众生平等”、“自他平等”、“心佛平等”等,是佛教认知世界万事万物的方法与观念,演绎阐述的是世间万物本质与表象的关系。
二元对立思维、分别心容易制造内心冲突,让人有种种痛苦和焦虑的体验。
俗话说,傻子最快乐,傻子没有太多的分别心,所以就比较容易获得快乐。
我们的先祖通过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总结了一套用阴阳来表达世间万物的杰出方法。
有些人一听到阴阳就觉得特别的神秘,其实阴阳只是我们的先祖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符号而已。
世间有男有女,有没有丑,种种迹象表明造物者创造的世间万物内在的数的规律都是通过阴阳、01来进行编码的。
从实体到关系: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困境与超越
从实体到关系: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困境与超越论文关键词:个体主义整体主义实体关系论文摘要:社会学方法论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在本体论思维的束缚下把各自的个体、社会整体本体化、实体化,并因此导致了个人和社会、行动和结构、微观和宏观等的理论对立。
彻底抛弃本体论预设、解构实体,从实体视角转向关系视角是克服上述二元对立的有效途径,布迪厄和吉登斯的努力体现了社会学方法论的这一转向。
自社会学诞生起,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就被作为截然对立的两种方法论引入社会学研究中,并在社会学中演化出个人和会、微观与宏观、行动与结构的关系之争。
在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斗争后,当代社会学理论家开始认识到:在表面上相互对立的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方法论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本体论预设,个体主义预设了个体本体,整体主义预设了社会本体,这种隐藏着的本体论预设造成了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理论对立,从而为融合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找到了突破El。
抛弃本体、解构实体,从实体视角向关系视角转移成为当代社会学方法的主导特征。
一、个体主义方法论及其困境个体主义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原子论哲学。
古希腊的哲学家恩培多克勒就曾经用“从部分说明整体”的方法来说生命现象,他认为人、兽、植物等所有生命都是由水、火、土、气的混合组成。
唯物主义哲学集大成者德谟克里特认为,万物均由原子构成,而原子本身则“是既不能毁坏也不能改变的”这些论述中已经包含了个体主义方法论思想的雏形:整体只能从它的构成部分获得解释。
到了中世纪,个体主义思想是以唯名论的方式传递的。
唯名论认为,共相不过是名称,个体先于共相。
[2进入近代以后,原子论思想在物理学、化学、牛顿力学等自然科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为社会学的个体主义方法论提供了有力的信念支撑。
作为社会学方法论的个体主义最初是由社会学奠基人之一韦伯提出的。
他认为社会中的集体构造(如政府、社会、股份公司等)只不过是特殊行动的组织模式和结果,个体才是这些特殊行动的唯一载体。
二元对立理论
二元对立理论今天,当我看到“成长的烦恼”这个话题时,才发现其实每个人都要面对很多的选择。
有很多关于二元对立理论的观点,大家都各执一词。
今天,我想通过一个故事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我们这一代人都经历过二元对立理论的影响,很多道德判断与伦理标准在社会里形成,而我们每个人又只能服从,没有机会为自己的正确和错误说话。
”这是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俞敏洪的一段文字。
他引用的是卡尔·波普尔提出的二元对立理论,这也让我第一次知道了二元对立理论的存在。
中国年轻人的青春期以前是由日本动漫、电视剧、游戏主导的,后来有了韩剧、美剧,再后来还有了英剧、泰剧,而且看得津津有味。
从此,年轻人的生活中便多了无数的灰色地带。
他们开始从青春期开始怀疑父母与老师,把所有的关心都倾注到社交媒体上。
在我们长辈眼里,二元对立理论就像一座大山,它会使孩子们之间产生无法跨越的鸿沟。
但实际上,所谓的坏学生,只是因为教育方式不够恰当罢了,而这种教育模式更适合亚洲。
同样,成年人对孩子进行的所谓的道德绑架也可以追溯到二元对立理论。
因为你曾经被某些规则捆住手脚,长大后你会迫不及待地想挣脱这些枷锁。
但如果你不能一开始就接受它,就会痛苦不堪,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
“反动的东西不是纯粹好的东西”,所以我认为,即使我们现在身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即使我们目睹着最糟糕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也不应该过早地用道德的名义,干涉别人的生活。
首先,你不需要强迫他人。
世界的任何人都是自由的,我们要尊重他人的个性,包括身体、言语、思想和行为,并给予同等的尊重。
其次,要允许个人发展自己的优势。
每个人的独特性格不仅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不同的生活,而且也是社会群体成员相互支持和保护的重要来源。
最后,学会理解。
现代社会的本质之一就是去集体化,也就是说,去寻找自我。
自我意识的觉醒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你还有权利改变别人吗?二元对立理论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两个价值观念是完全对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及其超越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传统社会学方法论面临着整体论与个体论之间、宏观与微观之间及结构与活动之间对立的困境,这种困境的对立有其深刻的哲学根源,即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
