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
28.1锐角三角函数特殊角的锐角三角函数值(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
3.通过实际例题,培养学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将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特殊角的锐角三角函数值,并为后续学习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
3.增强学生的数学运算与数据分析能力:通过解决实际例题,让学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进行计算和分析,提高数学运算与数据分析能力,为解决复杂问题奠定基础。
本节课将紧密围绕新教材的要求,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数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后的内容###”二、核心素养目标”作为标题标识,再开篇直接输出。
2.逻辑推理:通过特殊角的锐角三角函数值的推导,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数学运算与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特殊角的锐角三角函数值进行精确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
2.基本概念与性质
复习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强调正弦、余弦、正切的概念。
四、教学评价
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特殊角的锐角三角函数值的掌握程度。
2.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
1.教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
2.课件:包含本节课教学内容的PPT。
3.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这节关于特殊角的锐角三角函数值的内容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了较好的理解,但记忆特殊角的函数值还存在一定难度。在教学中,我尝试通过一些记忆方法,如编口诀、画图等,帮助学生记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方法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但还需在后续教学中继续巩固。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教案:28.1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和根据三角函数值求锐角
第二学期九年级数学教案课题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和根据三角函数值求锐角课型新课课时序数备课人审核人授课人授课日期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1、让学生熟识计算器一些功能键的使用。
2、会熟练运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和由三角函数值来求角。
教学内容分析:通过上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当锐角A是等特殊角时,可以求得这些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如果锐角A不是这些特殊角,怎样得到它的三角函数值呢?我们可以用计算器来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熟识计算器一些功能键的使用过程与方法会熟练运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和由三角函数值来求角。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运用计算器处理三角函数中的值或角的问题。
难点1、会熟练运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2、知道值求角的处理。
媒体教具计算器三角板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一)复习引入通过上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当锐角A是等特殊角时,可以求得这些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如果锐角A不是这些特殊角,怎样得到它的三角函数值呢?我们可以用计算器来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二)实践探索1、用计算器求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利用求下列三角函数值(这个教师可完全放手学生去完成,教师只需巡回指导)sin37°24′sin37°23′cos21°28′cos38°12′tan52°;tan36°20′;tan75°17′;2.熟练掌握用科学计算器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锐角.例如:sinA=0.9816.∠A=.cosA=0.8607,∠A=;tanA=0.1890,∠A=;tanA=56.78,∠A= .教师组织学生,巡回辅导,点拨方法,总结规律,对于共性问题,做好补教。
学生先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评价。
说出解答过程,体会方法,形成规律,获得成功体验。
3、强化完成P84页的练习板书设计1、概念2、典例作业布置教材P64 5、6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锐角三角函数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锐角三角函数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锐角三角函数教案1一、复习巩固:1、在△ABC中,∠C=90°,∠A=45°,则BC:AC:AB = 。
2、在△ABC中,∠C=90°。
(1)已知∠A=30°,BC=8cm, (2)已知∠A=60°,AC= cm,求:AB与AC的长; 求:AB与BC的长。
二、例题学习:问题1:“五一”节,小明和同学一起到游乐场游玩,游乐场的大型摩天轮的半径为20m,旋转1周需要12min。
小明乘坐最底部的车厢(离地面约0.5m)开始1周的观光,2min后小明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精确到0.1m)?拓展延伸:1、摩天轮启动多长时间后,小明离地面的高度将首次到达10m?2、小明将有多长时间连续保持在离地面20m以上的空中?思考与探索1:如图,东西两炮台A、B相距2000米,同时发现敌舰C,炮台A测得敌舰C在它的南偏东60°的方向,炮台B测得敌舰C在它的正南方,试求敌舰与两炮台的距离。
概念:仰角、俯角的定义如右图,从下往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
右图中的∠1就是仰角,∠2就是俯角。
问题2:为了测量停留在空中的气球的高度,小明先站在地面上某点观测气球,测得仰角为30°,然后他向气球方向前进了50m,此时观测气球,测得仰角为45°。
若小明的眼睛离地面1.6m ,小明如何计算气球的高度呢?思考与探索(2):大海中某小岛的周围10km范围内有暗礁。
一艘海轮在该岛的南偏西55°方向的某处,由西向东行驶了20km后到达该岛的南偏西25°方向的另一处。
如果该海轮继续向东行驶,会有触礁的危险吗?三、板演练习1、如图,单摆的摆长AB为90cm,当它摆动到∠BAB'的位置时,∠BAB'=30°。
问这时摆球B'较最低点B升高了多少?2、飞机在一定高度上飞行,先测得正前方某小岛的俯角为30°,飞行10km后,测得该小岛的俯角为60°,求飞机的高度。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锐角的余弦、正切》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锐角的余弦、正切》教材分析余弦、正切仍然是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在前面学习了正弦概念的基础上,余弦、正切的概念比较容易掌握,在此基础上得出锐角三角函数的全部概念,锐角三角函数为解直角三角形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学情分析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对锐角三角函数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学习余弦、正切的概念较为容易。
教学目标1、理解余弦、正切的概念,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2、能运用余弦、正切的定义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并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正弦的定义在Rt △ABC 中,∠C = 90°,我们把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记作sinA 。
2、在Rt △ABC 中,∠C = 90°,sinA = 513 ,则sinB 等于(A )A.1213B.1312C.512D.5133、在Rt △ABC 中,∠C = 90°,当锐角A 确定时,∠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sin A 。
提问:(1)∠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呢?(2)∠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呢?二、教学过程1、探究(1)如图,在Rt △ABC 和Rt △A ’B ’C ’中,∠C = ∠C ’= 90°,∠A = ∠A ’= α,那么AC AB 与 A ′C ′A ′B ′ 有什么关系?分析:由于∠C = ∠C ’= 90°,∠A = ∠A ’ = α,所以Rt △ABC ∽ Rt △A ’B ’C ’。
BCB ′C ′ = ABA ′B ′ ,即BC AB = B ′C ′A ′B ′ 。
(2)如图,在Rt △ABC 和Rt △A ’B ’C ’中,∠C = ∠C ’= 90°,∠A = ∠A ’= α,那么BC AC 与 B ′C ′A ′C ′ 有什么关系?与(1)同理,可得BC AC =B ′C ′A ′C ′ 。
2、余弦的定义 在Rt △ABC 中,∠C = 90°,我们把锐角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
1.1 锐角三角函数 第1课时(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九下
第1节锐角三角函数第1课时正切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的过程.2.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切、正弦、余弦)的意义,并能够举例说明.3.能够运用tan A,sin A,cos 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4.能够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1.经历三个锐角三角函数的探索过程,确信三角函数的合理性,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2.在探索锐角三角函数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探索、讨论、验证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1.通过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建立,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2.让学生在探索、分析、论证、总结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解决实际问题中感悟数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1.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2.能利用三角函数解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难点】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切的意义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能够用tan 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比,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能够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3.