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问答
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百题问答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百题问答1、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是那天举行的?答: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
2、出席会议的有哪些人员?答: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9人,候补中央委员164人。
3、列席会议的有哪些人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
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4、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全称是什么?答: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全称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
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
5、一届中央委员会一般召开几次全体会议?答:按照党章规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一般召开七次全会(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因为情况特殊召开了九次)。
一中全会决定中央机构,二中全会讨论国家机关领导人选,三中全会到六中全会就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七中全会为下一届党代会的召开做准备。
6、党的四中全会一般什么时候开?答: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四中全会一般选择在9月召开(十三届四中全会情况特殊在6月召开),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在10月3日召开,是改革开放以来召开时间最晚的一次。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四中全会讨论过哪些主题?答: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四中全会以党建为主题的居多(十四届、十六届、十七届),其他主题还包括农业问题(十一届)、中央领导机构调整(十三届)、国企改革(十五届)等。
8、十八届四中全会主要改革方案及内容?答:第一个内容将提出新型的反腐机制。
包括了三个主要内容:一是各地法院独立出地方政府和地方政法委,由北京通过最高法直接领导,拨款、人事都由最高法院决定。
二是把监察局和反贪局从行政序列中独立出来,参照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模式,变成一个独立的由上至下的独立机构,不受地方政府和党委领导。
为什么说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我国宪法法律的不断完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得以形成,都是我 们党在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听取 人民意见、反映人民愿望、汲取人民智 慧的结果。比如,历时 13 年形成的《物 权法》,在起草过程中就先后召开了上 百次座谈会和若干次论证会,直接听取 全国人大代表、社会各界人士、专家学 者意见;同时,《物权法》草案还向社会 全文公布,广泛征求人民群众意见。《各 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从 酝酿到颁布实施历时 20 年,同样广泛 听取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都是充 分发挥人民群众作为依法治国主体和 力量源泉作用的生动体现。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是 由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 最早提出来的。众所周知,封建主义 法律是公开维护等级与特权的,它不 仅给予地主官僚阶级可以依据土地多 少、官职大小、爵位高低等而享有不同 的封建特权,而且使地主官僚阶级和 封建帝王的皇亲国戚超脱于法律的约 束之外,而作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 的君主更是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资
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这一规定阐明了我国的政体,同时阐 明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障人民当 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在 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同中国共产 党在依法治国中的领导地位一样,都 是由我国宪法确定的,并且是内在统 一的;党是依法治国的领导主体、责任 主体、推进主体,人民是依法治国的力 量主体、监督主体、受益主体。因此,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同坚持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地位一样,都是全面推进依法 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是我们反复 强调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 国有机统一;反复强调依法治国,就是 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 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 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 进行的根本原因。
如何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盖面都不小,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 引各方的总抓手,这就是构建完善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各方面工 作都要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来推 进。
提出这样的总目标,有以下几个 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的政治方向。《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
法治国,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 征 ,是 社 会 主 义 法 治 最 根 本 的 保 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 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 指南。这 3 个方面规定和确保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 前进方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政 治保证。
落实到具体实践当中,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 队伍建设、党的领导等诸多环节,涉及 国家、政府、社会等各层面,必须明确 工作重点,这就是构建完备的法律规 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 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还有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法律规范 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 系,也包括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 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体系。法 治实施体系是执法、司法、守法等宪法 法律实施的工作体制机制。法治监督 体系是由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 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 会监督、舆论监督等构成的权力制约 和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包括党领 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机制、队伍建设 和人才保障等。党内法规体系是以党 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 的党内规章制度体系。这五大体系, 实质上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制度 安排。
怎样充分认识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
职业道德、热心服务群众的社会法律 服务者队伍。总之,只有建设一支思 想政治素质好、业务工作能力强、职业 道德水准高、社会责任感强的法治工 作队伍,才能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 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三,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是 解决自身素质不适应不符合问题的需 要。当前,法治工作队伍总体上是好 的,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与 依靠的有战斗力的队伍。同时还要清 醒看到,法治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 能力还存在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适 应不符合的问题,比如,有的理想信念 不坚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西方法学 思想的影响,信奉西方政治制度和司 法制度;有的把握国情不准、了解民意 不深、大局观念不强,制定的法律不能 反映客观规律、体现人民愿望,甚至在 立法立规中掺杂一己利益;有的执法 不严格、不规范、不透明、不文明,搞选 择性执法、趋利性执法,吃拿卡要、寻 租牟利、贪赃枉法,甚至充当黑恶势力 的“保护伞”;有的司法不公,办案不 廉,“吃了原告吃被告”,搞金钱案、关 系案、人情案;有的违背职业操守,缺 乏社会责任感,借帮助群众维权之名 鼓动当事人闹事,与党和政府作对,唯 恐天下不乱,等等。这些问题严重破 坏法治的权威和尊严,严重影响人民 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严重损害党 和政府的形象,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 施,认真加以解决。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 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至关重 要。四中全会《决定》设专章对法治工 作队伍建设进行部署,本身就表明其 在法治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意 义。
如何大力加强法治专门队伍建设?
