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认知地图(三)

合集下载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环境心理学 第5讲 认知地图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环境心理学 第5讲 认知地图
居 人
所以,当你很想创造一个严谨的、对称的空
间时,却因为用地条件限制而不能充分发挥
时,也不必过分担心。







4. 认知地图的构成要素

可以将认知地图看做心理 地图(心理场),心理地


图的组成,可阅读的研究境。
他的研究工作汇集在环《城
市意象》一书中。居

所 究 研 境 环 居 人
林奇将波士顿、洛杉矶、泽西城的居民作为研究 对象,要求他们介绍自己的城市,随之分析并规 定了用来构成城市表象的五个基本要素。
境 如何用二维信息去表现三维环境;
■ 认知地图并不能反应它所代表的全部环境,
居 环 它只代表环境的总体结构。 人
课后作业:
所 画出大连理工大学的认知地图 究
■ 建筑、规划专业西山宿舍区(可局部)
境 研 ■ 建艺、其它专业 校园(可局部) 环 要求:利用表象五要素路径、区域、边界、节点、地标
手绘,统一A4或A3白纸
环 居 人
图形与背景的关系
接近律形成的组团
相似律强调的群体
连续律产生的韵律

闭合律所界定的空间范围究
信息简化

把握适宜的尺度 境



6. 认识地图理论的缺陷
认知地图是一种结构,

究 既包括视觉信息,也包括感觉信息
是环境的简约图解
境 研 是环境在人们心理上的投影



所 认知地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究 ■ 受个人绘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影响; 研 ■ 认知地图一般是二维的,城市环境是三维的,
海中的环境,或是脑环海里的城市。

环境心理学导论第3讲——环境认知

环境心理学导论第3讲——环境认知

认知地图、指路地图与标准地图的异同
• 指路地图与标准地图的相同之处在于,各种特征与周围实 际环境的对应和一致 • 不同之处在于指路地图的范围不一定是上北下南、左西右 东,只要是在自我指向时,图示位置与周围环境结构匹配 即可 • 指路地图也不同于认知地图 • 标准指路地图的各方面是客观的,不能任意添加、减少、 歪曲;认知地图是主观的,很多主客观因素会影响它的准 确性和对客观环境的吻合程度
环境认知——城市层面
环境认知——街区、建筑组群的层面
• 1)空间形式:大小、形状、联系、围合/边界/界面…… • 2)空间形式组织:轴线、出入口、通道、结点、序列…… • 3)空间形式与活动:人流集散……
环境认知——街区、建筑组群的层面
环境认知——结点(通道)层面
• 1)空间形式:大小、形状、限定方式、比例、视线…… • 2)界面特征:材质、绿化、小品、街道家具…… • 3)行为与场所:通过、停留、聚会……还可以细分为较私 密、较公共的场所,不同的通过和聚会方式…… • 其中,仔细观察人对场所的使用可能使设计师获益匪浅, 注意什么是人们喜爱的,这里面有哪些是设计的因素?
影响认知距离的环境因素
• 实际路途状况、转弯多少、 方向和周围环境等都会影响 对认知距离的判断 • (1)环境特点积累假设
• 对特定路段的认知距离与大 脑储存的相关信息有关,对 环境特点了解得时间越长, 了解的越仔细,所得出的认 知距离越长
• (2)路程分割假设 • 把已知路程分为若干段,使得每一段具有不同的感知特点, 会增加对距离的主观估计
认知地图的关键维度
• 1)路径:人们在环境中所 使用的行进通道,如街道、 河流、地铁线、步行街等
• 2)边界:不一定是线形成 分但倾向于是线形的,有 限定和封闭的特征,如围 墙、法定边界、海岸线等

环境认知概论ppt

环境认知概论ppt

(2)活动区域 对上班族来说,居
住和工作地点是影响 个人活动范围的最重 要因素。城市居民有 不同的活动范围,又 有共同的活动范围。 如果某一城市主要工 作地点和商业区位于 市中心,而居住区位 于外围的话,居民的 城市意象一般呈扇形。 扇形区域内比较熟悉, 之外比较生疏。
性别、年龄、职业、健康状况等都影响 个人活动范围的大小。
环境的公共意象提供了社会交往所必须的公 共符号系统。公共意象越清晰的城市,这种公 共符号系统的作用就越突出,市民的公共活动 与社会交往就越活跃,活跃的社会生活又进一 步提高了市民城市公共意象的清晰度。
五、个人认知地图能力发展
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称为“认知成图”。这 是一个学习过程,同学习其他知识与技能遵循同 样的规律。
第三章 环境认知
地图是最早的文字,比书还老。我敢说。人 类彼此的沟通。最早写下来的就是地图……
——克莱.摩根的《地图的魔术》
在环境中定方位和寻址,并能在付诸行动 之前理解环境所包含的含义,这是人类生存 的基本需要之一。
环境认知应该是“知道环境或具有环境 方面的知识”。它是指人对环境的储存、加 工、理解以及重新组合,从而识别和理解环 境的过程。主题在于环境知识如何获得并进 行加工的过程。

自己的需要,从而使个人建立起对环境的安全感和控
京 市
制感。






2、接受新环境信息的基础
人类增长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接受新知 识必须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靠原有知识对新 知识作出解释,变成概念存入记忆。头脑中原有的 认知地图就是接受新的环境信息的基础,原有环境 不断变化,人的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在建筑密集、视野受限的城市环境,人们从重 要标志开始.沿着某几条道路探索,首先形成环境 的路线型意象,五要素中标志、路径、节点起更重 要的作用。路线型意象不断丰富和内化,积累到一 定程度,就会上升为鸟瞰型意象。

