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五脏 养五神——百病不生的秘诀

合集下载

五脏养生知识(养好五脏,六腑随之而安)

五脏养生知识(养好五脏,六腑随之而安)

五脏养⽣知识(养好五脏,六腑随之⽽安)你需要的⼀切健康知识我们都拥有,中医知识在⼿,从此疾病没有。

博⼤精深中医⽂化,⾃⼰医治⾝体问题,你的私⼈医⽣尽在中医 中医学把⼈体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类,前者包括⼼、肝、脾、肺、肾五个器官,共同功能是储藏精⽓;后者包括胆、胃、⼤肠、⼩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具有消化⾷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体作为有机体整体,以五脏为核⼼,脏腑互为表⾥,养好五脏,六腑才能随之⽽安。

古语说⼼是“君主之官”,也就是说,⼼在五脏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

下⾯,向⼤家介绍⼏种⼼脏保健⽅法。

1.保持好⼼情 中医认为“⼼在志为喜”,指⼼的⽣理功能与七情中的“喜”关系密切。

即⾼兴愉快的情绪对机体是⼀种良好的刺激,有益健康。

所以,⾯对⽣活中的各种情况,要善于调整⾃⼰的情绪,乐观做⼈。

2.合理饮⾷ 平时饮⾷要清淡,不要暴饮暴⾷,戒烟限酒,多吃⼀些养⼼的⾷物,如杏仁、莲⼦、黄⾖、⿊芝⿇、⽊⽿、红枣等。

3.⽳位按摩 经常按揉内关⽳,可增强⼼脏功能。

平时既可以边⾛边按揉,也可以在⼯作之余,每天花两分钟左右按揉,有酸胀感即可。

(内关⽳位置) 内关⽳:前臂内侧,两筋间,腕横纹上2⼨。

中医理论认为,肝主藏⾎、主疏泄。

肝如果出了问题,我们的⽓⾎、情绪都会⼤受影响。

因此,养肝护肝不容马虎。

1.饮⾷要清淡 少⾷油腻、⾟辣等刺激性⾷物,如肥⾁、辣椒、油炸等易引起上⽕的⾷物;不能暴饮暴⾷,根据⾃⼰的体质特点,注意⾷物禁忌,如不能饮酒,忌吃雄鸡、鲤鱼、⽺⾁等发物。

要做到不偏⾷,注意五⾕(稻⾕、麦⼦、⾼粱、⼤⾖、⽟⽶)为养,五果(李、杏、枣、桃、栗)为助、五荤(⼜称五⾟,指蒜、葱、⾲、薤和兴渠)为充,合理均衡地搭配饮⾷。

2.保证睡眠时间 《黄帝内经》中记载,丑时是肝经当令,即凌晨1∶00~3∶00之间,是肝的⽓⾎最旺之时。

⽆论是熬夜还是加班,在此期间最好⼩睡⼀下,以保养肝脏。

3.按摩太冲⽳ 太冲⽳是肝经上最重要的⽳位,是治疗各种肝病的特效⽳位。

中医五脏养生经是什么

中医五脏养生经是什么

中医五脏养生经是什么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

那么,中医五脏养生经是什么呢?下面跟着店铺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五脏养生经中医五脏养生经一、肝属木宠辱不惊肝木自宁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高兴或不高兴的事,以及被人赞扬或批评的事;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好听或不好听的话。

被人宠着的时候,不要太兴奋,否则会忘乎所以;而被人贬低的时候,也不要太丧气,否则就没有了志气。

尤其是切不可怒气冲冲,因为在人的“七情”之中,只有“怒”最伤人。

所谓“怒气伤肝”,怒会耗散肝血,助发肝阳上亢。

而肝阳一旦上亢就会出现头晕、目眩、失眠,甚至诱发中风等恶疾。

若能做到宠辱不惊,肝气则会舒条有序,神志随之也就会安宁无恙。

中医五脏养生经二、心属火动静以敬心火自定有道是“动以养形,静则养心”。

但养形与养心两者是完全互惠的,唯有形体康健,心情方能舒畅;而心情一旦舒畅,则更有利于形体的健美。

喜静则静,喜动则动。

动中思静,静中思动。

唯有动静结合,身心方能自如。

倘若动静失于常态,或者体形劳累,则会伤及心血;而劳心一旦过度,则血脉不能通畅,随之形体也会感到疲乏。

所以说,血脉的流通,要有“动”以养形,精神的安定要有“静”以养心。

唯有动静有序,才能使心神、心血、心脉三者正常有序地工作。

中医五脏养生经三、脾属土饮食有节脾土安和《黄帝内经》上说:“饮食有节”是非常重要的长寿因素。

胃主纳谷,脾主运化,饮食有节,饥饱适宜,五谷才能化为气血充养五脏六腑;反之饮食无有节制,过饱则伤肺,过饥则伤气,过酸则伤筋,过咸则伤骨,过甜则伤血。

特别是暴饮暴食,烟酒无度,则必然会伤及脾胃,而脾胃受伤,气血津液则大量减少,所以要使脾胃(包括肝胆及大小肠)的安康,节制饮食为第一要素。

中医五脏养生经四、肺属金调息寡言肺金自全“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虚劳损,内撞鸣。

