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作品艺术特点
《孟子》艺术特征
![《孟子》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e7f9ffda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a2.png)
《孟子》读后感孟子,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冯友兰评价他“在中国历史地位如柏拉图在西洋史”。
经过时间的洗礼和沉淀,他的思想仍像破开滚滚浓云的一束光芒,照耀在中国的大地上,而记载他言行的《孟子》,更是中华浩瀚书库的瑰宝。
《孟子》言语论证俱全,长于说理,逻辑上层层递进,内容步步深入,使读者感到语言平易,说理晓畅,同时艺术特点鲜明,现从五个方面分析其艺术特征:一、云涌飙发,不可辩驳。
(一)孟子擅长把握辩方的心理,因势利导,布下陷阱,一步步诱敌深入。
一旦对方踩入陷阱便再难翻身。
如《孟子˙梁惠王上》中,梁惠王率先发问,问孟子能为他带来什么“利”。
孟子不慌不忙,引其进入圈套,让梁惠王在不知不觉中落入孟子的圈套,从而每与孟子讨论一次,对孟子的态度就越尊重。
更后面,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反问梁惠王“则何如”这是他谈话技巧高明,不可辩驳的体现。
(二)文章气势磅礴、苍健是《孟子》艺术特征的集中表现。
经过百家争鸣时期社会背景对他的锤炼,孟子的语言,总是咄咄逼人却又凝练着对人民的爱护。
就像他批判齐宣王的统治,步步紧逼,一句不让,最后竟逼得齐宣王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并且气势浩瀚不单单体现在文章言语中,孟子分析齐宣王“王之不王”原因时,论据说得一气呵成,云涌飙发,从侧面体现出孟子的“浩然之气”、刚正不阿、信念坚定。
正是这些特质,使得他的文章散发出如此磅礴的气势。
二、善设机巧,长于辩论。
层层深入。
孟子是一个优秀的猎手,他从不直言辩方观点的对错,而是诱敌深入,一层又一层地为他们套上一个又一个的圈套,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齐桓晋文之事》中,先提出自己的观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引出齐宣王后面的提问。
接着,笔锋一转孟子指出齐宣王以羊代牛祭钟的行为,证明齐宣王是“君子”,使齐宣王“心有戚戚”,能更好地听进自己后面的话。
孟子立即抓住齐宣王的“悦”,用“一羽之不举”、“车薪之不见”、“挟太山以超北海”等比喻,指出齐宣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作品艺术特点
![孟子作品艺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7949888ccbff121dd3683db.png)
孟子作品艺术特点:(1)在当时孟子有‘好辩’之称。
在她的文章中也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
a、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
b、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
如她批评齐宣王未治理好国家的时候,就就是通过讲了个故事,引出二问,让齐宣王无法回答。
c、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
如她针对其老师许行的观点,通过设问,充分地暴露了许行观点的不切实际。
d、孟子还有些正面的议论,能够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
如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
②感情充沛,气势强劲,生动体现了作者的鲜明个性,具有强烈的救世责任感。
(2)善用譬喻见长,比喻与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
如揠苗助长、缘木求鱼等。
(3)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
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与气势。
在思想史上,“孔孟”并称,孟子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与捍卫者而闻名,其思想的犀利与性格的刚烈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孟子》文章议论风发,文辞华赡,气势磅礴,奔放不羁,具有鲜明的个性与独特的风格,就是极富感染力的文学散文。
20世纪以来,传统经学瓦解,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文学研究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孟子》一书,研究者认为,今存内七篇其体式虽不脱语录窠臼,但“所记对话,多于独白,对话复以往复辩论之辞为多”[1](P316);成书方式亦与《论语》出于弟子与后学众手“论纂”不同,而就是由孟子“与万章、公孙丑等亲炙弟子一次纂成,故全书一致耳”[i2];论说方式与《论语》等春秋之文重在“立意”与“见志”的“陈述”有异,而更多带有战国之文的“论辩”色彩。
在先秦儒家之文中,《孟子》素以富于“文学”性而著称。
郭沫若将其列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之首[3],刘大杰称扬:“当代的儒家作品以孟子最有文采,她的散文对后世很有影响。
”[4](P81)纵观20世纪的《孟子》文学研究,涉及面广泛,从散文艺术的角度瞧,主要就是从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论辩艺术及其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展开的,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孟子的散文艺术
![孟子的散文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7644d647767f5acfa1c7cd59.png)
• 他鄙视浅薄的梁襄王,说他“望之不似人 君,就之而不见其所畏焉。”
第十八节 《孟子》的 散文艺术
一、《孟子》的总体特征
• 从形式上看,《孟子》的文章是由《论 语》的语录体发展起来的,但其中多数 章节已形成篇幅较长的对话。其说理之 畅达,章法之巧妙,都大大超过了《论 语》;加上其充沛的气势与生动的文采, 形成了浓郁的艺术感染力。在先秦散文 中,《孟子》的艺术成就仅次于《庄 子》,而为后世所称道。
• 文中大量运用语气词和排比、感叹、反 问等句式,既保留了口语的特点,又带 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这种语言风格是 形成其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 终身者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 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 外来,骄其妻妾。
•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 其妻妾不羞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五、《孟子》的语言
• 《孟子》的语言浅显自然而又明快畅达, “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赵歧《孟 子题辞》)文章语汇丰富,富于表现力, 往往情态逼真,宛然如见。
•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 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 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 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 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 者,圣人之徒也。
