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 (论文)
题目: IPV4与IPV6互连技术探讨与实现专业:通信技术
班级: 2009级通信大专(三年)一班学生:孙高军
指导教师:杨柳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电子工程系
二0一一年十一月
目录
目录 (I)
摘要 ........................................................................................................................................ I II 第一章绪论 . (1)
1.1 论文背景研究 (1)
1.1.1 论文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1.2 IPV6国内外发展的现状 (2)
第二章IPV6的协议研究 (3)
2.1 IPV6协议基础 (3)
2.1.1 IPV6基本术语 (3)
2.1.2 IPV6新特征 (3)
2.2 IPv6报头与IPv4报头的差异和分析 (5)
2.3 IPV6地址技术 (6)
2.3.1地址格式 (6)
2.3.2 地址配置 (7)
2.3.3 IPV6基本工作机制 (7)
2.4 IPV4与IPV6的优特点 (7)
第三章IPV4与IPV6网络之间的通信技术 (9)
3.1基本通信策略 (9)
3.1.1 双协议栈 (9)
3.1.2双协议栈结构 (9)
3.1.3 翻译机制 (10)
3.2 IPv6网络之间的通信 (11)
3.2.1隧道技术 (11)
3.2.2 6 over 4网状结构 (11)
3.2.3 6 to 4技术 (12)
3.3 IPv4与IPv6网络之间的通信 (13)
3.3.1 双协议栈技术 (13)
3.2 IPv4与IPv6之间的互通技术的总结 (13)
第4章IPv4/IPv6网络互连的分析与测试 (15)
4.1 IPv4与IPv6互连技术的应用 (15)
4.1.1 IPv6在GPRS网络上的设计与应用 (15)
4.2 IPV4与IPV6网络互连的实现 (15)
4.2.1 在Windows XP中的IPv6配置 (15)
4.3支持IPV6的DNS服务器 (16)
4.3.1域名解析 (16)
4.3.2正向解析 (16)
4.3.3反向解析 (17)
4.4 自动配置 (17)
4.5 IPV4与IPV6的互连测试 (18)
结束语 (20)
致谢 (21)
参考文献 (22)
摘要
经过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IPV4无论是技术还是发展速度上都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协议,为现代科技做出不可抹灭的贡献。

但随着现代科技和生产需求的不断发展和增加,最初IPV4协议的设计者们万万想不到IPV4即将全线告急,因此,一种新的协议IPV6诞生了,IPV6被作为下一代互连网络协议核心标准之一,也几十说IPV6即将取代IPV4,在这个漫长的替时代期间里,始终存在着两个网域内的系统之间的互连问题,而IPV4与IPV6网络互连技术的实现是关系到IPV4与IPV6是否能够平稳过渡,以及Internet 是否能保持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问题,因此,对相关技术的研究和相关软件的开发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本文分析与论述了IPV6协议提出的背景意义和紧迫性,深入研究了IPV6协议及IPV4与IPV6网络互连技术的基本原理,着重提出了两种网络环境下得互连策略,分别是IPV6网络之间的通信和IPV6网络与IPV4网络之间的通信。

在两种通信的环境的前提下,分析与探讨了多种通信技术,由此提出了协议翻译过渡技术中的NAT-PT机制,这种技术可以在不改变目前IPV4网络中的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实现已有IPV4网络与新组建的IPV6网络之间互联互通。

本文针对过渡时期的实现需求,通过对过渡时期IPV4与IPV6网络互连技术的深入分析与研究,设计与实现了翻译网关NAT-PT。

本文还提出了再不同网络环境下得IPV4/IPV6网络互连的解决方案,并对其结果作了详尽的分析。

最后对论文所做的工作及创新点做了详尽的总结,并提出了对IPV4/IPV6网络互连技术的展望。

【关键词】IPV4 IPV6 互联实现
第一章绪论
1.1 论文背景研究
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其中Internet Protocol译为“互联网协议”,也被称作下一代互联网协议,它是由IETF设计的用来替代现行的IPV4协议的一种新的IP协议。

今天的互连网大多数应用的是IPV4协议,IPV4协议已经使用了30多年,在这30多年的应用中,IPV4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同时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它也面临着越来越不容忽视的危机,例如,地址缺乏等。