”这是清代中医名家陈修园对肺系疾病因素的总结,调息不当,外卫不固,风寒湿热经常侵犯皮毛,肺的呼吸功能受到阻碍,就会诱发气管炎、哮喘病等疾患。

道家养生--心、肝、脾、肺、肾,保养有窍门

道家养生--心、肝、脾、肺、肾,保养有窍门

道家养生--心、肝、脾、肺、肾,保养有窍门君主之官:心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

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是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掌管一身的气血运行。

心藏神道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

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表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大喜伤心道医认为,大喜伤心。

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道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

比如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动脉硬化。

心火旺症状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

那么出现这些症状,道医有哪些好的办法呢?养心食疗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

清心火最佳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

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经络调理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将军之官:肝《黄帝内经》把肝比喻为“将军之官”,用将军刚强急噪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怒伤肝事实上,脾气急噪的人往往都是肝火旺。

因此一个人发脾气时,你不要和他计较。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肝气过旺而化为火气,他是克制不住的。

易怒的人,常会拍着桌子叫,他一定要把这股气发出来,心里才会好受,否则憋在心里会害病的。

等到这个气散了,自然而然也就心平气和了。

龚廷贤养生法

龚廷贤养生法

龚廷贤养生法龚廷贤字子才,号运林,江西金溪人。

明代名医、养生家,一生访师治学,研讨医术,著有《种杏仙方》、《万病回春》等书,有医林状元誉称。

享年97岁,是当然的寿星。

龚廷贤医术高明,尤重视养生保健。

他倡导的养生法:一是保护元气;二是呼吸静功。

一、保护元气:他认为:“人之一身,有元神,有元气。

神官于内,气充乎体,少有不保而百病生矣。

”还说:“正欲保其元神,常为一身之主,保其元气,常为一身之辅,而后神固气完,百邪不能奸,百病无由作矣。

”养生的重要一点,就是要除去致病原因。

他说:“夫人之正气不足,日虚,复纵嗜,日损。

致病之因有六焉,即气,血,精,神,胃气,七情忧郁……夫气乃肺之主,血乃肝脏之主,精乃肾之主,神乃心之主,饮食乃脾胃之主,t情则七神主之。

凡事太烦则伤神,喋谈朗诵,饥而言多则伤气,纵欲想思则伤精,久视郁怒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此五劳七伤之属也。

”他为此写了一首养生口诀:“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食欲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

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以此作为养生的座右铭。

二是呼吸静功:龚氏认为呼吸对维持人体正常功能非常重要。

著有呼吸静功养生法。

每日子午卯酉时,于静室中,厚褥铺于榻上,盘脚大坐,暝目不视,以棉塞耳,心绝念虑,以意随呼吸,一往一来,上下于心肾之司,忽急忽徐,任其自然。

坐一炷香后,觉得口鼻之气不粗,渐渐和柔,然后缓缓伸脚开目,去耳塞,下榻散步,但不可作劳恼以损静功。

每日专心依法行之,两个月后会自觉功效。

另外,龚氏还讲了“六字气诀”和“延年良箴”。

“六字气诀”,以呵字治心气,以嘘字冶肝气,以呼字治脾气,以嗅字冶肺气,以吹字治肾气。

此六字气诀分主五脏六腑也。

“延年良箴”为:“四时顺摄,晨昏护持。

三光知敬,雷雨知畏。

孝友无间,礼义自闲。

谦和辞让,损己利人。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

人我两忘,勿竞炎热。

口勿妄言,意勿妄想。

五脏有五怕,坚持四件事,常练三个字

五脏有五怕,坚持四件事,常练三个字

在前期推文《世上所有的病,都是免疫系统打了败仗》中,我们了解到其实很多时候,经常性的负面情绪才是身体出现问题的幕后黑手。

情绪直接影响五脏,心、肝、脾、肺、肾是我们的五脏。

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所以生活中我们应注重对五脏的调理,管理好情绪才是惜命的最好方式。

五脏有五怕,坚持四件事,常练三个字,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一、五脏有“五怕”1、心怕“喜”中医认为喜伤心,指喜乐过极则损伤心神。

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古人认为心藏神,正常的喜乐,使精神愉快,心气舒畅。

若狂喜极乐,会使心气弛缓,精神涣散,而产生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等症。

《灵枢·本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历史上,笑刑早在中国汉朝就已经出现了,受刑者通常是贵族,因为这种刑罚不会在身体留下痕迹,并且比较容易快速恢复。

古罗马的笑刑是把人的脚浸泡在盐溶液,让羊舔舐他的脚。

古希腊哲学家克吕西波据称因笑而死。

他给驴喝酒,之后看见驴尝试喂养无花果,因此而笑死。

1975年3月24日,亚历克斯·米切尔,因看“Kung Fu Kapers”笑死,死前笑了25分钟,最终心力衰竭。

想必大家对心怕过喜都有了直观的认识了,所以,喜不见得尽是好事,我们时常保持喜悦心就可以了,能够让自己感受到那份喜悦就够了。

2、肝怕“怒”大怒则易伤肝,导致气机逆乱,肝气机逆,血随气上,出现面红目赤,甚至吐血等。

我们之所以平时不能感受到怒气伤肝,是因为肝是唯一没有痛感神经的器官,再怎么受伤,它也不会喊痛,很少有人说肝疼。

这就是人们容易忽略肝脏健康的根本原因。

3、脾怕“思”从中医上讲,“脾在志为思,过思则伤脾”思则气结,思虑过度,容易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讷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心情不好时皮肤、内分泌等等一些病症都会出现。

