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主要事迹
有关陶渊明高考作文素材
有关陶渊明高考作文素材陶渊明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为我们写出了许多恬淡清新的田园诗歌。
陶渊明辞官归家,每日荷锄,种豆南山下,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
陶渊明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家,有时候不应该将人生的得与失看得过分重要,我们应该淡然看待生活中的荣辱。
关于陶渊明的高考作文人物素材,适用于一些人生态度的作为话题。
下面为大家提供高考作文人物素材:陶渊明,供大家参考。
一、生平简介陶渊明(365 —427)字元亮,名潜,字渊明,东晋文学家。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有《陶渊明集》。
他的曾祖陶侃(kǎn)是东晋初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事,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
死后追赠大司马。
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做官。
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
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
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参、建威参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二、相关事迹陶渊明的一生,简单地说,可以分为闲居、出仕、隐居三个阶段。
初次做官:陶渊明二十九岁出任江州祭酒,出仕的原因可能有二。
第一,可能与他渴望建功立业的早年抱负有关。
现在我们心目中的陶渊明往往是一个淡薄名利的隐士,这大体上不错,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最起码早年的陶渊明曾颇有壮志,他的《杂诗》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而他的《拟古》则云:“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表现一种任侠的精神。
第二,与亲老家贫有关。
这一点他诗文中并不讳言:“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年立,志意多所耻,… … ”(《饮酒》)说自己是由于生活困难,年近而立,不得已而出仕的。
但这次出仕时间并不长,不久即以不堪吏职而辞职,后来江州又召他为主薄,他也未就任。
第二次做官:约在三十五岁时,他出仕到江陵,担任了荆州和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
陶渊明的简介和诗词有关
陶渊明的简介和诗词有关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时期的文学大师,被誉为“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词作品广为流传,并对后世文学和艺术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诗词作品。
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生于晋代灵川县(今山西省吕梁市)一个农家。
年轻时,他曾在临淮(今江苏宿迁)一带当过官。
但他并不喜欢权力和名利,他的真正梦想是远离繁华喧嚣,过上隐居的生活。
于是,他离开官场,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陶渊明的诗词作品以写田园生活、山水风景、离愁别绪、思乡之情等为主题。
他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感情,富有诗情画意,被称为“田园诗的大师”。
陶渊明诗集《桃花源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描绘了一个神秘的仙境,主人公在此度过了平静幸福的生活。
这个故事表达了陶渊明逃避政治风云的愿望。
陶渊明的诗句中常用拟人和象征的手法,把握了人生的真谛,从诗中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具有高度敏感和洞察力的人。
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采菊的行动有了生气,更表达了作者放眼远处,超越者时和空间限制。
在“庐山谣”中,“万壑深重烟冥冥,千重万嶂日辉明”的写景,以及“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的描述,如画般绽放出了自然的魅力,真实地再现了庐山的景色。
陶渊明的作品,更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爱国情怀。
他曾经写过:“呜呼!吾去来兮续前缘,人类纷纷善恶深。
” 在这里,作者将自己与其他生命体一视同仁,关注人类命运,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对人性的理解。
总之,陶渊明的作品常常被视作人类文明精神的代表。
他以他特有的田园诗风、真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触动了无数读者,并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结语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名字。
他的作品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也表达着生命的精彩和生命的意义。