孟子蔑视权贵,鄙薄利禄,在 统治者面前表现出高度的人格 尊严。
孟子的文学特点
![孟子的文学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4bde39e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57.png)
孟子的文学特点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文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雄辩有力:孟子的文章气势磅礴,富有说服力。
他善于运用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 感情充沛:孟子的文章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他对正义、道德等问题有着深切的关注和热爱,这种感情在他的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 语言简练:孟子的语言简练明快,通俗易懂,不拘泥于形式,不过分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注重表达思想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4. 形象生动:孟子善于运用生动的故事、寓言等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
5. 句式整齐:孟子的文章在句式上多采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节奏明快,富有韵律感。
6. 思想深刻:孟子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内涵深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孟子的文学特点是语言简练、感情充沛、雄辩有力、思想深刻,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成就,而且在思想上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述孟子散文艺术特色
![简述孟子散文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53b555c3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4d.png)
简述孟子散文艺术特色
孟子散文艺术,作为一种写作风格,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孟子散文艺术以其简洁、抒情、雅致的笔法和精巧的表达方式,为中国散文艺术模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孟子散文艺术的特点,包括语言雅致、叙事丰富和思想深邃等方面。
首先,孟子散文艺术的语言雅致,是孟子散文艺术的最显著特点。
孟子的文笔洒脱而优雅,语言华丽而朴实,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深意,节奏和色彩,深沉而又不乏诗意。
这种简洁优美的语言,也是孟子散文艺术永恒不变的精髓。
其次,孟子散文艺术是一门叙事丰富的艺术,孟子能够以其象征性的叙事,把一句话形象地表达出复杂的意义,以精致的文字,把复杂的观点层层推敲,以非常精妙的结构和流畅的线性,营造出特殊的语言气氛,令人耳目一新。
而孟子的散文叙事,也多有其艺术手法,通过化腐朽为神奇、把空间与时间连结在一起等方法,叙事更加生动,充满诗意。
最后,孟子散文艺术的思想深邃,也是这一艺术形式的重要特点。
孟子散文中充满着对人性的深刻探究,以及对复杂社会问题和历史经验的深刻理解。
文中涉及到各种智慧架构、思想知识、文化伦理等,不仅让人感受到孟子的智慧,也让人从中体会到跨越时空的思想之美。
总的来说,孟子散文艺术的特色包括语言雅致、叙事丰富和思想深邃。
孟子散文艺术的特点,是一种抒情、雅致而富有哲理性的
艺术,糅合了智慧与诗意,以简洁到完美的表达方式,把复杂的思想深刻地抒发出来。
孟子散文艺术,不仅为中国散文艺术模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更是当代读者探索知识与文化之美的最佳范例。
简述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简述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11f506e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3c.png)
简述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孟子的散文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
1. 观点明确:孟子的散文表达思想理念非常明确,语言简练并直截了当。
他善于通过对话和对比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他的思想。
2. 表达生动:孟子的散文常常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写和状物的手法,以便更好地表达他的观点。
他善于运用故事和寓言来说明人性和社会道德的原则,使其观点更易被理解和接受。
3. 修辞巧妙:孟子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他经常使用对偶、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来突出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同时,他的语言优美、有节奏感,给人以音乐般的感受。
4. 情感真挚:孟子的散文表达了他对人性的关怀和社会的责任感。
他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入的思考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他的散文洋溢着对人性善良和社会和谐的向往。
总之,孟子的散文以明确的观点、生动的表达、巧妙的修辞和真挚的情感为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被称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
![《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3cc0fa1b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c6.png)
《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孟子是战国时代首屈一指、技压群雄的论辩大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天才的雄辩家。
善于论辩是《孟子》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其论辩艺术技巧主要有回避术、转换术,求同求、擒纵术,圈套术、包抄术,比附术、诡辩术,追问术、反诘术,铺陈术、排比术等,可谓集先秦论辩艺术之大成。
下面小编整理了《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一起了解吧。
孟子的辩论技巧一、回避术、转换术孟子在游说国君和与人论辩时,难免遇到对方提出一些自己不愿回答或难以回答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孟子便采用回避术和转换术。
如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章” (《梁惠王上》),记录的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场谈话和论辩。
一开始是齐宣王发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是要孟子给他讲讲齐桓公、晋文公这两大春秋霸主称霸的事理。