IPV6是为了解决IPV4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而提出的,同时它还在许多方面提出了改进,例如路由方面,自动配置方面等,经过一个较长的IPV4和IPV6共存的时期,IPV6最终会完全取代IPV4在互联网上占据统治地位。

1.1.1 论文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IPV4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践证明它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协议,它本身也受得住Internet从几台计算机发展到目前的几亿台计算机互连的考验。

因特网走进了世界各地,改变了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

但在这种飞速发展中,出现了迫在眉睫的IP地址空间耗尽问题,从而IPV4地址空间的紧缺直接限制了IP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自从产生计算机以后,就一直以飞快的技术在发展,在过去十多年里,以IP技术为代表的网络互联技术给传统的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带来了很大的冲突。

目前Internet 普遍采用TCP/IP网络协议分层结构,网络层才用IPV4协议。

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4.85亿,较2010年年底增加277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较2010年年底增加了1494万人。

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65.5%,成为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IP地址增长数一年比一年增长,仅次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

中国的IP地址资源近几年增长较快,在数目上达到一定的规模,但这些IP地址资源目前仍不满足中国互联网络运营单位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网名人数的大幅度增加,网络运用的逐步加强,这种IP地址发展与我国互联网发展部匹配会更加明显。

众所周知,IPV4地址总数约43亿,70%的地址已被使用,其中,美国IPV4的占有量达38%,地址资源严重不足制约了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也是我过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图1.1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详细的表示出了IPV4地址快速增长的情况。

图1.1 历次调查上网用户总数(万人)
1.1.2 IPV6国内外发展的现状
目前,国际上主要是由TETF负责IPV6不的标准制定工作。

在TETF中,在两个工作组与制定IPV6标准有关。

一个是IPng(下一代因特网协议)工作组,或称IPV6
工作组,主要负责与IPV6有关的基础协议的制定。

另一个是NGtrans(下一代网络演进)工作组,主要负责与下一代网络演进有关的标准的制定。

目前国内还没有建设IPV6的商用网,也没有开始大规模生产IPV6设备。

尽管IPV6试验工作已在国内开展,IPV6的设备也在试制中,部分设备已可以商用,但总的来说,中国还处于IPV6发展的初期。

现在着手IPV6的标准化工作,将会对中国的IPV6的发展和下一代网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标准的制定将为中国IPV6技术,产品和市场的讯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IP地址已经为中国的互联网和通信行业发展的瓶劲。

近年来,国内蓬勃发展的城域网建设,使得国内所有的网络运营商深切的感受到了因IP地址不足所产生的严重制约作用。

IP网中实时业务的开放,特别市实时对称业务的永远“在线”要求,更使得IP地址雪上加霜。

IPV4的私有地址被证明无法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寄希望与IPV6。

为此,IPV6已经被列入许多国内网络和通信运营商的网络规划和设备生产商的产品发展规划之中。

这也为IPV6网络的应用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制定IPV6的相关国内标准迫在眉睫。

第二章IPV6的协议研究
2.1 IPV6协议基础
2.1.1 IPV6基本术语
IPv6的全称是“互联网协议第6版”。

IPv6协议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5年IPv6协议最初的草案起草完成,经过多年的努力,IETF已经制定出100多项有关IPv6协议的RFC。

下面列出Ipv6协议中常用的几个基本术语:
节点:任何运行IPv6的设备,包括路由器和主机(甚至还将包括PDA、冰箱、电视机等).
路由嚣:路由器是一种连接多个网络的网络设备,它能将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信息进行转发。

在IPv6网络中,路由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会把一些配置信息向外通告。

主机:只能接收数据信息,而不能转发数据信息的节点。

IPv6中的主机不仅
仅包括计算机等,还包括各种家用电器和其它电子器械。

上层协议:紧挨着IPv6之上的一层协议,将IPv6用作运输工具.主要包括
Internet层协议(如:ICMPv6)和传输层协议(TCP和UDP),但不包括应用层协议。