现代读者有幸品读着这位文学大师的作品,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文学知识,更是生命哲学的启示。
陶渊明的简介有哪些人
陶渊明的简介有哪些人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界的伟大诗人之一,被誉为“大诗人,大思想家,大民意代表”。
他的诗歌作品深刻而富有哲理,被历代人们所传颂。
此篇文档将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以及对他的印象深刻的人物。
一、生平事迹陶渊明于晋代的苏州吴县出生,家境优越,但年少时即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社会的无奈感到失望,于是离开家乡,寻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漂泊四方,亲身体验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丑陋,成为他日后诗歌创作的重要素材。
到了九江后,陶渊明决定放弃官场生涯,返回自己的故乡。
在回归竹林后,他投身农耕,为民谋利,与百姓生活在一起,潜心诗词创作,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诗文作品。
陶渊明生活在一段风云变幻的时代,他所处的情境,决定了他的诗文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的作品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慰藉和启示,被人们看作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二、对陶渊明印象深刻的人1.晏殊晏殊是宋代文学家和政治家,也是陶渊明的忠实读者。
他曾经高度评价陶渊明的文学表现力,认为他的诗歌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文学形式。
晏殊还曾经给陶渊明的作品写过序言,对他的诗歌作品进行了高度赞扬。
2.辛弃疾辛弃疾是中国宋代的一位文学家,他是陶渊明的忠实读者,从他的诗歌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自己的名篇。
辛弃疾每次读陶渊明的作品,都深感其中所蕴涵的深邃之思以及丰富的人生哲理,他坚信自己的诗歌如果能够达到陶渊明的水准,一定会引起文坛的轰动。
3.李清照李清照是中国宋代的一位女词人,她尤其喜欢陶渊明的作品,赞誉他的诗歌能够真实反映农民的生活,也能够诠释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
李清照认为,陶渊明的诗歌具有独特的价值,是一种真实传统文化的体现,他的作品永远都应该被受到高度赞扬与传诵。
三、总结陶渊明的诗歌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文学形式,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他的杰出创作,享誉历代,激发了后人的文学创作热情和思想的构建。
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杰出的文化遗产之一。
人物素材积累 陶渊明
人物素材积累----陶渊明篇【人物事迹】1.年少有志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拒绝了。
分析:不畏权势,不同流合污,一直是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也是他一生的光辉写照。
适用话题:志向、舍与得、追求2.陶渊明择友陶渊明结识的朋友不分贵贱,但人格卑下的人是他所不齿的。
有一天,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往见他,这时,陶渊明正好已偃卧床上饿了好几天了。
檀道济对他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仕。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古如此?”陶渊明回答道:“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檀道济临去时馈以梁肉,陶渊明一手把它挥落地下。
当时东晋政治混乱,且文帝废少帝自立,人民生活疾苦,道济竟云文明之世,以乱為治,其人格可知,渊明因此对他赠送的东西挥而去之。
分析:真正的朋友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志同道合的。
没有共同的喜好,没有相同的品性,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同时,从一个人的择友标准可看出其做人的个性和品位。
适用话题:选择、人格、标准3.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天晋元兴三年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次年又为建成将军刘敬宜参军,因心不悦回了家。
回家后,耕植不足以自给,再加上家里人口增多,经济十分拮据,亲朋好友都劝他出去做官。
他的叔父陶夔曾任太常卿,见他生活困苦,遂加引荐,于是被任为小县之令。
当时正值战乱,他不想到远处任职,而彭泽县离家不远,俸禄又足够他酿酒,于是就在彭泽县任了一个小职。
年底,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解经去职。
后来,他写《归去来兮辞》这篇传世之作。
诗人在序文里交代了写作原因。
他十分坦诚地讲,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的故事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风云变幻,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佩的故事。
陶渊明,字元亮,号素履,生于东晋咸和三年(公元252年),卒于永和二年(公元309年),享年五十八岁。