我们知道,孟子是主张“王道”、反对“霸道”的,并且认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告子下》),对齐宣王的这一问题,孟子显然是不愿谈的,他岂能将“罪人”的罪过当功劳宣扬并让齐宣王效尤!那么,孟子此刻该怎么办呢?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他很干脆地回避了对方的问题,又迅速转换了话题,这就是所谓回避术和转换术。
在这里,孟子是以假装不知进行回避的,所说并非实话。
据《论语》所载,孔子与其弟子曾多次谈到齐桓、晋文,一则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二则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以答子路;三则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匡天下,民到于今而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以答子贡(均见《宪问》);且孔子作《春秋》以授弟子,怎么能说仲尼之徒无道其事是以无传呢?在《孟子》中,他自己也多次与人谈及桓、文,如“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公孙丑上》);“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公孙丑下》);“晋之《乘》,楚之《木寿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孟子写作文的特点
![孟子写作文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5e4f5cfffc4ffe473268ab00.png)
孟子写作文的特点《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注意文字的形象性和感染力,特色鲜明。
以《寡人之于国也》为例,其写作特点:(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入手,逐渐引向本题。
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役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
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
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
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词丰笔活,理足气盛。
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
奇句与偶句,单式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
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例如“许行”一章(《滕文公》上)首先问明许行一切生活资料的来源,以见社会分工的必要;再进而论治天下之不可耕且为,列举尧、舜、禹、稷所以不暇躬耕之故;然后斥责陈相背师说而学许行之道为用夷变夏,“下乔木而入于幽谷”。
声色俱厉,气盛言宜。
又如“好辩”一章(《滕文公》下)历述唐虞三代以来一治一乱之故,而以辟杨、墨的邪说自比于禹抑洪水,周公兼夷狄、驱猛兽,孔子作《春秋》。
又如“齐桓晋文”一间(《梁惠王》上)问齐宣王之所大欲,“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自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铺张扬厉,几乎和纵横策士抵掌而谈的风趣相仿佛。
其次是善设机巧,引人入觳,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躲避。
例如上述一章,孟子怪齐王为何“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之后,即紧接“王请度之”。
但不待齐王回答,即又进而诘问:“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逼使齐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由《孟》《庄》异同看战国诸子的特点及文学风貌。
![由《孟》《庄》异同看战国诸子的特点及文学风貌。](https://img.taocdn.com/s3/m/e20d819d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57.png)
由《孟》《庄》异同看战国诸子的特点及文学风貌。
《孟子》和《庄子》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哲学著作,它们展示了战国时期诸子思想的特点和文学风貌。
《孟子》的特点和文学风貌:1.强调人性和道德:《孟子》以孟子的言论为中心,强调人性的善良和人的自觉性,提出了亲情、义理、仁爱等重要观念。
文中通过对人性的思考和道德伦理的诠释,展示了孟子的儒家思想和为政者应具备的品质。
2.修辞手法的运用:《孟子》在表达上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等,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这些修辞手法使得文本更具有感召力和表现力。
3.对话的形式:《孟子》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呈现,通过孟子与学生和当时的君王、官员等角色的对话和辩论,表达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通过对话的方式,文本更贴近生活和实践,展现了儒家教育和思辨的特点。
《庄子》的特点和文学风貌:1.强调自由和自然:《庄子》以庄子的思想为中心,强调自由、自然和无为而治等观念。
其文中通过寓言、象征及超越常识的事例和形象,表达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2.富有幻想和诙谐的语言:《庄子》的文学风貌更加奇特独特,通过夸张、幻想、讽刺和诙谐等手法,使得文本充满了诗意和幽默感。
庄子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和畅快淋漓的笔触,唤起读者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3.探索哲学和反思现象:《庄子》通过讲述奇异的故事、对抗常识的推理,探索人生和宇宙的意义。
庄子以才思敏捷和超然物外的观察力,引发读者对哲学和自我的思考。
总的来说,战国时期的诸子著作在文学风貌上有一些共同之处,例如运用修辞手法、对话的形式以及对人性、道德和政治问题的思考。
然而,《孟子》和《庄子》在特点上也存在差异,《孟子》强调人性和道德,通过对话和修辞手法传达思想观念,《庄子》则注重自由和自然,并以幻想、诙谐的语言表达哲学思考。
这些特点和文学风貌使得战国时期的诸子著作丰富多样,为后世的文化思潮和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影响。
孟子与庄子写作风格比较
![孟子与庄子写作风格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1bff920fc4ffe473268ab16.png)
孟子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气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
缜密纯熟的辩论技巧。
孟子的文章长于论辩。
孟子善于掌握对方心理,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因势利导地进行论辩。
孟子之文还多用比喻和寓言,使其论辩有很大的形象性。
(1)气势浩然的文风。
在先秦诸子之文中,《孟子》以气势磅礴、明快畅达、雄辩犀利的风格著称。
文章气势浩然,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富于战斗性、鼓动性。