[整理版]环境心理学目录

[整理版]环境心理学目录

目录绪言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第一节感觉一、感觉的特点二、感觉刺激的重要性三、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四、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第二节知觉与认知一、感觉与知觉的关系二、知觉定势三、习惯化——适应四、对变化的知觉五、认知第三节多种感觉与环境设计一、视觉研究的深化二、其他感觉与环境体验三、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一、格式塔心理学简介二、基本观点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第二节生态知觉理论--一、基本观点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三、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四、生态知觉与道德约束第三节概率知觉理论--一、基本观点和理论模型二、概率性的世界三、概率知觉与个人经验四、概率知觉与环境问题第三章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一、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二、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三、认知地图的性质四、认知地图的特点五、认知地图的功能六、个人认知成图能力的发展七、易识别环境的特征第二节城市公共意象研究实例——武汉市的公共意象一、城市公共意象图二、问卷资料的归纳和讨论三、城市环境总体评价第三节风景区认知地图研究实例一、被试者个人背景二、公共意象和认知结构三、风景质量评价四、讨论和建议第四节校园认知地图研究实例一、研究对象概述二、比较:范围、结构、同一性和意象元素三、讨论:识别、使用和理解第五节校园评价地图一、新的H校园认知地图二、情感评价地图三、审美评价地图四、校园环境总体评价第四章环境一行为关系的理论第一节唤醒理论一、唤醒与情绪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三、唤醒与绩效第二节环境应激一、应激反应二、应激物的种类三、适应环境应激的意义和代价第三节环境负荷、适应水平和行为约束一、环境负荷理论二、适应水平理论三、行为约束理论四、各种理论观点的综合第四节行为场景理论一、场所的环境特征二、行为场景的人员配备·三、场所的生命四、研究行为场景的现实意义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第一节噪声一、噪声的定义二、影响噪声评价的因素三、噪声对行为的影响四、减少噪声危害的措施第二节拥挤一、高密度对人类的影响二、影响拥挤感的其他因素三、对拥挤的理论解释四、减少拥挤感的措施第三节空气污染一、空气污染的来源二、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三、对空气污染的知觉及其对行为的影响四、空气污染对绩效的影响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一、个人空间二、人际距离三、人际空问定位第二节私密性一、私密性的定义二、私密性的功能三、私密性与环境设计第三节领域性一、领域性和领域二、领域的类型三、领域的功能第七章城市环境的认知第一节城市意象的后续研究一、城市意象研究范围的扩大二、研究方法的改进三、研究内容的深化第二节空间定向一、满足基本需要的导航系统二、定向系统的文化差异三、自然环境特征对定向系统的影响四、环境具体因素对空间定向的影响五、环境改变对空间定向的影响第三节认知距离一、认知距离的概念二、影响认知距离的环境因素三、影响认知距离的文化和群体因素第八章城市环境的体验第一节城市环境体验的原理和特点一、环境信息的特点二、对“复杂性”的偏爱三、城市环境体验的特点第二节显著差异与城市环境体验一、显著差异的含义二、从环境知觉理论看显著差异三、可利用和开发的元素第三节与城市环境体验有关的若干问题一、形成显著差异元素二、城市设计美学——审美情感反应的理论模型三、综合性模拟研究四、寻求易识别性和复杂性的平衡第九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第一节外部空间活动研究综述一、早期国外的研究二、近年的外部空间研究三、分析城市外部空间活动的通常方法第二节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一、动作性行为习性二、体验性行为习性三、行为习性的差异第三节城市外部空间研究实例一、洪山广场二、红楼广场三、滨江公园四、四美塘公园五、讨论和建议第四节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一、加强外部空间的生气感二、兼顾私密性活动三、形成私密性一公共性层次四、合理满足人的行为习性五、预防和减少破坏行为第十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第一节城市环境影响的理论假设一、超载假设二、城市环境应激三、行为约束和人员过剩四、城市多场所分析概述第二节城市环境影响的研究例证一、应激与应对行为二、亲和与亲社会行为三、犯罪、犯罪率与恐惧感四、绩效和健康五、城市环境的积极影响六、大城市与小城市的比较第三节基于行为的城市环境问题对策一、重视社会因素二、旧城更新:研究例证与设计建议三、城市区域安全防卫研究第十一章建筑学中的一般应用第一节基于行为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一、反映建筑与行为关系的理论二、“适用”的现代术语三、基于行为的建筑设计过程第二节环境一行为信息概述一、不同尺度的场所和场景二、使用者群体三、环境~行为现象第三节基于行为的“功能”研究一、功能研究的扩大二、功能研究的深入:外显功能与潜在功能三、功能研究的细化:特定功能与行为第十二章特定建筑环境与行为第一节建筑意象与室内认知距离一、建筑的意象二、使用者的建筑综合意象三、建筑室内的认知距离第二节室内空间定向一、建筑易识别性研究概述二、建筑平面拓扑复杂性的影响三、加强室内空间定向的建议第三节建筑体验概述一、知觉理论与建筑体验二、建筑体验的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三、室内空间的体验第四节特定建筑类型与行为一、居住场所二、老年人福利设施三、其他建筑类型结语:走向更朴实和更开明的环境一行为研究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环境心理学——认知地图(三)全解

环境心理学——认知地图(三)全解
不同部分清晰与模糊的程度、各种错误的性质反映出个人在 认知地图方面的具体差异。
(三)个人差异
1.当地居民与外来者 2.活动区域:
城市居民有不同的活动范围, 又有共同的活动范围。
扇形的城市认知地图
3.性别差异: 对环境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女性更加关心区域和标志;男性更加关
心道路和方向。 4.年龄差异 5.人格化地图:
六、个人认知成图能力的发展
(二)儿童认知成图的四个阶段 1、首先注意和记住空间标志物 2、识别和熟悉特定标志物之间的路径 3、将彼此临近的标志和路径连接成子群 4、将各种环境要素综合组织为统一的环境整体
六、个人认知成图能力的发展
(三)三种参照系 1.自我中心定向系统:这一阶段儿童以自身的活动为中心,认知地图中的环境要 素彼此分离,环境意象是支离破碎的。 2.固定点定向系统:认知地图围绕环境中熟悉的固定场所发展。 3.直角坐标参照系:认知地图能反映有机的整体空间环境,能根据坐标网想象出 环境的空间透视关系。
具有一定秩序和意义的环境刺激有利于人们花较少的注意把握较多 的信息,在环境设计中因地制宜地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图 形与背景的关系、邻近性形成的组团、相似性强调的群体、连续性产生 的韵律、封闭性所界定的空间范围,可以达到简化信息、提高环境识别 性的目的。
七、易识别环境的特征
(一)组织与结构 城市的主干道对形成城市空间的意象结构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道路、节点、标志恰当地组合,有利于形成凭直觉可迅速判断的环境
• 1、早期阶段(1930—1950年代),格式塔心理学派 • 小白鼠走迷宫实验 • 结论:老鼠不是根据盲目的习惯,也不是依据途径的次序
而形成的机械的奔走习惯来行动的,托尔曼认为白鼠走过 迷津之后,获得了迷津通路的整体概念,从而托尔曼第一 次提出了“认知地图”这个术语。托尔曼最原始的关于 “认知地图”的概念是对现场地图在头脑中的模拟,但是 托尔曼在后来的研究中把认知地图的概念泛化了,内涵得 到了延伸,头脑不仅对空间事物的位置距离可以形成认知 地图,而且对抽象的符号也可以形成认知地图,比如对书 本上的字、图片也可以形成认知地图,对几个概念的相互 关系也可以形成认知地图。