他是东晋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
陶渊明自幼聪颖好学,深受儒家经典的熏陶,对文学和政治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陶渊明年轻时曾在政坛上担任过一些职位,但由于他深恶繁杂的官场生活,对朝廷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感到十分失望,于是选择隐居田园,过起了隐士生活。
他在田园生活中,以耕读自娱,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成为了后世隐逸文学的典范。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虽然身居乡野,但内心却时刻牵挂着国家民生,他曾多次上书朝廷,劝谏当时的统治者,希望能够改变国家的命运。
然而,他的苦心劝谏却往往落了空,这让他更加感到绝望和无奈。
在隐居期间,陶渊明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畅谈诗文、品茶赏月,共同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他的隐居生活也深受后人的推崇,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陶渊明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诗文流传千古,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一定要在权势和名利之间挣扎,也可以选择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淡泊,这样的人生也是充满了意义和价值的。
总的来说,陶渊明是一位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佩的故事。
他的隐居生活和执着追求,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激励着我们追求内心的真善美,不忘初心,坚持自我。
古今淡泊名利的名人事迹
古今淡泊名利的名人事迹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名利之人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淡泊名利的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淡泊名利的名人事迹(一)陶渊明陶渊明辞弃官职,居住在一个宁静的村庄,因此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独立人格;周敦颐拒绝官场腐败,才有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洁身自好;王冕淡泊名利,留下了“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佳话。
他们都学会了拒绝名利与金钱的诱惑,他们是我们的楷模,因此流芳千古。
莱特兄弟1903年他们成功地完成首次飞行试验后,兄弟两人名扬全球。
虽然成为世界知名人物,然而他们却完全没把声名放在心上,只是默默地工作,不写自传,不参加无意义的宴会,也从不接待新闻记者。
有一次,一位记者要求哥哥维尔伯发表讲话,维尔伯回答说:“先生,你知道吗,鹦鹉喜欢叫得呱呱响,但是它却怎么也飞不高。
”关麟征关麟征是黄博军校一斯期生,曾在国民党军队中历任要职。
他经过长期征战和宦海沉浮,逐渐看透自己前半生争名夺利的官场生活,于1949年秋辞去陆军总司令职务、退出国民党军界,拒绝接受随蒋介石飞往台湾的命令,借故在香港隐居下来。
从此,他不参加任何政治性的集会和社会活动,不接见任何记者采访,断绝一切与党政军故旧的联系,整日以读书、写字为乐。
其间蒋介石、蒋经国你子曾数度邀请他去台湾任职,并许以高官厚禄,他都婉言谢绝。
从44岁至85岁逝世,他一直过着淡泊的隐居生活。
钱钟书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
他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冲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
80年代,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钟书去讲学,每周只需钱钟书讲40分钟课,一共只讲12次,酬金16万美元。
食宿全包,可带夫人同往。
待遇如此丰厚,可是钱钟书却拒绝了。
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名人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名人故事》【最新版3篇】目录(篇1)1.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背景2.故事的主人公陶渊明3.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4.故事的启示和影响正文(篇1)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个流传已久的中国古代名人故事,出自《中国名人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东晋时期著名诗人陶渊明坚守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不为名利所动的事迹。
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世称靖节先生。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由于家道中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陶渊明从未为生活压力所屈服,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质和追求。
在故事中,陶渊明因生活所迫,接受了一个官职。