多用排偶句、迭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
《孟子》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很少有生僻的词汇和别扭的句法,真可谓明朗而爽快。
《孟子》文章给人印象最深的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
这特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2)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
(3)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
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
孟子比较实在,用的形象道理都是日常的、生活化的,容易理解。
但是孟子喜欢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孟子的推理很严谨,层层递进,而且有不容反驳的气势。
庄子庄子的散文也像诗,庄子的散文也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任意的夸张。
《庄子》的联想是在寓托和比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虚构、夸张和奇妙的幻想,造成一种极为深邃、极为玄妙的意境。
为了追求所谓绝对的自由,他将特大与特小的事物均有所依待的情况对比起来描写。
《庄子》想象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意境宏大、神奇。
《庄子》想象的第二个特点便是将没有生命的东西拟人化,《庄子》想象的第三个特色,就是与想象密不可分的变幻与夸张。
庄子的语言不仅直率质朴,豪放不羁,而且有一种散文诗般的节奏与韵律。
其语言的错综缠绕之美、豪迈奔放之势,音节的一唱三叹之韵,境界的飘忽起落之态,令人读之如感迅风铺天盖地而来,让人惊诧于刹那间的畅快淋漓,让人感悟到其中的疏落有致,神姿必现,壮观气派。
简述孟子的艺术特点
![简述孟子的艺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06596bc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e6.png)
简述孟子的艺术特点
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著作《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重要
的著作之一。
孟子的艺术特点是以典型的比喻、排比、反复、抒情等手法,表达出他的思
想理念。
首先,孟子善于运用比喻来表达他的思想。
他把政治、道德、社会等抽象概念比作自然界
中的动植物,如“政治就像一棵树,根是法律,枝叶是礼仪”,“道德就像一棵草,茂盛而繁茂”,“社会就像一只鸟,需要翅膀来飞翔”等。
这些比喻使孟子的思想更加生动形象,更容
易被人理解。
其次,孟子善于运用排比来表达他的思想。
他把政治、道德、社会等抽象概念排列成一系
列的对比,如“政治就像一棵树,道德就像一棵草,社会就像一只鸟”,“政治就像一把剑,
道德就像一面盾牌,社会就像一座城堡”等。
这些排比使孟子的思想更加清晰明了,更容
易被人理解。
最后,孟子善于运用反复和抒情来表达他的思想。
他把政治、道德、社会等抽象概念反复
描述,如“政治就像一棵树,根是法律,枝叶是礼仪,花朵是美德,果实是福利”,“道德就
像一棵草,茂盛而繁茂,清新而清香,温暖而慈爱”,“社会就像一只鸟,需要翅膀来飞翔,需要羽毛来护体,需要喙来啄食”等。
这些反复和抒情使孟子的思想更加深刻,更容易被
人理解。
总之,孟子的艺术特点是以典型的比喻、排比、反复、抒情等手法,表达出他的思想理念。
他的著作《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有着深远
的影响。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04377ed576a20029bd642db8.png)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关键词:《孟子》、艺术特征、论辩、现实主义内容摘要:孟子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其文章议论风发,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孟子》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修辞也别具一格,其比喻形象生动,取喻的方法也千变万化。
善于论辩也是孟子散文的一大特色,《孟子》七篇论战性强,感情充沛,言辞机敏,锋芒毕露。
他的散文还有很强的现实主义风格,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孟”并行,孟子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而闻名。
孟子的散文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
在先秦儒家散文中,《孟子》向来以“文学”性著称。
郭沫若将其列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之首。
[1]刘大杰称:“当时儒家作品以孟子最有文采,他的散文对后世也很有影响。
”[2]一、语言特色与修辞(1)孟子是一个语言大师并且非常重视民众,所以他一贯只崇尚平易而反对诡谲,他的散文不事雕琢,不用生僻的词汇和不和章法的句法,精辟准确的使用词汇,平实浅近,干净利落,给人朴素自然的美感。
《梁惠王下·齐桓晋文之事章》是最具代表性的文章。
记述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对话,阐明行王道,仁政的条件、途径、措施和意义,充分表现了孟子精湛的语言艺术。
大量采用排偶句式,重复、对比以及实词、虚词的交错搭配,使语言简洁精练又概括性强,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
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
吾不为是也。
”这段文字揭露齐宣王的大欲,论证以力求霸必败,应反本推行王道。
孟子运用和一系列排比,极尽铺陈、烘托之能,以壮文势。
(2)善譬巧喻是《孟子》散文语言艺术的显著特色。
孟子在阐明事理时,常常使用比喻,是使文章活泼生动,明白晓畅。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7ba3277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b0.png)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孟子》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散文之祖。
它以其
独特的艺术特点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和文学评论家,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
来探讨《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首先,《孟子》的散文具有思想性强的特点。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
儒家学派思想家孟轲的集锦,他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社会、政治、人性
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观点。
他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同时,他还强调君主的道德责任,讲究仁政。
他的思想主
张引发了后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这些思想主张不仅有助于读者
加深对人性的认识,也为社会发展与进步提供了可贵的参考和借鉴。
此外,《孟子》的散文还具有辩证性的特点。