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1.体验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习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2.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重点】1.从现实情境中探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2.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难点】理解正切的意义,并用它来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自制4个直角三角形纸板.2.复习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导入一:课件出示:你知道图中建筑物的名字吗?是的,它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是世界著名建筑奇观,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是奇迹广场三大建筑之一,也是意大利著名的标志之一,它从建成之日起便由于土层松软而倾斜.【引入】应该如何来描述它的倾斜程度呢?学完本节课的知识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设计意图]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以比萨斜塔的倾斜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然引出课题,并且为学生探究梯子的倾斜程度埋下伏笔.导入二:课件出示:四个规模不同的滑梯A,B,C,D,它们的滑板长(平直的)分别为300cm,250cm,200cm,200cm;滑板与地面所成的角度分别为30°,45°,45°,60°.【问题】四个滑梯中哪个滑梯的高度最高[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滑梯进行引导,使学生有亲切感,滑梯与课本中引用梯子比较类似,学生的探究思路会比较顺畅.(一)探究新知请同学们看下图,并回答问题.探究一:问题1课件出示:在下图中,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你有几种判断方法?小组讨论后展示结果:1组:梯子AB较陡.我们组是借助量角器量倾斜角,发现∠ABC>∠EFD,根据倾斜角越大,梯子就越陡,可以得到梯子AB较陡.师:哪组还有不同的判定方法?2组:我们也是认为梯子AB较陡.我们组是分别计算AC与BC的比,ED与FD的比,发现前者的比值大,根据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越大,梯子就越陡,可以得到梯子AB较陡.3组:我们组的方法和1组的大致相同,借助倾斜角来判断,不过不是测量,我们是过E作EG∥AB 交FD于G,就可以清晰比较∠ABC与∠EFD的大小了.4组:我们组发现这两架梯子的高度相同,水平宽度越小,梯子就越陡,所以我们也认为梯子AB较陡.探究二:问题2课件出示:在下图中,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学生会类比问题1给出的四种判断方法,只要说得合理即可.问题3课件出示:在下图中,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么判断的?多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代表发言:AB和EF的倾斜度一样.由于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比值相等,再加上夹角相等,可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可以证明两个倾斜角相等,所以AB和EF的倾斜度一样.教师引导:我们发现当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比值相等时,梯子的倾斜度一样,请大家判断一下在问题2与问题3中,两直角边的比值与倾斜度有什么关系?请继续探究下面的问题.问题4课件出示:在下图中,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教师引导:我们观察上图直观判断梯子的倾斜程度,即哪一个更陡,可能就比较困难了.能不能从上面的探究中得到什么启示呢生讨论后得出:思路1:梯子EF较陡,因为∠EFD>∠ABC,根据倾斜角越大,梯子就越陡.思路2:梯子EF较陡,因为>,根据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越大,梯子就越陡.师生共同总结: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判断哪个梯子更陡,应该从梯子AB 和EF 的倾斜角大小,或垂直高度和水平宽度的比的大小来判断.做一做:请通过计算说明梯子AB 和EF 哪一个更陡呢?生独立解答,代表展示:∵==,==,<,∴梯子EF 比梯子AB 更陡.[设计意图]通过探究逐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既对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了回味和运用,也让学生的思想逐步向本节课的中心“两直角边之比”靠近.[知识拓展]梯子的倾斜程度的判定方法:(1)梯子的倾斜程度和倾斜角有关系,倾斜角越大,梯子就越陡.(2)梯子的倾斜程度和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有关系,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越大,梯子就越陡.(二)再探新知课件出示:【想一想】如图所示,小明想通过测量B 1C 1及AC 1,算出它们的比,来说明梯子的倾斜程度;而小亮则认为,通过测量B 2C 2及AC 2,算出它们的比,也能说明梯子的倾斜程度.你同意小亮的看法吗?(1)直角三角形AB 1C 1和直角三角形AB 2C 2有什么关系生很容易得出两个三角形相似.由生说明理由:∵∠B 2AC 2=∠B 1AC 1,∠B 2C 2A =∠B 1C 1A =90°,∴Rt△AB 1C 1∽Rt△AB 2C 2.(2)和有什么关系?由于Rt△AB 1C 1∽Rt△AB 2C 2,所以有=.(3)如果改变B 2在梯子上的位置呢?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生先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生得出结论:改变B 2在梯子上的位置,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始终相等.想一想:现在如果改变∠A 的大小,∠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会改变吗?生讨论得出:∠A 的大小改变,∠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会改变.∠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只与∠A 的大小有关系,而与它所在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总结提升】由于直角三角形中的锐角A 确定以后,它的对边与邻边的比也随之确定,因此我们有如下定义:如图所示,在Rt△ABC 中,如果锐角A 确定,那么∠A 的对边与邻边之比便随之确定,这个比叫做∠A 的正切(tangent ),记作tan A ,即tan A =.当锐角A变化时,tan A的值也随之变化.能力提升:如果∠A+∠B=90°,那么tan A与tan B有什么关系?生讨论得出结论:tan A=,即任意锐角的正切值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互为倒数.【议一议】前面我们讨论了梯子的倾斜程度,在课本图1-3中,梯子的倾斜程度与tan A有关系吗?学生思考后,统一答案:tan 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反之,梯子越陡,tan A的值越大)[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突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让学生学会由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及函数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拓展]正切的注意事项:(1)tan A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它表示∠A的正切,记号里习惯省去角的符号“∠”.(2)tan A没有单位,它表示一个比值,即直角三角形中∠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3)tan A不表示“tan”乘以“A”.(4)初中阶段,我们只学习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切.(教材例1)如图所示表示甲、乙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自动扶梯比较陡?想一想:要判断哪个自动扶梯比较陡,只需求出什么即可?生思考后得出:比较甲、乙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陡,只需分别求出tanα,tanβ的值进行比较大小即可,正切值越大,扶梯就越陡.要求学生独立解答,代表展示:解:甲梯中,tanα==.乙梯中,tanβ==.因为tanα>tanβ,所以甲梯更陡.[设计意图]通过对例题的解答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正切”这一数学工具判断梯子的倾斜程度,同时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课件出示:如图所示,有一山坡在水平方向上每前进100m就升高60m,那么山坡的坡度(即tanα)就是: i=tanα==.结论: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称为坡角,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称为坡度(或坡比),tanα=,即坡度等于坡角的正切.[设计意图]正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通过正切刻画梯子的倾斜程度及坡度的数学意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知识拓展]坡度与坡面的关系:坡度越大,坡面越陡.(1)正切的定义:tan A=.(2)梯子的倾斜程度与tan A的关系(∠A和tan A之间的关系):tan 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3)坡度(或坡比)的定义:i=tanα=.1.在Rt△ABC中,∠C=90°,AB=13,AC=12,则tan A等于()A.B. C. D.解析:∵在Rt△ABC中,∠C=90°,AB=13,AC=12,∴BC=5,∴tan A=.故选B.2.如图所示,将∠AOB放置在5×5的正方形网格中,则tan∠AOB的值是()A.B.C.D.解析:认真读图,在以∠AOB的O为顶点的直角三角形里求tan∠AOB的值,由图可得tan∠AOB=.故选B.3.(2014·温州中考)如图所示,在△ABC中,∠C=90°,AC=2,BC=1,则tan A的值是.解析:tan A==.故填.4.河堤横断面如图所示,堤高BC=5m,迎水坡AB的坡度是1∶(坡度是坡面的铅直高度BC与水平宽度AC之比),则AB的长是.解析:在Rt△ABC中,BC=5,tan A=1∶,∴AC=5,∴AB==10(m).故填10m.第1课时(1)正切的定义:tan A=.(2)梯子的倾斜程度与tan A的关系(∠A和tan A之间的关系):tan 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3)坡度(或坡比)的定义:i=tanα=.一、教材作业【必做题】1.教材第4页随堂练习第1,2题.2.教材第4页习题1.1第1,2题.【选做题】教材第4页习题1.1第3,4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AC=6,BC=8,则tan A的值为()A. B. C. D.2.小明沿着坡度为1∶2的山坡向上走了1000m,则他升高了()A.500mB.200mC.500mD.1000m3.已知斜坡的坡度为i=1∶5,如果这一斜坡的高度为2m,那么这一斜坡的水平距离为m.【能力提升】4.(2015·山西中考)如图所示,在网格中,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点A,B,C都在格点上,则∠ABC的正切值是()A.2B.C.D.5.如图所示,将以A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BC沿直线BC平移得到△A'B'C',使点B'与C重合,连接A'B,则tan∠A'BC'的值为.6.如图所示,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B=10cm,BC=9cm,△ABC的面积为27cm2.求tan B的值.7.某商场为方便顾客使用购物车,准备将滚动电梯的坡面坡度由1∶1.8改为1∶2.4(如图所示).如果改动后电梯的坡面长为13m,求改动后电梯水平宽度增加部分BC的长.【拓展探究】8.