环境心理学校园认知地图

环境心理学校园认知地图

校园的总平面形状
启真湖有 80%的学生提到,有近 25%的学 生提到主卧龙山,近 20%的学生提到静悟园, 近 20%的学生提到学生中心和操场。 启真湖风景优美,植被丰富,碧波荡漾,十分 适合休憩和娱乐。 这说明学校在加强校园中心景观美化方面的工 作是十分成功的。
带同学参观的地点
问卷结果统计
大约有 90%的学生提到体育馆,另有 50%的学生提到活动中心,还有 20%的学 生提到了南餐,近 20%的学生提到云餐, 近 15%的学生表示没有。 体育馆位于主要出入口一侧,体量巨大, 造型奇特,与周围规整严谨的建筑风格形成 对比,较为突出。 可见建筑的外观形状是吸引力的要素之一。
校园建筑标志物
50%的学生回答“道路”,30%的学生回答 “广场”。
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这两个没有被完全割裂 断开的区域之间的分界还是基本清晰的。
教学楼与宿舍楼之间如何分界
问卷结果统计
绝大多数同学回答是教学东楼,也有部 分同学提到数字化。 教学东楼出入口较多,识别性差,4栋 教学楼组合在一起,体量较大,交通较为复 杂。 过大的建筑会让人迷失方向。
开放式问卷的制定:问卷制定遵循两点原则。 第一,结构性意象和评价性意象的调查相结合。 第二,指向清晰的问题与指向模糊的问题相结合。
开放式问卷调查
通慧园
有近 50%的学生认为数字化大楼是校园的地 理中心,还有近 10%的人指出是通慧园,这两 者位置相近。有近 30%的人认为是是学生活动 中心,这与前两者的回答出入较大。还有少数学 生指出校园的地理中心是云天元餐厅。
校园比较有特色的环境或建筑
问卷结果统计
大约有 45%的学生的回答为低调稳重, 20%的学生对建筑表示没有太大的感觉,还 有10%的学生认为颜色太过灰暗。 可见学生普遍认识到校园内建筑的形式 统一性,也有学生反映建筑太过相似的问题。

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ppt 32页)

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ppt 32页)

(一)组织与结构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环境意象,便于人们 根据已知的环境结构和醒目的标志去寻找不 熟悉的环境目标。
(二)同一性
建筑群或区域内的某些共性,如统一的建 筑风格、色彩、添加符号、绿化模式和与 众不同的控制性标志等,都有助于形成整 体感,同时也成为与其他区域或组团相区 分的特征。
(三)意义
5、人格化地图
由于个人价值观、兴趣互不相同,对 城市中不同要素注意的程度也不同。
路线型和鸟瞰型认知地图:
路线型认知地图积 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 生质的飞跃,上升为鸟 瞰型认知地图。
无论成人还是儿童,在熟悉新环境过程中, 总是从重要标志开始。
在建筑密集、视野受限的城市环境,人们从 重要标志开始,沿着某几条道路探索,首先形成 环境的路线型意象,五要素中标志、路径、节点 起更重要的作用。路线型意象不断丰富和内化, 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上升为鸟瞰型意象。
生态心理学家强调人感知有意义的刺激模 式,理解的刺激才能形成记忆,无论是功 能意义、文化意义或历史意义都有助于对 刺激的理解。
(三)意义
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记载着城市的 历史与文化,城市更新应保留有代表意义 的要素和场所。这些要素是城市历史与文 化的见证,有利于市民从时空的连续性去 把握城市的环境结构。
2、活动区域
居民的城市意象一般呈扇形。扇形区 域内比较熟悉,之外比较生疏。性别、年 龄、职业、健康状况等都影响个人活动范 围的大小。
3、性别差异
总的认知成图能力没有性别差异,只 是对环境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女性 更加关心区域和标志;男性更加关心道路 和方向。
4、年龄差异
儿童认知地图常常以学校和家为中心; 年轻人的认知地图包含范围较广;老年人 的认知地图常出现旧的已经拆除的要素, 缺乏新的要素,意象清晰的范围有缩小的 倾向。

环境心理学——认知地图(三).

环境心理学——认知地图(三).
第三章
认知地图
一 概念:
• 最早见于美国心理学家T·C·托尔曼所著的《白鼠和人的 认知地图》。他认为,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 生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现场图的模型。它是一种局部环 境的综合表象,不仅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还包括方向、 距离和时间关系等。 • 心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能识别和理解环境,关键在于认 知地图的存在,即能在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
获得认知地图的方法
• 2限定描画法 • 案例:关于自然公园空间意象的研究; • 该研究目的是明确使用者对自然公园的空间意象,弄清空间意 象与景观资源条件的关系,为公园的空间规划获取基础资料。 • 具体方法:选取东京周边可以当日往返的,使用程度相近的, 箱根、奥日光、奥多摩等5个自然公园作为调查对象地。调查在 每个自然公园事先选择10个代表当地景观资源的风景点,一共 50个风景点,向被调查者展示。随后要求被调查者画出包含有 这10个地方在各自公园的位置关系和当地的道路、河流等内容 的草图。也即是,并非描画自然公园全体空间的意象,而是限 定内容的空间意象。在进行限定描画法的同时,调查记录下来 在全部50个风景点当中,被调查者选择指出的自己留有印象的 风景点
• 1、早期阶段(1930—1950年代),格式塔心理学派 • 小白鼠走迷宫实验 • 结论:老鼠不是根据盲目的习惯,也不是依据途径的次序 而形成的机械的奔走习惯来行动的,托尔曼认为白鼠走过 迷津之后,获得了迷津通路的整体概念,从而托尔曼第一 次提出了“认知地图”这个术语。托尔曼最原始的关于 “认知地图”的概念是对现场地图在头脑中的模拟,但是 托尔曼在后来的研究中把认知地图的概念泛化了,内涵得 到了延伸,头脑不仅对空间事物的位置距离可以形成认知 地图,而且对抽象的符号也可以形成认知地图,比如对书 本上的字、图片也可以形成认知地图,对几个概念的相互 关系也可以形成认知地图。