子网;使用相同的64位IPv6地址前缀的一个或多个链路。

一个子网可以被内
部子网路由器分为几部分。

邻节点:连接到同一链路上的节点。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IPv6的临界点发现机制具有解析邻节点链路层地址的功能,并可以检测和监视邻节点是否可以到达.2.1.2 IPV6新特征
1.巨大的地址空间
IPv6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都是128位的(16字节),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IP 地址。

128位可以表达超过3.4×1038种可能的组合,也就是说整个地球的每平方米面积上可以分配6.65×1023个IP地址,设计这种巨大的地址空间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把路由器域名划分出层次结构,并更好地反映出现代Internet的拓扑结构,使寻址和路由层次的设计更具灵活性,允许使用多级的子网划分和地址分配,涵盖范围从Internet骨干直到机构组织内部的各个子网,这些正是基于IPv4的Internet所缺乏的。

2.新的协议头格式
IPv6的协议头采用一种新的格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协议头开销。

IPv6的报头由一个基本包头和多个扩展包头构成,基本包头具有40字节的固定长度,放置所有路由器都需要处理的信息。

由于Internet上的绝大部分包都只是被路由器简单地转发,因此固定的包头长度有助于加快路由速度。

IPv6从功能上说,并不是IPv4的超集,也就是说它并不向下兼容IPv4。

因此每台主机或路由器都必须既实现IPv4,又实现IPv6协议,
以便识别和处理两种不同的协议头。

虽然新IPv6中的地址位数是IPv4地址位数的4倍,但是,新IPv6协议头的长度仅是IPv4协议头的2倍。

3.有效的分级的寻址和路由结构
与IPv4地址空间的划分准则相似,IPv6地址空间也是基于地址中高位的值来进行划分的。

高位和它们的固定值称为格式前缀(FP)。

根据格式前缀位的多少划分IPv6地址空间,目前已分配的有网络服务接入点(NSAP)、可集聚的全球单播地址、链路本地单播地址、站点本地单播地址和多播地址,当前可被IPv6节点使用的单播地址集合由可集聚全球单播地址、链路本地单播地址和站点本地地址组成。

IPv6中的全球地址字段创建了一个3层拓扑结构。

4.有状态和无状态的地址配置
为简化主机配置,IPv6既支持有状态的地址配置(例如,在有DHCPv6服务器时的地址配置),也支持无状态的地址配置(例如,在没有DHCPv6服务器时)。

在无状态的地址配置中,链路上的主机会自动地为自己配置适合于这条链路的IPv6地址(称为链路本地地址),或者适合于IPv4和IPv6共存的IP地址,或者由本地路由器加上了前缀的IP地址。

甚至在没有路由器的情况下,同一链路上的所有主机,也可以自动配置它们的链路本地地址,这样不用手工配置也可以进行通信。

5.内置的安全性
IPv6协议支持IPSec,这就为网络安全性提供了一种基于标准的解决方案,并且提高了不同IPv6实现方案之间的互操作性。

IPSec由两种不同类型的扩展头和一个用于处理安全设置的协议所组成。

验证头(AH)为整个IPv6数据包(除了在传输过程中IPv6头必须改变的字段外)提供了数据完整性、数据验证和重放保护。

封装安全报文(ESP)的头和尾也为ESP封装报文提供了数据完整性、数据验证、数据机密性和重放保护。

在单播通信中用于处理IPSec的安全设置的协议通常是Internet密钥交换协议(IKE)。

6.更好的支持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
在多媒体应用日益广泛的今天,互联网提供对多媒体的支持将有重大意义。

多媒体的一般特点是带宽要求高、持续时间长。

为此引入流的概念简化了互联网对多媒体的处理。

流是特定源和目的地间的报文序列,源要求中间路由器对这些报文进行特殊处理。

一般来说,路由器收到流中报文后,根据流标识符查找路由器中保存的流上下文,对流中的报文进行同样的处理,加快了报文处理速度。

IPv4补充了对流的处理,但是IPv4对流的处理有天生的缺陷,因为在IPv4定义之初就没有流的概念。

IPv4定义的流包括源和目的IP地址、传输控制协议(TCP)或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的端口号,路由器
为了判断一个报文是否属于一个流,不但要看IP头中的IP地址,还要分析TCP头或UDP头中的端口号,这不但违背了网络分层的原则,而且加大了路由器的处理工作量。