4、肺怕“忧”人在悲伤忧愁时,可使肺气抑郁,耗散气阴,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

中医养生:黄帝内经所述心肝脾肺肾,保养方法

中医养生:黄帝内经所述心肝脾肺肾,保养方法

中医养生:黄帝内经所述心肝脾肺肾,保养方法君主之官:心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是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掌管一身的气血运行。

心藏神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

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表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大喜伤心中医认为,大喜伤心。

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

比如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动脉硬化。

心火旺症状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

那么出现这些症状,中医有哪些好的办法呢?养心食疗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

清心火最佳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

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经络调理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2、将军之官:肝《黄帝内经》把肝比喻为“将军之官”,用将军刚强急噪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怒伤肝事实上,脾气急噪的人往往都是肝火旺。

因此一个人发脾气时,你不要和他计较。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肝气过旺而化为火气,他是克制不住的。

易怒的人,常会拍着桌子叫,他一定要把这股气发出来,心里才会好受,否则憋在心里会害病的。

等到这个气散了,自然而然也就心平气和了。

但是如果一个人老是发怒,轻则血压偏高,重则促使肝纤维化。

三国时的周瑜大怒之下剑伤迸裂、倒地而亡,就是“大怒伤肝”的典型案例。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一、调心调心为养生之首。

心之平和,则五脏六腑皆安。

当去杂念,存善念,心宽体健,疾病自远。

二、调息呼吸为生命之本。

调息即调呼吸,使之深长细匀。

清晨吸清气,夜间吐浊气,肺腑自洁,身体健康。

三、调饮食饮食为养生之基。

饮食需定时定量,五味调和,不偏嗜。

食物要新鲜,避免生冷不洁,确保脾胃健康。

四、调睡眠睡眠乃恢复体力之时。

应保证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早睡早起,顺应自然,则精神焕发,身体强健。

五、调起居日常起居要有规律,保持室内外清洁整齐。

顺应季节变化增减衣物,避免过劳或过逸,使身体适应自然。

六、调环境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宜居之地,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有助于心情舒畅,身体康健。

七、调运动生命在于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调和气血,强健筋骨。

但需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避免过度运动导致伤害。

八、调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通过按摩、针灸等方法调和经络,可以调和气血,舒筋活络,防治疾病。

九、调气血气血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

调气血即是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手段,使气血流畅,充足平衡,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十、调脏腑脏腑功能正常,则身体强健。

调脏腑即是通过饮食、药物、按摩等方法,使脏腑功能协调,保持身体健康。

十一、调精神精神饱满,则身体健康。

当避免过度思虑、忧郁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愉悦,使精神焕发。

十二、调智慧智慧使人明智,避免愚痴。

通过学习、思考等方式提升智慧,有助于明辨是非,避免过度烦恼,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十三、调道德道德高尚,则内心平静。

当培养仁爱之心,注重道德修养,使内心充满善良与美好,从而身体健康,长寿延年。

综上所述,孙思邈养生十三法涵盖了身心健康的各个方面。

通过全面调理身体与心灵,我们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里的“五养”智慧

中医里的“五养”智慧

中医里的“五养”智慧中医养生讲究的是“五养”:养心、养神、养身、养气、养性。

养心是指调养心情和情绪。

中医认为,心是人体之主宰,心情愉悦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气血畅通,改善身体状况。

养心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读书、听音乐、旅游等方式来放松自己的心情。

中医还倡导慎独守静,可以通过静坐、冥想等方式让心得到更好的休息与调养。

养神是指调养精神和意志力。

中医认为,神是人体活动和机能调节的核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身体健康。

中医提倡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特别是在面临压力和困难时保持良好的抗压能力。

中医还强调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注意调节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紧张等,以养护精神状态。

养身是指保养身体。

中医认为,人体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中医推崇“药食同源”的理念,通过食疗的方式来调理和养护身体。

食用一些有滋养作用的食物,如枸杞、鸡肉、猪肝等,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中医还推崇适量的运动,保持适当的体重,以及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等,都是保养身体的重要方法。

养气是指调养呼吸和气息。

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的动力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元素,保持气的畅通有利于身体健康。

中医倡导通过调整呼吸来调养气息,例如深呼吸、慢呼吸等,可以帮助调节身体的气血循环。

中医还推崇一些气功练习,如太极拳、气功等,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来调养气息。

养性是指调养人的个性和修养。

中医认为,养性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中医主张养成遵循道德规范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中医还推崇修身养性的参禅、读书、写字等方式,可以帮助人提高个人修养和精神境界。