辩证是对立统一的法则,也是《孟子》散文的重要表现手法。
孟子在作品中不仅指出了社会和政治
领域存在的问题,也提供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他运用了“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思想体系,通过归结人际关系的三个层面,即个人、家庭和国家,传达了一种全面治理社会的思想观念。
他主张实施仁政,以道德和聪明才
智解决社会的各种问题。
通过辩证思维,孟子在《孟子》中展现了他对于
人性、社会和宇宙的深入思考,同时也启发了后世文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孟子》的散文以其思想性强、情感表达丰富、辩证思维
和世界观凝结在作品中等特点,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一大瑰宝。
通过阅读
和研究《孟子》,人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社会、人性和宇宙,也能够从中
汲取智慧和启迪,使其对今人仍然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孟子散文的特点
![孟子散文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fca184a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42.png)
孟子散文的特点
1、语言特点
《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注意文字的形象性和感染力,特色鲜明。
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2、内容特点
《孟子》现存7篇,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书中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性善论”,作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主张法尧舜,制井田,提倡“尚贤”、“薄赋”、行“王道”;在君民关系上,主张“民贵君轻”。
3、文章特点
《孟子》文章雄辩,充满论战性质,注意论辩技巧,刚柔相济。
或根据不同对象,掌握对方心理,妙设机巧,引人入嗀,层层紧逼,步步追问,势不可当,如“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将伦理秩序视作政治的理想状态和追求目标。
鲜明体现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特点。
孟子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并以此为准衡量统治的优劣,他认为减轻人民负担,按自然规律办事,人民才能够丰衣足食,只有达到这个水平,才可以说是仁政。
《孟子》概括:
1、提倡以王道统一国家,以仁政治国反对战争。
2、主张人民应该具有维持生存的生产资料、土地。
3、主张薄赋轻税,减轻人民负担。
4、主张统治者遵守农时,给民众以生产时间。
5、主张兴教化,兴孝悌,老有所养。
6、反对统治者奢侈浪费。
孟子的艺术特色
![孟子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5c22a4edc1c708a1284a447a.png)
並非全出於韓非手筆,其中雜有法家後學和戰國縱橫家的
作品。
《韓非子》為人所熟悉,其中作品包括《顯學》、《五蠹(到)》 、《孤憤》、《說難》、《難言》、《說林》等等。
韓非子的藝術特色:
•喜 用 譬 喻 •論 理 透 闢 •文 章 條 理 分 明 •善 用 寓 言 • 善 於 排 偶 (句 子 並 儷) •多 怨 憤 之 辭
分析︰ 易水送別,太子丹及賓客白衣素冠送荊軻,荊軻在激亢中高 歌。秦廷獻圖行刺等情節,出人意表,慷慨悲壯,於緊張激 烈的矛盾衝突中,人物性格得以生動展現︰
(三) 故事情節,曲折生動
燕太子丹質于秦亡歸
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拔秦王之袖,右持匕首??抗之。 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摻其室。時怨急,劍堅, 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 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 共搏之。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曩體軻。秦王之方還柱走,卒惶急 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 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復擊軻,被八創。軻自知事 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 以報太子也。」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而論功賞群臣及當坐者, 各有差。而賜夏無且黃金二百鎰,曰:「無且愛我,乃以藥曩提軻也。」
以寓言說理,可將複雜的道理簡易化 (使理論更深 刻及形象化)。同時,以寓言說理亦可增加趣味性。
(二)主角是人,但不是特定的歷史人物,而是些隨 意杜撰的“楚人” 、“齊人”之類 的社會寓言: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9b6ae0a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85.png)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著称于世。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优美
孟子散文的语言优美、清丽、流畅,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风格。
他的语言富有韵律美,具有很高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孟子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还富有形象美、意象美和比喻美。
他的语言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二、思想深刻
孟子散文的思想深刻、博大精深,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哲学性。
他的散文思想主要表现在人性、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
孟子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形式多样
孟子散文的形式多样,既有议论文,也有抒情文,还有寓言、比喻等。
他的散文形式灵活多变,富有变化和张力,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和思考。
四、情感真挚
孟子散文的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高的情感性和感染力。
他的散文情感主要表现在对人民的关怀、对社会的关注、对道德的追求等
方面。
孟子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五、审美独特
孟子散文的审美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他的散文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孟子的散文艺术独特,是中国古代散文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语言优美、思想深刻、形式多样、情感真挚和审美独特等方面。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人文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文风特点
