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群众成为永远的依靠力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人民群众成为永远的依靠力量
作者:周谦
来源:《群众》2013年第10期
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毛主席形象地把党和群众的关系比喻成鱼和水的关系、血和肉的关系、舟和水的关系、种子和土地的关系、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儿子和母亲的关系。

这些关系决定了共产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对群众应该有感情、必须有感情。

只有将群众观点深入到骨子里、融化进血液中,经常深入群众、主动亲近群众,不断增强践行群众路线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才能做到“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真正使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发展永远的依靠力量。

依靠群众要善于把握群众脉搏,知民情晓民意。

改革越是深入,发展越是迅速,形势越是复杂,任务越是繁重,就越是要依靠群众来推进工作落实。

而依靠群众必须了解群众想什么、急什么、盼什么,就是要把握群众脉搏。

把握群众脉搏没有捷径,唯一的途径就是拿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到基层一线去,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的地方去,眼睛向下看、脚步向下走,了解民意、吃透下情。

就江宁干部队伍的实际来看,我们的一些干部还是习惯于在办公室里、在文件上、在会议上,习惯于看数字来抓工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还比较少,联系群众、推进落实的作风还不够扎实。

江宁将深入开展“四解四促”以及“转作风、走基层、贴民心、解民忧”等活动,扎实推动各级干部接地气、访民意,察民之所虑、知民之所想、为民之所需,真正做到“民情民意在一线掌握,党的政策在一线落实,干部作风在一线转变,科学发展在一线体现”。

依靠群众要善于理顺群众情绪,谋民利解民忧。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群众的诉求愿望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带来的社会矛盾触发点也明显增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理顺群众情绪、回应群众关切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江宁通过实施包案制度、开展大接访活动、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有效化解了一批涉及群众利益的矛盾和纠纷,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但必须清醒看到,当前群众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思想观念日趋多元,经济利益、民主权益、公平正义等方面诉求日益增多,然而干部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面临的新特点新问题,却还认识不透、把握不准、了解不深,这方面的教训从全国来讲有很多。

我们将把群众利益诉求放在更高层面考虑,一方面,主动换位思考,站在群众立场上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群众诉求,真诚倾听群众呼声,充分考虑群众利益,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另一方面,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韧性,着力把握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与基层实际的结合点,把握推动改革发展与实现群众利益的共同点,不断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依靠群众要善于汲取群众智慧,汇民智聚民力。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

”江宁创建苏南现代化建设样板区,既是一个提升跨越的过程,也是一个攻坚克难的过程。

无论是深化产业结构调整、还是打造人才引领的创新
型经济,无论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还是建设高质量的生态文明,无论是改善和保障民生、还是加强社会管理,都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

问题不在于会碰到什么样的难题、碰到多少难题,而在于靠什么破解难题。

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破解难题的办法就在群众的智慧之中。

必须虚心向群众学习,拜人民为师,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真正做到身到心到情到。

融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实践中找到创新思路、改进工作的源头活水,凝聚全民的智慧和力量。

更好更快地推进江宁现代化建设。

依靠群眾要善于体现群众意愿,惠民生暖民心。

我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群众。

必须把维护和发展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奋斗目标围绕群众意愿而确定、工作进程围绕群众意愿而推进、检验标准围绕群众意愿而衡量。

当前,建设现代化新江宁,是一项惠及全民的大事业。

联系实际,促进群众增收尤其是农民增收问题仍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尽管江宁采取了组建富民合作社、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发展农业生态休闲旅游等很多措施,农民收入连年增长、最近三年增幅连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存在。

2012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018元,但达到平均收入的人口比例仅为43%。

对照新的基本现代化指标,现实与目标的距离仍然相当大,提高农民收入依然任重道远,这应成为党员干部抓群众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成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聚焦点。

与此同时,必须紧紧围绕群众关切的就业、保障、医疗、住房、养老、环保等重点问题,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工程,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江宁。

依靠群众要善于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转作风守廉沾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尤其需要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今年以来,媒体陆续曝光了国内一些地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行为和现象,这都得益于人民群众的强大监督。

可以说,依靠这种力量,不良风气“潜伏”再深也能被发现。

如果少了群众参与,只有我们自我画像、自查自纠,教育实践活动就会自说自话、走走过场。

对照省委“四查四治”的要求和南京市委提出的“十种表现”,在江宁的一些干部身上,一些“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我们将把群众监督作为作风和廉政建设的重要力量,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坚持让群众评判,真正依靠群众来消除“四风”滋生的土壤,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为民务实、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取信于民。

依靠群众要善于创新工作机制,求常态促长效。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是一个阶段性任务,但坚持群众路线却是永恒课题。

只有创新工作机制,让制度成为激励和约束党员干部行为的“硬杠杠”,才能使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从江宁来说,下一步重点抓好三项制度建设:一是健全直接联系群众的制度。

完善“四解四促”活动制度,做到既深入群众又不增加基层负担。

同时,大力推进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矛盾排查化解等方面的制度创新,特别是注重发挥现代信息网络作用,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

二是完善调查研究制度。

用制度来明确调研的具体要求和方法形式,使调研能够减少顾虑和干扰,真正沉得下去、了解到实情。

三是建立干部作风评价机制。

用制度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和用人导向,用制度来引领和保障干部作风建设,真正推动干部下基层常态化、问政于民常态化、问题整改常态化。

责任编辑:苏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