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仁爱思想与公民道德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文体活动、宣传活动、环境布局等方面,具有良

好的环境建设功能、育人功能、导向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形成无形的巨大的教育感染力,使学生一踏进校园,就会感受到有一种无形的教育感染力,有利于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利于抵御一些不健康社会文化的冲击,有利于限制校园中的一些反文化现象。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是指导我们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应当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我们应站在党、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高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进行艰苦、扎实和创造性的工作,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用社会主义的公民道德思想教育青年学生,把他们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9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301.

[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9.

[6]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

社,2008:80-8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690.

[8]转引自成有信,等.教育政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

版社,1993:304.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145.

儒家仁爱思想与公民道德建设

张洪波

(安庆师范学院政法学院院长、教授, 安徽 安庆 246133)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宏扬儒家仁爱思想的精华,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公民道德。

在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从情感开始建立的,而传统礼仪多重于形式,缺乏实质层面的考量,由此他特别强调将“仁”作为礼的内容,创立了较为系统的仁学理论。他说:“仁者,人也。”就是说,人必须有仁心,如果没有仁心,就不配称为人。孔子在《论语》中,对“仁”的论述就有109处之多。“仁”是什么意思呢?周谷城先生在《儒学别解》中解释为两个基本涵义:一是由人人合成的,而不是由“二”“人”合成的;二是人人,意即像人或把人当人:对自己讲,要争取做人;对别人讲,要把人当人。这一解释可谓深入浅出。孔子所说的“仁”,的确包含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双重要求。

孔子在把“仁”进一步具体化时,提出了“忠恕之道”。把“忠恕之道”作为实行“仁”的一条根本途径,他的学生曾参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这是颇近孔子原意的。“忠”主要从纵剖面对人们提出规范;“恕”则主要从横剖面向人们提出要求。所谓“忠”按照朱熹的解释是“尽己”,尽己为忠,尽自己的力量去做就是忠;所谓“恕”就是“推己”,推己为恕,把仁爱之心推广出去就是恕,按孔子的阐释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昭示人们自己想办到的事,也要帮助别人办到,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要求人们无论是想问题还是办事情都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为别人着想,不要视他人为仇敌,应视他人为朋友、亲人,要象爱自己一样地爱别人。只有人人和睦相处,个个仁爱待人,社会才会和谐。

孔子“仁”的思想用于改善君臣关系上,就是要臣对君要尽忠,君对臣要以礼,上对下要宽,下对上要敬。鲁定公有一次问孔子说:“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这就是说,国君在使唤臣下的

4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

时候,要以礼相待,而臣下对国君要忠心耿耿,殚精竭虑,尽职尽责。上对下要宽厚,下对上要尊敬。

孔子“仁”的思想用于家庭关系中,主张孝悌,规范亲亲,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仁爱的其他规范都是这一“根本”的推演与泛化。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也就是要人们在家时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孔子强调孝悌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家庭关系推而广之,搞好全国所有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仁”的思想用于贫富两大对立的阶级、阶层、集团和人群之间,提倡“贫而无怨”“贫而乐”;“富而无骄”,“富而好礼”。富有者不能持富而矫奢淫逸,目无礼节;贫穷者也不要怨天尤人,暂且安于现状,不要有过激行为。

孔子“仁”的思想用于每一个体时,强调“恭、宽、信、敏、惠”,因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也就是要求每一个人做到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庄重不会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拥护,诚信会受人任用,勤敏就会有功绩,慈惠就能用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也说“仁也者,仁也。”《孟子・尽心篇上》孟子并不停留于一般地讲“爱人”,而是透过“爱人”的表面现象,深入到人的内心进行探讨。孟子认为,“仁”肇始于人们“乍见孺子将入于井”,而“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所谓“恻隐之心”,就是人们在某个特定情境之下所自然生发的以恐惧、紧张、痛苦、同情、惋惜等为主的感情、情绪体验,充分突出一个“情”字,是一种毫无功利色彩的自然而然的心理过程。他还进一步指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做人不可缺少的四个基本要素,直接关联着人的仁、义、礼、智的伦理规范,是做人的要旨,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准则。如果人人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会形成爱心洋溢的美好社会。

孟子在“恻隐之心”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仁政”学说。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

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孟子・公孙丑上》在他看来,“仁政”来源于不忍人之心的道德观念,古代帝王之所以有“仁政”,是因为他有“不忍人之心”。只要有“不忍人之心”,施“仁政”,那么就能易如反掌地治理天下。因为统治者有不忍人之心,就会为老百姓着想,以人为本,实行仁政,不行虐政;老百姓有不忍人之心,便能服从统治,整个社会就会和谐相处,安定井然。

宋儒也十分注重仁爱精神。张载说:其治学宗旨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又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二程说“仁者混然与物同体”。朱熹把伦理规范提升至哲学本体高度,说“理中三纲之致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义、礼、智”,使伦理道德更具神圣性和至上性。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字公民道德规范与儒家的仁爱思想有着积极的继承关系。

其一,“爱国守法”中的“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来源于亲情中的“孝”,在此基础上才衍发出爱人、爱家、爱群、爱天下、爱天、爱地诸种充满爱的观念。昭示人们无论做事处人都应充满爱心。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塞尔维亚特蕾莎修女说:“我们做不了什么伟大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情”。没有爱心是难以做好一件事情,完成一项事业的。大到社会,小到家庭,如果人人仁爱相处,定会温馨和谐。

其二,“明礼诚信”中的“礼”,要求人际交往中要以礼相待,无论是平辈之间、还是长幼之间、上下级之间、异性之间均应讲文明、讲礼貌。其实,礼也离不开爱,无爱之礼有可能只是一种形式,乃至是应付、做作。

其三,“团结友善”彰显着“宽”与“恕”,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合作,友善交往,必须具有宽恕精神,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这是“多元”社会和复杂国际环境所需要的。“宽”、

“恕”境界,团结友善要以仁爱为基础,没有爱,不可能有真团结,更不会有真友善。

其四,“敬业奉献”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忠”“义”精神。“忠”含蕴着责任,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义”包含着利他,重义轻利,见义勇为。仁爱则是忠义的灵魂,没有发自内心的爱,“忠”与“义”只能是空淡,敬业奉献也无从落实。

5

第4期 张洪波:儒家仁爱思想与公民道德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