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卢瑟福的科学精神

合集下载

卢瑟福与现代物理实验

卢瑟福与现代物理实验

卢瑟福与现代物理实验20世纪初,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从微观的原子着眼,探索物质组成及其内在机制的奥秘,从而发现原子有核结构和人工打破原子核,实现元素的人工转变,从科学实验上论证并阐述了新的物质观和科学观,他就是被誉为“微观宇宙之王”的卢瑟福。

本文就卢瑟福对现代物理实验的贡献作一简要介绍。

1 卢瑟福的生平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年8月31日出生于新西兰的一个偏辟乡村,其父是一个诚实而正直的农民和手工业工匠,其母是一位乡村教师。

自幼受到母亲的良好教育和影响,中学阶段是最拔尖的学生,在坎特伯雷学院的四年大学生活中,数学教授库克和化学、物理教授毕克顿对他的学习和后来的发展影响很大,引导他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1895年卢瑟福有幸获得新西兰唯一的一个“大博览会奖学金”名额赴英国剑桥大学师从J·J·汤姆逊读研究生,先在无线电通讯方面崭露头角,后又沿着气体导电、放射性、原子物理、核物理的顺序做出一系列划时代的重大发现。

他一生的工作主要可分为加拿大的麦克吉尔大学时期(1898~1907)、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时期(1907~1919)和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时期(1919~1937)。

1908年卢瑟福由于研究放射性物质及对原子科学的杰出贡献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92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1930年被英国女皇封为勋爵,1937年10月19日在英国不幸去世。

2 创立“原子嬗变理论”卢瑟福遵照其导师J·J·汤姆逊的建议,进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领域。

在实验中他首先发现了铀的两种射线,并将其分别命名为α射线和β射线;不久,他又发现这两种射线都是带电的粒子构成的,α粒子带正电荷,其质量与原子的质量属于同一数量级。

他还发现钍在放射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气体,并把这种气体命名为“钍射气”。

后来经实验证实“钍射气”就是氦气。

他和他的助手还证实了镭射气是一种放射性气体,其分子量比氢气的分子量大几十倍。

名人的成功心得_卢瑟福的故事

名人的成功心得_卢瑟福的故事

埃内斯特·卢瑟福(Emest Rutherford,1871~1937),英国物理学家。

出生在新西兰。

1895年在新西兰大学毕业后,获剑桥大学奖学金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1898年担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物理教授,1919年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

192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

1931年受封为纳尔逊男爵,1937年因病逝世,与牛顿和法拉第并排安葬。

卢瑟福是20世纪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在放射性和原子结构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苦难的财富卢瑟福罕见地实现了伟大科学家与伟大人格的和谐统一。

这得益于他的家庭。

卢瑟福于1871年8月13日诞生在新西兰南岛的纳尔逊附近一个苏格兰移民家庭。

母亲是个教师,会弹钢琴。

父亲是一位直率而精力充沛的人,经营了一家兴隆的亚麻厂。

然而要维持12个孩子的生计谈何容易,生活自然是捉襟见肘。

卢瑟福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难,养成了自己动手、脚踏实地做事的性格。

他们一家非常和睦,很少发生争吵,卢瑟福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养成了相互协作、尊重别人的良好品质。

后来卢瑟福成名之后,他的这种品质仍然保留着。

他被科学界誉为“从来没有树过一个敌人,也从来没有失去过一个朋友”的人。

卢瑟福从小家境贫寒,通过自身刻苦努力,获得奖学金完成了学业。

这段艰苦求学的经历,使卢瑟福形成了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

后来他的一个学生送他一个外号——鳄鱼,并把鄂鱼徽章装饰在他的实验室门口。

因为鳄鱼从不回头。

摇身一变成为化学家1908年,卢瑟福因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氡,因这一重大发现,他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这应该是科学界的一大怪事,物理学家竟然获得了化学奖。

那么他又是怎么踏入化学领域的呢?19世纪末,物理学上爆出了震惊科学界的“三大发现”: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同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了自发放射性;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泸瑟福的老师)发现电子。

这激励了卢瑟福对原子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代伟人卢瑟福

一代伟人卢瑟福

一代伟人卢瑟福人们谈起他,会马上联想到“原子核物理学之父”,“继法拉第之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这些光辉灿烂的头衔,还有“发现质子”、“创建卢瑟福模型”、“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这一概念”……等等一系列的光辉事件。

他逝世后,与牛顿和法拉第并排安葬。

他是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他是杰出的学科带头人,他是科学界砥砺奋进、制造波浪的“鳄鱼”,他叫做欧内斯特·卢瑟福——一个伟大而且极富人格魅力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在科学世界里,他是一头从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吞噬一切的“鳄鱼”,他处在科学的“浪尖”。

正如他自己所说,是他制造了波浪。

是的,他驾着科学的大船不断迎浪前行,探索未知与迷茫,在科学的海洋里掀起了”巨浪“。

说起原子核物理,被人们熟知便是原子弹,氢弹等等威力巨大的武器。

原子核物理对人类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至少到现在,或者放眼到不远的未来,他都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一环——核能,核武器等。

然而,同其他伟大的科学一样,原子核科物理学的发展之路,并不是那么的平坦,其中的艰辛,其中科学家们浇灌的血汗,是我们无法想想的。

19世纪末伦琴发现了X射线,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这两大意义重大的发现揭开了原子核物理研究的序幕;之后,居里夫妇不知疲倦的探究,为原子核物理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11年,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这一伟大的研究发现,有力的把原子结构的研究拉回了正确的轨道。

1919年,卢瑟福发现质子。

卢瑟福的发现,让人们意识到自然事物并不像以往想象的那么简单,在原子内部还有着未被探知的世界,人们的研究开始深入到了原子内部,物理学翻开了新的篇章。

卢瑟福的伟大发现,为原子物理学开辟了全新的领域。

可以说卢瑟福的杰出贡献,为后来的原子核物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后来原子核物理飞速发展成为可能。

“原子核物理之父”,卢瑟福当之无愧!人工核反应的成功实现,是卢瑟福的又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在人们埋头苦思实现元素人工衰变的有效、可行的方法时,卢瑟福提出了思路——用粒子或者是伽玛射线去轰击原子核,从而引起核反应。

(1)有关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名人小故事或者名言

(1)有关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名人小故事或者名言

(1)有关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名人小故事或者名言世界上有很多名人都对化学学科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贡献。

他们的思想和成就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几位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的名人小故事和名言。

1. 尚克勃鲁斯特(Georg Christoph Lichtenberg)尚克勃鲁斯特是18世纪德国的一位著名物理学家和实验化学家,也是一位具有独特幽默风格的人。