中医的“五养”智慧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养生之道,通过养心、养神、养身、养气、养性等多方面的调养方法,可以提高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当今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我们应当重视中医“五养”智慧,积极采纳和运用其中的方法,以保持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黄帝内经》中的情志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情志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情志养生之道“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这是调神摄的主工措施。

古人之所以强调,“静者寿,躁者失”,是因为心常静则心安,神安则五赃六腑的气机协调,精气日渐充实,自可延年益寿。

1、神志养生法:(1)少私寡欲:只有私欲少和没有“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处世豁达,性格开朗,这样就会有助于心神的清静内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平时恬淡虚无,与世无争,自然会精神内守,阴阳平和,气血旺盛,邪无所容,百病不生《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就是教导我们要少么寡欲。

(2)知足常乐:老子说:“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无忧”和“知足”即是自我内心世界的自我体验和感觉,是情感世界自我调节的结果。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满足感。

自己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具有充分的满足感,心情自然会愉快。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忧无愁,知足常乐就会有一个好心情,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和欢乐,这样的人自然会健康长寿。

(3)心胸豁达:心胸豁达是指性格开朗,心胸坦荡,气量大中。

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

想使自己的心胸豁达的方法之一,就“走出小天地,溶入大自然”。

也就是说,不要总把自己封闭在家庭的小天里,要走出家门,去饱览自然界给我们的恩赐--青山绿水,风景名胜,去感受大自然的情趣。

花上飞蝶,草间昆虫,枝头歌鸟,水中游鱼及山野里的小动物,都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使人有一种脱俗人雅感觉,有利于胸襟豁达和性格开朗,试想一个“上观黄山之云海,下望碧海之波涛,以苍松翠柏为伴,以闲云野鹤为友”的人,还可能为日常生活中三瓜二枣的得失而苦恼吗?在处理家庭问题和生活琐事上更应该豁达大度,夫妻之间要注重感情,淡化道理,强调优点,忽视缺点,忘记过去,重视现在,在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处理上要“难得糊涂”。

《黄帝内经》内养五脏祛百病

《黄帝内经》内养五脏祛百病

03
平衡饮食最养 脾胃
04
健康的膳食宝 塔
05
甘味食物调和 脾胃
06
黄色食物能增 强脾脏之气
五 养脾就是养脾胃,吃好消化好才是健康的根本
按摩养脾
脾主运化,
穴位按摩调
可为全身输 2 理脾胃
送营养
五 养脾就是养脾胃,吃好消化好才是健康的根本
运动养脾
饭后百步走,活 到九十九
提臀、动脚趾, 锻炼你的脾胃
A
K
《黄帝内经》内养五脏祛百病
演讲人 2 0 2 5 - 11 - 11
C
N
目 录
0 1 一 养生就是养五脏 0 2 二 五脏主内,六腑主外,内外兼修百病不侵
0 3 三 养心就是养精神,神定,各脏腑才能健康
0 4 四 养肝就像大禹治水,懂得疏通才能通畅无碍
05
五 养脾就是养脾胃,吃好消化好才是健康的根本
情志养肾
情志养肾的重点在于 心境平和
恐伤肾,吓得尿裤子 是有科学依据的
A
B
七 养肾就是养根本,树根牢固,大树才能不惧风雨
饮食养肾
A
养肾食物 做成粥汤
最滋补
B
食物养肾 既要滋阴, 又要壮阳
C
咸味食物 可增强肾

D
黑色食物 能滋养肾

七 养肾就是养根本,树根牢固,大树才能不惧风雨
按摩养肾
A
涌泉穴— —足下两 眼绵绵不 绝的清泉
酒是肝脏 的大敌
肥甘厚味 催生脂肪

酸味食物 泻肝火
青色食物 是养肝良

四 养肝就像大禹治水,懂得疏通才能通畅无碍
按摩养肝
按摩肝经, 疏通肝气
面部躯干按 摩,增强藏 血功能

五行五脏论五神(神魂魄意志)

五行五脏论五神(神魂魄意志)

五行五脏论五神(神魂魄意志)神、魂、魄、意、志是《内经》借五行五脏对神志活动所作的分类,即心为火藏神,肝为木藏魂,肺为金藏魄,脾为土藏意,肾为水藏志。

首先对其各自的含义及其划分依据进行分析。

五脏与五神的关系是: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所以称五脏为“五神脏”。

神魂魄意志是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属于脑的生理活动的一部分。

中医学将其分属于五脏,成为五脏各自生理功能的一部分,但总统于心。

(1)心藏神:心藏神是指心统领和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

魂、魄、意、志四神以及喜、怒、思、忧、恐五志,均属心神所主。

故曰:·“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神气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也。

”“是以心正则万神俱正,心邪则万神俱邪”(《类经·脏象类》)。

(2)肺藏魄:魄是不受内在意识支配而产生的一种能动作用表现,属于人体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即无意识活动。

如耳的听觉、目的视觉、皮肤的冷热痛痒感觉,以及躯干肢体的动作、新生儿的吸乳和啼哭等,都属于魄的范畴。

故曰:“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类经·脏象类》)。

魄与生俱来,“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灵枢·本神》),为先天所获得,而藏于肺。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肺藏气,气舍魄”(《灵枢·本神》)。

