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繁星》《冰心诗四首》苏教版知识精讲

合集下载

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3、冰心诗四首课件(共30张PPT)

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3、冰心诗四首课件(共30张PPT)
2.诗歌由具体的物产生的 赞两美个秋联的想力是量由,启示人们
课堂作业
一、 给加点字注音。
浸( )透
jìn sǎ 折叠( ) dié 二、填空。
洒(
)遍
1.冰心原名 谢婉莹,诗集主要有 《 繁星》.《 春水 》。散文集 主要有《小橘灯》.《 寄小》读者
等。
二、简答题 1、叠纸船原是儿童的一种游戏,诗中 的这一行为意味着什么?诗中的纸船 又象征着什么呢?
2、体会“明艳“、“然而”一词在 本诗中的作用;比较词语:“惊羡”
“明艳”与突“出羡了慕”花的的区色别泽; 特征, 形象地突现了花的“成功”。 “然而”追溯了花成功的历 程。
“惊羡”比“羡慕”多一层 惊叹的意味,也更能衬托成
3. “芽儿,花儿,果儿”的顺序能否调
这三节换诗?之间按内容来看 是递进关系,“芽儿”“花 儿”“果儿”的顺序排列暗指 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 长过程。“芽儿”“花 儿”“果儿”说的话不能互换, 因为它们说的话与各自的特征
品味探究:
1.“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 你的怀里。”这句中的“风雨” 指什么?如果你有过这样的体 验,请具体说说。
2.叠纸船原是儿童的一种游戏, 诗中的这一行为意味着什么? 诗中的纸船又象征着什么呢?
1.“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 的怀里。”这句中的“风雨”指什么?
如果你有过这样的体验,请具体说说。
有可没有以其理它的解理为解呢游?子 对故土或者祖国 的依恋等。
课后习作:
《纸船 寄母亲》这首诗 歌是借助具体的形象来 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 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 或一首诗来抒发你对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成功的花》 中蕴涵的哲理,《嫩绿 的芽儿》中阐述的积极 的人生。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冰心诗四首》教案(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冰心诗四首》教案(新版)苏教版

二冰心诗四首【教学目标】1.体会诗中所要抒发的感情和所蕴涵的深刻的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教学过程】导入:【资料补充】冰心(1900一 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诗以抒写纯真的重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

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

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

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

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相信“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母爱、童真、大自然是支撑她爱的哲学的三根支柱。

一、默一默鸟.ch..á.o.()折.di..é.()载.()着惊羡.()浸.()透嫩.()绿冰心,原名,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代表作有诗集《》《》,散文集《》。

二、读一读自由朗读课文,做到吐字清楚,读音准确。

思考:这四首诗歌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设计目的: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感情。

预设:四首小诗都非常简洁易懂,学生在朗读过后很容易就能判断出前两首诗歌是歌颂母爱的,后两首诗歌是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的。

明确:略。

三、想一想1.再读《母亲》《纸船》这两首诗,思考:两首诗都是写的母爱,所表达的感情有怎样的区别?你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设计目的:通过对诗歌语言的赏析,进一步理解两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完成教学目标2。

预设:第一首诗中的“躲”字,因为诗人其实是巧妙地用第一个“躲字”引出第二个“躲”字,如同鸟儿躲到鸟巢避风雨一样,儿女的心灵受到打击,总要找母亲倾诉,总会在母爱中得到慰藉。

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繁星》教案教案初中语文教案.doc

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繁星》教案教案初中语文教案.doc

繁星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形、义:半明半昧静寂霎眼星群密布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3.欣赏文屮描写的观看繁星的情景,领悟作者表达的感受。

4.热爱生活,学会欣赏身边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恰当的表达感借。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2)向学生提供有关资料,以便学生正确把握课文内容。

a.作者简介。

b.写作背景。

学生:(1)阅读课文及教师提供的材料。

(2)普通话诵读课文,查工具书读准字音。

(3)熟读课文第三段。

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二、导入新课:巴金热爱大自然,对夜空繁星的情景进行了观察感受,文屮是如何写观察到的悄景及感受的,让我们来仔细研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1.根据文后“探究练习一”第一句,理清课文结构。

(学生先个人思考,然后讨论发言)参考意见:第一部分(第1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夭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2段):冋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3〜4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如学生将第3, 4段内容分开为“在海上的每一天观看的情景与感受”,“有一夜看到的情景与感受”,也应加以肯定、认可)。

2.作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繁星进行了观察,产生了不同的感受,文中哪些地方表达了这些感受?(学生先用铅笔在文中划出冇关语句,然后与前后左右同学探讨交流,准备在全班发言)活考意见:“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

”“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话。

”“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那四颗明亮的星星是头,下面儿颗……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3.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参考意见: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的表达感情。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繁星》课件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繁星》课件