环境心理学认知地图三全解

环境心理学认知地图三全解

获得认知地图的方法
? 3圈域图示法 ? 圈域图示法选取了一个市民对地方环境的认知与意象的研究为
案例,以揭示该方法具体的操作和分析过程。 ? 调查要求市民圈画出认为是该市中心地区的范围。调查对象样
本选择日常生活中,与当地环境设施接触机会较多的群体。考 虑区位条件和居住社区的形成年代,调查随机选择了 4个不同地 方的大约 50名样本。调查方法为入户访问,并综合使用访谈和 问卷2种方式。调查市民关于城市中心区范围的意向时,使用了 标记有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名称的 1:10 000 地形图,并请他们在 图上用线圈出各自认为的繁华地区的范围。 ? 分析过程将这些地区的范围线叠加,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等级 将指认率图形化,如 (图7、8)所示。结果显示,市民认为的城 市中心区的范围很小,只有 10%的指认区域与商业区重合。所以 调查表明,在市民心目中该市是中心性欠缺的城市。
认知地图概念的发展
? 2、中期阶段(1960—1970年代),地理学家的加入 ? 地理学者主要从认知地图整体结构、类型、构成要素以及
认知地图与实际地图关系回答了认知地图是什么。 ? 图安(Than,1975)认为,认知地图就是一个人给朋友指路
时,脑子里所呈现的道路格局。阿普兰德(Appleyard, 1970)通过研究发现存在顺序型和空间型两种认知地图类 型,其中顺序型认知地图以道路导向为主,而空间型认知 草图则以区位导向为主。认为随着人们对某区域熟悉程度 的增加,随着对区域特征把握得更加深入,认知地图呈顺 序型向空间型发展的趋势。
认知地图概念的发展
? 3、当代阶段(1980年代至今),信息加工理论的加入 ?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地图概念体系经历了由静态向动态
转变的过程。心理学家们从信息加工角度重新审视了认知 地图本质,提出认知地图实质是认知映射 (cognitive mapping),即一个包括获取、编码、存储、内部操作、解 码和使用外部环境信息的动态过程。

《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1. 由布伦斯维克提出的(概率知觉理论)理论更重视在真实环境中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 更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

2.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城市的旧仓库经装修改成艺术家工作室,这一现象可以用(行为场景理. )理论加以解释。

3.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意象”或“表象”, 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认知地图)。

4.(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

6. 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称之为(认知成图)。

7.(应激)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 这些反应是相互关联并同时发生的。

8. 直接支持使用活动和使用者工作绩效的建筑因素通常称为(建筑的功能因素)。

9. 研究空间与行为之间关系的领域称为(空间行为)。

10. 私密性可以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两方面, 即(退缩)和信息控制。

1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 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12. 下列四个人中, (林奇)不属于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13. 林奇认为, 城市意象有五种要素组成, 其中包含三方面内容, (方法)不属于其中所包含内容。

14. (认知距离)就是研究人们怎样在头脑中凭记忆判断距离的长短, 也有人称为“主观距离”。

15.分析外部空间中的活动通常采用五W法, 即观察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地方、为了什么目的、在从事什么活动。

26. 改善城市物质环境的主要对策之一, 是实施(城市更新)。

17. 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

18.(.动觉)是对身体运动及其位置状态的感觉, 它与肌肉组织、肌腱和关节活动有关。

19. 环境心理学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

20.环境一行为理论中, 可用来解释休闲、旅游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定向注意疲劳症状的一种理论是(刺激负荷理论)21. 1968年6月, 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环境设计研究协会)在北美宣告成立, 并于1969年举行了第一次年会。

校园认知地图的调查和分析(环境心理学)

校园认知地图的调查和分析(环境心理学)

梧州学院校园认知地图的调查和分析学生:卢启建摘要:本文通过对梧州学院校园认知地图的调查和分析,得出学校的公共意象范围、意象空间结构、同一性、认知意象元素和特殊意象元素。

同时,在调查中发现校园内德可意象性强与弱的环境并对这些环境从认知地图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找到环境建设中成功的和优待改善的方面,成功的方面在以后的环境建设中给与支持,对有待改善的方面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且调查主要是通过开放性的调查问卷。

关键词:认知环境、校园内、意象、认知地图正文:一、对研究对象的概述梧州学院的前身是原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创立于1985年。

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广西大学梧州分校的基础上建立梧州学院。

学院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梧州市人民政府共建,是一所多科性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学院位于素有千年古城、百年商埠之称的梧州市桂江西畔,校园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校园面积800多亩,现有三个校区,按地理位置分为北校区、西校区和东校区。

校舍面积23万多平方米,综合教学大楼、体育馆、图书馆等标志性建筑处于广西高校前列。

学院占地面积将达1652亩,校舍面积将达46万平方米,另有发展预留用地1119亩。

同时,梧州市人民政府还同意将梧州市体育场和梧州市游泳馆纳入《梧州学院扩建总体规划》整体建设,采取梧州市投资,梧州学院管理,梧州市和梧州学院共用的建设模式。

学院以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等学科为主,适度发展法学、理学、教育学、农学等学科,设有32个本科专业,还设有19个高职高专专业。

建有“十一五”期间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学科、重点建设实验室和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

二、调查方法思路:1.资料收集:调查的前期阶段,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对学院总体情况有所了解,包括建筑、道路、绿化、学校历史发展······2.开放式问卷调查:了解认知情况,和进一步完善公众认知地图。

湖南农业大学09级《校园认知地图论文 》

湖南农业大学09级《校园认知地图论文 》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班级:09级园林一班姓名:* * 学号:20094173710* 课程论文题目:湖南农业大学校园认知地图研究课程名称:环境心理学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老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湖南农业大学校园认知地图研究* * 09级园林一班学号:20094173710*摘要:本次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农大校园认知地图的考察和研究,得出学校环境的公共意象范围、意象空间结构、一般意象元素和特殊意象元素。

同时在调查中发现校园内的意象性强与弱的环境并对这些环境从认知地图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找到环境建设中成功的和有待改善的方面,成功的方面在以后的环境建设中予以支持,对有待改善的方面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认知环境、湖南农业大学、意象、问卷调查、认知地图正文: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概念,什么叫意象。

人们把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为“意象”或“表象”,而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则被称为“认知地图”。