故气旺盛则体健魄全,魄全则感觉灵敏,耳聪目明,动作正确协调。

反之,肺病则魄弱,甚至导致神志病变,故曰:“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灵枢·本神》)。

(3)肝藏魂:魂,一是指能伴随心神活动而作出较快反应的思维意识活动,“随神往来者谓之魄”(《灵枢·本神》);一是指梦幻活动。

“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类经·脏象类》)。

肝主疏泄及藏血,肝气调畅,藏血充足,魂随神往,魂的功能便可正常发挥,所谓“肝藏血,血舍魂”(《灵枢·本神》)。

五脏六腑平衡养生术

五脏六腑平衡养生术

五脏催进健康是养生益寿的重中之重。

神州传统养生术在这方遮挡面部的东西备独到的精深理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此中“六字诀”行气法与“吸纳五色之气”法,具备疏通五脏经络、补养五脏精气、疗治五脏疾病的重要效用,是常用的要领。

一、心脏调养法中医的心包孕了心脏与大脑,认为心主神明与血脉,并统帅五脏六腑。

1、时间疗法:当夏历的四五月份或者年龄冬三季逐日9—11时,面南端坐,叩齿9遍,漱液3次而咽。

宁思补养,想象红色的气从口而入胸中,随深深呼吸吞气3次,之后苏息2次,每次7遍。

可疏通心脏淤气,补养心气。

二、“呵”字诀养心法:调心用“呵”字。

手臂从双侧天然抬起向上,再降至体前、翻掌使手心赂下,徐徐降至肚脐部位,手捂在该部位。

之后做深吸气,呼气时发气声念“呵”字,想像体内浊气随呼气排出。

连续三次后做一次调息,每次7遍。

3、食物调养:心脏病人宜食小麦、大麦、杏、蜂蜜、椰子、鸡、黑豆、芝麻、莲子、红花、豌豆、黑食用木耳等食物。

阴历四月少吃大蒜,五月少食韭菜。

这个之外,勿食咸。

二、肝脏调养法中医认为肝主管血液储藏,主气血向外疏泄。

肝功效掉调可导致气滞血郁、情志忧闷、胸胁胀痛、暴躁易怒、血压升高。

1、时间疗法:当春三月或者逐日早3—7时,面东端坐,叩齿9遍,漱液3次而咽。

想像绿色彩之气从口而入胸胁部,随深深呼吸三次而三吞之,之后苏息2次,每次7遍。

可疏通肝脏淤气,补养肝气。

二、“嘘”字诀养肝法:调肝用“嘘”字。

两眼内视肝区,先深吸气到腹中,之后开始呼气,口中读“嘘”字,发气声,气呼尽后,天然放松吸气,吸满稍事苏息,再呼气吐“嘘”字,共呼吸三次。

连续三次后做一次调息,为一遍,每次7遍。

3、食物调养:肝脏病人宜食胡麻子、豆类、绿豆、小麦、柿子、鲤鱼、蛙、花鲫鱼、赤豆等食物。

少食辣味,二三月少吃葱、蒜及动物的肺。

三、脾脏调养法中医认为脾主营养与水湿的运化,主管血行于脉中不溢出脉外,并支撑思考功效。

1、时间疗法:可在长夏或者每季的后十八日正坐面向西南,深深呼吸三次后停息一次,敲耳后7次。

《黄帝内经》养好你的心肝脾肺肾

《黄帝内经》养好你的心肝脾肺肾

感谢观看
早上8点至10点的时候,面向东方做深呼吸,阳气可以从鼻孔、毛孔及皮肤腠理进入人体。为了最大限度地 吸收阳气,可将双手举起,将掌心对着日光。因为劳宫穴在手掌心,这样就可以使阳气通过劳宫穴进入人体内, 对心肺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目录分析
1
五脏各司其职
2
五脏谁也离不Biblioteka 开谁3五脏疾病早知 道
4
强五脏就是强 正气
读书笔记
专治水液代谢失常复溜穴为肾经腧穴,从字面上的意思来讲,复溜穴就是要让停留的水重新流动起来。所以, 如果你的身体某个部位出现了肿胀,说明是那里给堵住了,这时别忘了咱们的复溜穴,把“水闸”打开了,自然 就可以畅通无阻了。平时没事时,就可以经常按压此穴。
本来,这段时间以来,肠胃功能一直不好,也了解了正是由于自己的脾胃功能出现了紊乱。 收获满满,可以收藏起来一读再读(为了健康幸福的人生),如果想进一步了解,结合《经络学》和《黄帝 内经》,肯定能更好地掌握心肝脾肺肾对应的日常穴位和理解并运用它们的功能。 读完此书,受益匪浅,自身的穴位就可以治病太神奇了,要多读几次和实践才可以体会。 这本张晓梅写的养生书,强调了五脏六腑主宰着人体的生老病死。 心主血脉,肺主气,肝主生发,脾主运化,肾主藏精,缺一不可,都是人体的重要脏器。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中医博大精深,粗略的读了一遍,掌握了基本的穴位,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仍需深耕。
合谷穴:头面痛证的 克星
头项疼痛,肺经列缺 穴来帮忙
肾气不外泄,人多活 三十年
补肾也要分阴阳
晨起叩天钟:延缓衰 老的不传之秘
打哈欠:最适合办公 族的强肾法
戌时热水泡脚: 1
活到天年的身 心共治法
2
多吃坚果,强 肾健脑
3 枸杞子大补元