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将司法 考试制度改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 考试制度,改革考试内容,将法律职业 立场、伦理、技能纳入考试范围。建立 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对 职前培训实行统一管理,着力提高法 律职业人员法律信仰、职业操守和职 业技能。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 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重点解决专 业人才引进难、公安院校毕业生入警 难 、边 远 艰 苦 地 区 招 录 门 槛 高 等 问 题。二是探索建立法律职业从业者之 间良性流动和开放的人才吸纳机制。 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 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 畅通具备条件的军队转业干部进入法 治专门队伍特别是执法队伍的通道。 三是加快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法治工 作人员管理制度,探索实行差别化管 理模式。完善法治人员职业保障体 系,建立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专业 职务序列及工资制度,特别是要重视 解决基层法治人员流失的问题,切实 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
律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 工 作 者 ,在 服 务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保 障 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 平 正 义 、化 解 社 会 矛 盾 纠 纷 、促 进 社 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同立法、执法、司法工作者一样, 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力量,都要服从和 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大局,都要符合党对法治工作者提出 的 思 想 政 治 素 质 、业 务 工 作 能 力 、职 业道德水准等方面的要求。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
1. 如何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答:(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提高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提高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然要求;(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迫切要求.2. 为什么说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答:(1)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已经确立;(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3)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4)司法体制不断完善;(5)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3. 为什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答:(1)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我们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作出的战略抉择;训作出的战略抉择;(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4. 如何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答:(1)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和工作重点: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主义法治国家;(3)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共同推进;国家、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共同推进;(4)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努力方向: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 如何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答:(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要求;(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6. 为什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答:(1)坚持党的领导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一致性;)坚持党的领导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一致性;(2)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3)把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落到实处.7. 为什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统一的;答:(1)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统一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3)切实保障和发挥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8. 为什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旨在依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答:(1)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旨在依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应当贯穿法治工作始终;(2)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应当贯穿法治工作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反特权、反歧视;(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反特权、反歧视;(4)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重在治官治权.9. 为什么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答:公权力是人民赋予用来处理公共事务、为人民服务的. 法律实施依靠公权力,公权力是否正确行使,直接决定着法律的公正性、权威性. 由于公权力的特殊属性,如果对公权力约束不足、监督不力,公权力被滥用、公民权益受践踏的情况就难以避免,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就无以保障. 因此,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10. 为什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答: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不依法治国,突破社会道德底线的行为不受到必要制裁和惩处,人们就会放松内心的道德约束,以德治国就会失去底线和依托;同样,如果没有以德治国,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就得不到普及和信奉,法律的权威不是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遵纪守法没有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一方面,要在立法、执法、司法实践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把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11. 为什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答:(1)只有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才能建成与我国国体、政体相适应的法治体系;)只有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才能建成与我国国体、政体相适应的法治体系;)只有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才能自觉坚持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2)只有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才能自觉坚持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3)只有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才能自觉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一法治工作的根本宗旨;(4)只有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才能使法治建设自觉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5)贯彻落实《决定》精神,从我国实际出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测试题及答案
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党的十八届四中审议通过了( B )。
A.《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B.《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C.《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决定》D.《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 C )。