第二次: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繁 星的情景和感受。
“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好 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 谈话一样。”
这几句表达了作者与星星亲密、投机 的伙伴之情。也表现了作者对光明的追 求。
第三次:如今在海上望星星的感受。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 , 我仿佛看见它们 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 话……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积累字词
(1)画线字注音后解释词语: 半明半昧( ) 霎眼( ) 模糊( ) mè i 纳凉( ) 摇摇欲坠 ( ) 静寂( sh )à
mó jì
nà (2)注意加点字字形: 繁星 密密麻麻 萤火虫
zhu ì
梦幻
讨论学习
1.读课文,找出文中三次看星的时间、地点、感受的词 句。
时间 地 点


第一 从前七八 家乡庭院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 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次 月的夜晚
第二 三年前 南京菜园 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 它使我……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次 第三 如 今 次
海 上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 它们……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第一次:从前在家乡观星天的情景 和感受。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 的怀里似的。”
这里表达了作者望星天所产生的甜蜜、温馨之 感和依恋之情。
4.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词句;
按时间顺序。标志有“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 ③第一部分(第一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 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5、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 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幺样的感情? 教师点拨:把繁星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投 机的伙伴之感,觉得它们正友好地对“我”霎眼,同“我”小 声地说话,突出了舒心、安详、陶醉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星空、 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 不减。

(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繁星》说课稿 苏教版

(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繁星》说课稿 苏教版

《繁星》说课稿第一部分说教材教材简析《繁星》选自巴金的散文集《海行杂记》。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记叙文,写了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看繁星时的不同感受。

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爱星天的真情实感。

课文虽然只有400个字左右,却有极丰富的内容,是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学会生字3、理解新词4、了解作者三次看繁星的不同5、情景及感受。

6、能力目标7、通过观察、自读、精思、讨论、评价、欣赏、背诵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和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8、情感目标 9、抓住作者丰富的联想 10、体会他爱繁星的思想感情 11、从而1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第二部分说教法和学法教法1、指导观察法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图带文、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自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景中。

3、鼓励欣赏法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学法4、合作学习法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

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想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

5、美读训练法以“看、听、说、读、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地提高、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

6、探究学习法课堂教学中,我还设计了探究学习的内容。

目的想刺激学生对课文信息重组的兴趣,引发他们丰富的联想。

课文结束时设计了一个长作业,想让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来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与大自然的感情,以达到熏陶感染的审美效果。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一单元知识整理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一单元知识整理

语文第一单元重点解析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1、文题“为你打开一扇门”,其中“你”是指谁?“一扇门”是指什么?“为你打开一扇门”是什么意思?答:“你”指“青少年”,“一扇门”是指“文学领域的入口”,“为你打开一扇门”的字面意思是为青少年打开文学领域的入口,深层意思是让你由此登堂入室,尽情领略文学领域的无限风光。

2、这篇课文的标题特别吸引人,你觉得原因是什么?答:这篇课文的标题具有四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标题醒目;二是恰当地运用了比喻;三是设置了悬念;四是用“你”表示亲切的对话。

这些都是这个标题特别吸引人的重要原因。

3、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

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

这句话中两个“世界”的含义是否相同?“门”是实写还是虚写?指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修辞手法?答:第一个“世界”的含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第二个“世界”指“l领域”。

“门”是虚写,指领域的入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面对关闭的门,怎样才能打开呢?答:只要我们愿意花时间、花功夫,只要对门里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愿望,这些门就会洞开。

5、第四段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介绍自己对文学的理解的?答:作者从文学的特征,文学的内涵,文学的功能,文学与现代人的发展的关系四个方面介绍自己对文学的理解。

6、“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答:这句话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优秀的文学作品同“历史”和“时代”之间的密切关系,比喻和排比结合运用,具有不同寻常的表达效果。

7、第四段中倒数第二句中有“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三个短语,前后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调换顺序。

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提高。

8、结合课文谈谈你对“高智商的野蛮人”的理解。

【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冰心诗四首 课件 (共20张PPT)

【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冰心诗四首 课件 (共20张PPT)