他对化学的研究和理解,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科学界。

尽管他是一位物理学家,但他也认识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

他的名言:“化学是一门美丽的哲学,它通过研究物质和变化的过程,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

”2. 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卢瑟福是20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的研究成果对当代物理学和化学学科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实验结果证实了原子的核心结构,并提出了原子核模型。

他的名言:“化学的伟大在于它可以将一对原子结合起来,物理的伟大在于它可以将一对原子分离开来。

但真正的奇迹在于,当化学与物理相结合时,我们可以创造出新的物质。

”3. 居里夫人(Marie Curie)居里夫人是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她的研究对物理学和化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首先发现了镭元素,证明了它的放射性质,并赢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她的名言:“科学和生活的关键是对问题的好奇心。

只有保持好奇心和发现的热情,我们才能不断推动科学的发展。

”4. 保罗·德·马略(Paul Dirac)保罗·德·马略是20世纪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对量子力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他的研究更加偏向于物理学,但他也认识到化学学科对于物理学的重要性。

他的名言:“化学是理论物理学的基础,我们无法理解和掌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而化学正是帮助我们理解这些问题。

”5. 默里·凯瑞(Marye Anne Fox)默里·凯瑞是当代美国著名化学家,她在化学领域的研究和贡献备受赞誉。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它为我们揭示了原子的结构和核心的组成。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理和重要意义。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于1911年提出并进行的。

这个实验是通过将高能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来研究原子结构的。

实验装置包括一个放射性源,用于产生α粒子,以及一个金属箔片,用于散射α粒子。

通过观察散射α粒子的轨迹和偏转角度,可以推断出金属箔内部的原子结构。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理是基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实验中,α粒子带有正电荷,而金属箔中的原子核也带有正电荷。

当α粒子与原子核相互作用时,它们之间会发生散射。

根据库仑定律,散射角度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成正比。

因此,通过测量散射角度,我们可以推断出原子核的位置和电荷分布。

在卢瑟福实验中,观察到了两种不同的散射模式:散射角度较小的散射事件和散射角度较大的散射事件。

卢瑟福发现,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属箔而没有发生散射,只有极少部分α粒子发生大角度的散射。

这一现象无法用经典物理学解释,而需要引入新的理论。

卢瑟福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著名的卢瑟福模型,也称为太阳系模型。

根据这个模型,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而电子则围绕核心运动,类似于行星绕太阳运动。

这个模型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属箔而没有发生散射,因为原子核的体积非常小,而α粒子的运动轨迹离开原子核足够远。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对于我们理解原子结构和核物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原子中存在着一个非常小而致密的原子核,以及围绕核心运动的电子。

其次,实验结果验证了电荷之间的库仑相互作用定律,并为后来的量子力学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最后,这个实验也为核物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续的核反应和核能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结一下,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实验,通过观察散射α粒子的轨迹和偏转角度,揭示了原子的结构和核心的组成。

高三选修卢瑟福知识点

高三选修卢瑟福知识点

高三选修卢瑟福知识点在高三选修课程中,学生们将接触到许多与卢瑟福有关的知识点。

卢瑟福是一位重要的科学家,他的贡献对于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三选修课程中的卢瑟福知识点,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内容。

一、卢瑟福的背景和贡献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出生于新西兰,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

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放射性元素和原子结构领域。

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模型,即“卢瑟福模型”,该模型对于当时原子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原子结构与卢瑟福模型在卢瑟福的实验室中,他开展了著名的“金箔散射实验”。

该实验通过向薄金箔射入α粒子,观察其散射情况,从而揭示了原子的结构。

根据实验结果,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模型。

他认为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带正电荷,而电子则绕核旋转。

这一模型解释了实验中α粒子在金箔中的散射情况,表明原子主要是由空间较大且带正电的核以及电子组成。

三、卢瑟福的核模型卢瑟福的核模型进一步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结构。

他认为原子核中有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质量较大,中子不带电,质量与质子相近。

核外围则存在电子,质量非常轻,带负电。

该模型表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核中,而核外的电子则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这一模型解释了许多实验现象,为后来的原子核物理和化学理论提供了基础。

四、卢瑟福的其他贡献除了核模型外,卢瑟福还在其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发现了射线能够将氮气转化为氧气和氢气,即放射性转变。

这一发现对于后来的核能研究和应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卢瑟福还研究了放射现象与晶体结构的关系,揭示了射线在晶体中的散射规律。

这一发现在材料科学和固态物理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五、卢瑟福知识点的学习意义学习卢瑟福的知识点对于高三学生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

首先,卢瑟福对于原子结构的研究为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于化学学科的深入学习具有启发作用。