A.建立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B.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D.建立健全国家治理体系,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是( D )。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明C.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4.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 B )。
A.法治理论B.党内法规体系C.国家治理体系D.法律服务体系5.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D)A.司法公正B.司法独立C.建立法治政府D.依宪治国6.( B )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
A.党和国家的关系B.党和法治的关系C.民主与法治的关系D.立法与执法的关系7.法律的权威源自( D )。
A.法律体系的完善B.国家的强制执行C.司法公正D.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8.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和法律的权威在于( A )A.实施B.规范C.教育D.惩罚9.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治的生命线是(C)。
A.民主B.自由C.公正D.人权10.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 C )。
A.国家法制日B.国家法治日C.国家宪法日D.国家法制宣传日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效率这个关键。
十八届四中全会知识题库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召开的?2.出席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分别有多少人?3.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积极推行政府的什么,建立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
4.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什么?5.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将每年的几月几日定为国家宪法日?6. 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什么?7.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什么?8.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什么?9.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治的生命线是什么?10.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什么?11.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要抓住的关键是什么?12.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和法律的权威在于什么?13.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什么?14.把什么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15.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什么才能有序推进?16.什么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17.什么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18.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什么和什么共同发挥作用?19.什么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20.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什么性?21.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什么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22.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问题由什么向党中央报告?23.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24.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抓紧出台反恐怖等一批急需法律,推进什么法治化,构建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25.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怎样?26.加强对什么的制约,是强化对行政权力制约的重点?27.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要保障什么参与?28.对因违法违纪被开除公职的哪些人员,终身禁止从事法律职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9.坚持把什么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30.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什么?31.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高举什么旗帜,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会问题,促进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谐?32.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各级党委要领导和支持什么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依法治国中积极发挥作用?33.加强政法机关党的建设,在法治建设中充分发挥什么作用?34.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完善司法体制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什么?35.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以什么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36.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什么是依法治军的核心和根本要求?37.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什么?38.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什么?39.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的统筹哪两个大局?40.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审级制度,一审重在解决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二审重在解决事实法律争议、实现二审终审,再审重在解决什么?41.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不公开为常态、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什么?4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什么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
如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只有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才能 牢牢把握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真正 把 治 理 法 治 化 落 在 基 层 、落 在 实 处 。 要充分发挥党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 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 的优势,努力把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 源转化为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资源。要 把抓基层、打基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 置,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引导基 层党组织围绕基层法治建设,确立工 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机 制,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法治建设的 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 层治理法治化中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 心作用。进一步强化街道党工委和社 区党组织对辖区内各类组织的党建工 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以街道和社区 为平台,健全完善党组织和党员联系 服 务 群 众 的 工 作 体 系 ,推 动 社 区(街 道)党员服务中心等服务网络建设,形 成开放式、综合性、互联互通的服务体 系。抓好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 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廉政教育和法 治教育,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 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三,要加强基层干部依法办事 能力建设。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广大 基层干部要切实把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作为一项重点任务。一要积极培育和 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认真学习 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决策部署,学习掌 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自觉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各项工 作。二要加强制度建设,及时把工作 过程中的成熟做法上升为法律制度和 工作规范,切实把司法行政工作纳入 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三要