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BD是AC边上的中线,若AB=13,BC=10,试求tan∠DBC的值.【答案与解析】1.D(解析:∵在Rt△ABC中,∠C=90°,AC=6,BC=8,∴tan A===.故选D.)2.B(解析:设铅直高度为x m,∵坡度为1∶2,∴水平宽度为2x m,由勾股定理得x2+(2x)2=10002,解得x=200.∴他升高了200m.故选B.)3.10(解析:∵斜坡的坡比是1∶5,∴=.∴=,∴斜坡的水平距离为=10m.故填10.)4.D(解析:如图所示,连接AC,由勾股定理,得AC=,AB=2,BC=,∴△ABC为直角三角形,∴tan B==.故选D.)5.(解析:如图所示,过A'作A'D⊥BC',垂足为D.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易知A'D是底边上的中线,∴A'D=B'D=.∵BC=B'C',∴tan∠A'BC'===.故填.)6.解:如图所示,过点A作AH⊥BC于H,∵S=27,∴×9×AH=27,∴AH=6.∵AB=10,∴BH===8,∴tan△ABCB===.7.解:在Rt△ADC中,AD∶DC=1∶2.4,AC=13,由AD2+DC2=AC2,得AD2+(2.4AD)2=132,∴AD=±5(负值不合题意,舍去),∴DC=12.在Rt△ABD中,∵AD∶BD=1∶1.8,∴BD=5×1.8=9,∴BC=DC-BD=12-9=3(m).答:改动后电梯水平宽度增加部分BC的长为3m.8.解:如图所示,过点A,D分别作AH⊥BC,DF⊥BC,垂足分别为点H,F.∵BC=10,AH⊥BC,AB=AC,∴BH=5.∵AB=13,∴AH==12,在Rt△ACH中,AH=12,易知AH∥DF,且D为AC中点,∴DF=AH=6,∴BF=BC=,∴在Rt△DBF中,tan∠DBC==.本节课是三角函数部分的第一节概念教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为此结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实验教学、直观教学,唤起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会和了解,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这是贯彻“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认识规律,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和富有想象的过程,使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再是令人生畏的过程.概念教学由学生熟悉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成员间合作交流.通过由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探索过程,紧紧围绕着函数概念,引出正切概念,再通过相应的典型题组练习巩固概念.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阶段性的反思小结,使学生能够及时总结知识和方法.本节课的开放性还不够,探究梯子倾斜程度时,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没有给予展示机会.第一个环节内容设计多了一些,所以导致后面的教学处理上稍显仓促.对第一个环节的处理力求更加简洁,并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随堂练习(教材第4页)1.解:能.tan C====.2.解:根据题意,得AB=200,BC=55,则AC===5,所以山的坡度为=≈0.286.习题1.1(教材第4页)1.解:∵BC===12,∴tan A==,tan B==.2.解:∵tan A==,BC=3,∴AC=BC=.4.tan A=.学生学习时首先通过情境题了解本节课学习的主要任务,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利用“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通过三个探究活动逐步得出梯子的倾斜程度与tan A的关系(∠A和tan A之间的关系),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在运用正切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其前提条件——在直角三角形中,找准直角是解题的关键.而有些题目需要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也可以通过角度的转化进行求解,同时还要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如图所示,设计建造一条道路,路基的横断面为梯形ABCD,设路基高为h,两侧的坡角分别为α,β.已知h=2m,α=45°,tanβ=,CD=10m.求路基底部AB的宽.〔解析〕如图所示,过D,C分别作下底AB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F.在Rt△ADE和Rt△BCF中,可根据h的长以及坡角的度数或坡比的值,求出AE,BF的长,进而可求得AB的值.解:如图所示,过D作DE⊥AB于E,过C作CF⊥AB于F,∴DE∥CF.∵四边形ABCD为梯形,∴AB∥CD,∴EF=CD=10m.∴四边形DCFE为矩形.在Rt△ADE中,α=45°,DE=h=2m,∴CF=DE=h=2m.在Rt△BCF中,tanβ=,CF=2m,∴BF=2CF=4(m).故AB=AE+EF+BF=AE+CD+BF=2+10+4=16(m).答:路基底部AB的宽为16m.[解题策略]此题主要考查了坡度问题的应用,求坡度、坡角问题通常要转换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必要时应添加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求锐角三角函数值》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求锐角三角函数值》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和“勾股定理”的基础上安排的,是高中数学学习解斜三角形、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和简单的三角方程等知识的基础,是今后深入学习的重要准备。
研究锐角三角函数的直接基础是相似三角形的一些结论,解直角三角形主要是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的内容,因此相似三角形和勾股定理是学习本节课的直接基础。
本节课借助于学生熟悉的两种三角尺,研究特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并以例题的形式介绍了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求锐角的问题,体现锐角三角函数中角与函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渗透函数思想。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较强,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探究活动经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生已经掌握直角三角形中各边和各角的关系,能灵活运用相似图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解决问题,有一定的推理证明能力,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夯实了基础。
学生要得出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需要观察、思考、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联系,感受数形结合思想,从一般到特殊思想,转化思想,模型思想,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推导、熟记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能根据三角函数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熟练计算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运算式。
2、知道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并进行运算。
3、经历观察、操作过程,知道特殊三角函数值,从事锐角三角函数基本性质的探索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熟记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熟练计算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运算式。
教学难点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说出下列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三角函数值。
(完整版)人教版九年级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28.1 锐角三角函数(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固定(即正弦值不变)这一事实。
能根据正弦概念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理解认识正弦(sinA)概念,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并得出: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的事实.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引入】操场里有一个旗杆,老师让小明去测量旗杆高度。
小明站在离旗杆底部10米远处,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4度,并已知目高为1米.然后他很快就算出旗杆的高度了。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中的第一种:锐角的正弦341米10米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问题的引入【问题一】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坡上修建一座扬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灌溉。
现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是30°,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35m ,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分析:问题转化为,在Rt△ABC 中,∠C=90o ,∠A=30o ,BC=35m,求AB 根据“在直角三角形中,30o 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得AB=2BC=70m.即需要准备70m 长的水管结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o ,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21【问题二】如图,任意画一个Rt △ABC ,使∠C=90o ,∠A=45o ,计算∠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ABBC,能得到什么结论?(学生思考) 结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45o ,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22。
1.2 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课件)九年级数学下册(浙教版)
A.计算已知正弦值的对应角度
B.计算已知余弦值的对应角度
C.计算一个角的正弦值
D.计算一个角的余弦值
当堂检测
3. 利用计算器求值:
(1) sin40°≈ 0.6428 (精确到0.0001);
(2) sin15°30′≈ 0.2672 (精确到 0.0001);
(3) 若sinα = 0.5225,则 α ≈ 31.5 (精确到 0.1°);
=
④ sin60°____2sin30°cos30°;
=
⑤ sin80°____2sin40°cos40°.
=
猜想:
已知0°<α<45°,则sin2α___2sinαcosα.
=
讲授新课
(2) 如图,在△ABC中,AB=AC=1,∠BAC=2α,请利用面积方法验证
(1) 中的结论.
1
1
证明:∵ S△ABC = AB ·sin2α ·AC = sin2α,
在Rt△ACD中,AC=DC·tan 37°≈15×0.75=11.25(m),
∴AB=AC-BC≈11.25-8.65=2.6(m).
答:广告牌AB的高度为2.6 m.
当堂检测
8.如图所示,电视塔高AB为610米,远处有一栋大楼,某人在楼底C处测得
塔顶B的仰角为45°,在楼顶D处测得塔顶B的仰角为39°.