通过本次调查的目的可以知道主要调查的场所就是湖南农业大学校内环境。

主要被试对象是分布在各个公寓的在校大学生。

我总共在学校各公寓随机调查了95人,其中芷兰公寓12人,金岸公寓25人,丰泽公寓25人,东湖公寓28人。

其中包含了动医,园林,英语,计算机,资环,土地管理,会计,室内设计等多个专业的学生。

调查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画农大认知地图草图;二是问卷调查。

然后通过自己的统计和归纳,得出以下这几部分内容。

(一)湖南农业大学的公共意象图我总共收到48位同学的农大校园认知地图的草图,通过总结、归纳和统计,我把同学们所提及到的意象综合起来绘制了下面这张湖南农业大学的公共意象图。

通过这张总的公共意象图,我们可以得到一下几个一般意象:1.区域,即公共意象范围图中图标表示的范围就是在同学们的认知地图草图中出现的频率比较多的地方。

其中图书馆是出现的次数最多的地方,基本上每个同学的草图中都出现了图书馆。

由于调查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教学区和公寓出现的频率也比较大。

(整理)环境心理学导论第3讲——环境知觉的理论

(整理)环境心理学导论第3讲——环境知觉的理论

第三章环境知觉的理论歌诗图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从多角度解释人对环境的知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主要介绍环境心理学中较流行的三种理论:格式塔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和概率知觉理论1.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1.1 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20世纪初,德国资本主义工业飞跃发展,以最新崛起的力量妄图征服世界●哲学思想方面,康德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但不能对“物自身”有所认识,而对现象的认识必须通过先验的范畴●康德的“此岸”现象经过胡塞尔的阐发建立了现象学,主张以自然的观察去研究纯粹的意识●格式塔心理学就是把现象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并以现象学的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 1.2 学派的建立●1890年,德国心理学家爱伦费尔《论格式塔性质》●他指出,正方形由四条直线组成,但正方形的性质并不是四条直线的集合,因为四条直线本身只具有直线的性质,而正方形是经过重新组织结合而形成的崭新整体,具有新的、与四条直线集合完全不同的性质●把这种整体所具有的性质称为“格式塔”●似动现象●电影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摄制和放映的● 1.3 格式塔的含义●1)词义●德语格式塔意指形式或图形,英译为“configuration”或音译为“gestalt”,中译为“完形”或音译“格式塔”●2)术语●两种含义:一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一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仅为其属性之一●总之,格式塔不是孤立不变的现象,而是指通体相关的完整现象● 1.3 格式塔的含义●3)引申●在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理论的应用中,差不多把格式塔视为“有组织整体”的同义词,即认为所有知觉现象都是有组织的整体,都具有格式塔性质●于是,凡能使某一感知对象成为有组织整体的因素或原则都被称为格式塔,出现了“格式塔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良好格式塔”这类说法2.基本观点● 2.1知觉的整体性●认为人的知觉经验是完整的格式塔,不能人为地区分为元素●整体先于部分,并非部分之和而且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例如,孩子不能认识单独显示的母亲的鼻子,因为母亲的鼻子是母亲整个脸部的一部分,不是单独一个鼻子● 2.2同型论●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物理现象、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都具有同样的格式塔性质,具有两两对应的关系,因而他们都是同型的现象● 2.3场作用力●可看成是同型论的推论●该观点认为,既然物理现象是保持力关系的整体,那么与之对应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当然也是保持力关系的整体,即三者都具有相对应的完整的动力结构●所有这些力(物理力、生理力和心理力)都发生在同一场之中,被称为场作用力●与物理力一样,心理力也具有方向、量度和作用点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3.1图形与背景●在一定场内,我们并不是对其中所有对象都明显感知到,总是有选择地感知一定的对象——有些凸显出来成为图形,有些退居衬托地位成为背景,俗称图底之分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图底之分是复明后视觉最早具有的反应,因此是先天赋予的,后天经验对此只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图形与背景的关系●1)图形清晰明确,相对较强;背景模糊不定,相对较弱●2)图形是被包围的较小对象,背景是包围着的较大图像,一般人感知不到背景的轮廓●3)当图形与背景相互围合且形状相似时,图底关系可以互换●图底关系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是人凭直觉认识世界的最基本需要●感知对象图底不分或难分,成为暧昧或混乱的图形,视觉就会忽略不顾或因暧昧造成的闪烁而感到疲劳●所以,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底之分,不仅符合视知觉需要,而且有助于突出景观和建筑的主题●同时,环境中某一形态的要素一旦被感知为图形,它就会取得对背景的支配地位,使整个形态构图形成对比、主次和等级●反之,缺乏图底之分的环境易造成消极的视觉效果●易成图形的主要条件●1)小面积比大面积易成图形●当小面积采用对比色时尤其引人注目,如蓝天上的白云●2)单纯的几何形态易成图形●如卢浮宫前的金字塔,在复杂的建筑环境中以其单纯的几何形态吸引着游●3)水平和垂直形态比斜向形态易成图形●4)对称形态易成图形●5)封闭形态比开放形态易成图形●6)单个的凸出形态比凹入形态易成图形对于凹凸连续的形态,图形与背景可以互换,此时,主体的经验及客体所包含的意义常成为判断图底关系的依据●7)动的形态比静的形态更易成为图形●8)整体性强的形态易成图形●9)奇异的或与众不同的形态易成图形3.2群化原则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1)邻近原则●相互邻近的元素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整体,这一原则体现了格式塔学同型论和场作用力的观点●当我们看到一系列类似物体时,我们倾向于以彼此距离很近的一些组或集来感知它们●2)相似原则●彼此相似的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这是人认识世界时通过分类简化刺激对象的方式●当相似和不相似的物体放一起时,会把相似的物体看成一组●真实环境中常常是邻近性与相似性共同起作用●3)连续原则●按一定规则连续排列的同种元素被感知为整体●连续性是感知对象的有序现象●从系统论观点来看,这样一组元素从混沌走向有序,产生了组织和结构,更易被看做有机整体●4)封闭原则●一个有倾向于完成而尚未闭合的图形易被看作完整的图形●我们看一个熟悉或连贯性的模式时,若某部分没有了,我们会把它加上去,并以最简单和最好的格式塔来感知它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这类所感知到的完整图形有时被称为“主观轮廓”●达到这种闭合的效果一般需2个条件:●不完整的视觉对象在完整时呈简单形状●这一简单形状具有某种合乎逻辑的连续性3.3简化原则●1)良好完形原则●视觉组织中,对于组成对称、规则、简单形态的一组刺激视为一个整体●2)简洁原则●为上一原则的深化,指知觉在组织空间位置相邻的视觉刺激时,具有使对象尽可能简单的倾向●格式塔组织原则从理论上阐明了知觉整体性与形式的关系,为“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这一传统信条找到了科学而翔实的依据●由于这些原则出自图形实验,运用时易于掌握、操作和引申,对环境设计具有广泛的影响●但是,上述原则主要适用于二维几何图形和视点静止的三维景观,有时对真实环境中的视觉难以作出满意的解释●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直觉,忽视后天经验和文化的影响,因而也难以对个人和人群的知觉差异作出恰当的反映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第二节生态知觉理论● 2.1基本观点●该理论由吉布森提出,之所以被称为生态知觉理论,是因为强调人类的生存适应(如寻求生活资源及配偶、预防伤亡等)●包括以下两个基本观点:●环境提供●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1)环境提供●自然界中许多客体具有恒定的功能特性,吉布森称环境客体的这种功能特性为“提供”●人在观察客体时,看见不等于发现,善于发现和利用环境客体的功能特性满足自己的需要,对个体具有重要生存意义●例如一根树枝,你可把它当柴烧,也可作手杖,还可作防身武器●从生态观点来说,知觉就成为某一环境向感知者呈现自身功能特性的过程(合并)●当有关的环境信息构成对个人的有效刺激时,必然会引起个人的探索、判断、选择性注意等活动,这些活动对于个人利用环境客体的有用功能(目标选择)●2)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吉布森还认为,感知觉是机体对环境进化适应的结果●机体的很多知觉反应技能不是习得的,而是遗传进化的结果●事实上,不少动物的知觉能力是先天遗传的,如小鱼一出生就会觅食,就知道钻入死亡软体动物的壳内躲避凶猛动物的伤害●人类不仅有原始的生态知觉,而且随着双手的解放、手脑的协调发展,智力得到进一步开发,对客观刺激的判断和利用水平,远远超出生物本能●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选择与改善、对材料的利用和工具的创造,就是这种更高级的生态知觉的体现2.2生态知觉的意义●生态知觉理论并不否认学习对提高知觉有效性的重要作用,正因为人类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更需以伦理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万物相生相克构成了自然界的生存原则与生命链结构,过分的人类中心主义必将导致人类与自然的并行退化,继而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2.3生态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环境的物质特性与社会特性一旦向周围需要它的人们展示了它的功能意义,人们就会发现和利用它●因此,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常常是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发生什么样的行为,由不得我们主观上赞成还是反对2.3生态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正是建筑的这种功能意义说明了为什么在三伏天一大早有许多闲杂人员涌入图书馆门厅争抢沙发座位(出入自由,有舒适的沙发和免费空调,提供了避暑好去处)●面对类似现象,与其抱怨人们的素质差和不文明,不如主动从改变环境特征和完善制度方面找原因●城市环境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从环境“提供”的观点来说,很多行为现象都能从它的环境特征中找到原因●因此,观察和分析各种行为现象及其发生的原因,对于改进环境设计和环境管理都会获得有益的启发●现实生活中,寻常百姓更多地关注衣食住行、娱乐、交往等环境的功能特性及其利用●然而在城市环境中,这些方面提供给居民的只是现成的有限选择,居民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关系着居民生活质量,影响到他们对环境的态度,这一切又反过来影响着物质环境的特性和社会环境的生态●第三节概率知觉理论●格式塔知觉理论主要强调视觉的直觉作用●生态知觉理论强调机体先天的本能和环境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由布伦思维克提出的概论知觉理论更重视在真实环境中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更重视后天、经验和学习的作用3.1基本观点和理论模型●布伦斯维克认为,环境知觉是人主动解释来自环境感觉输入的过程●他的观点与吉布森相反,认为环境提供给我们的感觉信息从来都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环境特性;事实上,这些信息往往是复杂的,甚至使人误解的环境线索3.2概率性的世界●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混沌把我们带入一个无序和有序的统一,确定性和随机性统一,模糊中隐含着秩序的世界,即概率性的世界●我们肯定概率理论科学价值的同时,并不否认世界的因果关系,但这种因果关系是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链条●我国思想家荀况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人所认识的世界总有一定的片面性和模糊性,是一个概率的世界●人的一生和人类历史就是在这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探索着前进,确定性指导着探索,不确定性吸引着探索,以了解和利用自然规律改变局部状态,使它适合人的目的3.3概率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概率知觉理论对环境的开发者、设计者和管理者来说包含两层含义:●●1)按不同环境的功能性质恰当地运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2)承认自己的认识与环境使用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使自己能比较主动和客观地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需要●●实际环境中由于人的不同需要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场所,所有的场所需提供适当的复杂性、不定性甚至错觉以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兴趣,如游览和娱乐场所●而有些场所需要提供较清晰的主角判断,强调简单性、确定性、便捷性,如医院、车站、机场、商场、交通要道等●●设计不当就会引起不良反应,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图底关系,及易形成“图形”的主要条件●●群化原则与简化原则●●生态知觉理论的基本观点●概率知觉理论与生态知觉理论的差异●●理解——●●生态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举例并分析。

