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200字】

【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200字】

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第一,国外学者关于国外老年人社会福利的研究如下: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2011)以法国为例,借鉴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所采取的措施,提出应向中高龄人员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鼓励他们在退休后应该发挥余热,不要完全依赖国家包干社会福利供应,以此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现实。

英国是福利国家实践的先行者,在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上独树一帜。

当下英国同样面临老龄化社会背景,政府正在寻求缓解财政压力与满足老年人照护需求间的平衡点。

纵观英国老年人福利服务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福利补贴以养老金为主,第二,重视老年人需求、权利及人格,第三,国家卫生服务与养老社会服务相结合,第四,政府责任重新定位,第五,重视发挥社会力量。

美国的养老服务管理体制起源于1965年约翰逊总统签署的《美国老年人法案》(Older American Act),该法案奠定了美国卫生健康行政系统,形成了卫生及公共服务部——56个州老龄机构——655个地方老龄机构的服务网络体系。

纽约在老年人医疗健康方面提供有初级医疗、急性照顾等服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包括家庭护理设施及多功能老人中心,其中家庭护理设施的服务规模小,可为老人提供更加便利的贴身服务,而多功能老人中心的服务规模则较高,除常规的餐饮、保健外,可提供多样化的个性服务。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日本算得上是进入老龄化社会最晚的国家。

村川浩一等(2004)介绍了日本在老年人社会福利方面的措施:1)护养受托人负责照顾被寄托的老年人,且受托人在照看之前要进行福利教育;2)可根据老年人自身需要,申请入住养老机构,机构性质有半公半私及完全私营。

第二,国外学者关于中国老年人社会福利的研究如下:中国的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起步较晚,且深受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影响,在阅读文献时,笔者发现最早进行中国社会福利研究的是西方学者。

在农村福利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不多。

国内关于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国内关于社会工作行动研究进行了综述。

在探讨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阐述了社会工作行动的概念、国内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结合国内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发展趋势,讨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全面展示了国内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动向,为相关学者和从事社会工作的实践者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国内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综述、发展趋势、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不足之处、未来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在国内已有一定规模的关于社会工作行动的研究,但大多还停留在零散的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阶段,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

有必要对国内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社会工作行动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社会工作行动的研究可以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更有效的工作指导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社会工作行动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借鉴和推动。

通过对社会工作行动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为社会发展提供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国内关于社会工作行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成果将对社会工作实践和学理论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具体而言,本文旨在通过综述国内关于社会工作行动的研究文献,探讨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分析研究方法的优劣,总结已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旨在为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促进学科的进步和社会工作实践的提升。

2. 正文2.1 社会工作行动的概念社会工作行动的概念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为解决社会问题而进行的实际行动。

这些行动包括但不限于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等。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文献综述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15期(5月)CHINACOLLECTIVE ECONOMY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从不同角度阐释自己的观点。

国内学者在引入和介绍西方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将企业社会责任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了初步研究。

本文从社会责任的概念、社会责任的范围与层次、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问题这三个方面入手,对国内外理论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主要观念进行了介绍和梳理,并做简要评述。

关键词:社会责任;概念;范围与层次;相关理论1924年,美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r Sheldon )在其《管理的哲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这一概念,标志着一个新的学科领域的创建。

一、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概念的研究综述(一)国外学者企业社会责任的代表性观点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还存在不同的解释。

同时,随着社会上不同时期的劳工运动、少数者权利运动、环保主义者和消费者权利保护运动的发展,不同时期的企业社会责任内涵也不尽相同。

1953年,博文(Bowen H.R )在《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中,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了“企业家们按照社会的目标和社会的价值向相关的政策靠拢,并做出相应的决策,采取合理的具体行动的一种义务”。

麦克格尔(McGuire Joseph W.)将这一概念深化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宗旨不仅意味着企业负有经济和法律义务,而且还对社会负有超越这些基本义务以外的其他某些相关责任。

在此基础上,戴维斯(Davis Keith )将社会责任的含义精确为了:“社会责任是决策者们采取行动的责任(或者义务),他们采取行动以保护和改善那些与他们自己利益相一致的整个相关社会的福利。

戴维斯的概念包含了两层含义,即企业应该避免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并同时为社会福利带来益处。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和展望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和展望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和借鉴————福利社会学文献综述社会学系2011300110058 孙瑞前言:在中国,社会福利是一个处于社会保障这个一级层次概念之下的次级层次概念。

社会福利是指提高素质,为社会弱势群体实施补以国家或通过单位为主体,为帮助全体社会成员改善生活条件、采取的措施和举办的各项公益性事业的统称。

它是在劳动报酬之外的资助和服务。

贴而实行的制度、在新中国60 年的发展进程中,尽管它在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曲折发展、逐渐转型。

但一直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生制度安排。

而在进入十一五计划后,我国福利制度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为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我们非常有必要对于福利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进行考究,然后作为未来发展的借鉴。