本文还论述了随着人们对实证主义的不断质疑,对社会学本身的不断反思与批判。
关键词:社会学方法论;二元对立;超越
社会学自孔德提出,得以建立并且发展至今,其理论与方法取向一直存在着分离与对立,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方法论集体主义)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理解主义(方法论个体主义)这两大社会学方法论传统,它们的矛盾冲突导致的二元对立主要体现在整体论与个体论之间、宏观与微观之间及结构与活动之间的对立。
这三种对立中,整体论与个体论的对立是后两种对立的基础。
随着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欧美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兴起,他们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及消除社会学方法论二元性的主张,西方社会学界出现了许多强调多元综合的全新理论范畴。
著名的有卢曼的功能结构主义、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以及布迪厄的建构结构主义理论。
尽管这些理论具有不同的基本特征,但它们却基于一个共同认识,那就是试图通过对存在于社会学领域内部各种二元论式思考方式的批判,打破迄今为止相互对立的社会学理论传统,克服并超越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的对立并实现它们的统一。
一、二元对立的哲学基础:唯名论与唯实论
在西方哲学史上,中世纪经院哲学内部在有关“一般”(共相)与“个别”(殊相)关系的看法上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形成了“唯名论”与“唯实论”两大派别的长期对立和斗争。
“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的事物(特殊)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概念和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是逻辑的对象。
”[1]唯实论则与唯名论的观点相反。
唯实论认为一般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
一般是个别事物的本质,个别事物不过是一般派生出来的,个别情形、偶然现象,并不真实存在。
将唯实论与唯名论这对哲学范畴运用与社会领域,来解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便形成了“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唯名论”哲学。
社会唯实论认为,尽管个人是社会学的主体,个人生活形成社会,但社会不是“个人的聚焦”,而是自成一类的,社会外在于个人,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它一旦形成便会产生超越个体的新的特征,这些特征反过来塑造了个体意识与个人行为。
因而社会并不源于个人选择,相反,是个人选择假定了社会先在。
因此,从社会唯实论哲学出发,必然认为只有从社会环境和经验事实角度,才能对社会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与之相对,社会唯名论哲学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个人先在于社会,离开个人及其行为,社会团体和社会行动也不复存
在。
因此,从社会唯名论哲学出发,必然认为从个人行为和主观动机的角度,以个人为分析基点,才能对社会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二、二元对立的具体分析
1.整体论与个体论的对立
整体论与个体论是社会学方法论研究领域的最基本的范式之一。
个体论者认为个体是社会的真实本体,也是社会学分析的基本单元。
在他们看来,社会不过是许多个体的集合、相加和汇总,社会整体的属性、性质、特征或状态只能从个体的属性、性质、特征或行动中得到解释,依此整体可以还原为个体。
脱离了个体,“社会整体”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词语。
“社会”一词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指称个人及其行为的集合体的方便的标签或工具。
社会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区别只是量的不同,没有质的差别。
整体论则认为社会整体不仅仅是个体的总和,作为一个整体,它获得了一种外在于个体的结构属性,这种结构属性既不是来源于个体本身,也不是个体的属性所能解释的。
社会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区别不是量的不同,而是质的差异。
造成这种质的差异的原因在于社会整体、社会制度或宏观社会现象具有一种超越个人的结构,这种结够在时间上超越个体有限的生命而不断延续,在空间上超越个体的有限活动范围而不断扩张。
因此,社会不但不能还原为个体,相反,这种社会结构成为决定和制约个体行为的原因性力量。
[2]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社会学家,坚持整体论的观点,认为社会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它具有整体性、外在性和强制性的特点,社会决定个人,社会现象不能还原为个人现象,应当从社会整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社会学的研究必须限定在社会层次上。