《建筑环境心理学》第4讲认知地图法

《建筑环境心理学》第4讲认知地图法

(三) 圈域图示法
圈域图示法是指在比例尺适宜的地图上, 要求被调查者指示出调查对 象地的范围, 并进一步要求被调查者将特定的圈域或边界点、 分节 点等记录下来的方法。
一般而言, 圈域图示法多应用于研究居住社区的范围、 城市中心的 范围等。
该方法与其说是使用地图, 不如说是使用被严格限定的道具, 因而 能够确保答案作为数据的统一性, 还可以减轻回答者的负担, 使调 查简单易行。但是, 用该方法能够调查把握的事项仅限于比较单纯的 特定事物, 分析结论也比较简单。
研究顺序
首先向被访谈的市民指出了调查对象地的范围 应让被调查人员熟悉统一的绘图比例和符号 访谈市民绘制草图的顺序和时间也被调查人员记录下来
(二)限定描画法
限定描画法的使用旨在弥补自由描画法的不足之处: 受制于被调查者 的绘图表现能力。并且, 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分析的难度。
调查中首先使用事先记录下来的, 标记有对象地区内主要空间要素位 置形状的地图, 给予被调查者, 要求他们描画出地图上隐去的其他 部分。
2、认知地图法研究目的与调查方法
在研究个人的意识空间时, 大体把握对空间认知程度的研究与把握 喜好、 态度、 评价程度的研究区别很大。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 同样 为探求图示而进行调查, 具体的方法也不一样。
相对而言, 描画或图示的方法适合调查空间认知程度。
3、调查方法的种类与特点
(一)自由描画法
(图4~6)中的数字代表在各自然公园中被辨认指出的风 景点编号。(图4)有6处风景点被指认, 且编号1 的风 景点具有较高的指认率, 所以属于依靠1个突出风景 点的类型。(图5)也有6处风景点被指认, 但是编号1、 2、 3、 4 的风景点都具有较高的指认率, 所以是拥 有多个使人印象深刻的风景点类型。而(图6)仅有5 处 风景点被指认, 且指认率都不高, 所以属于不存在 使人印象深刻的风景点类型。