而目前的研究通过不同的研究方向来分析中国福利制度的发展,而多方面的对于未来的发展提供经验。

主题:在这一主题部分将展示我所查阅的文献内容,对其进行一个整理和对比首先根据时间发展及其福利制度根据时间经济发展的过程进行划分和归纳第一阶段是传统福利制度创建时期(1949—1956年)。

这一阶段在改造旧中国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的基础上,形成了国家负责、官方包办的民政福利和单位包办的职工福利等组成的传统福利制度,其最大的特征是与社会救济紧密结合,统称“救济福利事业”。

第二阶段是传统福利制度巩固和发展时期(1957—1983年)。

这一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形成了以职工福利为核心,包括民政福利、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以及其他福利在内的比较完整的福利制度框架,板块分割的封闭体系、“国家—单位”运行模式、补救性保障制度是其明显的特征。

第三阶段是传统福利制度向新型福利制度变革与转型时期(1984年以后)。

这一阶段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社会背景下,其改革步伐虽较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要滞后一些,但正在进行制度重塑并逐渐向社会化、现代化福利发展。

表现在:职工福利逐步向其原本的性质、地位和功能回归,民政福利逐步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社区服务成为重要的具有社会福利性的服务行业。

国内儿童福利文献综述

国内儿童福利文献综述

第22卷第1期呼伦贝尔学院学报N o.1V01.22 2O14年2月J oum al of H ul unbei er C ol l ege Publ i shed i n Febr uar v.2014.国内儿童福利文献综述梁小妍(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蚌埠233041)摘要:儿童福利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福利水平和文明水准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儿童发展和权利保护的重要指标。

本文主要借由回顾近年所有有关儿童福利的文献,总结归纳儿童福利的发展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目前研究的缺漏。

关键字:儿童福利;社会保障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60l(2014)0l一0036_03一、国内儿童福利政策发展历程现代儿童福利的发展主要是跟随着社会福利发展的总趋势稳步前进,其中教育和妇幼保健一直是我国现代儿童福利政策关注的焦点。

刘继同将现代儿童福利政策和服务体系的发展分为孕育萌芽、初步发展、中断停滞、恢复重建与稳步发展和快速发展与制度化建设五个阶段(刘继同,20()8):在1967一1978年的中断停滞期之前,国家关注的重点主要围绕未成年人的法律和权益保护、基础教育、妇幼保健、婚姻家庭与孤残儿童领域,以及学龄前儿童的日常生活照顾: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同时也实行了独生子女医疗费用报销制度,一定年龄段独生子女的医疗费用可以全额报销(陈文、蒋虹丽、黄鼠宇,2009)。

那时的儿童福利服务对象比较片面.主要限于社会福利机构集中养育的孤儿、弃婴和部分残疾儿童,总体上还是一种以补缺型为主的福利(宋文珍,2013)。

并且当时的儿童福利管理机构是社会福利的各个领域分化出的部分工作内容,并没有专门的儿童福利机构。

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总体社会福利的发展与提升也带动了儿童福利的优化。

1990年以后,儿童福利与儿童保护性制度框架开始形成。

福利多元主义的发展研究基于理论范式视角

福利多元主义的发展研究基于理论范式视角
2、企业:企业在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不仅是服务的提供者,也是社会责任 的承担者。企业可以通过与政府合作,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如康复 护理、职业培训等,同时也可以通过公益慈善活动回馈社会。
社区养老照顾服务供给主体作用分析
3、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在社区养老照顾服务供给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们可以 协调各方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此外,社会组织还承担着 沟通政府与民间的桥梁作用,促进政策的有效实施和社会参与。
福利多元主义的发展研究基于 理论范式视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1 引言
目录
02 理论范式概述
03 发展研究方法
04 结果与讨论
05 结论
06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福利多元主义是指在社会福利领域中,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相互作用、相互 协调,共同提供福利服务的理念和模式。随着社会福利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复杂化, 福利多元主义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福利体系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次演示将从理论范 式的视角出发,对福利多元主义的发展研究进行简要概述和分析。
1、政策制定:政府需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服务供给主体的职责与行为, 确保社区养老照顾服务的有效提供。
社区养老照顾服务供给主体分析的背景与意义
2、资源调配: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主体需共同参与,合理调配资 金、人力、物资等资源,确保服务的均衡供给。
社区养老照顾服务供给主体分析的背景与意义
3、服务实施:各类主体需根据自身优势和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协同参与服务 实施过程,形成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供给体系。
结果与讨论
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福利多元主义的发展研究,可以发现福利多元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 的实践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在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国家、市场和社区共同 参与社会福利服务,形成了“黄金三角”的福利模式;而在德国和法国等欧洲国 家,政府、雇主和工会之间形成了“三方伙伴关系”,共同提供社会福利待遇。

社会福利文献综述

社会福利文献综述

社会福利文献综述1.概念与特征1.1社会福利的概念在现代社会里生活的人大部分对社会福利这个名词相当熟悉,但要为社会福利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却非易事。