数学(浙教版)
九年级 下册
第1章 解直角三角形
1.2 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
学习目标
1.会使用科学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2.会根据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借助科学计算器求锐角的大小;
3、熟练运用计算器解决锐角三角函数中的问题
温故知新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8章(教案):28.1锐角三角函数-余弦、正切
-函数定义的抽象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涉及到从具体的直角三角形中抽象出函数概念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需要通过直观的图形和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函数性质的掌握:理解并记忆余弦和正切函数随角度变化的规律是学生的另一个难点。需要通过图表、动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函数值的变化。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余弦和正切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具体的直角三角形图形和计算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余弦和正切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测量建筑物的高度。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尺子和量角器来实际测量并计算一个物体的余弦和正切值。
3.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通过组织各类活动,锻炼他们的口才和思维。
4.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2.正切函数的定义:介绍正切函数的定义,分析锐角α的正切值等于直角三角形中,角α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
3.余弦、正切函数的性质:分析余弦、正切函数随角度变化的规律,探讨它们在0°~90°范围内的变化趋势。
4.应用举例:结合实际问题,运用余弦和正切函数解决一些简单的直角三角形问题。
5.练习与巩固: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题,使学生熟练掌握余弦和正切函数的计算及应用。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8章(教案):28.1锐角三角函数-余弦、正切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中的28.1节,本节课主要围绕余弦和正切两个锐角三角函数展开。内容包括:
1.余弦函数的定义:通过直角三角形中的边长关邻边和斜边的比值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8-1-4利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和锐角度数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锐角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利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和锐角度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测量角度或计算距离的情况?”(如测量旗杆高度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锐角三角函数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8-1-4利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和锐角度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8-1-4利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和锐角度数:
1.理解并掌握正弦、余弦、正切三角函数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学习使用科学计算器计算锐角三角函数值。
3.掌握利用计算器求解锐角度数的技巧。
4.应用锐角三角函数值和锐角度数解决实际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锐角三角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使用计算器求解锐角三角函数值,并观察结果。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们在讨论中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也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但是,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需要我在引导和启发方面下更多功夫。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鼓励更多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八章28.1.1锐角三角函数说课稿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三角板、量角器等,用于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多媒体资源:PPT、教学视频、数学软件等,展示锐角三角函数的图像、性质和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解锐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基本关系,并能够灵活运用;
(3)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为求解实际问题提供依据。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巩固等环节,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1.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2.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讲解。
3.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课堂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实时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于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的理解,尤其是正弦、余弦、正切三个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锐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基本关系,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来掌握;
3.锐角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
(完整word版)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锐角三角函数》教学案
课题7.1正切(1) 自主空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正切的概念, 能通过画图求出一个角的正切的近似值。
能运用正切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表示物体倾斜程度, 形成正切的概念的过程, 练就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1.经历探索表示物体倾斜程度,形成正切的概念的过程,练就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正切的含义, 会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出某个锐角的正切值。
学习难点计算一个锐角的正切值的方法。
教学流程预习导航观察回答: 如图某体育馆, 为了方便不同需求的观众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台阶。
下列图中的两个台阶哪个更陡?你是怎么判断的?图(1)图(2)[点拨]可将这两个台阶抽象地看成两个三角形答: 图的台阶更陡, 理由合作探究一、新知探究:1.思考与探索一:除了用台阶的倾斜角度大小外, 还可以如何描述台阶的倾斜程度呢?可通过测量BC与AC的长度,再算出它们的比, 来说明台阶的倾斜程度。
(思考: BC与AC长度的比与台阶的倾斜程度有何关系?)答: _________________. 讨论: 你还可以用其它什么方法?能说出你的理由吗?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考与探索二:(1)如图, 一般地, 如果锐角A的大小已确定,我们可以作出无数个相似的RtAB1C1, RtAB2C2, RtAB3C3……, 那么有: Rt△AB1C1∽_____∽____……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 =_________=_________=……(2)由上可知: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大小已确定, 那么这个锐角的对边与这个角的邻边的比值也_________。
3.正切的定义如图, 在Rt △ABC 中, ∠C =90°, a 、b 分别是∠A 的对边和邻边。
我们将∠A 的对边a 与邻边b 的比叫做∠A_______, 记作______。
即: tanA =________=__________(你能写出∠B 的正切表达式吗? )试试看.4.思考: 当锐角α越来越大时, α的正切值有什么变化? 二. 例题分析:例1:⑴某楼梯的踏板宽为30cm, 一个台阶的高度为15cm, 求 楼梯倾斜角的正切值。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教材简析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任意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及根据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锐角;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及三角函数的应用.在学生掌握了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入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而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是中学几何的重点与难点.本章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的计算和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指导【本章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直角三角形的解法.【本章难点】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边关系、边角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如:在理解和应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时,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即需根据实际问题画出几何图形,并根据图形寻找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2.体会转化思想.如:(1)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把实际问题的情境转化为几何图形;把题中的已知条件转化为示意图中的边、角或它们之间的关系.(2)把数学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如果示意图不是直角三角形,需要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3.体会方程思想.如:在解决直角三角形的实际问题中,经常设出未知数来表示某一个量,并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建立方程,将几何问题转化为求方程的解.课时计划28.1锐角三角函数4课时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3课时28.1 锐角三角函数第1课时 正弦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利用相似的直角三角形,探索直角三角形的锐角确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固定值,从而引出正弦的概念.2.理解锐角的正弦的概念,并能根据正弦的概念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锐角的正弦的概念的形成,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通过探索、分析、论证、总结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感悟数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理解正弦的意义,会求锐角的正弦值. 【教学难点】理解直角三角形的锐角确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固定值.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61~P63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 反馈】1.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2.在Rt △ABC 中,∠C =90°,∠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 ,即sin A =a c.3.在Rt △ABC 中,∠C =90°,∠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3,b =4,则sin B =45.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在Rt △ABC 中,∠C =90°,求sin A 和sin B 的值.【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要求sin A 和sin B 的值,需要分别找出∠A 、∠B 的对边和斜边的比.