安五脏养五神 百病不生养生法

安五脏养五神 百病不生养生法

安五脏养五神百病不生养生法
* :安五脏养五神百病不生。

到底这五脏究竟跟治病有什么关系呢,今天看专家为你一一解读。

五脏养生之道
专家手记
记得有一次,一位老人在女儿的陪同下来找我看病。

老人一进门就说:我有高血压。

他女儿补充说:我爸爸不仅有高血压,还有头痛、头晕、胸闷等症状。

他脾气特不好,经常动不动就发怒,拍桌子瞪眼睛的,烦得不得了。

我告诉他们一个方法,于每天早晚或发脾气的时候用大拇指点按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时间不用太长,3分钟左右即可。

后来,老人和他女儿又来找我。

他女儿说:效果太好了,我爸爸的血压控制住了,而且脾气也好多了,现在很少发怒。

我告诉她:像高血压这样的病,不能只关注血压有多高,还得留意老人的情绪,别动不动就发怒,引气血上扬,使血压再度升高。

我在给你父亲治疗的同时,还注意调节他的坏情绪,即所谓身神同补。

你经常给他按揉太冲穴,既降低了血压,又避免了发怒。

这样病情稳定了,发病的原因也消除了,降压效果当然会好。

那么,身神同补是补什么?简言之,补身是指祛除身体上的毛病;补神则是改变因病而生的种种不良情绪。

说到这儿,很多人会问:五脏和我们的情绪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中医五脏和五神的关系

中医五脏和五神的关系

中医五脏和五神的关系至真堂大健康五脏与五神的关系是: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五脏,代表人体的五个生理系统,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

其具体联结的系统结构有:肝系统(肝—胆—筋—目—爪),心系统(心—小肠—脉—舌—面),脾系统(脾—胃—肉—口—唇),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毛),肾系统(肾—膀胱—骨髓—耳—发)。

这五个系统相互之间并非孤立,而是通过经脉的络属沟通和气血的流贯相互联系。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情志活动分别由五脏所司,如“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而情志过激,又反伤五脏精气,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1.心藏神心藏神是指心统领和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五神、五志均属心神所主。

《类经?脏象类》称“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

”“是以心正则万神俱正,心邪则万神俱邪。

”2.肺藏魄魄是精神活动中有关本能的感觉和支配动作的功能,即无意识活动。

如耳的听觉、目的视觉、皮肤的冷热痛痒感觉,以及躯干肢体的动作、新生儿的吸乳和啼哭等,都属于魄的范畴。

《类经?脏象类》曰:“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

”魄与生俱来,为先天所获得,而藏于肺。

故肺气旺盛则体健魄全,魄全则感觉灵敏,耳聪目明,动作正确协调。

反之,肺病则魄弱,甚至导致神志病变。

3.肝藏魂魂是随心神活动所做出的思维意识活动,即《灵枢?本神》所谓“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当失去心神统领时,则会表现为梦幻及梦游现象。

大凡做梦、幻觉、梦游等皆属于魂的活动范围,正如《类经?脏象类》所述“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犹如现代心理学描述的潜意识活动。

魂与肝的疏泄及藏血功能关系密切,肝气调畅,藏血充足,魂随神往,魂的功能便可正常发挥,即《灵枢?本神》所谓“肝藏血,血舍魂、一旦肝失疏泄或肝血不足,魂不能随神活动,就会出现狂乱、多梦、夜寐不安等症。

百病不生(中国气血养生第一人首创“五脏气血通补真法”)

百病不生(中国气血养生第一人首创“五脏气血通补真法”)

百病不生(中国气血养生第一人首创“五脏气血通补真法”)这是一本教人如何才能“百病不生”的五脏气血通补秘笈,在书中,作者别出心裁地提出了“气血通补”的概念。

在他看来,我们身体的绝大多数疾病都是气血不调造成的,气血亏虚和气滞血瘀是疾病的主要原因。

那么,要想百病不生就必须调理好气血,气血淤滞的时候要通,气血亏虚的时候要补。

掌握好这“通补”的原则,也就是掌握了健康的真谛。

百病不生序言及目录出生于1860年的武学大师孙禄堂,是一位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融为一体的太极宗师。

孙禄堂先生年近半百时,曾信手击昏前来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还力挫日本天皇钦命的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5名技击高手的联合挑战。