然而,在上任不久后,他发现这个官职与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相悖。
陶渊明不愿意为五斗米的微薄俸禄而折腰,放弃自己的尊严。
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决定辞去官职,回归田园生活。
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坚守道义、不为名利所动的崇高品质。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传颂千古,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
它告诉我们,在金钱和利益面前,我们应该学习陶渊明,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坚守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这个故事启示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不为名利所动,追求真实的自我。
总的来说,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陶渊明崇高的品质和坚定的人生信仰。
目录(篇2)1.陶渊明的生平简介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的故事背景3.陶渊明的品格和气节4.陶渊明的诗词创作5.陶渊明的影响和后人的评价正文(篇2)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他一生坎坷,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一生都在贫困中度过。
不为五斗米的故事发生在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
有一天,县里来了一位督邮,他是上级派来检查工作的。
督邮骄横跋扈,县里的官员们都非常害怕他,然而陶渊明却不愿向他低头。
他觉得为了五斗米的薪水而向这样的人折腰,实在是有失尊严。
于是,他毅然决定辞去官职,归隐田园。
陶渊明的故事大全_名人故事
陶渊明的故事大全_名人故事导语:陶渊明是我国的大诗人,那么潇洒一生的他有什么事迹?下面为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陶渊明的故事大全_名人故事陶渊明的故事陶渊明二十九岁那年,曾做过江州祭酒的小官,因为当时官场黑暗,陶渊明看不惯,决心去职归隐。
此后一直隐居,可是陶渊明种菊花还可以,种田的本事却不佳,加上好酒,到中年后连饭都吃不上了,迫于生计,陶渊明再次复出,先后担任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务。
在做彭泽令时,他看不惯当时督邮的作派,很干脆的来了一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之后愤然辞官归隐,结束了仕途生活,再也没有复出过。
相传,陶渊明弃官后隐居于庐山下,每日自耕自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而食,凿井而饮。
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
这个时候陶渊明新娶了夫人翟氏,翟氏种田是把好手,粮食年年丰收,因此陶渊明又有酒可喝了,每到闲暇时,他就和一帮朋友到两里外的庐山南麓虎爪崖下饮酒作乐。
崖下有一条名为醒泉的溪涧,涧中横卧着一块巨大的黑褐色花岗岩石,高约3米,长约6米,宽约4米,石面平滑,是一个天然的大酒桌。
陶渊明和朋友们每次都坐在这里饮酒作诗,一同取乐。
他每饮必醉,每醉必赋诗文,醉倒后便挥手对同伴说:“我醉欲眠,卿且去!”说完就睡倒在石上。
日复一日,这块石头的中间竟然凹了下去,留下了枕痕。
于是,这块石头就被命名为醉石。
陶渊明的这个故事和马克思把图书馆踩出脚印的故事差不多,但是马克思可能每次都坐在图书馆的同一个地方,难道陶渊明每次也都坐在石头的同一个地方?最大的可能是石头上本来就有枕痕,陶渊明喝酒不带枕头,每次往有坑的地方一躺就睡,天长地久,这个坑越来越深,于是醉石就形成了。
陶渊明与酒公元416年,刘裕调集全国的兵力,从东向西,分五路讨伐后秦。
首发攻克了洛阳,西晋故都得到光复。
第二年又攻克长安。
长安经过百年沧桑,终于被晋军收复。
消息传到江南,东晋朝野一片欢腾。
刘裕通过北伐,极大的扩大了他个人的权利。
朝廷为了讨好刘裕,下诏书封刘裕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他为宋公,食邑十个郡,加九锡,位在各诸侯之上,刘裕故作推辞。
东晋诗人陶渊明生平简介
东晋诗人陶渊明生平简介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公元前427年,在浔阳去世。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陶渊明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陶渊明生平简介陶渊明,字元量,别名陶潜。
陶渊明自小学习儒家思想,喜欢安静,以弹琴打发时间,有时看书看得入迷会忘记时间,在陶渊明身上有儒家和道家的修养。
陶渊明在东晋是一位隐世的诗人,被誉为伟大的辞赋家。
陶渊明早期的时候也曾初始为官,但是从他妹妹去世后,陶渊明就开始了田园生活。
陶渊明早期的时候家庭环境不错,但是在陶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后,家境就开始贫困了。
陶渊明从20岁开始从仕,在他的《饮酒》里就曾写他因家境窘迫不得已出任低级官员。
先后出任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但是他还是对田园生活怀有眷恋,因此每每都在仕与田园之间徘徊。
最后在公元405年,陶渊明正式开始他的田园生活,在田园期间开始创作许多田园诗文,不过在408年,因家中失火,陶渊明不得不迁居,期间有许多的人劝他出仕,但是陶渊明都拒绝了,最后在427年,在浔阳去世。
陶渊明妻子陶渊明先后娶过三位妻子。