在翻阅过一些社会福利的定义后,发现在不同地点、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生活习惯及不同社会发展程度下对社会福利自有不同的看法。

直至现时为止, 世界上仍未有一个统一的社会福利定义。

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50多位国内学者对社会福利进行过界定,相关观点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1)剩余性狭义社会福利观,也叫做剩余型社会福利。

多吉才让1(2002)认为社会福利是“民政部门代表国家提供的针对弱势老人、残疾人、孤儿和优抚对象的收入和服务保障”,是一种疗救社会病态、预防或矫治社会问题的制度或手段。

(2)制度性狭义社会福利观,张建明、龚晓京2(2001)认为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障其成员的基本生活而采取的措施及服务,其福利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但福利层次仅限于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3)发展性狭义社会福利观,王思斌3(1998)认为社会福利是指在解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之后更好地生存或发展的一种状态,其福利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其功能在于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

李延霞,于丽俐4(2002)认为社会福利是指由国家立法或政策规定保障全体公民在享受基本权利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程度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提供资金和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4)广义社会福利观,刘继同5(2003)认为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采取的种种制度或措施。

姜丽萍6(1997)认为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在国民收入经过各种必要的扣除之后国家对社会成员提供的生活补偿、物质文化待遇及其他派出的收入.狭义的社会福利体现了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对其成员在物质帮助上承担的责任。

1.2 社会福利的特征田北海7(2008)认为社会福利是一种社会整合机制,具有再分配功能、社会整合功能、社会投资功能、社会发展功能,与社会保障的防止生活水平下降的功能相比,社会福利的功能是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文献综述范本。。。。

文献综述范本。。。。

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3黑,加粗,居中】文献综述【1黑,加粗,居中,文字间加2空格】班级:会××—×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以上四行均为4宋,加黑,居中】201×年×月×日【4宋,加黑,居中,用阿拉伯数字】指导教师评定意见【小2黑,加粗,居中】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研究文献综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计国际化是必然趋势。

会计国际化是指会计实务从一国的范围内跨越国界而走向世界(常勋,2003),它包括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和会计实务的国际化两个方面。

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就是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过程中对各利益主体产生的经济影响以及各利益主体为获取最大利益而采取的一切行为。

以下对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1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从巴其阿勒的《簿记论》中关于物品计价“宁高勿低”的论述,到英国《公司法》中规定资产负债表必须“真实与公允”的思想,再到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经济后果的直接阐述,都无一例外地表明会计准则是具有经济后果的,而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便是影响经济资源配置,从而直接导致国际间财富的转移(迈克尔·查特菲尔德,1989)。

20世纪70年代,Stephen A.Zeff(1978)最早正式提出财务报告经济后果的概念,他指出,经济后果指财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也就是说,会计报告会影响管理者和其他人的决策,而不仅仅是反映这些决策的结果。

Watts和Zimmerman(1990)引入经济学的契约理论,指出会计准则之所以有经济后果,主要是存在报酬契约、债务契约和政治成本,因为无论是报酬契约、债务契约还是政治成本,通常都以公司盈利为考察的主要依据,而在同一会计准则下不同会计政策的选择对净利润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对公司管理者的决策行为也会产生潜在的影响,进而影响公司价值。

劳动与社会保障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劳动与社会保障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劳动与社会保障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劳动与社会保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个人就业、劳动关系、社会保障政策等众多方面。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便为毕业论文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综述有关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的研究文献。

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者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就业是劳动者通过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从而获得工作和收入的过程。

研究文献指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教育水平、技术进步等。

例如,Smith和Jones(2015)的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就业机会增加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另外,Brown (2017)的研究表明,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和薪资水平。

第二部分: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劳动关系是指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而劳动法律是调节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综述有关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的研究文献。

研究文献指出,劳动关系的发展与劳动法律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

例如,Morgan(2016)的研究发现,工会的存在可以平衡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权力关系,从而提高劳动关系的稳定性。

另外,Johnson(2018)的研究表明,劳动法律的改革对于促进公正就业和减少不法用工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社会保障政策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政策是指国家为保障劳动者的社会福利而制定的政策措施。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综述有关社会保障政策与社会福利的研究文献。

研究文献指出,社会保障政策的有效实施对于提高劳动者的社会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Jackson(2017)的研究发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减轻老年人的经济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另外,Wang和Li(2019)的研究表明,医疗保险的普及可以降低因病致贫的风险,从而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

结论劳动与社会保障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劳动力市场、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政策等诸多方面。

社会工作立法的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立法的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立法的文献综述摘要: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项专业性和职业性的工作,我国的社会工作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引导、规范、推动和保障,但目前由于社会工作事业缺乏立法支持,致使社会工作不能全面系统地展开。

本文拟从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背景出发,结合境外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在理顺社会工作立法的基本理路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行本土化实践,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立法。