![孟子文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50b456ab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64.png)
孟子文风特点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散文文风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语言简练生动孟子文风简练、凝练,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他的语言自然、生动,往往通过明喻、象征、对比等方式,直观地传达主张,使人深受启迪。
例如“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舍身为国,而后身存”等论述,简单明了,给人深刻的印象。
二、文章有感人肺腑之处孟子文章往往含蓄深刻,他的文字情感真实,使人情不自禁地沉浸在其中。
在《离娄下》中,他感慨人们对于贫穷的人多所厌恶,却不知道穷苦之人的辛苦艰难。
在《公孙丑下》中,他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来表达危机意识,这些深情的言辞使人直观地感受孟子的思想与精神内涵。
三、善于对比和比喻孟子文风优美流畅,善于通过对比和比喻来说明问题。
例如在《尽心上》中,他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作为比喻,说人要虚心好学,不要固执己见,否则会遭到失败的风险;在《梁惠王下》中,他以“替天行道”来比喻为正义而斗争的行为。
四、主张人性本善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文中多处体现出这一观点。
例如在《告子上》中,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恻隐之心”,认为人们内心都有同情、怜悯他人的天性,但有时由于各种原因偏离了本性,所以要通过教育来弘扬人性的美好。
五、倡导正义孟子是一位善于歌颂正义的思想家,他提出“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重要的品德观,在文中多次强调“道义之可知也,则为仁义之至理也。
”对于不公不义、不道德的行为,他总是以坚定的态度和明显的语言予以谴责。
以上是孟子文风的主要特点。
他的散文不仅熔融了哲学思考,也富有诗意美感,内容深刻,让人感受到了伟大的精神力量。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28005fd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db.png)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文学作家。
他的散文作品与其思想体系相辅相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
以下是关于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的1200字以上的论述:一、笔法精炼而富有感染力孟子散文的最大特点是精炼。
他以凝练的笔墨描绘了精彩的画面和情感,在几个字中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例如,在《离娄上》一文中,他通过几个词语的简单叙述,揭示了自己内心深处对友情的珍视和惋惜之情。
他用简洁而有力的笔调,将情感传递给读者,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他的思想和情感。
此外,孟子散文的笔法也富有感染力。
他善于使用富有节奏感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以及生动的比喻和意象,使作品更有韵律感和冲击力。
例如,在《告子下》一文中,孟子通过寓言故事告诫人们要争取机会,不要错失良机。
他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通过描述小鸟捉住虫子时的狡猾和机智,表达了他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这种生动而富有启示性的描写方式,使读者深受感动,思索着自己的人生。
二、情感真挚而富有亲和力孟子散文的另一个艺术特征是情感真挚而富有亲和力。
他在作品中表达了对人类关系和社会问题的关切,以及对人性、人类价值和理想社会的思考。
尽管他的作品是经过篡改和整理的,但仍然能够感受到他的内心深处的真挚和热情。
孟子散文中的情感贯穿始终,例如在《离娄上》中,他以坚定而深情的语气表达了对友谊的向往和赞美。
他认为,友情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富,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他通过真挚的情感,将读者带入他的内心世界,引发读者共鸣和思考。
同时,孟子散文也展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例如在《尽心上》一文中,孟子批评了那些只顾自己利益而不顾社会和公众利益的人。
他强调了个体与整体、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关系。
他的思考和表达让人们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从而引发了社会思潮的变革。
三、主题深邃而具有启示性孟子散文的主题一贯深邃而具有启示性。
他对人性、义理、道德和政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创思想和观点。
孟子散文特点总结知识点
![孟子散文特点总结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2c30e1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a6.png)
孟子散文特点总结知识点孟子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鲜明,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孟子散文的特点。
一、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孟子散文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而著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充满了儒家的思想,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主张仁政和民贵君轻。
他还关注社会公平和道德伦理,通过散文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状的关切和对人文精神的探索,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二、艺术手法多样、表现力强烈孟子散文在艺术手法上表现出极大的多样性,如比喻、借代、排比、对偶等手法运用灵活多样。
孟子散文以文字为工具,表达着他对人生真理的探索和追求,深受古代文言文格律的影响,语言质朴、明快,行文流畅,表现力极强。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形象描写和事例论证,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令人印象深刻。
三、作品内容广泛、立意高远孟子散文的内容涉及政治、伦理、哲学等多个领域,且无一不是为挽救社会和国家之危局。
他强调人的品德修养和优良的治国理政的观念,不仅对儒家经典有精深的理解,而且对当时社会政治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提倡仁政,主张君子之道,力图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影响社会风气,以至于成就天下之治。
四、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孟子散文的语言优美朴实,行文流畅自然,充满了鲜明的个性特色。