核子科学之父——欧内斯特·卢瑟福

核子科学之父——欧内斯特·卢瑟福

核子科学之父——欧内斯特·卢瑟福RENWUZANJ1人物传记.ErnestR.therfo~d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卢瑟福核子科学之父■戈文哲学家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物质单元,后来人们又得悉原子内有电子存在.但是,电子在原子内属于何等地位,原子内部情形如何,一直到19世纪末,原子学说对此始终无法解答,更不能证明是否有单个原子存在.有"核子科学之父"尊称的卢瑟福,终生从事原子结构和放射性的研究,发现铀射线由两种成分组成,一种是易被吸收的射线,他称之为a射线;另一种是穿透性强的射线,他称之为13射线.同时他还根据实验预言,可能存在一种穿透能力更强的射线,这就是后来发现的并由他命名的y 射线.卢瑟福是20世纪初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他19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一生发表论文约215篇,着作6 部.培养了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1937年10月19日患肠阻塞并发症逝世,葬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牛顿墓旁.农民的后代欧内斯特?卢瑟福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西兰纳尔逊附近的泉林村.父亲是农民和工匠.母亲是乡村教师.有12个兄弟姐妹.生计全靠父母的劳作.尽管父亲不停地劳动.再加上母亲作小学教师的收入,养活这样一个庞大家族仍然是非常吃力的.卢瑟福的兄弟姐妹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难,无需什么人教育.他们都知道要想生活得好一点就得自己动手,动脑去创造.需要踏踏实实地做事.春天耕地,播种.秋天收割庄稼都是全家出动.每一个成员都要分担一些责任.卢瑟福通常都去干农场上的一些杂务.像劈柴,帮忙挤牛奶以充当差使等.全家人在劳动中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很少发生争吵.卢瑟福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养成了相互协作,尊重别人的良好品质.后来卢瑟福成名之后,他的这种品质仍然保留着.他被科学界誉为"从来没卢瑟福在卡尔文迪许~X(CavendishLaboratory)NA TIONALDEFENSESCIENCE&TECHNOLOGY2004.7国防科技93£WUZUANJi.一一人物传记有树立过一个敌人,也从来没有失去过一个朋友的人.在他的助手和学生中,先后获诺贝尔奖的竞多达11人.卢瑟福的父亲是一个聪明又肯动脑子的人,他勤奋又有创造性.在开办亚麻厂时,他试验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浸渍亚麻利用水力去驱动机器,选用本地的优良品种,结果他的产品被认为是新西兰最好的一类.他还设计过一些装置能提高工作效率.在父亲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卢瑟福也喜欢动手动脑,显示出他非同寻常的创造天赋.他家里有一个用了多年的钟,经常停下来,很耽误事,大家都认为无法修理了.但是卢瑟福却不肯轻易把它丢掉,他把IEl钟拆开,把每一个零件重新调整到位,清理钟内多年的油泥,重新装好.结果,不仅修好了,而且还走得很准.当时照相机还是比较贵重的商品,卢瑟福竟然自己动手制作起来.他买来几个透镜.七拼八凑居然制成了~台照相机.他自已拍摄自己;中洗,成了一个小摄影迷.卢瑟福这种自己动手制作,修理的本领,对他后来的科学研究工作极为有用.当卢瑟福远渡重洋到英国从事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后,他应邀到英国学术协会作报告,正当他以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说法时.仪器突然出了故障.卢瑟福不慌不忙地抬起头来.对观众说:"出了一点小毛病,请大家休息5分钟,散散步或抽支香烟,你们回来时仪器就可以恢复正常了."果然,几分钟后又能看他的实验了.没有多年培养起来的动手能力和经验是很难有这样的自信心的.当时在场的一位一流物理学家对此颇有感慨:"这位年轻人的前程将是无比远大的."卢瑟福的母亲出身于知识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位很有才能的数学家,母亲也是一位教师.作为教师的母亲对孩子们的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她的一举一动始终影响着孩子们的情绪.所以在生活的重负面前,始终都保持乐观的母亲任劳任怨,以自己对待生活中困难的态度教育孩子们,正是这种行动的教育使得卢瑟福始终保持刻苦学习和热爱劳动的本色.即使在成名之后,仍然保持着这种纯朴的本色.难怪有的记者在采访他之后称,卢瑟福除了那双充满智慧的眼睛之外,其余的地方和典型的农民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卢瑟福的父母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尽管家庭收入仅够糊口,还是供他读书.为此一家人节衣缩食,在生活上非常刻苦,一直供他念完大学.许多年后,在一个很隆重的宴会上,卢瑟福十分感慨的说:"如果不是我的父亲和母亲,我永远也不会有今天近代原子袖理学的真芷羹基者——卢瑟福在卡文迪许实验室研究生毕业,后任该室主任94国防科技20047NA TIONALDEFENsEsClENcE&TEOHN0L0GY的成绩."卢瑟福5岁时上了泉林村小学,他的母亲和外祖母都曾在此任教,后来由于家庭搬迁,他又转学到福克斯希尔村小学.由于家庭的收入有限, 相当一部分学费要靠自己来解决.上小学的时候,卢瑟福就利用暑假参加劳动.兄弟几人一个学期就赚了13 英镑.这些钱差不多够一个学期的学费了.卢瑟福深深地理解父母的困难.他知道,要想上学就要靠自己劳动挣钱,后来他听说学习成绩优秀就可以得到奖学金,就更加努力学习. 他学习的时候特别专心致志,即使有人用书本敲他的脑袋也不会分散他的注意力.离开小学之后,卢瑟福大部分的学费要靠奖学金了,他参加了竞争一项州政府奖学金的考试,获得奖学金就可以进入纳尔逊学院读书, 可以免交学费并提供食宿,结果卢瑟福以580分(满分600分)的成绩赢得了这项奖学金.在纳尔逊学院学习期间,他获得了很多奖励并在最后一年获得进入新西兰大学深造的奖学金. 在获奖的10人中,他名列第4名.进入新西兰大学坎特伯雷学院之后,鼎瑟福更加努力学习,他的数学和物理成绩都是名列前茅.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大学毕业时卢瑟福获得了文学学士,理科学士和硕士学位, 要想挣钱养家已经是足够了,但是卢瑟福决心在科学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成绩.在校学习的时候他已经申请了进入剑桥深造的奖学金.因为该项奖学金是隔年一次的,所以他大学毕业后又在学校里继续研究一年.卢瑟福申请的是大英博览会奖学金,它是由1851年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水晶宫举办的国际博览会所赚来的钱设立i的奖学金.这项奖学金的目的是授予I学习成绩特别出色,具有培养前途的f学生,使他们能够进入久享盛名的英l国高等学府深造.凡属英联邦国家的f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这笔奖学金.卢1瑟福参加了这项考试,结果他和一个RENWUZHUANJ1人物传记~~1叫麦克劳林的人都具备了录取条件, 但名额只有一个.基金委员会经过争论决定把奖学金授予麦克劳林.卢瑟福只好回家等待以后的机会了.1895 年4月的一天,卢瑟福正在菜园里挖马铃薯.母亲高兴地向菜园跑去,手里拿着电报纸,并在空中不断摇动,用劲地叫喊:"你取上啦!你取上啦!" 卢瑟福不明白母亲在干什么,"谁取上了取上什么了卢瑟福不解地问道.等他看到了电报才明白,基金委员会改变了主意把这项奖学金授予他了.他立即扔下手中的铁锹,高兴得跳起来:"这也许是我要挖的最后一个马铃薯吧!"善于思考的孩子幼年的卢瑟福与他的兄弟姐妹没有什么太明显的区别.如果说有什么不同之处,那就是喜欢思考,喜欢读书.在卢瑟福一生中曾起过重要作用的一本书,便是他10岁的时候从他母亲~JI~JL得到的,由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巴尔佛?司徒华写的教科书《物理学入门》,这本书开始把他引上研究科学的道路.这本书不单单给读者一些知识,为了训练智力,书中还描述了一系列简单的实验过程.卢瑟福为书中的内容所吸引并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即从简单的实验中探索出重要的自然规律,这些对卢瑟福一生的研究工作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读完书之后.