基层是社会的细胞和基础,基层 法治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直接 影响着国家整个法治化进程。基础不 牢,地动山摇,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 必须以基层为基本载体。当前,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由于城乡 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 不公平和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结构和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而产生的社会矛 盾和问题大量存在于基层,基层化解 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在增加。 特别是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 加快,城市制度结构和社会结构加速 转型,城市基层治理日益复杂和任务 加大。对此,《决定》提出:要“加强基 层法治机构建设,强化基层法治队伍, 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 机制,改善基层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 推进法治干部下基层活动”。这就明 确了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前进方 向,提出了基本要求。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考试题有答案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考试题单位:姓名:职务:得分: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60分)1.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3.﹝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6.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7.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8.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9.国家宪法日是每年的﹝12月4日﹞。
10.目前,在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的有﹝97﹞个。
11.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规定,﹝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12.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
科学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民主立法的核心在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1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努力形成﹝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制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格局。
14.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15.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
如何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
2014 年 第 12 期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问答
XIN CHANGZHENG
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发展、政治 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 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 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 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打牢制度基础,增 加制度供给,强化制度保障。党中央 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部署,一个 重要的战略意图就是通过健全社会主 义法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制度来确保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 民族长远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 2020 年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 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分别把全面深 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主题 并作出决定,这是一个总体战略部署 在时间轴上的分步展开,两个决定是 前后相续、紧密相关的姊妹篇,全面深 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犹如鸟之 双翼、车之两轮,共同保证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 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 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 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能 不能有效解决我国发展中遇到的矛盾 和问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 战,直接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法治是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
系的重要依托。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 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 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 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 国,更加注重运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 规范、引导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 活,更加注重运用法治的方式统筹社 会 力 量 、平 衡 社 会 利 益 、调 节 社 会 关 系、规范社会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推 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顺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
为什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机统一;六是遵循,即“五个必须坚持” 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 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坚持依法 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坚持从 中国实际出发;七是总布局,即全面加 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队伍建设、 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 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八是总方 向,即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 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
结,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结晶。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全面推进依法 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深 刻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倍加珍惜我们 开辟的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坚持和拓 展这条道路。
第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道路,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政治制 度决定法律制度,有什么样的政治制 度,就意味着必须实行与之相适应的 法律制度,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 法治的根本制度基础,我国一切法律 法规和相关法律制度都必须建立在这 个根本制度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依法 治国,必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属 性,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当前,关于我 国法治建设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社 会 上 有 各 种 各 样 的 争 议 ,噪 音 不 小 。 各种敌对势力把法治作为所谓的“武 器”,大肆渲染西方法治理念和法治模 式,提出各种奇谈怪论、歪理邪说,目 的就是企图从法治问题上打开缺口, 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 会主义制度。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 须向全社会发出正确而明确的声音。 《决定》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道路,就是要向国内外宣示, 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 路而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法治道路, 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治而不是资本主义法治。只有牢牢把 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我国社会主义法