关键词: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立法 ; 社会建设一、社会工作立法的概念对于社会工作立法的解读实质上就是要解决怎样把社会工作纳入到法律之中来的问题。

要想正确解读社会工作立法,就必须要理顺社会立法、社会法和社会工作立法三者之间间的差别和联系。

(1)社会立法的概念在英美法中,社会立法是对具有显著社会意义事项立法的统称,例如涉及教育、住房、租金、保健、福利、抚恤养老企及其他社会保障方面。

最早的社会立法当数《济贫法》,但最重要的社会立法应该是在19世纪,如当时有《工厂法》、《学徒健康法》和《劳工赔偿法》等。

[1]在我国,劳动法制、社会保障法制等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具有普遍社会意义、并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法律.通常被称为“社会立法”,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弱势阶层的生存及增进社会整体的福利。

(2)社会法就社会法而言,在外延上,最广义的社会法即国家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有公法和与私法相融合特点的第三法域。

狭义的社会法指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中义的社会位居于上述两者之间’。

其调整领域主要包括教育权利保障关系、社会保障关系、弱势群体保护关系以及其他应有社会法调整地关系。

[2](3) 社会工作立法目前对于社会工作立法的概念并不明晰,而我们平时谈及的“社会工作立法”更多地足指与社会上作有关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称。

更进一步说,社会工作立法则可看成是国家关于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改善和管理社会生活、开展社会福利等方面社会工作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国家法律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保障文献综述范文

社会保障文献综述范文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灵活就业文献综述学生姓名学号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班级指导教师灵活就业文献综述本文首先整理了国外关于灵活就业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同时对灵活就业在国外的发展趋势做一个总体的介绍。

结合我国的国情,灵活就业的本土化发展也具有中国特色。

本文归纳了灵活就业在中国的概念、分类,以及其产生原因、存在问题等发展现状。

通过对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学习,本文从灵活就业的不同研究对象着手,对现有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提出灵活就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同时,笔者积极思考并提出相关见解,提出一个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灵活就业在国外的起源及发展灵活就业,也称为非正规就业。

目前为止,国际普遍认可由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灵活就业的相关概念。

而最初国际劳工组织最先规范正规部门、非正规部门等概念。

(一)灵活就业概念起源1972年在国际劳工组织肯尼亚使团的《就业、收入与平等:肯尼亚增加生产性就业的战略》研究报告中,把一些未经政府承认、登记,也等不到政府保护和管理的经济活动称为“非正规部门”,而从事这些经济活动并取得收入的行为就称为非正规就业或者非正规就业。

在1992年1月第15届劳工统计大会上,通过了关于非正规就业的国际标准定义: “从广义上说,非正规部门由为有关人员创造就业机会和提供收入为根本目的的, 从事产品生产和劳务的单位构成, 其特点是组织水平低, 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和资本之间基本没有或没有分工, 生产规模小”[1]。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1999年的定义,所谓非正规部门主要是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

主要包括微型企业、家庭型的生产服务单位、独立的个体劳动者[2]。

(二)国外灵活就业的发展冷熙亮在《国外非正规就业动态及其理论发展》中总结了国外对非正规就业的研究先后出现以下几种理论[3]:二元经济理论;非正式经济理论;地下经济学理论;将大量社区服务纳入非营利组织就业体系等理论。

胡鞍钢等学者曾在2001年发表论文《就业模式转变: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状况分析》,指明国外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就业主渠道,其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4]:第一,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城市就业渠道和新增就业岗位的来源;第二,非正规就业是发达国家就业方式重要的发展趋势。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综述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综述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综述一、概述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服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社区养老服务,作为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对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深入了解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的摸索阶段到现在的逐步成熟。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学术界、社区以及各类养老服务机构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学术界则从理论层面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为实践提供指导社区和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则是实践的主体,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创新,推动着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尽管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如服务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服务内容单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社区养老服务的效果,也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

对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研究背景:介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背景和发展历程,以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凸显。

社区养老服务作为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与发展。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由于子女工作压力增大、家庭结构变化等原因,面临着诸多挑战。

而社区养老服务以其便利性、经济性和人性化的特点,逐渐成为老年人及其家庭的首选。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早期主要依托社区居委会或物业公司提供基础的生活照料服务。

随着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和社会资本的注入,社区养老服务逐渐丰富,涵盖了医疗护理、康复保健、文化娱乐等多个方面。

随着服务需求的增长和服务要求的提高,社区养老服务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服务供给不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专业人才短缺等。

当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包括:一是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尤其是在一些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养老服务资源紧张二是服务质量和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三是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数量不足,制约了服务水平的提升四是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NGO组织中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支持文献综述

NGO组织中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支持文献综述

NGO组织中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支持文献综述(一)NGO组织概述NGO 一词最早见于1945年签署的联合国宪章,一般则认为现代意义上的NGO 组织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NGO 一词进入中国是在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按照国际惯例需要同期同地召开国际NGO论坛,这一概念第一次呈现在中国人面前。