他运用比喻、典故等修辞手法,描述人物和事物,使文章生动有趣,表达清晰,富有感染力。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对仗和排比,使文章音节优美,朗朗上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五、思想与艺术统一、感染力强孟子散文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高雅的文学艺术,二者统一于文中。
他通过对人性、人生等深刻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巧妙地运用各种文学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儒家思想的魅力,呼吁人们尊德修行,重视人文精神,关爱社会和国家。
因而其作品富有感染力,对当时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寓意深刻、启发人心孟子散文的意蕴深刻,不仅透露出作者对社会风气和人文精神的担忧,还蕴涵着深远的文化内涵和道德规范。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c23114ec650e52ea54189861.png)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一、体制。
共7篇,主要记录孟子谈话,孟子和其弟子共著。
二、艺术特点。
(一)长于论辩。
先秦说理文的论辩术,由《墨子》始,逐步走向成熟。
1、逻辑上不如《墨子》严谨,却更具艺术表现力,具文学散文的性质。
2、运用逻辑推理、类比推理、二难推理,欲擒故纵,反复诘难。
如《梁惠王下》、《公孙丑下》(受不受金)。
(二)“孟子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
1、其比喻性推理从逻辑上说有些牵强,却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
2、少数就近取譬的寓言故事,如“齐人有一妻一妾”。
(三)气势浩然。
1、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上》)“养气”是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使情感激越,辞锋犀利,气势磅礴。
2、大量使排偶、叠句等修辞手法加强文章的气势。
(四)语言明白晓暢,平实浅近,精练准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作品艺术特点:(1)在当时孟子有‘好辩’之称。
在他的文章中也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
a.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
b.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
如他批评齐宣王未治理好国家的时候,就是通过讲了个故事,引出二问,让齐宣王无法回答。
c.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
如他针对其老师许行的观点,通过设问,充分地暴露了许行观点的不切实际。
d.孟子还有些正面的议论,能够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
如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
②感情充沛,气势强劲,生动体现了作者的鲜明个性,具有强烈的救世责任感。
(2)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
如揠苗助长、缘木求鱼等。
(3)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
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
在思想史上,“孔孟”并称,孟子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而闻名,其思想的犀利和性格的刚烈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孟子》文章议论风发,文辞华赡,气势磅礴,奔放不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是极富感染力的文学散文。
20世纪以来,传统经学瓦解,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文学研究是其中之一。
关于《孟子》一书,研究者认为,今存内七篇其体式虽不脱语录窠臼,但“所记对话,多于独白,对话复以往复辩论之辞为多”[1](P316);成书方式亦与《论语》出于弟子和后学众手“论纂”不同,而是由孟子“与万章、公孙丑等亲炙弟子一次纂成,故全书一致耳”[i2];论说方式与《论语》等春秋之文重在“立意”和“见志”的“陈述”有异,而更多带有战国之文的“论辩”色彩。
在先秦儒家之文中,《孟子》素以富于“文学”性而著称。
郭沫若将其列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之首[3],刘大杰称扬:“当代的儒家作品以孟子最有文采,他的散文对后世很有影响。
”[4](P81)纵观20世纪的《孟子》文学研究,涉及面广泛,从散文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从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论辩艺术及其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展开的,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本文着重就《孟子》散文艺术,从以上几个方面对百年的《孟子》文学研究状况进行简要回顾,并对其得失和未来的研究趋向作一个粗浅的评说与前瞻,以期为未来的《孟子》及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一、语言特色与技巧研究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而多由对话所组成,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但比《论语》更有文采和富于气势。
柳存仁认为,《孟子》之“记言文字,极见流利丰畅。
”[5](P7 0)刘大杰认为:“孟子的文章不仅文采华赡,清畅流利,尤以气势胜。
”[4](P83)谭家健发表于50年代中期的《略谈〈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一文[6]对孟文语言艺术特征作了细致而独到的分析,认为:孟文语言给人的“第一个印象便是明白晓畅”,这是因为它不事雕琢,不用生僻的词汇和蹩扭的句法,加之善于精工刻镂,精辟准确地使用词汇,平实浅近,干净利落,“有一种爽朗明快的风格,给人朴素自然的美感”。
谭氏并由人物语言入手,分析了《孟子》的人物形象,认为孟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生动而复杂的孟子形象,他具有“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的个性”,“锋芒毕露、痛快淋漓的风格”,“基本上是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而作为议论散文,既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无法描写繁复的活动,主要是利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通过孟子自己说的话,“塑造一个栩栩如生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在50年代初中期人们大多只注重诸子散文思想内容的评判,而忽视其艺术特征探究的背景下,谭氏之论引人注目,而由人物语言入手把握论说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亦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杨公骥认为,《孟子》的“语言严谨而流畅,委婉而犀利,雄恣而细致,在生动泼辣的语言中,流露着强烈而鲜明的感情”,使“孟子的性格活现在纸上”,从而充分地表现了孟子的个性特征[7](P354)。