卢瑟福将自己的年龄和名字歪歪斜斜地写在书页上,那时他差1个月满11岁,推算起来是1882年7月.卢瑟福的母亲一直珍藏着这本教科书,并且常常自豪地捧着这本书向孩子讲述当年的故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物理学入门》一书的作者恰巧是汤姆逊在曼彻斯特时的老师,而汤姆逊又是卢瑟福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的导师.读书和思考一直伴随着卢瑟福一生.他成为一个硕果累累的大科学家之后,仍然很重视读书和思考.有一天深夜,卢瑟福看到实验室亮着灯,就推门进去,看见一个学生在那里,问道:"这么晚了,你还在干什么"学生回答说:"我在工作."当他得知学生从早到晚都在工作时, 很不满意地反问:"那你什么时间思考问题呢发现两种射线1896年春末.卢瑟福接受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J.J.汤姆生的建议,把研究方向转到放射性上.1897年卢瑟福发现,铀射线由两种成分组成,一种是易被吸收的射线,他称之为a射线;另一种是穿透性强的射线,他称之为射线.同时他还根据实验预言,可能存在一种穿透能力更强的射线,这就是后来发现的并由他命名的y射线.卢瑟福1898年在卡文迪许实验室研究生毕业及其半衰期.计算出太阳的寿命约为50亿年,开创了用放射性元素半衰期计算矿石,古物和天体年纪的先河.卢瑟福在放射性研究上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使他扬名于世.1907年他谢绝了一些着名大学的高薪聘请,而出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因为该校有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和优越的科研条件.卢瑟福对a,13,y射线作了大量的研究.1908年,他测算出B射线的电荷.1913年,他提出a粒子的带电量为2e,原子量为3.84,认为a粒子失去电荷后应变成氨原子.1913-1914年,他1906年卢瑟福参观美国伊利诺斯州(Illinois) 后,由J一.汤姆生推荐,到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任物理学教授.除教学之外,他继续研究放射性.与来自英国的青年化学家F.索迪合作.于1902年首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提出放射性是元素自发衰变现象,指出放射性和光谱实验表明,原子有一个很复杂的结构.1903年5月,他和索迪根据a射线和p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度,辨别出它们分别由带正,负电的粒子构成.指出放射性元素的原子衰变时释放荷电粒子而变成性质不同的新元素,列出了早期的镭,钍,铀的衰变图谱,确认a射线的能量占放射性元素辐射能量的99%以上,为他们后来以a射线作为研究原子结构的炮弹提供了根据.1905年他应用放射性元素的含量与人合作,测定y射线的性质和波长,确认y射线是一种比X射线频率更高的电磁辐射.卢瑟福早就有用a射线探索原子结构的想法.1903年他就发现a射线的能量比p和y射线大99倍左右,1908年他又发现a射线通过云母片时,出现了偏转2.的小角度散射现象.1908年6月,盖革发现a射线的散射角与靶材料的原子量成正比.同年10月,布拉格写信给卢瑟福,告诉他用a粒子轰击原子时发生a粒子急转弯的现象.这些现象促使他和盖革决定用重金属靶进行散射实验.1909年3月,卢瑟福向正在实验的马斯登提出"看一看你是否能够得到从金属表面直接反射a粒子的效应?"结果,马斯登发现了等于和大干90.的大角度散射现象.卢瑟NA TIONALDEFENSESOENCE&TECHN(XOGY2004.7国防科技95RENWUZHUANJl一一人物传记福以特有的洞察力和直觉.抓住这个反常现象,从原子内存在强电场的思想出发.1911年构思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1912年.盖革和马斯登用实验证实了带正电的原子核的存在.1913 年莫塞莱用元素特征谱线与原子序数的关系证实了核外电子环的存在.证实原子核的存在1911年.卢瑟福完成了闻名的卢瑟福作了在各种金属薄膜下a粒子流的散射实验,计数了在不同方向上散射的粒子数.通过实验,观察和计算,一副崭新的原子图就出现在他的面前:原子具有很小的,坚硬的,很重的并且带正电的中心核.卢瑟福把这个核称之为"原子核".卢瑟福假定,环绕着核的大量电子是在电磁引力作用下旋转的.看起来.它多少类似于环绕着太阳运转,并以万有引力维系着运动轨道的行卢瑟福的原子学说实验模型a粒子散射实验,证实了原子核的存在,建立了原子的核模型.人们对原子模型曾作过各种各样的猜测.卢瑟福的老师汤姆生提出:球形的原子内部均匀地分布着阳电荷,带阴电的电子夹杂其中.这个原子模型在科学史上被称为"西瓜模型".因为它像一个西瓜:整个西瓜分布着阳电荷,而瓜籽带阴电荷,所以对整个"西瓜"——原子而言——显现中性.按照"西瓜模型",如果用a粒子轰击原子.a粒子会容易地穿过这个原子,而不至于发生a粒子的散射现象.然而,当卢瑟福以高能量的a粒子流来轰击金属箔时,发现了一种奇妙的现象:大多数a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依然沿直线前进,但有少数a 粒子偏离了原来的运行方向.还有个别的a粒子被射回来.即和原来的放射方向恰好相反.这种偏离现象称为a粒子的散射.那些少数的不依原来的放射方向前进的a粒子的行为.好比一个弹球打在一块硬石上,弹球被反射回来或被弹到别处一样.星系.因此.后来有人把卢瑟福的原子模型称为"小太阳系".原子具有核的结构这一物理学思想.对于当时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是一个巨大的震动.核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虽然今天对原子结构已有更精确的认识,但人们还经常用这种模型作为原子结构的直观的粗线图,也就是我们在各种杂志报纸,宣传画上常常可以看到的作为科学技术象征的原子图像.因此,科学家们称卢瑟福是"近代原子物理学的真正奠基者".自从发现放射性物质以后,人们总是考虑以人工的方法使自然界中一些元素的原子核转变为另一元素的原子核.第一个实现这种思想的又正是卢瑟福.他在1919年用实验表明了这一点.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氮原子核,会从它里面打出一粒碎屑,这粒碎屑在涂着硫化锌的荧光屏上发出闪光.后来,科学家们又成功地把这种"星球相撞事件"拍摄成了立体照片.预言中子的存在卢瑟福考虑到电子是原子里带96国防科技2004.7岬l0N^LDEFENsESaENcE&TEcHNOL0GY 负电的粒子.而原子是中性的.那么原子核必然是由带正电的粒子组成的.这粒子的特征是怎样的呢?他又想到氢原子是最轻的原子.那么氢原子核也许就是组成一切原子核的更小微粒.它带1个单位正电荷.质量是1个氧单位.卢瑟福把它叫做"质子".这就是卢瑟福的质子假说.1919 年,卢瑟福本人用速度是20000千秒的"子弹"——a粒子去轰击氮, 氟,钾等元素的原子核.结果都发现有一种微粒产生.电量是1,质量是1.这样的微粒就是质子.这就证明了卢瑟福自己的质子假说是正确的. 但是.令卢瑟福感到疑惑的是.原子核如果完全由质子组成.那么某种元素的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在数值上一定等于那种元素的原子量.因为元素的原子量.主要是由原子核决定的,核外电子的质量是微不足道的,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元素的原子量总是比它的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大一倍或一倍以上.这说明原子核里除了质子之外.必然还有一种质量和质子相仿.但却不带电的粒子存在.所以在1920年,他提出了中子假说:原子核里存在一种"中子"微粒,它不带电,质量是一个氧单位.尽管卢瑟福预言了中子的存在,但是.直到12年以后的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才在卡文迪许实验室里发现了中子.这时卢瑟福已接替卡文迪许实验室退休的汤姆生的职务.这是科学预言的又一个胜利.至此,人们在探索原子秘密的道路上, 又前进了一大步.所以,中子的发现被誉为原子科学发展的第二个重大发现(第一个重大发现是放射性现象的发现).在中子发现的启示下. 前苏联的伊凡宁柯和德国的海森堡先后提出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模型(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使长期存在的原子核结构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