NGo这一话语的提出,带给中国社会的冲击并不在于凸显了民间组织的形式一一中国历史上就存在着极为悠久的民间结社和民间公益活动的历史一一而是对民间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提出了一个重新思考的视角。

国际社会中关于NGO的定义,较为流行的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LesterSalnalon)教授提出的所谓五特征法,即将具有以下5个特征的组织界定为NGO:①组织性,②非政府性,③非营利性,④自治性,⑤志愿性。

在这5 个特性中,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被公认为NGO的基本特征。

非政府性也可以理解为民间性,即NGO是社会自发组建、独立于政府体系运作的:非营利性表明了NGO 与市场经济组织的区别,即它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利润不用于成员之间分红的。

可以看出,这一定义的内涵正是近代西方对国家、市场、公民社会三者分立的理解模式的反映。

许多学者,特别是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NGO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因此中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NGO。

如果说在1995年之前这尚属事实的话,那么在1995年之后,这种看法则不免失之偏颇。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

期间,中国很多人民团体、社会团体、学者和政府官员都参加了世妇会NGO论坛,直面国外的NGO,并与其中部分NGO 建立了联系,特别是与一些资助型的NGO取得了联系。

这次大会的召开及媒体的报道不仅在中国推广了 NGO的知识,而且引发了少数精英创办类似于国外NGO 组织或对传统社团进行变革的冲动。

之后,中国自下而上的NGO开始渐趋活跃,数量也日益增多。

早期这类自下而上的NGO主要集中在北京、云南等地,活动领域集中在妇女、环保、扶贫等领域。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是写作社会工作毕业论文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虽然很多毕业生都接受了论文写作方法的训练,不缺乏开题报告的相关知识,但是真正让人满意的开题报告并不多,本文将在这里为同学们分享一篇优秀的“社会工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题目:社会工作视域下儿童福利指数的效用研究一、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一)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通过对国外儿童福利指数相关研究的梳理,理清儿童福利指数的发展历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国外研究者提出或已解决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结合我国具体背景,总结一些我国在进行儿童福利指数指标构建以及指数测算的实际操作时可借鉴的地方。

第二,由于各国的政策背景不同,相关的一些社会调查也有所不同,因此不论是儿童福利指数的指标选择还是指数的测算方式,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背景,来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在总结国外关于儿童福利指数测算经验的基础上,希望通过对我国各省份儿童福利指数指标影响因素的研究及指数的尝试性测算,进一步了解在一定时期内我国不同地区儿童群体的总体生活状况,衡量近年来有关儿童福利政策的社会效果,为进一步研究儿童福利提供基础性的参考,并能够为提高儿童福利指数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第三,由于国内关于福利指数的研究甚少,因此本次研究作为尝试性研究,在得出结论的同时,同时也是对我国大型社会调查的可操作性以及数据的可及性作分析,同时对社会调查的数据使用作深入探讨。

需要说明的是,本次研究并不是着重衡量中国儿童福利的具体指标,而是汲取其他国家指数所用指标类型的经验,尝试通过比较发掘可用于中国多维度指数指标数据的可用性,因为有些方面的指标如健康指标的衡量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二)研究意义1、现实意义.首先,通过 CFPS 调查样本可以对国内各省份的儿童福利指数进行排名,了解他们的生活水平以及对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从而发现儿童在哪些方面的发展还有所欠缺,并通过采取措施满足这些需求,提升各省份儿童福利指数。

如何撰写文献综述

如何撰写文献综述

应该如何撰写文献综述一什么是文献综述1.1 文献综述的概念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而成的一种学术论文,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

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

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对象,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

文献综述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参考文献。

作者一般不在其中发表个人见解和建议,也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客观概括地反映事实。

1.2 文献综述的作用文献综述在于高度浓缩了几十篇甚至上百篇散乱无序的同类文献之成果与存在问题或争论焦点,对其进行了归纳整理,使之达到了条理化和系统化的程度。

它不仅为科研工作者完成科研工作的前期劳动节省了用于查阅分折文献的大量宝贵时间,而且还非常有助于科研人员借鉴他人成果,把握主攻方向以及领导者进行科学决策。

1.3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的意义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二文献综述的选题与文献资料的搜集2.1 选题原则(1) 结合所学知识选自己专长的或有基础的题目,否则难以写出水平较高的综述。

(2) 根据所占有文献资料的质和量选题。

(3) 选题一定要能反映出新的学科矛盾的焦点,新成果,新动向。

(4) 题目不宜过大,范围不宜过宽。

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文献综综述的例子

文献综综述的例子

FDI与环境规制一、背景与意义(一)背景在中国20余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中,外商直接投资(FDI)做出了重要贡献,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伴随中国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大众的关注焦点从如何增加国民收入逐步转向如何进行环境保护,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思考和探索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内涵。