他在当时的武林界有“天下第一手”的美誉。

•目录•序言每个人都能百病不生第一章气血足,则百病不生古人告诉我们,人体的各种疾病都是气血不调造成的,气滞血淤和气血亏虚是疾病的主要原因。

要想百病不生就必须调理好气血,气血淤时要通,气血虚时要补。

掌握好这“通补”的原则,也就掌握了健康的真谛。

•点破“百病不生”的最大玄机•气血足,百病除•吃喝不愁的人照样会有气血不调的毛病(1)•吃喝不愁的人照样会有气血不调的毛病(2)•通补五脏气血,方法各有不同第二章心“主血脉”,它是人体气血的发动机打一个通俗的比喻,心脏和气血的关系,就好比鱼和水的关系,要想让鱼儿活蹦乱跳,身体里就得有足够的气血。

•心悸:用充盈的气血找回失散的“心神”(1)•心悸:用充盈的气血找回失散的“心神”(2)•健忘:君子动手又动口,改善“贵人多忘事”(1)•健忘:君子动手又动口,改善“贵人多忘事”(2)•失眠:一碗好粥,一晚好眠(1)•失眠:一碗好粥,一晚好眠(2)•盗汗:补心血,赶走身体的盗贼第三章肺是“气之本”,它的任务就是制造“气”肺是专门负责呼吸的器官,它每时每刻都在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进清气,呼出浊气,吐故纳新。

要是哪天它怠工了,也就是你的身体“气虚”了,那健康非出问题不可。

神归心,魂归肝,魄归肺……五脏各安其位而寝

神归心,魂归肝,魄归肺……五脏各安其位而寝

神归心,魂归肝,魄归肺……五脏各安其位而寝古代医学经典《难经》中说:“人之安睡,神归心,魂归肝,魄归肺,意归脾,志藏肾,五脏各安其位而寝。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您老爱失眠,一定是您体内的神、魂、魄、意、志没有好好待在相应的五脏里所导致的。

为什么神、魂、魄、意、志不愿意各守其位呢?原来,是您过度的各种情绪伤害了它们。

这就是《黄帝内经》里说的“喜伤神”“怒伤魂”“悲伤魄”“思伤意”“恐伤志”。

治疗情绪失常引发的失眠,我都用下面的方法来处理,经我治疗的患者朋友,差不多10天后就可以一觉睡到自然醒了。

1.治思虑过度伤脾后导致的失眠药物:归脾丸穴位:神阙(肚脐)方法:取一粒归脾丸捣碎,填入肚脐里,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

晚上贴,早晨取下。

思虑过度会伤脾,所以治疗这种类型的失眠,我首先是补脾。

归脾丸是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中医名药,最能治疗思虑过度导致的种种脾伤症状。

脾好了,当然就不失眠了。

肚脐位于任脉之上,中医称为“神阙”,它是一个很特殊的穴位。

大家都知道,出生之前,我们是通过脐带从母亲的身体那里接收营养的,因此神阙穴是我们出生前的命脉。

人出生后,任脉总领一身的阴经,它循行于胸腹正中,上联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肝肾。

而神阙穴是任脉的经气之海,也是五脏六腑的根本,可以调节全身气血。

这就意味着,在神阙一穴外贴药物就可作用于全身。

同时神阙临近脾胃,我把中医补脾的名药归脾丸填在肚脐里,就能迅速调节脾胃之气,让人可以睡得香香甜甜。

不习惯在肚脐里面填药的朋友,也可以口服归脾丸。

除了外敷或口服归脾丸,您还可以经常到公园里散散步,充分吸收一下树木青草的清新气息,也有助于安眠。

因为大自然中草木的气息都含有巽木的属性,能制约属于坤土的思虑,帮助您的脾胃疗伤。

2.治悲伤过度伤肺导致的失眠药物:枸杞子穴位:左侧太渊穴方法:买些枸杞,取其中一粒捣烂,贴在左侧太渊穴上,外面用医用胶布固定。

晚上贴,早晨取下。

过度的悲伤首先会伤害到我们的肺,对于这种情况导致的失眠,我都用上面的方法来治疗。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养生法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养生法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养生法五脏六腑养生法肝:春季肝气最旺,主导着整个人体。

这个季节出生的人,由于肝气疏达,性格也往往最平和、理性。

如果这个时间不护好肝,或者其他季节让它“过劳”,就可能导致肝气克伐太过,导致肝气无力升发而郁滞,进一步引起脾胃功能受损或情绪郁结等症。

心:夏季心气最旺,是身体的主宰。

《黄帝内经》认为“心主神明”,心气旺则神清气爽,因此,这个季节出生的人往往性格外向、活泼好动、交际广泛。

当然,如果心火太过,则火热之邪容易导致皮肤疮疡等疾病;而过度使用,心气不支时则可能导致心气衰竭,带来心脏病等危险。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夏季的气候在不同阶段各有特点。

盛夏主火,火气伤人,心脏首当其冲,即所谓“火气通于心”。

火气伤人,心神最易受扰,因此,人们易出现心烦、失眠,甚至出现汗多、狂躁等情况,所以盛夏要注意养心安神,尤其是进入了雷雨季节。

清代《本草崇原》载:“阿胶乃滋补心肺之药也”;杨士瀛则说“阿胶育神,人参益气也”。

因此,阿胶,是补心育神佳品。

脾:长夏时节应于脾气,以农历六月左右为主导。

脾一方面主持着水谷的运化,另一方面控制着人体的肌肉四肢。

如果脾被过度使用,很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而倦怠、乏力等症状,也多由脾气被湿热所困所致。