7.用新协议处理邻节点的交互
IPv6中的邻节点发现(Neighbor Discovery)协议是一系列的IPv6网络控制报文协议(ICMPv6)报文,用来管理相邻节点(在同一链路上的节点)的交互。

邻节点发现协议用更加有效的多播和单播邻节点发现报文,取代了地址解析协议(ARP)(基于广播的)、ICMPv4路由器发现,以及ICMPv4重定向报文。

8.可扩展性
IPv6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功能的扩展,这主要通过在IPv6协议头之后添加新的扩展协议头方式来实现。

IPv4协议头中的选项最多可以支持40个字节的选项,而IPv6扩展协议头的长度只受到IPv6数据包长度的限制。

2.2 IPv6报头与IPv4报头的差异和分析
IPv6协议技术的报头结构是怎样的?
新的IPv6报头的结构比IPv4简单得多,IPv6报头中删除了IPv4报头中许多不常用的域,放入了可选项和报头扩展中;IPv6中的可选项有更严格的定义。

IPv4中有10个固定长度的域、2个地址空间和若干个选项,IPv6中只有6个域和2个地址空间。

虽然IPv6报头占40字节,是24字节IPv4报头的1.6倍,但因其长度固定(IPv4报头是变长的),故不需要消耗过多的内存容量。

IPv4中的报头长度(header length)、服务类型(type of service,TOS)、标识符(identification)、标志(flag)、分段偏移(fragment offset)和报头校验
(header checksum)这6个域被删除。

报文总长(total length)、协议类型(protocol type)和生存时间(time to live,TTL)3个域的名称或部分功能被改变,其选项(options)功能完全被改变,新增加了2个域,即优先级和流标签。

下表为具体的IPv4与IPv6协议技术的报头比较。

表2.1 IPv4包头格式
4bit 版本号4bit报头长

8bit服务类型16bit数据包长度标识符(16bit)
标志
(4bit)
分段偏移(12bit)
生存时间(8bit)传输协议(8bit)报头校验和(16bit)
源IP地址(32bit)
目的IP地址(32bit)
选项(24bit)填充(8bit) 表2.2 ipv6包头格式
4bit版本号4bit优
先级
24bit流标签
净荷长度(16bit)
下一报头
(8bit)
HOP限制
(8bit)
源IP地址(128bit)
目的IP地址(128bit)
2.3 IPV6地址技术
2.3.1地址格式
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它是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 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

基于对效率、功能、灵活性和应用性等多个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比较,IETF 决定在IPv6 中采用128 位固定长度的地址方案。

IPv6 地址的表示形式:
IPv6 地址有三种规范的形式:
1.优先选用的形式是X:X:X:X:X:X:X:X ,其中X 是1 个16 位地址段的十六进制值。

2.在分配某种形式的IPv6 地址时,会发生包含长串0 位的地址。

为了简化包含0 位地址的书写,可以使用“::” 符号简化多个0 位的16 位组。

“::” 符号在一个地址中只能出现一次。

该符号也可以用来压缩地址中前部和尾部的0 。

3.在涉及IPv4 和IPv6 节点混合的这样一个节点环境的时候,有时需要采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即X:X:X:X:X:X:D.D.D.D ,其中X 是地址中 1 个高阶16 位段的十六进制值,D 是地址中低阶8 位字段的十进制值(按照IPv4 标准表示)。

例如:下面两种嵌入IPv4 地址的IPv6 地址。

0:0:0:0:0:0:202.204.112.79 嵌入IPv4 地址的IPv6 地址
0:0:0:0:0:FFFF:202.201.112.10 嵌入IPv4 地址的IPv6 地址
写成压缩形式为:
::202.204.112.68
::FFFF.202.204.112.13
同时IPv6 的地址按寻址方式和功能的不同,又可以分为 3 中基本类型。