• “明艳”突出了花的色泽特征,形象地突现 了花的“成功”。“然而”追溯了花成功 的历程。 • “惊羡”比“羡慕”多一层惊叹的意味, 也更能衬托成功之花的明艳,也更能表现 “人们”对“成功的花”之所以成功的原 因不够理解。
嫩绿的芽儿
• • • • • • • • •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 “芽儿”是出生阶段,需要成长发展,正 如青年需要学习提高。
• “花儿”是成长阶段,装点大地,有如青 年要以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社会注入旺盛的 活力。“果儿”最终成熟,奉献给人们, 又如青年甘于以牺牲精神为社会创造巨大 业绩,使人生辉煌灿烂。
谢谢聆听
4、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 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读《纸船》一诗,你认为其中表达“我” 对母亲深切思念的词语有哪些? 这些词语有:
从不肯妄弃 仍是不灰心 总希望 至爱的女儿 含着泪叠 ……
请根据诗中给出的信息,想象诗人 在何种情形下写的《纸船》这首诗?
冰心诗四首
走进冰心
•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儿 童文学家,诗人,因其一生刚好度过了一 个世纪,所以被称为“世纪老人”,深受 人民爱戴。诗集《繁星》《春水》除了表 现母爱外,还记录了作者零星的感受和玄 想,主要作品还有《冰心小说散文集》 《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 者》《小橘灯》
《母亲》这首诗中的两个“风雨”各指 什么?两个“躲”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感情?
• ①“风雨”指的是自然界的风雨 • ② “风雨”比喻心中的烦恼、忧愁和苦痛。
• 诗人巧妙地借前一个“躲”字引出第二个 “躲”字:如同鸟儿 到鸟巢避风雨一样, 儿女心灵(精神和感情)受到了打击,总 会在母爱中得到慰藉。 • 联想和巧妙的类比,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 、诗人为什么要叠纸船并把它抛进海里? 诗人在船上无法与母亲通音信,只幻想纸船抛 进海里能载着她对母亲的一颗爱心飘到母亲的怀 抱中。 2、诗人叠好的纸船有的被风卷进窗子里,有的被 海浪打湿了,沾在船头上,可她为什么仍是不灰 心的每天叠着? 因为诗人心中保存着永远的希望。

七年级语文《繁星》《冰心诗四首》苏教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语文《繁星》《冰心诗四首》苏教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语文《繁星》《冰心诗四首》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繁星》《冰心诗四首》二. 教学重点难点(一)《繁星》1.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丰富感情。

2. 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

4. 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二)《冰心诗四首》1. 朗读、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2. 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构思、凝炼的语言。

3. 学习人生的哲理,珍惜大好时光,作奋发向上、努力奋斗、积极奉献的青年人。

【学习过程】同学们,上一节课赵丽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文学的大门,那么我们从今天就开始走进去,去领略文学的无穷魅力,去感受文学的无限内涵,去探索文学的无穷奥秘。

今天我们来学习巴金的散文《繁星》和冰心的《诗四首》。

第一部分《繁星》一. 了解作者及作品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的笔名。

他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

他的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火》,中篇小说《憩园》《寒夜》等。

本文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

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

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

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运动。

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

2月18日,“昂热”号游船抵达马赛。

19日,巴金抵巴黎。

在游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

《繁星》即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同学们,繁星布满天空的夜晚是美好的,它会让我们产生许多的想象,甚至会想到神奇有趣的童话世界。

你喜欢星空吗?看到布满星空的绚烂多彩的星星,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我国现代文坛泰斗――巴金先生一起,回到他19岁的时候,同他一起观赏满天的繁星。

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繁星核心知识

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繁星核心知识

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繁星核心知识导读: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繁星核心知识
1、作者: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诗集。

内容包括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等等。

2、体裁:诗歌(“小诗”)
3、成因:受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影响写成。

4、内容:(1)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2)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

(3)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5、艺术特色: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瞬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与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

语言上,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苏教版初一语文上册冰心诗四首知识点

苏教版初一语文上册冰心诗四首知识点

苏教版初一语文上册冰心诗四首知识点《冰心诗四首》是仿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飞鸟集》,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回忆,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冰心诗四首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字词1. 读音书写鸟巢折叠倘若无端惊羡明艳泪泉嫩绿淡白2. 形近字躲――跺妄――忘巢――剿嫩――懒窗――囱卷――券3. 多音字载卷和着二、写作背景冰心这四首诗,选自《繁星》《春水》。

这是冰心五四时期的诗歌结集。

分别写于1921年和1922年,都是很短的小诗。

是诗人瞬间灵感的记录,诗中有关于对母亲、童真、人类、自然和上帝的爱,也有关于对死亡、永生、黑暗、哀伤、沉默和悲观的理解,还有些许难以理解的神秘。

从20年代到30年代冰心的诗又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内容上逐渐从个人情感的象牙塔走进悲凉的现实世界,走向多灾多难的祖国和人民;在形式上已从“零碎的篇儿”变到绵绵的抒情,节奏、韵律、音乐性上刻意追求,不少诗有新月派诗的韵律风格。

三、文学常识冰心,原名谢婉莹。

1900年10月5日出生。

福建长乐人。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

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在《晨报》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

1951年返回中国。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四、课后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惊羡() 浸透() 嫩绿() 叠着() 巢()2.冰心原名,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等。

3.下面对《纸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篇入题,诗人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船写起,为抒发对母亲的深情作铺垫。