前两位妻子红颜薄命,早早地就因病去世了,只有第三任妻子翟氏一直陪伴着他走到了最后。
翟氏也是陶渊明这三位妻子最引人注目的,在文献《南史·隐逸传》中记载着她生平的事迹。
前376年,陶渊明25岁与第一位妻子成亲,成婚后陶渊明搬到浔阳教书,尔后多地奔走。
知道妻子怀孕的消息后就归家探望。
可是妻子在临盆时遭遇难产,孩子与大人都双双毙命。
前385年,陶渊明34岁时又娶了第二任妻子。
这位妻子为他生下了四个孩子,陶渊明十分欢喜。
可是天妒红颜,第二任妻子因劳累过度患了痨病,最终离开了人世,又留下陶渊明孤身一人。
陶渊明每天在外奔波,无暇顾及四个孩子。
于是,陶渊明又提了一门亲事。
第三位夫人翟氏比陶渊明小十二岁,贤惠能干,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把家里打理的非常得体。
婚后两年,还给陶渊明生了一个儿子,一直陪着陶渊明走向终老。
陶渊明的性格和主要事迹作品有哪些
陶渊明的性格和主要事迹作品有哪些陶渊明是魏晋时期的一名伟大诗人,创作了许多出色的作品,他的性格和主要事迹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陶渊明的性格和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陶渊明的思想性格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
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
他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五柳先生传》)这与汉儒的态度很不相同。
他赞扬孔子,但又有点将孔子道家化的倾向。
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有70篇用了《老》、《庄》的典故,共77处之多;魏晋玄学对他也有影响。
但人并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与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玄学家很不同。
他住在庐山脚下,距离慧远的东林寺很近,他的朋友刘遗民与慧远关系密切;陶渊明的诗中偶尔也可见到类似佛教的词语,但他决非佛教徒,并且与慧远保持着距离。
佛教是对人生的一种参悟,陶渊明参悟人生而与佛教暗合的情形是有的,但他是从现实的人生中寻找乐趣,不相信来世,这与佛教迥异。
在不惧怕死亡这一点上,他和一些高僧虽然近似,但思想底蕴仍有很大的差异。
他是抱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的态度对等死亡,与佛教之间向往极乐世界大相径庭。
他所思考的都是有关宇宙、历史、人生的重大问题,如什么才是真实的?历史上的贤良为什么往往没有好的结果?人生的价值何在?怎样的生活才完美?如何对待死亡?等等。
他的思想既融会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来自个人的生活实践,具有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而思考的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
如“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荣木》)。
陶渊明的事迹
陶渊明,字元亮,号素况,是中国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的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贞正不屈的品行而著称于后世。
陶渊明初为官,但不愿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折损,因此先后三次辞官归隐,追求自我修养和对人民的关怀。
他在“归去来兮辞”的诗篇中,表达了内心对政治黑暗的失望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他提倡的田园生活,提倡种植五谷,捕捞渔猎,以及与朋友志同道合,共享乐趣。
在他的著作中,以《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饮酒思源》、《五柳先生传》等为代表,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
他用文字表达出自己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深受后人的推崇。
陶渊明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尊称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和诗词有关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和诗词有关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和哲学家,他的诗歌和哲学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他的生平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了后人非常嘉赞的人物。
本文将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和他的代表性作品。
陶渊明是东汉末年的一个文学家和政治家,生于公元365年,他的家族是南阳陶氏,家庭中学识渊博,被称为“陶家学派”。
陶渊明幼年聪颖,熟读经史子集,自幼即言辞清丽,才华出众,为人所称赞。
他十岁时父亲病故,母亲被迫改嫁,他不得已与母亲迁徙至江南,此后他成为了一个游学的孤儿。
陶渊明年少时游学四方,勤奋读书,水平迅速提高,被誉为当时学术界中的佼佼者。
但他并不满足于纯粹的学术研究,他还亲身体验了社会的黑暗面,见识广博。
后来他经历了朝廷的辅弼、荒漠生涯、远离众人的隐居,最终在家乡逝世。
至他的生涯中间,他书写了众多传世的名篇佳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叛逆者和品味追求者。