成才教育之名人

成才教育之名人

武汉理工大学团委:#成才教育之名人篇#1937年10月19日,近代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卢瑟福逝世。

卢瑟福从小家境贫寒,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完成了他的学业。

这段艰苦求学的经历培养了卢瑟福一种认准了目标就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精神。

后来学生为他起了一个外号——鳄鱼,因为鳄鱼从不回头,他张开吞食一切的大口,不断前进。

相关频道:武汉理工大学团委10月19日10:20阅读(1222) 全部转播和评论(7)|转播|评论|更多武汉理工大学团委:#成才教育之名人篇#1984年10月19日,我国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他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

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

不管做任何事,都需要有融汇贯通的能力,求新才是硬道理。

相关频道:武汉理工大学团委10月19日09:50阅读(1115) 全部转播和评论(8)(1)|转播|评论|更多武汉理工大学团委:#成才教育之名人篇#1931年10月18日,“发明大王”爱迪生逝世。

他说“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他一生的所有成就无非就是源于他强烈的好奇心、独特的创造力、做事的投入度……他4岁那年,想看看篱笆上野蜂窝里有什么奥秘,就用一根树枝去捅,脸被野蜂蜇得红肿,他就是这样特殊的一个人。

相关频道:武汉理工大学团委10月18日22:49阅读(868) 全部转播和评论(1)|转播|评论|更多武汉理工大学团委:#成才教育之名人篇#2005年的今天,一位大家逝世,他就是巴金。

有人评他“时光如水,巴金是金。

真心真爱,深意深情。

大智大悟,举重若轻。

大作大家,淡泊宁静。

”筒子们闲时就该多读大家作品,相信会有很多收获。

相关频道:武汉理工大学团委10月17日13:16阅读(1167) 全部转播和评论(11)|转播|评论|更多武汉理工大学团委:#成才教育之名人篇#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逝世。

北伐战争中,他弃守郑州时曾写信给白崇禧“郑州城里有粮食,我可以把它全烧了,让你没吃的,但是我没烧,我希望它们能赈济灾民;黄河大桥我也可以把它炸了,让你追不上我,可是我没炸,因为桥是国家的财产。

列举五个国际著名的科学家的其贡献

列举五个国际著名的科学家的其贡献

标题:五位国际著名科学家及其突出贡献一、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以其对相对论和光量子论的贡献而著称于世。

他的相对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揭示了物质和能量之间的等价关系,为原子能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的研究对现代物理学和宇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

二、达尔文(Charles Darwin)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创始人,其《物种起源》成为生物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他通过长期的实地考察和研究,提出了自然选择理论和物种进化论,彻底颠覆了当时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信念,为后世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他的贡献使得生物学从单纯的描述性科学转变为解释性科学,引领了生物学的进步方向。

三、居里夫人(Marie Curie)作为放射性物质研究的开创者,居里夫人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均有显著的成就。

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共同发现了钋和镭元素,开创了放射性学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原子物理和核化学的基础。

她的科研成果赢得了两次诺贝尔奖,成为第一个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人,展现了她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

四、牛顿(Isaac Newton)牛顿被誉为“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他的力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被认为是人类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通过他的研究,揭示了地球和天体之间的普遍引力相互作用,建立了经典的力学体系,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贡献不仅限于天文学和物理学领域,同时对数学和光学的研究也有重要影响。

五、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卢瑟福是原子核物理学的奠基人,他通过著名的金箔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心概念,并提出了原子核模型。

他的研究成果为后世的原子核物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开创了核反应和放射性衰变的研究方向。

他的成就为现代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和玻尔模型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和玻尔模型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和玻尔模型卢瑟福的原子结构和玻尔模型是两种关于原子内部结构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原子的组成和性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分别介绍卢瑟福的原子结构和玻尔模型,并探讨它们的意义和应用。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卢瑟福的原子结构理论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于1911年提出的。

他的实验基于阿尔法粒子的散射,通过观察散射角度的变化来研究原子结构。

卢瑟福的实验结果表明,原子具有一个非常小而且带正电荷的核心,周围环绕着负电子云。

这一理论被称为“卢瑟福模型”。

卢瑟福实验的关键在于发现了阿尔法粒子的散射现象。

他将放射性物质放置在一个金箔薄片上,当阿尔法粒子经过金箔时,大部分粒子会直线通过,但也有一小部分粒子会被散射。

通过观察散射角度的变化,卢瑟福得出结论:原子核是非常小而且带正电荷的,而电子则分布在核外围形成电子云。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原子内部的组成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它揭示了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解释了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性质。

此外,卢瑟福的实验结果还为后来的量子力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玻尔模型玻尔模型是由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于1913年提出的,它是对卢瑟福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玻尔模型基于卢瑟福的原子结构理论,提出了电子在原子内部的能级和轨道运动的概念。

根据玻尔模型,电子绕核心旋转在特定的轨道上,每个轨道对应一个特定的能级。

电子在较远离核心的轨道上具有较高的能量,而在较靠近核心的轨道上具有较低的能量。

当电子吸收或释放能量时,它们会在不同的能级之间跃迁,这解释了原子光谱中的谱线现象。

玻尔模型的核心思想是量子化,即电子只能处于特定的能级上,而不能处于中间的能级。

这一概念为后来的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并在解释原子光谱、化学键形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和玻尔模型的意义和应用卢瑟福的原子结构和玻尔模型为我们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和性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它们不仅帮助我们解释了原子的基本组成,还揭示了原子的稳定性、化学性质和光谱现象等重要特性。

卢瑟福生平事迹简介

卢瑟福生平事迹简介

欧内斯特·卢瑟福生平事迹简介一、生平简介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 1871—1937)英国物理学家。

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西兰纳尔逊的一个手工业工人家庭。

并在新西兰长大。

他进入新西兰的坎特伯雷学院学习。

23岁时获得了三个学位〔文学学士、文学硕士、理学学士〕1895年在新西兰大学毕业后,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奖学金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成为汤姆森的研究生。