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
XIN CHANGZHENG
础上探索建设崭新的社会主义法治, 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在 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在社会主义法治 建设上取得这样的成就,确实是历史 性的、开创性的,值得我们自豪。当然 也要清醒地看到,同党和国家事业发 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的目标相比,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迫 切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提 高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 民守法水平。
2014 年 第 12 期
4 为什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定不移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首先明 确道路问题。法治是政治文明建设和 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走什 么样的道路至关重要。《决定》鲜明提 出,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治道路,这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指明了方向。
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只有依法维护 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 家安全稳定,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2014 年 第 12 期
3
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
关键词:法治建设 历史性成就
《决定》鲜明提出:“我们党高度重 视法治建设。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 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 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 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 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 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 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法 治 ,取 得 历 史 性 成 就 。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 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 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 增强。”这一段话,系统而凝炼地总结 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法治 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具体来讲,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如何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动作”做实做到位,决不“走过场”,同 时积极创造条件,大胆尝试运用微博、 微信等各种创新方式推动公众参与。
第二,专家论证。专家论证是科 学决策的重要体现。科学决策不是要 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成为事事通、样 样行的科学家和专门家,而是要具备 基本的科学思维,懂得把专业性、技术 性问题交给专家,善于组织好专家进 行科学论证评估,尊重专家意见,杜绝 拍脑袋、凭感觉决策,或者局限于一时 一地一事的个人经验决策。搞好专家 论证,必须“选好专家、用好专家、待好 专家”。“选好专家”,就是要健全专家 遴选机制,打破只选“说行”“说好”的 听话专家的“潜规则”,真正把专业能 力、资质、经验和诚信作为主要遴选标 准。遴选时应当注重专业性,兼顾代 表性和均衡性,不得选择有直接利害 关系或者可能影响客观公正论证的专 家、专业机构。推动普遍建立决策咨 询论证专家库,健全专家库运行管理、 诚信考核和退出机制。“用好专家”,就 是要为论证提供必要支持,使专家在 充分了解政策背景、决策目标等信息 的基础上开展论证工作。建立专家论 证公开制度,通过公开机制促使其客 观 、独 立 、科 学 、负 责 地 提 出 论 证 意 见。“待好专家”,就是要提供适当礼遇 和合理报酬,给予适度激励;认真对待 论证意见并反馈采纳情况,以示充分 尊重。
党建版
2014 年 第 12 期
XIN CHANGZHENG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问答
31
如何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关键词:依法决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把公 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 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 决策法定程序”,这是对健全依法决策 机制主要内容提出的明确要求。要通 过制定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法律法规, 明确规范五项程序的重点内容和步 骤,把重大行政决策纳入法治化轨道。
如何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党建版
2014 年 第 12 期ຫໍສະໝຸດ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问答
XIN CHANGZHENG
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各级党校、行政学 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都应开展 宪法法律教育。应把宪法法律教育作 为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各级 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能掌 握宪法法律的基本知识,牢固树立敬 畏宪法法律、遵守宪法法律和维护宪 法法律的自觉性、坚定性。
仍然比较严重,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 等问题反映强烈;一些领导干部依法 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够,知法犯法、 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 然存在。对这些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 则、损害人民群众利益问题,必须下大 气力加以解决。首先领导干部必须带 头守法,要求人民群众做到的,领导干 部自己必须先做到。其次必须加大惩 处力度,对那些不严格按照法律办事 的执法人员和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 领导干部,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正 的,必须坚决依法予以撤职、罢免,涉 嫌犯罪的必须依法治罪。
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这就明确 告诉我们,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 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 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 为根本的活动准则,都必须依照宪法 法律行使自己的权力或权利、履行自 己的职责或义务,都不得违反(犯)宪 法法律。为进一步提高全体人民特别 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的宪法法律意识和观念,应在全社会 进一步加强宪法法律宣传教育,使广 大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宪法法律不仅 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而 且也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有效武器。各
10
如何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关键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当今中国政治清明,贯彻执行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大势所趋、民 心所向,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确 保这一重要原则得到真正贯彻执行。 根据《决定》精神,应把以下三个方面 作为工作重点。
最新-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知识问答 精品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知识问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哪些原则?答:(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如何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答:(1)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2)完善立法体制。
(3)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4)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答: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
创新适应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国有、集体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和各类企业法人财产权的保护。
国家保护企业以法人财产权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有权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法律依据的要求。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
完善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
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投资管理、土地管理、能源和矿产资源、农业、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法律法规,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公平交易、平等使用。