校园环境的认知地图研究分析

校园环境的认知地图研究分析

校园环境的认知地图研究分析摘要:本次认知地图研究是以吉林建筑大学为调查对象,对学校进行更进一步地了解。

在本次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影响校园意象的要素是:建筑、场所、道路、标志、边界、区域。

得出学校的公共意象范围、意象空间结构、同一性、认知意象元素和特殊意象元素。

同时,在调查中发现校园内的可意象性强与弱的环境并对这些环境从认知地图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找到环境建设中成功的和有待改善的方面,成功的方面在以后的环境建设中给予支持,对有待改善的方面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

且调查主要是通过开放性的调查问卷与意向图。

关键词:认知环境、意象、校园、地图正文:一、调查对象概况:吉林建筑大学是吉林省重点建设的普通高等学校,坐落于吉林省长春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学校始建于1956年,时为国家城市建设部设立的新中国首批十所建筑类专门学校之一。

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定名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开始举办本科教育。

1997年学校通过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3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优秀”等次。

学校已成为吉林省城乡建设领域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科技研发基地和决策咨询与服务基地。

2013年更名吉林建筑大学。

学校固定资产总额达到11亿元人民币,校区占地面积9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人民币。

学校设有图书馆、行政馆、公共教学馆、实验楼、土木教学馆、逸夫建筑艺术馆以及文体中心等教学中心。

其中吉林建筑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为37484.5平方米,设有7个阅览室,研究间一个,有阅览座位2800席。

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其中纸质图书为112万册,电子图书76万册;藏有中外文报刊1400种,其中中文期刊1008种,外文期刊92种,中外文报纸112种。