1898年,在汤姆森的推荐下,担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物理教授。

他在那儿呆了9年。

于1907年返回英国出任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系主任。

1919年接替退休的汤姆森,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

192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

1931年受封为纳尔逊男爵,1937年10月19日因病在剑桥逝世,与牛顿和法拉第并排安葬,享年66岁。

二、科学成就卢瑟福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在放射性和原子结构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他关于放射性的研究确立了放射性是发自原子内部的变化。

放射性能使一种原子改变成另一种原子,而这是一般物理和化学变化所达不到的;这一发现打破了元素不会变化的传统观念,使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研究进入到原子内部这一新的层次,为开辟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原子物理学,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2、他通过α粒子为物质所散射的研究,无可辩驳的论证了原子的核模型,因而一举把原子结构的研究引上了正确的轨道,于是他被誉为原子物理学之父。

由于电子轨道也就是原子结构的稳定性和经典电动力学的矛盾,才导致玻尔提出背离经典物理学的革命性的量子假设,成为量子力学的先驱。

3、人工核反应的实现是卢瑟福的另一项重大贡献。

自从元素的放射性衰变被确证以后,人们一直试图用各种手段,如用电弧放电,来实现元素的人工衰变,而只有卢瑟福找到了实现这种衰变的正确途径。

这种用粒子或γ射线轰击原子核来引起核反应的方法,很快就成为人们研究原子核和应用核技术的重要手段。

阿尔法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结论

阿尔法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结论

阿尔法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结论阿尔法粒子轰击金箔实验,这个名字听上去是不是有点高深莫测?其实呢,说白了,它就是物理学家们早些年用来研究原子结构的一次“试验”。

别看名字这么长这么复杂,背后的故事其实挺有意思的,而且一开始根本没人能预料到结果会这么震撼!想象一下,那个时候的科学家就像在摸黑走路,突然发现自己不小心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那我们不妨也来听听,这背后的故事有多有趣。

我们得从一个非常“意外”的实验说起。

事情是这样的,1911年,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和他的团队,正在做一个实验。

他们让一束“阿尔法粒子”——这是一种带正电的小粒子——朝着一个超薄的金箔射过去。

大家都知道,金箔是非常非常薄的,薄得甚至你能透过它看清楚对面的人影。

这个实验的初衷是想看看,阿尔法粒子撞到金箔之后会发生什么。

通常情况下,大家都认为这些粒子应该会直接穿透金箔,像穿纸一样轻松。

但实际上,结果却出乎意料,阿尔法粒子有的竟然反弹了回来!有的反弹的角度还特别大,甚至几乎转了180度。

这下,科学家们就傻眼了。

啥?粒子居然能反弹回来?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事儿,简直就是天大的新闻!这让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整个原子结构的理解。

你想啊,如果一个原子像他们以前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均匀的、无聊的球形物体,那阿尔法粒子怎么可能会被弹回来呢?按理说它应该就穿透过去了呀。

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他们意识到,原子并不像以前认为的那样“软”,反而有个小小的、密密麻麻的“核心”——我们现在叫它原子核。

原子核这个概念的出现,简直就像是给了物理学家们一记重磅“闷棍”。

这意味着原子并不是一个空的、均匀的结构,而是充满了密集的小“硬核”!而且这些阿尔法粒子反弹回来的地方,正是原子核所在的区域。

换句话说,原子的大部分地方其实是空的,只有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内,有着超级密集的原子核存在。

你是不是已经开始觉得神奇了?让我再给你加点料——这个实验的结论也让卢瑟福被誉为“原子物理学之父”。

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的 贡献

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的 贡献

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的贡献引言原子核式结构学说是指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在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关于原子内部结构的理论。

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于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量子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详细介绍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及其贡献。

卢瑟福的实验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源于他进行的著名的金箔散射实验。

实验中,卢瑟福使用了一束α粒子射向一块极薄的金箔。

根据当时的普遍观点,人们认为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因此预期α粒子会均匀地穿过金箔,并在背后的荧光屏上形成一个均匀的亮点。

然而,实验的结果却与预期大相径庭。

卢瑟福观察到一些α粒子被金箔散射,甚至发生了180度的散射现象。

这个发现对于当时的科学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意外。

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的提出基于金箔散射实验的结果,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学说。

他认为原子的正电荷集中在一个非常小而密集的核心,称为原子核。

而电子则以高速绕着原子核运动,类似于行星绕着太阳的轨道。

这一学说的基本假设有三点:1.原子核是一个非常小而密集的带正电荷的区域。

2.电子以高速在原子核周围运动,形成了一个负电荷的“电子云”。

3.原子的稳定性是由于正电荷与负电荷之间的静电力相互作用。

原子核的性质根据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性质:1. 原子核的质量原子核是原子中质量最集中的区域。

根据实验结果,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2. 原子核的大小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5到10-4个纳米,与整个原子的直径相比非常小。

这使得原子核成为了原子中质量最集中的部分。

3. 原子核的稳定性原子核的稳定性受到两种力的影响:静电力和强力。

静电力是负责质子之间的排斥作用,而强力是负责将质子和中子紧密地束缚在一起的力。

只有当这两种力达到平衡时,原子核才能稳定存在。

原子的电中性和同位素根据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原子的电中性是由于质子和电子数量相等。

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卢瑟福简介

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卢瑟福简介

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卢瑟福简介欧内斯特·卢瑟福,新西兰著名物理学家,知名为原子核物理学之父。

学术界公认他为继法拉第之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卢瑟福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卢瑟福简介卢瑟福是新西兰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出生在1871年8月30日,在1937年10月19日去世,是世界闻名的原子核物理学之父。

在整个物理学术界,卢瑟福是公认的继法拉第之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这为卢瑟福简介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卢瑟福的家庭情况并不好,他出生在新西兰纳尔逊的一个普通家庭之中,他的家庭是从事手工业的,父母都是工人。

卢瑟福在新西兰长大,之后他进入新西兰的坎特伯雷学院学习。

卢瑟福简介中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说他在23岁时获得了三个学位,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学霸,这三个学位分别是文学学士、文学硕士、理学学士,能在这么年轻就取得这样的成绩,他绝对是一个学霸。

卢瑟福的重大成就是他的关于电子核的研究,他是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的物理学家,卢瑟福证实放射性涉及从一个元素到另一个元素的嬗变,这项研究奠定了他在物理学界的地位。