1.单播地址(Unicast )
用来标识一个单接口。

发送给一个单播地址的包传递到由该地址标识的接口上。

2.任意点播地址(Anycast )
一般分配给属于不同节点的多个接口。

发送给一个任意点播地址的包传送到该地址标识的、根据选路协议距离度量最近的一个接口上。

3.组播地址(Multicast )
一般用来标识不同节点的一组接口,发送给一个组播地址的包传送到该地址所标识的所有接口上。

IPv6 中没有广播地址,它的功能正在被组播地址所代替。

所有类型的IPv6 地址都被分配到接口,而不是节点。

一个IPv6 单播地址属于单个接口,即属于单个节点。

而具有多个接口的节点,则可以有多个单播地址,其中任何一个都可以用作该节点的标识符,至少有一个链路本地地址。

2.3.2 地址配置
IPv6的地址配置就是如何在路由器或主机上配制IPv6地址.IPv6的地址配置分为手动地址配置和自动地址配置。

自动地址配置方式又分为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和有状态地址自动配置两种地址自动配置方式。

IPv6协议支持地址自动配置,这是一种即插即用的机制。

IPv6节点通过地址自动配置得到IPv6地址和网关地址。

手工配置主机口地址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情,而管理分配给主机的静态III地址更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尤其当主机m地址需要经常改动的时候。

2.3.3 IPV6基本工作机制
IPV6是在继承IPV4诸多优点的基础上,利用IPV6协议簇中增加的许多新特点面进行设计的。

在IPV6路由机制中沿用了许多IPV4的基本概念,如继续采用移动主机,家乡代理,家乡地址,转交地址,家乡链路和外地链路,但不采用外地代理的概念。

IPV6的路由技术在高层功能上基本与IPV4相似,都具有代理发现,注册,隧道技术和数据包选路等主要功能。

IPV6基本工作流程如下:
1. 当移动主机连任家乡链路上时,采用通常的IP寻址机制对发往移动主机的数据包或由移动主机发出的数据包进行选路。

2 移动主机采用IPV6版的路由器发现机制来判断移动主机当前的位置和移动主机是否发生链路切换。

3 当移动主机移动到外地链路时,通过采用移动IPV6定义的地址自动配置方法获外地链路的转交地址。

4 移动主机将最新转交地址通知家乡代理和相关的通信节点。

知道转交地址的通信节点直接将数据包发往移动主机,不知道转交地址的包得机制。

5 与移动IPV4路由机制相同,即将数据包先路由到家乡代理,再经隧道转发主机。

当位于外地链路的移动发送数据包使,移动主机通过ICMPV6路由器发得一台默认路由器,通过该路由器转发数据包至目的的主机。

2.4 IPV4与IPV6的优特点
与IPV4相比,IPV6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IPv6具有更大的地址空间。

IPv4中规定IP地址长度为32,即有2^32-1(符号^表示升幂,下同)个地址;而IPv6中IP地址的长度为128,即有2^128-1个地址。

2)IPv6使用更小的路由表。

IPv6的地址分配一开始就遵循聚类(Aggregation)的原则,这使得路由器能在路由表中用一条记录(Entry)表示一片子网,大大减小了路由器中路由表的长度,提高了路由器转发数据包的速度。

3)IPv6增加了增强的组播(Multicast)支持以及对流的支持(Flow Control),这使得网络上的多媒体应用有了长足发展的机会,为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控制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平台。

4)IPv6加入了对自动配置(Auto Configuration)的支持。

这是对DHCP协议的改进和扩展,使得网络(尤其是局域网)的管理更加方便和快捷。

5)IPv6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在使用IPv6网络中用户可以对网络层的数据进行加密并对IP报文进行校验,极大的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

第三章IPV4与IPV6网络之间的通信技术
IPV4向IPV6网络过渡的基本技术包括双协议栈、隧道技术和NAT-PT技术。

于这三种技术派生出多种互通和转换机制。

这些机制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现IPv4海洋中的IPv6节点之间的通信;类是IPv6小岛与LPv4海洋之间的通信.下面对这些实现机制进行了具体分析和比较。

3.1基本通信策略
为了实现IPv4网络向IPv6网络的转换,国际组织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叫下一代互联网过渡工作组(Next Generation Transition,NGTrans) ,研究IPv4到IPv6的转换问题,并且已经提出了很多种IPv4与IPv6网络之间的通信技术。