【解答】详细解答过程见教材P63例1.【例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腰长为25 cm ,底边长为30 cm ,求底角的正弦值.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转化法: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几何示意图,再作出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求解.【解答】如图,过点A 作AD ⊥BC ,垂足为D. ∵AB =AC =25 cm ,BC =30 cm ,AD 为底边上的高, ∴BD =12BC =15 cm ,∴在Rt △ABD 中,由勾股定理,得AD =AB 2-BD 2=20 cm , ∴sin ∠ABC =AD AB =2025=45.即底角的正弦值为45.【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求三角函数值一定要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当图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要通过作高构造直角三角形解答.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 1.如图,sin A 等于( C )A .2B .55C.12D . 52.在Rt △ABC 中,∠C =90°,BC =4,sin A =23,则AB 的长为( B )A.83 B .6 C .12D .83.如图,△ABC 的顶点是正方形网格的格点,则sin B 24.如图,在△ABC 中,AD ⊥BC 于点D ,若AD =9,DC =5,E 为AC 的中点,求sin ∠EDC 的值.解:∵AD ⊥BC , ∴∠ADC =90°. ∵AD =9,DC =5,∴AC =AD 2+DC 2=92+52=106. ∵E 为AC 的中点, ∴DE =AE =EC =12AC ,∴∠EDC =∠C ,∴sin ∠EDC =sin C =AD AC =9106=9106106.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已知AB 是⊙O 的直径,CD 是弦,且CD ⊥AB ,BC =6,AC =8,求sin ∠ABD 的值.【互动探索】首先根据垂径定理得出∠ABD =∠ABC ,然后由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得出∠ACB =90°,从而由勾股定理算出斜边AB 的长,再根据正弦的定义求出sin ∠ABC 的值,进而得出sin ∠ABD 的值.【解答】∵AB 是⊙O 的直径,CD 是弦,且CD ⊥AB , ∴AC ︵ =AD ︵, ∴∠ABD =∠AB C. ∵AB 为直径, ∴∠ACB =90°.在Rt △ABC 中,∵BC =6,AC =8, ∴AB =BC 2+AC 2=10, ∴sin ∠ABD =sin ∠ABC =AC AB =45.【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求三角函数值时必须在直角三角形中.在圆中,由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可构造出直角三角形.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如图,sin A =∠A 的对边斜边.2.求一个锐角的正弦值一定要放到直角三角形中,若没有直角三角形,可通过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2课时锐角三角函数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余弦、正切的定义.2.了解锐角∠A的三角函数的定义.3.能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三角函数值.【过程与方法】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总结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学习充满着探索与发现,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余弦、正切的概念,并会求指定锐角的余弦值、正切值.【教学难点】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解决有关问题.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64~P6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如图,在Rt△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1)∠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即cos A =bc ;(2)∠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即tan A =ab .2.锐角A 的正弦、余弦、正切叫做∠A 的锐角三角函数.3.在Rt △ABC 中,∠C =90°,∠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3,b =4,则cos B =35,tan B =43.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在Rt △ABC 中,∠C =90°,AB =10,BC =6,求sin A 、cos A 、tan A.【温馨提示】详细解答过程见教材P65例2.【例2】如图,△ABC 中,AD ⊥BC ,垂足是D ,若BC =14,AD =12,tan ∠BAD =34,求cos C 的值.【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观察图形,cos C =DC AC ,所以需要通过tan ∠BAD =34和已知条件求出DC 、AC 的长度,再代入求值.【解答】∵在Rt △ABD 中,tan ∠BAD =BD AD =34,∴BD =AD ·tan ∠BAD =12×34=9,∴CD =BC -BD =14-9=5, ∴AC =AD 2+CD 2=122+52=13, ∴cos C =DC AC =513.【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在不同的直角三角形中,要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分清它们的边角关系,再根据勾股定理解答.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在Rt △ABC 中,∠C =90°,AB =13,AC =12,则cos A =( C ) A.513 B .512C.1213D .1252.已知Rt △ABC 中,∠C =90°,tan A =43,BC =8,则AC 等于( A )A .6B .323C .10D .123.如图所示,将∠AOB 放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则tan ∠AOB =12.4.如图,在Rt △ABC 中,∠C =90°,D 是BC 边上一点,AC =2,CD =1,设∠CAD =α.(1)求sin α、cos α、tan α的值; (2)若∠B =∠CAD ,求BD 的长.解:在Rt △ACD 中,∵AC =2,DC =1, ∴AD =AC 2+CD 2= 5.(1)sin α=CD AD =15=55,cos α=AC AD =25=255,tan α=CD AC =12.(2)在Rt △ABC 中,∵tan B =AC BC, 而∠B =∠CAD , ∴tan α=2BC =12,∴BC =4,∴BD =BC -CD =4-1=3.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在Rt △ABC 中,∠C =90°,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尝试说明: (1)sin 2A +cos 2A =1; (2)sin A =cos B ; (3)tan A =sin A cos A.【互动探索】用定义表示出sin A 、cos A 、cos B 、tan A →计算等式的左边与右边→得出结论.【证明】(1)由勾股定理,得a 2+b 2=c 2,而sin A =a c ,cos A =bc ,∴sin 2A +cos 2A =a 2c 2+b 2c 2=c 2c 2=1. (2)∵sin A =a c ,cos B =ac ,∴sin A =cos B.(3)∵tan A =a b ,sin A cos A =a c b c =ab,∴tan A =sin Acos A.【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运用: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为对边比斜边,余弦为邻边比斜边,正切为对边比邻边.题目中的三个结论应熟记.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锐角三角函数⎩⎪⎨⎪⎧正弦→对比斜余弦→邻比斜正切→对比邻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3课时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能够用它们进行计算. 2.能够根据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相应锐角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索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的能力. 2.通过推导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了解知识间的联系,提升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中,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根据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与记忆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65~P67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 反馈】1.sin 30°=12,cos 30°2tan 30°32.sin 60°2cos 60°=12,tan 60°3.sin 45°2cos 45°2tan 45°=1.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1】求下列各式的值: (1)cos 260°+sin 260°; (2)cos 45°sin 45°-tan 45°.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代入算式求值.【解答】(1)cos 260°+sin 260°=⎝⎛⎭⎫122+⎝⎛⎭⎫322=1. (2)cos 45°sin 45°-tan 45°=22÷22-1=0.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必须熟练记忆,既能由角得值,又能由值得角,记忆这个结果,可以结合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大小关系,也可以结合数值的特征,30°,45°,60°的正弦值分母都是2,分子分别为1,2,3,而它们的余弦值分母都是2,分子正好相反,分别为3,2,1;其正切值分别为1÷3,1,1× 3.【例2】数学拓展课程《玩转学具》课堂中,小陆同学发现:一副三角板中,含45°的三角板的斜边与含30°的三角板的长直角边相等,于是,小陆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如图,将一副三角板直角顶点重合拼放在一起,点B 、C 、E 在同一直线上,若BC =2,求AF 的长.请你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根据正切的定义求出AC →根据正弦的定义求出CF →AF =AC -F C.【解答】在Rt △ABC 中,∵BC =2,∠A =30°, ∴AC =BC tan A =23,∴EF =AC =2 3. ∵∠E =45°,∴FC =EF ·sin E =6, ∴AF =AC -FC =23- 6.【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应用,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是解题的关键.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若3tan (α+10°)=1,则锐角α的度数是( A ) A .20° B .30° C .40°D .50°2.若∠A 为锐角,且tan 2A +2tan A -3=0,则∠A =45度. 3.计算.(1)2sin 30°-2cos 45°; (2)tan 30°-sin 60°·sin 30°; (3)(1-3tan 30°)2. 解:(1)0. (2)312. (3)3-1. 4.如图,在△ABC 中,∠ABC =90°,∠A =30°,D 是边AB 上一点,∠BDC =45°,AD =4,求BC 的长.解:∵∠B =90°,∠BDC =45°, ∴△BC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BD =B C.在Rt △ABC 中,∵tan A =tan 30°=BC AB ,∴BC BC +4=33,解得BC =2(3+1).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已知△ABC 中的∠A 与∠B 满足(1-tan A )2+⎪⎪⎪⎪sin B -32=0,试判断△ABC 的形状.【互动探索】根据非负性的性质求出tan A 及sin B 的值→根据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出∠A 及∠B 的度数→判断△ABC 的形状.【解答】∵(1-tan A )2+⎪⎪⎪⎪sin B -32=0, ∴1-tan A =0,sin B -32=0, ∴tan A =1,sin B =32, ∴∠A =45°,∠B =60°, ∴∠C =180°-45°-60°=75°, ∴△ABC 是锐角三角形.【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一个数的绝对值和偶次方都是非负数,当几个数或式的绝对值或偶次方相加和为0时,则其中的每一项都必须等于0.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4课时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及锐角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利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2.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能用计算器求相应的锐角.3.能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使用计算器可以解决部分复杂问题,通过求值探讨三角函数问题的某些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计算器的使用,了解科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学好文化知识.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运用计算器处理三角函数中的值或角的问题.