同时卢瑟福又将放射性物质按照贯穿能力分类为α射线与β射线,这项科学研究证实前者就是氦离子。

因为这些伟大的贡献,所以在1908年的时候,卢瑟福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卢瑟福的成就是伟大的,所以他曾经工作过的实验室被后人称为“诺贝尔奖得主的幼儿园”。

为了纪念这位历史上伟大的物理学家,新西兰国家将他的头像印在货币上,作为国家对他最崇高的敬意。

卢瑟福的主要贡献卢瑟福,人称是在法拉第之后的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是原子核物理学之父。

1908年,卢瑟福光荣的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并且,为了感谢他的研究带来的进步,特将第104号元素命名为炉。

那么,卢瑟福的主要贡献究竟有什么呢?说起卢瑟福做出的贡献就不得不提起他曾做过的α粒子散射实验。

1911年卢瑟福根据这一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卢瑟福的科学成就及给我们的启示

卢瑟福的科学成就及给我们的启示

卢瑟福的科教思想及给我们的启示陈建(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 226006 )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 1871—1937)由于研究放射性物质及对原子科学的贡献得到了举世公认,他曾获19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被誉为“微观宇宙之王”、“近代原子物理学的真正奠基者”。

卢瑟福作为伟大的导师他也是当之无愧的。

他在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的18年中,以卓越的科研组织才能和科学教育思想,不仅使这个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中硕果累累,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在各自研究领域里取得优异成绩的科学家,其中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就达13人,其科教思想对今天的科学教育有许多重要启示。

一、卢瑟福科教思想的特征卢瑟福在科学教育中特别注重:1 实验和理论相结合卢瑟福一生的许多重大成就贯穿着一条红线:透彻地研究α粒子的本质,并利用其巨大的能量与动量作为“炮弹”去轰击原子和原子核,揭开原子组成与变化的奥秘.他极其热爱实验,允许助手和学生们大胆提出设想,但实验时必须一丝不苟,提倡自制和利用最简单的仪器,实验结果必须绝对可靠.一旦新的概念和理论出现矛盾和问题时,卢瑟福总是教育学生:“回到实验室去,重做实验!”世界上不论哪个实验室一旦宣布了取得新的发现时,他几乎都要在他实验室重复几次实验,以便证明这些成果是否准确可靠。

卢瑟福作为一个实验物理学家,具有英国人求实的特点,他擅长于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做出重大的发现。

他的学生所取得的惊人成果,无不是以实验为基础、注重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2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卢瑟福在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的岁月里,表现了他超人的主导作用和表率作用。

他继承了卡文迪许实验室每天下午的茶时漫谈会的形式,大家聚在一起,有时是海阔天空的议论,有时是为某个具体实验设计的争论,不分长幼,不论地位,彼此可以毫无顾忌地展开辩论和批评。

很多新观念和新思想就在这种民主气氛中孕育出来。

如原子的有核模型,质子的名称等都是在这样的场合下提出来的。

卢瑟福是怎样培养大批优秀科学人才的

卢瑟福是怎样培养大批优秀科学人才的

卢瑟福是怎样培养大批优秀科学人才的廿世纪以来,现代自然科学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巨大发展,其中一条基本的原因和经验是将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突出表现在科研中心和各种科研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它们在不同领域中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并培养了大量优秀科学人才。

为了加速我国“四个现代化”和出成果出人才,我们着重介绍一下科学史上成功地培养了最多的优秀科学人才和建立正规研究生制度的卢瑟福。

一、卢瑟福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

卢瑟福独立培养人才是从一八九八年去麦克吉尔大学任教时开始。

基本上可分为三个时期:麦克吉尔时期(1898-1907),以研究放射线和放射性定律为中心;曼彻斯特时期(1907-1914),以研究a粒子轰击原子的规律和发现原子核为中心;卡文迪什时期(1919-1937),以研究人工打破原子核实现元素转变和高能粒子引起核反应为中心。

如果将卢瑟福培养人才的过程比作花的开放,则麦克吉尔时期是含苞期,曼彻斯特时期是怒放期,卡文迪什时期是结果期,而这个过程恰与他的科学发现过程相适应。

麦克吉尔时期的放射性研究使他于一九O八年获诺贝尔奖。

卢瑟福是现代科学史中最早的善于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的伟大科学家之一,他培养过的研究生中先后有十一人获诺贝尔奖,此外尚有二名曾做过他的助手也获诺贝尔奖。

可以说世界上第一批放射线、核物理和高能物理方面的优秀人才几乎均得自他的培养而成长起来的。

他播下的种子在世界几个主要国家的核物理和高能物理领域中已开花结果。

卢瑟福所以能在培养人才,上取得这种开创性的重大贡献主要在于他的正确指导思想。

这主要表现在他主张科学是群众创造的,尊重科学史并提出科学是国际性的,他重视研究人员的质量特别是科研领导人员才能的重大作用。

卢瑟福对科学史十分熟悉和尊重,他曾说:“很大的成功和智慧魅力应归功于过去时代的那些伟大人物的劳动,他们明智地奠定了巩固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工作者创造了今天。

”卢瑟福对他的助手和学生的重要发现均能及时予以尊重、支持和赞扬,几乎没有一个学生在取得诺贝尔奖和回忆他的恩师时不怀有深切感激和怀念之情。

【卢瑟福提出原子核概念的时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资料简介

【卢瑟福提出原子核概念的时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资料简介

【卢瑟福提出原子核概念的时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资料简介20世纪初,人类在认识宏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时,也开始了向微观世界的进军。

于是,一门被称为原子核物理学(简称核物理学)的新兴学科发展起来了。

尽管在19世纪的头10年里,约翰·道尔顿就创立了一种化学原子理论,认为一切元素都是由不可再分的微粒(原子)组成的,但是在后来差不多100年的时间里,科学界一直认为原子是坚硬、实心的物体,它没有任何结构。

19世纪末,科学发现了原子结构的两种成分——电子和质子,但原子的内部结构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规律尚不得知。

尔后,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他艰苦不懈的探索,终于揭示了原子世界的奥秘,尤其是他提出的原子核概念,为解答这一课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卢瑟福在剑桥大学的一间研究室卢瑟福,1871年出生于新西兰的一个英国移民家庭。