依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反对垄断,促进合理竞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为什么要将每年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如何坚持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相协调的法律体系。任何法律都内含 着道德判断,体现着道德取向。只有 符合广大人民的道德意愿、符合社会 的公序良俗,法律才能为人们所信仰、 所遵守。目前已经形成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律体系,总的反映了社会主 义的道德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要求。但同时也要看到,也 有一些法律法规的某些条文和具体内 容,存在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核心 价值观要求不协调、不“合拍”甚至相 悖的问题。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党建版
2014 年 第 12 期
XIN CHANGZHENG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问答
规范为遵循、为依据,又要深刻领会和 准确把握法律规范所体现的价值导向 和思想内涵,确保法律的实施不违背 立法宗旨、不偏离正确方向。法律法 规在许多方面只能作出原则性规定, 在实践中也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 题,必须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正确行使 自由裁量权,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 要 求 ,作 出 公 正 合 理 的 判 断 和 裁 决。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检 验法律实施效果的重要标尺,使执法 司法行为既遵从法律标准又符合道德 标准,既于法有据又合乎情理,获得坚 实的民意基础、道义基础。
第三,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 突出问题中的作用。法律是道德的底 线,也是道德的屏障。对那些伤风败 俗的丑恶行为、激起公愤的缺德现象,
仅靠道德教育、“叩问良心”是远远不 够的,必须运用法治手段进行治理,为 道德建设“保驾护航”。要引导人们牢 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 义务观念,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抓紧建 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健全公民 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 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 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 自觉行动。要继续深入开展道德领域 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强对见危不扶、 出国出境旅游不文明、奢侈浪费、网上 造谣谩骂等行为的整治,该劝导的劝 导、该处罚的处罚,加大对食品药品等 领域见利忘义、制假售假行为的执法 力度,查办大案要案,让败德违法者付 出高昂代价,发挥对整个社会的警示 教育作用,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和 社会秩序。
如何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解 组 织 建 设 ,完 善 人 民 调 解 、行 政 调 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人民调 解是把纠纷化解在基层和源头的有效 形式,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行业性、专 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改善工作条 件,扩大覆盖面,支持人民调解化解纠 纷并鼓励纠纷当事人优先选择人民调 解来化解纠纷,尽可能将社会纠纷化 解在基层。在工作制度上建立人民调 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机制,通 过联席会议、信息共享、情况通报等多 种形式完善联动工作体系,实现各类 调解主体有效互动,形成调解工作合 力。
时传递群众诉求和发现各种苗头性、 倾向性、潜在性问题,确保不同职业身 份、不同利益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和 利益相关方充分发表意见,促进政府 与公众之间良性互动。
第二,要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 保障法律渠道。法律是维护群众利益 的“重器”。要构建开放、动态、透明、 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 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杜绝 暗箱操作,坚决反对和克服门难进、脸 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有效解决群 众打官司难的问题,通过公正司法维 护人民权益。完善以国家司法救助制 度、法律援助制度、诉讼费用担保制度 为基础的司法救助体系,让经济确有 困难的群众打得起官司,让有理有据 的群众赢得官司,让打赢官司且具备 条件执行的当事人及时实现胜诉权 益 ,让 确 有 错 误 的 裁 判 依 法 得 到 纠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社会矛盾纠 纷预防化解工作及其制度机制建设。 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我国已经建立起
了由矛盾纠纷预防制度、矛盾纠纷化 解制度、矛盾纠纷辅助化解制度组成 的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制度,形 成了包括行政机关化解矛盾纠纷制 度、法院化解矛盾纠纷制度、社会组织 化解矛盾纠纷制度在内的多元化的社 会矛盾纠纷化解制度。这些制度对预 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 定发挥了重大作用,要长期坚持并不 断健全完善。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 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稳定进入风险期, 各种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 加,一些重大问题敏感程度明显增大, 一些社会矛盾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 很突出、处理起来很棘手的问题,其中 许多是由利益问题引发的。同时,人 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 识、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对促进社会公 平正义、实现安居乐业的要求越来越 高。面对这样的形势,必须加强社会 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健全社会矛 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这是我们推进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主要举措有哪些?
从专业素质要求看,审计机关负责人 原则上应有经济、法律、管理等工作背 景,招录审计人员应加试审计工作必 需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专业性 强的岗位可实行聘任制。此外,根据 审计项目实施的实际需要,可以探索 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
第 五 ,不 断 创 新 审 计 技 术 方 法 。 信息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随着国 民经济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政府 管理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审计机关也 需要不断研究应用新方法、新技术,不 断调整和改进信息技术在审计实施中 的应用。近几年,随着“金审”工程建 设的加快推进,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都有了很大提高。今后,要加快审计 信 息 化 建 设 ,推 进 行 政 机 关 、金 融 机 构、国有企业事业等单位与审计机关 实现信息共享,加大数据集中力度,建 立国家审计数据中心。探索在审计实 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途径,加大数 据综合利用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 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 力。创新电子审计技术,积极推进对 各部门、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性、 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审计,提高审计工 作能力、质量和效率。
34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主要举措有哪些?
关键词:政务公开
《决定》从政务公开的原则、制度、 重点、载体等多个方面,对全面推进政 务公开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进行了 系统部署。
第一,转变政务公开观念。公信 力是各级政府有效行政的前提。信任 源于坦诚,提高政府公信力就必须做
到信息公开透明。《决定》指出:“坚持 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 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 务公开、结果公开。”这表明,政务公开 不是政府可以自由选择的权力,而是 对社会公众应尽的义务。各级政府都 要将政务公开作为常态化的工作,凡
第 三 ,有 效 整 合 审 计 监 督 资 源 。 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强化上级审计 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探索省 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 总体上讲,就是在现行地方审计机关 双重管理体制下,进一步强化上级审 计机关的组织领导和业务领导,在审 计计划、组织实施、结果报告、队伍建 设、经费保障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切 实整合审计监督资源,形成全国审计 “一盘棋”。目前,全国 9 万多名审计 人员中,有 7 万多名分布在 2000 多个 县市。实行统一管理,有利于保证审 计的独立性,有利于整合审计力量,发 挥监督合力,更好实现审计监督全覆 盖。同时,实行统一管理,与经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