【教学难点】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时的按键顺序.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67~P68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用计算器求sin 24°37′18″的值,以下按键顺序正确的是(A)A.sin24°′″37°′″18°′″=B.24°′″37°′″18°′″sin=C.2ndF sin24°′″37°′″18°′″=D.sin24°′″37°′″18°′″2ndF=2.使用计算器求下列三角函数值.(精确到0.0001)(1) sin 24°≈0.4067;(2)cos 35°≈0.8192;(3)tan 46°≈1.0355.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按要求解决问题:(1)求sin 63°52′41″的值;(精确到0.0001)(2)求tan 19°15′的值;(精确到0.0001)(3)已知tan x=0.7410,求锐角的值.(精确到1′)【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熟悉用科学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的操作流程.【解答】(1)在角度单位状态设定为“度”,再按下列顺序依次按键:sin 63°′′′52°′′′41°′′′=显示结果为0.897 859 012.所以sin 63°52′41″≈0.8979.(2)在角度单位状态设定为“度”,再按下列顺序依次按键:tan 19°′′′15°′′′=显示结果为0.349 215 633 4.所以tan 19°15′≈0.3492.(3)在角度单位状态设定为“度”,再按下列顺序依次按键:SHIFT tan 0.7410=显示结果为36.538 445 77.再按°′′′,显示结果为36°32′18.4″.所以x≈36°3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不同计算器的按键顺序是不同的,大体分两种情况:先按三角函数键,再按数字键;或先输入数字后,再按三角函数键,因此使用计算器时一定先要弄清输入顺序.【例2】如图,在△ABC中,AB=8,AC=9,∠A=48°.求:(1)AB边上的高(精确到0.01);(2)∠B的度数(精确到1′).【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观察图形→作辅助线→利用相似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解答】(1)作AB 边上的高CH ,垂足为H . ∵在Rt △ACH 中,sin A =CHAC ,∴CH =AC ·sin A =9sin 48°≈6.69. (2)∵在Rt △ACH 中,cos A =AH AC ,∴AH =AC ·cos A =9cos 48°,∴在Rt △BCH 中,tan B =CH BH =CH AB -AH =9sin 48°8-9cos 48°,∴∠B ≈73°3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利用三角函数求非直角三角形的边或角,一般情况下要构造直角三角形.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图,在△ABC 中,∠ACB =90°,BC =2,AC =3,若用科学计算器求∠A 的度数,并用“度、分、秒”为单位表示出这个度数,则下列按键顺序正确的是( )A.tan 2÷3=B.tan 2÷3DMS =C.2ndF tan (2÷3)=D.2ndF tan (2÷3)DMS =2.用计算器求下列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精确到0.0001) (1)tan 63°27′; (2)cos 18°59′27″; (3)sin 67°38′24″; (4)tan 24°19′48″. 解:(1)2.0013. (2)0.9456. (3)0.9248. (4)0.4521. 3.根据下列条件求锐角A 的度数.(精确到1″) (1)cos A =0.6753; (2)tan A =87.54; (3)sin A =0.4553; (4)sin A =0.6725.解:(1)47°31′21″. (2)89°20′44″. (3)27°5′3″. (4)42°15′37″. 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求已知角的三角函数值由锐角三角函数值求锐角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28.2.1 解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叫解直角三角形. 2.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根据. 3.能由已知条件解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将求非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72~P73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 反馈】1.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六个元素,三条边、三个角,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有一个角是直角,我们把利用已知的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2.在△ABC 中,∠C 为直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 (1)两锐角互余,即∠A +∠B =90°; (2)三边满足勾股定理,即a 2+b 2=c 2;(3)边与角关系sin A =cos B =a c ,cos A =sin B =b c ,tan A =a b ,tan B =b a .3.Rt △ABC 中,若∠C =90°,sin A =45,AB =10,那么BC =8,tan B =34.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见教材P73例1.【例2】见教材P73例2.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在△ABC中,a、b、c分别是∠A、∠B、∠C的对边,如果a2+b2=c2,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A.c sin A=a B.b cos B=cC.a tan A=b D.c tan B=b2.在Rt△ABC中,∠C=90°,∠B=30°,BC=6,则AB的长为3.根据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1)在Rt△ABC中,∠C=90°,b=4,c=8;(2)在Rt△ABC中,∠C=90°,∠A=60°,a=12.解:(1)a=43,∠B=30°,∠A=60°.(2)∠B=30°,b=43,c=8 3.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点C在FD的延长线上,AB∥CF,∠F=∠ACB=90°,∠E=30°,∠A=45°,AC=122,试求CD的长.【互动探索】过点B作BM⊥FD于点M,求出BM与CM的长度,在△EFD中求出∠EDF=60°,再解直角三角形即可.【解答】如题图,过点B作BM⊥FD于点M.在△ACB中,∵∠ACB=90°,∠A=45°,AC=122,∴BC=AC=12 2.∵AB∥CF,∴∠BCM=∠CBA=45°,∴BM=BC sin 45°=122×22=12,CM=BM=12.在△EFD中,∵∠F=90°,∠E=30°,∴∠EDF=60°,∴MD=BMtan 60°=43,∴CD=CM-MD=12-4 3.【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所学的三角函数的关系进行解答.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28.2.2应用举例第2课时利用仰角、俯角解直角三角形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将直角三角形的知识与圆的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2.了解仰角、俯角等有关概念,会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仰角和俯角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仰角、俯角等有关问题,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以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有关仰角、俯角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建立合适的三角形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74~P7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往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2.如图所示,在建筑物AB的底部a米远的C处,测得建筑物的顶端点A的仰角为α,则建筑物AB的高可表示为a tan α米.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交会对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组合体在离地球表面343 km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所示,当组合体运行到地球表面点P的正上方时,从中能直接看到的地球表面最远的点在什么位置?最远点与点P的距离是多少?(地球半径约为6400 km,π取3.142,结果取整数)【温馨提示】详细分析与解答见教材P74例3.【例2】如图,热气球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A处看一栋楼顶部B处的仰角为30°,看这栋楼底部C处的俯角为60°,热气球与楼的水平距离为120 m,这栋楼有多高(结果取整数)?【温馨提示】详细分析与解答见教材P75例4.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如图,为了测量河的宽度AB,测量人员在高21 m的建筑物CD的顶端D处测得河岸B 处的俯角为45°,测得河对岸A处的俯角为30°(A、B、C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河的宽度AB 约是多少?(精确到0.1 m,参考数据:2≈1.41,3≈1.73)解:由题易知,∠DAC=∠EDA=30°. ∵在Rt△ACD中,CD=21 m,∴AC=CDtan 30°=2133=213(m).∵在Rt△BCD中,∠DBC=45°,∴BC=CD=21 m,∴AB=AC-BC=213-21≈15.3(m).即河的宽度AB约是15.3 m.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某大楼顶部有一旗杆AB,甲、乙两人分别在相距6米的C、D两处测得点B和点A的仰角分别是42°和65°,且C、D、E在一条直线上.如果DE=15米,求旗杆AB的长大约是多少米?(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据:sin 42°≈0.67,tan 42°≈0.9,sin 65°≈0.91,tan 65°≈2.1)【互动探索】要求AB ,先求出AE 与BE →解直角三角形:Rt △ADE 、Rt △BCE . 【解答】在Rt △ADE 中,∵∠ADE =65°,DE =15米, ∴tan ∠ADE =AE DE,即tan 65°=AE15≈2.1,解得 AE ≈31.5米.在Rt △BCE 中,∵∠BCE =42°,CE =CD +DE =6+15=21(米), ∴tan ∠BCE =BE CE,即tan 42°=BE21≈0.9,解得 BE ≈18.9米.∴AB =AE -BE =31.5-18.9≈13(米). 即旗杆AB 的长大约是13米.【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先分析图形,根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再解Rt △ADE 、Rt △BCE ,利用AB =AE -BE 即可求出答案.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3课时 利用坡度、方向角解直角三角形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航行问题.2.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斜坡问题.3.理解坡度i =坡面的铅直高度坡面的水平宽度=坡角的正切值.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增强应用意识,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运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方向角、坡度、坡角等有关问题.【教学难点】准确分析问题并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76~P77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 反馈】(一)方向角1.方向角是以观察点为中心(方向角的顶点),以正北或正南为始边,旋转到观察目标的方向线所成的锐角,方向角也称象限角.2.如图,我们说点A 在O 的北偏东30°方向上,点B 在点O 的南偏西45°方向上,或者点B 在点O 的西南方向.(二)坡度、坡角1.坡度通常写成1∶m的形式.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记作α,有i=hl=tan α.2.一斜坡的坡角为30°,则它的坡度为(三)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1.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画出平面图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也就是建立适当的函数模型);2.根据条件的特点,适当选用锐角三角函数,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解直角三角形;3.得到数学问题的答案;4.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一)解直角三角形,解决航海问题【例1】如图,海中一小岛A,该岛四周10海里内有暗礁,今有货轮由西向东航行,开始在A岛南偏西55°的B处,往东行驶20海里后到达该岛的南偏西25°的C处,之后,货轮继续向东航行,你认为货轮向东航行的途中会有触礁的危险吗?【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构造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求出AD 的长并与10海里比较→得出结论.【解答】如题图,过点A 作AD ⊥BC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D.在Rt △ABD 中,∵tan ∠BAD =BD AD, ∴BD =AD ·tan 55°.在Rt △ACD 中,∵tan ∠CAD =CD AD, ∴CD =AD ·tan 25°.∵BD =BC +CD ,∴AD ·tan 55°=20+AD ·tan 25°,∴AD =20tan 55°-tan 25°≈20.79(海里). 