他的家境并不富裕,父亲是个车匠,经营着一个小规模的农场。

在这个拥有12个孩子的大家庭中,卢瑟福从小就显出聪颖的天性。

他喜欢自制水车模型、摆弄照相机和钟表,还喜欢游泳、骑马、钓鱼、射猎等。

5岁的时候,父母就送他上了小学。

这之后,一家人缩减开支一直供他念完大学。

多年以后,当卢瑟福已是享誉世界的大科学家时,他在一次盛大的社交宴会上还满怀深情地说:“如果不是因为我的母亲和父亲,我永远也不会站在今天所处的位置上。

”当然,卢瑟福也一直是父母的骄傲。

在他15岁那年,就获得进入纳尔逊学校学习的奖学金。

3年后,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大学奖学金考试而进入坎特伯雷学院深造。

1894年,他发表了《使用高频放电法使铁磁化》的论文,成为引人注目的人。

由于他在电学和磁学研究方面的出色成就,1895年他又荣获英国皇家管理委员会颁发的“1851年奖学金”,从而使他能够进入久负盛名的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成为著名物理学家J.J.汤姆生的学生和助手,这无疑是卢瑟福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后来,他还应邀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和英国曼彻斯特等地的实验室工作。

科学榜样的故事

科学榜样的故事

科学榜样的故事科学榜样的故事科学家是指对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他们用自己的实践和成就为后人树立起了科学的丰碑。

下面将为大家讲述几位著名的科学榜样的故事。

1. 爱因斯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在物理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被誉为现代物理学之父。

他的成就使人类对时间、空间有了全新的认识,改变了人类理解宇宙的方式。

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也为后人树立起了标杆。

2. 居里夫人玛丽·居里夫人是化学和物理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在放射性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她和丈夫共同发现了镭元素、钋元素和铀的放射性衰变现象,因此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居里夫人的实验精神和工作热情给后人树立了科学家必备的品质。

3. 达尔文查尔斯·达尔文是进化生物学的奠基人,他的《物种起源》一书开辟了生物学新纪元。

达尔文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命之间的差异是通过不断的自然选择过程进化成的。

他用自己的实验和研究让人们认识到生命进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4. 卢瑟福欧内斯特·卢瑟福是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因他主导了“曼哈顿计划”而成为了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

他的实验成功地验证了原子核的结构,提出了“原子核模型”,极大地推动了原子物理学的发展。

卢瑟福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道主义者。

5. 默克尔贝拉·默克尔是脑科学领域的杰出学者,她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女性科学家。

她的研究不仅在神经学领域中获得了重大突破,而且对普通人的认知也有了重大的贡献。

以上就是几位科学榜样的故事,他们的成就不仅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同时也具有激励后人追求科学事业的重要价值。

卢瑟福实验证明了什么

卢瑟福实验证明了什么

卢瑟福实验证明了什么卢瑟福实验证明了什么卢瑟福是一个出色的科学家,他证明了哪些实验呢?证明了哪些定律呢?下面就是啦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卢瑟福实验证明了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卢瑟福实验证明了什么这一装置的成本极为低廉,但用显微镜观察屏上闪烁的工作极为艰苦!这一实验的成功引起了一场热烈争论,最后以云室照片证明了卢瑟福的正确而告终。

这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实现了改变化学元素的人工核反应。

古代炼金术士转化元素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此外,他还预言了重氢和中子的存在,这在后来都得到了证实。

他同查德威克和艾利斯合作,于1930年出版了巨著《从放射性物质发出的辐射》,这部著作是早期核物理学的总结并具有当代水平。

在20世纪初叶物理学革命迅速发展时期,为什么卢瑟福能取得人难以取得的一连串巨大成功,成为第一个深入原子宇宙的成功探索者?大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察:(1)紧紧抓住关键问题扎扎实实地进行一系列准确而简单的实验。

卢瑟福一生的许多重大成就贯穿着一条红线:透彻地研究α粒子的本质,并利用其巨大的能量与动量作为“炮弹”去轰击原子和原子核,揭开原子组成与变化的奥秘。

他极其热实验,允许助手和学生们大胆提出设想,但实验时必须一丝不苟,提倡自制和利用最简单的仪器,实验结果必须绝对可靠。

在19QS年诺贝尔化学奖受奖演说中,他描述了他和盖革长时间利用低倍显微镜在暗室中“枯燥地”计数a粒子击中硫化锌屏上的闪烁次数,并与其他方法比较。

结果使最顽固的怀疑者不得不心悦诚服。

这样的工作精神也导致大角度散射即原子有核结构的发现。

正是在这些目的明确、烦琐、单调的常规工作中,实验者的耐心和毅力导致了辉煌的成就。

(2)理论与实验的紧密结合。

卢瑟福在1929年皇家学会曾以“理论与实验”为题说过:“每一个新的实验观察立即被抓住,以检验它是否能被现有的理论所解释。

如果不能,就要寻求理论图式中的改正……过去十年中物理学明显的迅速发展,主要是由于理论与实验的密切结合”。

回忆卢瑟福——精选推荐

回忆卢瑟福——精选推荐

回忆卢瑟福张文裕近代物理学大师﹑原子核物理学奠基者之一﹑著名英国科学家卢瑟福(E. Rutherford)辞世已经50年了。

当他在世的最后两年,我有幸作为他的学生,亲聆他的教诲。

他的治学作风﹑待人接物﹑音容笑貌,至今犹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一、严师出高徒我1934年考上第3届英国庚款公费赴英留学。

1935年夏天到了伦敦。

我本来想去伦敦学院大学,继续我在燕京大学开始的磁学研究。

后经友人相劝,抱着试一下的心理,提出到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攻读核物理博士学位的申请,不料得到了批准。

该实验室主任就是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

记得他第一次接见我时,身穿爵位袍,端坐在一个台子上面,身前一张桌子,就像他的画像那样。

气氛很正式,很严肃认真,但是态度很友好。

他问我做过什么工作,又问我在核物理方面准备做什么,带了什么题目来。

卡文迪什实验室有研究生自带题目的传统。

我如实回答:没有搞过核物理,也没有带题目。

他就安排我参加听课。

他的课﹑汤姆孙(J.Thompson)的课都要听,还要听几门基础课,例如狄拉克(P. Dirac)的量子力学和琼斯(L.Jones)的物理化学。

还有两本书,是当时卢瑟福规定每个研究生都要念的。

一本是海特勒(W. Heitler)写的《辐射的量子论》,一本是莫特(N. Mott)和马塞(H. Masell)合写的《原子碰撞理论》。

这两本书对我的帮助很大,真正是结合物理问题来写的,不像有的书尽是符号。

据说这两本书正是在卢瑟福鼓励下写出来的。

当时我们是一面工作一面学习。

卢瑟福分配我到埃里斯(C. Ellis)的研究组,用天然放射性α粒子作核结构研究。

后一段时间,我又转到考克饶夫(J. Cockroft)的研究组,研究高压倍加器产生的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机制以及核反应。

除了听课和看重要的参考书,卢瑟福还要求我们经常看杂志。

我们每周有两次机会与导师见面。

一见面,他就问我们有什么想法。

他很希望学生有见解,有想法。

如果你有想法,哪怕是跟他辩论,他都欢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