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呐喊》与《彷徨》的情感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呐喊》与《彷徨》的情感表达
论《呐喊》与《彷徨》的情感表达-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引言
《呐喊》和《彷徨》是鲁迅的代表作,其情感表达的思想鲜明突出。作品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恨情仇,对于下层民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表达尤为深刻。《呐喊》和《彷徨》是鲁迅先生内心的“呐喊”,他希望通过这种“呐喊”唤醒人民被封建思想束缚的灵魂,从而不断地激励人民走上革命的道路。在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专制背景下,鲁迅的文章也被赋予了革命的色彩,通过小说的思想表达与情感宣泄从而不断地改变人民“吃人”与“被吃”的命运,为当时的革命斗争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鲁迅先生爱憎的情感表达也引起众多爱国志士的共鸣,从而不断地促进着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发展。
从文章题材的选择上表达情感
1.从文章题材的选择上表现出的悲愤情绪。不同的题材往往反映着不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背景,鲁迅的文章从现实的社会背景出发,描述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状况,选用的悲剧性题材更加引人深思。首先反映的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现状。这一悲剧在文章《狂人日记》中表现为封建礼教“吃人”的惨状。文章中描绘的赵贵翁的眼色,小孩子们的窃窃私语,说“咬你几口”的女人,围着一哄而出的“青面獠牙”的人,他们用嘲笑和谩骂来对待一个疯子,连基本的人性都没有,这种世俗的眼光和封建等级制度正是戕害人们的主要罪魁。作者让一个疯子来说出文章的主旨正是作品意义的深刻所在,更让读者深思。其次是对于劳动妇女的悲剧性体现。在《祝福》中由于受到传统的封建思想的影响,祥林嫂的丈夫死了,儿子阿毛也死了,但是因为受到贞操观的影响只能守寡而不能改嫁,还被夫家当作私有财产卖掉赚
钱,这是封建礼教对于妇女的残害。另外,鲁迅还从她们自身的思想对自己的约束寻找病根,发现她们受害的同时不断地建立起奴性的思想,仿佛只有不断地做工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当祥林嫂第一次在鲁镇做工的时候,因为她是一个寡妇,所以只有用更多的劳动才能换取别人对她的认可,但是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在祭祀当中被“祥林嫂,你放着吧!”这样的拒绝伤害,也证明了她终究在别人眼中是个不洁的人。在那个封建专制的时代,妇女受到“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观念的影响,祥林嫂在这种环境中一步步地走向了死亡。正是这种悲剧性的题材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更加深刻地凸显了人民生活的悲惨,这也是作者内心对底层人民表现出的深切的悲哀,爱怜他们的身世却又愤怒他们的奴性思想。
2.从文章题材的选择上表现出的悲剧性精神。农民题材在《呐喊》、《彷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对中国农民的
命运表现了深切的同情,他看到农民所遭受的苦难,也洞察他们的弱点和病态,揭示了造成他们悲剧的主要原因。悲剧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人民精神的麻木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官僚的压迫下,普通的民众依然麻木地生活着。鲁迅最开始学习的是医学,因为他觉得治病救人能够帮助人民减轻身体上的痛楚,但是一次次的惨痛经历使他意识到国民意识的麻木性,他断然选择了弃医从文,从心灵上给予麻木的群众以抨击和拯救。在他的文章中“看客”式的人物出现频率很高,他们自己困苦却喜欢看别人的笑话,以此给自己安慰,这点在《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身上最为突出(精神胜利法)。这一类国民的形象是那个时代的典型,无疑他们都是悲苦的。但是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迷信和奴性思想才使得他们越陷越深,在外国思想不断地进入到中国的过程中,他们对于那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思想表现出的是一种恐惧,反而,让他们见着人下跪行礼才会让他们
觉得安心和满足。这正是国民思想悲剧的所在。知识分子题材在《呐喊》、《彷徨》中也占很大比重。一类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如孔乙己、陈士成、高尔础;还有一类人是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不断走向迷惘和绝望知识分子。他们勇于接受新思想的熏陶,不断地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革命的队伍当中,例如鲁迅在《药》中塑造的夏瑜、《伤逝》中的子君,《孤独者》中的魏连殳,都是作为觉醒的革命者的形象存在,但是在与现实斗争的过程中他们无疑是悲哀的,他们发出的号召得不到大家的响应,最终只能是悲哀地死去,鲁迅着重揭示了他们的悲剧精神。这种悲剧精神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的软弱性,最终随着大革命的失败以悲剧结局。
从景物设置中表达情感
1.从景物月亮的设置中体现的情感。月亮自古以来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意象,因着月的皎洁、月的阴晴圆缺所体现出
来的不同的意境,历来受到我国骚人墨客的青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如《诗经·陈风·月出》、《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李白《静夜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在鲁迅小说中借月亮表达的情感也十分突出,鲁迅在他的文章《故乡》里就描述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也是少年对故乡圆月的深刻的印象,这里对月的描写和作者在《社戏》中的描绘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借助月亮这种景物来抒发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童年的怀念之情。这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对月亮的感情象征:美好和单纯。另一类月亮的情感设置则是更加的深刻和发人深省,例如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开篇就描写了“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仿佛是黑夜中的一盏明灯,能够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不至于迷失方向。作者看到了一种希望,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革命的未来也是一片迷茫之色,
作者借助月亮在黑夜中所展现的圣洁和明亮,不断地给他人和自己带来生活的希望。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对月亮倾注了很强的情感,它或是一种思想或是一种希望,总能给人带来美好。
2.从“夜”的描写中倾注的情感。鲁迅先生的文章都有极强的表现力,这种表现力和作者善于对景物的描写脱不开关系,鲁迅在文章中对“夜”有着自己特殊的解读。例如在作品《药》中描写的“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了”通过对这种黎明前的黑夜的描写,突出黑夜的阴森和恐怖,反映出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由此逐步地烘托出“人血馒头”的荒唐事件,引发人们思考。还有在《狂人日记》当中的描写“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夜既反映了当时整体社会环境的黑暗,也是作者对于夜色的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