外国直接投资(FD I)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

关于外国直接投资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FDI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采用新技术的动机和机遇,促使他们实现清洁或绿色生产,进而提高全球环境质量和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由于环境管制并不是影响外商投资和企业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环境保护的要求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跨国投资也将更进一步地提高世界范围内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使得生产活动和污染治理活动都具有规模效益递增的特征。

因此,环境保护与FDI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利互惠关系,外商投资和国际贸易有利于全球整体环境质量的提高。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FDI会刺激经济增长,从而导致更多的工业污染和环境退化。

在此背景下,作为一种解决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一环境规制被提上日程。

但是,环境管制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如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污染型产业或企业向环境标准较低的欠发达地区转移,使之成为“污染者的天堂”(Pollution Heaven)。

因此对FDI对东道国(或地区)的影响的资源环境效应及环境规制对FDI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外国直接投资大量进入中国是否会使其成为“污染者天堂” ?环境规制如何发挥作用值得研究?(二)意义1、理论意义(1)对于中国来说,大量外资进入是否必然会带来环境的污染。

目前学术界也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上进行了很激烈的讨论。

但是,可能很多学者忽略了一点,即在环境污染之后怎么办?为了回答该问题,本文尝试从环境规制这个角度来进行分析阐述,认为它是一种协调外国直接投资和工业污染关系的有效手段,但同时,环境规制对外资的引入也有一定的影响。

养老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养老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养老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如下:养老文献综述:养老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的情况下,如何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福利待遇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学术研究领域,养老问题也备受关注,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养老模式方面,学者们对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不同的养老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但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则成为了新的养老选择,社区养老强调老年人在家门口的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则提供专业的养老护理和医疗服务。

在养老保险方面,学者们对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等新型养老保险模式进行了研究。

这种养老保险模式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从而提高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水平。

此外,学者们还对农村养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较弱,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学者们提出了发展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等对策,以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状况。

参考文献:《基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的养老服务研究综述》,期刊:《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该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我国养老服务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出发,对养老服务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我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期刊:《山西农经》。

该文对我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试点城市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这是一篇关于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研究论文,对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部分养老相关的文献和参考文献,还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可供参考。

在进行养老问题研究时,建议广泛查阅相关文献,以获取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

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

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在准备课题《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对相关国内外着作进行了选读,并对已发表的相关领域论文进行了研究,以此寻求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现状,了解与本论文有关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总结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从而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吸取经验,并有所创新。

(一)福利、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福利”一词,英文为“Welfare”,意指人、动物或群体的健康、安全、快乐的一种总体状态,亦指多由政府为有需要的人或者动物提供生活条件、经济帮助等等①。

我国社会保障学专家郑功成对从社会学的意义上对“福利”概念作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福利包括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其中个人福利通常被解释为‘幸福’、‘快乐’的同义语,是指个人对物质生活的需要与个人精神生活的需要的满足;而社会福利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②。

对于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而言,它的内涵和外延很难确定,至少可以从三个层次上去理解。

在最广泛意义上,社会福利是指一切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社会措施,不仅包括社会保障的内容,也包括就业政策、公共文化、免费教育、公共卫生和家庭津贴等等。

其覆盖对象是全体国民,包含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

在英国出版的《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社会保障”不单独列目,而在“社会福利”条目下包括两个主要的子项目:一是社会工作——个人社会服务;二是社会保障——政府的福利项目。

在中层意义上,社会福利基本上是社会保障的同义语,是西方普遍用来替代社会保障的一个概念,涵盖了政府和社会为国民提供的各种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的各项内容。

狭义上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张海鹰(1993)认为社会福利作为国家的社会政策,由国家或社会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③。

因此,陈良瑾(1994)认为在中国,社会福利仅仅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狭义社会福利范畴④。

社会福利文献综述

社会福利文献综述

社会福利文献综述社会福利文献综述社会福利是指政府、机构、组织和个人提供给需要帮助的人一定程度的限制性资金、对话、资源或服务,以帮助他们满足其在生活中最基本和必要的需求,比如医疗、住房、教育、食品等。

社会福利可视为社会安全网的一部分,对于保障弱势群体、减少社会不公、促进社会发展和稳定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将针对社会福利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

一、社会福利概述社会福利是一个历史不断进化的概念,其范畴包括了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劳动保护等,目的在于促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品质,并提高社会公平性。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有关社会福利的研究内容一般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福利政策设计、福利机构运作、福利效果评估。

社会福利研究符合爱尔兰的将“福利”视为改善个人和社会福利的行动和政策,甚至包括创造福利的积极氛围和文化价值观。

一些文献研究认为,医疗、家庭、社会福利、重新雇用,长期照护、福利机制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均对社会福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福利对社会品质和国民经济的作用实施社会福利政策有助于保障弱势群体,降低社会不公,提高生活品质。

比如,通过医疗保险,使中低收入者不再为治疗负担过重的费用而焦虑;通过发放低保,使失业和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同时,社会福利政策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过去的一些研究表明,各国政府实施的福利政策,能够有效地促进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这对于提高普通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着积极作用。