陶渊明在诗歌上极具代表性,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婉约细腻、含蓄隐晦而著称,常被人称为“诗中仙子”。
他的代表性作品有《桃花源记》、《登高》、《归去来兮辞》等。
他的诗句常涉及到清幽、孤独、深厚的人文关怀等方面,他并不关注权势、名利,而是关注人性和情感方面的诱惑。
他深刻且精神准确地揭示出了人心和世间的庞杂繁琐。
陶渊明的生活哲学一直都是人们所崇拜的,他的著名名言“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让人们深受启发。
他喜欢隐居,不喜欢与人争夺权名,但是他在岁月的锤炼下,仍然保持着他的孤独悲观情绪和人文关怀;他不担任公职,但是他的政治失意并未扼杀他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爱和关怀。
陶渊明生前著述甚多,除了诗词之外,还有散文、居士文、词、曲等方面的文学作品。
他的书风潇洒自如,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人性味和优越的人文精神。
总结起来,陶渊明是一位深受众人敬仰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的诗词体现了他的孤独、清爽、返朴、归真的人文关怀。
他的生平经历使他沉迷于人文哲学,他创作的诗词则流传千古,成为了后来人们追捧的经典。
不沉迷于世俗的名人事例
不沉迷于世俗的名人事例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但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
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
他关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
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县吏说:“当束带迎之。
”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陶渊明妻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守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
尽管生活贫困,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
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他对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坚拒不受。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荣华富贵,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人格和气节为代价,于是他选择了艰苦但宁静而自由的田园生活。
有得必有失,陶渊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具有独特风格并流传百世的诗文。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一生,充满了对人生真谛的渴望与追求。
他的诗歌如《饮酒》、《杂诗》等,质朴无华,清丽自然,寓绚于素,韵味隽永,或者咏史抒怀关心时局,或者充满“性本爱丘山”的生活志趣。
陶渊明名人事例
陶渊明名人事例
义熙元年,在朋友的劝说下,陶渊明最后一次回归仕途。
在职三个月期间,正巧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到陶渊明任职的地方检察公务。
派遣的督邮刘云是个十分凶神恶煞之人,其贪婪可恶之名方圆百里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美日其名是检察公务,实际上是过来接受贿赂贪污的。
如果不贿赂他,他就栽赃陷害。
陶渊明看不惯此作风,在迎接督邮刘云时没有奉承贿赂,守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气节毅然离去。
刘云为此怀恨在心,就栽赃陷害陶渊明,陶渊明因此被贬.陶渊明虽然被冤枉,但他并不在意,他最失望的莫过于心死了。
陶渊明被贬之后,他才明白原来自己的追求抱负不过是一场空,还不如归隐田园生活过得潇洒自在。
三个爱国人物的事迹
三个爱国人物的事迹作为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爱国主义一直是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爱国人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高尚的爱国情怀,成为社会的榜样。
本文将介绍三个著名的爱国人物的事迹,他们是:陶渊明、黄雀行、刘胡兰。
1. 陶渊明陶渊明(李阳冰字),汉族,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陶渊明年轻时举目无亲,然而他却对家国深有感召,刻苦自励,终成一代文豪。
他笔下的“桃花源”、《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文学作品,使人们更加认识到个人的生命价值和社会的重要性。
在政治上,陶渊明曾担任临淮太守、豫章太守、南昌太守等职,尽职尽责,深得人民的爱戴。
他的唯一的一篇政论《明月上高楼》中的一句话:“岁寒三友”,暗示了“梅、兰、竹”三者坚韧不屈的品质。
这个警句启示人们在孤独中要自强自立,在逆境中要坚韧不屈,深受人们的欢迎。
陶渊明不但自爱国情绪强烈,而且变得保和族民,让后世人再次认识到复兴中华的重要性。
2. 黄雀行黄雀行(北京)是辽宁沈阳人,是中国第一位女民间医生。
1925年出生于一个农民之家,自小热爱中医学,因为家庭贫困,无力学习,只好自学,靠蜚语、魏书等秘籍研究中药。
回乡后不畏道路艰辛手扳轮流地辗转在沈阳、鞍山、大连、营口等地授医,培养了南刘酒、五仁香、大枣、山楂等著名方剂,曾名列沈阳市民间医药百科全书。