而20.79海里>10海里,∴轮船继续向东行驶,不会遇到触礁危险.【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通过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再把条件和问题转化到这个直角三角形中解决.应先求出点A 距BC 的最近距离,若大于10海里则无危险,若小于或等于10海里则有危险.(二)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坡度、坡角问题【例2】如图,铁路路基的横断面是四边形ABCD ,AD ∥BC ,路基顶宽BC =9.8 m ,路基高BE =5.8 m ,斜坡AB 的坡度i =1∶1.6,斜坡CD 的坡度i ′=1∶2.5,求铁路路基下底宽AD 的值(精确到0.1 m)与斜坡的坡角α和β的值(精确到1°).【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将坡度i=1∶1.6和i′=1∶2.5分别转化为正切三角函数→求出AE、DF的长→由AD=AE+EF+DF求出AD的长→利用计算器求得坡角α和β的值.【解答】如题图,过点C作CF⊥AD于点F,则CF=BE,EF=BC,∠A=α,∠D=β.∵BE=5.8 m, i=1∶1.6, i′=1∶2.5,∴AE=1.6×5.8=9.28(m),DF=2.5×5.8=14.5(m),∴AD=AE+EF+DF=9.28+9.8+14.5≈33.6(m).由tan α=i=1∶1.6,tan β=i′=1∶2.5,得α≈32°,β≈22°.即铁路路基下底宽AB为33.6 m,斜坡的坡角α和β分别为32°和2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利用坡度与坡角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将坡度与坡角放入可解的直角三角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一般要添加辅助线(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图,防洪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高AC为6米,背水坡AB的坡度i=1∶2,则斜坡AB的长为2.“村村通”公路工程拉近了城乡距离,加速了我区农村经济建设步伐.如图所示,C 村村民欲修建一条水泥公路,将C 村与区级公路相连.在公路A 处测得C 村在北偏东60°方向,沿区级公路前进500 m ,在B 处测得C 村在北偏东30°方向.为节约资源,要求所修公路长度最短,画出符合条件的公路示意图,并求出公路长度.(结果保留整数)解:如图,过点C 作CD ⊥AB ,垂足落在AB 的延长线上,CD 即为所修公路,CD 的长度即为公路长度.在Rt △ACD 中,根据题意,有∠CAD =30°.∵tan ∠CAD =CD AD, ∴AD =CD tan 30°=3C D. 在Rt △CBD 中,根据题意,有∠CBD =60°.∵tan ∠CBD =CD BD,∴BD=CDtan 60°=33C D.又∵AD-BD=500 m,∴3CD-33CD=500,解得CD≈433 m.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小明于堤边A处垂钓,河堤AB的坡比为1∶ 3 ,坡长为3米,钓竿AC的倾斜角是60°,其长为6米,若钓竿AC与钓鱼线CD的夹角为60°,求浮漂D与河堤下端B之间的距离.【互动探索】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延长CA交DB延长线于点E,过点A作AF⊥EB→解直角三角形得AE长→得△CDE是等边三角形,DE=CE=AC+AE→求得BD长.【解答】如图,延长CA交DB延长线于点E,过点A作AF⊥EB,交EB于点F,则∠。
(word版)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下《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精品教案
1.2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 教案教学目标:1、会用计算器求由锐角三角函数值求锐角。
2、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从而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教学重点: 会用计算器求由锐角三角函数值求锐角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利用所学知识把实际问题解决.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如图,为了方便行人,市政府在10m 高的天桥.两端修建了40m 长的斜道.这条斜道的倾斜角是多少?如图,在Rt △ABC 中,那么∠A 是多少度呢?要解决这问题,我们可以借助科学计算器.怎样使用计算器由锐角三角函数值求锐角?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课题)二、进行新课,探究新知1、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度,要用到键的第二功能和 键 .例如 按键的顺序1按键的顺序2显示结果∠A 的值SinA=0.9816 Shift Sin 0 . 9 8 1 6 = 2ndf Sin 0 . 9 8 1 6 = Sin-1=0.9816=78.991 840 39∠A ≈78.991840 39°CosA=0.8607 Sh ift Cos 0 . 8 6 0 7 = 2ndf Cos 0 . 8 6 0 7 = coS-1=0.8607=30.604 730 07∠A ≈30.604730 07°tanA=0.1890 Shift tan 0 . 1 8 90 =2ndf tan 0 . 1 8 9 0 = tan-1=0.189 0 =10.702 657 49 ∠A ≈10.702657 49°tanA=56.78Sh ift tan 5 6 . 7 8 = 2ndf tan 5 6 . 7 8 = t an-1=56.78 =88.991 020 49 ∠A ≈88.991020 49°由于计算器的型号与功能的不同,按相应的说明书使用.2、如果再按“度分秒键”,就换成度分秒 例如按键的顺序1按键的顺序2显示结果∠B 的值SinB=0.4511 Shift Sin 0 . 4511 = °/ / / 2ndf Sin 0 . 4511 = 2ndf D °M ′S ′Sin-1=0. 4511=26°48′51.41″ ∠B ≈26°48′51″s s i i n n c c o o s s t t a a n nS S i i n n ---111c c o o s s ---111t t a a n n ---111s s h h i i f f t t.414010sin ===AC BC AAB22sin =A CosB=0.7857Shift Cos 0 . 7857 = °/ / /2ndf Cos 0. 7857= 2ndf D °M ′S ′ coS-1=0. 7857 =38°12′52.32″ ∠B ≈38°12′52″ tanB=1.4036 Shift tan 1.4036=°// /2ndf tan 1.4036 = 2ndf D °M ′S ′ tan-1=1.4036 =54°31′54.8″ ∠B ≈54°31′55″ 3、练一练:课本第 14页 第1、2题4、讲解例题例1 如图,工件上有一V 型槽,测得它的上口宽20mm,深19.2mm.求V 型角(∠ACB)的大小(结果精确到10 ).∴∠ACB=2∠ACD ≈2×27.50 =550.∴V 型角的大小约550.♦ ♦ ♦例2、一段公路弯道呈圆忽形,测得弯道AB 两端的距离为200m,AB 的半径为1000m,求弯道的长(精确到0.1m)分析:因为弧AB 的半径已知,根据弧长计算公式,要求弯道 弧AB 的长,只要求出弧AB 所对的圆心角∠AOB 的度数。
人教版初三数学下册《锐角三角函数(正切)》
九年级下第二十八章28.1《锐角三角函数(正切)》教案永川九中高其荣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切的意义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能够用ta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外能够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观察、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2.体验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习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2.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1.从现实情境中探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2.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正切的意义,并用它来表示两边的比.教学方法:情境激智法、问题引领法、以用促学法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爬山吗?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山,意味着挺拔、意味着坚毅,老师就特别喜欢爬山,所以,今天特地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山的图片。
看,这些山多险峻呀。
看到这些图片,我不由想起了毛泽东的一句七绝,“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幻灯片放映)同学们,险与不险的标准是什么呢?“陡!”非常好!山峰越陡峭意味着什么呢?“山峰越陡意味着它的倾斜程度越大!”生活中除了山坡,还有许多物体也是倾斜的。
你们能举出一些倾斜着的物体的例子吗?。
学生:“梯子”。
我们这节课就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
(引入课题)二、献计献策,探索新知(一)实验体验,数学建模1. 柱子上方有一个月光宝盒,小明应该怎样摆放梯子才能拿到月光宝盒呢?2、通常怎样刻画梯子的倾斜程度?由同学先思考回答,再通过课件演示。
学生通过课件演示归纳出判断梯子“陡”与“平”程度的方法:(1)梯子与地面夹角的大小;(2)梯子一端到墙边的水平距离或梯子另一端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的大小。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8章锐角三角函数28.1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及用计算器求角的三角函数值》教案_3.doc
28.1 锐角三角函数(3)----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锐角三角函数在测量距离、高度、角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是经常用到的,本节课借助于学生熟悉的两个三角尺研究30°、 45°、 60°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
学情分析30°角所在的三角形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定义及等腰直角三角形和三边间的关系,所以学生自己可探索出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即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30°、 45°、 60°角的三角函数值,能用它们进行有关计算;(2)能依据 30°、 45°、 60°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相应锐角的度数.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30°、 45° 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熟记30°、 45° 6.0* 角的三角函数值.并用它们进行计算.难点:探索30°、 45°、 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推导过程教学用具一体机、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结合图形,说出∠ A 的三角函数定义2、引入:根据前面的知识,如何求出特殊角的正弦值、余弦值,正切值?(展示学习目标)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温故知新,导入新课,明确本节目标及重、难点。
二、新知探究,合作交流:探究一: 30° 45° 60°角的三角函数值1、一副三角尺中有几个不同的锐角?你们想知道这几个锐角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分别是多少吗?2、学生探究出30°, 45°, 60°角的三角函数值,交流展示,教师整理归纳:锐角30°45°60°三角函数sinαcosαtan α设计意图:通过探究,让学生知道三个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并明确记忆方法。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九年级数学下册学问点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九年级数学下册学问点教案XX权威公布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更多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XX。
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猜想、比较、具体操作等数学活动,学会用计算器求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2.经受利用三角函数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促进观看、分析、归纳、沟通等能力的进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丰富数学学习的胜利体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好奇心,培育学生与他人合作沟通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测量江河的宽度、船舶的定位等,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往往要应用到三角函数学问。
在上节课中已经学习了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可以进行一些特定状况下的计算,但是生活中的问题,仅仅依靠这三个特别角度的三角函数值来解决是不行能的。
本节课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让他们从繁重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体验觉察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解决方法直至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学生以抽象规律思维为主要进展趋势,但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照旧要依靠具体的阅历材料和操作活动来理解抽象的规律关系。