三、社会福利的改革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向着强化可持续发展长期具体目标方向不断推进,由于资源问题、国家经济形势、以及福利政策的实际运效等因素,需要对福利政策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革。

创新性、协同性、参与性成为善用社会福利政策改革的关键要素。

此外,在社会福利领域尝试多样化的社会福利的形式和制度的设计。

一些国家探索尝试基于市场化的福利政策;部分国家则着眼于建立创新的民间组织和非盈利机构,发挥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

从福利实践结果方面来看,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评估,以执行、监察和改进的形式对政策进行实时的细致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在准备课题《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对相关国内外着作进行了选读,并对已发表的相关领域论文进行了研究,以此寻求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现状,了解与本论文有关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总结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从而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吸取经验,并有所创新。

(一)福利、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福利”一词,英文为“Welfare”,意指人、动物或群体的健康、安全、快乐的一种总体状态,亦指多由政府为有需要的人或者动物提供生活条件、经济帮助等等①。

我国社会保障学专家郑功成对从社会学的意义上对“福利”概念作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福利包括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其中个人福利通常被解释为‘幸福’、‘快乐’的同义语,是指个人对物质生活的需要与个人精神生活的需要的满足;而社会福利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②。

对于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而言,它的内涵和外延很难确定,至少可以从三个层次上去理解。

在最广泛意义上,社会福利是指一切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社会措施,不仅包括社会保障的内容,也包括就业政策、公共文化、免费教育、公共卫生和家庭津贴等等。

其覆盖对象是全体国民,包含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

在英国出版的《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社会保障”不单独列目,而在“社会福利”条目下包括两个主要的子项目:一是社会工作——个人社会服务;二是社会保障——政府的福利项目。

在中层意义上,社会福利基本上是社会保障的同义语,是西方普遍用来替代社会保障的一个概念,涵盖了政府和社会为国民提供的各种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的各项内容。

狭义上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张海鹰(1993)认为社会福利作为国家的社会政策,由国家或社会为①参见美国传统词典第4版、牛津高阶英语词典、柯林斯高级英语学习词典第5版②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6页。

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①。

因此,陈良瑾(1994)认为在中国,社会福利仅仅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狭义社会福利范畴②。

对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在我们国家,目前学术界对“社会保障”一般的用法,是将其作为统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四大项目的大概念,而把社会福利视为社会保障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制就是以此认识为出发点而设计的,如2004年发表的《中国社会保障与政策白皮书》指出,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措施、住宅保障五个方面。

董保华认为,在我国,社会保障大体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救助、优待和抚恤制度。

概括起来是三方面的内容,即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③。

从社会公正的理念上来理解社会福利。

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在1999年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中对社会福利给出了这样的一个解释:社会福利可能最好被理解为一种关于一个公正社会的理念,这个社会为工作和人类的价值提供机会,为其成员提供合理程度的安全,使他们免受匮乏和暴力,促进公正和基于个人价值的评价系统,这一社会在经济上是富于生产性和稳定的④。

可见,要促成社会公正的实现,因而必须为人们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并保证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

从价值的角度上考虑社会福利。

江治强提出,社会福利是一个充满了价值判断的领域。

这种判断一方面是物质性的,另一方面又带有社会性。

对于不同的人和社群,相同的物质、精神生活状况,却有不同的主观感受,因而,对社会福利的评价就会从个体和社群的感受上升为社会性的价值判断⑤。

因此,作为“价值”的社会福利有两层界定:一是有助于改善①张海鹰,《社会保障词典》,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版,第320页。

②陈良瑾,《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第419页。

③董保华,《社会保障的法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④吴桂英主编,《新型社会福利体系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⑤江治强,社会福利概念、缘起与我国社会福利发展方向,中国民政,决策版,第27页。

人们生活状况的物质性条件,广义上是指促进人们幸福的行动,狭义上则是作为改善生活质量的制度和政策①。

二是如美国学者科怀特所说,社会福利是人们对满意社会生活的追求②。

作为价值概念的社会福利,包含了一种理想化的欲求目的。

不管是在个人主义传统还是反个人主义传统的理论中,将这种理念付诸于实践,必然涉及社会成员利益关系的平衡和重大社会制度的构建③。

作为制度来理解的社会福利。

尚晓媛提出,狭义的社会福利指为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疗救社会病态而提供的服务,又称福利服务。

这种服务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补缺”性的,所涉及的项目是传统的社会工作的内容。

而广义的社会福利制度的概念强调社会福利制度在促进和实现人类共同福利中的作用④。

可见,社会福利的实践形态是制度及其运行。

美国着名社会学家米基利(1997)对社会福利的主要制度安排的描述如下:一是非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

包括个人、家庭、邻里和社区为增进社会福利,履行文化和道德责任所承担的各种活动,如个人帮助和照料家庭成员的活动。

二是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

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是由非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产生出来的,其最重要的内容是宗教的慈善活动。