黄雀行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人。
从小受父母影响,她便对国家不断强大和科技的发展非常热切地希望。
据史料记载,1960年代的中国正经历了严重的饥荒,许多人在生存的问题上都感到束手无策。
身为一名医生的黄雀行深受国家沉重的困境所感动,决定回到家乡,帮助和治疗那些因饥荒而生病的人。
在长达5个月的时间内,黄雀行日夜不停地待在饥荒地区,用自己的医疗技能救助病人。
正是因为这些理由,黄雀行被称作是中国的“母亲”。
3. 刘胡兰刘胡兰,江苏省姜堰县人,1922年出生。
她是万千革命烈士中的一员,曾跟随红军进行抗日救亡斗争。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的简介资料
陶渊明的简介资料的简介资料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汉族,
古代文学家,同时亦为政治家和农业家。
陶渊明的诗歌散文构成了古代文学中的重要部分,其代表作《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临江仙》等名篇被广为传诵。
陶渊明出生于东海彭城,从小便对文学和农业有着浓厚的兴趣。
早年曾在彭城和京都联台侍郎府工作,后多次迁居不同地方,包括绍兴、临海、南昌等地,同时从事诗歌创作和农业事业。
陶渊明的创作主要集中于汉乐府诗、山水诗和横吹诗三个方面,他的作品充满着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作为一位政治家,陶渊明曾担任过临海县令、鄱阳郡太守等职务,他主张耕读传家,提倡农业生产,被誉为民本主义思想的先驱。
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充满传奇色彩,尤其是《桃花源记》一文,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幻想文学的代表作。
文章中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人民生活富足而自由,没有税收、禁令和朝廷,部分内容被解读为对当时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反抗。
此外,《归去来兮辞》和《临江仙》也分别表达了陶渊明对政治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不仅影响了唐宋以后的文学,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被
赋予了重要的价值,他的作品作为文化遗产被保护和传承至今。
此外,陶渊明也是宋代文人花鸟画的代表之一,其作品融入了大量自然主题和生活情感,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
总之,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创作和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对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的主要事迹,仅供各位了解,欢迎阅读!
陶渊明的主要事迹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但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渊明少年时,家运已衰落,“少而贫苦。”他自述:“自余为人,逢运之贪。箪瓢屡罄,絺綌冬陈。”(《自祭文》)但物质生活虽然贫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老子》、《庄子》,“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颇有“佐君立业”的政治抱负。而另一方面,匡庐山水和田园风景,也使他爱好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归田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亲自撰写《五柳先生传》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们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贫困,“老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之食”,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固穷的志气。
拓展:陶渊明轶事典故
一、折叠葛巾漉酒:陶渊明正在酿酒。郡将前来探望。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二、折叠无弦琴: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
三、折叠白衣送酒: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五、折叠量革履:陶渊明没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帮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请示他陶渊明脚的大小,陶渊明便坐下来伸出脚让他们测量。
六、折叠颜公付酒钱:颜延之在当刘柳后军功曹这个官职时,曾经在寻阳和陶潜交情很好。后来颜延之在始安郡这个地方当官,在经过陶潜住的地方时,便天天去陶潜家。要走的时候,颜延之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全部把钱送到酒家,以便以后去拿酒方便些。无论贵贱等,去造访陶潜,他有酒的时候便设酒宴一起饮酒,如果陶潜先喝醉,他就跟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
四、折叠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陶渊明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