一些研究者从修辞技巧运用的角度分析了《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罗星明撰文认为孟文大量地使用排偶句式、重复对比以及实词、虚词的交错搭配,使语言既简洁精炼又概括性强,“以准确、凝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8]章沧授认为孟文通过书面语的口语化、引俗语入文、释古语通俗化等方法,形成了“平朴自然,开口见心”的语言艺术风格;加之“具有自如娴熟地驾驭语言的技巧和能力”,从而“准确凝练,辞简义丰”[9]。
边家珍也指出《孟子》具有“高超的表达技巧”,其语言“晓畅明白,通俗易懂,确如泛舟中流,优游自如”[10]。
贺友龄《漫话〈孟子〉的语言风格》[11],联系具体作品分析了孟文“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认为《孟子》文章朴实通俗而不粗浅俚俗,是因为其极重视“文采”,从词语的锤炼,到句式的选择,以至篇章结构的安排,都是“极见功力的”。
此文分析颇有深度,立论平实而新颖,在孟文语言艺术研究方面较有特色,值得注意。
孟子生当战国中期,激烈争辩的现实需要和策士纵横文风的沾染,使《孟子》与《论语》的“慎言”间拉开了距离,而呈现出雄辞激越和气势磅礴的风格。
鲁迅精辟地指出:“孟子生当周季,渐有繁辞,而叙述则时特精妙。
”[12]张振镛认为:“大抵孟文以闳肆胜。
”[13](P26)郑振铎认为,孟文“沾了战国辩士之风”,因而“辞意骏利而深切,比喻赡美而有趣”[14](P74)。
钱基博ii认为:“儒家之文,至《孟子》而极跌宕顿挫之妙。
”[15](P33)均含有对孟文由“繁辞”而形成的语言风格认识的意思,对此研究者多从修辞的角度作了探讨。
谭家健认为,孟文喜欢运用排偶的句式和反复重叠的句型,“使文章的如长江大河,浪头一个接着一个,造成浑灏流转,滔滔不绝的壮观”[6]。
李泽厚指出:“孟文以相当整齐的排比句法为形式,极力增强它的逻辑推理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力量,从而使其说理具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
”[16](P60)贺友龄具体地分析了《孟子》遣辞造句方面的特点,认为其“行文中那种铿锵顿挫的音节,排散结合的错落句式,使人读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鲜明的节奏性和优美的音乐感,使人感到作者笔端凝聚着的激情,使人受到感染,受到启迪,使人得到一种美的享受!”[11]章沧授把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概括为“气势磅礴,雄健有力”,其表现有三:1、语句排比而起,连贯成篇,“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2、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列尽事理,千言不穷;3、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水到渠成,迎刃而解[9]。
侯爱平、吕玉玲《论〈孟子〉和〈战国策〉说辞的共同特色》一文[17]通过二者的比较认为,战国时期以“辩”为特征的政治文化背景,形成了二者语言上的共同特色,一是善于揣情摹意,引人入彀,以利害打动人心,二是体现出文学性与逻辑性相统一的特色。
文章着眼于二者之“同”,而忽略了光明正大的孟子之文与“逆探巧合”的纵横家言之“异”,而二者的貌合神离正是孟文语言艺术特色之所在。
善譬巧喻是《孟子》散文语言艺术的显著特色,对此研究者也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
郑振铎认为,孟子“喜以比喻宣达他的意见”,“比喻赡美而有趣”[14](P74)。
刘大杰指出,《孟子》文章在说理论事时,“偶尔举例取譬,时时露出一种幽默”,如牵牛过堂、齐人妻妾诸段,“实在是巧妙,然而又是出色的比喻和讽刺”,“显示出散文的活泼和机智”[4](P83)。
谭家健认为,孟子的比喻“浅近平易而生动有有趣,轻快灵便而又深刻贴切”,“堪称比喻圣手”,他往往以生活常理就近设譬,运用灵活,精辟允当,一语中的,从而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用寓言故事作譬喻《孟子》为开风气者,这类“叙述则时特精妙”的长喻“曲折多姿,生动有趣”,“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短喻则既平易又精练,正喻生动有趣,反喻夸张幽默。
因此,《孟子》的比喻“既有高度的艺术性,又结合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充分表现了伟大散文家的艺术匠心”[6]。
杨公骥认为,孟子尤为擅长以寓言故事作譬喻,从而使《孟子》更具文学性,虽然这些譬喻有时并不都能恰切地阐明其理论,然而却充分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因而孟子使用譬喻“不是逻辑思维的产物,而是情感联想的产物,因此它也是抒情的”[7](P354)。
徐立认为,《孟子》设喻取譬不仅数量多,而且丰富生动,“孟子设喻不拘一格,有的是眼前景物,有的是出于杜撰,有的是当时的故事;有的夸张,有的幽默;有的一语破的,有的妙喻成串。
”[18]章沧授分析了《孟子》用喻的具体情况,认为孟文或以物喻理,深入浅出,或以事喻理,情理显豁;或以寓言喻理,入木三分,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可感,化深奥为浅近通达,因此,作者认为:“孟文用喻,自如娴熟,摇曳多姿。
”[9]管仁福《孟、荀散文艺术比较》[19]iii,通过比较论析认为,孟文用喻不仅多而广,而且比喻手法富于创造性,作者往往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设喻,既有针对性,又妙趣横生,同时孟子的比喻富于想象力,并且通过与对比手法结合,以一些超乎常理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从上述可知,对孟文擅长的譬喻手法的研究比较深入,实际上无论是单纯的比喻,还是故事性的长喻,为先秦诸子散文所共有,而孟文为人所称道,是因为有其独特的“个性”,从而形成了孟文特有的风格,管文提供的思路当有某种方法论意义。
《孟子》是记述孟轲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和个人修养的书,《孟子》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但较《论语》有很大发展。
它以问答方式,展开了雄辩说明,具有战国时期散文的优点和缺点。
《孟子》的论辩文在逻辑上不如《墨子》严谨,但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它既吸收《论语》中的精华,也接受了《大学》、《中庸》的一些观点。
在《孟子》一书中,反映最突出的是仁义思想。
孟子的散文创作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宋时的散文大师,几乎都以孟子的文章为典范。
所以说《孟子》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
尤其是它的散文风格,更是独特。
一、长于论辩,气势磅礴李竹君对孟子的论辩风格和论辩方法作了综合研究,认为:孟子其人“堪称一位雄辩家”,“《孟子》几乎是一部辩论集”。
孟子在先秦诸子之中素以“善辩”著称,其门人公都子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孟子回答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立场,就不得不进行论辩。
孟子在论辩时,皆能采取因势而变,居高临下的技巧,善于统观全局并发现对方论辩中的问题。
而且,其技巧中往往体现了逻辑推理规则,两者的结合加强了论辩的说服力和严密程度,使其“富有鼓动性”。
孟子论辩的方法首先是善于发现对方的矛盾,陷对方于自相矛盾,首尾不能兼顾的困窘地步,从而获胜。
孟子抓住对方言行不一致的矛盾,用归谬法加以驳斥。
如《藤文公上》,孟子反对墨家薄葬主张,他向夷子问难:“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