藏书结构以建筑科学为主要特色,兼有理工、文学艺术、经济、管理、法律、交通及其它各学科藏书。

二、调查方法:资料收集——开放式问卷调查——认知草图调查三、公共意向分析:学校经短期发展,从前一段时间所得到的的20份调查问卷中看,意向率最高的范围集中体现在校园西侧次入口去往校园二食堂的路线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个人认知成图能力的发展
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称为“认知地图”。人的认知成图能力主要是在 儿童时期形成的,这一能力的形成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至2岁,相当于婴儿期。
2.前运算阶段:约2-7岁,相当于学前期。 3.具体运算阶段:约7-12岁,相当于小学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约12-15岁,相当于初中阶段,由儿童时期进入青少年时期。
• 1、早期阶段(1930—1950年代),格式塔心理学派 • 小白鼠走迷宫实验 • 结论:老鼠不是根据盲目的习惯,也不是依据途径的次序 而形成的机械的奔走习惯来行动的,托尔曼认为白鼠走过 迷津之后,获得了迷津通路的整体概念,从而托尔曼第一 次提出了“认知地图”这个术语。托尔曼最原始的关于 “认知地图”的概念是对现场地图在头脑中的模拟,但是 托尔曼在后来的研究中把认知地图的概念泛化了,内涵得 到了延伸,头脑不仅对空间事物的位置距离可以形成认知 地图,而且对抽象的符号也可以形成认知地图,比如对书 本上的字、图片也可以形成认知地图,对几个概念的相互 关系也可以形成认知地图。
五、认知地图的功能
(二)接受新环境信息的基础 人们在不断认识新环境的过程中,也要时时回头寻找原有的参照点或 参照系,否则就会迷失方位,给接受新的环境信息带来困惑。适应环境的
过程,就是在原有环境认知基础上逐步扩大认知地图范围的过程。
(三)交往功能 环境的公共意象提供了社会交往所必须的公共符号系统。公共意象越 清晰的城市,这种公共符号系统的作用就越突出,市民的公共活动与社会 交往就越活跃,活跃的社会生活又进一步提高了市民城市公共意象的清晰 度。
• 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 为意象或表象,具体空间环境的30—1950年代),格式塔心理学派 • 2、中期阶段(1960—1970年代),地理学家的加入 • 3、当代阶段(1980年代至今),信息加工理论的加 入
认知地图概念的发展
(二)模糊性和片段性
认知地图来源于对环境的感知和体验,带有直觉性和形象性。 然而它并非客观环境的照片或测绘图,更不是精确的复制模型,而 是经头脑加工过的记忆的产物。 不同部分清晰与模糊的程度、各种错误的性质反映出个人在 认知地图方面的具体差异。
(三)个人差异
1.当地居民与外来者
2.活动区域:
城市居民有不同的活动范围, 又有共同的活动范围。
雕塑、造型特殊的建筑、牌楼、喷泉等都可能成为引人注 目的标志。
3. 节点:好的节点应该有方向感强的醒目的标志,这些标志是审美
的对象,因为这些标志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们成为众人瞩目的对
象。中心对称或四面无明显区别的节点最容易使人迷路,丑陋的节点 最容易损害城市的形象。
4. 区域: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的空间范围。这一共同特征在区域内
二、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
1. 路径:在大多数城市认知地图中,道路常常占主导地
位,主干道往往构成城市环境认知的框架。
2.标志:具有明显特征而又充分可见的定向参照物,环境
中的标志一定是引人注意的目标和醒目的图形。 标志可以 是日月星辰、自然山川、岛屿、大树,也可以是人工建筑 物或构筑物。 而在城市环境中,高塔、桥梁、纪念碑、
获得认知地图的方法
• 2限定描画法 • 案例:关于自然公园空间意象的研究; • 该研究目的是明确使用者对自然公园的空间意象,弄清空间意 象与景观资源条件的关系,为公园的空间规划获取基础资料。 • 具体方法:选取东京周边可以当日往返的,使用程度相近的, 箱根、奥日光、奥多摩等5个自然公园作为调查对象地。调查在 每个自然公园事先选择10个代表当地景观资源的风景点,一共 50个风景点,向被调查者展示。随后要求被调查者画出包含有 这10个地方在各自公园的位置关系和当地的道路、河流等内容 的草图。也即是,并非描画自然公园全体空间的意象,而是限 定内容的空间意象。在进行限定描画法的同时,调查记录下来 在全部50个风景点当中,被调查者选择指出的自己留有印象的 风景点
扇形的城市认知地图
3.性别差异: 对环境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女性更加关心区域和标志;男性更加关 心道路和方向。 4.年龄差异 5.人格化地图:
由于个人价值观、兴趣互不相同,对城市中不同要素注意的程度也不相同。
思维方式也影响个人的认知地图。
五、认知地图的功能
(一)解决空间问题
解释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确定目标的空间方位、距离,寻找 到达目标的路径,是个人适应环境,赖以生存的本领。面对物质环 境无法解释,会使人产生难以抗拒的恐惧心理,较清晰完整的认知 地图有助于个人了解自己身在何处,准备去向何方,充分利用和选 择环境的“提供”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使个人建立起对环境的安 全感和控制感。
获得认知地图的方法 • • • • 1自由描画法 2限定描画法 3圈域图示法 4空间要素图示法
获得认知地图的方法
• 1自由描画法 • 自由描画法最著名的经典案例莫过于凯文·林奇对城市意 象的研究了。该研究选取美国各具特色的3个城市中心区 作为调查对象地,范围在1.5英里×2.5英里 (2.4km×4.0km)左右:波士顿的中心区特色鲜明,洛杉 矶的方格网布局新城,新泽西城的杂乱无章。该研究主要 运用了2种调查方法,一种是在市民中抽样访谈,获取他 们对环境的意象;另一种是在实地,对受过训练的观察者 形成的环境意象进行检验。抽取市民访谈样本的要求是在 该调查对象地长久居住或工作,居住或工作地点散布在调 查对象地的不同地方,并排除城市规划、工程师、建筑师 等专业人士。市民访谈在波士顿调查了30人,在泽西城和 洛杉矶分别是15人。每个样本的访谈通常需要1.5h。
认知地图概念的发展
• 2、中期阶段(1960—1970年代),地理学家的加入 • 地理学者主要从认知地图整体结构、类型、构成要素以及 认知地图与实际地图关系回答了认知地图是什么。 • 图安(Than,1975)认为,认知地图就是一个人给朋友指路 时,脑子里所呈现的道路格局。阿普兰德(Appleyard, 1970)通过研究发现存在顺序型和空间型两种认知地图类 型,其中顺序型认知地图以道路导向为主,而空间型认知 草图则以区位导向为主。认为随着人们对某区域熟悉程度 的增加,随着对区域特征把握得更加深入,认知地图呈顺 序型向空间型发展的趋势。
是共性,但相对于这一空间范围之外就成为与众不同的特性,从 而 使观察者易于把这一空间中的所有要素看做是一个整体。 5. 边界:不同区域的分界线,包括河岸、路堑、围墙等不可穿越的 障碍,也包括树篱、台阶、地面质感等示意性的可穿越的界线。
三、认知地图的性质
如何形成认知地图,环境心理学家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模
获得认知地图的方法
• 4 空间要素图示法 • 空间要素图示法的调查对象可以是建筑、道路、座椅等多种形 式的空间要素。 • 选取以树木为空间要素调查对象的案例。该研究调查在更新改 造的居住社区里保留原有树木的情形下,居民在改造前后对社 区空间喜好的变化。 • 分析统计居民喜爱场所空间和喜爱树木的累积度,如(图9)所示, 得出如下结论:关于空间,改造前居民喜爱的空间广泛分布于 社区各处,改造后集中于中央广场。改造时对原有树木的积极 保留有利于社区意象的延续。关于树木,改造前社区内广泛种 植的建构社区意象的群植树和树形独特的若干孤植树,以前就 被居民所喜爱,改造时被原地保留。它们从视觉和感觉上有助 于居民对原来场所的记忆延续。而且,即使是同样种类的树木, 保留树比移植树、新栽树更容易赢得居民喜爱。
四、认知地图的特点
(一)多维信息的综合再现 认知地图具有地理地图的特点,它是多维环境信息的综合再现, 既包含具体信息,如街景、建筑造型、广告人流量等;也包含抽象信
息,如构成整体意象的单独要素,环境氛围等,它们共同形成“头脑
中城市”的结构。 明眼人的认知地图以视觉信息为主,同时还包含非视觉方面的 意象。 盲人主要靠触觉与听觉也能形成清晰的认知地图。
第三章
认知地图
一 概念:
• 最早见于美国心理学家T·C·托尔曼所著的《白鼠和人的 认知地图》。他认为,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 生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现场图的模型。它是一种局部环 境的综合表象,不仅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还包括方向、 距离和时间关系等。 • 心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能识别和理解环境,关键在于认 知地图的存在,即能在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
六、个人认知成图能力的发展
(二)儿童认知成图的四个阶段 1、首先注意和记住空间标志物
2、识别和熟悉特定标志物之间的路径
3、将彼此临近的标志和路径连接成子群 4、将各种环境要素综合组织为统一的环境整体
六、个人认知成图能力的发展
(三)三种参照系 1.自我中心定向系统:这一阶段儿童以自身的活动为中心,认知地图中的环境要
七、易识别环境的特征
具有一定秩序和意义的环境刺激有利于人们花较少的注意把握较多 的信息,在环境设计中因地制宜地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图 形与背景的关系、邻近性形成的组团、相似性强调的群体、连续性产生 的韵律、封闭性所界定的空间范围,可以达到简化信息、提高环境识别 性的目的。
七、易识别环境的特征
素彼此分离,环境意象是支离破碎的。
2.固定点定向系统:认知地图围绕环境中熟悉的固定场所发展。 3.直角坐标参照系:认知地图能反映有机的整体空间环境,能根据坐标网想象出 环境的空间透视关系。
六、个人认知成图能力的发展
(四)路线型和鸟瞰型认知地图 儿童最初只注意一维空间,因此只 能掌握路线型认知地图,环境被描述成 由某一固定点通往各处的路径。路线型 认知地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 的飞跃,上升为鸟瞰型认知地图。 路线型意象不断丰富和内化,积累 到一定程度,就会上升为鸟瞰型意象。
拟观点和命题观点。
模拟观点认为,认知地图是真实环境在记忆中的复制品,它与 物质环境大致上一点点相互对应,似乎是一幅贮存在头脑中的环境 的图像,因此称之为“心理图像”或环境的“表象。” 命题观点更加强调通过对信息赋予意义加以贮存。客观环境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