另外,计算器的使用可以极大减轻学生的负担。
因此,依据教材中提供的背景材料,辅以计算器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学生自小学起就开始使用计算器,对计算器的操作比较熟识。
同时,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以及与它们相关的简洁计算,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学问和技能。
四、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1.梯子靠在墙上,假如梯子与地面的夹角为60°,梯子的长度为3米,那么梯子底端到墙的距离有几米?学生活动:根据题意,求出数值。
2.在生活中,梯子与地面的夹角总是60°吗?不是,可以出现各种角度,60°只是一种特别现象。
1.2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1)教案-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册数学浙教版
教师备课笔记上课日期月日星期教学课题 1.2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1)课型课堂形式纵横□/ 小组□/ 马蹄□/ 其它□人数教学目标1.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用计算器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锐角.2. 例2涉及的知识较多,思路不易形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用计算器求已知锐角的三角函数值.难点本节开头的引例把问题归结为已知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度数、邻边长,求对边,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辅助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备注一、新课教学:1.如图,将一个Rt△ABC形状的楔子从木桩的底端点P沿着水平方向打入木桩底下,可以使木桩向上运动,如果楔子斜面的倾斜角为100,楔子沿水平方向前进5cm(如箭头所示),那么木桩上升多少cm?2.当角度不是30°、45°、60°这些特殊角时,我们可以利用科学计算器求任何锐角的各个三角函数值,一种比较普遍的按键方法如下表,请全部操作一遍:按键顺序显示结果sin30°0.5cos55°0.573576436tan86°17′15.39427604sin68°28′32″0.93026112cos21.5°0.930417568二、巩固新知:sin 3 0 =cos 5 5 =tanos8os6os。
,,,1os7os。
,,,=ossinos6 8os。
,,, 2 8os。
,,,3 2 。
,,,=oscosos2 1os. 5 =。
锐角三角函数(第2课时)教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
28.1 锐角三角函数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类比正弦函数,理解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定义,进而得到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2.能灵活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进行相关运算.【过程与方法】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能力.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2课时共4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余弦、正切概念,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直角边之比是固定值.【教学难点】熟练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行有关计算.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直尺等.学生:三角尺、铅笔.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如图,在Rt△ABC中,∠C=90°.当∠A确定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就确定,此时,其他边之间的比是否也确定呢?(二)探索新知知识点一余弦的定义如图,△ABC和△DEF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A=∠D,∠C=∠F=90°,则AC DF=成立吗?为什么?(出示课件4)AB DE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出示课件5)∵∠A=∠D,∠C=∠F=90°,∴∠B=∠E.从而sinB=sinE,因此AC DF=.AB DE教师归纳:(出示课件6)在有一个锐角相等的所有直角三角形中,这个锐角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常数,与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如下图所示,在直角三角形中,我们把锐角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记作cosA ,即cosA=.A b c∠=的邻边斜边教师强调:从上述探究和证明过程,可以得到互余两角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对于任意锐角α,有cos α=sin(90°-α),或sin α=cos(90°-α).(出示课件7)出示课件8,教师对照正弦、余弦的定义,对两个概念注意事项加以强调:1.sinA 、cosA 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的,∠A 是锐角(注意数形结合,构造直角三角形).2.sinA 、cosA 是一个比值(数值).3.sinA 、cosA 的大小只与∠A 的大小有关,而与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无关.出示课件9,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教师订正.知识点二 正切的定义如图,△ABC 和△DEF 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A=∠D ,∠C=∠F=90°,则BC EF AC DF=成立吗?为什么?(出示课件10)学生自主证明,一生板演,教师巡视,并用多媒体展示. 证明:∵∠C=∠F=90°,∠A=∠D ,∴Rt △ABC ∽Rt △DEF. ∴BC AC EF DF =, 即BC EF AC DF=. 教师问: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大小确定时,其对边与邻边比值也是唯一确定的吗?(出示课件11)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总结: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 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是一个固定值.(出示课件12)如图:在Rt △ABC 中,∠C =90°,我们把锐角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记作tanA.即tanA=a .A A b∠=∠的对边的邻边出示课件14,教师问:如果两个角互余,那么这两个角的正切值有什么关系?学生答:互为倒数.教师问:锐角A 的正切值可以等于1吗?为什么?可以大于1吗?学生答:锐角A 的正切值可以等于1;当a=b 时;可以大于1,当a >b 时.出示课件15,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教师订正.知识点三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出示课件16:锐角A 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统称∠A 的锐角三角函数.考点1 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求锐角三角函数的值.例 如图,△ABC 中,∠C=90°,AB=10,BC=6,求sinA ,cosA ,tanA 的值.(出示课件17)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解:由勾股定理,得2222=106AC AB BC --, 因此,63sin ==105BC A AB =, 84cos 105AC A AB ,===63tan ==.84BC A AC = 师生共同总结:已知直角三角形中的两条边求锐角三角函数值的一般思路是:当所涉及的边是已知时,直接利用定义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当所涉及的边是未知时,可考虑运用勾股定理的知识求得边的长度,然后根据定义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出示课件18)出示课件19,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教师订正.考点2 已知一边及一锐角三角函数值求函数值.例 如图,在Rt △ABC 中,∠C=90°,BC=6,3sin 5A =,求cosA,tanB 的值.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解:∵在Rt △ABC 中,sin BC A AB=, ∴5610sin 3BC AB A =⨯==. 又22221068AC AB BC =-=-=, ∴4cos 5AC A AB ==,4tan .3AC B BC == 教师强调: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已知一边长及一个锐角的某个三角函数值,即可求出其它的所有锐角三角函数值.出示课件21,学生独立思考后一生板演,教师订正.(三) 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2-28)练习课件22-28相应题目,约用时15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比较、具体操作等数学活动,学会用计算器求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2.经历利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促动观察、分析、归纳、交流等水平的发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测量江河的宽度、船舶的定位等,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往往要应用到三角函数知识。
在上节课中已经学习了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能够实行一些特定情况下的计算,但是生活中的问题,仅仅依靠这三个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来解决是不可能的。
本节课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让他们从繁重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体验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解决方法直至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发展趋势,但在很大水准上,学生仍然要依靠具体的经验材料和操作活动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
另外,计算器的使用能够极大减轻学生的负担。
所以,依据教材中提供的背景材料,辅以计算器的使用,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学生自小学起就开始使用计算器,对计算器的操作比较熟悉。
同时,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以及与它们相关的简单计算,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
1.梯子靠在墙上,如果梯子与地面的夹角为60°,梯子的长度
为3米,那么梯子底端到墙的距离有几米?
学生活动:根据题意,求出数值。
2.在生活中,梯子与地面的夹角总是60°吗?
不是,能够出现各种角度,60°仅仅一种特殊现象。
图1(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比缤1,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到达点B时,它走过了200 m。
已知缆车的路线与平面的夹角为∠A=16 °,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
距离是多少?
哪条线段代表缆车上升的垂直距离?
线段BC。
利用哪个直角三角形能够求出BC?
在Rt△ABC中,BC=ABsin 16°,所以BC=200sin 16°。
你知道sin 16°是多少吗?我们能够借助科学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值。
那么,怎样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呢?
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要用sin cos和tan键。
教师活动:(1)展示下表;(2)按表口述,让学生学会求sin16°的值。
按键顺序显示结果sin 16°sin16=sin 16°=0275 637 355
学生活动:按表中所列顺序求出sin 16°的值。
你能求出cos 42°,tan 85°和sin 72°38′25″的值吗?
学生活动:类比求sin 16°的方法,通过猜想、讨论、相互学习,利用计算器求相对应的三角函数值(操作程序如下表):
按键顺序显示结果cos 42°cos42 =cos 42°=0743 144 825tan 85°tan85=tan 85°=11430 052 3sin 72°38′25″sin72D′M′S
38D′M′S2
5D′M′S=sin 72°38′25″→
0954 450 321
师:利用科学计算器解决本节一开始的问题。
生:BC=200sin 16°≈5212(m)。
说明: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的操作
方法。
(三)想一想
师:在本节一开始的问题中,当缆车继续由点B到达点D时,它
又走过了 200 m,缆车由点B到达点D的行驶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β=42°,由此你还能计算什么?
学生活动:(1)能够求出第二次上升的垂直距离DE,两次上升的垂直距离之和,两次经过的水平距离,等等。
(2)互相补充并在这个过程
中加深对三角函数的理解。
(四)随堂练习
1.一个人由山底爬到山顶,需先爬40°的山坡300 m,再爬30°的山坡100 m,求山高(结果精确到0.1 m)。
2.如图2,∠DAB=56°,∠CAB=50°,AB=20 m,求图中避雷
针CD的长度(结果精确到0.01 m)。
图2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