3.1.1 双协议栈
双协议栈技术[30-321(Dual Stack)是在设备上(如一个主机或一个路由器)同时启用IPv和IPv6协议栈。

IPv6和IPv4是功能相近的网络层协议,两者都基于相同的物理平台,并且加载于其上的传输层协议TCP和UDP也没有区别,实现IPv6节点与IPv4节点互通的最直接的方式是在IPv6节点中加入坤v4协议栈。

由图3.1所示就可以看出双协议栈系统中能同时支持IPv4和IPv6协议,既拥有IPv4地址,又拥有IPv6地址,因而可以收发mv4与IPV6两种数据报,它能用IPv4和仅仅支持IPv4的主机进行通信,用IPv6和仅仅支持IPv6的主机进行通信,从而实现了互通.双协议栈技术是IPv6过渡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过渡技术,同时,它也是所有其它过渡技术的基础。

IPV6/IPV4应用层协议
TCP/UDP协议
IPV6协议IPV4协议
物理层及链路层协议
3-1隧道技术图
3.1.2双协议栈结构
隧道技术(Tunnel)提供了一种以现有IPv4路由体系来传递IPv6数据的方法:将lPv6的分组作为无结构意义的数据,封装在IPv4数据报中,被IPv4网络传输。

根据建立方式的不同,隧道可以分成两类:手工配置的隧道和自动配置的隧道。

隧道技术巧妙地利用
了现有的IPv4网络,它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使IPv6的节点之间能够在过渡期间通信的方法,但它并不能解决IPv6节点与IPv4节点之间相互通信的问题.
隧道技术将一种协议报文封装在另一种协议报文中,这样,一种协议就可以
通过另一种协议的封装进行通信。

也就是将IPv6报文封装在IPv4报文中。

这样IPv6协议报就可以穿越IPv4网络进行通信。

IPv6隧道技术如图3.2所示。

IPV4头IPV6头Data
图3-2 隧道技术示意图
一个隧道具有一个入口点和一个终点,为了让数据通过,必须知道两个端点的地址。

确定入口点是直接的,因为它出现在IPv4基础结构的边界,确定隧道的终点要复杂一些。

根据隧道终点地址的获得方式可以将隧道分为配置型隧道和自动型隧道。

隧道技术的优点在于隧道的透明性,IPv6主机之间的通信可以忽略隧道的存在;另外,隧道技术只要求在隧道的入口和出口处进行修改,对其它部分没有要求,因而技术实现非常容易,但它并不能解决IPv6节点与IPv4节点之间相互通信的问题。

3.1.3 翻译机制
翻译技术用来将IM(IPv6)分组转换成IPv6(IPv4)分组,这种转换对上层协议是透明的。

利用翻译机制可以在纯IM节点和纯IPv4节点之间建立通信,而无需修改应用软件。

根据翻译算法针对网络系统不同层面的解决方案,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网络层翻译、传输层翻译与应用层翻译。

翻译技术主要用于IPv6“小岛”与IPv4“海洋’’之间的通信。

翻译技术就是将发往IPv6节点的IPv4分组按字段逐一翻译成IPv6分组,或者将发往IPv4节点的IPv6分组按字段逐一翻译成工Pv4分组,使之可以被目的节点正确接收和识别。

在IPv6过渡技术中,翻译技术主要包括:SⅡT技术(无状态IP/ICMP翻译算法)、NAT-PT技术(网络地址翻译.协议翻译)、BIS技术、BIA技术、SocKS64技术和TRTtt术(传输中继翻译器)等。

SIIT技术与NAT-PT技术类似,它们不需要对通信节点进行软件或硬件上的修改,而是通过进行IPv4分组与IPv6分组之间包头和语义的翻译,为IPv6节点与IPv4节点之间的通信提供透明的路由。

将SII臌术、NAT-P1技术和相应的应用网关ALG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大量常用的应用程序在纯lPv6节点和纯IPv4节点之间的完美互通。

NAT-PT:J支术较SiIT技术而言,其对于IPv4地址的分配机制更为完善。

BIS技术与Bn技术类似,它们通过在节点中加入相应的功能模块,在节点内部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