三是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

包括五大服务:一是社会保障或收入保障服务,如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二是医疗服务;三是教育;四是住房;五是社会工作服务和对个人的社会服务⑤。

(二)国外相关研究一、关于社会福利的模式研究西方国家关于社会福利理论和政策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

欧洲的福利国家从产生之日起到当前的福利改革,经历了从古典自由主义——中间道路学派——右派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义“第三条道路”的理论演变。

伴随着理论的变迁,欧洲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①周永新,社会福利的概念与制度,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②威廉姆·H·科怀特,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③江治强,社会福利概念、缘起与我国社会福利发展方向,中国民政,决策版,第27页。

④尚晓媛,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116页。

⑤ Midgley,Social Welfare in Global Context,Sage,1997。

也经历着不断的调整。

西方学者一般从剩余型、制度型和发展型三个层次对社会福利政策做出理解。

1、剩余型社会福利模式的研究剩余型社会福利和制度型社会福利的划分是由威伦斯基(Harold Wi1ensk)和莱博克斯(Charles Lebeaux)在1958年出版的《工业社会和社会福利》一书中提出的。

剩余型社会福利的观点认为:在通常情况下,家庭和市场是满足个人需求的自然渠道,但是当发生诸如家庭解体、较大范围内的经济萧条或者个人年老、疾病等的特殊情况下,家庭和市场就不能满足个人的正常需求,这时候就需要作为满足个人需求的第三种社会机制即社会福利制度的介入,当通常的制度恢复正常以后,社会福利制度就会撤回。

所以,这种机制常常被看作是家庭和市场的支持系统,起到支持和防止意外的作用。

由于剩余型社会福利的暂时性和替代性,常常被视为带有“施舍”和“慈善”的印记,福利的接受者也往往被认为是社会的弱者或者是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从而带有“蒙羞”的社会标签。

2、制度型社会福利模式的研究制度型社会福利观点的最着名的代表是英国社会政策学创始人蒂特姆斯(Riehard Titmuss,1959)。

他把社会中的活动分为两个基本的范畴:利润取向的市场活动和福利取向的集体介入。

换句话说,所有的非市场的活动都可以视为社会福利。

从制度型社会福利的角度看,社会福利不是在家庭和市场满足不了个人需求时才介入的,而是社会结构中常规化的和永久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同于家庭和市场的再分配利益机制。

社会福利的对象从弱势群体扩展到社会全体公民,从而实现了选择性社会福利到普遍性社会福利的转变。

社会福利的接受者也不再被视为社会的弱者,福利也不再被视为是施舍而是公民的一项正当社会权利,从而不再带有“蒙羞”的社会标签。

可以说,“福利国家是一个长期的公民权演进过程所达到的最高峰”。

但是,由于福利国家的明显特征是推行高补贴、高福利、高税收和高保护的政策,在抑制强弱悬殊和收入分化、保证社会公平的同时却削弱了市场力量,妨碍了竞争,制约了生产效率。

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经济危机的到来,高失业率,退休金和健康医疗费用不断增长,对服务的需求和支出在不断扩大,社会福利成为经济和财政的沉重负担,引起社会上不同阶层利益群体的不满。

3、发展型社会福利模式的研究80年代初,以撒切尔夫人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政党在英国执政,首先在英国,最后在整个欧洲大陆都开始了大规模的削减社会福利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攻势。

英国社会福利政策改革的方针,就是削减或取消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把社会福利的某些项目交给社会和私人办理,鼓励私人医疗和私立教育的发展。

这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行让许多发达国家的公共福利转变为私有性质,这一倾向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达到了顶峰,导致了福利危机。

由于社会福利制度关系到千百万居民的切身利益,若过多的触动群众的这些利益,则必然会遭到反抗甚至动乱,社会的稳定将会遭到破坏。

西方国家政党为争取更多的选民,都不敢贸然削减社会福利计划。

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社会风险和问题,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上世纪90年代末,伦敦经济学院院长安东尼·吉登斯在《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一书中明确提出,应当以“积极的”或“主动的”福利政策代替目前的传统的福利模式。

他要求福利国家从观念到结构的更新:重新界定政府与个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改“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型国家”,从个人争取政府的保护,转变为个人求“自主与自我发展”,政府的功能应当从提供经济援助改变为进行人力投资,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要全面调整。

他明确提出了社会投资福利战略和积极福利制度、福利社会等概念,提出培育一个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彼此协调负责、积极互动、充满创新和活力的公民社会。

而在国家、企业、个人这三者的关系中,培养和提升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生存技能是新政策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综上所述,西方国家福利模式经历了从剩余型、制度型到发展型的变迁,在这过程中,西方国家总是在寻求一种适应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福利模式。

总结其发展的过程,对于我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国外关于社会福利的研究起步很早,研究领域也很广泛,从古希腊时代一直到近代,社会福利的思想一直在不断更新与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变更、社会意识的发展息息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