B、第二节四句,诗人直接点明了纸船应去的方向,表达了诗人强烈的诚挚的心愿。

《繁星》讲学稿(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繁星》讲学稿(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繁星》讲学稿(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巴金的有关文学常识;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方法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欣赏、品味课文,培养热爱文学、热爱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1、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方法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学习过程】预习一、基础知识积累1、本课需要掌握的字词。

字词读音解释字词读音解释字词读音解释字词读音解释2、从课文中找出运用以下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运用其中一种修辞手法仿写一句话。

比喻:拟人:排比: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原名,是现代家、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等。

二、课文整体感知1、仔细阅读课文,填写下表。

时间地点对每晚的观感对星天的认知从前三年前如今每晚有一夜2、课文写了作者在不同时期仰望星空所产生的感受,这些感受有什么不同?3、作者把星星、星空写得仿佛有生命似的,这是为什么?展示三、课内阅读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

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

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

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船在动,星也在动,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这时我忘记了一切。

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

我觉得自己而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1、选文是按的顺序写的,具体表现在、两个词语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几句话共同表现了作者对繁星的热爱和赞美,对光明的追求。
3.仔细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描绘繁星的?
提示:细致的观察。
表现在:第一次“密密麻麻”;
第二次“静寂的夜”、“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微小,然而它却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第三次“海上半明半昧的星”、“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好像无数萤火虫在我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作者的细致表现在能够抓住“繁星”的位置、亮光、环境等,还注意了观察的立足点及方法。
描绘繁星,作者是先观察情景,再抒写感受。观察仔细,抒情真切。例如:第一次“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第二次“好像他们就是我的朋友,他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第三次“我忘记了一切……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小的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等。这些描写,表现了一个孩童的纯真,一种对大自然的热爱。
同学们,繁星布满天空的夜晚是美好的,它会让我们产生许多的想象,甚至会想到神奇有趣的童话世界。你喜欢星空吗?看到布满星空的绚烂多彩的星星,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我国现代文坛泰斗――巴金先生一起,回到他19岁的时候,同他一起观赏满天的繁星。
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朗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几次观看繁星?每一次的时间和地点是怎样的?它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四.小结
(一)结构特点
全文按照时间顺序,以情感为线索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2):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3-4):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二)写作特色
1.由实到虚,虚实结合。
2.繁星引起了巴金哪些遐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第一次,“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表达一种甜蜜、温馨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星天的依恋之情。
第二次,“好像他们就是我的朋友,他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抒发我和星星的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情。
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我忘记了一切”“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小的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一种惬意、信赖,表现了我和星星的知心之情。
1.朗读、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构思、凝炼的语言。
3.学习人生的哲理,珍惜大好时光,作奋发向上、努力奋斗、积极奉献的青年人。
【学习过程】
同学们,上一节课赵丽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文学的大门,那么我们从今天就开始走进去,去领略文学的无穷魅力,去感受文学的无限内涵,去探索文学的无穷奥秘。今天我们来学习巴金的散文《繁星》和冰心的《诗四首》。
二.基础知识
1.重点字词
繁星纳凉密密麻麻半明半昧萤火虫梦幻怀抱沉睡
2.多音多义字
模还
3.形近字
坠堕纳内萤荧
昧味仿妨防访放
三.内容分析
1.文章写了作者几次观看繁星?每一次的时间和地点是怎样的?它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提示:写了三次看繁星的情形。第一次是“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第二次是“三年前在南京”,第三次是“如今在海上”。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的。
提示:比喻:“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的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把“我”的眼睛模糊所见的许多摇摇欲坠的星星比作无数的萤火虫飞舞,形象生动,富有情趣。
排比:“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一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了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气呵成,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拟人:“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作者的眼里,天上那许多认识的星星都有眼睛、有嘴巴、有思想,它们走进“我”,同“我”交谈。这样写,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命笔含情,追求意境,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萌其情,产生无穷的遐想。
七年级语文《繁星》《冰心诗四首》苏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繁星》《冰心诗四首》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繁星》
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丰富感情。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
4.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二)《冰心诗四首》
提示:这一段共十句话。前三句写海上每晚观看海上的夜景,属于实写,为后面写作者的感受张本;后面几句写“我”在舱面上仰望星空的奇妙感受,表现了作者的童心、童趣,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大量运用。请同学们按照上节课我们讲的这几种修辞方法的特点从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第一部分《繁星》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的笔名。他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火》,中篇小说《憩园》《寒夜》等。
本文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运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游船抵达马赛。19日,巴金抵巴黎。在游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即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作者描写的对象,一方面是眼前景象,另一方面是由眼前景象产生的联想和想象。
例如:文章第二自然段,前两句描写了观看星天的宁静环境,属于实写;后两句描写了观看星天的感受,加进去作者的想象,表达了作者爱看繁星的情趣和收获。
请同学们学习老师的分析,分析一下第三段,看看在第三段中作者是怎样把实景和虚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