而韦伯与之针锋相对,坚守个体论的、理解的方法论主张,认为社会只是空名,并非实体,真实存在的是个人,社会、结构、组织、制度等不过是抽象名词,社会学研究只能从个人出发。
2.结构与行动的对立
行动与结构之间的对立也是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基本范式之一,以往的社会学家不是过分强调结构、系统等客观性而忽视行动或者个人;就是过分强调个人意识、体验等主观性而忽视结构、系统的客观制约性,其结果是妨碍我们把握社会中相互交织的复杂联系的逻辑。
行动理论的奠基性主张来自韦伯和齐美尔,韦伯指出,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应该是行动,是有意义的、由动机推动的、他人导向的行动,我们可以通过解释性理解、建立理想类型来研究它。
围绕着机构如何决定和限制个人的行为,以及个人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能动性的问题,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结构决定个人的行为,个人行为是社会系统和结构的产物。
社会结构被置于首位,个体的行为和特性被弱化。
而符号互动论和常人方法学则表示相反的立场,他们强调个体如何通过自身的行动去构造周围世界,在组织制度束缚下的消极被动的人变成一个具有自我控制、自觉选择的主观能动的人。
正如布鲁默所言:“社会组织不过形成了一种人们在其中活动的情景,它不过为人们解释他们所处的情景提供了一套固定的符号,知识在此意义上它才能参与并影响了人们的行动,成为人们行动的一部分。
”[3]
3.微观与宏观的对立
在社会学方法论领域中还存在着宏观理论与微观分析相脱节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整体论和个体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理论工具和操作方法。
格兰诺维特在《弱关系的力量》中指出,当前社会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缺陷是没有以令人信服的方式把微观层次的互动与宏观层次的互动的模式联系起来。
[4]默顿认为,如果每一位社会学家都奢望发展宏观理论,从中可以推演出所有次生性的理论,其结果只能是像早期的宇宙哲学一样提一些半斤八两的主张,那么,通往宏大理论的道路将被阻塞,“顽固地坚持这样的实践,只能使社会学走向四分五裂、争论不休,每块地盘都有它自己的理论体系来统管。
”[5]他建议,社会学家应该集中建设“中层理论”,这样的理论既非经验研究所得出的日常总结,也不是宏大的理论范式,而是这两种立场的中和。
科尔曼对社会科学领域中宏观和微观分裂的现象极其不满,认为这样的方法论和理论研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对社会生活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因而他试图重建社会需要的社会理论,使微观水平的行动与宏观水平的社会结构相结合。
三、超越:理论综合与范式整合
帕森斯之后,亚历山大继承实证主义传统,从新功能主义的视角对实证主义进行改造,为新功能主义奠定了他所称的后实证主义方法论基础。
亚历山大指出,科学过程除了经验逻辑之外,还有一个逻辑在起作用,他称为“理论逻辑”,构建了一个从经验环境到形而上学环境的科学连续体,一定程度上既克服了形而上学的思辨性,又克服了经验主义、自然主义的片面,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辩证的实证主义方法论,从理论上把经验与形而上学、实践与理论统一起来。
6
布迪厄则进一步设计出一套可以同时超越方法论整体主义与方法论个人主义,并保持其优点的社会学方法规则。
布迪厄的社会学方法规则可以简单地表述为:是一个在涂尔干方法论整体主义基础之上,重新导入被其忽略掉的行动者直接体验的规则。
具体而言,就是首先运用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首要原则——系统地摒弃常识性认识与成见的原则——实现其“认识论断裂”,即首先将社会看作一个独立于行动者个人并且可以从外部加以把握的客观事物(客观结构)。
紧接着再对这一客观主义认识实施对象化与客观化操作,并把被涂尔干所忽略的行动者的常识性认识与成见看作社会结构的一种象征补充,并将其放到客观结构与被身体化了的结构(惯习),即社会结构与心智结构的辨证关系中加以把握。
[7]布迪厄社会学方法新规则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摆脱了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方法论整体主义二者择一的二元论倾向,通过吸收与融合这两种表面看来相互对立的方法优点的手法,为实现社会学方法论范式的转换提供了独特视角。
社会学方法论上的二元对立困境,无疑是社会学发展的桎梏,人们在社会学研究中,无论用二元中的哪极,都有很大限制。
随着人们对传统社会学的反思和批判,各种新理论得以出现。
这些多元化的研究范式在对传统社会学方法论的修正完善过程中,为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另外的理解角度和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宁.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对立的新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2002(2).
[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M].纽约:自由出版社,1968.
[5]布笛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6]罗雪原.试论社会学方法论的统一前景——从主流社会学危机及其解决的视角[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7]朱伟珏.社会学方法新规则——试论布迪厄对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的继承与超[J].浙江社会科学,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