肺:秋季为肺所主,到了秋季,肺脏最累也最容易受外邪所伤。

肺主呼吸之气,这个时候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往往大量增加,需要格外注意呵护。

肾:冬三月,人体处在肾的功能影响之下。

肾在人体代表着生命之气,凡生殖、发育均由肾所主。

如果此时不注意给五脏“减负”,让它们跟着自然界“冬眠”,就很容易使阳气郁闭不通,引起气血阻滞,导致手足发冷、四肢疼痛,甚至心脑血管病。

脾胃养生之道中医所讲的脾,并不是西医解剖学中的脾脏,而是概括了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的综合功能其余的心、肝、肺、肾四脏,也都不是西医解剖学所说的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而是指中医学中的心火系统、肝木系统、肺金系统、肾水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五脏养五神——百病不生的秘诀*导读:记得有一次,一位老人在女儿的陪同下来找我看病。

老人一进门就说:我有
记得有一次,一位老人在女儿的陪同下来找我看病。

老人一进门就说:我有高血压。

他女儿补充说:我爸爸不仅有高血压,还有头痛、头晕、胸闷等症状。

他脾气特不好,经常动不动就发怒,拍桌子瞪眼睛的,烦得不得了。

我告诉他们一个方法,于每天早晚或发脾气的时候用大拇指点按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时间不用太长,3分钟左右即可。

后来,老人和他女儿又来找我。

他女儿说:效果太好了,我爸爸的血压控制住了,而且脾气也好多了,现在很少发怒。

我告诉她:像高血压这样的病,不能只关注血压有多高,还得留意老人的情绪,别动不动就发怒,引气血上扬,使血压再度
升高。

我在给你父亲治疗的同时,还注意调节他的坏情绪,即所谓身神同补。

你经常给他按揉太冲穴,既降低了血压,又避免了发怒。

这样病情稳定了,发病的原因也消除了,降压效果当然会好。

那么,身神同补是补什么?简言之,补身是指祛除身体上的毛病;补神则是改变因病而生的种种不良情绪。

说到这儿,很多人会问:五脏和我们的情绪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心主喜
性情急躁的人最易得心脏病,伤心神
心属火,火性人最易急躁,喜欢争论。

心主喜,当一个人心情愉悦的时候,气血流畅、肌肉放松,身上的疲惫感也能很快消除。

而当一个人在怨恨别人的时候,会出现心跳加速、失眠、癫狂、声音暗哑、生疔疮等症状。

人过喜时会心气涣散、神不守舍,表现为精神无法集中、心神恍惚等。

如果一个人内心急躁、面色黑红发暗,就意味着心神受到了伤害,心神不稳的人最容易患上心脏病。

肝主怒
常生气的人最易得肝病,伤肝神
肝属木,木性人具有宁折不屈、不轻易服人的性格,这种人做起事来一般容不得别人辩驳,别人一反击,心中就不服气,这样一来,内心就在不断地来回拉锯,结果把怒气引上来了。

怒伤肝,爱生气的人一般肝都不是很好。

人在发怒时,会感觉胸膛发闷,像有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

有些人还会出现脸色发红、头昏眼花、两臂麻木、胸膈那一块感觉不舒服等症状,这些都是暴怒伤了肝神的结果。

如果一个人平时脸色青里带白,说明肝经已经受到了损伤,很可能患有肝病。

脾主思
爱操心的人最易食欲不好、消化不良、肚子胀满,伤脾神
平时想得多的人,即使到了饭桌上,也只是扒几口饭意思一下。

其实,这是怨气伤脾所致。

将怨气闷在肚子里不发泄出来,脾经最容易受到伤害,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肚子胀满等症状,而这些都是脾神受伤所带来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伤害。

肺主悲
爱计较的人最易感冒、咳嗽,伤肺神
一说到肺主悲,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林妹妹,因为她就是肺神受到伤害而红颜薄命的典型例子。

如果一个人什么事都爱计较,笑在脸上,恼在心里,整天阴着一张脸,悲悲切切的,很容易伤肺,会出现精神不振、面黄身瘦、头发枯黄等症状。

爱计较的人经常感冒、咳嗽,就是因为他的肺神受到了伤害。

肾主恐
胆小怕事的人最易得肾病,伤肾神
有些人一旦要上大场面、见大人物,就会急着往厕所跑,这是心理紧张导致肾气失固,气泄于下的缘故。

肾脏属水,水性人遇事容易退缩,且多忧多虑。

俗话说,烦
人伤肾,忧虑、易心烦的人,最容易产生腰腿酸痛、遗精淋证、虚痿肾亏、疝气郁结等症。

所以,在治疗大小便失禁、遗精、阳痿、早泄等症时,要先把受伤的肾神治好,这才是根本。

通常情况下,人们只关注身体上产生的实质性病痛,却忽视了五脏六腑里的那些神也会受到伤害。

所以,在治病养生的时候,不仅要治疗身体上的病,还要根据上面说的五脏和五神的关系来平息不良情绪,让身和神都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